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宋霭龄怎么读(宋霭龄怎么读拼音)

时间:2024-01-26 06:35:31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人的姓名字号(3)

像康熙名玄烨,凡是跟康熙同辈份的兄弟或堂兄弟都属玄字辈。图为康熙皇帝朝服像。

名的来源

至于说到汉人的名跟字,就更讲究了,因为姓或氏几乎是从老祖宗时就有的(除了极少数改姓氏之外,几乎都是由老祖宗传递下来的),但是名跟字却是人生下来后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较高,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尽挑些美的字眼。

古人取名也是有相当的规则,专门讨论姓名的书,非常的多,我们这里不可能做很深入的探讨,只就古人取名的大原则加以介绍,应该也可以明白古人取名的方式。

一般说来古人生三月取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注1)时取字,女子则是十五岁行筓礼(注2)时取字。

(注1:行冠礼,就是将头发盘到头上,戴上帽子,是谓加冠。)(注2:行筓礼,筓,音鸡,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将头发盘到头上,用簪子加以固定,称筓礼,又叫簪礼。)

在正式取名之前,往往都会给婴儿起个小名,又叫乳名,这个小名或乳名,长辈往往都用来称呼这个初生的婴儿(即使已长大成人),譬如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后来即使刘禅长大成人了,甚至已经做了蜀汉的皇帝,大家仍只记得“扶不起的阿斗”这个词。

东晋北伐名将刘裕(后来篡晋,建立南朝的宋),小名寄奴,许多文献都以“刘寄奴”称刘裕。不只汉人如此,许多北方胡族,也有小名,像建立前燕的鲜卑慕容皝,他的小名叫万年;后燕开国君主鲜卑族的慕容垂,他的小名叫阿六敦,这个“阿六敦”如果读做“阿陆屯”,当然是鲜卑语,他的意思很可能是黄金(阿勒屯,阿尔泰Altun);北燕的冯跋,虽然是汉人,但是已经鲜卑化了,他也有鲜卑语的小名叫“乞直伐”;类似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

我们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汉人都有小名,古人为初生的婴儿取小名,大致以通俗为主,也有以动物为名,如阿牛、阿狗、小虎子……等,又有连生女儿,希望能再生儿子,往往将女儿起个小名叫招弟或牵弟什么的;又有原来不想生却又生了女儿,于是就叫做罔市(闽南语读音,意思是姑且养育吧)。汉人的小名可说是多彩多姿,甚至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至于婴儿生下三个月之后,要取个正式的名,取名通常由直系长辈负责,如果这个家族不是书香世家,也会请教有学问的人为初生婴儿取名,古人取名也有一些规则,在这儿只能做简单的介绍。

一、含有祝愿或纪念性

像春秋战国时,鲁国的叔孙克敌致胜,捕获了长狄(注)乔如,因此就为他初生的婴儿取名为乔如。

(注:狄,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跟后来的丁零可能有血缘的关系,也许在鲁国北方的狄族个头高大,所以称之为长狄。)

再如郑庄公因寤生而得名,所谓寤生,有几种解释,这儿是将“寤”作“牾”解,就是难产,也就是说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在难产(寤生)的情况下,生下了郑庄公,所以干脆取名寤生(难产)。

北方的胡族也有以这种方式来取名的,如蒙古族初兴时,有个汗叫也速该把阿秃儿(注),跟塔塔儿人作战,捕获了塔塔儿部的酋长铁木真兀格,于是自己初生的婴儿取名为铁木真,这个铁木真就是名震中外的元太祖成吉思汗。

(注:把阿秃儿,是蒙古话“英雄”的意思,有时也音译为巴都、巴托,现在外蒙古的首都叫乌兰巴托,就是赤色英雄的意思。)

二、以排行取名

汉人家庭尤其所谓书香世家,多讲究以排行取名,以免子孙繁衍多代以后,乱了辈份,早期多半以伯、仲、叔、季等字眼,作为兄弟出生的顺序,只要看到名,就知道他排行老几。

像伯夷、仲由、叔齐、季札等,可是这只能确定某人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无法知道他在这个家族中的辈份,如果子孙繁衍多了,而又分居各地,彼此的后代子孙,还是无法分清彼此的辈份,于是一些世家大族为了让后代子孙能确定明了自己在家族中的辈份,就规定了以某些字作为辈份的区别。

