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麒麟骨(麒麟骨是哪个部位)

时间:2024-01-03 04:37:49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麒麟形象之谜,骨刻文或揭开谜团,与我们熟知的大不相同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之处,必有祥瑞,因此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麒麟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礼记·礼运第九》中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

神奇的是,似乎每一次麒麟降世,都会发生一些大事。根据文献记载,孔子出生时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晚年,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为此落泪,表示“吾道穷矣”,不由悲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之后孔子去世。除了孔子与麒麟传说之外,历朝历代总会制造一些“祥瑞”新闻,以彰显统治的合法性或治国有道,其中所谓祥瑞就常常拿麒麟说事。

总之,麒麟地位极为崇高,是公认的中国传统瑞兽、仁兽,代表着盛世或圣人将要出现。然而几千年来,麒麟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包括孔子等人,于是就变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模样——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说不出的怪异。

随着上古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重现天日,让我们得以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光,一窥上古的社会风貌。其中,在比甲骨文更早的骨刻文上,专家辨析出了一个“麒”字,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麒麟的真面貌。

欲要探究麒麟的真面貌,就要回归到汉朝以及之前的记载,因为如今我们所见的麒麟,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大盛,于是结合古印度的艺术造型再创造,中国的麒麟就变得凶猛了起来,如今所见的带有龙特征的麒麟,是在元代时正式定型的。

春秋时期的麒麟事件,最有名的是“西狩获麟”,《史记·孔子世家》中并未描述麒麟,只是讲述这件事对孔子的影响,之后71岁的孔子获麟绝笔,从此不再著书。

战国时期,根据广西出土的战国麒麟尊(见下图)来看,当时麒麟大概要颠覆我们的想象,与威武雄壮无关,反而更像温和可爱的长颈鹿,或者是已经灭绝的萨摩麟。

根据汉朝时壁画可见(下图),麒麟以类似鹿一类的动物作为形象主体,附以马、牛、犀牛等动物的形象夹在其中,明显是一种食草性的动物。可以说,汉朝的麒麟与南北朝之后的麒麟,除了名称相同之外,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人们认为麒是麋鹿的身体,龙的尾巴,至于麒麟之麟乃是雌性麒。

总之,秦汉战国时期的麒麟应该是似鹿的一种动物,可以被捕获,还不是不可抵挡的神兽,至于具体什么样子,说不清道不明。但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麒麟也逐渐露出了真面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陕西、内蒙、江苏等地,经常出土一些有刻划痕迹的骨头,但当时没有引起重视。2005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这些刻划痕迹不同凡响,经过几年探索之后认为这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初熟文字”,之后将其命名为“骨刻文”。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一种“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但汉字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着漫长的演化过程,因此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一直在寻找甲骨文之前的“初熟文字”。由于不少骨刻文与甲骨文有着明显的先后承接关系,且骨刻文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所以如今不少学者将之视为甲骨文之前的“初熟文字”。从骨刻文的上限年代来说,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由于骨刻文离今天太远,上古社会情况、古人生活环境等都与今天大不相同,因此破解骨刻文难度相当高,但迄今也有一部分骨刻文被学者宣布破解,其中包括炎帝之炎、黄帝之黄、蚩尤之蚩、麒麟之麒等字。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破解是学者的一家之言,且得到比较多的认同,并非没有争议,毕竟古文字评价难度极大,即便一些公认的被破解的甲骨文,也不乏质疑之声。

下图,从左到右: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文原图。

骨刻文中的麒字(见下图),是一只有角的动物,而从角的形状来看,这种动物无疑与鹿密切相关。如今的“麒麟”二字都有鹿字旁,应该是古人对麒麟认知的传承。

通过上图可见,骨刻文多数是象形字,比如马、鹤、鸡、兔等,基本上可以一眼辨别出来。根据这一逻辑判断,所谓麒麟之麒极有可能是真实动物的文字化反映。也就是说,古人没有对麒麟这种动物进行艺术加工,就是根据麒麟真实形象造出了麒字。

问题在于,麒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毫无疑问,麒麟不太可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鹿,包括麋鹿,原因很简单,如果是这些常见的鹿,那么古人必然认识,也不会将这些常见的鹿捧上神坛。众所周知,鹿在中国分布极广,性情温和,古书中常见食鹿的记载,甲骨文中就已有鹿字。

