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医疗与生活条件落后,一个直观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寿命与现代人相比普遍要低,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同样如此。不过在历代帝王中也有许多长命之人,乾隆一直活到89岁,已经算得上古时候少有的长寿之人,不过仔细分析乾隆的日常生活习惯,能活到年近九十也不足为奇。
古代帝王享尽人间富贵,从秦始皇开始几乎历代帝王都探寻过长生的秘密,甚至为此炼丹求药,史料记载自秦朝开始直到清王朝灭亡,总计有500多位皇帝。而他们的平均寿命是40岁,其中乾隆的寿命最长。作为清朝入关统治的第四代君主,乾隆即位的时候国家无大的战事,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造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一刻。
1793年,外国使臣来华时曾参拜过乾隆,并且记录过乾隆虽然已经80多岁,但是面色红润,精神状态极好,看起来比一般的年轻人都要健康。乾隆也是一般人,之所以能操劳一国大小政务,还能如此长寿与他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仍旧对乾隆长寿的研究没有停止,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造就了“古稀天子”。
乾隆的一生十分平稳,加上自己十分注重养生这一方面,才有了如此长寿的事实。登上皇位的六十多年时间里,除了处理政务的时间以外,其余活动大部分活动都有着陶冶情操的功效。虽然文学造诣并不高却酷爱写诗,一生足足留下了五万多首,比《全唐诗》中所有的诗人作品加起来都要多,可见乾隆对作诗有多么热衷。
身为一国之君,无论什么东西都要享受最好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天下所有的都是都属于皇帝,奇珍异宝、古玩字画、饮食方面更是如此,御膳房中汇集了天下有名的厨师,专门为帝王服务。清朝宫廷盛宴满汉全席汇集天下名菜108道,囊括了各大菜系的招牌,融合了满族与汉族的饮食习惯,这等享受也只有帝王家才有机会,不过对于乾隆来说似乎并不喜欢大鱼大肉。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巨大。关于乾隆的饮食起居想必是古代帝王的模范了,史料记载:“平生不饮酒,不嗜异味,朝夕进食,不过数匙,体力康旺不衰。”,每天都在卯时准时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十分克制,不饮酒,不吃奇怪的山珍海味,每顿饭更不会贪图口腹之欲,点到为止即可。
与之相比雍正皇帝是个“工作狂”,经常批阅奏折到深夜,生活极不规律,这也导致雍正继位之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英年早逝。乾隆则不同十分注重养生,对于吃食粗细搭配,并不是每顿饭都是大鱼大肉,反而寻常百姓家中的腌菜,也会适当地搭配食用。此外对于吃饭的时间也很规律,每天只有两顿正餐,一顿是六七点钟的早餐,另一顿饭则安排到一点左右。
当然除了每日两顿正餐以外,还会安排一些小吃。根据宫里流传下来的食材得知,肉类大部分都是鸡、鱼,蔬菜则是菠菜、白菜等,粗细搭配营养均衡。晚年时乾隆喜爱食用鹿肉进补,从而保持精力旺盛。
古人还十分注重生育,尤其是帝王家,如果没有子嗣后代就会导致无人继承进而爆发混乱,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最晚的一个孩子是在65岁时生育,当然绝大部分都是在五十岁之前,纵然后宫佳丽三千,乾隆却也不像历史上的一些帝王一样,十分放纵。最重要的一点是乾隆登基之后,雍正皇帝早已为他打点好了一切,并没有兄弟争斗也没有太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乾隆执政期间,正好是清王朝国力鼎盛时期,没有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也不用担心朝堂政党争斗,只需要心平气和的处理政务便是。因此良好的国内环境让乾隆的政事处理起来要容易得多,自然心情也要好上不少。
在公务之余乾隆还是一个很会享受人生的人,在位期间将紫禁城里的众多皇宫修缮一新,让自己有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并且不同于一生被困在紫禁城中,乾隆多次出宫游巡、陶冶情操。史料记载曾六次下江南,途中修建了大大小小三十多处行宫,因此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众所周知清王朝是游牧民族入关,身上一直都流淌着满族人的血液,乾隆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爷爷、父亲外出狩猎,箭术十分高超,外出打猎每次都有收获,在注重养生的同时没有放弃锻炼,这也是长寿的原因之后,此外乾隆的生母也是一个长寿之人,有着长寿的引产因素。
老太后也活了八十多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长寿,后代就一定会长寿。只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乾隆的长寿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寿命较低,即便是天下之主的皇帝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寿命,长生不老不过是痴心妄想,想要保持长寿只能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最终要的事情。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导致生活并不规律,即便是医疗水平与生活条件与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均寿命要比之前长了不少。不过生活习惯却远不如以往,导致年轻人亚健康的比例越来越高,全民体质急需加强,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至于保证了身体健康才能创造更好地生活。
很多新领导上位都信奉“新官上任三把火”,用立威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这种做法不一定就是最优选择,年轻精明的乾隆就走了另一条更精明的路。
乾隆的继位与雍正相比算非常顺利了,但是继位顺利不等于能快速坐稳江山。正如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所说的那样:
“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旋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晕眼花。”
乾隆继位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
这个年龄放到现在也就是硕士刚毕业,一个应届毕业生能有什么职场经验。从一个小白要变成一个成熟的职场人,还得经过一段较长的“实习”期,同时还得遇到一个好前辈指导。
乾隆幸运的是,他父亲雍正死得早,他能早点登基;但他的不幸就是在他实习期的时候,指导老师雍正就突然驾崩,导致年轻的乾隆在猝不及防、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承担起整个大清王朝的重担。
这个担子是真不轻,面对的挑战是真不小,那年仅二十五岁,既没来得及在朝中经营人脉,又没有过实习期的乾隆,他该如何处理各方势力坐稳自己的帝位呢?
