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农夫也疯狂
在几十年前,因为生活条件没今天好,也没有电视机、电脑、手机和游戏机等这些,每到天黑了以后,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围着在家长身边,听他们讲一些故事,其中有些神话故事,也有些是民间的传说,当然也有很多的鬼故事。虽然小孩子们听的时候感觉会非常的害怕,但是依然还是控制不了对这些民间故事的好奇心,即便是害怕也总是会缠着父母要他们讲故事。相信不少农村长大的70后和80后的都听说过“灰黄狐白柳”这五大家仙的故事,关于它们的民间传说太多了,有些甚至还经常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那你知道这五大家仙中的“灰黄狐白柳”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灰黄狐白柳”其实说的是五种过去在农村里都很常见到的动物,其中“灰”就是“灰仙”,是人人喊打的老鼠。“黄”大家应该猜到了,那就是“黄仙”黄鼠狼。而“狐”是“狐仙”狐狸,民间传说狐狸是最能迷糊人的。“白仙”则是指刺猬,最后的“柳仙”其实就是蛇。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狐仙、黄仙和柳仙是传播最广的,像《白蛇传》就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影视作品。这里,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在民间关于黄仙的传说是比较多的,在民间对于其也是比较忌讳的。即便是很多人明明看到黄鼠狼偷鸡了,但是也只是驱赶并不会去伤害。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是黄鼠狼会迷糊人,这一点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也是有所呈现的。在以前黄鼠狼是偶尔会进到村子里来偷鸡吃,但是近年来黄鼠狼在农村里也少见了。
很多人比较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让人讨厌的老鼠也是“五大家仙”之一。听村里的老人说,在以前老鼠也被称之为“守仓神”,农民在粮食丰收以后还会特意祭拜一下,就是希望老鼠能少祸害一点粮食。在有的地方还会把老鼠视为“财神”哦。不过即便是这样,对于老鼠自古以来都是没有好感的,不然也不会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歇后语了。
至于为什么刺猬会被当成为“白仙”,这个应该和民间传说的“白仙赠药报恩”的故事相关。在十多年前,刺猬在农村里还是很常见的,有时候刺猬还会跑到村子里来。狗一旦发现了,就会不停的吠叫,但是也只是敢不断的吠叫而已,因为刺猬遇到危险了也只会把自己缩成一团。俗话说“狗咬刺猬无处下口”,可见厉害的土狗对于刺猬也是无可奈何的!
再来说一说柳仙,这个一般是指进入到家中的蛇,而这种蛇也被称之为“守家仙”,老一辈人都认为这样的蛇是不能伤害的,只能是把它们驱赶出去就行。其实古人这样说,也是为了保护这种小动物。因为进入到家里的蛇普遍都是无毒的,而且蛇还是老鼠的天敌。
最后就是“狐仙”了,在古代就认为狐狸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再加上其长得很漂亮,所以民间传说就认为狐狸能迷惑人。在很多的文人墨客笔下,就常用“狐狸精”来形容那些长得漂亮又风情万种的女人。而现在多是贬义了,多用来形容那些勾引男人的不正派的女人。
过去这些民间传说也为老百姓茶余饭后增添了很多谈资,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而现在随着大家认知的提高,再加上年轻人的兴趣不在此了,所以也就逐渐被大家伙所淡忘了
夜遇鬼打墙,原来是八岁时救过的黄仙报恩来了,还送他一世的富贵
老王是一个赶大车的,那天早上接了趟生意,是村里一个小地主雇他给县城里做买卖的儿子送粮食。老王临出门的时候,媳妇交代让他在城里买些肉,晚上回来好包饺子。
到县城里卸完了粮食,老王买了点菜割了点肉,又特意跑到酒庄买了两壶酒,就这么着出城回家了。正是冬季,按现在这个点来说,大概是晚上七点多钟,路上行人已经很少了,老王心里有些害怕。他倒不是怕鬼怪什么的,主要是因为这荒郊野外的有狼。他心里着急,就用鞭子抽这马,可这马也不争气,任凭老王如何抽打,这马还是不紧不慢、不紧不慢的走。
这会儿,他见前面不远处路边站着一个黑影,等走近了扭头一看,原来路边站着的是个小老头,手里还拎着个包袱。就听这小老头说:“大兄弟啊!俺出城晚了,你看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让俺搭个车行吗?”
老王是个热心肠的人,于是拉住车说:“行啊!上车吧!这会儿正愁没个伴呢!”
等上车之后,那小老头自我介绍姓黄,今天上城里亲戚家串门出来晚了,幸亏遇上你肯让我搭车。老王也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俩人边说话边走,这时就发现马车已经到了一片树林边上。老王的心一下子就悬了起来,因为他听村里人说这片树林里闹强盗,据说时常还有野狼出没。可怕什么来什么,借着这微软的月光,就看见树林里闪出几道绿幽幽的光芒。
”老哥,老哥,注意,前面有狼。”老王颤抖着提醒这姓黄的老头。
这姓黄的老头原本在车上缩缩着,他抬头瞅了瞅,一看有狼就坐了起来,说:”兄弟别怕,没事、没事,你走你的,咱不用怕它,它也不敢过来。”
老王一听,这个人行啊!连狼都不怕。可是真就如这姓黄老头说的,这些狼在树林里就是不敢过来。又往前走一段,这会儿他发现四周是白茫茫的一片,回家的路找不着了。
这会儿老王心里又犯嘀咕了,“老哥呀!坏了,咱碰上鬼打墙了。”
姓黄的老头说:“没有鬼,哪有鬼打墙?”
老王看他不信,就解释说:“你还别不信,以前我们村就有一个人让狐仙给迷过。头天人还好好的,第二天就光屁股满大街的跑,看到谁都跪地上磕头喊大姑、大姐你饶了我吧!”
姓黄的老头一听就笑了,老王以为这老头不相信他说的话,就说:“我告诉你,你还别不信,我以前就见过仙家,还是个黄大仙。”老王讲这话的时候还冲上拜了拜。
这黄老头一看这架势更乐了:“怎么了兄弟,你说说吧!怎么个事啊!你这么尊敬黄大仙?”
