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辰日(辰日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2-01 04:42:55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离骚》开篇短短几句,竟然有这么大信息量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离骚》开篇短短几句,就点明了屈原自身的家世、姓名由来,还隐晦地夸了一通自己。短短一小段文字这么大信息量,真不愧是传世名篇,汉语的简省含蓄之美也显露无疑。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第一句,屈原就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古代社会重视家族传承,大家都以自己祖宗有德为荣,屈原也不例外,一开头就说我是“帝高阳”的后裔。“高阳”是谁?“高阳,颛顼之有天下之号也”,那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这么牛的先祖,可不屈原要在开头说一说。

其实,也不是屈原虚荣,这是有讲究的,史家刘子玄就说过:“《离骚经》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王,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意思就是说《离骚》在开篇写屈原自己的家族,是有原因的。中国讲究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讲究家族传承,一个人的发迹,都是离不开他的父母,他的祖辈一代代的累积,所以说“自叙发迹,实基于此”。不忘家族的荣耀,这也是屈原高尚人格的表现。

第二句,说的是屈原的父辈。“朕”这个字在先秦谁都可以用,想必大家都清楚,就像郭德纲说得“你干嘛去”,“朕去说相声去”。同样的,“皇”也不是皇帝的意思,“皇,美也”,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意思和后世皇帝的关联,其实皇帝的皇也隐含着这个意思。父死称考,但这里说的到底是不是屈原的父亲,还存在疑问。倒不是说先秦没有这么用的,《诗经》中“既右烈考”,就是这个意思。五臣注:“原为人子,忍斥其父名乎?”质疑的是当时人重视孝道,屈原不会忍心直呼父名。不过屈原不忍直呼父名,难道就能直呼祖名了?这也解释不太通。大家怎么看呢?

总之,不管怎么说,“伯庸”就是屈原某位祖先的名字了,可以看出,屈原对祖先的名字还是很重视的。不过,现在有些人给人推荐楚辞中的名字,取名“佩兰”、“杜若”的都可以,推荐“伯庸”就过分了,要是让屈原知道了,屈原得抽他。

我们再来看的二句:“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两句有些难解,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古人的天文历法知识。《尔雅·释天》:“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这些名字可能听起来有些复杂,实际上这是古越族创制的,按古越语音写成古北方语(可以看作古汉语,但是这么说不太严谨),古越语是多音节的,与古北方语单音成义不同,常常一个字译成两个字,所以就成了这样。大岁,即太岁,就是木星,木星在寅这个天区就叫做摄提格。以此类推,在卯天区叫做单阏,在辰天区叫做执徐……这其实就是天干地支的一种早期发展不完全的形式。

与此相同,古人为十二个月也起了不同的名字。陬(zou一声)就是正月的别称。《尔雅》:“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孟”就好理解了,伯仲叔季又叫孟仲叔季。“孟,始也”,孟就是老大,开始的意思。孟春就是春天的第一月,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其实还在用。

所以,“攝提貞於孟陬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岁星在寅这一年的春天的第一个月。

“惟庚寅吾以降”这一句看起来就比较简单了,说的是屈原在庚寅日这一天降生。天干地支纪日法,我们也现在还在用。但是,这只是看起来,屈原之所以是大家,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有深意的,而这一深意,就在“庚寅”两个字上!《孝经》曰:“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于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于庚”,屈原生于庚寅日这一天,是“得阴阳之正中也”。中正刚直,一身正气,也正是屈子一生的写照。

接下来是第三句:“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这两句话介绍了屈原名字的由来,意思相对比较简单。

“皇,皇考也”,说的是屈原的父亲(也许是伯庸)。“览,观也”,有的版本写的是“鉴”;“揆,度也”。这两个动词就用的很奇怪了,婴儿刚出生,看看也说的过去,但“度”是几个意思?“度”在汉语中有推测、估计、丈量、谋划等意思,貌似那个解释也不太正常。所以我们看“览揆”什么东西:“余初度”。余就是我,我的“初度”,这是什么东西?这里五臣注写的很好:“我父亲鉴度我初生的法度”,这么一翻译,一个高人捧着一个婴儿,“我观此子今后必有大成就!”,气势马上就上来了。

