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感的体现一定要摒弃低俗的表达方式,用字的独特并不意味着偏僻字的使用,而是需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搭配,独具匠心的慧眼。高级感的名字让人另眼相看,让人若有所思,不是那种烂俗的浩辰,子轩,一诺之流,是讲究音形意的美感。美感也有层次,层次丰富的美感,有意境美,音律美,意蕴美,观感美。用多层次的美感来体现出高级之感,这才是真正的人工起名。
洋气好听的女宝宝名字,时常带着特殊的品味。这个名字彰显出来的内涵也非常特殊,能够让对方从名字中体会到恬淡安然,这里就带来了专门收集的女孩名字推荐,咱们一同来浏览下今天分享这篇文章
星铮
点评:星星在世人的眼中是神秘而又美好的,在古代的诗词作家心目中,星星也代表着幸运,以其为名极具浪漫色彩,女孩于是父母浪漫爱情的结晶,闪烁而耀眼,星为闪烁的光,铮为清脆的声音,星铮使人产生一种视觉听觉双重享受的感觉。
慕蓉
点评:慕字有着仰慕、倾慕的意思,即是指的令人仰慕,延伸出糕点的设计上精致美丽令人称赞仰慕,蓉则是出自芙蓉之中,芙蓉美丽,更渲染糕点的精致漂亮,二字搭配后简单直接极具美感,更有文化底蕴蕴藏其中,作为糕点店铺名很是温婉得体,具有文艺清新感。
新之
灵感来源:"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 渔父》
解析:“新之”出自《渔父》这篇楚辞,表达的是屈原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新之”即品格高尚的人,作为宝宝名字适合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女孩,寓意宝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够坚守初心,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如同莲花一样纯洁而又自信的人。
慈鈢
名字分析:慈为虎年取名的喜用字,且意指和善,有爱,慈字五行属金,金五行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根据宝宝的生肖为虎,虎是生活在山林中的动物,与花草树木有着联系,因此虎年出生的女孩名中带木更能增强运势,鈢字取于诗经“修修草鈢”,该字较为小众,且含木含金,虎年女孩取名为慈鈢寓意性格坚毅,充满生机活力。
月彤
解释:月彤一名可以表现出女孩的出尘脱俗、美轮美奂。月字指代月亮,而月亮的传说多与女性有关,如嫦娥奔月,在人名中表示贞洁、洁净、智慧;彤字本义是红色,多代表希望,在女孩名字里意指上进、活泼、朝气;此名出自唐诗“吟步彤庭月,眠分玉署凉”,名字有出处可以使得女孩名字更为独特、有韵味。
蓉盛
释意:芙蓉兴盛,和多指的是和谐温柔的代表,有着清雅温暖的意蕴在其中,而繁华盛放,盛开的是美好的情感和富有深情的缘分,体现出婚礼新人紧密的内心,简单搭配后作为婚庆公司名字很是契合,自然大方的结构更是展现出深厚独特的意蕴内涵,有着极为独特唯美的美感在其中。
梦今
古诗词中有:"到而今、漫劳梦想,嗟后会、惨啼痕。"——《全宋词 多丽》
注释:“梦”在字典中有梦想、希望、美好、幸福的意思。“今”意指现在,即将,立刻,马上。用作女宝宝的名字寓意此人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胸怀远大志向,能够为了理想而去不写拼搏与奋斗。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具有创造力。性格活泼开朗,样貌出众,软萌可爱。
思淑
点评:生肖为牛的女孩,名字中应该带有“田”和“氵”的字,“思”字有怀念、想念的内涵,作为名字寓意聪明睿智;“淑”字意思为娴淑、优雅,在人名中形容人温柔文静的意思。 “思淑”还寓意着牛年宝宝才思敏捷、兰质蕙心。
沐兮
释意:取自屈原《九歌》中“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一句,意为像沐浴兰花般满身飘香,沐,指受到恩泽,兮多用于语气词,表乔强调之义,发音干脆,音调平和,沐兮这个名字预示着女孩未来会有好福气,而现今许多潮流都源于古文化,如汉服、发簪等十分流行,洋气并不一定要与国外比齐,古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份的浪漫。
念姣
意思:念字含有心字根,为动物之心的意思,适合属虎的女孩起名字,寓意丰衣足食,用作女孩的名字中,寓指女孩含有思想,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姣字本义指修长美丽,也可以指女孩娇美的含义。名字组合独一无二也,表示女孩会具有美好的品德和美好的容貌,令人念念不忘。
蕙匀
点评:蕙为植物,花美味香还有药用,用为女孩名字,可寓指女孩蕙质兰心,藏有悠然典雅的气质,同时也可以指女孩花香四溢,声名远播的美好含义。而匀字有平均,使平均的意思,是指女孩心胸宽广之言。带有心,为老虎的吃食,寓指女孩丰衣足食的美好含义。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别名朱兴宗,别称朱公子!
出身贫农之家,曾为地主放过牛,曾在寺中做沙弥,曾持钵盂化过缘,也曾沿街行过乞。
他曾低贱入泥泞,也曾翻身为天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纳西南于治下,逐蒙元于沙漠。
他来时,天下纷乱,群雄逐鹿,平民无尺寸立身;他去后,留一洪武治世,国泰民安,群雄束手!】
随着屋中妇人一次次的声嘶力竭后,尚为婴孩的朱元璋呱呱落地,没有什么满室红光,也没有什么异香扑面,这一刻,他仅是一普通孩童。
妻子顺利生产,生的还是一个男娃,按说身为父亲的朱五四该高兴吧?可实情却是,朱五四愁容满面,郁郁不乐!
无他,生存压力太大了,在朱元璋之前,他已经前前后后有了三子二女,朱元璋是第四子。
愁归愁,朱五四到底尽到了一个父亲该尽的责任,按家中排名,为其取名重八,嗯,他三个哥哥分别取名重五、重六、重七。
冬去春来,一晃七八个年头过去,彼时小小的朱重八已经被父亲安排去给地主刘德家放起了牛。
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的闲情逸致,因为这时候他每天最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怎么样才能填饱肚子,饿的感觉,很难受。
那时,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出嫁的二姐回来看望父母时,因为二姐夫李贞家境尚可,心肠也好,所以经常会接济一下岳丈一家,年幼的朱重八自然也跟着沾光不少。
当时他最大的奢望或许就是在自己成年后能努力吃饱饭,再娶上一个媳妇儿,生上几个孩子,媳妇儿不需要多漂亮,只要能和他相伴一生就好。
可奢望终归是奢望,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谁也料想不到。
元至正三年,朱重八的家乡濠州遭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更吃不饱饭了,好在,靠着以前的一点儿存粮,再加上在地主那儿借点儿,二姐夫家接济点儿,总是熬过了这一年。
当时可能想着,再熬一段时间吧,等到开春种了粮,收了庄稼,就能吃顿饱饭了。
可要命的是,朱家熬了一年,等到至正四年时,濠州又受了蝗灾,连带着死了大片人后又起了瘟疫。
不到半个月,时年十六的朱重八亲眼看到父亲、母亲、大哥,接二连三死在自己眼前,而自己和二哥却什么也做不了。
三哥早死无后,现在家中只剩下二哥、大嫂,还有两个侄子,文正和朱旺。
身为人子,家中仅剩的男人,他们却连棺材、坟地都找不到给父母、大哥。
好在邻居刘继祖人不错,给了他们一块儿坟地,哥俩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父母和大哥的尸体,将他们安葬。
随后,为了活命,几人分开各自逃生,不久后,二哥便死了,连带着侄子朱旺也活活饿死。
为讨口吃的,十六岁的朱重八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不是心慕佛法,不是看破红尘,只是为了不被饿死。
皇觉寺中,行童朱重八每天要做的大概就是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服,以及时不时还要被老和尚骂上两句。
虽然很苦,但朱重八很满足,因为在这里能活下去,能有饭吃。
可命运一直在开他的玩笑,不久后,当地闹了饥荒,百姓们连自己都不够吃的,哪里有钱施舍和尚?加上和尚们又从不种地,要是继续这样下去,那只能全寺一起饿死。
为了全寺不被饿死,住持只能打发寺里的行童、沙弥外出化缘,说是化缘,其实不过是乞讨罢了。
且寺庙中不乏小团体存在,什么地方富裕,派哪些和尚去化缘也是商量好的,而朱重八,作为一个刚来没多久的行童,显然得不到什么好的待遇,只能去穷地方化缘。
就这样,十七岁的朱重八收拾行囊,再次开始流浪。
三年时间,他向南到过合肥,向西去过河南,向北抵达过汝州、陈州,向东经过鹿邑。
三年间,他敲过千百户人家的房门,有人冷眼相待,有人善心施舍,有人纵犬伤人,也因此,他见识了形形的人,看过太多人心。
茫茫天地间,达官贵人食肉饮酒,纵情享乐,平民百姓,卖儿卖女,易子而食……
三年间,他曾露宿街头,也曾与野狗抢食,曾饿晕在破庙,有幸吃过一份所谓“珍珠翡翠白玉汤”
至正八年,流浪了三年的朱重八再次回到了皇觉寺,彼时外面正是天翻地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天下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话,可那和他朱重八有什么关系呢?他只想好好活着,哪怕青灯古佛一生,也比饿死要强。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时间来到至正十一年,这一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彻底爆发,燃起一片烈焰,并最终焚灭了大元。
五月,颍州,韩山童、刘福通二人以“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为由揭竿而起,拉开了乱世序幕。
因起义军人人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他们共推韩山童为明王,率众攻打城池,杀了朝廷官吏。
随着影响渐渐扩大,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不过短短几月,半壁江山照红光,昔日威压天下的大元已是千疮百孔。
民间更是流传着这样一首小曲:《醉太平》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大元这艘船即将沉没,有人选择抽取其上木板求生,自然也有人选择了修补,比如脱脱。
这位大元最后的名臣,虽不过一介文官,可手段却远比战场上的屠夫更加狠戾,率众百万下江南,第一战便以徐州祭刀,屠了徐州,斩了李二,吓得彭大、赵均用逃往濠州。
而此时的濠州,城池正被定远豪强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占据,时为元至正十二年。
和尚朱重八冷眼看着这一切,天下纷乱?群雄逐鹿?与我何干?他只想活着,而皇觉寺,正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可惜,很快的,命运再次向他伸了手,一封儿时伙伴的来信,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
来信的人叫汤和,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汤和二字都是起义后改的名,原来可能叫汤大、汤二什么的。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汤和这时候已在濠州大帅郭子兴手下当上了千户,而他来信便是要邀请朱重八一起加入义军。
加入义军?和尚朱重八笑笑,我还不想死,义军是什么?那是一群造反的家伙,没准儿哪天就叫官军平了。
命运对他笑了笑:不想加入义军,那可由不得你!