老王就开始给他说:“我八岁的时候,由于家里穷那时候饿肚子,就经常跑到村口的那座破庙里偷供品吃。有一回进去之后,忽然看见在那神像的脚底下有只黄大仙,看样子那黄大仙的尾巴好像是被卡住了,我就推了推神像,把这黄大仙给放走了。之后,我还拿着烧鸡去了庙里祭拜,把烧鸡放到那就磕头,嘴里说着让黄大仙吃吃供奉什么的。可这会儿忽然我就闹起肚子来,等我捂着肚子刚出庙门,这庙哗啦就塌了,我要晚出来一步,非砸死在这个庙里不可。”
这会儿就听这姓黄的老头说:“兄弟,你是好人有好报,好心有好报,你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要不我也给你讲一个仙家的故事。”
两人是越说越来兴致,这黄老头就接着说:有一只黄鼠狼修炼成仙了,有一回跟一个柳门的仙家,还有一个灰门的仙家一块喝酒。喝着喝着就谁都不服谁了,就借着酒劲在那吹。柳仙家说:我柳门善长战斗、善长射雾。灰仙家一听就说:这算什么本事,我灰门善长搬运无人能及,皇宫大院我都去过。
到了黄仙家这,他一想:你俩能说的都说了,我再说什么反正也不新鲜了,不行,我得吹的大点。于是就说:皇宫大院算什么,你们俩能不能去的寺庙里盗取东西啊!谁敢上这个寺庙里把那委托手里的金刚杵给偷来,这才算本事。
那俩仙家一听,鄙视的说:你就吹吧!你要是敢把那金刚杵偷来,我们两门奉你为上宾。
后来这赌是打了,等这黄仙家醒过酒来,也感到这赌打的过分了,可是这事已经将到这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来到这委托庙里。刚爬到这委托神将的肩膀上,伸手去拿那个金刚杵的时候,就听见这委托神将
一声断喝:“黄毛小怪,敢在我也面前撒野,看我不把你碎尸万段。”说着一脚就踩住了黄仙的尾巴。
说来也巧,这时从外面跑来一个小男孩,他是来偷庙里供品的,发现委托神像脚底下的黄仙后,上前推了推委托神像,就这样黄仙有可趁之机,逃过一劫跑了。
黄仙跑了之后,也没脸去见柳门、灰门那两位仙家了,只能去委托那里自首,请求宽恕。委托神将摇摇头说,这也是你命不该绝,今日的事暂且不提,三日后那救你的小孩会回来祭拜,但由于这委托庙年久失修,会在三日后倒塌,你如能救那小孩一命,我就饶了你。
听委托神将这么一说,黄仙赶紧跪地上磕头,多谢神佛不杀之恩,那小孩对我有恩,不劳您吩咐,我必当全力救他。听黄仙说罢,委托神将真身飞走了。
三日后,这小孩果然来了,手里还拿着只烧鸡,他把烧鸡放在供桌上,刚要磕头祭拜,这黄仙就冲他肚子上一吹。小孩就感觉闹起肚子来,站起身刚跑出庙,就听轰隆一声,这大庙倒塌了,吓的小孩赶紧跑了。
等这小孩走了以后,这黄仙冲着小孩走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恩人,它日我必抱再造之恩。
到了这一会儿,老王是越听越心惊越听越害怕,连自个这个马车停了,他都没觉得出来。正在他愣神的时候,就听一个女人说话:“你这个缺德玩意,我让你买肉包饺子,到现在你才回来,把我们娘俩都快饿死了。”
老王这才缓过味来,原来自己已经到家了,他回头往车上看,姓黄的老头不见了,一个大包袱在车上放着。这会儿老王打开包袱,里面是一个小箱子,把箱子抱进屋里打开一看,这两口子惊的嘴都合不上了,就见箱子里黄的是金、白的是银。
打这以后,老王跟他媳妇过上了好日子,子孙后代昌盛无比,老王人活到九十九岁,无疾而终……
我大伯是个老军医,今年80多岁了。平时很注意养生,眼睛耳朵都特别好使,唯独他的腿是坏的——整天拄着拐杖。
他喜欢坐在街头晒太阳,给大伙讲当兵时候的事,有时候讲一些他治过的奇怪的病,但他唯独不愿意提他坏腿的事。对于他的腿,我充满了好奇。几次我便缠着父亲给我讲……
大伯17岁当兵,共计13年。那会年轻气盛,对于灵异事件很是不服。有年在东北驻军,大伯是随军医生。有一天,指导员找到大伯:“老王,地方有位大嫂身体不舒服,找了很多医生都没看好。最后无法求到我,你去给看看……
大伯来到这户人家,就愣住了:只见一个女人坐在墙角,蜷缩成一团。眼睛浑浊看到人很害怕,嘴里还不住的叨咕—天冷要喝酒……天冷要喝酒……这哪是病呀,这是癔症!怪不得很多医生都看不好呀,多亏大伯在家时跟着我奶奶学了几天“本事”,一眼就看出这是附体了。
大伯向前走几步,抓住她的手握住嘴里念嘀咕几句,就会看到一个红点沿着血管跑,大伯手指做刀向前赶,直到看见一个红点在手指上,用红绳栓住手指。问她:“仙姑,你家在何方?师承何处?”
那妇女开口了,声音尖尖的很痛苦的样子说:“南山胡家,家有三姐妹没有师父。”
大伯又说:“仙姑,你天天住大嫂这里也不是办法,你有何要求我们给办。你若满意就离开吧。”
仙姑歪着头想了一会说:“好吧,明晚给我准备一个房间,准备8荤8素16道菜,三壶好酒。你们不得靠近……”
大伯答应了……
第二天晚上,主家酒席备好一家人就去睡觉了,唯有大伯好奇极了,趴在窗前往里看。房间里点了好几盏油灯,有好几只黄鼠狼站在桌子上大快朵颐,一会推杯换盏,一会窃窃私语。竟都东倒西歪了……
一只说:“今夜我要睡深筒宫殿,宫殿很暖和,就是味有点大不遮雨。”
一只说:“我的家遮雨,房子是个大雨伞,还很漂亮是黄色的。”
一只说:“你俩都别吹了,我家最舒服晚上有几个小美女相陪,还有美味佳肴相伴。”
大伯听到这里就离开了……
到了后半夜听着屋里没有碗碟相撞的声音,大伯叫主家一起,在耳边吩咐了一遍。不一会,大家都提着喝醉的黄鼠狼回来了,原来一只在雨靴里,一只在帽子地下,一只在鸡窝里。大伯把他们绑了,用棍子把腿敲断,扒了皮去换了糖块捎回来连队给大伙分了。从那以后,大伯会治癔症的名声就传开了……
那以后大伯又拿了好多次,都是用棍敲断腿扒皮。复原回家也给村民治,捉仙名声大过医生。原来几年,大伯很风光,后来腿开始无缘故的疼,越疼越厉害竟得靠拐杖走路了。唉!原来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因果吧!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真实的故事。
过几天,家家团员,热热闹闹过壬寅年的春节。按照传统的习惯,过年都要祭拜祖宗。我们莆田平海镇的黄氏祖宗,是从哪里来的?黄氏后裔很多人不很清楚。借此机会,普及一下让大家略知一二。简要说,用五个朝代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为脉络,和不同居地迁移的始祖为例。
黄姓,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源起舜时代, 1代:有熊氏, 名轩辕,号黄帝,全国黄氏的共同祖先。→传至晋朝第 90代入闽黄氏始祖黄彦丰,于晋元帝南渡,晋安太守,政尚慈惠,封开国公,卒于官,年九十五。→传至唐朝 第101代黄岸入莆始祖,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传至唐朝黄岸公的第6代黄蟾,后黄始祖。阮之子,崇文馆校书郎,璞公是校书郎称大校书,蟾公称小校书郎。居后黄(今涵江新府)被尊后黄始祖。至宋后裔又分居前黄。→传至宋朝 黄岸公第13代黄彦辉,爟公子,后黄世系,宋潮州通判。→传至明朝黄岸公的第23代平海黄氏始祖:黄杭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生五子。年过七旬卒于平海。
这一集,就讲黄杭进士。
明朝莆田知县平海
黄氏始祖黄杭进士
一、黄氏世系简表提要
平海镇黄氏后裔你从哪里来?一看一查就清楚了。
(一)、黄氏全国百代谱世系选录
1代:有熊氏: 名轩辕,号黄帝。黄氏肇基之始。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在位百年,寿百有十岁。娶西陵氏女日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长挚,即少昊金天氏。次昌意。葬中都桥山,今陕西延安府中都县是也。
2代:昌意公: 轩辕公次子。兄名挚,在位八十四年,公娶蜀山氏之女昌仆,是为女枢。感瑶光贯月之祥,生颛项高阳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县。
3代:颛项公: 昌意公子。生于若水。姓姬。以水德王。在位七十八年。子祝融、伯鲧、穷蝉。祝融火正。分禅舜六世祖也。寿九+葬山东濮阳。
4代:唐伯鲧公:颛项公次子。仕唐。要有莘氏女日修。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而孕,岁有二月生禹。