骨刻文中有麒麟,文献中罕见麒麟,现实中没有麒麟........这种现象不难让人想到:麒麟可能是一种在中国已经灭绝的鹿科生物。有学者认为,麒麟是古长颈鹿中的萨摩麟(下图,复原图),身高估算至少有三米,体长则在四米左右,主要生活的年代是距今两千万年前,在中国也有分布。

《公羊春秋》中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叔孙氏家臣鉏商西狩于大野,击杀了一只不知名的怪兽,就斩下一条腿带回去了,后来叔孙氏觉得不祥,就将之扔到城外,孔子查看之后说是“麟也”,之后感叹“吾道穷唉”。这则记载中,孔子凭什么以一条腿而辨别出是麟?显然,如果是普通鹿腿,高度稀松平常,孔子可能很难辨别吧,只有腿部异常长的鹿,孔子才能比较轻松地辨别出是“麟也”。

骨刻文中的麒字,孔子通过一条腿辨别出麟,战国麒麟尊,萨摩麟高大的特征,今人复原的萨摩麟等来看,麒麟极有可能就是萨摩麟。

笔者认为,麒麟是不是萨摩麟不好说,但应该是一种在中国已经灭绝的鹿,这种鹿性情温和,在上古到春秋时期曾经存在过,并给先民留下深刻的记忆。

麒麟形象之谜,骨刻文或揭开谜团,与我们熟知的大不相同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之处,必有祥瑞,因此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麒麟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礼记·礼运第九》中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

神奇的是,似乎每一次麒麟降世,都会发生一些大事。根据文献记载,孔子出生时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晚年,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为此落泪,表示“吾道穷矣”,不由悲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之后孔子去世。除了孔子与麒麟传说之外,历朝历代总会制造一些“祥瑞”新闻,以彰显统治的合法性或治国有道,其中所谓祥瑞就常常拿麒麟说事。

总之,麒麟地位极为崇高,是公认的中国传统瑞兽、仁兽,代表着盛世或圣人将要出现。然而几千年来,麒麟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包括孔子等人,于是就变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模样——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说不出的怪异。

随着上古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重现天日,让我们得以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光,一窥上古的社会风貌。其中,在比甲骨文更早的骨刻文上,专家辨析出了一个“麒”字,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麒麟的真面貌。

欲要探究麒麟的真面貌,就要回归到汉朝以及之前的记载,因为如今我们所见的麒麟,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大盛,于是结合古印度的艺术造型再创造,中国的麒麟就变得凶猛了起来,如今所见的带有龙特征的麒麟,是在元代时正式定型的。

春秋时期的麒麟事件,最有名的是“西狩获麟”,《史记·孔子世家》中并未描述麒麟,只是讲述这件事对孔子的影响,之后71岁的孔子获麟绝笔,从此不再著书。

战国时期,根据广西出土的战国麒麟尊(见下图)来看,当时麒麟大概要颠覆我们的想象,与威武雄壮无关,反而更像温和可爱的长颈鹿,或者是已经灭绝的萨摩麟。

根据汉朝时壁画可见(下图),麒麟以类似鹿一类的动物作为形象主体,附以马、牛、犀牛等动物的形象夹在其中,明显是一种食草性的动物。可以说,汉朝的麒麟与南北朝之后的麒麟,除了名称相同之外,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人们认为麒是麋鹿的身体,龙的尾巴,至于麒麟之麟乃是雌性麒。

总之,秦汉战国时期的麒麟应该是似鹿的一种动物,可以被捕获,还不是不可抵挡的神兽,至于具体什么样子,说不清道不明。但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麒麟也逐渐露出了真面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陕西、内蒙、江苏等地,经常出土一些有刻划痕迹的骨头,但当时没有引起重视。2005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这些刻划痕迹不同凡响,经过几年探索之后认为这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初熟文字”,之后将其命名为“骨刻文”。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一种“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但汉字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着漫长的演化过程,因此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一直在寻找甲骨文之前的“初熟文字”。由于不少骨刻文与甲骨文有着明显的先后承接关系,且骨刻文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所以如今不少学者将之视为甲骨文之前的“初熟文字”。从骨刻文的上限年代来说,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由于骨刻文离今天太远,上古社会情况、古人生活环境等都与今天大不相同,因此破解骨刻文难度相当高,但迄今也有一部分骨刻文被学者宣布破解,其中包括炎帝之炎、黄帝之黄、蚩尤之蚩、麒麟之麒等字。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破解是学者的一家之言,且得到比较多的认同,并非没有争议,毕竟古文字评价难度极大,即便一些公认的被破解的甲骨文,也不乏质疑之声。

