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算卦财运

风俗文化(风俗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时间:2023-12-28 03:51:25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的35个风俗,只有老一辈的人才知道

中国的民间风俗有很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年轻人知道的传统风俗越来越少,今天我们就一起盘点那些传统的民间风俗。

1、正月初一不扫地,如果正月初一扫地的话中国人认为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2、正月初二要回门,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

3、正月初三这一天叫“赤狗日”,这一天通常不出去拜年。

4、正月初四祭财神。

5、正月初五要“破五”,这一天要打扫卫生,放鞭炮“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6、正月初六送穷鬼,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把垃圾都扔出去。

7、正月初七是“人日”,这一天不能跟别人争吵,不能打骂孩子。

8、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农村很多地方会举行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9、正月初十是“石日”,据说这天所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

10、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民间很多地方要看花灯,吃元宵。

11、正月里不理发、正月理发是“思旧”,但是为了舅舅,大家往往不选在正月理发。

12、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理发“剪龙头”,传统民俗要“做四事,吃三样,二不碰”。

13、农历三月三“生轩辕”,这一天很多地方会有庙会

14、清明节吃煮鸡蛋,祭奠祖先等。

15、农历四月十四是吕祖的生日,这一天很多地方有制作神仙糕的传统。

16、“青梅煮酒”在四月,农历四月是青梅成熟的季节,部分地方有品尝青梅酒的风俗。

17、五月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18、六月六“晒龙衣”“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要把箱子里的衣服拿出来晒一晒,很多地方这一天会把出家的女儿接回家好好招待,还有很多地方这一天要杀羊,吃羊肉,喝羊汤。

19、七月初一“开地门”,七月初一是鬼月的第一天,民间会有一些祭拜活动,表示敬畏之意。

20、七月初二“开天门”,民间很多商铺会在这一天祭拜,希望这个月可以平安度过

21、七月初七“七夕节”,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

22、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人们在当天会举办祭祀活动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23、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传统的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节日。人们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庭前、院落设立香案,摆上各种瓜果,月饼面对明月,全家人,焚香礼拜,这就是相传已久的拜月活动。

24、九月九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登高赏秋,拜神祭祖,感恩敬老等风俗。

25、十月初一“寒衣节”民间还有给故去的亲人送寒衣的习俗,,生者也要进行些象征过冬的活动,另外后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也在这一天举行。

26、农历十一月,有俗语,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旧时在正月十一前后民间就已经开始筹备元宵的灯会以及社火表演了,买灯笼的买灯笼,搭灯棚的搭灯棚,热闹非凡

27、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民俗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年”就由此拉开序幕。

28、腊月二十三“送灶王”,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就叫“小年”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29、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30、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31、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32、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由于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所以,各地的集市在这一天都十分红火热闹。

33、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34、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了。

35、大年三十“除夕夜”,这一天夜连双岁,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有许多民俗活动,如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等。

传统风俗

#讲好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文字,建筑,婚姻,传统风俗,祭祀文化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今天就来讲其中的一个:传统风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1: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中国新年,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花灯、舞龙舞狮、放烟火等。2: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这天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人们会扫墓祭祖、放风筝、野餐等。

中国传统风俗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例如拜年、敬神等活动,能够让人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馨和祥和,有利于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美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风俗存在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精神意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

散文:有趣的年俗

李昌浩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过年除了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外,各地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习俗。这些习俗,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人们多彩的生活。

云南过年有洗“天浴”的习俗。每到春节,傈僳族的男女老幼都会装扮一新,背上毯子、被子,带着鸡鸭鱼肉、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炊具,聚集到怒江的温泉边,集体沐浴洗澡。用这种方式洗去疾病、灾难和坏运气,迎接新的一年。

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的民俗活动,这项年俗活动最早自东汉开始,延续至今。正月走太平桥,也称“走百病”,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驱病。这一天城内万人空巷,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背冰亮膘是山西南部的一种传统民俗,是由一百零八个小伙子组成八卦阵的队形,踏着鼓点,不断地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这些小伙子,身着短裤,头裹红色绸巾,手敲铜锣,光着脊梁,背起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背冰亮膘”是对当地年轻人体质、力量、抵抗寒冷能力的严峻考验。寄托了当地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绍兴人过年有“闯”年关的习俗。“闯”年关,首先要备足年货,年糕、蛋卷、米糕……腊月二十四这天,绍兴人家家户户都要设食供奉灶神2天。过年期间,看社戏依旧是绍兴人最重要的年俗之一。戏团在湖中央搭起戏台,热热闹闹地表演起来,这也是用以酬神祈福,绍兴人喜欢看戏,尤其爱越剧、绍剧、莲花落,当春节的社戏上演,远远近近的村民们都聚集起来,一边看戏一边跟着哼唱,气氛真是叫好。

打铁花是河南驻马店的特色民俗,在广场上搭个三四米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鲜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旁边立一座熔炉,把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灌进去备用。十几个“打花”者,在熔炉和花棚之间穿梭,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顿时火光冲天,非常壮观。