5代:夏王禹公: 鲧公子。名文命,改姓姬氏。仕唐。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国号夏。在位二十有七年。寿白岁。子启。墓在浙江绍兴府会稽山,在今山阴县东南七里许,俗呼禹陵。有庙宇在墓之侧。绍俗递年二月,士女诣拜,凡有求必应焉。暮春大夫。又往兰亭,观览圣地者。(国朝乾隆圣驾往庙陵拜谒者再)
6代:夏王启公,禹公子。封江夏黄国,因氏焉。在位九年,子六。(黄帝六世孙陆终之后黄氏为国姓)
7代:夏王仲康公:启公次子。在位十三年。帝太康弟。太康失国,公立焉。
8代:夏王相公: 仲康次子。在位二十八年,权归后羿。徙居商丘,为过浇所灭。后逃自窦出,有娠,生子少康,为仍国牧正,为虞国庖正。遂灭过浇,复禹之绩。
9代:夏王少康公:相公遗腹子。中兴在位二十二年。恐禹陵乏祀,封庶子无余于会稽祀焉。享年六十有一。有禹之风。
10代:夏王秀杼公:少康公子。在位十七年。子二。按史乃名宁。
11代——89代(略)
90代 黄彦丰:入闽黄氏始祖。于晋元帝南渡,守晋安。政尚慈惠,封开国公。卒于官,年九十五。谥文节,子孙繁衍遍闽粤。徙居福唐黄巷。知运与彦丰,父子显贵,为八门望族。
91代——100代(略)
101代 :黄岸公:入莆始祖。生于公元703年卒于785年3月29日。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生三子,谣、典、乐。公元784年携子在涵江黄巷定居,此地为开族地。子孙繁衍甚多分后黄和前黄、东里黄、䂬溪黄,史称三黄鼎立。
(二)、莆阳黄巷黄岸公世系
黄岸公1代——5代(略)
黄岸公6代:黄蟾,后黄始祖。阮之子,崇文馆校书郎,璞公是校书郎称大校书,蟾公称小校书郎。居后黄(今涵江新府)被尊后黄始祖。至宋后裔又分居前黄。
黄岸公7代——12代(略)。
黄岸公13代:黄彦辉,爟公子,后黄世系,宋潮州通判,生六子。长子,俅:字元恭,宋荫昌化军知军,赠少保,谥孝节。妣杨氏赐赠一品夫人。生一子:汝猷,按公事亲孝,世称明伦居士。后裔居前黄或后黄。次子,仕:后裔居余杭。三子,侃:后裔居前黄或后黄。四子,任:后裔居前黄或后黄。五子,价:居温州。六子,佐:迁里埔头。
黄岸公14代—22代(略)
黄岸公23代:黄杭,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生五子。年过七旬卒于平海。
黄岸公24—28代(略)。
黄岸公29代:黄福明(孟明),入岱山境(今山星村)始祖,后黄世系。生于1673年9月---卒不详。生二子,来斯,桯斯。
(三)、岱山境(今山星村)黄福明(孟明)公世系
岱山境,今平海镇山星村的大路尾、山后、后柯、东亭、下田更、楼下、下洋、后高、西厝村等一带,明、清朝时称为岱山境。岱山境黄氏的开基祖是黄福明公,生二子,长子来斯(大路尾、下田更、山后、楼下、下洋村黄氏始祖)。次子桯斯(西厝村黄氏始祖)。
第1代:福明公 生二子,来斯,桯斯。后建立族谱昭穆十八个字为排辈份。
第2代:来斯公 生四子:学友、学余(学荣)、学贵,学美,后裔 为四个房。长房居今山星村大路尾,内大路尾,后高村。二房居下洋村五组。三房居楼下村。四房居山后村八组。第2代: 桯斯公,生二子:学存(学我),学龙(学满)。学存后裔居西厝村的南尾厝。学龙后裔居西厝村的北头和五组。
第3代至第7代:来斯、桯斯公传后世系,正在考证完善中。
附录:(供山星村黄氏后裔)
(四)、福明(孟明)公具体繁衍世系提要如下:
本提要世系以黄福明公为主线承上启下简要串起来,让岱山境黄氏后代子孙有一个大概知道家族世系来历。
全国百代谱1—101世岸公(详见《莆阳黄氏通书》)→谣→莫→—昌裔→阮→蟾(后黄始祖)→著→文惠→枢→世规(至些分支五房)→随(第三房)→耀→彦辉(后裔分九派)→黄杭→清朝岱山境始祖福明公。
福明公后裔排行十八个字:斯字辈、学字辈、荣字辈、奕字辈、捷字辈、选字辈、祖字辈、开字辈、万字辈、世字辈、子字辈、孙字辈、发字辈、达字辈、一字辈、统字辈、昌字辈、盛字辈”。 从18个字的昭穆可知,截止2022年,昭穆已排到“发”字辈,就是13代,加上福明公1代,共计14代。黄岸公入莆以来,子孙至今已繁衍41代到43代。按平均值算为42代。
当今健在的山星村黄氏乡老黄仙户为“开”字辈,是黄福明公的第9代孙。
因族普资料的缺陷,传后各房无法收集齐全,在此把相关分支有代表性的家庭。选几户排辈份做个简介,让各房后代互相比照,就知推算,我是属哪一代,一目了然。
1代始祖福明公(孟明)。
2代:斯字辈。
福明公生二子,来斯,桯斯(西厝始祖)
3代:学字辈
来斯生四子:学友、学荣、学贵、学美。
长子,学友传后今大路尾、后高、土厝村黄氏。
次子学荣,传后今下洋村五组黄氏。
三子学贵,传后今楼下村的黄氏。
四子学美,传后今山后村八组黄氏。
桯斯生三子:学存(学我)、学敏、学滿(学龙)。
长子学存,传后今西厝村、南尾厝。
次子学敏,己成家无传后而死亡。
三子学满(学龙),传后今西厝村的北头和五组。
4代:荣字辈。
来斯世系资料暂缺。
4代:程斯世系如下:
长子学我(学存),生四子:盛、苍、勇、永。
三子学滿(学龙),生三子:佛举、佛正、佛中。
5代至14代来斯、桯斯世系,列举几户家庭的辈份为例如下:
来斯世系:
长房:大路尾村,第七代黄天佑(选)→金涛(祖)→金伟(开)→华东(万)→
内大路尾:九风(选)→黄旗(祖)→黒季(开)→国平(万)→
次 房:下洋五组,第五代黄奕统(奕)→古捷(捷)→九灿(选)→鸡屯(祖)→光武(开)→美高(万)→庆华(世)→圣耿(子)→
三房:楼下村第七代红杯(选)一亚严(祖)一春新(开)一金霖(万)→
四房:山后八组:第九代红乔(开)→文王(万)→金森(世)→
山后八组:第十代金象(万)→亚焕→(世)→国璋(子)→
桯斯世系:
西厝村黄氏:
五祖房:第二代桯斯(斯)→学满(学)→佛举(荣)→禧公(奕)→楼聪(藩公,捷)→珍公(逞公,选)→九长(祖)→永福(开)→黄炜(万)→炳行(世)→
西厝北头房:第五代滔公(奕)→露公(捷)→淈公(选)→唱公(祖)→展慎(开)→元石(万)→
西厝南尾村房:第五代洋古三(奕)→浪亚(捷)→育亚(选)→九针(祖)→仙户(开)→国霖(万)→
黄仙户是现任黄氏乡老。
根据以上简单的族谱梳理,各房子孙在今后修族谱中就知道找祖宗的线索,就知道“我从哪里来”?是哪位祖宗的后代。特别在婚姻的嫁娶中,避免同宗近亲结婚,提升优生优育的观念。同宗亲人在外,异地他乡如同家人,经商、工作、处事,团结友爱。在历史的变革发展中,福明公的后裔有的定居在海外、台湾、省外本省的各地等,目前还有千人尚未认宗归祖。
二、平海黄氏始祖黄杭进士简介
黄杭,名杭子,号涵斋。明弘治初年生于莆田筱塘龙脊山脚下,今城厢区筱塘村。年幼随父入居平海卫西门村,年过七旬,卒不详。墓葬于今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山腰,双杯酒配猪脚处后百米,墓坐癸向丁,朝嵌头海“观海守孝”。黄杭,唐开国公入莆黄氐始祖黄岸的第十三代,宋朝潮州通判黄彦辉之后裔。黄杭明嘉靖二年(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第33名,拒绝了朝廷的赴任为官。回平海卫办学堂当教书先生。娶陈氏为妻后纳妾,有五男三女。学堂地址有平海村,岱山境村(今山星),凌溪村(今溪边),江西村等地,江西村规模之最为“九十九间”。有三个儿子分别定居岱山境村,凌溪村,江西村,屯田办学堂。招收农家子弟入学,形成“农忙耕,农闲读,进寺入户”的模式”。当时倭寇猖獗,经常被骚扰,有的学堂被砸被烧被抢,弟子被杀。黄杭又把办学模式化大为小,到大户人家厅堂,各村庙寺祠堂等当教室课堂。也为“平海卫学”积蓄了后备生源,和输送了优秀的学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名声显赫,知府称赞。
为褒奖黄杭办学堂培养农家子弟学文化,助盛平海卫学做出突出功绩。莆田知县、兴化知府朱衮层层呈奏皇帝,皇帝恩准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一职(赐名不上任,不发薪酬),并在平海卫朝阳山南麓(今西门村)建“进士恩荣牌坊”一座。以励后人,弘扬黄杭的艰苦卓越办学精神。牌坊至今还比较完整保留下来。
黄杭著书有《诠释弟子训》等,黄杭立家训说:“后者善之为行,德之为先,读之诗经,武之于国,耕之于田,才之于民,画之绝也。” 黄杭之后裔今大部分居平海镇山星村,溪边村,江西村,石井村,平海村等的黄氏。本文资料参考:《福建编年史》,《兴化府志》,《莆田县志》,《莆田市志》,《明成化年京城往事》,《秀屿区志》《台湾卑南兴化黄氏家普》等史料。
三,明朝孝廉人物—黄杭进士