不久后,一个私下关系不错的师兄悄悄告诉了朱重八一件事,有人知道了你手里的信,以及你和红巾贼的关系,已经去告密了!
轰!
这话直如五雷轰顶一般,吓得朱重八拔腿就逃,真被官军逮住,还是以红巾的身份逮住,那还能有好?
此刻,他只希望皇觉寺能够平安无事,那样的话,他只需要在外躲上一段时间就好,还能回来。
可惜,天不遂人愿,前来捉拿红巾的官军没抓到人后,直接一把大火烧了皇觉寺,将值钱物品全部抢走,原地,只留下一片废墟。
站在废墟前的朱重八默默无言,一切,又仿佛回到了原点,他再次无家可归,无处可去。
废墟前,他想了许久,再找个地方避难的话也不见得安全,既如此,倒不如去找汤和,起码他在义军中还有点权利。
更何况,作为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汤和什么能力他还不清楚吗?他都能当千户,自己也不会比他差了。
时为,元至正十二年,这一年,朱重八二十五岁,换到太平时节,他说不定孩子都有几个了,可这时候他还是光棍儿一条。
当然,好白菜不怕晚,很快他就会有一个令人称羡的贤惠妻子。
入伍之后,凭着一膀子好力气加上天生的聪明劲儿,朱重八很快便在义军之中崭露头角。
加上他粗通文墨,很快便得了大帅郭子兴的赏识,把他调到元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嗯,佛经毕竟没白看!
赏识归赏识,但朱重八深刻明白只有将大帅的赏识化作自身的力量那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乎他做事更加认真,打仗常常身先士卒,平日里对下层士卒还没什么架子,和谁都能打成一片。
这一来二去的,好名声顿时传了出去,下层士卒爱戴他,顶头上司赏识他,这要混不好,那真没天理了。
而很显然,天理还在,于是朱重八在义军之中越混越好,到了后来,大帅郭子兴甚至将养女马氏许给了他,也因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
马姑娘,这个和他一无父母之命,二无媒妁之言,且同样没了父母的可怜人,就这么毫无预兆的闯入了他的生活。
从此之后,他朱重八再不是孤家寡人,他也是有家的。
他饿了,马姑娘会给他做饭,冷了,马姑娘会给他添衣,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马姑娘并非绝色美人,可自有一派端庄大气,遇见马姑娘,他朱重八的人生至此便有了光。
从前,他朱重八更像是一具行尸走肉,只想活下去,而现在……他想着,或许该更努力些,至少,不该让这么好的马姑娘跟着他受苦。
娶了大帅的养女后,再顶着朱重八这个名字显然有些不合适,不说别人,郭子兴都看不过去,于是,这位义军大帅便给朱重八更名为朱元璋,表字国瑞。
朱元璋!
老朱点头表示认可,这名儿不错,至于朱重八这名儿,以后就是专属马姑娘的爱称了。
刚娶了人家义女,老朱对郭大帅的尊重正是飞速上升阶段,岂料一件事情的发生,直接让大帅的形象崩塌。
当时的濠州城中,共有五位大帅,郭子兴自成一派,孙德崖伙同其他三位大帅另成一派,这本已达到平衡。
可谁料想就在这一年脱脱率兵破了徐州,杀了李二,嗯,绰号芝麻李那位。李二一死,他两个弟兄,彭大和赵均用便到濠州投了郭子兴。
按说这濠州城中,郭子兴才是老大,你纵然掌握不了其他大帅,但压制一下总能做到吧?
郭子兴摇头表示,我真做不到,非但做不到,这位大帅还被来投的赵均用借着孙德崖几人的势力绑回家,小皮鞭儿伺候了一顿。
老朱当时估计挺蒙,有没有搞错?这你的地盘儿啊,你郭大帅居然被一个外来人打了,丢人不?
好吧,确实很丢人。郭大帅丢了人之后身陷敌营,老朱作为便宜女婿只能硬着头皮找彭大帮忙,救回了郭子兴。
至于大帅的儿子郭天叙……那开玩笑,谁能指望他啊?至少一个聪明人不该指望这么个饭桶。
经过这件事后,老朱算是彻底把便宜岳父看明白了,这就一个胸无大志、能力还差的主啊,辅佐他或许说指望他还不如自己跳出去单干。
毕竟现在不同了,以前大帅给自己饭吃,自己能把命卖给他,至于现在……老朱表示,咱这不也是有媳妇的人了嘛,要多考虑媳妇。
当然,这时候老朱心里最多也就想想,真要单干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他准备继续看看,瞧瞧便宜岳父有没有一丝挽救的可能。
元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周德兴以及淮西老乡徐达、郭英、吴良、郑遇春、花云、唐胜宗、陆仲亨等人纷纷来投,即有名的淮西二十四将,很快便招到了七百多号人。
注意,徐达不是朱元璋发小,两人的关系最开始仅仅只是同县老乡,另外,淮西二十四将不包括常遇春,而是郑遇春。
带着这七百多号人回到濠州后,郭子兴显得非常高兴,只觉着这女婿真不错啊真不错,竟帮自己招兵买马,这一高兴,就给朱元璋升职做了镇抚。
老朱也挺高兴,觉得自家便宜岳父既然还能为招兵买马这事儿感到兴奋,说明还是有雄心壮志滴,自己再多劝劝,说不定岳父就幡然醒悟,准备做大做强了呢?
可老朱等啊等啊,一直等了半年,就是不见郭子兴率兵出去晃荡,真就只愿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至于其他几位大帅,那更烂,城就一座,还是几个大帅凑一起呢?竟然就有俩货称王了!
忽然觉得心累,这岳父带不动啊!指望他成龙?呵!再去轮回八辈子吧,当初自己是为啥会对他有信心的?
老朱彻底决定单干了,跑去问岳父要人,也不要多的,就要那淮西二十四人,自己的铁杆老乡会。
听到老朱只要二十四老乡,郭大帅瞬间放心了,人给多了他舍不得,但就二十四个,郭大帅大手一挥,给你!
咱就是说啊,你郭大帅要是知道这二十四人以后的成就,会不会悔得肠子都青了?这是二十四人吗?这是二十四神啊!
很显然,郭大帅不知道,且他从来只顾眼前利益,至于长远的……管这么多干嘛?守着濠州过日子他不香吗?
带着兄弟跳出牢笼的老朱乐坏了,跳出濠州城,从此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咯!
下一站,定远站,欢迎乘坐本次龙兴号列车,芜湖,起飞!
列车行驶到定远站前,老朱在中途先是在张家堡驴牌寨招抚了两千民兵,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初步拉起了队伍。
随后往东,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军将领缪大亨投降,老朱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两万编入队伍,带着南下滁州。
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士李善长求见,老朱和他那是一见如故,关系迅猛窜升,彻夜长谈。
李善长这人牛啊,一上来就是拿刘邦为例劝说老朱,表示只要能学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就能平定天下。
老朱当时都蒙了,等会儿,你让我缓缓,学刘邦?平定天下?你哪只眼睛看出来我有辣么大野心了?
懵归懵,老朱头脑还是相当清醒滴,当下留了李善长做幕府书记,并表示咱们以后要一起努力,共创大业。
随后,老朱率军继续南下,并迅速攻克滁州,至此算是真正有了立足之地。
此外,侄子朱文正、二姐夫李贞,还有小外甥保儿(李文忠)三人的到来也让老朱非常高兴,这日子越来越好了啊!
自己不仅娶到了媳妇,连亲人都给寻到了,可惜的是,二姐居然也去了,没能看到弟弟发达的一天。
此外,老朱在定远救下一个孤儿,小家伙年纪小,也没个姓名,老朱干脆将他和朱文正、保儿一起收为养子,取名朱英(沐英)
之后,老朱又陆陆续续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当然,收是他的事,养就交给马姑娘了。
而就在老朱率军攻下滁州的同时,远方的濠州城出事儿了,作为濠州一地义军老大的郭子兴居然被赵均用、孙德崖等人排挤出了濠州城。
所以,就在老朱攻下滁州不久后,郭大帅也带人到了滁州,面对这么个倒霉岳父,老朱也不知道该说啥了?
这是真带不动啊,明明濠州是你的地盘儿,你才是那地方当之无愧的老大,结果你让几个外来户赶出来了?丢人不?
丢不丢人的另说,现在最紧要的是郭大帅来后,这支红巾军由谁统领?郭大帅又怎么安排?
要知道,老朱虽说受了郭大帅很大恩惠,又是提拔,又是嫁养女的,但人家出来混的时候,身边人可只有二十四老乡,还是自己招兵招来的。
哦!差点儿忘了汤和,这位虽然是自愿跟着老朱的,但确实是郭子兴麾下大将,也算是大帅对老朱的支持吧。
面对这局面,老朱没多少犹豫,三万人的兵权说交就交,郭子兴自是高兴,连擅长挑刺的郭天叙见此都不得不佩服,老朱实诚人啊!
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兵一举攻克和州,郭子兴即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时,正巧碰上路边一小孩儿在哭,朱元璋就好奇了,问他为啥哭?这小孩儿回答说等父亲。
瓦特?老朱当时挺蒙,你就是等父亲也不用哭吧?细问之下才知道,这小孩儿真正哭的原因是父母都在军中,但面对亲生母亲他却不敢相认,甚至他父亲和他母亲都只能以兄妹相称。
轰!仿佛惊雷炸响,老朱那脸色顿时白一阵红一阵,这下子他还有啥不明白的?
男人出现在军中很正常,但女人……呵,多半是军中将领春心荡漾,管不住是非根了呗!
丢人,太丢人了!
老朱深刻明白再这样下去,他的部队将会渐渐丧失民心。
岳家军为啥会这么受推崇?答案就十个字: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那已经能对标子弟兵了。
但岳家军这样的军队只能说是万中无一,所以正常情况是: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兵也就比土匪好上那么一点儿。
对此老朱哪能忍?不说成长为岳家军那样,至少也不能跟土匪类同吧,没说的,召集众将,严明纪律。
老朱表示,以后谁要是管不住是非根,他能帮忙,一刀下去,一劳永逸。
同年,大帅郭子兴病逝,老朱瞬间觉得,春天来了。毕竟一众将领多是他淮西子弟,军队也是他一手所建,以前是大帅还在,占着名义,现在大帅没了,该是自己掌权了吧?