下图,从左到右: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文原图。

骨刻文中的麒字(见下图),是一只有角的动物,而从角的形状来看,这种动物无疑与鹿密切相关。如今的“麒麟”二字都有鹿字旁,应该是古人对麒麟认知的传承。

通过上图可见,骨刻文多数是象形字,比如马、鹤、鸡、兔等,基本上可以一眼辨别出来。根据这一逻辑判断,所谓麒麟之麒极有可能是真实动物的文字化反映。也就是说,古人没有对麒麟这种动物进行艺术加工,就是根据麒麟真实形象造出了麒字。

问题在于,麒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毫无疑问,麒麟不太可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鹿,包括麋鹿,原因很简单,如果是这些常见的鹿,那么古人必然认识,也不会将这些常见的鹿捧上神坛。众所周知,鹿在中国分布极广,性情温和,古书中常见食鹿的记载,甲骨文中就已有鹿字。

骨刻文中有麒麟,文献中罕见麒麟,现实中没有麒麟........这种现象不难让人想到:麒麟可能是一种在中国已经灭绝的鹿科生物。有学者认为,麒麟是古长颈鹿中的萨摩麟(下图,复原图),身高估算至少有三米,体长则在四米左右,主要生活的年代是距今两千万年前,在中国也有分布。

《公羊春秋》中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叔孙氏家臣鉏商西狩于大野,击杀了一只不知名的怪兽,就斩下一条腿带回去了,后来叔孙氏觉得不祥,就将之扔到城外,孔子查看之后说是“麟也”,之后感叹“吾道穷唉”。这则记载中,孔子凭什么以一条腿而辨别出是麟?显然,如果是普通鹿腿,高度稀松平常,孔子可能很难辨别吧,只有腿部异常长的鹿,孔子才能比较轻松地辨别出是“麟也”。

骨刻文中的麒字,孔子通过一条腿辨别出麟,战国麒麟尊,萨摩麟高大的特征,今人复原的萨摩麟等来看,麒麟极有可能就是萨摩麟。

笔者认为,麒麟是不是萨摩麟不好说,但应该是一种在中国已经灭绝的鹿,这种鹿性情温和,在上古到春秋时期曾经存在过,并给先民留下深刻的记忆。

神话里的麒麟与现实中的麒麟,它们的命运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众多古代文献典籍中对麒麟都有过解释,有的说像麋鹿,像马,像獐的。但却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想象中麒麟的样子

而在我们国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却有这么一副画,画得就是一个胡人牵着一头长颈鹿。

看完你可能觉得平平无奇,这幅画的亮点在题目上,它叫《明人画麒麟图沈度颂》 。

你看完之后,

你的第一印象是不是觉得这幅画的名字标错了?

长颈鹿怎么就成为麒麟?

不能说是一点都不像吧,可以说是毫无瓜葛

而人们管长颈鹿叫麒麟,其实古往今来一直都有。

南宋时期,宋人赵汝适曾在《诸蕃志》中记载了一个名字叫做 “弼琶啰国” 的地方。

这个地区有一种叫做“徂(cú )蜡” 的动物。

书中记载,该动物“状如骆驼, 而大如牛,肤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皮厚一寸”。

而这里的“徂蜡” 其实是阿拉伯语 “zarafa” 的变音,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长颈鹿。

这里的“弼琶啰国” 经地理学家考据,该地区相当于今天的非洲索马里沿岸,在索马里语中长颈鹿被称为 “giri” ,发音很像麒麟,于是渐渐地古人便把麒麟与长颈鹿对应起来了。

“麒麟神兽”的爆发力还是很强的!

而据《明史》记载,永乐六年一个叫做“榜葛剌”的地区(在今孟加拉国一带)开始向明朝进贡。

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榜葛剌”进贡的奇珍异宝中,就有一头长颈鹿。

而这种异域奇兽一到京城,便立马引起了轰动。

然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种动物,于是乎,人们给长颈鹿起了吉祥的名字,叫做“锦麟奇兽”或者“金兽之瑞”。

为了纪念长颈鹿,永乐皇帝特意下旨,诏翰林院修撰沈度绘制麒麟图,并作《瑞应麒麟颂》以工笔小楷抄在图上。

这就是文章开头的那幅画了,它为“麒麟神兽”长颈鹿留下了最真实的记录。

吃东西的神兽异常可爱!