宋.李唐〈采薇图〉画上伯夷、叔齐,面容清瘦,目光坚定,神情、姿态生动传神。

同宗的子孙都用这些字命名,以清朝王室为例,顺治之前,还没有接受汉人这种命名方式,康熙以后就以这种方式的命名了,像康熙名玄烨(清王室姓爱新觉罗),凡是跟康熙同辈份的兄弟或堂兄弟都属玄字辈、乾隆是弘字辈、嘉庆是颙字辈、道光是旻字辈,咸丰是奕字辈、同治、光绪是载字辈、宣统是溥字辈。

如果是双名的话,用以区隔辈份的字,通常放在姓的后面,像上面说清朝王室,又如东北的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孔子后裔也是这样;但也有放在最后一字的,如宋庆龄、宋霭龄、宋美龄等。

如果是单名的话,往往只用一个字的偏旁来作为辈份的区别,如宋代的苏轼、苏辙(都是车字傍),又如《红楼梦》里的贾政、贾赦、贾敏是同一辈;贾珍、贾琏、贾珠、贾环、贾宝玉是同一辈;贾兰、贾蓉、贾芸是同一辈。

还有一些更为讲究,名的第一个字作为辈份的区别,第二个字还规定要用同一偏旁的字,像明代的王室,明泰昌帝朱常洛、他的弟弟福王朱常洵;天启帝朱由校、他的弟弟崇祯帝朱由检、弘光帝朱由崧、永历帝朱由榔等。

以这种方式命名,虽然后代子孙繁衍再多、分散世界各地,彼此从名字上不只可以互相知道是同一个家族的人,还可以确定彼此的辈份关系。

目前孔子的后代,虽然分布世界各地,但是从命名上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彼此的辈份关系,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命名方式,所以汉人许多世家大族都以这种方式为子孙命名。

话虽如此,这种命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如果一个家族子孙众多,再隔二三代之后,人数自然就更多了,命起名来,可用的同偏旁的字,可选择的余地就少了,所以有时候不得不用些平常没见过的字,也就是罕见字或冷僻字,这样对求学或社交都会造成某种困难。

三、皇帝赐名

帝制时代皇帝的权限几乎可以无限上纲,为了恩宠或笼络一个臣子,不但可以赐姓,也可以赐名。

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756年)时,为了宠爱杨贵妃,连带的对她的哥哥杨钊也加以封官进爵,更进而赐给他一个从字面上看似很好的一个名——国忠,今天一般文献或教科书都只记载杨国忠,很少提到杨钊。

再如唐末,赐权臣朱温为朱全忠。杨国忠或朱全忠,前者出于恩宠,后者出于笼络,打开古文献来看,皇帝赐名的例子,应该不在少数。

清代彩绘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像

四、以姓的增、减笔为名

古人命名也有不依以上三种方式,而以姓的增减笔划来命名的,像前后汉之间的新莽(王莽篡汉建立,国号为新,史称新莽)时,他的侄子姓王、名匡,匡就是王的增笔,跟王莽侄儿王匡同时代,还有一个王匡,这两个王匡,姓名虽然完全一样,立场却完全相反,玉莽的侄儿王匡,在“新”这个短命里,当然是皇亲国戚王朝新贵,但是另一个王匡却是高举反抗“新”大纛的义军首领,同姓同名而不同性格,也算是一个特例罢。

再如初年,国民政府主席(抗战期间)姓林名森,森是林的增笔;曾长期担任中华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笔名于吁(吁,音虚,忧愁感叹之意),吁也是于的增笔。

至于以姓的减笔来命名的,古文献上也有现成的例子,如三代时商朝初年的大臣伊尹(曾助商汤灭夏桀),尹就是伊的减笔。

伊尹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再如北宋时曾力主以武力抗金的太学生陈东,东是陈的减笔,而明朝世宗朱厚熜(公元1522~1566年)时,也有一个勾结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的陈东;清代名儒阮元,元是阮的减笔;近代名音乐家聂耳(公元1912~1935年),耳是聂的减笔,像增笔或减笔的命名方式,也不少见。