很可惜,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关键时刻,小明王韩林儿,或者说远在北方的大佬刘福通插手了,一旨诏令,郭天叙成了义军之主都元帅,连郭子兴的草包小舅子张天佑都是右副元帅,地位比老朱的左副元帅高。
所以,什么小明王对老朱有恩,都是扯蛋。老朱表示要不是当时小明王实力太强,他都想提刀砍了这货。
特么的,劳资辛辛苦苦建的军队,大帅来时那是占着道义、恩义,给了勉强想得通,但郭天叙和张天佑这俩草包凭啥?
老朱很不甘,但考虑到小明王的实力,只能无奈忍了,随后,老朱主动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一副为小明王马首是瞻的样子。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明王韩林儿算是被老朱记在小本本上了。
此后数年,老朱一直奉行着徽州谋士朱升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缓缓扩张着自己的实力。
至于出风头的事儿,全让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这些人在前面顶着,也是因此,元军主力一直没拿老朱开刀。
毕竟这人实力虽强,但却低调得过分,别说称帝,这家伙连称王都不干,吴国公的名头都是小明王强加的……强加的,好嘛!这又成仇了。
估计韩林儿都想不到,自己封个吴国公居然还成仇了,有人会不想要这种虚头巴脑的名号。
老朱在和州待了几个月后,渐渐发现一个问题,粮草供应成问题了,至于指望郭天叙,那还是算了,那货就希望自己早死早投胎。
怎么办呢?老朱打听到江对岸的太平、芜湖盛产粮食,于是,新的问题来了,怎么过江呢?
正自思量间,手下人来报,巢湖水军头领俞通海、廖永安率军前来归附。
嘛!心想事成,气运勃发了属于是,老朱大是高兴,亲切接见了这两位巢湖水军统领,处理军队合并的事儿。
水军有了,老朱立刻准备出征事宜,当年七月,大军扬帆起航,突破元朝水军封锁,抵达采石。
可到这儿之后,老朱才发现,岸上元军已是严阵以待,只要船只靠近,刹那间就是一顿乱箭伺候,大军根本上不了岸。
关键时刻,老朱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刚来投军就嚷嚷着要做先锋的家伙—常遇春。
老朱让人把他叫来,指着采石对常遇春说:你不是要做先锋吗?攻下那里,先锋之位就是你的。
常遇春闻言眼睛亮了,还有这好事儿?等着,马上办。
转身离开大船,驾着一艘小船,挥舞兵戈,嗷嗷叫着就向岸上元军发起了攻击,狂猛得一塌糊涂。
船上众人就像看超级英雄大片一样的,嘴张得老大,还是老朱定力好,见岸上元军开始后退,立刻让大部队紧随其后,是日,采石攻克。
采石攻克后,大部分士卒都想着把粮食、战利品什么的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老朱当机立断砍了船缆,任由船只顺流而下。
开玩笑,真当咱带你们来打采石,只是抢粮食的?
船没了,一众将士傻眼了,后路已绝,不想死在江对岸就只能跟着老朱不断攻城掠地,于是,很快的,太平被克,老朱的地盘儿再次扩张。
元至正十五年九月,朱元璋率军攻集庆,后因为元朝降将陈野先复叛而失败,此役最大的战果大概就是郭天叙、张天佑这俩草包没了,老朱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执掌义军。
好嘛,不只郭天叙,连带着张天佑也死了,还是一次死了个干净,也难怪有传闻说这俩的死就是朱元璋设计的了,毕竟实在太巧。
巧合就不说了,关键老朱还有作案动机,想当年还在濠州时,这货见老朱不断立功,越来越受郭子兴看重,就跑郭子兴那儿进谗言,说老朱心怀不轨。
郭子兴这人耳根子软啊,一次两次的,笑笑就揭过去了,可到了第三次,郭子兴笑不出来了,他开始怀疑老朱是不是真的心怀不轨。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老朱被投入牢房,差点儿饿死,还是马皇后给老朱偷偷带的食物。
然后连累马皇后被烫伤,最后老朱被救出来也是马皇后赔上所有嫁妆换的,就这情况,你说老朱能不恨他?
被关一次不要紧,差点饿死也不是最关键的,但连累马皇后被烫伤……就凭这个,郭天叙要真是被老朱设计死的,也不算冤枉了。
虽然郭天叙、张天佑死后,老朱可以名正言顺的执掌义军,但此时义军刚刚兵败,正是士气低迷的时候,不少将领闹着就要回和州。
老朱很无奈,对他来说郭天叙死了当然是好事,可对义军将领,尤其是那些郭子兴的旧部来说,这就是妥妥的坏事。
是,大家都知道你朱元璋能打,能力比郭天叙强了太多,可那又怎么样呢?你没儿子啊!
至正十二年投军成的亲,到现在已经至正十五年,三年多快四年了,你朱元璋还是没个后,谁能不多想?
谁不怕你朱元璋突然没了,导致基业无人继承?或者说你是准备让你那侄子还是外甥或者养子继承?众人对此都没什么安全感。
老朱也没办法,只能寄希望于马姑娘这一胎一定生个男儿,或者说女儿也行,至少可以证明他朱元璋身体没问题,能有后就行。
元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这一天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他的长子朱标降生了。
老朱兴奋了,这儿子简直是他的福音啊,这不?一听说朱元璋有儿子了,一众将领立刻前来祝贺,闹着要回和州的也不闹了,场面热烈得很。
有儿子好啊,有儿子后意味着基业能够顺利传承下去,他们这些武夫跟着老朱打天下也有安全感了。
至于郭天叙……那是谁?一众将领摇头表示不认识。
当日,兴奋的朱元璋在当地一块山石上刻字为念: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随即,回营,整军再战,集庆,他朱元璋拿定了,耶稣也留不住,嗯,他说的。
至正十六年二月,老朱亲率常遇春、冯国用、俞通海、廖永安等向元军发动。
派常遇春率军驻采石,攻元朝水军蛮子海牙部,大破元军,俘获万计,蛮子海牙逃入集庆。
三月,老朱趁胜率军出太平,与常遇春水陆并进,至江宁镇大败元将陈兆先部,俘陈兆先,得降卒三万六千人。
降归降,但这些人军心不定,要慢慢来,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收心,为了速度收服军心,老朱决定冒个险。
当天,老朱就在降军中挑了五百壮汉充当他的亲军,而他身边亲信只留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守卫。
当夜,老朱就这么大胆的睡进了降卒军营里,这胆子,没说的,是真大!你想想要是哪个降卒心怀怨恨,偷偷给老朱来上那么一下……啧,那乐子可就大了。
老朱睡得如何我们不知道,但冯国用一定被吓惨了,夭寿啊,深入降卒军营睡觉……没听过谁玩这么大的,而且在这里自己人就只有自己一个,这不坑吗?
所幸一夜太平,一众降卒老实异常。
第二天,当一众降卒听说朱元璋昨晚就睡在自家军营,而且守卫营帐的亲兵也是自家营中兄弟后,那真是感动坏了,至此,军心大定。
你要问朱元璋这事儿干得值不值,那他肯定说值,毕竟也就担惊受怕一晚上,凭白换了三万六千个忠心耿耿的士卒,哪有不值的。
可你要问他还想不想再来一次的话,他肯定摇头,他是想收服军心,可不是想要作死,再来一次,万一出点意外咋办?
当时时元朝湖广平章–阿鲁辉率领苗兵驻守扬州,对老朱很有威胁,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苗兵会杀阿鲁辉叛乱,造成集庆外援断绝。
这可是老天都在帮忙啊,还等什么呢?随即,老朱率兵抵达集庆开始攻城,元朝行台御史大夫–福寿督兵出城,兵败,依城据守。
义军架云梯登城猛攻不止,元军渐渐不支,十日后,集庆告破,义军攻入城内,福寿领兵巷战,战死,集庆遂被老朱拿下,得军民50余万。
集庆城破后,蛮子海牙率众降了张士诚,水军元帅–康茂才及苗军元帅–寻朝佐等率部归降老朱。
为乘势扩大战果,老朱派徐达率军连克镇江、金坛、丹阳、广德等地,增强势力,扩大影响。
七月,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知道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面对小明王这货的再次插手,老朱没理会,反正咱现在惹不起你,你乐意封什么封什么,同理,咱想自称什么就自称什么,你管不着。
于是,老朱在应天府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正式经营应天府。
至正十七年,再起征伐,耿炳文率军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老朱亲自率军攻取宁国。
此后,赵继祖率军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到至正十九年时,老朱又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
至此,朱元璋集团完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则和陈友谅集团地盘儿相邻。
至正十九年,五月,小明王韩林儿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嗯,习惯了,老朱表示你爱封啥封啥。
真的吗?小明王表示那我就不客气了,于是,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等会儿,封咱做啥?吴国公……我特么弄死你啊!
老朱很无语,我这么拼命苟着,打死不出头,你以为是什么原因?出头鸟先死啊队友。
现在好了,吴国公!你小明王对我倒是真好啊!可你的对手徐寿辉、张士诚会怎么看?他们会将我当成你的铁杆啊魂淡!
虽说很烦韩林儿胡乱插手,但现在封赏已经下来了,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这些人也都注意朱元璋这一号人了,还能怎么办?坦然接受呗。
要说张士诚他们以前不知道老朱,那是扯蛋,他们又不瞎,只是因为老朱向来低调得可以,没什么人重视罢了。
现在好了,大家都知道有朱元璋这么个人,实力至少拥兵十万,关键人还贼低调,深得苟道精髓,必须严加防备。
好在,这些人中,张士诚、徐寿辉互相看不对眼,元军主力又被刘福通牵制着,所以,尽管老朱身处四战之地,也能过得滋润。
元至正二十年,这一年风起云涌,群雄逐鹿,厮杀正烈。
这一年,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被老朱礼聘到应天,委任谋臣,与汪广洋一道参赞军机。
此时距离大明开国尚有八年,张士诚、陈友谅、刘福通等人依旧无比活跃,东南方国珍,川蜀明玉珍等人仍然逍遥自在。
针对当时局势,刘伯温向老朱建议实行各个击破的策略,以避免两线作战,而第一个作战对象,便是势力南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陈友谅。
为什么不打张士诚呢?他不是最弱的吗?确实,张士诚最弱,但如果打张士诚的话,唇亡齿寒,陈友谅一定会救,而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表示陈友谅的死活干我何事?