雍正突然驾崩,乾隆猝不及防登基雍正的死,非常突然。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大学士张廷玉刚刚睡下,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是圆明园的太监来传圣旨,皇帝要他火速入宫。
张廷玉自然不敢怠慢,火速赶往圆明园。等张廷玉进到圆明园见到雍正时,张廷玉是“惊骇欲绝”,此时的雍正已经躺在龙床上,双目紧闭,呼吸微弱,陷入了昏迷。
这一年,雍正不过五十八岁,年龄不算老。前两天,雍正的身体确实有点不舒服,但依然可以正常办公。二十二日这一天的白天虽然病情有点加重,但依然能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雍正皇帝就迅速地进入到濒死的弥留状态。
太医开的药无力回天,拖到二十三日,雍正驾崩了。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坊间有很多传言,最荒诞的说法是被吕四娘飞剑取了首级。而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雍正的暴毙是因为服用丹药导致中毒而死的。一个证据就是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就把宫中那些被雍正豢养的炼丹道士全部扫地出门了。
雍正死得太突然,以至于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诏,接下来谁都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确立新君。此时,雍正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都在忙着大声号哭,那谁是雍正选择的下一任皇帝呢?
康熙大帝晚年最为伤心和无奈的事情恐怕就是“九王夺嫡”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雍正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是将写有继承人名字的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等到皇帝驾崩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开传位诏书,确立新君。
其实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就把亲书密诏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就在群龙无首之时,还是张廷玉最先镇定下来。
根据《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的回忆:“我和鄂尔泰对聚集在寝宫的王公大臣们说:‘大行皇帝生前写有传位密诏,曾让我们二人看过。现在最紧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诏。’大家说是。
于是命令总管太监去找。总管太监说:‘这件事皇上没有和我们说过,不知道密诏藏在哪儿。’我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的文件,应该也不会多。你就找外面用黄纸封着,背后写一个‘封’字的小盒,应该就是。”
没过多久,太监果然在张廷玉的指示下找到了密诏,王公大臣一起宣读诏书,诏书的原文是: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清世宗实录》
那乾隆听到诏书之后是什么反应呢?
根据张廷玉的回忆是,“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己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仍不起来。”
乾隆的哭是复杂的。虽然乾隆早就猜到自己将是大清国的继承人,但在他看来,储君的“实习”应该是场耐力竞赛,他都做好了四五十岁登基的准备。但没想到父亲雍正比祖父康熙还少活了十一年,死得太过于突然,以至于他毫无心理准备。
可以猜测,乾隆的痛哭,有丧父之痛,也可能是在释放毫无准备就要承担如此巨大责任的压力。
正统儒家信徒,反感严酷刻薄雍正为了保住皇位,为了大清江山,殚精竭虑拼命工作了十三年,但他个性刻薄,让人不敢亲近;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和心腹大臣残酷无情;
最令人反感的是为了扭转康熙晚年政局的宽纵废弛,雍正施政过于猛烈,动不动就抄家,因此获得了一个“抄家皇帝”的恶名,最终是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厌恶他。
那顺顺利利登上皇位的乾隆,会像他的父亲雍正一样,以严酷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帝位吗?没有,乾隆“背叛”了自己的父亲。
乾隆应该是大清开国以来历代皇帝当中,受教育最完整、最系统、最严格的。从他青年时的诗集《乐善堂全集》来看,他应该算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儒家信徒。在他眼里,完美君主治理天下的做法“应该以德而不以力。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败。”
在《宽则得众论》一文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宽仁的政治理念:“如果能宽以待人,宽容他人的小过,成就自己的大德,那么人人都感其恩德,心悦诚服。如若不然,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虽然为政勤奋,如秦始皇那样每天批阅无数奏折,像隋文帝那样亲自替百官治事,又有什么用处?”
