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乡村桃花季
若荷
“花萼相承二月时,深红浅紫总皆宜。”宋代诗人丘葵的诗句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满目桃李,竞相绽放,山川沟壑,丹彩煌煌。这个地处偏僻的农庄,坐落在一个草木苍翠、风景优美的山坳,向前,守着一坡坡黝黑的土地,靠着一座座奇山异石,在雨水丰沛的地方,植出各种各样的花木,依着季节渐次而开。除了灼灼盛开的桃花,那些珍贵的花木品种,蓝莓、树莓、文冠果、木瓜海棠、丁香,都在这里安家落户,是个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现代化生态农庄,这里也成了人们郊游踏青之地。每当春风拂动,花香扑帘的时候,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把这个日子称为桃花季。
几场春雨过后,泥土开始松软,万物萌生,这个时间若去这里,定有一番出奇不意的遇见。遇见,原本就很美好。好的遇见,并不都是爱情。几树紫荆,几树玉兰,大片大片的连翘,垂下柔枝,仿佛梦幻。它们是大地的挂饰,是春天的代言,是人类战胜贫瘠之后,大自然颁发的美丽奖章,红红白白,紫紫黄黄,或温静,或素雅,或烂漫。
几个年龄相仿的老人,同坐在排凳上面,默默地望着路人,好像在揣摩行人的心思,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揣摩。一辈子的风雨,经受,让他们学会了坦然,面对山村里新兴的事物,报之温和的目光,祥和安然。年轻的小伙,遇见一山的活泼,一山的无拘无束。空中的鸟儿,树上的松鼠,像蛙又像蟾蜍的奇石,像雾又像烟云的桃花绯红。他选择了向后山的高处徒步攀登。年轻的女孩儿,遇见摄影师,便会得到几张用手机拍不出来的相片。一个稍有缺陷的脸庞,也能拍出俊秀的模样,只要几枝春花的映衬。当然,更多的遇见,是遇见春天的事物,遇见开心,遇见舒畅,遇见风和日丽。春天的气候多变,一会儿暖,一会儿又寒。红色、绿色的衣裳,单的棉的都有,风景里,这些五颜六色的身影,就是一幅最好的田园图景。
这个地方叫“山旺农庄”,坐落在沂蒙山腹地。原本,这里应该有一个村庄的,有老一辈人为它起出的名字。但是,一经“山旺农庄”四个字的出现,其他村庄的名字就不多见了,人们只要去这些村庄,去这个方向,就会用“山旺农庄”作为大致的标记,然后朝着它的方向沿道而行。在村庄浩繁的大地上,每一条路,都需要一个鲜明的标记,每一个村庄,也都需要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乡村,一个村庄,或者农庄的名字,就是周围更多的村庄的地标。否则,层叠的梯田,满坡的桃花,乡间曲曲弯弯的小路,都会让人迷失方向。
农庄是在一个山里。到这里郊游,不一定要自驾,但一定要驱车。四月,万物生发,万花争芳,到处新芽初绽,花蕾盛开。在这样的日子里,举行一场音乐盛会,是多么多情,多么浪漫的事情。在一片胭红的春色里,在规模浩大的桃花源中间,是山旺农庄所在地。大红的充气拱形门,远远地立在通往山庄的路口。人涌如潮,身着春衫的男女老少,跨过山门匆匆而行,前来参加桃花节,欣赏满园的春色。比肩接踵,人头攒动,笑语声声。人在山路上行走,蜜蜂和蝴蝶在身旁迎送,追逐着游客飘然而至的发香。远路而来的车辆,竟然多到没有地方停车,只得驶向另一个地方,停在附近刚刚建成的乡村小广场上。
紧挨着的,是各种各样的公司。竖起的广告牌,代替了以往的彩旗。山区的音乐会,让大家感到新鲜,又现出焦急,生怕姗姗来迟,沸腾的开场曲就开始了,漏掉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山里的农家,听到一点响动,都会面露喜色。除了家里那台老式电视机,就是和他们一般默默无闻的田地。就像城市里的人们一样,他们也需要音乐,需要声音,在他们躬耕的同时,有音乐在身边舒缓地流淌。他们需要在劳作的间隙,遇见和炫舞,好在劳动的时刻,迸发出更多的力量。
与山旺农庄一园之隔的人们,大都是些果农,他们和农庄一样,在世世代代躬耕着的土地上,栽种和侍弄,一年到头下地劳作,尽管收入颇丰,但难得进一次城,难得走进一个高雅场所,听一听音乐,靠在舒适的影院沙发上,看一场电影。对于这个,他们从没有期盼。没有心仪的演员,也从不跟风。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劳动收入,与那些电影演员们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土地的粉丝,是土地忠诚的守护者。他们不用出去打工,土地给了他们一切。何况在这音乐会上,还有他们庄户剧团选拔的节目,说不定谁的大叔,谁的婶子,谁家的姑娘小伙子,就站在这个洒满桃花粉瓣的舞台上,挥着流光溢彩的扇子,舞得花团锦簇。
这里是方圆百里知名的蜜桃之乡,江北最美乡村,享誉大江南北。一只点花授粉的小桶,是他们劳动的家什,一条拧得出汗水的汗巾,是他们贴身的饰物,一辆突突奔走的三轮车,是他们的代步加运输的工具。至此,他们便是从育苗到栽种,从嫁接到成活,从开花到结果的整个过程的亲历者了。对城里人来说,这个过程充满诗意,对他们来说,这个过程更是充满了期待。
来这里,人们不单是为了踏青、赏花、观景,农家乐里的餐饮,也是山庄独特风味。客房搭在山腰,饭桌搁在凉亭。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桌上就已摆好一笼山芋、地瓜。一锅熬了两三个小时的羊肉汤,每桌端上一盆,配以辣酱、胡椒、葱段和香菜末,再来两盘鸡蛋炒荠菜、香椿。绿色无公害的蔬菜、鹅蛋、土鸡蛋,山里更是不缺。一群羊,赶上山就是一天,吃饱喝足,再赶回圈里。山里的土鸡,从不用人看管,满山满峪,都是它们的觅食之所。这里的春天,时常会听到山鸡的求偶。据说山鸡鸣叫,一声接着一声,声音突然断了,说明已有同类在附近出现。
