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头七要是行房了怎么办(父母走后多久夫妻可以同房)

时间:2024-01-01 13:12:51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上海滩轰动全国的名人葬礼,丧葬风俗劲吹八面来风

世界上许多人能够避免许多事,但没有一个能够避免死亡。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穷,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上海本地人或者是新上海人,只要在上海逝世,就无可避免地遇到如何“善后”的问题。 上海殡葬本地风强劲,接纳海内外八方来风,融合并形成了特有的殡葬风俗,形成了处理“善后”的一整套机制。

轰动上海的几场葬礼 20世纪早期,上海有一位富豪周扶九,和犹太富商哈同、“地皮大王”程霖生一样有名气。他在扬州发家后进军上海,投资地产业和黄金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20年,周扶九逝世,享年90高龄。他的灵堂设于文监师路(今塘沽路)长春里周公馆内,周扶九遗体装殓于一具澳洲沉木棺中,四周摆满花圈和挽幛挽联;周家请来和尚、道士、尼姑,开吊七七四十九天,并专门请来西藏喇嘛来做法事。周扶九画像老上海的殡队伍 出殡那天,场面宏大,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124个扛夫抬棺;有100多顶乘轿、500多部车辆和四千多个步行者;2000多人用竹架抬着挽幛挽联;200多个身着白色丧服、手执丧杖的亲属;2000个学生穿着黑布制服,手执花束行进着;108个和尚、108个尼姑和108个道士,身着袈裟道袍;10多支中国乐队和西洋乐队;有三个连的军队和三个中队的警察沿途负责护送。 整个送殡队伍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在南京路上走了3个小时才走完。出殡队伍行至十六铺码头,一艘专轮接走灵柩,负责将其运至江西老家吉安下葬。据统计,周家办丧事共用去39万银元(折合黄金500两)。据说,周扶九生前一分钱都不舍得用,他在天之灵有知,估计也要万分痛惜的。 再说说大慈善家王一亭的葬礼。 1939年1月23日下午,上海贵州路上陈英士纪念堂,隆重举行王一亭居士追悼会。王一亭曾担任过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交通部长和工商部长等职,后来,全部精力投入在公益事业,成为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 会场中间高挂一幅王一亭的黑白大遗像,两侧分别悬挂着党旗和中华国旗;礼堂坐满了1800多人。王一亭先生陈英士纪念堂追悼会会场 下午2点钟,追悼会在哀乐声中开始。曾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董事的闻兰亭致开幕词,随后全体肃立,行追悼礼。紧接着,施省之、黄涵之和关絅之三人上香,商界要人虞洽卿献花,上海群学会负责人陆介孙等三人宣读祭文。明德、坤范女子中学的学生合唱追悼歌:“……悲家园半破碎,万千人远流离,何忍见妇孺寒而饥,彷徨不知何处去,何处去,王善长魂归来!王善长魂归来!如青山绿水常新,善长精神永不死……” 歌毕,政商两界名人赵晋卿报告王一亭先生生前事略,叶柏皋、关絅之致挽词,上海孤儿院的儿童再次唱起追悼歌。1948年12月22日,国民政府在虹口公墓为王一亭举行了隆重葬礼。 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的葬礼更是轰动上海,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阮玲玉是我国无声电影时期最红的影星,她主演的电影《新女性》遭到了记者攻击,加上生活中的挫折,于是含恨自杀,年仅25岁。 1935年3月8日,阮玲玉自杀这天,上海就有5名少女自尽,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的项福珍女士惊闻阮玲玉自杀噩耗,马上就吞服了自杀。不独在上海,绍兴的一名影迷夏陈氏吞服毒药自杀,杭州联华影院的女招待员张美英服毒自杀。她们追随阮玲玉而去,还都留下遗书,发出悲叹:“阮玲玉死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阮玲玉的葬礼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她的灵柩由金焰、孙瑜、费穆、郑君里等电影界12位大佬抬上灵车,30万上海民众自发上街送别,送葬队伍长达3公里。美国《纽约时报》驻沪记者惊讶地写了新闻报道,其题目就是:“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阮玲玉遗像电影大佬抬阮玲玉灵柩上灵车出殡队伍绵延不绝阮玲玉遗体供影迷瞩仰 巡捕房的英籍副捕头出葬,场面也是十分壮观。 1928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副督察员John Crowley约翰·克劳利去世,巡捕房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出殡时8个人抬着棺材,洋鼓洋号,鼓乐齐鸣,上海租界的政商名流都悉数出席葬礼。上两图:巡捕房举办的丧礼 同样出身巡捕的黄金荣,葬礼就十分寒碜了。上海青帮头目黄金荣,昔日名列上海三大亨之首,叱咤风云,风光一时。建政后,他的境遇和名气迅速下坠。1953年上半年,他病情加重,将养子黄源涛叫到身边,交代了后事,最后感叹道:“我的一生,都风扫落叶去了,唯有留下‘大世界’。不过,我断气瞑目后,‘大世界’不可能再属于我的了……” 1953年6月20日上午,黄金荣进入弥留状态。医生赶到黄家公馆为他注射了强心针,可是到了下午,黄金荣还是停止了呼吸,享年85岁。 黄金荣死后,亲友徒众为他举行了简单的葬礼,仅有17个门徒前来吊丧。葬礼规格的大小繁简,往往是逝者生前为人和名誉的最后投影。