长颈鹿在历史上不仅被称之为“麒麟”,他还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而长颈鹿的祖先是一种名叫萨摩麟(Samotherium)的古代哺乳动物,

在上新世时期,萨摩麟分化为霍加狓(Okapia johnstoni)和现代长颈鹿两个分支。

霍加狓的外形跟短脖子的长颈鹿差不多,腿上又长着黑白斑纹,所以曾经有人以为霍加狓是长颈鹿与斑马交配产生的,但实际上霍加狓是长颈鹿的近亲,和斑马并不是亲戚。

长颈鹿的进化石

长颈鹿还有一个名字叫 “长着豹纹的骆驼”。

从外表看来,它们和骆驼着实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命名者卡尔·冯·林奈从未见过长颈鹿,他通过书上的描述就给长颈鹿起了这个名字。

“豹纹骆驼”说的还是我!

长颈鹿作为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成年长颈鹿体长4~5米,平均高达5~6米,相当于两层楼高,雄性高于雌性。

而它的颈部长度平均就有2.4米,它的脖子长度竟比姚明还高!

而这也是长颈鹿的独特之处。可以说是在物种进化中独树一帜。这样它们在非洲大草原上,就可以吃到其他动物无法吃到的,在较高地方的新鲜嫩树叶与树芽。

我这么长的脖子 想吃什么够不着?

而要要维持2米多长的脖子以及大长腿的独特个性造型,它们也进化出了一套独特的心脑血管系统。

颈椎这么长,脑袋高悬在半空,要把血液沿着脖子向上输送2.4米,最终抵达脑袋,心脏这个“泵”的压力必须足够大。为了适应这种压力,长颈鹿的左心室相应变大。

同样,作为输送管道,静脉和动脉系统也相应加厚,所以长颈鹿才不会在低头喝水的瞬间,被脑中蹿升的巨大血压引发脑出血。

长颈鹿脖子奇长,但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颈部也是由7块颈椎骨构成。不同的是,它们的椎骨的长度相对惊人。

长颈鹿独特的骨骼结构

同时,长颈鹿极长的四肢也不是因为骨骼多,而是因为单根骨头长的原因。细长的腿和颈让长颈鹿行走奔跑时必须有节律地调整身体姿态以保持平衡,就如模特T台走秀一样。

而这独特的生理构造背后,主要就是基因的功劳。

对长颈鹿而言,至关重要的是FGFRL1基因。这个基因能对特定的编码进行重排,令蛋白质结构发生置换。在FGFRL1的刺激下,这些基因开始发挥作用,刺激骨骼生长,长脖子和大长腿应运而生。在这70个基因里,还有另外8个与血压调节和心脑血管功能有关。长颈鹿独特的心脏和循环系统构造,就来源于此。

FGFRL1基因

而我们的“麒麟神兽”自1990年以来,总数目已经减少了40%。

而美国保护动物协会的报告显示,在过去十年里中,有超过4万件长颈鹿制品被贩卖到了美国,这些产品包括鹿蹄制品、骨头做的刀、鹿皮毯、鹿皮圣经……无数的长颈鹿因此丧命。

直到2018年,“麒麟神兽”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动物。

如果这个趋势维持不变,21世纪末,“麒麟神兽”将彻底灭绝。

那时候,我们就只能在历史资料中才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们就真的会再次沦为看不见,摸不着的麒麟神兽了。

不想只在记忆和回忆中存在!

#全能创作家##长颈鹿##麒麟##动物##非洲#

麒麟形象之谜,骨刻文或揭开谜团,与我们熟知的大不相同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之处,必有祥瑞,因此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麒麟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礼记·礼运第九》中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

神奇的是,似乎每一次麒麟降世,都会发生一些大事。根据文献记载,孔子出生时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晚年,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为此落泪,表示“吾道穷矣”,不由悲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之后孔子去世。除了孔子与麒麟传说之外,历朝历代总会制造一些“祥瑞”新闻,以彰显统治的合法性或治国有道,其中所谓祥瑞就常常拿麒麟说事。

总之,麒麟地位极为崇高,是公认的中国传统瑞兽、仁兽,代表着盛世或圣人将要出现。然而几千年来,麒麟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包括孔子等人,于是就变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模样——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说不出的怪异。

随着上古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重现天日,让我们得以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光,一窥上古的社会风貌。其中,在比甲骨文更早的骨刻文上,专家辨析出了一个“麒”字,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麒麟的真面貌。

