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印象中,农业和土壤密不可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已经不是必需品了!今天我们介绍一种特殊的材料:垒土!
有了它种植可以不用土、不用盆,还可做出多种造型,平面立体随意选择。
01
垒土长啥样?
垒土是用于新型节能环保建筑辅材一种,它能解决目前国内立体绿化中高层建筑上植物附着困难的根本性问题。它能直接代替盆栽的基土和容器,实现名贵苗木花卉快速便捷移栽,从根本上避免根系二次伤害。
垒土看似一种海绵种植砖,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纤维,以秸秆、棉花杆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根据植物生长良好所需的营养基构造制作生产出的一种固化、可塑成型的活性纤维培养土。
02
使用寿命长达26年
垒土内含高分子材料将其他基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经过研究,在没有植物生长的情况下至少可以保持10年,如果种上植物,有植物根系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加强垒土的稳固性和强度。目前的试验结果证明,垒土使用寿命长达26年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垒土经高温消毒,土质干净无虫害,废弃后可回收再利用。
03
垒土让绿化更具艺术美感
和土壤相比,垒土具有重量轻、高保湿、透气性强、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可以吸附灰尘、减少噪音,改善环境质量。这种独特构造特别适合植物生长,其轻量化和固化成型性的优点将破解我国高层建筑物立体绿化的瓶颈问题和革新我国旱土机械化移栽关键技术,并且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除此之外,垒土还可以用作生态修复材料,用于沙漠化和石漠化地区的地表生态修复等方面,还可以用于发展立体工厂农业和城市阳台农业。
编辑:孟然
统稿编辑:何鹏
责任编辑:曹畅
“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八个字横空出世,个性十足。
虽是初听,却很熟悉。仿佛早就镌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只是等待被唤醒。
事实上,这种等待已经无比迫切,成为一种刚需。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空前繁荣、众声喧哗,我们面对的各种可能性就和我们的迷茫与焦虑一样多。每个人都必须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城市也是一样,需要精神的加持。如果只有物质的丰饶,那她的繁华只是浮华,没有根基。她需要找到自我,才能够找到实现理想的路径,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
“垒土成垛、择高向上”是我们的城市精神,是城市灵魂的动人结晶。我喜欢这八个字,因为它足够独特。城市需要个性。没有个性的城市就跟没有个性的人一样毫无魅力。有的城市精神,诸如“创新、奋进”之类,换一个城市也成立。但“垒土成垛、择高向上”无比契合兴化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内核。
“垒土成垛”是历史,也是方。
当年,兴化地势低洼,湖荡纵横,每当洪水泛滥,田地被淹,四野茫茫如汪洋一般。为了抵御洪水,先民们想到了“垒土成垛”。在高高的垛子上种庄稼,从此不再受到洪水的威胁。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但是,水下取土,何其艰难。但为了生存,先民们硬是在白茫茫一片的水中,用最原始的方式,堆起了一个个高高的垛子。那如同小小的岛屿散落在水中的垛田,是先民们如燕子衔泥般筑下的生存空间。先民们古铜色的肩背上,每一颗晶莹的汗珠都折射出理想的光芒。
在垒土成垛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过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也许是洪水的冲击,也许是别人的嘲讽,也许是自我的怀疑。
田园从来不是只有牧歌。理想也从来不是浪漫的,而是胼手胝足的辛劳,不屈不挠的奋斗,流血流汗的牺牲。这里面有夸父追日的雄心,有精卫填海的牺牲,有愚公移山的执着。
当先辈们面对茫茫的河水,挖起一块块泥土,堆起一个个垛子时。在那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都铸进了身体里,融进了血液里,永恒地刻在了兴化人的基因之中。
正是“垒土成垛”这样一种富有创意的土地利用方式,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垛田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垒土成垛”留下的遗产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兴化历史上名人辈出,星光璀璨,也跟“垒土成垛”分不开。在“垒土成垛”中,有的是敢于梦想、敢于创新的勇气,还有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能力。世间事,都是垒土成垛。
“垒土成垛”是星光璀璨,也跟“垒土成垛”分不开。在“垒土成垛”中,有的是敢于梦想、敢于创新的勇气,还有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能力。世间事,都是垒土成垛。
“垒土成垛”是郑板桥创六分半书,是施耐庵著《水浒传》,是刘熙载写《艺概》,是“中国小说之乡”“国象之乡”声名远播,也是千千万万个水乡儿女为建设美好兴化添的每一块砖,加的每一片瓦。
有了“垒土成垛”,就给了我们“择高向上”的底气。
“择高向上”是选择,也是价值观。
在古书里,常有关于兴化“地势卑抑”“地处极下”的记载。在那些文字里,能读到兴化人特有的痛楚和忧伤。多少次洪水泛滥,多少次流离失所。数千年来,正是凭借着一次次与“垒土成垛”相仿佛的、战天斗地的壮举,才一步步地改变了兴化的面貌。兴化从“锅底洼”到梦里水乡,走过了千山万水。
世事总是双面。兴化人为水所苦,却也得了水的滋养,有了水的灵性。有人说兴化“水势回绕,风气之秀,发为人文科目之盛”,此言不虚。
兴化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全国罕见。范仲淹曾在兴化任职,在兴化形成了绵亘千年的景范文化。
兴化是明清小说的重要基地。中国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三部都与兴化有渊源。《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跟我们的状元宰相李春芳渊源颇深,李春芳曾校正过《西游记》。而现在的兴化也是文星璀璨,以毕飞宇为代表的“兴化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坛引起广泛关注。
“择高”是一种选择的能力。兴化是个崇文重教的城市。这种对历史的自豪,对文学的热爱,成就了兴化人在精神上的高度和格局,也为“择高”提供了可能。
“向上”是一种生长的姿态。
“择高向上”像极了我们兴化名满天下的油菜花。生长在高高的垛田上,迎着阳光向上生长。
油菜花其实也颇可看作兴化人的一种特点。原是一种极务实、极接地气的花朵,但在绿水蓝天之间开出一片极辽阔的金黄时,也就自带了某种浪漫的诗意。
就像兴化人,在世俗中往往带有诗意。这种诗意是在奋斗中获得的,是朴素中的浪漫。
兴化在地理方面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正是在改变现状的不懈努力中,兴化积聚了向上的力量。那是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一种无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保持昂扬斗志、永不言败的力量。
当“择高向上”的追求,建立在“垒土成垛”的内核之上时,兴化是理想扎根于现实之中,成就了一种最美的姿态——贴地飞翔。这也正是文学中最美的姿态。立足现实之上,永葆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