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白柳灰,各路大仙保平安!
1997年,在河南的一个乡村里,农民李庚在回家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头戴斗笠的小孩。小孩拦住了他的去路,用尖细的声音问他:老乡,你看我像不像人?他颤巍巍地说道:“像!像!”答完后瞬间晕倒,等他再次恢复意识,已经是第二天了。此时的他已经不在山上,而是来到了山脚下的村子里。
回想起昨晚发生的事情,李庚一阵后怕,立马跑回了家,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儿女,不仅神奇地痊愈了,甚至可以下地干活了。两个孩子的突然转变,让李庚惶惶不安,思来想去,决定找村子里有声望的老人聊聊这件事。老人听完了李庚的讲述,坚定地说:“这是黄大仙来报恩了!”
这件事后来成为了村民们的饭后谈资,在后人的转述中保留至今,民间还为李庚的遭遇定义为1997年黄鼠狼“讨封”事件。
但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东北,就没那么稀奇了。毕竟,在东北农村的红白宴席上,往往有不请自来的“神秘客人”,他们就混杂其中,不管参加婚丧嫁娶,从来不随份子,办事的主人家遇到他们,不但客客气气地招呼,而且会送钱送烟。他们就是东北赫赫有名的出马仙、保家仙。
俗话说得好,水有源树有根,天下万事万物必有原因,我们今天的故事也是由此来的。
作为东北九大“神兽”出身的傻狍子,今天就跟你聊聊黄鼠狼“黄大仙”,东北人也管它叫「保家仙」「出马仙」。
首先要说明的是,所谓“东北出马仙”“保家仙”,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宗教文化以及民间风俗传承。“出马仙不出山海关”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先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由来。
“东北二仙”到底是个啥东东?
说到我们的大东北,那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社会”。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北地区汉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华北民间的狐仙信仰、“四大门——胡、黄、白、柳”或者叫“五大家仙——胡、黄、白、柳、灰”信仰,正是东北保家仙信仰的主要来源。
纪晓岚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过狐仙附身事件,这就说明,早在清代的时候,我们民间已经有专门从事狐仙信仰活动的女巫存在了,通过狐神附体的形式进行预言并从中获利,信众那可是不老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北京、河北、山东地区一带,当时狐仙崇拜在华北地区十分流行。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清朝衰败、列强侵略和连年灾荒,社会动荡难安,民众生存变得日益艰难,大批汉族民众开始向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东北地区迁徙以求得生存,同时也将“狐仙信仰”和“四大门”信仰带入东北。东北地区在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之前,一直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以萨满教为主要信仰。根据色音在《萨满教研究综述》中的概括:萨满教就是指,以西伯利亚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各民族流传的民间信仰。
对于萨满的职能与分类也有多种说法,但都是强调萨满在治病过程中展现出或忘我、或昏迷失神的状态,称这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是与超自然的神灵进行直接交流的状态。这恰好跟华北地区汉族的狐仙信仰、“四大门”“五大家仙”信仰有很多共通点。像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与这三个信仰中的动物崇拜,能很自然地衔接上。随着时间推移,在东北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民间信仰形式——保家仙信仰。
东北五大仙有哪些?
“保家仙”是一个统称,按照职能分类有“保家仙”和“出马仙”的区别。
“保家仙”是当地人对在普通人家供奉的,保佑家宅平安的动物神灵,主要是对狐仙,黄仙(黄鼠狼),蟒仙等的称呼。
“保家仙”的供奉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户人家只有一个保家仙。传说,保家仙就是一家人的“户口本”,地位和职能与灶王爷有些类似。“保家仙”的供奉传统是在仓房西墙上安置一个小小的供桌,大多数人家就是在西墙上钉一块与墙面垂直的木板,或者直接用小桌或板凳在西墙下安置当作供桌。
选择仓房供奉,是因为仓房一般是储存粮食和重要生产生活物资的场所,保家仙供在仓房里可以守财发家,让粮食和生产生活资料等物资丰足。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在供桌上面摆放“保家仙之位”的牌位,普遍的做法是在墙上贴上写着“保家仙之位”的红纸就可以了。如果是条件差的人家,也可以不放供品,只摆放一杯水,一杯酒即可。
“保家仙”在信众的眼里是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很多供奉保家仙的家庭,过年过节家人团聚的时候,都会给保家仙也摆一副碗筷,吃饭之前说一句“老仙家啊,咱家做好吃的了,今天过节了,来一起吃饭吧”。当家里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人们也会来到保家仙的供桌前,做个类似于抛硬币的简单占卜,以求保家仙给出个指点,祈求仙家保佑一切顺利。
怎么区分出马仙与保家仙?
