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以直径为0.35mm、长15~25mm的毫针为主。
(二)选穴方法
1.手针的基本全息图象
手针的全息图象框架以手象针为代表认为,手上有数个不同的人形穴区图,这些穴区图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点,临床常用的是手纵向排列的全息象和横向排列的全息象。
纵向排列的全息象:就象一个俯卧的人形。中指为头项,示指、环指为上肢,拇指、小指为下肢,第三掌骨为脊柱。其余的身体器官依次排列。人体阳面的组织器官,在方氏手象针里称之为手伏象。同理,人体阴面的组织器官称为手伏脏。如手伏象示例(见图1)。
横象的全息象:把手示指、小指向前伸出。拇指、中指、环指缩起,可以又得到一个“全息人象”的雏形:桡骨小头及第一掌骨为头项,示指为上肢,小指为下肢,掌面及掌背即分别为躯干的内、外侧。其外侧称为横伏象,其内侧称为横伏脏。如横伏象示例(见图2)。
2.主要的刺激区
(1)咳喘点:位于手掌面,示指掌指关节尺侧处。
(2)夜尿点:位于掌面小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处。
(3)心点:位于掌面二、三掌骨之间掌横纹之上。
(4)胃肠点:位于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
(5)止痒点:位于手掌尺侧,距腕横纹尺侧缘1寸,赤白肉际处。
(6)肺点:位于掌面,小指第1、2指骨间横纹中点。
(7)坐骨神经点:位于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8)睡眠点:手背,在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
(9)腰腿点:手背第二指伸肌腱桡侧及第四指伸肌腱尺侧,距腕横纹远心瑞1寸5分处。
(10)肩点:在手背部,位于第二掌骨远心端与示指指骨近心端,每侧共2穴。
(11)头顶点:位于中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12)会阴点:位于小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13)后头点(又称扁桃腺):位于小指第一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14)足跟点:位于胃肠点(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
(15)前头点:位于示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3.手针取穴、配方
手针取穴主要有4种方法。
(1)按部取穴:即按疾病所在部位或脏器取相应的手穴。如眼病取眼点,肩痛取肩点,腰扭伤取腰腿点等。
(2)对应取穴:针对某些症状选取相应的手穴,如咳嗽、哮喘选咳喘点,小儿夜尿选夜尿点等。
(3)据中医理论取穴:即依据传统的脏腑经络学说选穴,如失眠取心点,因心主神明;泌尿生殖病取足跟点等。
(4)综合取穴:即将多种取穴法所选之穴,结合运用。如皮肤瘙痒症,可按症状取止痒点;按中医理论“肺主皮毛”取肺点,组合成方。
一般而言,手针技术取穴配方宜精,选用1~3穴为宜。本技术以同侧取穴为主,即左侧有病,取左侧穴位;右侧有病,取右侧穴位;两侧有病或内脏病可取两侧穴位。
(三)基本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一般进针法:令患者手呈自然弯曲位,术者手持毫针,针尖紧靠骨膜外面而垂直于掌面,直刺入穴位,以不刺入骨膜为准,深度2~5mm为宜。此法适用于多数手穴。
(2)特殊进针法:此法据穴位不同而有所差别。腰腿点针刺时,要求患者略握拳,腕关节呈背屈位。针身应与皮肤表面成45°角,针尖略向掌心,从伸指肌腱与掌骨之间刺入,深约10mm为宜。另如针坐骨神经点,先直刺,深约5mm,以刺至骨膜为度(针尖有明显抵触,患者自觉针感强烈),得气后,留针1~3秒钟,再提针斜刺向上刺至骨膜。
2.行针法
