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搜罗方士,以求长生不老仙药。一天,秦始皇带着一队人马风尘仆仆行至海边,人乏马困,忽见海天尽头红光浮动,随行方士告诉始皇帝那是仙山。再问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见海中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取草名“蓬莱”作答。蓬莱二字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仙境的代名词,作为蓬莱乃至整个山东地标性建筑的蓬莱阁,更是在各种神话传说、水军战歌与虚无缥缈的海市奇景中显得神秘而传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蓬莱阁,领略一下她的独特魅力……
坦然安放的神话梦
蓬莱阁建在蓬莱市区西北临海的赭红色丹崖山上,据文献记载,唐代这里便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北宋嘉 六年(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见丹崖山势陡峭,风景优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在龙王宫原址修建了蓬莱阁,供人游览。
中国有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三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唯独蓬莱阁建在江北。而这四大名楼中,也只有蓬莱阁从初建保存到今,其余三个名楼都是建后遭毁,后来复建的。
相传八仙当年在蓬莱阁饮酒对弈,醉酒后徜徉东海,惊动了龙宫后大闹龙宫,大有人间江湖的意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故从此成为传世佳话。蓬莱阁景区导游修琳琳这样解释八仙:“神隶属于天,仙则人修炼而来。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言行举止与人间社会相通,所以能得到民间百姓的青睐。”
蓬莱阁景区里,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共处一城,共同诠释了“身在蓬莱即是仙”的奥妙。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蓬莱阁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神话基因,蓬莱二字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仙境的代名词,这种共识已凝聚千年。
海市蜃楼———
鬼斧神工的自然幻景
来蓬莱游玩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幸看到海市蜃楼。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描述过海市蜃楼的盛景:“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古人将这种幻景的出现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郭,因而得名“海市蜃楼”。
蓬莱阁以北海面成为海市蜃楼出现最频繁的地方,也是海市蜃楼的最佳观赏点。海市、海滋、平流雾并称海上三大自然奇观,它们曾同时出现于蓬莱阁以北的海面上,笼罩着蓬莱阁,蔚为壮观,这更增添了蓬莱阁景区的神话味道。
杨朔曾在散文《海市》中描述到:“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尤其有气势,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
据悉,蓬莱的海市蜃景大多出现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有时也出现在夏秋之交。夏季白昼,海水温度较低,空气密度会出现显著的下密上稀的差异,于是容易出现幻景。海市蜃楼持续的时间长则几个小时,短则几分钟,幻景的出现也是可遇而不可求。2006年5月7日下午,在蓬莱阁景区以北海域,出现过历时40多分钟的海市蜃楼。
海不扬波———
走进蓬莱水城,簌簌海风吹来,仿佛能听到明代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此操练水师的呐喊声。三月底,记者探访蓬莱阁时,这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蓬莱水城复原项目。蓬莱阁管理处党总支书记张永铭向记者介绍说:“这个项目总投资5亿多元,是本着保护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成功恢复了明代古军港的原貌。”如今的蓬莱水城古风依旧,如同一个大型露天军事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出明代军港的威武与雄浑。
每年的这个时候,蓬莱阁都会修葺,工匠们认真地一锤一锤将光滑的石阶凿粗糙,快的时候一天能凿出一米多。水城项目中的备倭都司府和三官庙都已建成并陆续对游人开放,登州(蓬莱古称)古船博物馆正在建设当中,新建起的青砖城墙巍然耸立,让蓬莱阁及蓬莱水城焕然一新。
八仙过海———
蓬莱水城的雄浑与悲壮
蓬莱阁景区内的蓬莱水城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朱棣为了抵御倭寇、加强海防,在沿海设立了六个总督备倭都司,位于山东的都府,便是设立在蓬莱水城之中。1554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事,分管屯田事务。这位17岁的少年一上任就显示出不凡的气魄。刚刚到任,戚继光就振饬营伍,整修卫所,严明的纪律使士气大振。“戚继光在蓬莱水城修习其兵,训练士卒,造就了一支得力的抗倭军队,这为他日后东南沿海抗击倭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蓬莱阁管理处副主任王晓楠说。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谱写了精武文化的豪迈诗篇。戚继光故里是戚氏家族世代居住之所,至今这里完整地保留着戚家祠堂和两座御赐牌坊。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洗礼,这两座牌坊依然巍峨挺立、雄伟壮观。
蓬莱阁内有一块“海不扬波”的匾额,从这四个字就能嗅到这里自建阁以来就弥漫的复杂历史气息。战争爆发后,有一天山东巡抚托浑布登上蓬莱阁,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托浑布感慨无限,挥笔写下“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以求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然而,历史却偏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1895年1月18日,甲午战争的战火烧到蓬莱城下。日舰炮击蓬莱城,一发炮弹击中了蓬莱阁中“海不扬波”的“不”字,幸好是枚哑弹,穿墙而未爆。
蓬莱阁为何有苏轼祠
蓬莱阁自古为名人学士雅集之地,阁内的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等文物琳琅满目。蓬莱阁避风亭内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董其昌代书的袁可立《观海市诗》,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都属于十分珍贵的墨宝。
北宋元丰八年,被流放黄州苦闷煎熬六年之久的苏轼,被安排到登州做了知登州军州事。这一年是蓬莱阁初建后第二十四个年头,苏东坡登上蓬莱阁凭栏而望,望着飘渺的波涛,写下了《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或许苏轼想不到,正是他的信笔涂鸦,使得蓬莱阁的名字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今天的蓬莱阁上,耸立着苏公祠、卧碑亭等与苏东坡有关的建筑。
除却伟大文豪的身份,道教圣地为何要为一位凡人建祠纪念?