说完保家仙,我们再来聊聊出马仙。“出马仙”中的出马,是指出头做事、出面参与的意思。以特定人作为媒介,通过仙家附体或者与它直接交流、出马来给别人“看病”的。“出马”和“看病”都是保家仙信仰中的术语。“看病”概括地讲就是指找出导致人的身体、精神或者是命运不正常的原因,并且给予解除的过程。“出马仙”与“保家仙”不同,不是以一位仙家为单位的,而是多个仙家组成的“仙堂”,很多信众认为每个仙堂里都是有“千军万马”的。
出马弟子,也叫香童、弟马,仙家选弟子出马也是有原因的,有的是出生时辰导致的体质特殊,有的是被仙家直接看上,但绝大多数出马弟子是因为祖辈与仙家有缘,才走上出马这条路的。
“仙堂”就是供奉各路“仙家”的类似神龛的空间,在每个供奉出马仙的家庭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空间。除了作为供奉出马仙、对保家仙祈求顺利平安的场所之外,“看病”及相关仪式的活动也都需要在“仙堂”前进行。
“仙堂”一般设在一家房屋的西边房间,背靠西面墙壁的位置。这个房间最好是只作为安置仙堂用的安静独立的房间。仙堂位置不能直接冲着大门,有仙堂的房间不能随便进入,避免“仙家”被冲撞打扰。“仙堂”背后的墙上要贴上大的风景画作为背景,风景画里面被认为是“仙家”居住的深山古洞的所在地,是他们生活的空间。
因为出马仙的“仙堂”与供奉的“保家仙”不同,“仙堂”里供奉的不是一位“保家仙”而是有“千军万马”的,很多“仙家”需要一个大庄园来生活。这些仙家是有种类和等级划分,记录着这些仙家的名字、种类、职位并按照等级顺序排列,这个叫做“仙单”或是“仙谱”。
仙谱要用黄纸书写,平时放置在风景画和墙壁的夹层间,只有仙堂里来了新的仙家,才会拿出来进行改动,平时是绝对秘不示人的。“仙堂”作为出马仙的单位,也被叫做“堂口”,一个堂口一般主要由'四大门”和“冤魂”组成。
一个没有家仙的堂口只能被称为“半堂仙”,在信仰观念中的地位和功能,都无法和“满堂仙”相比。有“满堂仙”的仙堂法力才是高强的,“看病”才能看得全面。“仙堂”里的各位“仙家”是由一位掌教的“金花教主”统领,“教主”不是神名,只是职位,下面还有“头排教主”和“二排教主”统领,所谓的“排”是“胡家”“黄家”和“清风”等不同“仙家”种类,又可以分别称为“胡家教主”“黄家教主”“清风教主”等等。
如果大家在摆宴的时候,遇到了家仙你会怎么做呢?
出品人:xxl/非常狠的老杨
创意提供:xxl/某神秘的伙伴
首席编辑:x/L/路人小张/H
视觉总监:张哥
设计总监:龙爷/雪姐
本文章是编辑呕心沥血浪费了好多脑细胞写的,欢迎转载,但是……若要转载一定要告诉我一声哦~不然我可就——生气了!