一般采用小幅度捻转之法。如治疗疼痛性病症时,则须用较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的强刺激手法,持续运针2~3分钟,并嘱患者尽量活动病痛处或做局部按摩;痛止后,尚须继续行针1~3分钟。
3.留针时间
手针技术的留针时间为5~15分钟,疼痛性疾患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些疾病则可采取间断留针法,如以睡眠点治失眠时,可先直刺15mm,捻转2分钟,留针2分钟,再捻转2分钟后留针。
4.疗程
手针技术治疗急性病可每日1~2次,不计疗程;慢性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常见疾病的手针治疗技术
(一)急性腰扭伤
表现为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患者多为青壮年,有腰部扭伤史。本病多为局部皮肉筋脉受损,以致经络不通,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滞局部而致疼痛。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选取同侧的腰腿点进针。选用25mm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成45°角,针尖斜向掌心,从伸指肌腱与掌骨之间刺入,深约10mm。以该穴位有酸胀感为度。也可以针后令患者扭动腰部,以助针效,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查体见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本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常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
【操作步骤】以同侧肩点(即手伏象的肩部)取穴为主,以15mm毫针直刺,深度10mm,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3次,2周为一疗程。
(三)头风(原发性头痛)
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解痉通络,祛风止痛。
【操作步骤】取15mm毫针,于手伏象头顶相应部位直刺,深度10mm。气虚则可加针直刺横伏象头顶部位,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3次,2周为一疗程。
(四)痛经(原发性痛经)
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病症。本病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理气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以会阴点为主穴,后头点,足跟点为配穴。皆取15mm毫针直刺,深度以5mm左右为宜。会阴点、后头点可深及骨膜。此时针下当有抵抗感,足跟点则应避开骨膜及血管,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3次,1月为一疗程。
(五)不寐(原发性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技术适用于该疾病的各种证型。
【治则治法】安神助眠。
【操作步骤】以睡眠点为主穴,前头点、后头点为配穴。皆取15mm毫针直刺,深度以10mm为宜。留针15分钟,每周3次,1月为一疗程。必要时可以配合体针以增强疗效。
三、禁忌症
1.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者。
2.精神紧张、疲劳、虚弱者。
3.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
4.孕妇。
四、注意事项
1.手针技术针感较体针为强,治疗前宜向患者充分解释,以避免发生晕针。
2.针刺手穴,特别是沿骨膜斜刺时易损伤骨膜,故应注意手法轻柔。