黄杭,嘉靖二年(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第33名。是唐开国公、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氏始祖)的第十三代宋朝潮州通判黄彦辉的后裔。黄杭,号涵斋,明弘治初年出生于莆田筱塘龙脊山下,幼年随父入平海卫西门村定居,年过七旬卒于平海,葬于今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登二甲进士后,拒绝廷朝赐其六品官位。一生执著于平海卫的民间办学堂,教师育人。著书有《诠释弟子训》,名扬莆阳,受知府褒扬,皇帝赏准“恩荣”进士坊一座,建在平海卫西门村(今你保留完好)。
黄杭自幼随父开私塾,承学传经。同时刻苦研读,从秀才考到进士,淡泊名利,拒绝朝廷赐其官位,回家以办学教书为业,在平海卫、岱山境、颖川、凌溪、石井等村创办学堂,规模之最为颖川(今江西自然村)的九十九间学堂。招收农家弟子入学,形成“农忙耕,农闲读,进寺入户”的模式。当时,倭寇猖獗,经常被骚扰,有的学塾被砸烧抢,弟子被杀。黄杭便把办学模式化大为小,选择离海边较远、便于疏散的地方坚持教学,将大户人家厅堂,及村庙、亭寺、祠堂等当教室课堂,为平海卫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受到知府的称赞。当时平海卫民间流传民谣:“进士爷,办学堂,农耕忙,农闲读,读书识字做老爷”。为褒奖黄杭办学培养农家子弟学文化,助盛平海卫学做出的贡献,地方奏请朝廷,皇帝恩准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从六品)。黄杭亦钟情于家乡教育事业,没有上任。为了弘扬黄杭淡泊名利及艰苦卓越的办学精神,皇帝恩准在平海卫朝阳山南麓西门村建“恩荣进士”石牌坊一座(民间称:黄杭进士坊),以励后昆。
黄杭尊崇儒道之学,一生以教书立功立德,著有《诠释弟子训》等书籍。在黄氏家族里标立家训:“后者善之为行,德之为先,读之诗经,武之于国,耕之于田,オ之于民,画之绝也。”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弟、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明皇帝恩准牌坊有三个等级即:御赐、恩荣、圣旨。平海黄杭进士牌坊正是“恩荣”等级,莆阳为数少之。可见,黄杭进士创办学堂,教书育人的功绩之厚重。黄杭进士坊,今天也成为平海兴教重教风气的一道风景线。
黄杭进士坊,碑文刻记是:当时福建监察御史王以,左布政使夏从书、右布政使陈锡、按察使舒晟、佥事吴昂、兴化知府朱衮、同知李缙、通判何晋、推判朱翼、莆田知县赵叶等地方官员所建造。进士坊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坊,单间二进方柱,通高5.7米,坊阔4.16米,进深3.9米,中门2柱,左右门各4柱。顶棚为单檐歇山式,门上正中上刻“恩荣”、下刻“进士”,左右刻石官员职务、名字和立坊时间。整体结构严谨,粗犷古朴,结实地展现莆田明代石坊建筑特点。孝廉是黄氏家族立德之本,行善积德之家风,是黄氏家族的传家宝,立家之本。黄杭正是用十年寒窗换来金榜题名,得来高官厚禄,而淡泊名利,毅然放弃荣华富贵。为了振兴家乡教育,回到平海卫学一心扑在民间办学堂和讲学。建造进士坊除了立牌表彰纪念,更重要的是为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黄杭进士的民间流传的故事
故事一
黄杭的求学和办学堂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一)
黄杭,明弘治初年出生在今荔城区筱塘龙脊山脚下,筱塘村。宋朝进士潮州通判黄彦辉的后裔。父亲是个秀才,约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天之大灾,田无收。联合穷苦农夫与县衙门争讨减粮减税,被驱赶出城关。携妻带年幼黄杭从莆田县城一路往东流浪,到了平海卫驻脚在平海朝阳山南麓的西门村。黄杭父亲通四书五经,儒学造诣深。就在平海卫当先生办私塾学堂为谋生。在平海卫人生地不熟,谋生极为困难。学堂放假时,经常跟邻居去下海捕鱼打短工。数年后在一次台风中丧生于海中。黄杭少年时经常和母亲给邻居拉网织渔网为生计。母亲抚育黄杭从小立下大志,像父亲一样通四书五经,继承家业当个先生。黄杭在私塾学堂学完后,平海卫学当时不收农家子弟入学,他到45公里外的莆田城里投亲在“南山书院”读书。从平海村临行时,母亲含泪深情地对黄杭说:“读书挑担走城里,一头柴禾一头米,回来一头书箱、一头摇篮椅。”渴望他功成名就,书童牵马回家里。
黄杭寒窗苦读,终于在嘉靖二年(1523年)登上进士二甲第33名。黄杭是个孝子铭记父亲遗嘱,朝廷黑,不为朝廷做官,要为百姓做事。他铭记父亲的话,学成之才,回家乡办学堂,感恩平海家乡众亲。黄杭毅然拒绝了朝廷的赴任。回到了平海卫办学堂当先生。成家立业,娶陈氏为妻后纳妾,有五男三女。黄杭办学堂选址离平海较近的颖川境今为江西村办学堂,后来扩大为“九十九间”,招收农家子弟入学,形成耕田,居住,读书,实行农忙耕,农闲学的教学模式。在江西村远离海边防倭寇偷袭,学生疏散快较安全。当时平海卫倭寇猖獗,经常被骚扰,有的学堂被砸被烧,东西被抢,学生弟子被杀。后来黄杭坚持教学,把办学模式化大为小,到大户人家厅堂当课堂,利用各村庙、寺亭,如元兜宫、虚空亭、五里亭,各村祠堂等当时都是学堂。也为平海卫学积蓄了后备生源,和输送了优秀的学生。百姓赞扬,县知府称赞。为褒奖黄杭办学堂之功劳。莆田知县、兴化知府赵衮层层呈奏皇帝,皇帝恩准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一职(赐名不上任,不发薪酬),并在平海卫朝阳山南麓(今西门村)建“进士恩荣牌坊”一座。以励后人,弘扬黄杭的艰苦卓越办学精神。牌坊至今还比较完整保留下来。
黄杭后来,把三个儿子分别迁居颖川境,岱山境村,凌溪村定居屯田办学堂,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当时民间流传民谣:“进士爷,办学堂,农忙耕,农闲读,读书识字做老爷。”
故事二
黄杭进士创办九十九间学堂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二)
明朝1523年,黄杭考中进士以后,弃官回到了家乡。听从母亲之言,在平海卫西门村朝阳山的南鹿,家居地盖了几间土屋当校舍,招收农家弟子读书。教学的质量高,学生后来都有了出息,不久名声远扬。每年送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有的外村的岱山境、颖川境的农家子弟送来读书的,学生一天来往要走几里路,遇刮风下雨,很是辛苦。于是黄杭决定扩大校舍的规模,可是在平海卫西门村的条件受到限制,再说倭寇经常侵犯骚扰学堂,学生不安全。所以选择颖川境螺山山脚下盖校舍办学。这地点就是今天平海镇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地理位置比较中心,有利条件诸多请见:《黄杭进士与下马桥》这篇文章中已阐述。教室、住宿都在学堂里,外村的学生,不要每天来回走读,按现在的话叫做学生可以住校。九十九间的房屋校舍,是逐年盖几间扩大起来,盖到第一百间时,该间据传说盖了几次倒塌了几次。后来找风水先生卜卦,说螺山的山脚下是块福地,九十九是个吉利的数字,寓意教学办学,天时地利人和,久久不衰,生生不息。如盖一百间阳气太重,会把福地风水给压住了。
九十九间的具置,现存的西南边遗址墙角开始即:江堤村江西162号和163号门牌向东到255号门牌之间。162号门牌位置,是九十九间西南角最后一间。原宅基还保存一段,房屋是盖新的。据几位知情的老人回忆,从162号门牌位置往东30米,是东西方向的中线,总面积是南北方向,约50米宽度,东西方向,约60米宽度。从162号门牌位置,向东有三个明朝板砖埕,板砖埕东高西低分三层,每层约5X7米的面积。板砖埕砖地面前几年还在,后来修水泥路被破坏了。据现场考察,255号门口,有个朝南门洞,地面有遗留是明朝的板砖碎片(见图片)。九十九间的大门是朝东。以遗址墙角线,按二十四向山定位为戌山辰向。大门朝东,旭日东升,朝东方向也纳入了甲、乙、木。看风水,校舍朝东就是最吉利的即:天干中甲、乙,是第一第二。木,百年树人,十年树木。另一个传说是门朝东是向平海卫城,遥望朝阳山下的进士牌坊,风水互应。九十九间的大门离下马桥约350米,离放哨屋有400米,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九十九间房舍依山坡度而建的,错落有层的。一间有多大的面积?据最后西南角这一间的尺寸推断为,12尺X18尺,换算成今天的米数应为,3.63,X5.45米面积,房屋结构是木梁、瓦片、土墙、地砖。九十九间学堂在明朝、清朝时很旺盛。