(未完,待续)

宋霭龄:宋家神话缔造者,因三子女婚姻丑闻受争议,其三代仅一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姐妹,那必定是宋氏三姐妹,即宋霭龄、宋庆龄与宋美龄。

宋霭龄是三姐妹中的老大,她嫁给了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少爷孔祥熙,专注于商业博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斩获颇丰。

宋霭龄

在她去世后,美国《纽约时报》对于她的商业才能与成就,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她在金融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就,并完全依靠自己精明的商业手段,成为当今世界最有财富的女性。

宋庆龄是三姐妹中的老二,她嫁给了中国共和革命的先驱者先生,甘冒危险,陪伴着中山先生投身于推动中国走向共和的革命事业。

她一直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重,有着超越政治的身份与地位,有着博大的政治胸怀与坚定的政治责任感,对于、汪精卫等人背叛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战略方针,而发声痛斥;在西安事变时,更是坚定地支持中国联合抗战的主张。

宋庆龄和

宋美龄是三姐妹中的老三,她嫁给了的权力核心人物,成为了的左膀右臂,不仅利用蒋夫人的身份介入国内的政治军事事务,而且还是代表的外交强人。

她曾多次助力化解各种危机,特别是促成了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以及在西安事变中利用与张学良的私交及承诺,对进行保全。

而且她还利有宋家的关系与蒋夫人的身份,将政府的经济与政治作了紧密结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官僚商业体系,在谋取家族利益的同时,也为的军事运作提供了保障。

和宋美龄

有人曾对宋氏三姐妹做出了这样的评判:宋霭龄爱财、宋庆龄爱国、宋美龄爱权。虽难免失之偏颇,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不管怎样,宋氏三姐妹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巨变中,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政治与经济领域,都起到重大的作用,并发挥了不同的影响。

而这一切,据说都得力于大姐宋霭龄的有意促成或设计,才让宋家三姐妹确立了不同的重要身份与价值,才得以在不同历史阶段与领域得以实现自我抱负,也正是因为宋氏三姐妹的地位与影响力,也让宋家成为一时无二的名人家族。

宋家三姐妹

而且,强势多谋的宋霭龄,不仅在自己与两个妹妹的婚姻上,极力谋划与布局,而且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也希望通过政经联姻而重现宋家昔日的辉煌,可不但事与愿违,还造成子女的诸多叛逆与丑闻,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宋氏三姐妹的婚姻

宋霭龄,1989年在上海出生,15岁便被父亲宋嘉树送往美国留学,1910年21岁时学成回国,1912年成为的秘书。

1914年9月,宋霭龄与早已认识多年的孔祥熙成婚。

宋霭龄和孔祥熙

很多人对于她与当时既非大富,又不大贵的孔祥熙结婚,不是太理解,以宋霭龄的钻营与眼光,她为何会选择名不见经传的孔祥熙呢?

在刚结识宋霭龄的时候,孔祥熙称称自己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后人,因难以考证,曾被宋霭龄嘲笑过。

孔祥熙虽说是孔子后裔,但在清末动荡的形势下,家庭条件并不好,因为曾入读教会学校成受洗成为徒,还差点命丧义和团之手。

后来因为帮助教会进行善后工作有功,被教会保送到美国留学,获得了耶鲁大学矿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主办教育并同时经商,1912年开始,主做煤油生意,获利丰厚。

这么一个本来入不了宋霭龄法眼的孔祥熙,在1913年的时候,却令宋家大小姐不得不刮目相看。

孔祥熙

一方面,在商界,他利用国内急需的煤油生意,一跃成为当时的富商;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他积极参与了先生的共和革命,成为先生在财政方面得办助手,特别是海外筹款方面,充分发挥了他的徒教会组织与关系优势,深受中山先生的器重。