瘗鹤铭考证文章及书法:
金熙长乙未年冬考临瘗鹤铭全文173字: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一个取名华阳真逸的隐士在华亭得到一只仙鹤,仙鹤随他四处云游,想不到在镇江竟然仙逝而去。仙鹤是古人心中的长寿胎禽,它的死向主人昭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虚幻。主人用玄黄的丝绸收敛遗骸,葬在焦山下,并在葬鹤的土丘旁写下了一百多字的《瘗鹤铭》进行凭吊。瘗是埋葬之意,瘗鹤铭就是葬鹤的铭文。为死去的爱鹤而在摩崖上挥笔题词,是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土所为。成文之后,隐士雇佣工匠将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
《瘗鹤铭》无论是书风还是记述习惯,都迥异于中国书法的传统,首先它没有留下任何朝代纪年的信息,甚至也没有留下作者真名,更为奇特的是它的行文顺序是从左到右,整篇文章文风飘逸,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六朝气息。字体浑厚古朴,仿佛楷书又带着隶书和行书意趣,字形大小悬殊,一笔一画毫不拘束,仿佛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生命自由舒张,又因在经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风蚀、残泐、坠江、打捞又再次落水等因素,没有准确的相关记载,所以从唐宋至今亦无定论。
一、《瘗鹤铭》的时代书风
在临写瘗鹤铭之前,先有步骤的临写了《郑文公下碑》、《石门铭》、《四山摩崖》、《晖福寺》、《爨龙颜》等南北朝时期相关摩崖碑刻。这里发现了瘗鹤铭和它们的相同之处,分别如下;
(一)与 《郑文公下碑》《瘗鹤铭》中的“華”字同《郑文公下碑》中的“协皇華原”之華;“厥”字同“凡厥庶寮”之厥字,尤其左边下羊字第三行的取势;“仙”字同“中山尹”山字,中间一竖也是弯曲的。
(二)与《晖福寺》《瘗鹤铭》中的“微”字同《晖福寺》中的“称谓微言”之微字的结体。
(三)与《爨龙颜》 《瘗鹤铭》中的“岁”字中戈的一撇同《爨龙颜》中的“悠哉明后”中的哉字的撇,都从下取势起笔,然后向上、向右行笔。
(四)与《四三摩崖》
《瘗鹤铭》中的“亭”字同《铁山摩崖》中的“高”字的中间二竖,直下到下方的口字上方。“掩”字的提手旁,与《四三摩崖》中的很多提手旁相仿,横与竖不在一条直线,似直非直的写法。“尔”字同《铁山摩崖》中的“常住尔其”之尔;“玄”字同《尖山摩崖》中的“无我玄象”之玄;“不”字同《葛山刻经》中的“今有不”之不。
综上所述,瘗鹤铭的雄浑而俊逸书风较南北朝时期比较相近,较晋人的清淡萧散大不一样!至于清道人认为瘗鹤铭与王羲之的《黄庭经》是一家血脉。本人不以为然。因为,与钟繇的篆隶用笔相近的作者比比皆是,不一定学钟繇笔法的书法都是王羲之所作。《晖福寺》中“惠庆光于”之庆字亦同钟繇所书一模一样!故本人认为瘗鹤铭的作者,融入了汉袁安碑及钟繇的书写特点,写出有个人修为的南北朝时代风貌。
二、从各个时期的拓本中“恍兮惚兮”看仙家书法气质
(一)笔之中有阴阳 故宫藏宋拓瘗鹤铭(潘宁藏本): 此拓计二个残字共三十字,但神定气足,骨骼分明,笔力遒劲而清晰可见,有未刻前的感觉。“真”字较其它拓本不同的是第二画竖下来与第四画横折相交。“侣”字左边之撇虽短,但先下后上先抑后扬。“仿佛”二字右边三撇的末撇,“仿”向上,“佛”向下,阴阳互补。“洪”字右边之共字,左上朝上,右上朝下。一阴一阳之势明显,中间一横先抑后扬,一画之中有阴阳。
(二) 似直非直含太极 故宫藏宋拓瘗鹤铭(翁方纲藏本) 此拓字数较潘宁本多十余字,笔画无潘宁本栩栩如生。但也清晰而风神,有水沁之痕。其中“未、仙、尉、丹”等字之竖画皆似曲又直,似虚还实。