落难的黄金荣,上街扫地

老上海丧葬习俗举要

上海人有那些丧事风俗呢?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主要移民来自于江浙两地,他们带来了丧事风俗,加上上海本地的风俗,构成了上海丧事风俗的主体内容。 1. 送终。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身旁,直到亲人去世,习俗称之为“候夜”或“送终\"。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来送终,这是逝者是否有福的标准;家属后辈未能为老人送终也是一大憾事。人未死时禁止哭泣,人死后全家大小立刻要大哭,同时还要烧一些纸绽、锡箔之类的东西,称为“烧落地纸”。 老人临危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老人在床上咽气,子女会受到非议。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剪指甲、换擦洗身、穿寿衣等,女尸由女儿辈操持,男尸由儿孙辈操持。多数人家请理发师为亡者剃发,只剃前不剃后,意示“后(辈)发(财)”。整容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殓服俗称“寿衣”、“老衣”。为死者穿衣一般讲究“五个领”或“七个领”(套),意为5套衣服或7套衣服,成单不成双。男性死者要戴帽,女性死者则戴冠或丝绒帽等;还要烧衣、纸、锡箔,让死者到阴曹有穿有用。 一般来说,人去世后亲属要哭丧,一般是妇女哭丧。 2.报丧。 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到亲友家报信,有的要送“报丧帖”。报丧人拿着一把伞,到了亲友家将雨伞头朝下,柄朝上竖在堂前,主人一看就知道该人是来报丧的,于是给报丧者茶点。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3.戴孝。 戴孝就是为死者穿孝服。旧时以白色为孝,故穿白的衣服、白的鞋子、插白色的花、头扎或腰缠白布等。父母死亡,儿子还要在帽子上、鞋子上缝上麻布,腰间系上稻草绳,谓之戴重孝。20世纪60年代“”时间,改为戴黑纱、黑袖章,不用白布;1985年以后变为黑白并用,一直延续至今。 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衣服;妇女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和彩色衣服。居丧时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男子期间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和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