肇,是开始的意思;锡,很常见的通假字,是“赐”的通假;嘉,就是美好的意思。这句翻译过来,就是(父亲)于是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但是这么翻译明显没有气势啊,这就得看《楚辞补注》的了,“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以美善之名也”,这都有种玄幻的感觉了!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文学功底啊。

最后是第四句“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这句解释屈原自己名字的意义。

屈原到底叫什么?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屈原就叫屈原嘛。实际上,先秦时期,古人的姓名是很复杂的。可以大致分为姓、氏、名、字四部分,是分开的,而我们现在常说姓氏、名字也体现了姓氏合一、名字合一。屈原是楚国王族分支,所以自然和楚王一个姓了,也就是姓芈,曾经火过一阵的电视剧《芈月传》中的主角芈月就是这个姓。有意思的是,根据推测,屈原很可能比芈月要小几岁,两人是远亲,没准屈原见到芈月还要叫一声堂姐呢。我们常叫的“屈”其实是屈原的氏,像楚王族这种大族,往往要分出很多的氏族,比如春秋时代的若敖氏,战国时期的屈、景、昭三大氏。根据《帝系》记载,楚武王僭号称王,定都于郢,生子子瑕,封于屈地,以屈为姓,成为屈原的祖先。

屈原的名和字,文中说的很明白了,名为“正则”,字为“”灵均”。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屈原不是名“平”字“原”吗?其实这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是相互的转写。“正则”是指恪守做人的原则,“灵均”是指智慧与平均,这正是“平”和“原”的引申义。屈原在这里运用了艺术的比兴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不是直接把名字写到了里面。

写到这里,解读就告一段落了,其实古人对《离骚》还有更深的研究,还有更详尽深奥的解读。《离骚》短短几句话就有这么大信息量,不愧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离骚》应当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读,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

中国古代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现在几点钟?

现在我们采用的是24小时计时,可是在古代就是以12个时辰为一天。那么按照同样的计算,古代的一个时辰就相当于说现在的两个小时。

之所以会有小时这个称呼,是因为当时钟表刚刚传入中国,那个时候就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然后新时间的那个点就叫做小时。随着钟表的广泛的普及下来,所以大时这个词就消失了,大家普遍沿用了小时这个词。

古代的一天有12个时辰,那么它们分别对应我们现在的几点钟呢?

古人非常的聪明,他们当时没有现代的计时器,于是他们就采用中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那么一整天就可以分为12个时辰,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子时对应的就是半夜的11:00~1:00,亥时对应的就是1:00~3:00,寅时对应3:00~5点距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以此类推,就可以算出时间的分布。

如果将十二个时辰,具体的对应现代的时间,如下:

【子时】又叫子夜,它对应现代晚上11点到1点,古人这个时候早就睡觉,不会像我们现代还在熬夜。

【丑时】叫做鸡鸣, 它对应现代晚上1点到3点。

【寅时】又称黎明,它对应现代晚上3点到5点。这个时间段就是快要天亮的时间,如果想要看日出的话,就要在这个时间段里起床。

【卯时】又名破晓,它对应现代晚上5点到7点。破晓顾名思义就是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天亮了。

【辰时】被叫做食时,它对应现代晚上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就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其实和现在吃早餐的时间很相近,这个时间进食最为合适。古代人一般就是两餐制,所以这个点吃早饭很合适。

【巳时】又称隅中,它对应现代晚上9点到11点。这个时间接近中午。

【午时】叫做正午,它对应现代晚上11点到13点。在电视剧中时常出现的午时三刻,就是对应着这个时间。因为太阳处于最中间的位置,最热也是阳气最为集中的时候。一个小时有4刻,一刻大概在14.44分钟,粗略等于15分钟,午时三刻就是中午11时 43.2分。

【未时】又名日跌,它对应现代13点至15点。 日跌,也就是太阳要下山的时候了。

【申时】叫做夕食等,它对应现代15点至17点。这就是晚饭的时间。很喜欢古人以吃饭的时间来命名时辰,非常的贴切合适。

【酉时】就是傍晚,它对应现代17点至19点。在这个时间里意味着太阳落山了。

【戌时】叫做黄昏,它对应现代19点至21点。看到这里就会想起一句诗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时候就是去看夕阳最好的时候了。

【亥时】叫做人定,它对应现代21点至23点。这就是大家该睡觉时间了,人们都安定下来,所以9点到11点是最佳的睡觉时间,古人对时间的把控也是非常完善的。古代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继承和保留正确的就很好。

古代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别赋予了很好听的名字,多一点用心,就让生活多了美。

2023年景如何?老话讲“明年迎水兔,春秋不见天”,怎么理解?