面对这样一位横跨政商两界的青年才俊,眼光独到的宋霭龄很快打开心扉,并利用同是父亲在教方面的影响力,从中促成。

这样一来,宋家大小姐便摇身一变,成了孔祥熙夫人。

而她在结婚前还做了一件改变了宋家二小姐宋庆龄命运的事,就是让她来顶替自己,做了先生的秘书。

宋庆龄

宋庆龄在与中山先生的相处中,被他为中国共和革命的奉献精神所打动,心中产生了爱意,而先生同样因为宋庆龄的独立思想与爱国理念,而被吸引。

但是,因为先生较宋庆龄年长许多,再加上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极大的风险,所以作为宋氏姐妹的父亲宋嘉树,是坚决反对的。

此时,宋家唯一站出来支持的,只有大小姐宋霭龄。

或许她是真诚的接受二人忘年的爱情,又或许她看好先生的革命事业必将走向成功,妹妹宋庆龄与先生的结合,有利于宋家。

不管基于何种考虑,由于宋霭龄的大力支持,让宋庆龄扛下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勇敢地与中山先生走到了一起。

如果说,对于宋庆龄与先生的婚姻,宋霭龄只是无意之间为两人的相爱提供了条件,并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支持二人结婚的话,那么,对于宋美龄与的婚事,可以说完全是在她极力撮合下,才终于达成的。

虽然宋氏三姐妹都有过美国留学的经历,但宋美龄却是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最为西化的一个,回国后她甚至于宁愿自己找工作,都不愿进入宋氏家族的企业。

1922年,在上海由宋子文主办的一场晚会上,便对宋美龄一见钟情,并找人帮助撮合,但被宋美龄严词拒绝了。

此年,刚刚受到先生的信任与器重,并被委以第二军参谋长的职位,但是,这时候的,在先生身边众多人才当中,并没有显山露水,他的身份与地位还不足以引起宋家的注意。

可时间到了1927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大逆转。

先生去世已有两年,内部蒋汪,相对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在广州的深耕细作,再加上国共合作的力量,以及黄博军校的精英培养,让通过北伐,不仅扩大的南方政府的地盘,而且快速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实力。

此时的,可谓春风得意,风头正劲。

觉得时机到了,便再一次找人向宋美龄提亲,可又被她拒绝了。

而眼光敏锐,又特于善于把握这种政治联姻机会的宋霭龄,却看到了的潜力,她开始想尽办法去说服自己的这位固执的妹妹。

没想到的是,宋美龄或许也看到未来可期,又或者被他持之以恒地坚持所打动,总之,她被姐姐宋霭龄说服了。

就这样,在1927年12月1日,宋美龄与举办了正式婚礼,成了一度权倾天下的蒋夫人。

宋美龄与结婚照

通过以上不难看出,宋氏大小姐宋霭龄,无论是自己择婿,还是支持宋庆龄嫁给先生,以及竭力撮合宋美龄与的婚姻,她眼光的独到几乎无人能及。

所以,当年的许多媒体报道宋氏家族的时候,总是会把宋霭龄当成宋家背后真正的谋划与布局者,这儿说的谋划与布局,主要就是她的政治与商业联姻方面的眼光与手段。

可是,这么一个擅长于此的女人,却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栽了大跟头。

宋霭龄两个女儿的婚姻

宋霭龄与孔祥熙,一生有两儿两女。

两个女儿,分别是孔令仪、孔令伟;两个儿子,则分别是孔令侃、孔令杰。

大女儿孔令仪,并没有孔家大小姐的做派,性情温和雅致,处事也很是低调内敛,一度被宋霭龄认为极像年轻时的宋庆龄。

孔令仪(左一)

在孔令仪的婚事上,宋霭龄秉承她一贯的原则,就是要进行利益联姻。

第一个着眼点,便是一名极为普通的空军飞行员,孙桐岗。

许多人不明白,宋霭龄眼光如此之高,怎么会选择一名飞行员做自己的大女婿,其实背后有着深层的利益考量。

孙桐岗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飞行员,而他的哥哥孙桐萱,则是军阀韩复榘手下的得力干将,不仅掌握着韩复榘的军权,而且对韩复榘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韩复榘

此时的韩复榘虽然名义上早已归附,但依然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还是自己地盘上的一方诸侯,是土皇帝。

