每年7月,仲夏之际是赏莲的最佳时间。炎炎夏日中,最是这一抹莲花为热情的夏天增添了婉约的韵味,给成都的赏莲客们一种清新舒畅的体验。今夏来成都看成博君的同时,赏莲也是一大趣事,川大望江校区、三圣花乡、三道堰、新津方兴镇、新都桂湖等地都是绝佳观赏地。
广州出现七蒂睡莲,拟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广州番禺莲花山旅游区 莲花仙境 (图片源于网络)
小伙伴们,不用捉急。成博的“莲花”更有一番韵味哦!
01 缘起
相传,印度是最早将莲花元素应用在宗教中的国家,莲花的衍生和应用就是从婆罗门教创立开始的。在印度,人们认为婆罗门教创始神是从莲花中出生的,认为莲花是圣洁、神圣的象征。再加上印度气候较为炎热,莲花能够给人们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就已有“莲生贵子”“舌粲莲花”等吉祥的寓意。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莲花就经常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如经变画中,阿弥陀经变有“池水莲花盛开,化生童子戏水”的场景。代表着圣洁、美好的莲花,与佛教中很多传说紧密联系,渊源极深,因此,莲花也成为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象征物。
02 莲与佛教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四十二章经》
莲瓣型头光
北齐 弟子立像 邺城考古队藏
北魏 谭副造释迦像 邺城考古队藏
作为佛教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符号莲花。从佛教创立时起,信徒和僧侣就赋予了莲花特殊而神圣的意义,佛经称为“莲经”、佛龛称为“莲龛”。在佛教壁画的装饰图案中,以藻井图案为代表,井内主花纹有莲花、三兔莲花、交杵莲花、灵鸟莲花、莲花飞天等。相对于佛教来讲,佛即是莲,莲即是佛。莲花在佛教中被视为佛的象征——崇高、吉祥、平安、素雅、光明,并赋予它神秘的色彩。莲是美好理想的象征,也是超凡脱俗的象征。
藻井中心饰三兔莲花纹
隋代 敦煌莫高窟407窟藻井(图片源于网络)
从十六国时期至宋代,佛教艺术图像中的“莲花化生”在我国石窟壁画、摩崖造像、石造像及金铜佛像中广泛流行,意指以莲花化生来解决修行者的人生归宿问题。佛从莲中来,莲即佛本身。“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取莲花清净之意,出淤泥而不染,清净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清净,此不二法即佛法。诗中“胜莲华”亦不是普通的莲花,而是指清净的境界,一念清净,心中的莲华就开了。“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是指修行之人入世才能修成正果,以莲花的形象告诫世人吃苦耐劳,正如它生长在最脏的地方,可花果却绝对的圣洁。
南梁太清三年 丁文乱造释迦双身像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
释迦居右、多宝居左,二佛并坐于二连茎仰莲座上,结跏趺坐于从宝瓶中生出的莲台上。
南梁大同十一年 张元造释多宝像 成都博物馆藏
03 以莲为器,造像修心
青瓷莲花尊的主题纹饰莲花,是我国古代陶瓷器常见的装饰纹样。在佛教中,莲花亦有特殊而神圣的意义,代表“净土”。莲花尊通体施青釉。盖顶饰二层覆莲瓣。盖缘有三角状变形莲瓣纹。颈部贴对称的两个飞天和神兽图案。肩及腹部堆贴刻画覆状莲瓣三层。下腹堆贴仰状莲瓣一层。足上刻单层覆莲瓣。莲瓣内刻划菩提叶。
南朝 青瓷莲花尊 湖北省博物馆藏
“长夜安稳,多所饶益”——《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
作为佛造像题材中最常见的元素,莲花的形式多样,如常见的莲座就有仰莲、覆莲、仰覆莲等,又分为多层和单层,更有龙口生莲的经典形象。在展厅中的贴金彩绘石雕佛菩萨三尊像,造像主尊面目清秀,着褒衣博带式佛衣,内着僧祗支、跣足,他身下两侧各有一条飞龙,口吐荷叶与莲花承托胁侍菩萨,构成了青州造像中独特的倒龙吐莲花造型图案。
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佛菩萨三尊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莲花的自然特征体现了佛教不染的特性,莲茎直而中空,这一特点又与佛教中万事皆空的意念相符合,因此,佛教以莲花代表修行人超凡脱俗、清心寡欲、心无尘染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境界。
各处的莲花伴着盛夏的到来竞相开放,今夏,与成博君一起赏莲吧!