蓬莱当地流传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说法。据说当年苏东坡来登州府呆了仅仅五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贬谪途上的一桩善举,日后成为民间千年流传的美言。苏东坡来登州前,当地百姓虽然占据着临海地利,晒盐便利,但朝廷下令百姓不得自食其盐,一律皆食官盐。这种守着金山反而还要掏钱买盐吃的制度造成人民很大负担。苏东坡经过考察后,认为民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于是为民请命,上书皇帝《乞罢登莱榷盐状》。虽苏东坡仅在登州任职短短五日,却成就了一件利民千年的大好事。自此,登州、莱州百姓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大大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
如今的苏公祠旁建有卧碑亭,亭内有横幅碑刻,称为卧碑。卧碑背面刻有苏东坡的楷体《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
朝看黄海日出暮赏渤海日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蓬莱阁景区伴随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这里是全国首批5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蓬莱阁濒临渤黄二海,田横山是黄海和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在这里可以朝看黄海日出、暮赏渤海日落。如今的蓬莱阁已形成了以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海滨浴场、田横山、戚继光故里为侧翼,以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为底蕴,以山、海、城、阁为依托,由20余处景点组成的著名旅游胜地,年接待中外游客200多万人次。“蓬莱阁景区依托蓬莱阁的资源优势,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如神仙文化之旅、生态健身之旅、自然奇观之旅、精武英雄之旅等,蓬莱阁景区有文化,有故事,有历史,更有未来。”蓬莱市政协副主席、蓬莱阁管理处主任寇润平如是说。
这里是{许愿阁},有求必应,心诚则灵!!
2、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3、我愿是千万条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
4、愿青春不离别,愿童真无岁月!
5、愿你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
6、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
7、 愿你天黑有灯,雨天有伞,余生有良人作伴。
8、愿你执迷不悟时少受点伤,愿你幡然醒悟时物是人是。
9、愿你往后余生,只诉温暖,不言殇。
10、 愿你人间走一遭,圆满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恶;从此福来心至,皆是逍遥。
随喜赞赏,大行好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留住乡愁 绽放新颜——传统村落保护激发乡村活力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留住乡愁 绽放新颜——传统村落保护激发乡村活力
新华社记者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中国人绵长的情思乡愁。
党的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扶持下,近几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激发出乡村发展新活力。
“苍洱毓秀”:“古”味延绵 新韵悠悠
这是李德昌家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小院(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苍洱毓秀”——李德昌把家乡“山”“海”间的万种风情写在了自家小院外墙上。
李德昌的家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青瓦白墙的村子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
这是大理洱海边的古村落景色(8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李德昌家的小院宽敞明亮,绿意盎然,体现了坊、阁、照壁相结合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这个院子是我在1997年盖起来的。”李德昌说。
2015年初,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走进了李德昌家中。看着李德昌家雕梁画栋的房子,干净整洁的院落,生机勃勃的植物,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总书记的一番话,让我们更清楚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李德昌说,“不但洱海要保护好,传统白族民居的风貌也不能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无论缺了哪个都不行。”
这是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景色(8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几年来,古生村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工作思路,实施建筑民居风格整治,保持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风格。
记者了解,村内完成了“三线入地”工程,主要道路硬化、拓宽,对7户有较重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对凤鸣桥、古戏台等文物古迹实施修旧如旧,提升修缮。
今日古生村,天空更“干净”,湖水更清澈,环境更整洁……
“拯救老屋”:激活村落 重焕生机
湘南大山深处,蓝山县祠堂圩镇虎溪村。这个唐宋年间就有烟火的千年古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在上级文物部门资金支持下,虎溪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戏台、古建院落等近3000平方米区域实施文物本体修复;通过更换楼板、瓦片、栏杆,修复马头墙、屏风、门窗等部件,古村重焕生机。同时,还成立纪念馆,陈列1934年红六军团长征过境虎溪时的珍贵文物。
201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拯救老屋行动”在各地推进。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几年前,原户籍人口14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不足200人,部分老宅年久失修,只剩残垣断壁;村里原有120多栋明清建筑,多栋被拆除。
2017年5月,在政府支持下,龙潭村开始“拯救老屋”、复兴古村。
“针对古宅多为土木结构的特点,我们聘请老工匠艺人,采取传统工艺进行修复。”驻村第一书记夏兴勇介绍,他们还创新推出“认租15年”运作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修缮古民居。