这一天是四月一日,气温高达31度。骄阳似火,初春的盛情难却。幸有山风拂荡,繁密的花枝遮凉。走出音乐会场,步入景区的木游道,再上一面山坡,脚下平整的田地里,还是幼苗的牡丹,一簇簇生发了个满山遍野。抬头看,茂密的自然林木,壮美的山貌名石,在这里比比皆是。听说牡丹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榨取牡丹精油。想起那年去洛阳人困马乏的情景,等到一年以后的春天,再来山旺农庄,这里不但桃花如海,还将是牡丹花魁的天下。
农庄的主人告诉我,不仅春天游人如织,一年四季这里都有远方来客,春来赏花、夏来摘果、秋来品香、冬来尝鲜,只要时间允许,就会来一次休闲放松的果乡游,为心灵解绑,为生命注入新的能量。在山旺农庄所在地,旧寨乡北楼村迎仙桥畔,有座高大雄伟的青石牌坊,上面有副楹联写得好,十里春风,一路花香迎远客;千年盛世,几回歌舞颂仙源。我想那时的山庄,将会更加俊俏俊美,桃李牡丹交相辉映,国色天香仪态万千。
作者简介:
若荷,本名宋尚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满族文学》《北方文学》《名作欣赏》《青岛文学》《青年作家》《山西文学》等国内外报刊,作品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及试卷,入选《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散文年选》《中国好散文》《中国散文排行榜》,曾获首届“沂蒙文艺奖”、首届“齐鲁散文奖”“齐鲁文学作品年展佳作奖”“中国金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著有《像一片叶子一样成长》《善良如嘉木》《花一样的灯盏》《秋野之上》等多部散文集。
壹点号 若荷
“雾本桃花满山红”连续四年上央视,吸引着八方宾朋纷至沓来当一回“探花郎”。对于土生土长于弥渡的我来说,不去雾本看看,实在是件憾事。所以,我挑了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去雾本看桃花。
沿着弥渡苴力镇苴力村委会力田厂村中硬化的水泥路驾车往村后的大山驶去,两边不时有桃花跳入眼帘,高低错落,星星点点,不大一会儿驶进一个山坳,我还从没看过那么多桃树集中在一起的景象。依山傍水蜿蜒的桃树林,从路旁一直延伸到山坡上,山脚下。目光所及,漫山遍野的桃树,或高或矮,或大或小,一丘丘、一块块、一片片。三月,桃花已进入盛花期,那粉红粉红的花团,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满枝,满树,满园,耀眼夺目,暗香飘浮。每一朵桃花都是主角,它们绽放枝头,透着高贵的惊艳之美,以艳而不妖的姿态,共赴一场春天“桃花盛宴”。春风吹拂中,“桃”开眼笑,那是奋斗后的喜悦,是搏击后的坦然。沿着桃园中阡陌交错的石板游道漫行,想着雾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33户人家为了增加收入栽植了千亩桃树,并把千亩桃林创造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画卷,让这个隐没在山坳中默默无闻的贫困小山村脱贫致富,人均年纯收入超万元,成了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网红地,顿觉盈盈而绽的桃花,渗透着清韵高贵惊艳之美,它们,在春天站成了一种精神。
放眼千亩桃林,雾本的桃花处处浸润着诗情画意。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梨花点缀其间,潺潺雾露泉、伟岸龙树林、回味情人谷、多情雾波潭、古朴的民居组成雾本的桃花胜景。雾本的桃花如古诗词中走出的女子,不施粉黛、优雅脱俗,远观,清丽动人;近赏,典雅端庄;观赏时,心中便有诗意随桃花盛开:“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天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沿着游道赏花,视点起伏,便裁剪出一幅幅“桃花绽放的动感画面”,桃枝虬曲、疏影横斜、摇曳生姿。忽然,有穿着汉服的游客走入“镜头”,素手挽纱、纸扇青衫,与桃同框,尽显古典、飘逸之美,仿佛穿越到千年之前。朵朵桃花,绽放枝头,融为一体,如诗如画。
雾本的桃花亦充满着情趣。情人谷中,几枝桃花,如探春的少女,翻谷招摇,与谷外的毗邻,嘟着粉红的小嘴,说起了悄悄话,春风拂过,一不小心,和毗邻撞了个满怀。一片盛开的桃林中,有几个写生的小女孩,她们时而仰头认真观察,时而落笔素描,与桃花进行着“无声对话”。数枝桃花,次第绽放于画架,尽管线条稍显稚嫩,花型略有变形,但我相信,这一定是盛开在她们心中最美的桃花。一阵微风吹过来,桃花瓣飘落在孩子的胸前肩上,孩子停下画笔,低眉嗅香。春风含情,落花有意,给了孩子意外的惊喜。
雾本桃花,没有“桃花细逐杨花落”的景象,亦没有“桃花尽日随水流”的寂寞。有的只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坚强,和“凡桃俗李争芬芳”的气概,有“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的诗情画意,也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意境。雾本桃花有“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的烂漫,又带着几分诗意、几分俏皮,俘获了众人芳心。
春天来啦,让我们在桃花的诗行里,携着幽幽暗香,怀揣美好,用拼搏和奋斗,书写出一个精彩的自我。
((作者:余述祥 单位系弥渡县文体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