参考文献:
敦煌研究院,《敦煌:沙漠中的美术馆,人类文化遗产》,天津人民出版社,12页。
高金玉,《中国古代“莲华化生”形象与世俗化观念的变迁》。
蒋赏,《莲花纹饰的象征意义探析》,文艺评论《大舞台》,121页。
来一南,《以莲喻佛念,画莲宜人心——试论莲花纹饰在佛教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与演变》,《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南怀瑾,《南怀瑾老师:我已经教你们如何莲花化生,你们懂了没有?》
司唐,《浅谈佛教艺术中莲花元素的象征意义》,《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2期。
来源:福建佛艺
此三尊生漆脱胎佛像,是福建佛艺公司应
湖北石观音寺住持明贤法师委托制作的
生漆脱胎工艺是清代福州漆艺大师沈绍安先生,在古代干漆夹苎工艺基础上,改进创造的一种漆艺技法,也是福州漆艺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其法取粘土捏塑模型,外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敷漆灰分层上裱,待漆干后浸入水中,去模、擦干就是“脱胎”。再精细加工,髹以彩漆,就成“脱胎漆器”。其特点是质轻而又十分坚固,不怕强酸或碱蚀,能防潮、防蛀、防腐、防裂,经久耐用。故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
佛教造像利用生漆脱胎工艺制作,有着比其他材质更为优胜的特性。比如木雕虽好,但如果木材处理不当,有开裂霉变之隐患;金属铸造的问题是易生锈,而且铜铁等材料属战略物资,遇到战争年代很容易被毁;石雕造像的问题是太重,搬运成本较高;泥塑的缺点是不结实,容易损坏。而以上问题对于生漆脱胎来讲都不存在。故而利用生漆脱胎制作佛像,在南北各地都十分适宜。
此三尊分别为释迦佛成道像,地藏菩萨和虚空藏菩萨像
生漆脱胎的第一个步骤是泥塑像稿。佛像造型的成败与否全在这一步上,故对泥塑稿的要求当格外谨慎。造佛像不仅仅是工艺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佛的形象上的塑造,风格上的定位。现在为何很少造出高水平的佛像?关键就是稿子上下功夫不够。
敦煌莫高窟南大佛,面相大气威严
唐代干漆夹苎菩萨头像
我公司雕塑师林品祥负责泥稿的塑造
本公司董事长袁师永大师亲自修改佛像泥稿
明贤法师对这几尊佛像的要求是,造型上参照唐代的经典佛像,特别提供了唐代敦煌大佛以及存世的干漆夹苎菩萨头像作为参考资料。
明贤法师还特别提到跏趺坐的问题。现在我们常规佛像的跏趺坐,两腿摆放的都很平整,但其实这是为造型美观进行的改造,但这不符合盘腿的实际形态。实际上在双盘状态下,两只脚会翘起来一些。在天龙山的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佛像的还是比较符合客观形态的。所以,我们在塑造泥稿时,特意对跏趺坐进行推敲,反复修改了多次,才达到满意的效果。
这样的跏趺坐更符合禅宗坐禅的实际形态
泥稿完成,下一步就进入生漆脱胎的工艺。
生漆脱胎工艺的成败关键在于生漆的质量。上等生漆取自百年以上的漆树,以湖北神农架和陕南秦岭山区所产最好。原料漆要经过脱水、过滤和人工调和,这样导致生漆成本每市斤达到300元以上。现在很多不良厂家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使用的根本不是生漆,而是化工漆和所谓的腰果漆,每斤成本不到生漆的十分之一,造成生漆工艺市场的混乱。因为生漆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是一种很陌生的事物,故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慎重。
上漆前,需佩带防毒面具以及较为厚重的帆布工作服,以免造成气味吸入鼻腔导致过敏以及生漆“咬人”皮肤的后果。取大小不一的刷子,用刷子沾上少许调配好的生漆,在泥塑上反复涂抹均匀,需层层涂抹,以保证其粘性。第一层漆叫做底漆。底漆上完后便开始贴上以裁剪好的夏布,绸布等物,每贴一层需得上一次乃至三次生漆。使其完全粘合在泥塑上,如此逐层裱褙。当厚度达到3-5毫米时便可停止裱褙,这时需上两道漆灰料,这样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这里顺便提一下,夏布也称苎麻布,以江西所产最好,也有档次之分,好的和次的价格相差数倍。漆灰是用大漆调和瓦灰而成,瓦灰是用古瓦磨成的细粉。
如此以来用漆布塑成的佛像外壳基本完成,然后把里面的泥掏出来即可。当泥塑内去除干净且外表胚模晾干后便可开始打磨了。打磨属于生漆脱胎传统技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佛像的打磨好与坏便直接决定了一尊完成品的质量。当佛像打磨光滑,即手磨上去光滑细腻时便可再次上漆。此时上漆需均匀,使佛像表层具有一定的粘合性。可以粘住金箔及装饰品等物。
打磨且均匀、上完漆贴完花纹装饰品的佛像便可开始进行最后一道工序——贴金彩绘了。贴金工艺基本上都是用金箔贴上去的。而为了达到色彩鲜艳,厚重,又不至于金光耀眼给人一种俗气之感,故而采用传统贴金工艺,贴金时的色彩柔和,使佛像有沉静古朴之美。
画了佛髭的佛像,更显出威严的大丈夫气概
彩绘在这组佛像上没有施加太多,仅在佛发、眉眼和嘴唇以矿物颜料绘制,最后应法师的要求,给佛像添加了小胡子。小胡子也叫佛髭,在《观佛三昧海经》中有关于佛髭的详细记载。从法义上讲,佛髭是体现佛陀的大丈夫相,可见也是佛相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印度的佛像中就有很多对佛髭的体现。我们汉传佛教造像历来都绘制佛髭,只是近代的佛像少见了。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佛髭的存在。
佛顶肉髻,眉间白毫,指间缦网相,皆是三十二相的内容,
造像之时不能忽视,方能真正如法表现佛像的百福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