“谁租房谁修缮,与租客签订15年合同,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夏兴勇说,目前,龙潭村有32栋古民居采取这种做法,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人前来承租修缮古民居,长期定居。
一座座荒废的老宅被认领修缮后,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了新兴业态。江西人曾伟第一眼见到龙潭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在村里租下一幢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改造成以读书为主题的“自用+分享”生活空间。
记者了解,“拯救老屋行动”采取政府委托,社会组织运作、监督、管理的项目实施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机制,吸引了农民回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非遗项目活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有效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活力,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乡村“网红”:魅力倍增 助力振兴
这是古生村保存完好的古戏台(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拯救、保护、利用,让古村落平添“新资源”。
一幢幢夯土实木的民居古朴静美,一曲曲四平戏曲悠扬悦耳……这是记者走进龙潭村感受到的。
“我们不仅注重保护好古村外观,同时在内涵的深挖上下功夫,让村子真正‘活’起来。”夏兴勇说。
龙潭村一直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为了“活化”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龙潭村建起了四平戏博物馆,戏班子重新开班;为传承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也建起博物馆。
短短几年,龙潭村古厝修复一新,设施齐全;常住人口恢复至600人左右;公益画室、美术馆、四平戏博物馆、黄酒博物馆、咖啡屋、图书馆的出现,让过去无人问津的破旧古村落,变身旅游“网红村”。
“节假日游客爆满,周末一房难求,农家菜馆门口经常排起长龙,农副产品卖得红红火火。”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开心地介绍。
据了解,2014年以来,国家文物局选取了27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中国传统村落,开展整体保护利用工作。2018年评估结果显示,51处传统村落文物保护项目完工率达84%,有效确保了文物安全,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一半受保护村落的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游收入实现近40%的增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今年暑假,从杭州到大理旅游的周冬梅女士一家3口,为了在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家的民宿住上一晚,退订了昆明的酒店。
“我们被古生村的美景和美食迷住了。”周冬梅笑着说。
“苍洱毓秀”的主人李德昌也辟出空间,陈列和销售下关沱茶、鹤庆银器等当地名产。“每天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李德昌欣喜地说。
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6部门公布了第5批266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已达6819个。(记者李自良、丁怡全、施雨岑、董建国、柳王敏)
游客在李德昌家开设的乡村旅游店里挑选银器制品(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李德昌在自家门口介绍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措施(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游客在李德昌家的小院内参观留影(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挖贝网5月7日,百姓网(836012)近日发布2021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2,724,301.70元,同比减少23.63%;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707,658.31元,较上年同期7,802,358.06元,由盈转亏。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26,727.32元,截至2021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66,161,722.17元。
报告期内,百姓网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较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23.63%和23.69%,主要系公司为控制资金风险主动减少信息流业务;同时受行业竞争影响网站信息收入和推广服务收入减少。
2021年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较2020年同期由盈转亏,主要系2021年的疫情,使得经济景气下行,百姓网所服务的生活服务业,以及制造业、汽车业等诸多行业发展放缓,业务增长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模式。在总体流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下,公司努力维持传统分类信息业务的收入的同时,积极调整业务策略,推出“智慧营销”服务,从单一的百姓网站内信息发布,延展为站内信息发布与站外推广相结合的综合营销解决方案,其中除了传统分类信息发布相关的产品,也整合了“搜索通”这类基于搜索引擎的营销策划、站外投放、监测反馈相结合的产品。新业务方面,2021年公司依旧聚焦中老年业务的大赛道,并积极探索“提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流视频制作解决方案”,但受疫情的影响,新业务将采取较为谨慎的发展策略。综上,本期亏损放大的核心原因是分类业务受疫情和行业竞争影响下跌,新业务仍处于投入期;同时出于谨慎性,公司对上海翼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约2,312万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挖贝网资料显示,百姓网致力于提供“连接所有生活需求”的信息平台,是国内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之一,帮助用户方便查找和发布二手物品交易、二手车买卖、房屋租售、招聘求职、交友活动、宠物领养、生活服务等本地生活信息。
本文源自挖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