苏州的年夜饭是把米与荸荠同煮,吃到荸荠时,叫掘藏。谁先掘到藏了,马上现拿赏钱,一团欢喜。为保证大家都能掘到一个,煮饭时,会按照吃饭的人数,放入等量的荸荠。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在陕西过年有吃五豆的习俗,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不同的年俗,同样的年味。年俗,永远是过年时最有仪式感、也最散发年味的传承,承载了我们对过年的所有印记。

作者简介:

李昌浩,业余撰稿,公司负责人,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作品散见《新民晚报》《新华日报》《小说月刊》《广西文学》《短篇小说》《北方文学》等,散文《古镇》获全国散文大赛征文三等奖。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立夏,让我们伴着蝉鸣花香,静览这满城绿意浓浓

今日20点25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

民谚云:“立夏不热,五谷不长。”

立夏时节前后,全国多地气温回升较快。正午的空气变得热烘烘,路边繁茂的树木撑起片片绿荫,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去处。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解暑的选择。那么,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消暑度夏呢?顾太清写道:“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一把折扇,便可给闷热的午后带来一丝清凉。

道光皇帝旻宁《荷》成扇 北京艺术博物馆

这件道光皇帝旻宁《荷》成扇,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扇面纵16厘米,横43厘米,扇骨长29厘米。扇面绘一茎荷叶舒卷,欲昂然伸展,一朵新荷从水中冲泥凌空而出,含苞待放,姿态娇艳。尺幅之中,只着一花半叶,一株水草率意地穿插其间,传写出富有生机物趣的自然形象。画面布局巧妙,线条工细,敷色沉稳略有变化。整个画面显得气闲神静、恬润温雅。画面上方钤“道光宸翰”方印。

立夏后,气温渐渐升高,渐渐有蝉鸣出现。在树荫下静静地听着蝉鸣,是一种别样的乐趣。蝉象征着夏天的到来,不仅于此,古人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白玉蝉 汉代 观复博物馆

《史记·屈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

这件来自汉代的白玉蝉长5.8cm,宽3cm,白玉质,纯净温润,头部双目外凸,尾与翅为三角尖峰状,以斜磨阴线数道表现蝉首和双翅,雕工为典型“汉八刀”工艺。“八刀蝉”的形态通常用简洁的直线,抽象的表现其形态特征,其特点是每条线条平直有力,像用刀切出来一般。“八刀”表示用寥寥几刀,即可给玉蝉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汉八刀是指一种刀法简练的工艺风格,而不是一个工艺专用名称,更不是专指某一玉器。

立夏,雷雨增多,炎暑将至。这个时候,新茶刚出,饮茶便成为了这个节气的习俗之一。张大烈在《阮郎归·立夏》中写道“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茶不仅仅是当季的纳凉好物,还是使历代文人骚客迸发灵感的催化剂。

点茶图 北京石景山区金赵励墓壁画 首都博物馆

这幅金墓中的《点茶图》则是金人饮茶文化的生动表现。点茶,就是将茶末以开水调成膏,再用沸水点注。

赵励墓中的《点茶图》位于墓壁的东北部,画面有六人,其中最左侧一人为侍吏,双手笼袖恭立;居中围绕方桌有三人,一人手执汤瓶正在向茶盏中注水;对面一人为髡发小童,双手持盏;侧后方有一仆佣,双手高举带纱笼的托盘;画面右侧茶炉前有两人,站立者双手持一竹管,正在向茶炉内吹火;另一人为鬃发,蹲于炉前司火。这些人物神情自然,动作娴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整幅画面动静相宜,真实生动,繁而不乱,绘声绘色。

立夏,荷花尚在含苞待放之时,但是仔细观察,依然能够窥探到池塘中的那一抹粉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看着池塘边刚长出芽尖的荷叶,我们不难看出夏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

冬青荷叶洗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这件清代的冬青荷叶洗,器型模仿一片卷曲的荷叶,口沿或内卷或外翻,高低起伏。口沿曾有多处破损,补金以修补,形成残荷的视觉效果。通体施以冬青釉,釉色葱翠。洗内壁描绘的荷叶脉络清晰可见,外壁叶脉则处理为凸凹不平的棱线。底部有一圈九个支烧点,无款。

洗根据器型尺寸可分为两类。形制较大的,为盥洗用具,其作用相当于脸盆。较小的为文房用具,即笔洗。这件冬青荷叶洗即为浣笔之洗。作为文人的案头陈列,笔洗需具备一定的观赏性。明清时期文房清玩的发展达到高峰,无论在品类、材质和制作上都更胜前朝。荷叶的形态与洗的功能十分贴切,乾隆还留下了“咏和田玉荷叶洗”的诗文,可见当时荷叶洗的流行。

立夏,我们与春季挥手告别,正式步入夏季。伴着桃红柳绿,蛙叫蝉鸣,踌躇满志的人们开始肆意挥洒汗水,勇敢地向前奋进。在忙碌之余,也请不要忘了享受生活,放慢节奏,冲一壶好茶,品味人生真滋味。

资料来源: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作者:孙曼然

来源: 光明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