3.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4.手部血管较为丰富,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避免引起手掌部血肿。
最近小编见识了一位针灸医生通过手掌的针灸来治疗常见疾病的针法,问之不知具体叫什么针法,说是祖传的,类似小六合针法,却又不一样。耐不住我软磨硬泡,给了我一点干货,不敢独享,分享如下:
手部穴位图
这门针法和小六合一样,通过将手掌部位划分为八卦区域来治病,常见病取穴有一定规律可言:
感冒;艮 兑 巽 液门。
头痛;乾 坎 离 合谷。
头晕;坎 震 离 坤 内关。
牙痛:艮 兑 坎 合谷。
急性咽喉痛:兑 坎 离。
鼻炎:艮 兑 巽 离。
耳聋耳鸣:坎 震 巽 离 内关。
咳嗽:坤 艮 兑 乾。
支气管哮喘;坤 兑 坎。
呃逆;艮 兑 内关。
腹胀;中土 艮 乾。
腹痛;中土 坤 艮 乾 巽。
肠炎;中土 艮 乾。
胃炎;中土 艮 坤 内关。
胆囊炎;震 巽 坤。
落枕;乾 巽 离 坤。
颈椎病;乾 坎 震 离。
背肌筋膜炎;坎 震 艮。
肩周炎;艮 巽 坤 曲池。
网球肘;艮 坤 震 曲池。
腕关节扭伤;艮 乾 震。
膝关节扭伤;艮 震 乾。
踝关节扭伤;艮 震。
急性腰扭伤;乾 坎 震。
腰椎间盘突出症;乾 坎 震 巽。
坐骨神经痛;乾 坎 震 巽。
肋间神经损伤(岔气)震 巽。
冠心病;坎 离 内关。
高血压;乾 坎 离 曲池 内关。
中风后遗症;坤 乾 坎 震。
盆腔炎;坎 震 离。
痛经;坎 离 液门。
更年期综合症;中土 坎 离 内关 合谷。
面瘫;巽 离 坤 合谷。
急性荨麻疹;巽 兑 曲池。
痔疮;艮 兑 乾。
带状疱疹;坎 震 巽 离 内关。
▲点击红色“关注”,关注本头条号,更多行业精彩推送
手针缝纫是一项传统的手艺。它具有灵活方便、可以随时使用的特点,并且也是刺绣技艺的基础。尤其是在缝制高档服装时,手针工艺是缝纫机所代替不了的。制作一件毛料衣服,使用缝纫机只占全部工作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都要依赖于手针工艺。
在说毛衣如果破了洞,边缘线一般会容易抽线,洞洞越变越大。我们也试着把边缘的毛线用剪刀剪掉,用针穿上毛线,跟着织的针法进行慢慢修补。所以对于我织女们,手针缝纫衣服也是我们生活自理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
手针包括的内容广泛,有多种多样的针法。常用的针法有行针、定针、缲针、搀针、回针、锁边针、三角针、扎驳针和花绷针等。就家庭自行缝制服装来讲,如锁扣眼、钉纽扣、扎驳角、缲贴边、搀衣缝、做套结、打钱钉,都离不开手针缝纫。手针的针迹可长可短,缝线可紧可松;有的可以正面不露针迹;有的可以缝在两层衣料中间,反正两面都看不到针迹;有的还可以缝出各种针迹图形,起到装饰作用。如回针法等,比缝纫机缝得还要牢固。下面,一起跟着小编来学习这些针法,特意整理分享大家学习。
1.绗针(扎针)是中国传统手针工艺的基本针法之一,有长、短绗针之分。
长绗针用于两块或以上布科的临时固定等,起针时线不打结,由右至左,以3厘米左右长(根据需要)的针距运针。长绗针亦有众多变化,如正面长,反面短;正反面短,中间长。
短绗针是固定布料等用的基本针法。针法亦由右至左,以l厘米2至4针(通常2.5针)的针距运针。
长短绗针此针法综合了长绗针与短绗针的特点,以一长一短的针迹运针。多用于临时缝合布料等。
2.缲针
缲针有两种,一是明缲.二是暗缲。
明缲又称扳针。以直针斜线浅挑,针迹为斜势,故亦称其为斜针。由右至左运针,以正面的线迹小而整齐为好,且线的色彩宜与面料相近,多用于固定服装的贴边和袋夹里等。
暗缲又称暗针。正面不露针迹,亦有正反面均不见针迹的,它同样用于服装的贴边等处。
3.倒勾针
俗称扣针,又称缉针。先向前运一针(针迹约0.3厘米),然后后退一针(约0.9厘米),针迹略为斜势。由于此针法比较牢固,所以拼合裤后缝、装袖窿时常用。
4.三角针
亦称花绷,俗称狗牙针。用于固定衣服的袖口边、底边及裤边等。从左至右运针。正面不露线迹,反面针迹呈交叉之势。
5.锁边针
亦称包边针、锁针。是修饰布料毛边、防止松散的常用针法,亦可用于贴布。先横挑针,再竖挑针,缝线从竖挑针下穿过,以此重复至所需长度。锁边针可以有多种变化形式。
6.套结针