朱元璋曾评价过陈友谅、张士诚二人,说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显然没把张士诚当回事儿,只拿陈友谅当最大的竞争对手。
没办法,张士诚这人实在太容易满足,除了被脱脱狠揍一次,之后拼命修城墙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美人、美酒、美食,其他啥都不在意。
策略定下,但要实行必须要有足够的粮草后勤支持,好在,前几年时间里,老朱拼命攒粮食,严格执行朱升留下的九字真言之广积粮。
首先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其次施行禁酒令,不准任何人拿粮食酿酒获利。
元帅康茂才,能力不错,你去负责兴修水利,冯国用、常遇春、徐达、耿炳文,一等一的豪杰,好,种田交给你们了。
你叫胡三舍,你爹是胡大海,正领着军队帮我开疆拓土?抱歉,那不是你可以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的理由。
当时的胡大海,正率军攻打绍兴,其他人怕老朱杀了胡三舍会逼反胡大海,因此都劝老朱饶他一次。
可老朱什么人?典型的吃软不吃硬,一个个都不愿意动手是吧?劳资自己来,亲手操刀子砍了胡三舍,完了也没见胡大海敢炸刺儿。
而经过前几年拼命的攒粮食之后,府库充盈,军粮充足,接下来,便只等大战开启。
也就在这一年,天完大臣陈友谅杀上司倪文俊,挟持徐寿辉,率军攻占太平、采石,淮西二十四将之花云战死。
太平、采石被克,应天近在迟尺,陈友谅瞬间觉得应天唾手可得,于是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杀上司称帝什么的不说,但杀完上司转身定个年号叫大义……这操作是真迷,只能说友谅你膨胀了啊!
随后,陈友谅积极联络张士诚,一起夹击应天,并表示可以一起平分朱元璋的地盘儿,但最后结果嘛,张士诚表示不干。
倒不是老张眼光多好,而是人家纯粹不想折腾,所以,朱、陈大战的时间段中,老张稳定吃瓜看戏,哦!看着看着自己成瓜了,妥妥悲剧一个。
张士诚先撇开,且说老朱知道陈友谅大军连克太平、采石之后那个急啊,火速聚将议事,这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怎么办?大家伙拿个主意吧!
对此,众将说什么的都有,有建议老朱避敌锋芒,放弃应天以图后事的,有建议据城死守的,甚至有建议投降的。
好家伙,这特么是真勇啊,老朱可能记不住别人,但这类人肯定记得牢牢的。
殿内众将吵得没完,老朱是冷眼旁观,转头却见刘伯温一言不发,安静喝茶……得嘞,既然你这么出挑,那你就来说说看法吧。
刘伯温瞬间破功,但见朱元璋目光炯炯,不想被当场办了的话自然得拿个主意。
刘伯温: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朱元璋:说人话!
刘伯温:……引君入瓮,用伏兵取胜。
于是老朱满意点头:善!
接着,老朱利用手下大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的关系,让康茂才修书一封给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在江东桥那座木桥那儿接应。
人一定不能飘,真的!
老陈可能觉得自己实力雄厚,这不?连在朱元璋麾下地位不凡的老朋友康茂才都愿意充当内应了。
所以压根儿没怎么怀疑,拿着信就兴冲冲往两人约定的小树……咳,江东桥跑,结果到地儿才发现,什么木桥?这是石桥啊魂淡!
可惜,为时已晚,约定接应的人没等到,反而等到无数以逸待劳的朱元璋麾下兵马。
是役,陈友谅大败而逃,史称:龙湾之战。
战后,老朱从容收复太平,并占据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
第二年,老朱率军直取陈友谅老巢江州,陈友谅再逃武昌,江西及湖北东南部全被老朱占据。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北方红巾军内部,势力大大削弱,张士诚知道后,乘人之危,派大将吕珍出兵安丰,刘福通无力招架,只能向朱元璋求救。
老朱随后率军赶赴安丰,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可惜刘福通和大部分北方红巾军都已经战死,所以此役老朱根本没捞到什么好处,只救回一个累赘—韩林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刘福通和韩林儿皆被朱元璋麾下大将廖永安溺死于瓜洲江中,对此,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
韩林儿是累赘吗?确实是,毕竟当时的天下,除了北方那些红巾军,其他像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这些人都是不认韩林儿的。
老朱之所以愿意救韩林儿,更多的是想兼并北方红巾势力,可就因为张士诚派吕珍进攻安丰,北方红巾死伤惨重,显然不行了。
累赘就累赘吧,这时候老朱根本没想好要怎么处理韩林儿,便把他安置在了滁州。
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陈友谅细心的发现了机会,果断率兵发起了,结果被朱文正、邓愈死死拦在洪都城前。
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7月,老朱亲统二十万大军兵发洪都,陈友谅知道后,立刻撤下围攻洪都的兵马,全力迎战老朱。
8月29日,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大战,这一场战争虽只进行了三十七天,但却一点不比什么垓下之战、昆阳之战来得差,毕竟这也是一场事关天下归属的大战。
胜者,天下在望,为一朝太祖,败者,身死族灭,为天下笑尔!
这是一场被称之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的战役,双方各展奇谋,各逞雄威。
这一战,老朱趁陈友谅大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的大好时机,先派人断了退路。
随后集中兵力,以船只太大,移动缓慢的弱点,巧用火攻,歼灭主力。
之后水陆并进,全歼于突围之际,创造了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此战同样能人辈出,有徐达率众身先士卒,毙敌一千五百余,大挫威风的首战大胜。
有张定边驾一轻舟纵横万军从中险些毙杀朱元璋的震撼。
有丁普郎身被十余创,头断,仍屹立不倒的惨烈,嘛!简直堪称元末刑天了!
当然,也有陈友谅征战不利,最后死于流矢的憋屈。
此战之后,老朱率众火速陈友谅的势力集团,兼并了曾属于陈友谅势力集团的所有资源,继而完成了一次实力飞跃。
至正二十四年,即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自称吴王,建百官司属,立嫡长子朱标为世子。
虽称王,但老朱仍用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而因为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的原因,所以,在这一年,天下神奇的并存着东西两个吴王。
1364年3月,老朱率军攻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率众出城投降,也代表着陈友谅这个势力集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陈友谅这个大敌已经灭掉,接下来……老朱将目光放在了张士诚身上,对这个在朱、陈大战时,两不相帮,一直吃瓜看戏的对手,老实说朱元璋是没怎么放在眼里的。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这个他不放在眼里的对手,硬是给了他莫大惊喜,让他足足打了三年。
老张这人,进攻能力虽然不咋的,但防守能力绝对是一绝,加上相当会修城墙,于是,朱军麻了。
1365年10月,老朱下令正式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等州县,将张士诚的势力赶出了江北地区。
1366年5月,老朱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11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老朱,平江成为孤城,随后老朱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
让人万没想到的就是,老张硬是靠着平江一座孤城,支撑了将近一年,突围有过数次,可面对劝降,老张从来不听,反正就是死扛到底。
粮食没了,吃草根、树皮、老鼠都可以,就是打死不投降。
直至1367年9月初8,老朱方才率军攻入平江城内。
而老张呢?城破了也不投降,继续展开巷战,抵抗到底,失败被俘后也不愿苟且偷生,直接自缢而死。
于是,张士诚势力集团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在围困平江的同时,朱元璋派出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洲江时将小明王沉于江底。
随后,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为吴元年。
同年,老朱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来又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之后,方国珍投降。
自1352年投军至今,历十余载征程,开局一只碗的朱元璋,打败了开局一张网的陈友谅与开局一根扁担的张士诚,扫平江南。
此后,他的目光开始移向北方,那里,有四百年未复之燕云十六州,那里,有华夏文明之起源……如今,却被蒙古人占据。
1367年10月21日,老朱令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率大军25万,北进中原,收复河山。
同时发布了一道檄文,名为:《谕中原檄》,檄文中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以此号召北地百姓反元。
老朱对北伐作了详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以拆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蒙元羽翼。
夺取潼关,占据蒙元的门户,最后进攻大都,彼时元朝势孤援绝,大都可不战而取之。
这样一来,以后再派兵西进,山西、关中、甘肃就可以席卷而下,一鼓荡平了。
北伐大军严格按照计划行军,徐达率兵先取了山东,随后率军西进,攻克汴梁,再挥师猛攻潼关,老朱也曾亲自抵达汴梁坐镇指挥。
这样的作战方式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说老朱干过最离谱的事儿就是学着车神赐过阵图,然后传递给在前线打仗的徐达等人。
区别是老朱的阵图每次都让他们赢了,而车神,会不会惭愧我们不得而知,但真心麻烦你先搞清楚你标的路几十年过去还在不在吧?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一代雄主朱元璋在应天南郊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同时,册立妻子马氏为皇后,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祭祀天地可能不是最让老朱高兴的,但妻儿的笑颜却一定让老朱欢欣。
很多人羡慕朱元璋能有马皇后这样的贤妻,可又有多少人能在功成名就后不忘旧人?
一句话,那些人差的不是马皇后这样一个贤妻,而是作为朱重八的良心。
细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你会发现,这个人其实在至正十二年前那是半点雄心壮志都没有的。
家乡灾荒,父母兄长饿死,他首先想的不是造反,而是找个地方讨口吃的,这才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
于是他去了皇觉寺,可接下来又是饥荒,和尚庙也养不活人了,于是流浪乞讨,四处化缘,走遍山川大地。
再次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打算在此度此残生,可苦难是没有下限的,皇觉寺被人毁了,天下虽大,却没了他的容身之处。
所以他应儿时玩伴汤和的邀请,参加义军造反,应该说最开始的时候他对大帅郭子兴是非常感激的,也愿意帮这人。
毕竟这位不仅让他有了饭吃,更是让他娶上了媳妇,也即马姑娘,那一天,行尸走肉朱重八再次找到了好好活着的意义。
但后面郭大帅犯毛病了,对赵均用、孙德崖这些外人唯唯诺诺,不敢反对,对他这便宜女婿猜忌重重,敢下重手。
朱重八看明白了,所以带了二十四人外出单干,并就此做大做强,连胜元军、陈友谅、张士诚,扫平江南,登基称帝。
可对手杀不胜杀,灭了一个,又起一个,甚至于曾经跟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也渐渐成了对手,玩心眼儿,斗智谋,骄兵悍将,视法度为无物。
曾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就在朱元璋灭掉张士诚不久后,大宴宾客庆功,宴席上气氛热烈,作为胜利者的朱元璋开始缅怀起了曾经的对手。
便说:张士诚这人虽然不怎么样,但名字确实挺不错的。
武将们不太懂这个,纷纷表示认可,可文臣反应却有些奇怪,朱元璋看出来了,便细问下去。
然后一个文臣支支吾吾半天,总算说了实话,孟子曰:士诚小人也!