欲要探究麒麟的真面貌,就要回归到汉朝以及之前的记载,因为如今我们所见的麒麟,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大盛,于是结合古印度的艺术造型再创造,中国的麒麟就变得凶猛了起来,如今所见的带有龙特征的麒麟,是在元代时正式定型的。

春秋时期的麒麟事件,最有名的是“西狩获麟”,《史记·孔子世家》中并未描述麒麟,只是讲述这件事对孔子的影响,之后71岁的孔子获麟绝笔,从此不再著书。

战国时期,根据广西出土的战国麒麟尊(见下图)来看,当时麒麟大概要颠覆我们的想象,与威武雄壮无关,反而更像温和可爱的长颈鹿,或者是已经灭绝的萨摩麟。

根据汉朝时壁画可见(下图),麒麟以类似鹿一类的动物作为形象主体,附以马、牛、犀牛等动物的形象夹在其中,明显是一种食草性的动物。可以说,汉朝的麒麟与南北朝之后的麒麟,除了名称相同之外,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人们认为麒是麋鹿的身体,龙的尾巴,至于麒麟之麟乃是雌性麒。

总之,秦汉战国时期的麒麟应该是似鹿的一种动物,可以被捕获,还不是不可抵挡的神兽,至于具体什么样子,说不清道不明。但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麒麟也逐渐露出了真面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陕西、内蒙、江苏等地,经常出土一些有刻划痕迹的骨头,但当时没有引起重视。2005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这些刻划痕迹不同凡响,经过几年探索之后认为这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初熟文字”,之后将其命名为“骨刻文”。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一种“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但汉字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着漫长的演化过程,因此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一直在寻找甲骨文之前的“初熟文字”。由于不少骨刻文与甲骨文有着明显的先后承接关系,且骨刻文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所以如今不少学者将之视为甲骨文之前的“初熟文字”。从骨刻文的上限年代来说,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由于骨刻文离今天太远,上古社会情况、古人生活环境等都与今天大不相同,因此破解骨刻文难度相当高,但迄今也有一部分骨刻文被学者宣布破解,其中包括炎帝之炎、黄帝之黄、蚩尤之蚩、麒麟之麒等字。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破解是学者的一家之言,且得到比较多的认同,并非没有争议,毕竟古文字评价难度极大,即便一些公认的被破解的甲骨文,也不乏质疑之声。

下图,从左到右: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文原图。

骨刻文中的麒字(见下图),是一只有角的动物,而从角的形状来看,这种动物无疑与鹿密切相关。如今的“麒麟”二字都有鹿字旁,应该是古人对麒麟认知的传承。

通过上图可见,骨刻文多数是象形字,比如马、鹤、鸡、兔等,基本上可以一眼辨别出来。根据这一逻辑判断,所谓麒麟之麒极有可能是真实动物的文字化反映。也就是说,古人没有对麒麟这种动物进行艺术加工,就是根据麒麟真实形象造出了麒字。

问题在于,麒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毫无疑问,麒麟不太可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鹿,包括麋鹿,原因很简单,如果是这些常见的鹿,那么古人必然认识,也不会将这些常见的鹿捧上神坛。众所周知,鹿在中国分布极广,性情温和,古书中常见食鹿的记载,甲骨文中就已有鹿字。

骨刻文中有麒麟,文献中罕见麒麟,现实中没有麒麟........这种现象不难让人想到:麒麟可能是一种在中国已经灭绝的鹿科生物。有学者认为,麒麟是古长颈鹿中的萨摩麟(下图,复原图),身高估算至少有三米,体长则在四米左右,主要生活的年代是距今两千万年前,在中国也有分布。

《公羊春秋》中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叔孙氏家臣鉏商西狩于大野,击杀了一只不知名的怪兽,就斩下一条腿带回去了,后来叔孙氏觉得不祥,就将之扔到城外,孔子查看之后说是“麟也”,之后感叹“吾道穷唉”。这则记载中,孔子凭什么以一条腿而辨别出是麟?显然,如果是普通鹿腿,高度稀松平常,孔子可能很难辨别吧,只有腿部异常长的鹿,孔子才能比较轻松地辨别出是“麟也”。

骨刻文中的麒字,孔子通过一条腿辨别出麟,战国麒麟尊,萨摩麟高大的特征,今人复原的萨摩麟等来看,麒麟极有可能就是萨摩麟。

笔者认为,麒麟是不是萨摩麟不好说,但应该是一种在中国已经灭绝的鹿,这种鹿性情温和,在上古到春秋时期曾经存在过,并给先民留下深刻的记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