2023年马上就要来了,老人说 “明年迎水兔,春秋不见天”,“一龙治水,十牛耕田”,怎么理解呢?

再过几天就是2023年,那么2023年年景究竟怎么样呢?这也是很多朋友近期比较关心的问题。

回首2022年,我们有喜悦,有幸福,有困难,也有挫折……

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谢谢自己,毕竟我们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被困难打倒,更没有屈服于挫折和失败。面对失败挫折,我们有可能哭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怂过!

展望2023,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毕竟我们的人生正是因为我们无尽的追求才更有意义!

那么2023年的年景究竟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古人的经验。

经验一:明年迎水兔,春秋不见天!

最近经常听到村里老人说2023年是水兔年,为啥是“水兔”呢?兔好理解,今年是虎年,按照十二生肖排名,虎年之后就是兔年。

那“水兔”的水怎么理解呢?这就涉及到了古人纪年使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天干,一部分是地支。

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又有五个阳干,分别是“甲、丙、戊、庚、壬”;五个阴干,分别是“乙、丁、己、辛、癸”。

地支呢则有十二个,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又有六阳支,六阴支,六阳支是“子、寅、辰、午、申、戌”,六阴支是“丑、卯、巳、未、酉、亥”。

十天干组合十二地支,本来有120种组合,但由于纪年时规定只能阳干组合阳支,阴干组合阴支,所以组合便少了一半,成了60种组合,也就是可以用来表示60年,60年之后又重新开始。

其中十二地支和我们的十二生肖也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子对应鼠,丑对应牛,寅对应虎,卯对应兔,辰对应龙,巳对应蛇, 午对应马,未对应羊,申对应猴,酉对应鸡,戌对应狗,亥对应猪。

那么如何根据年份推算对应的天干地支呢?

天干怎么计算呢?我们根据对应年份来计算,把年份除以十,看对应的余数,0-9十个余数正好对应十个天干。

地支怎么计算呢?同样也是根据对应年份计算,把年份除以十二,看对应的余数,0-11十二个余数正好对应十二个地支。具体余数和天干地支的对应关系如下:

比如我们拿2022年举例,用2022除以十,商为202,余数为2,根据换算表,2对应的天干是壬;再用2022除以十二,商为168,余数是6,6对应的地支是寅,所以2022年便是壬寅年。

同理我们计算下明年,也就是2023年,用2023除以十,商为202,余数为3。根据换算表,3对应的天干是癸;再用2023除以十二,商为168,余数是7,7对应的地支是卯,所以2023年便是癸卯兔年。

又因为天干和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天干与五行是对应的,比如庚辛对应金,甲乙对应木,壬癸对应水,丙丁对应火,戊己对应土。

我们上面计算得出2023年是癸卯兔年,癸对应五行中的水,所以2023年是水兔年。

那老话“明年迎水兔,春秋不见天”究竟是啥意思呢?

其实也就是说,明年2023是水兔年,按照老一辈水兔年的规律,明年整体降雨较多,尤其春秋两季,雨水十分充足,想见到干燥的地方并不容易。

其实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细心地小伙伴一定早就发现了,2023年是闰二月,2月20号和3月22号都是农历二月,农历三月十七就是立夏了,也就是说明年五六月份很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气温还没有完全升高,但就要进入夏天和秋天了。

由于增加了一个闰二月,很多夏季的现象便推迟到秋季,也就是说明年秋季很大可能多雨。

总体浅谈2023年景。

按照天干地支的计算得出,2023年可用“一龙治水,十牛耕田”来形容。那么这句话又该如何解读呢?

一龙治水。

按照天干地支,龙对应辰,每隔12天就有一个辰日,总共5个辰日,分别是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也就是说60天一个周期,五个辰日结束后又开始下一个五辰日。

看几龙治水,其实就是找正月里的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几,是初几那就是几龙治水。

看下2023年的日历,正月初一当天就是庚辰日,那就应该叫“一龙治水”。这句话是一句老话,2023年是一龙治水,意思就是2023年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

为啥这么说呢,这句话按古人理解就看龙多龙少,龙少必定尽心尽责,风调雨顺;龙多反而互相推脱,导致降雨减少,甚至干旱。一龙治水是属于龙少的情况,所以2023年按这句话来讲应该风调雨顺,年景不错!