朱元璋脸上笑容没了,对于曾经的对手更是满怀无语,这张九四终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于是,朱元璋再次定下了一个目标,学习,拼命的学习,至少要让这些个文人不敢捉弄自己,不能糊弄自己。
而勾心斗角之余,只有马姑娘依旧未变,曾经是怎么的,现在还是怎么样,一样的简朴节约,一样的会关心他吃好没,穿好没。
所以,朱元璋的后宫,有名的只有马姑娘一个,其他的顶多算个工具,所以他对长子朱标非常好,因为他也没变,依旧抱着小农思想,而一个农民,对自己的儿子是不需要也没必要有任何隐瞒的。
洪武元年七月,就在朱元璋还在规划新朝体制的档口,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大军已经一路势如破竹直达天津。
七月二十七日,克通州,八月,明军直逼大都,元顺帝携后妃、皇子出逃关外,蒙古彻底结束对中原的统治。
此一役,明朝取得了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并将石敬塘丢失四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光复。
地盘儿取回来了,按说接下来还打什么仗,你朱元璋安安心心搞建设,元顺帝快快乐乐造小人儿不好吗?
朱元璋表示,不好!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必须彻底扫除,他可没忘几百年前宋徽宗干的傻逼事儿。
也就是花钱买空城那事儿,钱花了,傻名儿留下了,最后还不是又回到金人手里了。
有鉴于此,洪武一朝共发动了十三次北伐,嗯,有三次是找王保保的,关键还让这货逆风翻盘了一场。
要说这货三战大明天团,还翻盘一局,也是厉害,无怪乎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
洪武二年二月初一,朱元璋下诏令儒臣编修《元史》,说: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弃。
令李善长为监修,召集儒士,征集史料,费了大概两年不到的时间,修成了《元史》
于是,世讥《元史》粗率,基本就是照着元实录抄了一遍,分了卷章,这事儿正常,毕竟元朝都没了,还有多少人愿意好好修《元史》?
而且,废时不多,反而是历代修史的正常抄作,毕竟该有的实录里都有记载,反而像是清修《明史》那样的才不正常,“精益求精”了属于是。
也在同一年,朱元璋在天下州、府、县中都设立学校,以“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为由。
嗯,大家不用感谢他,毕竟就是这家伙一手掀起的考试内卷,看看明清两朝为个功名都卷到什么程度了?
还有府学、县学、国子监,有木有想到小学、中学、大学,哪像之前的宋元几朝,学校什么的多是民间办学,朝廷都不怎么重视。
而他开办官学后呢?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童生、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最大目标考状元,一路考考考,多少人表示学废了?哦不,是考废了,万恶之源了属于是。
恍惚间,像是有个淮西大汉,一脸狞笑的表示:卷起来吧,卷死他们。
嘛!愿人生再没有考试,谢谢!
同年,正月二十八日,朱元璋告谕群臣,更换赞呼之词。
说:遇朝贺之日,赞礼官云赞呼,众臣皆呼‘愿君有道!再赞呼,众臣皆呼‘天下和平!问众臣觉得如何?
然后大臣们就回了,说:应该三呼,至于赞呼之词,是臣祈君之至诚。
将词改为:一呼天辅有德,二呼海宇咸宁,三呼圣躬万福,老朱点头表示同意,自此以后,朝贺不呼万岁。
(所以,如果谁穿越洪武朝,开口就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没准会被人当傻子,毕竟老朱已经改了,你又改回去是要干啥?)
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三路进兵北元,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往漠北,他儿子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虏。
同年,朱元璋下令禁海,嗯,这事儿被诟病很多,但严格来说真没干错,毕竟当时正值那小日……就那鬼子国乱战一片,不少倭寇游荡沿海,换了谁敢让百姓出海?
有人或许要说了,出兵扫平不行吗?行,当然行,问题谁给钱啊!为了出兵扫灭北元,朱元璋都得紧巴巴过日子,再来一次扫荡倭寇……日子不过了?
明朝,别的不说,穷是真的穷,前期国家穷、百姓穷、当官的也穷,后期国家穷、百姓穷,至于当官的?当官的相当有钱。
当然,你要刨除海瑞这样的,那是真穷,吃个肉都能成当世大新闻,就问你服不服吧?
所以,诚挚建议,老朱你还是收收商税吧,历朝这么多国家,就你明朝是穷死的,尴尬不?
可能是因为幼年、少年时过惯了苦日子,所以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上位后从不搞铺张浪费,包括他的皇后马氏也是厉行节约。
唯有太子朱标和一众皇子过得最好,尤其是太子,作为朱元璋的儿子,老朱和马皇后生怕他会吃什么苦,所以东宫一切都是给的最好的,连东宫臣属都是开国那帮子元勋。
如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剩下的像什么汤和、邓愈、冯胜,刘伯温、宋濂、章溢、杨宪,有一个算一个,但凡在明初比较有名的,基本都兼任着东宫官职。
这哪是啥太子,压根就是个半个皇帝嘛,最离谱的就是老朱要是兴致来了跑外边儿打仗,政事什么的就是朱标处理,半点儿动荡都不会有。
无怪乎后世一大群人对朱标表示羡慕,这确实该羡慕一下,自古以来太子位坐得最稳的可能就是他了。
当然,有人会说还有朱厚照呢?对,那确实稳,但问题那家伙是完全没人跟他争,他爹就他一根独苗,哪像朱标这样,其他二十一个兄弟不管,光嫡系兄弟就还有四个,但谁敢跟朱标争?压根儿争不过啊!
因为幼年时的遭遇,老朱对自己很严格,对儿子很好,对百姓也很好,可这好却绝对不针对官员。
开国之初,他便定下了官员俸禄,最高一品年俸九百石,最低从九品年俸五十石,一眼看去确实不少吧,但这是年俸啊,一年的生活都在这儿了。
对比一下汉代所谓两千石高官,得,还是别比了,明朝官员得哭死在厕所。
明朝官员泪流满面,老朱你就抠搜吧,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吃得少,天底下啥时候有过这样的?
老朱则淡定表示,以前没有,现在有了,你们是给百姓做贡献去的,要什么锦衣玉食,要什么车马仆从,通通没有。
坦白说老朱定的这个俸禄体系也不算太差,按这个标准在洪武初年是绝对能活好的,可惜后面老朱的骚操作来了,他不怎么懂经济,所以印大明宝钞印得很欢快,结果就是宝钞彻底烂大街。
而官员的俸禄到了洪武后期恰恰是发放宝钞居多,于是乎明朝官员又哭了,不带这么坑人的啊,我装米的家伙都准备好了,你就给我这个?这不就是纸吗?有个毛用。
顶层的官员当然有办法处理这些宝钞,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其实很广,但底层官员就造孽了,兢兢业业一个月,到头就拿些纸回家,无怪乎明朝后期贪腐成风,官场,不贪的话说饿死可能严重了,但绝对吃不好,比如海瑞那样的。
除去俸禄外,明朝官员感触最深的可能就是休沐问题了,想像汉朝那样五天一休假?不可能的。
明朝制度规定,官员月休三天,其余就是如春节、元宵、中秋有休假,嗯,皇帝寿辰也有休假。
看着挺好是吧?但请注意这是明朝中后期才有的好日子,至于老朱的洪武朝……抱歉,节假日外,休三天,年休,且有一天还是老朱的寿辰。
老朱表示休什么假,只有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才要休假,像你们这样的社会栋梁之才,要什么休假,麻溜的干活儿吧。
可能这也是明中后期文官集团彻底放飞自我的原因之一,实在是老朱把他们压得太狠。
想想宋时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想想汉时年俸两千石高薪,明朝士大夫们那是越想越气,越想越难受,这能忍?啪!就把皇帝按在那儿了!
文官们百年积攒的怨气,最后尽数倾泄在隆庆、万历俩倒霉蛋身上,于是他俩惊奇的发现,朝政就算少了他们,也是运转有度,完全不受半点影响。
俩倒霉蛋大受打击,一个自暴自弃,在后宫玩女人玩得飞起,最后把自己折腾没了,一个三十年不上朝,就躺后宫数银子,顺带跟大臣们争一争谁来当太子。
要说历朝文官闹得最凶的,那大概非明朝莫属,宋朝都得屈居次席,毕竟张太岳那句“我非相,乃摄也!”可没只是说说,而是真有那实力。
而那一段时间,也是文官势力达到鼎盛之时。
细看明朝的文官势力,如胡惟庸,相权想要抗衡皇权,最后被碾死了,李善长,老了回家也不甘寂寞,还想遥控朝堂,又被碾死了。
建文天团三秀,把朱允炆忽悠得直找不到北,结果让朱棣碾死了,于是永乐朝文官偃旗息鼓,三杨精通和稀泥。
洪熙、宣德差不多和永乐一个班子,也不用多说。
然后看天顺朝,李贤成了第一个首辅,成化朝,商辂敢带人跪宫门外大哭,阻挠皇帝圣旨颁行,弘治朝,那几乎已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至于后面的,武宗想反抗,所以落水没了,嘉靖玩起了分化,大臣们斗个死去活来,隆庆成了吉祥物,大胖子万历被欺负得不行。
然后天启想反抗,得,又落水没了,至于崇祯……众正盈朝嘛,然后内乱不休,外敌不止,最后煤山成了归宿,怎一个惨字了得!
所以,除去明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四任老板外,多少都是受过些文官欺负的,毕竟宋亡不过百余年,宋朝那些老前辈还在天上看着,文臣们可是心心念念想和皇帝共治天下的。
但很可惜,折腾来折腾去,大明被折腾没了。
而雍正,说他多疑这没得说,皇帝要是傻白甜早被玩死了,至于残暴?是摊丁入亩残暴呢?还是火耗归公惨暴呢?
总结,文人如剧毒,虽有时可以入药治病,可毒性甚烈,稍不注意,即服即卒,附带遗臭万年效果。
古代文人的普遍认识就一个,那就是我们是上等人,可以锦衣玉食,可以歌舞升平,跟那些泥腿子有很大区别。
抱着这个想法,古代这些文人一旦为官,那基本就是求稳,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泥腿子的死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据说明末的时候,还有一些文官表示,为什么那些贱民、泥腿子不好好在家等死,偏要造反,给他们添堵什么的,这种奇葩言论也是没谁了。
很可惜的是,老朱这个时代叫洪武朝,而非崇祯朝,文官敢有贪污的,杀!欺民、害民的,杀!