早已把想拉拢韩复榘,必须要先拉拢孙桐萱一事,告知过孔祥熙,作为妻子,宋霭龄自然对其中的内情清清楚楚。

如果把大女儿孔令仪嫁给孙桐岗,跟孙桐萱结了亲家,一方面可以帮助拉拢韩复榘,另一方面背靠着被极为看重的孙桐萱,孙桐岗以后的发展必定无可限量。

可一向温顺的孔令仪,却偏偏在婚姻大事上表现得极为逆反,不仅予以拒绝,反而联同小妹孔令伟,摆了中间介绍人一道。

而孔令仪,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爱上了一名舞厅的乐队指挥陈纪恩,她也知道父母不可能接受这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干脆上演了私奔的剧目。

可惜的是,两人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终于因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及性格差异等原因,以离婚收场。

直到四十多岁时,孔令仪才与一位离异的空军上校再次结婚。

而小女儿孔令伟,让宋霭龄更加头痛。

孔令伟

她自很小的时候便在各方面表现得十分男性化,连着装都是如此,在性别取向上,孔令伟并不喜欢男人,围绕在身边的都是女性,而且学给自己配了一堆生活女秘书,并自嘲为“三妻四妾”。

孔令伟虽然这些怪异表现,令宋霭龄气恼不已,但到了成家的年纪,她仍旧想帮她找一个有发展前途的男人,前后也物色了不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在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生之一,胡宗南。

胡宗南的年龄较孔令伟大了许多,但宋霭龄却并不在意,因为,当时在的嫡系部队中,胡宗南可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并深得的信任,潜力指数很高。

胡宗南

对于胡宗南来说,能攀上孔家与宋家这两大家族的高枝,自然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便很爽快地答应了。

但很快就有关于孔二小姐的各种奇皅新闻传到耳中,初始尚不相信,为了求证,他便化了装,潜入到孔令仪的住所附近,结果被孔令仪的另类作风震惊得无以复加。

这段最被看好的婚事,就这样黄了。

自此之后,孔二小姐更是不再考虑婚事的问题,完全按照自己的风格生活,一生未嫁。

宋霭龄两个儿子的婚姻

除了孔大小姐在婚姻方面的叛逆,与孔二小姐的另类做派导致婚姻无果之外,孔家大少爷孔令侃,更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主。

孔令侃

他不仅从小就不爱读书,更是将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

当宋霭龄想为他物色合适的姑娘,进行或政治、或商业的联姻时,他态度坚决地告诉母亲:“我不会接受你们的任何安排,我坚持自由自主地恋爱。”

宋霭龄知道这个儿子的性格,他不可能按照父母之命择偶结婚,干脆也就放任了他。

没想到他第一个爱上并非要娶回来的,意是舅舅宋子文的妻妹,直接把宋霭龄气到吐血。

还好,女方承受不住家庭与世俗的压力,仓促找个人嫁了,才断了他的念头。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宋霭龄终于收到了一封孔令侃发回来的结婚电报,在没有向家里说明有关结婚对象的任何情况下,直接在国外就把婚事办了。

一直到结婚后,宋霭龄才知道,他娶的是,晚清首富盛宣怀庶子盛升颐的夫人白兰花,而这位白兰花,不仅是风月场所出身,还比他大上十几岁,已经过了生育的年龄。

正是因为,大女儿的婚姻坎坷与小女儿的另类倾向,大儿子最终的婚姻选择,这一儿两女终身都没有子嗣。

左起:孔令杰、孔令伟、宋美龄、孔令侃

唯一有了正常婚姻与子女的,只有小儿子孔令杰,他在美国成了家,因为历史的变局,宋霭龄也不再政治商业联姻的想法,得以让孔令杰过上了普通人家的生活。

结语

不否认,宋霭龄是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精明女性,她不仅在商业方面有高超的能力,而且善于能过政治与商业联姻进行借力。

她凭着自己的眼光与手段,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宋氏三姐妹推上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成就了宋家的神话。

但是,她对于婚姻方面的功利观念与行事作风,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却一败涂地。也正是因为她利益至少的婚姻观,直接害了自己几个子女的一生。