用于服装的开叉、拉链、插袋的止口处等。针迹长约0.6到1厘米,先横挑2或3道线,再自上而下于线后插入竖线,套线上抽,重复至横挑线长度,竖线线迹需密而整齐。
7.杨柳针
民间亦称杨树花。主要用于女装大衣夹里的下摆贴边处,不仅可固定贴边,亦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从反面起针,正面在线上横挑出针,并向左抽紧,先以45度向下重复二至三针,再向上45度重复,正面针迹以锯齿形由右至左运针,至所需长度后,于反面止针。
8.一字针
此针法用于拼接衣料,接缝平薄。自衣料反面起针,正面针迹呈一字状,反面针迹呈斜势,从下向上运针,上下需对齐。
9.八字针
亦称作人字针,纳针,扎针。斜针针迹0.8厘米左右,针距约1厘米,横竖对齐,正面以一根丝挑牢。
10.甩针
亦称作甩缝子,缭缝。用于无法用锁边针包边的毛边修饰,针迹呈斜形
11.拱针
正面针迹较细短,排列整齐。用于衣边装饰,又可加固衣缝。
12.扯线袢
是连接衣服下摆处的面与里的一种方法。引针后,将线头藏入布内,出针之后使线呈圈状,再引线套入圈内。以左手钩线,拉紧,使钩出的线形成第二个圈状,再送线,套线,钩线,拉线。如此循环往复至所需长度。
13.钉扣袢
用于纽袢、穿带孔等。起针后将线头藏于布内。按纽扣大小或带子粗细缝四至六道衬线。然后以针引线圈并抽紧,重复抽线圈至衬线长,止针结最好能在布上,线头需藏起
14.蚊子结
此法用于线的连接,当用线不够长时,可用此法将线加长。以其中一线绕成圈状,另一线穿入其中绕回,捏紧,然后互相扯紧即可。
下面我们用实物绍下几种针法,针法的截面图。
15.回针
回针的缝合路径是从右往左缝,在正面向右回退一个针距,然后在背面向左前进两个针距:
回针的正面针迹和缝纫机的平针相似,但反面不同:
16.半回针
半回针和回针的区别在于回退的长度不同,半回针只回退1/2针距:
半回针正面的针迹和手缝平针相似,这种针法在你既需要牢固度又不想针迹太显露的时候使用,例如给贝壳包和一些拼布包安装拉链时。也不是非得回退半针,也可以是1/4针,针距越小,针迹越隐蔽。
17.倒扎针
还有一种针法叫倒扎针,顾名思义就是倒着缝,即从左往右缝
倒扎针的正反面针迹和回针、半回针刚好相反。相同的,你也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回退的针距长度:
下面几种是藏针缝技法,藏针缝可以是一些藏匿线迹缝法的总称。
18.立针
立针又叫贴布缝或直缲,不同的名称解释了立针不同的用途,它可以在贴布缝合或者缲边(比如滚边条)时使用。立针的针法很简单,在底下一层布布入针,然后同时穿过所有的层出针,出针的位置尽量靠近上层折边边缘,这样针迹才不会太明显。而且再次入针的位置要和前一次出针位置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19.对针
通常我们所指的藏针缝也就是指对针,对针是先在A布上入针出针,然后在B布上出针入针,依次循环。对针常用于一些返口处最后的完成缝合:
立针与对针的区别:
立针和对针的区别在哪儿,看了下面的正反面对比图就明白了。显然对针的隐蔽性更好一些,很多人喜欢用对针来缝合贴布,这样更漂亮。但缝合立针的速度明显要比对针快。
20.梯子针
这种针法可以说是藏针缝中的回针。在底下一层布布往前缝一大步,再从上面一层布布中回退一小步。这种针法在既需要藏匿线迹又需要保证牢固度的情况下使用。
这里,也把大家经常关心的扣眼手缝针法图样分享出来,这几张图说明制作过程是手缝的扣眼,可以看看学学。
还可以锁成圆形的扣眼。
要学习用手针缝补衣物,必须掌握几种基本的针法,而缝补的方法也是很多,有贴补、垫补、绣补和织补等。较常使用而又简便的方法是贴补和垫补。贴补是对衣服大面积破损的一种补法。
贴补时,用与衣服颜色相同、质料相似、比破损面积略大的布料,剪成较规则的形状盖在破损处,先用定针法把贴补的布料固定好,再把周围的布边向里折光,用回针或缲针把边缘缝补起来,拆去绷线即可。
垫补适宜缝补衣服小块破损的地方。如衣服被勾破一个三角口,可以用大于破损处的面积、颜色相同的布料,垫在破口下面,用绷线固定好位置,再将破口四周折光缲牢,翻过来把垫布四周折齐用明针法缝好。如果补的衣服是格布、条布,注意对准条纹。这样缝补后的衣服整齐、美观,不易看出破绽。