什么法不责众,什么刑不上大夫,在老朱这儿通通不存在,甚至于可以说,老朱是将万千百姓当人,而不将官员当人的。
所以,在文官心中,这人简直是暴君,残暴好杀,贪六十两就杀人搁以前谁见过?然而现在他们见到了。
六十两才多少钱?
按唐朝一两银子等于今天2000块钱,清朝由于大量外来金银涌入,金银严重贬值,一两只相当于200块钱,而在明朝,一两银子大概等于1000块钱左右。
所以,贪六十两大概就相当于今天贪污六万块钱,六万块在那些豪族士绅看来当然不多,可很多百姓拿着这六万块钱最少最少也能过上一年好日子,买粮食,买新衣,不会被饿死,能干好多事儿。
就算在今天,一年收入能有六万也能过好一年了,更不用说那是在古代,一个知县一年俸禄也就45两白银的年代,贪六十两被杀,真心不算冤枉。
有很多人就说了,明代官员俸禄低,且还要养着底下一群小吏,俸禄确实该涨啊!
别闹好吧,明朝小吏也是有俸禄的,属于国家正规编制,当然,俸禄不高,多的有几石,少的仅仅只有一石俸禄,勉强能够糊口。
之所以说官员要养着这些人,那是因为一句话,叫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儿,你不给好处,下面的小吏自然各种搪塞,不帮你好好办事儿。
像海瑞就是一个明显例子,吩咐小吏做事,结果没好处给人,这些人也是头铁,磨洋工不出力,结果惹急了海大人,直接让自家老仆上场。
但像海瑞海大人这样战斗力爆表的官场上能有几个,大多数还不是想着法的捞银子,然后跟下层小吏开开心心分红,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老朱这一生除了十三次北伐和将云南纳入版图外,很少动武,但他的精力却旺盛得不可思议,那么问题来了,这么旺盛的精力用在哪儿了?
对于老朱这个在朝三十一年的劳模来说,你要让他一天不干事儿,估计他会难受得想死。
所以,这个闲不住的人就开始自个儿给自个儿找活干了,比如鼓励农民开荒种田,将元末战乱造成的创伤迅速修复。
元末一场乱战,导致土地大面积荒废,老朱表示很心疼,于是就将这些土地重新划分,农民只要愿意开垦荒地的,前几年不用纳税,再免费送波福利,给农具、给牛。
至于说土地的原主人,就元朝那些个地主豪绅拿着田契找上门来,老朱表示我帮你们挡了。
地主要以前的土地,没问题,老朱笑了笑表示,我可以免费送你们去见元朝皇帝,到那儿后一定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该多少地就是多少地,我在精神上永远支持你们。
士绅地主瞬间哑火了,毕竟谁不知道元朝皇帝被老朱赶草原上放羊去了,跟他要地,亮锃锃的刀子要不要?
比如洪武大移民,也是因为战乱的缘故,导致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锐减,居然不及山西省人口的一半儿。
于是,老朱下令,大量迁移人口去河南、河北、山东这些地方,恢复生产。
因而,一些闲着没事儿干的人总说什么山东大、湖南大……嘛!好想踹他们两脚,问问他们到底知不知道元末王保保待的地儿是哪儿,是山东,山东啊傻子。
明军三次在山东和王保保爆发大战,战火绵延之下你觉得人口会不会锐减?嘛,要人口一成不变才奇怪好吧!
至于湖南,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人争的什么地方?江南啊,合着湖南不属于江南呗?
真心觉得这些大聪明还应该加一个朱元璋血屠扬州,毕竟老朱接手扬州的时候,昔日的重镇俨然只剩十八户人家,那才是真的惨。
除了移民、恢复生产外,老朱还在兴修水利,执政三十一年间,开挖塘堰多达40987处,疏通河道约4162道,都是一等一的大工程。
再有清查田亩,编造土地薄册。
嗯,中间发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大概是说,明初那时候一些豪强士绅趁势大举兼并土地,但碍于老朱的政策和刀子,不敢明着来,于是就将部分土地托寄别人名下。
这事儿后来让老朱知道了,然后干了一件非常丧(干)心(得)病(漂)狂(亮)的事儿,那就是火速把这些田地的名分定下来。
老朱表示,只要你们敢给别人土地,我就敢把这些地全给落实了,别管什么托寄不托寄的,反正我不知道,只知道这些土地在别人名下。
所以,无怪乎在明朝,老朱不受文人、士绅、豪强的待见,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人真是千年难遇的暴君。
当然,又说当然了啊,以上这些事儿都不是老朱干得最离谱的,最离谱是允许地方百姓上访,亦或者说绑官进京,还有建立社会福利机构。
先说绑官进京,老朱规定,只要地方百姓发现当地官员贪污,即可手持《御制大诰》将官员绑送入京治罪,且沿途官员不能阻拦,还得提供方便。
(注:《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合称三诰)
一开始,满朝文武官员大概是当笑话看的,毕竟你朱元璋有这个心,那些百姓谁有这个胆儿呢?
诶,还真有,这个人叫陈寿六,是江苏常熟县一个农民。
洪武十八年,老老实实种田的陈寿六被当地官吏顾英欺负了,要换一般人,被官吏欺负了也只有忍了。
但陈寿六显然不是一般人,皇位上坐着的朱元璋也不是一般人,于是乎,官吏顾英悲剧了。
许是退一步越想越气,这位陈姓大哥愤然联络亲友把顾英绑了,拿着《御制大诰》上京告御状。
知道这消息的老朱非常高兴,嘛!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一个胆儿大的了。
他亲自过问了这件事,处置了顾英,嗯,被皇帝亲自处死,这位顾兄你也算青史留名了哈!
事后,老朱亲切接见了陈寿六,赞扬了他的不屈行为,并给银钞二十锭(大概等于今天一万二千块钱)衣服两件,免三年徭役。
事情结束后,老朱担心陈寿六被地方官员报复,又下旨说:设有捏词诬陷陈寿六者,亦族诛。
如果陈寿六有过失,不许地方官擅自审问,直接报到京城,朕亲问其由,霸气充当陈寿六的保护伞。
当然,老朱也说了,假如陈寿六仗着有他撑腰而横行乡里,罪亦不赦。
这件事可把满朝文武震惊坏了,当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干,双剑合璧,天下无敌了喂。
之后,老朱在和其他人谈论这件事的时候,还非常兴奋的表示:其陈寿六岂不伟欤!
纵观两千年封建帝制,敢让百姓告官的也就他朱元璋一个了!
诚然,对官员而言,老朱近乎残忍、残暴,但对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千年不遇的皇帝,一个把他们当人看,而不是冰冷数字的皇帝。
老朱干的第二件离谱事儿是什么呢?社会福利。
据说老朱执政时期的社会福利是古代社会最好的时期之一。
明太祖实录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若孤儿有田不能自养,则令亲戚收养,无亲戚者,邻里养之。
其无田者岁给米六石,亦令亲邻养之,俱俟出幼收籍为民,笃废残疾不能自存者即日验口收籍依例给米布。
而这,仅仅只是老朱实行的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老朱对老年人很尊重,特意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官员定期送米面、衣物去进行慰问。
为了让老人有人服侍,从洪武六年起,特意下诏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
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徭役,安心侍奉老人。
对于孝敬老人的孝子,朝廷给予精神表扬,同时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
这些孝子年老时还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年满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
如果这些孝子不幸成为孤老,那他们在家就能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
不仅如此,这些人去世后,朝廷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么么,一条龙服务了属于是。
那个时候,朝廷有专门修建养济院、漏泽园,其中,养济院是老人养老和百姓能享受免费治病的地方。
至于漏泽园……这地儿是公墓!