由于平海卫学,两次被毁和清朝光绪年间的废除,这期间卫学的学生,官家和卫军的子弟都转到了九十九间学堂。平海卫学复课以后,九十九间学堂,为卫学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为平海卫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九十九间走出来的“十二支白扇子,不如一个无连子”(莆田话)的民间故事。十二支白扇子是指江西境黄氏家族,十二房头掌门秀才。 一个“无连子”的是指岱山村杨祖家族的两位女子。清末在九十九间学堂念书,后来成为了中华的女飞行员和女官。九十九间学堂建筑,由于沿海的倭寇猖獗被破坏,再加上1661年到1682年 莆田沿海的截界运动,采取三光政策,好多古建筑、古文物受到毁灭。破四旧,又毁灭许多古文物,给现在的考古取证,带来非常的困难。历史永远不会遗忘,黄杭进士的功绩。盛世兴史,期盼有朝一日,后人重建九十九间学堂,弘扬历史文化,重现江西村古文化名村。
相关链接平海卫学的资料:
1443年明正统八年,创卫学为国办,选本卫军户子弟入学。1473年成化九年,奏请朝延,让平海卫临近的民户子弟入学。1562年,嘉靖41年,倭陷卫城焚毁卫学仅存圣庙。1574年万历二年,分守宋豫卿,知俯吕一静,知县孙谋拨官金二百重建卫学,1603年万历三十一风雨成灾,卫学堂所毁之。知俯李茂功,教授刘玄修重修卫学,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莆田截界平海卫废除。平海卫学迁附府城文昌宫(古谯楼的西侧)。,1875年光绪时,至1908年卫学被废除。
故事三
黄杭进士与下马桥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三)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在原海星小学西大门口处,明朝时期有座“下马桥”。 它的神奇和威严,当地的村民400多年来世代都在传说。这座下马桥与明朝黄杭进士,在江西村九十九间办学堂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儿时都走过此桥。1957年兴修水利的热潮,把此桥埋在了地下了。
笔者多年来,多次采访当地许多知情老人,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到现场考证,今初步得出结论,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商榷。借值再现江西村,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名村的底蕴。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黄杭登上了进士甲第33名,他拒绝朝廷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从六品)。就在家乡平海卫的民间中办学堂。黄杭所办的学堂,遍及颖川(今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岱山境(今山星村)、凌溪(今溪边村),规模最大的是颖川(今江西自然村)的九十九间学堂。当时民间流传的民谣:“进士爷,办学堂,农忙耕,农闲读,读书识字,做老爷。”黄杭进士为什么在颖川境江西村办九十九间学堂?一是因为那时倭寇猖獗,经常登岸平海卫城,掠袭民众和学堂;二是离平海卫城西门村的西边有三公里远地方,是颖川境的地界,那里有座螺山。传说古人风水先生断言:是居住福地。螺山,山脉东西走向,东北向是船头桥村,是浅海沙滩。山的北向、西向便是溪西、元兜村的腹地,疏散逃生方便。山腰之下有条山沟又宽又深,是防倭寇偷袭,有自然的地理优势,能保障安全。螺山这条山沟当地人称山塘沟坑。原来沟坑深度,4至6米不等,宽5至8米不等,沟坑壁高坡陡。就在这条沟坑的中段处,建造一座石板桥。从平海卫城,船头桥村,度上村方向去颖川,九十九间学堂,必经之路。
这座石板桥,是用一块天然的青石,长度7米左右,宽度60厘米左右。厚度有70厘米左右。在宽度60厘米的面中间凿了一条25x30厘米左右的U字型路槽,人可以行走,但马,牛四条腿的牧羊不能走。桥头竖立了一对“石人”(桥头将军),要走进颖川境和九十九间学堂,骑马的文武百官都要在此下马,所以被当地的村民称为“下马桥”。下马桥也是护卫九十九间学堂学子的安全,所设计建造的路障桥,与黄杭进士密不可分。
据考证,下马桥的主要作用有两点: 第一,这一块这么大的石板材作为通道桥,人可以行走,但马不能走。是防倭寇偷袭的重要路障。马遇到路障时,会停步不前,奋蹄呼叫,引起人们警觉。下马桥西边350米处就是九十九间学堂。在下马桥的西北方向50米左右山腰高处的地方,盖了一座民宅(放哨屋)。居住的是姓方的人家,应是黄杭的书童。此旧址厝地位置,在今江堤村江西120号黄金龙家厝的东边约30米处,姓方的主人在清朝末,已搬往城里。放哨屋在山腰的高处,腑视下马桥和九十九间学堂视野清晰。一旦有什么情况,鸣锣或点火发出联络信号。
第二,当时平海的卫学,教学的质量不会超过九十九间学堂水平。许多大户人家的子女,都送到九十九间学堂。家长有的要骑马送子女到学堂门口,这样就扰乱了学堂的秩序。有了下马桥路障,马只能栓放在下马桥的东侧,人步行到学堂,保障了校园的肃静优雅的环境。还有九十九间学堂毕业出来的学子,有的在外为官,有的是营商富人。过年过节都要前往拜访黄杭恩师,出于对恩师的尊重,体现文明礼仪,也只能在此下马,步行前往九十九间学堂。至今还流传着有清末初期的“十二支白扇子”(即从九十九间学堂出仕的十二位达官贤士)之说。在村民的心中,这座下马桥显的威武、庄严,几百年来,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它的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
九十九间学堂的办学,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比如:平海村王文业,王文章兄弟的父亲王文开,他儿时就在江西村九十九间学堂读过私塾。那座下马桥,到了1957年大兴水利建设,在螺山的沟坑北上段约70米处,修建了一座“文德山塘”蓄水。并把下游的下马桥拆了,便于村民车辆交通方便,用土填平了沟坑修成道路,现在是水泥路。下马桥的许多石料,都抬到山塘当水坝基石。据当时见证人黄仙霖,黄光永,黄先开,黄金龙等老人的回忆,那条U型的大石板桥,因为太大了,抬不动,就地下沉埋地下3米多的深处。这就有待考古挖掘,重现历史真实的面目。
故事四
冤家变亲家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四)
话说明万历年间,岱山境黄可山之子黄晓强,年幼聪明好学,父亲让他去放牛,边牧牛边背诗经。村里人都翘指称赞。同村林府阿兰小姐年龄与黄晓强相仿,常在一起玩耍。阿兰好吃懒惰,父亲为了教育阿兰也买了一只牛,相约黄晓强一同招呼上山放牛。二人兴奋不已,天天如此。阿兰的母亲叮咛女儿说:咋们家是大户人家,女孩子家不能在野外大小便,让人看见是伤风败俗,有屎有尿一定在出门前拉干净了。上山放牛如有了屎尿一定憋着回来拉。阿兰听话,也天天如此,在家拉屎尿。再远的山路也赶回来,牛就要托黄晓强照看。
年龄渐大,有一天,阿兰给晓强说,替我看牛我要回家拉尿,晓强灵机一动说,我妈也叫我得回家拉尿,我现在也得回去了!二人都走了,这牛无人看护,丢了怎么办?二人犯急了,在嘟嘟喃喃的商量,晓强开口说了:“阿兰,还是我替你看牛,你替我回家拉尿.”阿兰说怎么替,晓强说把我的尿寄存在你的“尿泡”里。阿兰同意解裤“寄尿”。阿兰回到家中尿光了,刚走出家门后,又突然想起刚才晓强寄的那泡尿还没拉,又回到家中。母亲奇怪问阿兰,刚尿完怎么又回来了,阿兰对母亲说,刚才尿一泡是自己的,晓强寄的那泡尿还没拉,母亲一听急忙问个明白,是如何寄尿的过程。母亲听完傻眼了发火,大骂傻瓜女儿上当了!上当了!这被破了以后还怎么嫁人啊!
