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旅游的井喷、研学的需求和家长带孩子“刷馆”成为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新增量。随着暑期到来,“博物馆热”日渐升温。7月10日,山东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通知》称,自7月16日起,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
博物馆内讲解上了“紧箍”,在治理讲解乱象的同时,“博物馆游火爆”与“游客看不懂”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为什么禁止社会人士馆内讲解?难以确保内容真实,可能扰乱参观秩序
在7月10日山东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的前一天,7月9日,国家博物馆发布了类似通知,而在更早之前,河南、辽宁、广东等多个省级博物馆就对导游、社会教育机构进馆讲解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即便经过提前申请获得了馆内讲解的资格,馆内讲解时也须遵循一定规则。山东博物馆《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的第六条写道:“讲解人员须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管理,确保讲解内容真实,不存在学术错误,遵守山东博物馆相关规定。严禁使用扩声设备、大声喧哗、长时间停留在文物观赏有利位置、倚靠展柜、现场揽客等影响观众正常参观秩序的行为。”
对于“凡未经许可擅自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未按要求进行讲解活动以及违反通知各项规定的人员”,《通知》明确,“山东博物馆保卫部有权终止其讲解行为并责令离馆。对拒不服从管理、扰乱正常参观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人员及其单位,将视情节严重程度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馆内讲解秩序规范的出台,和“博物馆热”背景下非官方讲解的鱼龙混杂有关,山东博物馆一位志愿者告诉新黄河记者,馆内常能碰到“野导”,“一是有些讲解内容不确切,二是个别人完全不顾及博物馆参观常识,大声喧哗,严重影响其他观众参观。”
可以在馆内给家人孩子讲解吗?这个可以有
对许多喜爱逛博物馆的观众来说,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体验环节。有观众在看到《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后表示,既然通知规定“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那么如果自己想带着家人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并且一边参观一边给家人孩子讲解,这样也会被禁止吗?山东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新黄河记者,类似给家人和孩子讲解这种情况,并不在禁止之列。
观众如何获得专业讲解?形式多样,其中馆长和志愿者讲解都是免费的
在“博物馆热”的背景下,讲解服务的需求确实越来越大。记者获悉,山东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讲解服务,涵盖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与临时展览。
讲解服务分收费和公益两部分。“讲解及研学活动”的收费标准为——常设展览:180元/小时,限10人以内(2—3个展厅/每小时),每加一人增收20元(每个团人数上限20人);临时展览:120元/场,限10人以内(每场约半个小时);研学活动:50元/人/小时(5人以上成团,不含物料费)。
此外,如果观众需要租用讲解器,费用为20元一台,全天可以使用。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参观人数众多,讲解器虽然数量很多,但现在每天也会出现排队租讲解器的情况。另外,人工讲解需要拨打馆内电话提前预约。
除了收费讲解,观众还可以在山东博物馆获得大量免费专业讲解的机会。新黄河记者获悉,当前山东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人数不少,2023年初签约的就有130人左右。一位博物馆志愿者告诉记者,“疫情之前我们是每个月都提前填报自己的服务时段,疫情打乱了这个规定,目前正在恢复。”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志愿者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入选后还会有志愿者礼仪、志愿者组织纪律、馆史教育、展厅讲解等一系列培训。所以在讲解的专业性上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博物馆对志愿者也有审核标准,每位志愿者一年内在馆内的服务时间不能少于96小时。志愿者的招聘和培训由博物馆宣教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委员会共同参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眼下正在展出的山东博物馆重磅展览——“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山东博物馆于7月11日起特别设置了“馆长讲解日”:每周二上午10:00—11:00,选派一名馆长为观众从不同角度解读展览。这是山东博物馆自成立以来首次专为一个展览设立“馆长讲解日”。馆长讲解主要聚焦史前时期(6号展厅)和商周时期(7号展厅)。观众可以留意当日博物馆内广播,了解具体听讲地点。
怎样才能在博物馆收获多多?提前做功课、加强自我学习是王道
对于规范博物馆内讲解秩序,有业内人士表示,单纯禁止或许也非长久之道,“如大禹治水,疏胜于堵。比如有些地方的博物馆,将全市导游和研学老师召集起来集训,并考核通过发放资格证书。这样就能更好地规范讲解。”
而对于博物馆参观者而言,在想办法获取内容正确的官方讲解之外,想要在博物馆看展时获得最大收获,更重要的还是加强自我学习。比如针对自己即将去参观的展览,提前做好功课,提前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才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
江南大学副教授黄晓丹在《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中,写到了她妈妈为去敦煌参观做功课的过程,这个例子或许值得大家借鉴。黄晓丹写道:“第一步,她让我帮她找了余秋雨写敦煌的《道士塔》,在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上都有。看完《道士塔》之后,会知道敦煌的壁画很美,敦煌藏有很多经书。可是这些壁画和经书到底是怎样的,这篇散文里没有写。于是第二步,她又让我下载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看完对敦煌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然,不是关注的所有问题纪录片里都有讲到。等看完纪录片之后,她就成了关于敦煌的半个专家了,产生了很多专业的问题,比如某幅壁画到底画的是一个什么佛教故事、某一个飞天到底使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乐器、不同时代的花鸟纹样有什么不同这样一些问题,纪录片不能够面面俱到地回答。第三步,我恰好知道敦煌研究院有一个官方网站,她想问的这些问题在上面都有答案,网站上甚至还有一个数字敦煌的链接,数字敦煌就是模拟游客亲身在这些洞穴里游览时所看到的洞穴墙上的壁画,如果游客对哪一幅壁画感兴趣,就可以在它面前停留下来慢慢研究。于是,我妈妈就在家里进行了一个星期的研究性学习,把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准备到现场认真看。这样一来,当她真正到达敦煌的时候,就比较有文化背景,知道该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