4.设置灵堂。 丧家在自家设灵堂,这是一种暂时对亡者祭拜的场所。 在设立灵堂后到出殡大殓前,逝者生前的亲友会来吊祭,过去称为“开吊”,现在则称为“客祭”。为了便利招待,选定一两日为客祭日期,奉告亲朋好友前来吊祭。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过去,亲朋好友吊祭要行三跪九叩之礼,现在一般是点上三支香,然后向遗像行三鞠躬礼。 亲友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和纸钱等。 5.做七。 人死后从死的那天算起,7天为1“七”,每7日1祀,俗称“做七”,一共要做7个“七”。第一个“七”叫“头七”,最后一个“七”叫“断七”。有钱人家每个“七”都要请道士念经做道场。 7个“七”中,以“五七”为最隆重,道场要做三五天,也有十天二十天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来“烧纸”(送人情),还要为死者烧衣服、被头、床帐、箱子等,叫“烧床祀”,还要烧纸船、纸屋、纸桥等。 七期已满,就要举办”断七”或叫”满七”的祭拜活动,之后撤掉灵堂,取下黑纱。 在“做七”的日子里,丧家要设祭台,祭品一般为单数以讨吉祥,要戴黑纱,不串邻居家门等。按照风俗要求,每个“七”子女都要回到家中,为逝者烧香送钱。不少人为了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礼遇,还为逝者举办超度法事。超度法事一般要进行两天两夜,不少人就在五七里举办。

送别逝者的方式即殡葬习俗,是死者家属对逝者的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更演绎着人们对生命的认知与理解。 让逝者安息,生者安慰,这是殡葬习俗的出发点和归宿。

上海档案:丧葬礼仪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主要由《周礼》确立的,历代虽然有变化有损益,但基本内容和方式没有大的改动。最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丧葬分成了许多步骤。 由于朝廷的重视,有些文人撰写解释丧葬礼仪的通俗读本,最著名的当属江西新建人程登吉(署名西昌程登吉)撰著的《幼学琼林》。清代邹圣脉对其做了大量増补、注释工作,最后定名《幼学故事琼林》。 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丧葬礼仪发生了巨大变化。1928年,时任礼制服章审订委员会及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和内政部长薛笃弼,为改变各地纷繁复杂的丧俗,制订了《丧礼草案》,主要内容包括了报丧、亲殓、受吊、祭式、别灵、出殡和葬仪。

老上海从事传统殡葬的行业叫“红白杠”,负责人俗称“杠头”。“红白杠”是个松散组织,平时杠员分布在各行本业,遇有婚丧喜事由杠头召集,事毕即散。遇到有人家办丧事,“红白杠”除代为布置灵堂、主持祭奠仪式、招待吊唁宾客、抬棺出殡外,还提供吃“豆腐饭”所需的炊饮餐具及桌椅板凳等。 除了“红白杠”外,20世纪初上海还出现了“贳器店”(贳[shì] 意为出赁),主要业务就是出租红白事所用器物,如碗筷、桌椅和餐具等;贳器店也可为丧家提供多种服务,如搭棚、挂堂幔、张挽幛和代找红白杠等。上海永寿路被称为贳器店一条街。

安葬,又称“落葬”,就是把棺材埋人土中或廓中。旧时棺材一般在家停放35天,长的则数年。 落葬日有的人家要举行仪式,或请道士,或请僧尼念经做法事、佛事。落葬后,坟墓上种上冬青、柏树,立上墓碑。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多为土葬,1967年,奉贤火葬场落成,逐渐实行遗体火化,骨灰入盒,人们将骨灰盒安葬到公墓地。上海人在冬至前往墓地祭奠亡灵,至于尚未下葬的先人骨灰也多会选在这天入土为安。

现代丧事一般不发请柬。如果得知亲友家中有丧事,理应前往吊丧,不参加吊丧是失礼行为。 参加丧礼,不要谈笑风生,不要大声接打电话;不要中途退场,不要浓妆艳抹和披红戴绿,在丧礼上步伐要沉重缓慢,说话也要注意用词,比如人死了叫“过世”、“走了”,忌讳说“死”字。最后,还要慰问逝者家属。 送花圈风俗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上海的,送葬送花圈以鲜花最为高洁。忌日祭,是指为死者逝世这一天所举办的祭祀活动,死者的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或在家里或在墓地或到殡仪馆,给死者供上祭品,烧香磕头,倾诉想念之情。也有到墓地向死者献上鲜花。 新年祭,除夕之夜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先或已故的亲人回家春节的风俗。祭拜活动时,堂屋中挂上祖先或已故亲人遗像,摆放碑位,将点着的香插入香炉,标明祖先或亲人已回家了。注意,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