于是乎,林府把黄晓强告到知县,县令问:黄晓强你是何许人也?晓强:我是平海卫黄杭主事爷后代。县令问:黄晓强小小年纪为何民女啊?晓强:我不是,是同阿兰商量好的,是“寄尿”,阿兰同意的。县令拍案叫:大胆刁民还在狡辩!晓强:我对阿兰是“寄尿”,犯哪一条法了吗?“寄尿”该判何罪,我认罪。县令气的翻翻案本文书,查找“寄尿”罪如何判罚,可无条文又无案例。县令又气又急,满脸汗珠直下,无奈于晓强的对堂。县令结舌无语,晓强抬起了头高傲的说:县大爷,你要多多向我祖宗黄杭主事爷学习学习。
县令想这官司不判明白,何以服众。让阿兰进堂对质,县令问阿兰“寄尿”是愿意的吗?阿兰答:愿意的。问:今后还跟晓强去放牛吗?答:愿意。县令拍下醒木判决如下:女子阿兰愿意继续跟黄晓强去放牛,玩的开心合得来。今后继续放牛“寄尿”,待日后二人长大择日成亲,聘礼找媒人议定。县令摇摇头叹道,不愧是黄杭主事爷后代啊!这官司只好这么判了,让他冤家变亲家吧!
故事五
半身裸画引来家门不幸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五)
话说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入侵平海卫的倭寇被戚继光驱赶,收复平海卫。南啸海岸,卫城内外,一派喜气洋洋。晚秋,红彤彤晚霞洒在沙滩,碧绿海洋随波逐浪,海鸥自由翱翔,呼应着赶海的渔夫满仓而归。沙滩上有拉网的,挑担的,抬帆船的,有来买鱼产品的商贩,海滩一派人与自然欢歌的景象。沙滩的东边是石礁区,退潮时显出独特海景,是文人墨客观涛吟诗的胜地。
你看虎头礁石上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灿烂的晚霞披上玉身。乌黑的头发随海风飘逸。面朝无垠的大海目视远方,挺起胸膛,更显凸秀诱人眼,棕色鱼网裤相衬上半身裸露,显得皮肤细白透明。不远的前方一位英俊的少年左手端画板,右手拿着画笔。目视少女,犀利的眼睛盯住不放,争分夺秒在素描速画。随着夕阳躲进云彩,他也完成了这幅《海的女儿》作品。少年把画板递到少女的面前说,你看像你吗?漂亮吗?少女连连说好看!好看!此时二人兴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手拉手踏浪而去。
那位美丽的少女是平海卫指挥使张宏之孙女,名叫阿丽(兴化府志)那位英俊的少年是黄杭之孙子名叫天福。二位是同窗好友,日久生情,男才女貌,二人早已坠入爱河。天福是个多才多艺,勤劳肯干,有善心的大孝子,过些日子黄杭主事爷过大寿了。为了爷爷七十大寿,与阿丽商量设计别出心裁的贺寿礼品《海的女儿》这幅画。
十月初十进士黄府,张灯结彩,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主事爷的高寿。来的客人有平海卫指挥使,指挥佥事,卫镇抚员,知事,六房官员(吏、户、兵、礼、刑、工)及千户所要员都来了。还有亲戚弟子,真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酒过三旬,菜过八味,开始为主事爷贺寿。泼墨挥毫,题诗作画了。这主事爷寿宴不比一般人家,那是文化品位高,一个赛一个,让黄杭主事爷笑的合不拢嘴。该轮到孙子辈了,孙子天福上前打开这幅“海的女儿”半身裸画,连连祝福爷爷健康长寿,越活越年轻。众客人目光齐聚,目不转睛盯住这幅画拍手叫好!这时指挥使张宏大人把画拿过来仔细一端说:“这画中少女不正是我孙女阿丽吗?如此大胆,公开羞辱我孙女,败坏我指挥使家风。”那个朝代,大家闺秀,三寸金莲,足不出户。这来了半裸画,是捅破天的大事。指挥使顿然大怒,翻了寿宴,调来卫兵砸了黄府,毁了房屋学堂。下了驱赶令。
黄杭儿孙不敢居住平海卫城了,分别走向江西、岱山境、凌溪、石井,嵌头一带村落。一张“海的女儿”引来家门不幸,来的突然,毫无准备。黄杭进士潜心一生耕耘的诗集史料毁于一旦。只留下一座进士“恩荣”的牌坊。那是皇帝恩准的,就是兴化知府还是巡抚大人都不敢碰的。就是1661年至1682年,平海卫被截界长达21年之久,也无人敢碰黄杭进士这座丰功伟绩的“恩荣”牌坊,使得保留到今天。
黄杭一生正气,与人为善,德才感人,建堂办学,桃李满天下。在倭患猖獗之年代,一心一意的为武盛里平海卫的农家子弟求知上学,普及文化,助盛平海卫学做出突出贡献。各级官员满意,名扬知县,县官也敬三分之。不料孙子黄天福作幅“半裸画”引来祸端,儿孙们怕张大人不肯罢休,几年都不敢回西门村。黄杭领妻妾仍住在平海西门村,年纪大无人照顾。不久也举家到颖川境“九十九间”居住。创建“元兜宫”安度晚年至卒。黄杭在临终前,心怀孙子黄天福半裸画像而遗憾,传下遗言立家训说:“后者善之为行,德之为先,读之诗经,武之于国,耕之于田,才之于民,画之绝也。”黄杭主事把画作为家族一忌讳了。说来也灵,今天平海镇黄杭主事(进士)万余人的后裔中,有当官者,有大企业家,有教授博士者,就没有大画家。黄杭墓葬葬于今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山腰,双杯酒配猪脚处后百米,墓坐癸向丁,朝嵌头海“观海守孝”。传说其父海难于此海域。
本文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资料参考《兴化府志》、《莆田县志》、《福建编年史》、《莆田市志》、《明成化年京城往事》、《台湾卑南兴化黄氏家谱》等史料。
五、黄杭进士的后裔
今秀屿区平海镇黄氏有资料显示大部分是唐朝开国公黄岸的后裔,黄杭是23代。从涵江国欢镇源起,为校书黄蟾的后裔,属后黄支系。明朝入平海卫的黄氏最早大部分在明朝初,平海建卫的早中期。约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黄杭幼年,随父亲入平海卫平海村朝阳山南麓今西门村。嘉靖二年(1523年)黄杭殿试进士二甲第33名。黄杭进士不去朝廷赴任为官,而在平海卫的民间教书办学堂,助推平海卫学,弘扬儒学文化,世代相承。使得黄氏子孙在平海一代家喻户晓,黄杭名声四起,扬至兴化知府,报至皇帝赐给明福建户部主事,如今平海镇黄杭进士恩荣牌坊为证。