(三 ) 方圆兼用见刚柔 上海图书馆藏沈韵初本 此拓字数较多,共九十一字,笔画较故宫本饱满。但无故宫本生机盎然。从此本看多数字的用笔是方圆并用。有些是以圆笔为主,如“上、岁、得”等字;但“午、朱、也”等字亦用方笔为主。
(四) 偏旁相同势不同 秦古柳跋水前本 虽残泐严重,但笔画遒劲,仙骨明显。其中“得 、微、征”等字,都从双人旁,但写法不同。如“得”字第一撇,先往下取势。第二撇是先往上取势,然后急转向下,阴阳互现。 “微”字的第一撇与“得”字的第一撇相反,先向下取势。 “征”字的第一撇与“微”字同,第二撇是向上与首笔抱圆,有太极之势。
(五) 同一石刻十拓九不同 以“亦”字的上面一点为例,潘宁本是先从左向右按再往左运笔。秦古柳本是可以看从左下,亦可看从右下,模棱两可。
沈韵初本及鹤州本是只从左下。 徐用锡本是从上往右下。 高邮夏氏本亦可从左往下,亦可看成从右上往右下运笔。 上述拓本因水流冲击的力度不同,加上后人江中剔铭,造成石刻线条质量的差异,但总体上讲,它的“大字之祖”的历史地位不容改变,它的仙家之气处处可见。正如清代书家翁方纲赞曰:寥寥乎数十字之仅有,而兼该上下数千年字学,六朝诸家之神气,悉举而淹贯之。
清朝宰相刘墉在其所藏的瘗鹤铭拓本跋曰,此书或以为右军、或以为陶贞白、或以为顾著作,未有定论。但本人认为瘗鹤铭之作者,从其书法的时代特征及仙气充塞、超凡俊逸的笔法来看,非常赞同翁方纲的说法,非南朝真人陶弘景莫属也。
甲午年三月于五桂山。
金熙长对联书法
作者简介:
金龙,字熙长,号常福居士。浙江台州人。深圳著名书法家、养生专家。居深30年曾创造多个深圳第一。曾获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金龙先生曾任中国建国会深圳市委委员、政协深圳市罗湖区常委,深圳市青联常委,深圳市佛教协会常委、深圳市慈善会理事、深圳市书画家协会主席、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建中央书画院广东分院副院长等职。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中国内地赴香港举办个展的首位青年书家成功在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举办讲座、教授《大学书法》。九十年代初在深圳创办首家私营文化产业。
2005年后,金龙先生退出商海闭关习书写作,2011年后隐居南粤五桂山,2018年后迀隐龙虎山传学授艺。
2006年,金龙先生在新浪开博,发表家学、养身等方面的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新浪认证为宗教界名人博客;2008年被世界华人协会评为2007年度世界杰出华人。
200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有关性情教育的专著——《人生第一步》;2009年5月,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常福居士心经六体书》书法作品集;2010年11月,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金龙先生养身心得——《涤心甘露》;2011年5 月,珠海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以修身养性为主题的书法集——《修心养灵》,后又有《家风》及《斋馆庙堂楹联书法赏析》等书面世。
2011年至今,金龙先生已在珠海、中山、深圳、嘉兴、台州、临海、上海等地举办了《以书立德、以笔润身——常福居士百家家训、百种心经书法作品全国巡展》。
金龙先生书法作品出碑入帖,师古而化古,且长年炼气修道,下笔真阳,书风湛亮而幽深高简。有静穆之气,无驰骋之象;中和冲逸,似闻莺舞。被行内名家称为当代居士书风的开拓者、著名隐士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