许是幼年的不幸经历太多吧,老朱不希望还有人像他一样,父母死后连块儿墓地都给不了。
老朱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下诏在南京试行,于郊外修筑公房,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说完两件离谱事儿,我们再说说老朱关于军制、朝廷制度的改革。
首先是军制,老朱废除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第一任大都督朱文正相信大家还记得。
那位大都督如果脑子不抽的话,可能明朝成立后,大都督府就是拆分成五军都督府也还是他管。
可惜,一切没有如果,于是五军都督府由老朱亲外甥李文忠提领,哦!这位大佬还同时主管着国子监。
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和最高学府全是他管着,也是够厉害的。
另外,确立卫所制度,在全国各地遍设卫所,每一处卫所都有专门划拨的的土地供士卒耕种。
不管这个制度在明中后期如何被诟病吧,至少在开国那会儿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就是北卫游牧,所谓北卫游牧意指北方,也就是漠南草原一带的卫所放牧的制度。
自从夺下漠南草原后,老朱心心念念的就是借这块儿宝地蓄养牛羊、战马,找机会反冲一波草原势力。
要说老朱这思想是真通透,搁以前,一直都是草原各族趁着中原粮食丰收之际来打草谷。
可老朱不走寻常路啊,他示意边塞诸位,还有傅友德、冯胜这些大将军,趁国内丰收的时候,领兵横扫草原,反抢草原。
这样一来,明朝实力愈强,草原实力将会愈弱。
可惜,就这么个武德充沛得不行的理念,就实行了两代就没了,也就洪武、永乐两朝在实行这个理念。
至于洪熙、宣德两朝,休养生息这个能理解,然后就到正统,也就是战神当皇帝的时候了,开局就送瓦剌装备。
要不是他老弟硬扛了一波,他儿子又反推了一波,估计战神留学回国之路将是长途,嗯,一辈子那种。
凭着这些改革,明军于洪武十四年秋,兵进云南,次年闰二月,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将云南纳入华夏版图。
因念及沐英功绩(最重要的是亲情)老朱特令沐英及其子孙世镇云南,此后,沐家经营云南长达260年有余,至南明永历帝死后,沐氏方才随着烟消云散。
此后,明军于洪武二十年正月,大破元太尉纳哈出,尽得其军民24万,羊、马、牛、驼,辎重无数,辽东也就此成为明朝版图。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蓝玉率军于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主力,俘虏军民十万众,马匹四万余,更俘获北元皇室成员两千余。
也是从这一刻起,大明才算彻彻底底完成了大一统,今后,不会再有什么北元,当然,草原势力依旧存在,这个没话说。
这一战,蓝玉威震天下,然后……飘了!又是北元皇妃,又是纵兵毁关的,嚣张的一匹。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蓝玉这家伙是老朱给儿子朱标留的,只要这家伙还忠于朱标,狂些不算啥。
但要命的是,后面洪武二十五年时,朱标没了,这就老火了,为了替孙子朱允炆铺路,蓝玉必须死。
不仅蓝玉,凡是曾属于朱标臣属的将相大臣,少有活命的,因为这些人朱允炆压不住。
老朱如果不动刀的话,凭朱允炆那智商还真不一定能玩过李善长、汪广洋这些顶级聪明人。
至于说什么李善长老了,汪广洋也老了,反正活不了多久,何不彼此成全的……老朱肯定会说:曹丕、曹叡那爷俩当初也是这么想的。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司马懿凭着长寿,硬是翻盘了,在高平陵搞定曹爽,执掌大权,最后司马家代魏立晋。
且说朱元璋开国之前曾发过一旨檄文,号召百姓反元,其中有四句,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前两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老朱在洪武二十一年,令蓝玉北伐,全歼北元主力后就已经做到了。
至于救济斯民,大概没有什么比让一个战后残局变为治世更好的交待了。
而立纲陈纪这句,老朱主要做的就是恢复汉唐礼制,专门制订了一本《大明集礼》规定一应礼仪。
废除胡人的跪拜制度,恢复汉人传统礼仪,稽首、顿首礼,并且禁止胡姓,像归降明朝的那些蒙古、色目人统统都要改为汉姓。
杜绝胡语,老朱钦定《洪武正韵》霸气表示来了俺们汉地,就得说汉话,至于胡语什么的,能忘就忘,忘不掉也得忘。
同时废除了胡人族中一项让汉人十分难以接受的制度,也就是曾经昭君曾遭遇过的收继婚制。
大力复兴汉文化,例如明朝初期,衣冠服饰多依唐制,之后融合了宋、元服饰,方才演变为独属于明朝的衣冠。
另外,恢复科举,元朝统治的近百年中,科举也就在元仁宗时期短暂的恢复过一阵子,其他时候都断断续续的。
而老朱开国后,为搜罗人才治国,自然要大开科举,选用人才。
此外,再有翻译外国书籍,都知道元朝疆域广阔,自是从国外带入了不少好东西,比如,那些国外经典的书籍。
元朝西征时,正遇上那所谓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因此造成大量书籍流入。
可那时候蒙古人都崇尚武力征服,又有几个愿意停下看这些书?所以,尽管是经典,仍不免被蒙古人束之高阁,落得个吃灰的下场。
老朱见此很无奈,那些外国经典写的都是些啥?完全看不懂,只好派大臣去国外礼聘学者回国,帮忙翻译。
再有招抚藏地,明朝开国后,老朱便遣人赴西藏招抚当地那些僧官,大族,这些人倒也识相,痛快的跟使者来了京城。
这么乖的人,老朱自然要有所表示了,所以朵甘卫都指挥使司、乌斯藏都指挥使司、河州卫先后成立。
老朱在西藏实行的政策一直是多封众建,制御藏区,大意就是多给藏区的那些大势力主封法王号,让他们拧不成一股绳,然后徐徐图之。
可惜啊,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后面除朱棣一直遵守这一原则外,其他明朝皇帝多数都对西藏不怎么上心,西藏也一直只做为朝贡国按时向明入贡,明朝对其并没有直接管理。
再是编造户帖、黄册,并规定户帖十年重编一次,人口每年统计一次,规定百姓居住区域,出多少里必须得有路引。
这项制度在明中后期已经彻底废了,但不得不说,在当时这绝对是一项良政,毕竟在古代社会,农民一辈子没事儿也不会跑多远。
而限定区域,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让他们成为流民,只要土地在,农民就有希望。
当然,这事儿上老朱应该完全没考虑到土地兼并问题,或者说封建帝王应该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你就算把农民安排得再好,不废了那些权贵、士绅的特权,几代之后,农民还是会被逼得卖地为奴,甚至是卖儿卖女。
聊完了朱元璋好的一面,接下来就聊聊朱元璋那些被人狂骂不止的另一面吧。
先概括一下朱元璋被人狂骂的几件事,第一,大肆封王,第二,设立锦衣卫,第三,殉葬制度,第四,洪武四大案,四大案中一案为废丞相,一案为杀功臣,两案为肃贪。
先说第一个大肆封王,因为是底层农民翻身做皇帝,且自小受够了生离死别,老朱异常重视亲情。
于是,开国后便定下了子孙世代享受的好福利,即只要你是朱家人,出生便能领俸禄,并制定了亲王、郡王、辅国将军等一系列爵位。
朱家的子孙,不事生产,不从商,不理政,不参战,反正只要不是嫡系一脉,那出身就意味着躺平。
尤其是在朱棣靖难之后,他生怕这些藩王们学他造反,于是将这些藩王兵权尽数收缴,圈禁在封地中,无诏不得出封地半步。
这就纯纯当猪养了呗!无事可做的藩王们至此便只能在王府内不停造小人儿,据说最多的一个差点儿复刻了汉朝中山靖王的传奇,硬是造了九十四个娃。
到晚明时期,据说连国家一年的税收都要供应不起这些个藩王子嗣,所以,导致不少宗室活活饿死,呵,这倒是一个轮回了。
总结,多子多福确实是好事儿,但如果多达几十万,好事儿也能瞬间变祸事儿。
哦!据说这些藩王中最惨的一个叫朱常洵,让人和鹿一起炖了,惨得一匹,简直……大快人心!
再说第二个设立锦衣卫,锦衣卫,原是朱元璋的亲卫军,即亲军都尉府改易而来,有侦查、缉捕、审问等职权。是世上第一个特务机构。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而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五月初一日,皇长孙朱雄英夭折。
二是九月十七日,朱元璋的结发患难之妻马皇后病逝,要说朱元璋这人生励志是真励志,惨也是真惨。
少年丧父丧母,哥哥姐姐皆死,中年亡妻亡孙,十年后,嫡长子朱标也没了,换个人不疯都是难得了,还治国?
史书记载,马皇后去世,“是夜,帝恸哭”不止皇帝朱元璋,官员们也哭了,保真那种,皇后走了,没人劝得住皇帝动刀子的。
盖因夫妻互相扶持数十载,马皇后也是在他朱元璋人生最暗时为他点亮明灯的人,也只有马皇后,才能将百炼钢化绕指柔,但现在,这人死了!
他朱元璋又一次成为了一介孤家寡人,那皇宫很大,但少了个人却会变冷,心也变得空落落的。
锦衣卫设立后,朱元璋主要以这个机构探查官员,锦衣卫便是他的耳目,握着锦衣卫,不出皇宫便能知天下事。
据说,这些锦衣卫连朝堂上那些官员每天上几次茅房都一清二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朱元璋借锦衣卫之利,驾驭不法群臣,于胡惟庸案、蓝玉案中大肆株连,多达四万众。
然而,洪武二十年后,不知朱元璋怎的突然悔悟,撤除了锦衣卫。
当然,最后他那好儿子朱棣登基后又给恢复了,且这一恢复就是两百多年,直到清军入关仍设锦衣卫。
但可能是锦衣卫和老爱家相性不合的缘故,仅仅一年时间就又给废了,至此,锦衣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这只是华夏版的锦衣卫,据说安南那地儿的后黎朝和阮朝也设有锦衣卫。
明朝两百多年中,诏狱不知浸染多少血,狱中亡命多少人?想想都不寒而栗。
第三,殉葬制度,说实话,这制度是真心让人不能理解。
毕竟这玩意儿早在嬴政一统华夏后就不玩了,改用陶俑、木俑陪葬,汉、隋、唐、宋四朝也没用这个,至于司马家,不知道,反正没用也还是烂,没啥好说的。
(所以谁特么说唐朝有殉葬制度的?搞得我都当真了,影视又又又误我)
倒是在异族中,这制度一直在用,秦之后第一个让殉葬制死灰复燃的人叫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江湖人送外号—灭绝师太。
这女人是真狠,强逼着大臣给耶律阿保机殉葬,大臣反问她为什么不去殉葬时,这女人二话没说,提刀就剁了自己一只手,搞得众大臣瞬间哑火,灭绝师太一称也因此得名。
此后,无论是金还是元,都坚定不移的实行殉葬制,包括清朝也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他的坚决拥护者。
清朝殉葬制结束于康熙手上,但民间一直还有殉葬制度实行,比如那些所谓“贞洁烈女”有贞洁牌坊那种,人真心不是想死,多是被逼死的,据说这制度一直到清末才彻底废除。
而明朝,提起这个是真尴尬,毕竟其他汉人王朝都没干,就你明朝跟异族王朝对标,就问丢人不?
明朝殉葬制终结于明英宗朱祁镇手上,像之前的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虽然都很英明,但却都选择了漠视殉葬。也是因为这个,所以朱祁镇才没被骂太惨。
第四,即大名鼎鼎的洪武四大案,分别为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四案株连十余万人,那可真是血流漂橹。
先说空印案,这案子发生最早,在洪武九年。
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运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
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要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假如有一项不符,对不起,打回去,您再跑一趟吧。
整个账册会被驳回,要求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当时明朝的都城在南京,你像两湖,浙江这些地方还好,离得近,像云南、四川、陕西这些地方的官员就造孽了,再跑一趟运钱粮怕不是得要明年。
没人喜欢受罪,所以这些官员们纷纷开动脑筋,每次来都多备一些盖着印的文书,要出了错重拿一份填好就行。
这事儿在元代据说很盛行,元朝皇帝都没有明令禁止,相当于官场隐形规则。
结果啊,好死不死的,这事儿让朱元璋知道了,以为这些官员贪污舞弊,毕竟空印文书带着,岂不是想填多少填多少?