宋氏三姐妹-宋霭龄

宋氏家族是近代中国四大家族之一。这个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家族,其成员如今已纷纷辞世,他们显赫的时代也已随风远去,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仍是研究历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也是小说家不断加以演绎的世纪传奇。尤其是这一家族的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以各自的非凡魅力及其缔结的在20世纪最为引人注目的三桩婚姻而名扬世界,成为当时及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挥去历史的烟尘,审视三姐妹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我们就不难发现她们曾经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创造过诸多的“第一”。

宋蔼龄: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的女大学生

1887年仲夏,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宋嘉树(号耀如)与大家闺秀倪桂珍结婚。1889年7月15日,他们的长女、后来成为政要孔祥熙夫人的宋蔼龄出生。宋耀如对她倾注了最多的心血,期望她成为弟妹们的榜样。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教孩子学习英语;他在太仓传教和办教会学校期间,经常带女儿到办公室去,让她在社会的种种人际交往中耳濡目染。

宋蔼龄还经常跟父亲到处参观,听父亲讲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和父亲一起玩游戏,唱父亲在美国南方学会的民歌。正是家庭的熏陶,宋蔼龄从小就显露出勇敢、倔强的个性。刚刚5岁时,她就要求上学,父母把她送往上海八仙桥附近的“三一堂”西式女校。这是一所专为外国人和中国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女开设的教会学校,校长理查森小姐认为孩子小,不能接收。宋蔼龄用英语和校长对话,执拗地要求上学,这使理查森小姐大为惊讶,破格收下了这乳臭未干的“特殊学生”。不久,蔼龄的两个妹妹--庆龄和美龄也相继进人“三一堂”女校上学。

1904年,宋蔼龄 15 岁。父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大女儿去美国留学,在此之前己家里办起“家庭留美预备学校”,教她中学课程,给她讲述美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等。这使宋蔼龄似乎已身临其境,对美国充满了向往。这年5月,宋蔼龄在父亲的好友步惠廉夫妇的带领下,踏上了赴美的旅程。8月,宋霭龄到达美国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在这里开始了她轻松愉快的留学生涯,成为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的女大学生。而此时也正是她未来的夫君、从未谋面的孔祥熙在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的时候。

1906 年,宋蔼龄的姨父温秉中率清朝教育界官员和学者到美国进行教育考察。宋蔼龄立刻到华盛顿探望从国内来的亲人,并且作为温秉中的客人,有机会出席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中国教育界代表团举办的招待会。宋蔼龄的姨父在美国考察教育时,特意在华盛顿邀请中国在美的留学生举行了一次聚会。时值暑假,正在耶鲁大学读研究生的孔祥熙这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观光,他有幸也参加了这次宴请,似乎是上帝的安排让孔祥熙与宋蔼龄有了第一次聚首。

说起宋氏一家,尤其说起宋家三姐妹在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人们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宋家二女儿宋庆龄和三女儿宋美龄,她们的大姐宋蔼龄比较起来似乎不像两位妹妹那样引人注目。但是只要深人考察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宋蔼龄其实绝非等闲之辈。在宋庆龄之前,正是宋蔼龄先做了的秘书,宋庆龄也是由姐姐的介绍,成为的秘书,进而成为的伴侣;而宋美龄与的婚姻,在宋家的一片反对声中,也正是大姐宋蔼龄的竭力支持和撮合,得以“玉”成其事。而蒋宋联姻,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1914年宋蔼龄同孔祥熙结婚。夫妇俩早年追随先生,投身国民革命,后来紧跟,一直追随其左右。

由于连襟的关系,孔祥熙深得蒋氏信任。在政府里长期位高权重,从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一直到行政院副院长以至院长,多年操纵政府财政大权,成为蒋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在抗战前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孔祥熙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时调整财经政策,争取外援、赈济敌后抗日根据地等。

宋蔼龄也和两个妹妹一起或上前线慰问抗战伤病员,或在后方开办遗族学校,组织各种支援前线的活动,应该说孔宋夫妇在民族抗战事业中是做过一些贡献的。但随着的日益,孔宋之家也终因大肆贪污舞弊、假公济私以及其老少子女等大发国难财,而遭致内外抨击。1947年宋蔼龄赴美定居,1973年秋在纽约长老会医院溘然长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