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龙,距今约5000-6000年(红山文化时期),高26厘米,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华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而龙最初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祖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龙”这个概念的?
这件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不仅找到了龙的源头,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身份,而且对探究中华龙文化的发展序列有重要意义。
曲折现世的“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的现世过程,充满了坎坷和离奇色彩,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神奇力量,让它终于辉耀于世……
1971年10月16日,家住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的17岁村民张凤祥在田地劳作,突然“咔”的一声,铁锹好像碰到一块坚硬的石头,震得手臂发麻。他扒开土,发现一块石板,掀开石板后发现一个方方正正的坑,看不清里面有什么,便伸手进去摸,拉出来一个生满锈的“铁钩”,他用铁锹铲了几下,没有把锈铲掉,便随手扔到一边。晚上回家后,张凤祥突然想起这个东西,心想“铁钩”拿到废品收购站也许能换成钱,于是便回到田地里把它带回了家。张凤祥正值童年的弟弟看到这件“铁钩”后,便找了根绳子从中间小孔中拴住,当作玩具在院子里拉着到处跑。几天后,张凤祥无意中发现“铁钩”的锈居然被磨掉了一部分,露出了晶莹剔透的墨绿色,在阳光下看更像一块玉。晚饭时,张凤祥跟父亲张金贵说了这件事。第二天,张金贵拿着它去了公社文化站。但文化站的人以为就是块普通的石头,没有重视。
一个多月后,石头表面的锈被打磨得干干净净,露出了墨绿通透的“真身”。张金贵越来越觉得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便又带着它走了几十里路,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旗文化馆的领导仔细鉴定后,认为这确实是一件文物,便用30块钱完成了收购。但旗文化馆将其作为一件普通文物,在库房里搁了整整15年。
1986年7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启,北方地区的各考古部门开始大规模遗址探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越来越觉得在库房里的那块花30块钱买来的玉器不简单。他带着这块玉乘坐火车到了北京,找到当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苏先生和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是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墨玉龙,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玉器。专家们还认为,这件墨玉龙雕工精细,选材优良,神态栩栩如生,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图片),背部的孔设计巧妙,用绳子吊起来,龙头和龙尾正好处在一条水平线上,堪称是“中华第一龙”。
红山玉龙的发现,使考古学中关于“龙”的许多疑问找到了答案。虽然此后又发现了更早的龙文化遗存,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
中华民族的龙崇拜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开展,中华民族孕育起源阶段的龙文化考古材料不断问世,逐渐揭示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身份意识的来源及其丰富内涵……
1994年,辽宁省阜新市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出土距今约8000年的大型石堆塑龙,身长约19.7米,宽约1.8-2米,由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龙头抬起,龙口微张,背部拱起,尾部也仿佛在来回摆动,是中国龙形象的最原始形态,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遗存;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蚌塑龙虎图案。(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官网)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为6500年的龙虎图案,用蚌壳精心摆塑,其中虎形图案居左,龙形图案居右,龙头北面东向,昂首弓背,四足长尾,尾巴作摇摆状,好似正遨游苍穹;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猪龙。(辽宁省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遗址相继有更多玉龙现身: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红山玉龙,距今约5000-6000年,其C型龙的形态是甲骨文中“龙”字的原型;辽宁牛河梁积石冢出土的玉猪龙,距今5000-5500年,同样为C型龙的形态;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龙。(图片来源:新华网发含山县博物馆供图)
▲陶寺遗址出土彩绘盘龙纹陶盘。(山西博物院藏)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此外,安徽凌家滩出土阴刻龙形玉器,距今5300-5500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盘彩绘龙图案,距今约3900-43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形器,距今约4000年等等……
由此可见,早在远古时代,龙已经成为中华先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根据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看,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特征,从原型来看,主要有云、闪电、龙卷风、松树、蛇、鳄、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等等,这不仅仅表达了龙的神性变化无常,也反映出龙的地域性差异,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特点,以及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相一致的特征。
▲汉画像石中的龙(右)虎(左)形象。(中国民族博物馆藏)
龙的形象也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夏、商、西周时期,龙形仍存在多种面貌,直到战国、秦汉才逐渐趋于统一。东汉思想家王符总结当时龙的造型:“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至此,中国龙的整体形态基本确定下来。
中华龙文化经历了漫长而连续的发展过程,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高度一致,从多元走向一体,最终成为中华大一统的高度象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完)(文章编自:四川民族出版社《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作者/周玉州
视频加载中...
视频 | 仇 正、石静涛、王 扬、余秋雨
配音 | 洪 瑶
【引子】
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这条红山玉龙以其生动的造型,简洁且精美的雕琢,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看完1分钟短视频,您是否更想走近它,了解它了呢?国博珍藏云欣赏,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它。
看 | 神采飞扬的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1年初秋的一天,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村民张凤祥在村北的小山上平整树坑时,发现了一块“锈铁钩”。张凤祥把它送给4岁的小弟弟用绳子拖着玩。玩了几天,“铁钩”上的土锈渐渐脱落,露出墨绿色的晶莹质地,一条精美的玉龙就这样面世了。
这件玉龙由岫岩玉雕琢而成,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通体光洁。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属于红山文化,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三星塔拉玉龙发现以后,大批红山文化玉龙被发掘出土,全国许多遗址也相继发现了以龙命名的遗迹和遗物,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龙的起源以及龙文化问题的讨论。
远古时期,科学知识匮乏,人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恐惧和敬畏,一些生物因行为独特或形貌非常,而被当作神灵的化身或氏族的祖先受到尊崇。古籍中有很多神灵方面的记载,它们既包括虎、鸟、蛇、鱼、蛙、古树等现实生物,也包括从现实生物中衍化出来的龙、凤等虚幻生物,甚至还包括了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其中有关龙的记载最多,也最神奇。在一些记载中,龙可以骑乘,可以豢养,仿佛是一种现实中的珍稀动物。但在另一些记载中,龙又充满了神性,或潜藏不露,或腾翔于天,能大能小,能短能长,幻化无端。这种彼此矛盾的表述,或许体现了神龙崇拜由具体而抽象的演化过程。在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对象越是抽象,表现出来的神性也越强大,所以龙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演化成为所有神异动物的最高代表。
龙的神性可以自由想象,但它的外貌却离不开现实基础。研究者对龙的原型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龙卷风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长身而曲、有足或无足的神兽。依照这些特征,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遗存,这些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有些体态近似,有些相差甚远。它们有些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有些可能属于别的动物。种种迹象表明,龙的起源是多源的,纷繁多样的传说不仅仅表达了龙的神性变化无常,而更多地体现了龙形动物的地域性差异,显示出新石器时代文化多源性的特点,同时表明龙在形象上也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龙的形态在文明产生之后的夏、商、西周时期仍存在多种面貌,直到战国、秦、汉以后,才逐渐统一。东汉时人王符总结出龙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汉代以后,龙的形态仍然小有变化,但总体特征早已定型了。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一书,作者张运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云端国博】好展好课云上见 宅家打卡览国博
点击右边「链接」,进入云端国博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国博珍藏云欣赏 | 携一卷《百花图》邀您“云”赏花
国博珍藏云欣赏 | “春始治鉴”,为那一口冰爽清凉来认识下最早的冰箱
国博珍藏云欣赏 | 《百花图》诗笺+壁纸来啦,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