朱元璋一怒之下,主印官员立刻处死,副手杖一百之后充军,当然,没挺过一百杖的就只能说倒霉了。
后来有个叫郑士利的,给朱元璋解释说就算这些官员拿着空印文告也是贪污不了的,毕竟户部那儿还要核对一遍,行省内也要核对,谁敢乱来。
哦!忘说了,这个郑士利有个哥哥,叫郑士元,就因为空印案被关了,他弟给朱元璋上书也是想劝劝皇帝的同时把他救出去。
结果,万万没想到的是,老朱压根儿不听劝,摆明了要借这案子震慑官场,然后郑士利悲剧了,哥哥没救出去,自己也给搭上了,兄弟双双被流放。
空印案具体处置了多少人,说法众多,《朱元璋传》(作者名不敢写)说和郭桓案一同牵连人数多达七八万。
《朱元璋与空印案》说牵连人数超过千人。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二一》说: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
综合考虑来看,当以牵连数百到一千多这个数字区间比较靠谱。
当然,空印案仅仅只能算是个开胃菜,相比其他三大案,影响虽有,却不算太大,这个案子说到底就是朱元璋惩治贪腐的结果,那些官员很难说没有贪污钱粮。
紧接着空印案后便是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这个案子比较复杂,牵连非常广大,朱元璋主要目的一是承袭千年的宰相制,二是打击淮西集团势力。
至于胡惟庸,抱歉,这家伙虽该死,但还论不上万恶不赦,在这案子中无非是个影子而已。
胡惟庸,淮西集团领袖韩国公李善长同乡兼姻亲,洪武六年时受李善长推荐任职右丞相,洪武十年升任左丞相。
自洪武六年至洪武十三年,他做了七年丞相,于朝中遍布朋党,疯狂打击异己,使淮西集团势力不断膨胀,当然,在这过程中你要说朱元璋完全不知道,那只能是开玩笑。
因为,胡惟庸主要针对的势力是浙东集团,其首领便是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
前文说过,刘伯温是在1360年,也就是明朝建立的前八年才投靠朱元璋的,属于是半路来投,且这人曾经还是元朝臣子,一度镇压义军非常卖力。
虽投靠朱元璋后积极出谋划策,可谋士相比徐达这样做实事的武将以及李善长这样管着后勤的大管家无疑非常吃亏。
因此,明朝开国之后,他和朱元璋的另一个谋士汪广洋一道只领了一个伯爵,跟六国公中的李善长、徐达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他足够聪明,也有一定的野心,完全不像野史和民间传说表现出来的那样淡泊名利,他看出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的忌惮,所以积极奔走,联合浙东出身的官员打压淮西集团。
于是,朱元璋高兴了,浙东集团也曾一度压过淮西集团。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忌惮淮西集团?你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人就知道了,淮西二十四将大名鼎鼎,文臣还有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能人。
话说如果不是徐达和汤和看得明白,可能朱元璋的刀下还要添两个冤死鬼。
然而,刘伯温于朱元璋而言仅仅只是一颗棋子,当棋子完成了它的使命后,自然会被棋手无情抛弃,比如抛出来给淮西集团发泄怒火什么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刘伯温告老还乡后,胡惟庸上书请革去其岁禄,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重后,胡惟庸派了个大夫,撰写一良方,伯温服之卒!
归根结底,刘伯温也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神,当然,厉害还是很厉害的,龙湾之战、鄱阳湖之战、北伐之战都有他出谋划策。
而胡惟庸,这人也是个聪明人,看得出朱元璋的用意,所以积极配合打压刘伯温和浙东集团。
可这人未免有些聪明过头,直接将浙东集团尽数打翻在地,让淮西集团势力飞速膨胀。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个人自以为是,许多生杀黜陟的事儿根本不和朱元璋请示,自己就处理了。
可能他觉得以朱元璋的聪明才智,不会喜欢在这些小事上下功夫吧!
但他无疑看错了,朱元璋是个权欲非常强烈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他这么处置,只能说是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相信朱元璋忍他一定忍得很辛苦,但胡惟庸毕竟是他扶植的一颗重要棋子,就这么简单杀了,未免有些不值,所以他又让他蹦跶了几年。
直到洪武十三年,时机终于成熟,朱元璋迅速以“谋不轨”罪诛杀胡惟庸及其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同时废除宰相制,国家大事无论巨细都要皇帝亲自过问,废除行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化地方权柄,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这一年是洪武十三年,由于马皇后尚在,仍能劝住朱元璋的缘故,所以这一次,除了少数几个倒霉蛋外,压根儿没死多少人。
但很可惜的是,洪武十五年,马皇后没了,于是没人劝得住朱元璋了,于洪武二十三年,旧事重提,将李善长、陆仲亨等开国功臣牵连进去,前后株连三万余人。
(记得影视中李善长和蓝玉是死一块儿的,但正史之中,蓝玉却比李善长多活了三年)
胡惟庸不会想到,自己都死了十年居然还会被拉出来搞事,并被安上私通倭寇、私通北元的罪名。
接力胡惟庸案的是郭桓案,这案子和空印案一样,都是朱元璋惩治贪腐的案子,但杀得确实够狠。
要说这郭桓也确实是个人才,其任户部侍郎,在职期间,利用职权,联络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并全国十二个布政司,一起盗卖官粮。
事后被人查出,朝廷总计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石,因为担心百姓不相信这个数字,所以略写七百万石。
当然,其中恐怕还有朱元璋怕丢脸的问题,毕竟两千四百万石粮食损失,实在过于震撼。
事件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下令调查。
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
既然有人告发,那肯定是确有其事,朱元璋于是下旨严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简直吓一跳。
郭桓等人不仅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地赋税,私吞浙西秋粮,竟然还敢巧立名目,征收一些如: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杂税。
朱元璋怒极,下令审刑司吴庸拷讯犯官,结果就牵连出了两部尚书、侍郎、十二个布政司,登时,朱元璋只觉得老脸啪啪作响。
他一直说严惩贪腐,严惩贪腐,为此不惜搞出一些残酷刑罚,专门处置贪官污吏,贪六十两就要杀头,结果到现在贪官污吏就在眼皮子底下晃悠,且贪得更狠,更肆无忌惮。
怒火中烧的朱元璋下手没有半点留情,什么法不责众?通通不存在的,一个贪官他要杀,一千个一万个贪官他同样照杀不误。
凡是涉案官员通通杀杀杀,株连数万(具体数字不清楚),遍及全国,不少民间富商也因此而家破人亡,家人齐上断头台。
什么?为什么会牵连富商?看清楚字没,郭桓等人是盗卖官粮,这些官粮会卖给什么人?肯定是那些巨有钱的富商咯!
洪武四大案,唯有郭桓案真心让人找不到半点值得怜悯的地方,毕竟贪得实在震撼。
但要说有没有被冤枉的?那肯定有,且最冤的莫过于审讯犯官的吴庸。
随着郭桓案发生后,朱元璋大肆诛杀贪官,遍及全国,以致于闹得官员们人心惶惶,百姓骚乱不安。
为了平息民怨,吴庸便成了最好的替罪羊,被朱元璋砍了脑袋,要说最冤的,肯定非他莫属,且值得同情。
若要论蓝玉案的爆发原因,那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朱标之死。
洪武二十五年,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奉命视察陕西的太子朱标,回京不久,便因风寒病逝,终年37岁。
朱元璋一直把他当王朝接班人培养,不仅自己悉心教导,更是让宋濂等名儒为他教授经学,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尽入其东宫,37年中从未考虑过换人。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标跟他爹朱元璋不同,朱元璋脾气火爆,朱标却是温文尔雅,一派翩翩君子风度,他聪慧、忠厚却不懦弱。
朱元璋大肆杀戮时,他敢直言进谏而不畏惧,跟影视中那唯唯诺诺的样子可以说是两个极端。
而有朱元璋做反向对比,朝中文武百官自然是要更喜欢朱标多一些,包括他那些个藩王兄弟,也是敬爱朱标多过朱元璋。
但就这么个在朝中、军中、藩王中威望极高的人,37岁英年早逝,一下子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谋算。
如果说马皇后的死对朱元璋而言是沉重打击,那么朱标的死就直接让他绝望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世大悲。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病逝,(不是吓死的)看着身躯逐渐僵硬的朱标,朱元璋心态彻底失衡,痛哭流涕。
他老了,年近七十,而皇长孙朱允炆尚属年幼,他已经没有那个精力再去为朱允炆挑选、培养班底了。
因此,在他死前,他必须为朱允炆清理掉所有障碍,比如曾经属于太子朱标的东宫班底,以及那些尚在人世,但能力很强的勋臣宿将。
而蓝玉,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他的罪行一直都在朱元璋手里捏着,比如炮轰喜峰口、侮辱北元皇妃,骄横跋扈、目无法纪等等。
只是此前朱标尚在,作为朱元璋特意给朱标留的大将,蓝玉只要不是傻了吧唧的起兵造反,基本不会被杀。
可现在,朱标死了,蓝玉自然也没了留着的必要,说白了,朱标一死,蓝玉必死!
当然,为了不留下太恶劣的影响,朱元璋还是让人“认真”的找了些蓝玉的罪证的,总结有两条,一是蓝玉嫌自己官小,曾公然说:我不堪太师耶?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
第二是蓝玉曾经给朱元璋上奏过几件事,但朱元璋压根儿没听他的,于是他认为:上疑我矣!皇上怀疑我了!
只此两条,唯此两条,一代名将惨死。
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标病逝仅数月后,锦衣卫指挥蒋瓛(huan)告发蓝玉谋反。
下狱审讯后,供词称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
打算趁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于是下令将蓝玉等人族诛,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爵株连到文武官员。
朱元璋还下诏布告天下,编纂《逆臣录》一书,列名《逆臣录》的,有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两位伯爵。
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这话没毛病,明朝开国功臣除徐达、汤和、李文忠、郭英、沐英等少数勋臣善终、胡大海、花云等早早战死外,像什么李善长、冯胜、傅友德通通不得好死。
其中尤以颖国公傅友德最让人可惜,毕竟这位真没什么错处,如果真要论错,那大概就是太有能力,朱元璋为朱允炆考虑后不得不杀。
说回蓝玉,据说,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朱元璋念及蓝玉和自己是儿女亲家,于是“心一软”,宽大处理。
将碎剐改成剥皮,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
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后,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嘛!传了两百多年,确实也算文物了。
处理了那些不好管控的功臣,背负了所有骂名后,朱元璋本该可以放心了,但想到驻守边塞那些藩王后,朱元璋还是有些担心。
于是,他找来朱允炆,询问朱允炆要怎么处理他的那些个叔叔们。
这个时候的朱允炆,表现得异常仁厚,他跟朱元璋说: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朱元璋听后很欣慰,暗叹不愧是朱标的儿子,跟他爹一样仁慈、宽厚……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朱允炆这家伙压根儿不像他表现的那样好,即位后直接略过所有步骤,对叔叔们拔刀相向,最后叫朱老四一举干翻。
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这一生,他有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不世之功,也有屠戮功臣的暴戾,有爱民如子的仁善,也有苛待群臣的刻薄,他不完美,也应该不需要完美。
从一个和尚、乞丐到九五之尊、大明皇帝,一如那句凡尔赛的话一样: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这一生堪称传奇。
【上榜理由: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