好了,今天的手艺分享就到啦~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最陶瓷,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在我认知中的可以完美表达时空运转的模型,目前只有两种。其一为洛书,其二为先天八卦。
这篇文章我将从先天八卦的全息性的角度来分析先天八卦的创造过程/原理。
简单点说,先天八卦是用“阴”和“阳”——即二爻符号来表达四时八节的运转。
由于这个过程略显抽象,所以但凡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不得不把四时八节拉出来,以对应讲解而便于理解。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阴阳理解为冷和热的两个对立面,但二者一旦走进格局,便需要知道其中包含趋势。
由于四时八节是对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的节点控制,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先天八卦是用二爻符号来表达“寒热”的变化,而这尤适用于大华夏地区。
以下我将以先天八卦的创始人——伏羲的角度来模拟创造先天八卦的过程和场景。
伏羲第一次创造
在对天地运转进行充分的观察之后,伏羲决定在初次创造时,要让阴阳二爻首要地表达出天地运转的大趋势,大底蕴和大环境。
其中四阳给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四阴给到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介源由春夏为一个气温渐升的整体,秋冬为一个气温渐降的整体。
四个阳爻全息表达春夏的温升,四个阴爻全息表达秋冬的寒降。(节气与符号之间的全息)
这是节气运转整体层面的差异化,即渐热与渐冷的两个大趋势。
但如果只是用这一层的变化来表达时空的运转,未免过于笼统和单调——无非就是半年为阳,半年为阴。这还不是伏羲想要的,他需要看到更多的细节。
伏羲第二次创造
伏羲认为天地虽辽远广阔,但二爻的信息能力也不容小觑。
在温度渐升的大趋势中,尚有春夏之间区别。二者虽然都是温度渐升,但依然有高低之分。春的温度整体较之于夏要低,所以从春到夏可以用从“阴”到“阳“来进行表达。所以两个阴爻给到立春和春分,两个阳爻给到立夏和夏至,但前提在于这里是在四阳的大趋势中进行的。
同样在另一边可以如法炮制,由秋至冬为热至寒的过程,所以二阳爻给秋,二阴爻给冬,以表达出秋冬之间的降温趋势。
也就是说温度高的地方到温度低的地方用阳爻到阴爻来表达,反之,温度低的地方到温度高的地方用阴到阳来表示。
到这里,虽然伏羲看到了春天至夏天,秋天至冬天的爻气变化,但于具体些:立春至春分,立夏至夏至,立秋至秋分,立冬至冬至尚没有划分呈现,所以对于四时八节的完整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分化。
伏羲第三次创造
伏羲知道,在清楚其中的原理后,进行第三次创造更是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了。
万变不离其宗,阴阳变化如在其上,如在其下。
从立春至春分,可以在第三层由阴至阳来表达出差异化。
从立夏至夏至,可以在第三层由阴至阳来表达出差异化。
从立秋至秋分,可以在第三层由阳至阴来表达出差异化。
从立冬至冬至,可以在第三层由阳至阴来表达出差异化。
最后,伏羲得到的,便是为后人称之为”先天八卦“的一幅完整的二爻格局时空模型图了。
理解要点:
1:熟悉并理解四时八节的冷热变化。
2:理解阴阳二爻的本质表达,以及在格局中的趋势性。
3:要统一且同步地进行阶段的划分和演变。如从立春到春分,那么其他都是如此,而不可出现如从秋至冬与从立春至春分进行交错变化。
4:过程可以倒逆。如可以先从立春到春分,再从春到夏,最后从春夏到秋冬。
延伸思考备注:
1:先天八卦的全息性
2:倒逆先天八卦的演化过程
3:关注第三张图呈现的场景,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第二层都是阳爻,以及立夏和立秋之间在气的程度上的关系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