十牛耕田。

按照天干地支,牛对应丑,几牛耕田,也就是要看,正月第一个丑日是正月初几,那就是几牛耕田。

查看2023年日历,正月初十是第一个丑日,那也就对应“十牛耕田”。以前牛是主要的农耕工具,一般耕地最多用一两头牛,用的牛越多,说明耕地越旱越硬,地不好种。

那有的人说了,前面一龙治水不是说降水多吗?这里怎么又成了干旱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不矛盾,这里面有个时间问题,耕种指的是春季,一龙治水说的是夏秋降水多。也就是说明年有可能先降水少,后降水多。

总结:

不过以上分析都是古人传下来的经验和猜测,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各位也不一定非要当真!

总之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2023年肯定是一个好年景!

在此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好事成双,万事如意,健康幸福!

生活看不透,年华算不清,岁月理不出,日子留不住,希望你2023幸福在身旁,奋斗努力往前走,2023成功唾手得,愿好运伴你走,幸福伴你飞。

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新的计划或者打算吗?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有道理吗?

前两天上网,看到这么一句农村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句俗语应该指的是办丧事的“规矩”。但这种“规矩”究竟应该怎么讲,我还甚感迷茫。无奈之下,只好在网上查阅各种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我才对这句俗语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辰日哭泣犯“重丧”

所谓的“辰日”,是指我国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其中某一天,其实,辰日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日子,辰日每隔12天就会出现一次。

农历(阴历)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是由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干:主要、主干的意思,不是干燥的意思)与子、丑、寅……等12个地支(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一一轮流相对应组合得出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因10与12的最小公约数为60,故每60年、60个月、60日、60个时辰轮回一次,这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在中国运用了很长时间,影响深远,至今仍在使用。当然天干不同,所代表的纳音意义也不同,习惯上用地支称日,如甲辰、戊辰、庚辰等日,都简称为辰日。而每60天就会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

按照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说法,辰日一共有五个,即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而且,每个辰日的纳音五行也不相同。比如,将戊辰的纳音五行称为大林木;将庚辰的纳音五行称为白腊金;将壬辰的纳音五行称为长流水;将甲辰的纳音五行称为佛灯火;将丙辰的纳音五行称为沙中土。因此,辰日所表示的吉凶特征也各不相同。

所谓的“重丧”一词,出自汉朝王充所著的 《论衡·辨祟》中,在《论衡·辨祟》中有这么一句话:辰日不哭,哭有重丧。意思是说:即便在辰日时有亲人故去,也是不能哭泣的,否则,家中就会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相继死亡。

从此之后,农村便有了“辰日哭泣犯‘重丧’”的说法。

二、择时而葬人安康

所谓的“择时”,指的是“时辰”。在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将一个昼夜平分为十二个小段,每个小段叫做一个时辰,一个时辰被确定为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时分开始计算,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定为子时,然后往后推算,分为丑、寅 、卯、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时。

据称,安葬逝者也需要选择时辰,只有选择好了时辰,家人才能够安康,才不会出现“重丧”的现象。具体时辰应该怎么选择,会有一套复杂的算法,不是一句半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反正,选不对时辰是会犯“重丧”的。

那么,“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我这样问,估计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会认为有道理,但道理从而而来,估计也有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是讲不明白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是非常迷信的,帝王将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依照“规矩”而行。帝王将相死亡后的出殡日子、出殡时辰,都一定会依据“规矩”,绝对不会随意而行。然而,唐朝仅仅历经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而宋朝也仅仅历经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就连强大的秦朝,也就仅仅历经了十几年光景,而且,秦始皇居然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河北省广宗县的西北地区。难道唐朝、宋朝的帝王将相们所御用的“风水先生”或“堪舆大师”都是假的吗?他们怎么没有算好唐朝、宋朝帝王的一切呢?怎么让他们亡国了呢?难道秦始皇的身边就没有“算命大师”吗?倘若有,怎么会让秦始皇病死在巡游的途中呢?由此看来,“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也与“风水学说”一样,都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现在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是讲究科学的时代,那些所有的封建迷信学说,都应该彻底摈弃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