黄杭有五男三女,派三男分别驻凌溪(溪边村),岱山境(山星村),江西村办学堂和屯田。使得在明朝清初黄氏在平海境内形成黄氏村落即:凌溪境、岱山境、颖川境三大村的经济文化,人口尤其繁荣。后来在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毁灭性破坏。又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对沿海的截界迁民,田园,房屋,树木尽被烧毁的破坏。1682年复界,复界后施琅将军驻军平海卫。被截界的部分居民迁回平海卫的原籍地。重整田园、山地、分界垦田,盖厝安营为生。黄杭的后代重回原在明朝时所屯垦田地,居住原的村落。再由三兄弟的后代,屯田固守在今溪边村(凌溪)、山星村(岱山)、江西村(颖川)的黄氏地域。延续到今天村落黄氏人口仍然比较集中。调查中据长辈们说,溪边、山星、江西这三个村黄氏是三兄弟血缘亲的关系,截界时朝廷采取“三光”政策。古迹文物房屋被毁,黄杭后代子孙各奔东西。复界后,有的前辈人已死,后代子孙各自为营,亲而变疏远,成为家乡人了。但是从明朝黄杭进士爷始创民间文化习俗仍然代代延续至今。
虽然溪边村、山星村、江西村的黄氏各居各村各安各家,但是都保留着许多方面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文化的共同点。成为今天为寻根探源之佐证。
1.婚姻互赠礼品。明朝到清朝时期,凌溪村,岱山境村,江西村,大户人家儿女成亲都互相“提花篮”,送“布联”。按照宗亲摊礼金,送亲饮酒。这种礼节到解放前还保留着,特别是溪边黄氏,山后山前村黄氏宗亲来往较为密切。
2.约定三代不通婚。在明朝时凌溪、岱山镜、江西村的黄氏宗亲,约束三代内不通婚的规定。违者挖眼睛,装麻袋抛海中喂鱼。
3.民间民俗节日相同。如做元宵节的时间正月十三和十四日,仪式是相同的。过大年习俗相同。辞岁除夕夜叫“三十暝”,小月叫“二九暝”,户户人家贴春联放鞭炮。外出谋生经商的小户人家,过元宵节后出行,大户人家过二月初二做“头芽”后出行。清明节,祭祖扫墓。四月十六,吃新麦粿。端午节分“初一糕,初二饼,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中午煮鸡蛋吃面条。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鬼节叫做七月半,分十二晚,十四晚,十五日中午过节。八月初三做“灶公生”。九月初九叫做“九十娘”吃“蕃薯团”。冬至也称“冬节”祭祖宗神位吃“包米团”或地瓜粉团。十二月二十五日俗称“二十五日头”相传为“天官赐福日子”,不可倒马桶,不挑粪浇园,不走亲戚。至今黄氏村落仍保留着节日习俗。
4.婚礼仪式相同。(在《火石山风情》”一书笫七篇178页9、结婚礼仪风俗”中己作了介绍)
5.老人规矩相同。60岁以上老人走亲戚不住夜. 病故或逝世不在异乡他家。临终前穿好寿衣睡大厅,闭眼断气后转头脚朝大门。
6.殡葬礼仪相同。(《火石山风情》书中”介绍)
7.坟墓造型相同。(另《火石山风情》书中介绍)
8.房屋建筑风格相同。均以明朝沿海抗台风的居民格式。大户人家一般是“三厢房”。“五厢房”加左右厢房三间。庭院在中间有小井。大财主子孙旺的盖七厢房加厢房三间。庭院在中间,前后座中间“天井”池或花圃水井。
9.大门门联是统一的。一般在这座房屋大堂门联。围墙进户大门的门联是相同的。江西村黄氏古门联:江夏家声大,颖川世泽长;岱山境黄氏古门联:江夏家声大,岱山世泽长;凌溪村黄氏古门联:江夏家声大,凌溪世泽长。横批统一为“江夏流芳”。
10.十音八乐相同。从莆田城里传下来,歌谱为“工尺”谱,音乐乐器是相同的。解放前时期过“中秋节”进行“打十番”比赛。
11.戏神是相同的。八月至十月间以“社祠”为管辖户收钱做莆田戏,请拜戏神“田公元帅”,请戏班做三天三夜。互相请吃戏饭,饮酒庆祝夏秋粮丰收,祈求“田公元帅”和佛主保佑风调雨顺户户丰收,家家平安,凉丁发财,按丁分饼。
12.社祠供奉相同。岱山境为“福寿”,江西为“新安社”,凌溪为“兴贤社”。供奉的是社公,社妈,社公手持“国符”。建社于明初的武盛里辖区,发展于大明和清朝,延续到今,香火生生不息。成为元宵节请“社公起马”的开节的第一仪式。然后才请抬“社公社妈”巡游各家各户保平安,添丁发财。
13.服饰礼节相同。如女人的服饰和头饰是有讲究的,已婚妇女可以穿红衣服,寡妇和未婚妇女不能穿红衣服。未婚女子不剪短头发,不盘头发。不戴银钗等头饰品。凡过年过节喜事有丈夫的女人必须穿红衣服。有客人来吃饭,女人小孩不与客人同桌吃饭。
14.信仰是相同的。信佛教,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生日,信佛教继承开国公黄岸相传下来信仰。明朝开始倭寇扰民,不得安宁,有的求佛不灵,就找“仙人”算卦,就信道教了。到了清朝,西方国家信教传入,清道光十年(1830年),平海东美村建立莆田县第一座天主教堂。离黄氏这三个村落近,天主教宣传力度大,有的黄氏后裔财运不顺,有求于教主,被拉入信仰天主教。
15.生活食品相同。大户人家老人在卯时或辰时起床饮茶聊天。正月里家来客人,男士花生配地瓜酒。接待煮小碗线面,配豆干丝,四块带皮红色五花肉。这肉是不能吃的,线面也只能吃到三到五口。这叫“吃点心”。主食品,主食为地瓜,地瓜干。大米、米粉、面粉、线面为精粮,过年过节、来客人时食用,生病时食用。荤食品为鸡鸭、猪、羊肉,不杀狗猫肉吃。不杀牛肉吃(别人杀的可食)。
16.方言和习惯用词相同的。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语言相同而相通。如祭品用语“香炉”,“贡银”,“放炮”;木工用语“推刀”,“墨斗”,“锯子”;土水用语“师傅”,“瓦刀”,“锤子”,一日三餐用语:吃饭(早饭)、吃到(午饭)、吃麻(晚饭)等等枚不胜举。还有较特殊的习俗,儿女称父母直呼名字,兄弟姐妹间不以哥弟姐妹称呼。女婿称岳父岳母也叫名字,至今黄氏的后裔有的还保留这种嫡亲的直呼名字的习俗。据说这个称呼是从“株连九族”时代始,不敢认亲。为躲藏官府追杀,而延续到今天。 根据上一辈老人的代代传统下和一些实物考证。整理出同根一宗的以上几个共同点。这些事说明同根血缘,习俗相同,语言相通,亲情连绵。后来到了清朝,西洋文化和外信仰进入,后代中文化的差异,所表现的习俗传统文化,也随之变异和创新。现在看来这三个村即山星村,溪边村,江西村的黄氏后代相同点还是保留着。如果要确实考证是不是“三兄弟”血缘宗亲关系,随着科学的发达借助于“DNA”的手段可以得到验证。是黄杭进士的后裔是无疑的。
从古至今以来,咱们国家一直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神仙妖魔的神话故事,而在农村流传最广的不是那些著名的神仙妖魔,反而是一些在农村经常能见到的动物。在老辈人的口中,这些动物大多都被神化,有着一定的法力,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农村的“五大家仙”!
农村五大家仙“狐黄白柳灰”狐仙:自然指的就是狐狸。狐狸在我国一直有着非常神秘的色彩,从《封神榜》到《聊斋》,有关狐仙的说法数不胜数。在农村人们看来,狐仙是“五大家仙”中法力最为深厚的一个,也是最聪明的一个,所以咱们在生活中对于一些比较精明的人,喜欢称之为“老狐狸”。
黄仙:说的是黄鼠狼,咱们把黄鼠狼一般称为黄半仙、黄皮子。可见黄鼠狼在农村的影响力。农村人们认为黄鼠狼具有能变化成人的能力,同时还能蛊惑人心。不过对于黄鼠狼,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有些误会的,黄鼠狼其实主要以老鼠为食,偷吃家禽只是个例。
白仙:就是刺猬。现在大家已经很少见到刺猬了,不过在以前,刺猬是不少的。而且“白仙”在农村代表着财运。传说中的“白仙”的形象一直是一个老婆婆,所以农村又把“白仙”叫“白奶奶或者白老太太”。
柳仙:这指的是蛇,俗话说“不打进家蛇”,蛇在咱们农村一直被誉为“家庭的保护神”,所以自然也是“五大家仙”之列。不过大家对于家中的蛇,还是要小心,尽量用竹竿敲打地面赶出去,以免被蛇咬伤,毕竟咱们很难判断蛇是否有毒。
灰仙:说到“灰仙”,其实这是大家很不愿意承认它是“仙”的,因为“灰仙”指的是老鼠,之所以被称为“灰仙”,或许是因为老鼠数量极多,且危害比较大的原因吧。
相传,在贞观年间,长安以北有个叫长坳的山村,村里有个书生姓李,人称李生,李生年约双十,模样俊秀;他自幼父母双亡,由他的宗伯抚养长大,宗伯膝下无子,老天平白送他一个同宗子弟给他当儿子,他非常欢喜,将李生当作亲生,悉心栽培,期望着他能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一日,下午未时左右,李生午饭后在后院看书乘凉,看的时间久了,便觉得精神困顿,此时正想放下书休息一下,却见树丛中倏忽一个黑影窜出来,停在距他十尺左右远的地方;
李生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是一直白嘴黄鼠狼,黄鼠狼后腿着地,两只前爪捧着几个又红又小的野果子,只见它学着人走路的模样,朝着李生向前走了好几步,然后将弯身,将果子往地方一放,随后便又后退几步,向着李生深深做了一辑,弯着嘴角仿佛在像李生笑;正在李生又惊讶又不解的时候,黄鼠狼突然开口说起了人话:李生,你看我学你们人走路学的像不像?
李生大吃一惊,心中很是害怕,下意识便答:像。
黄鼠狼嘴角更弯了,它张口又道:世人多尊崇神仙道人,我们黄家也有黄大仙,李生你且说,我算不算是你们凡尘之人所供拜的仙人?
此时李生依然冷静许多,他犹疑了一下,看着黄鼠狼说话举止与人非常相像,且斯文有理,文质彬彬,他顿然觉的,若世间真有黄大仙,估计便是眼前这般模样;于是他点点头,很是实诚的说道:算,算是了,时间若真有黄大仙,便是你这般模样的。
黄鼠狼大喜,连忙作揖答谢道:多谢李生成全,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待我入了仙册,两年后再回来报恩。
说完,那黄鼠狼便平地消失了踪影;李生大惊,以为自己看错了,连忙起身过去看个究竟,不想走的太急,绊了一脚,顿时惊醒。
原来是黄粱一梦,但梦境太过于真实,连地上的红色果子都好好的放在地上,李生觉得有些邪乎,便将此事告知了宗伯,宗伯大喜,说这黄大仙两年后必定会入住他们家,是大大的吉兆,于是赶紧请风水先生定了个黄道吉日,提前供了个黄大仙的尊位,要李生逢初一十五上香供奉着,以迎候黄大仙驾临。
但此事过去之后,一晃两年,黄大仙却一次也没有显灵过,这期间李生还名落孙山,未能如家族所愿考取功名,正是内心极度困窘之时;家人到并没有责备他,都鼓励他用心准备下一次考试;但此时李生却不再愿意参拜黄大仙了,家人怎么劝都无用,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成天拜黄大仙又有何用?
李生向家族请愿,想要娶邻村的一位孤女为妻,家人深切追问下,才知道原来李生在进京赴考时,经过邻村,与那孤女一见如故,回来时李生便许下誓言,非其不娶;
家族派了一位长辈,随李生去那孤女家,准备去探探家风,谁曾想一出门便遇见大风,逆风寸步难行,两人不得已只能返回;
隔日,两人再次出门,却又与昨日一致,遇见大风;如此连续了三日三次,族长顿觉是不详之兆,拒绝李生迎娶孤女的请求。
但李生仿佛被迷了心窍般,与家人抗争,并且开始绝食。
宗族里的长辈无可奈何,妻妾可以休了再娶,但这孩子仅此一个,便由着李生独身一人,到邻村将那姑娘领回了家;说也奇怪,李生出门去邻村的时候,天朗气清,一点异常都没有,但直到他将那姑娘领回来,想带她回家的时候,那姑娘却几次三番在门槛上绊倒,尝试三次都没法跨进屋中。
族长看在眼里,心中有数,便对宗伯说,此女来历不明,祖宗不让她入门,若是李生执意要娶,那为了免遭牵连,你最好与李生断绝父子关系比较好,不然,怕你们横遭不详之祸。
宗伯无奈的说道:我今生无子,许是上辈子做的孽,李生是我亲手抚养长大的,而且也是我们李姓之后,岂能说断绝关系就断绝关系呢?若连我都不管他,谁还能再管他呢?我是不忍看他落魄困窘啊!
长辈们没有办法,只能放任自流,李生亲自将那孤女背进了家门,成亲那天,也是亲自将孤女背入祠堂,要把孤女的姓名写入族谱。
族长不愿意写,他便亲自写,然而毛笔三写三断,李生执意要写,他说:毛笔不行,我用手写,族长怒极,一把夺过族谱,离开了祠堂;此时那孤女便劝李生道:不入便不入,不急这一时,咱们且先回吧。
说也奇怪,那孤女全然没有孤女的样子,不会做饭,不会洗衣,家务活一概不会,长得却极美,像是富贵人家的深闺小姐;家族派人去邻村查她的家底,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李生与她成亲后,成日嬉戏作乐,荒废学业,心里不再有考取功名之念,他不会干农活,不懂农耕,一无所长,不出两年便将家里的基业败的差不多了;
抚养他的宗伯无奈,只能携着老妻下地农耕,家里穷的连短工都请不起了;一夜,这对老夫妻劳作回来,累的早早便睡下,夜里,听见有人敲门,宗伯摸黑开了门,透着月光,只见一个道人打扮的老者站在门外,对他做了一辑,笑道:宗伯这么早便歇下了?
宗伯看看天色,已是丑时了,便道:不早了,道长这么晚到访,是有什么事吗?
那道士说道:我是来帮你的,李生的妻子不是人,是这附近山里的狐妖,狐妖不懂人情,不问世故,只知道媚惑青年,嬉乐凡间,李生被其媚惑,荒废学业,念在当年他与我有恩,我便不让那狐妖入你家门,奈何我三阻三败,最终还是被娶入了李家,幸好她未入你们族谱,不受你们宗族庇护,今日,你只管将这药让狐妖服下,狐妖便自会消失,李生便可从媚惑中醒来。
宗伯大惊,惶然问道:你......莫不是黄大仙显灵了吧?
道士道:我正是你们家供奉的黄大仙,但是从明日开始,你便不用再供奉我了,因为我已经报完了恩,明日便要回天上赴职了。
说着,他塞给宗伯一个小瓶子,便平地消失了。
宗伯伸手拦到:大仙莫走,老朽还有话说......
随后便从睡梦中醒来,宗伯全身是汗,惊疑未定,只见手里正正握着一个瓶子。
自从娶了妻子后,李生的一日三餐都是宗伯的妻子送过去的,今日也不例外,宗伯的老妻子看着他们二人毫无疑心的,像往常那般将饭菜吃尽,转身便走了,第二日,只见李生跌跌撞撞的跑过来,一路仓皇的喊道:媚儿不见了!爹、娘,媚儿不见了.......
他一路冲入农田里,栽倒在地,昏睡了三日三夜才醒转过来,醒来后却将这事忘的干干净净,还与从前那般,日夜苦读,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后来终于考了个秀才,依然娶了邻村的女子为妻,不过那姑娘家世清白,勤劳朴素。
这事过去许多年后,还一直被村里的后人拿来说笑,口口相传,常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