因此在乾隆眼里,父亲雍正并不是一个成功者,并且在内心深处对父亲的严酷刻薄深有反感,同时惋惜父亲吃力不讨好,不会做人。
与父亲唱反调,以宽仁笼络人心虽说古语有云“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但为了稳住自己的帝位,乾隆没有被这些空洞的字眼束缚住,而是毫不犹豫地与父亲唱起了“反调”。
雍正最为人诟病的是对手足兄弟的残酷无情。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内被监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锢削籍。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远被囚禁。其他宗室被杀、被关、被流放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乾隆在当王爷的时候就对这些宗亲怀有同情,但是摄于雍正的威严不敢表露,可是为了赢得皇室和上层王公对自己的支持,乾隆登基一个多月后,就发出了一道震动朝野的谕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万无可矜,而其子若孙实圣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则将来子孙,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乃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具奏。——《清高宗实录》
乾隆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恢复这些罪人子孙的身份,那底下的王公大臣当然心领神会了。不久,几乎所有因为储位斗争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复了身份。
乾隆赏赐给“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孙相当丰厚的产业。就连雍正朝最重要的,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来,并且赐给公爵,给予优越的生活待遇,以让他安养晚年。
可以说乾隆的这一举动,一下子扫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对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新皇帝的“宽仁”如春风一样,让他们重获新生。
争取到皇室王公的支持之后,乾隆也已“宽仁”取得了官僚集团的效忠。
雍正时期的君臣关系,就像猫鼠关系一样。雍正总是以恶意去揣测自己的臣子,对臣子的一举一动都苛刻明察,一丝错误也不放过,而乾隆却让这些人感觉到了温暖。
对雍正留给他的老臣,比如张廷玉、鄂尔泰等,乾隆不但没有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罢黜免官,反而非常尊重,即位之初对他们都称呼“先生”,还动不动就施恩赏赐。
对那些获罪的官员,乾隆不是像雍正那样锱铢必较,严厉冷酷,而是以“宽则得众”的原则给予开释,比如著名将领傅尔丹、岳钟琪都因贻误军机被判死刑,乾隆给予释放。
雍正去世时正因追赔赃款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官员一律获得宽大处理。据统计,乾隆初年从轻处理的官员,多达2100多名。
乾隆的宽仁是否赢得了人心?可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全国臣民对乾隆的印象极佳,认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甚至有点柔弱的贤君。
《啸亭杂录》说:“乾隆皇帝即位时,正是雍正皇帝严厉治理之后,他凡事皆以宽大为政,罢开荒,停捐纳,重视农业,限制僧尼。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江南出现了‘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这样的歌谣。”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就连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臣也称赞说:“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以求言诏观之,不以论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谓贤君矣。”
防微杜渐,大权独揽如果因此你就觉得乾隆是一个宽仁柔和的君主,那就把乾隆想简单了。
贯穿乾隆一生的政治信条就是大权独揽,正如他所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乾隆上位之初虽然执行的是一种宽仁的政治,但是对于能威胁到他帝位的势力,乾隆可是一点都不会放松和手软。
从古至今,对新皇帝权力威胁最大的势力就是太后和外戚势力,熟读史书的乾隆当然知道这一点。于是乾隆以一种“隆养”的方式处理与母亲钮祜禄氏的关系,虽然非常尊重孝顺,但是绝对不允许太后碰一下他的权柄。
举个例子,有一次,太后和乾隆聊天,就想让乾隆拨点钱修修顺天府的一座庙,乾隆当即满面笑容地应承下来。但转过脸他就降旨,严厉斥责太后身边的太监张保和陈福:
“张保糊涂不知事务,陈福随侍圣祖多年,理合深知体统,几曾见宁寿宫太后当日令圣祖修盖多少庙宇?朕礼隆养尊,宫闱以内事务,一切仰承懿旨,岂有以顺从盖庙修寺为尽孝之理?”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对他们不予严惩,但声明下不为例:“嗣后如遇此等事务,陈福等不行奏止,轻意举动,多生事端,朕断不轻恕。”
乾隆表面上是在斥责太监,其实是在敲打太后。除了太后和外戚之外,乾隆防范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自己的兄弟叔伯。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清朝的崛起最倚重的就是家族力量。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是兄弟儿子一起打天下。为了皇位,爱新觉罗皇室内部几乎每一代都有激烈的政治斗争,康熙晚期激烈的“九王夺嫡”乾隆也是亲身经历过的。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乾隆刚登上皇位,就决定彻底改变清王朝的贵族政治传统,把所有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对于自己还活着的两个弟弟弘昼和弘曕,乾隆在金钱、爵位上毫不吝啬,但是一涉及权力,乾隆就会格外警惕严厉,丝毫不让他们染指,还经常提醒他们:“不许干预政事,保全名誉。”
比如有一次,乾隆让弘昼在宫中给八旗子弟监考,考试开始了,乾隆迟迟不退席。弘昼大大咧咧地请皇帝回宫吃饭,说这里有他就行了。乾隆只是点了点头,但还是坐在那里没动。这时弘昼公子哥的暴脾气就来了,对乾隆说:“你难道连我也不相信,怕我被他们买通了吗?”
在专制时代,对皇帝这样说话就是大逆不道。当时乾隆一言不发就走了。等乾隆走后,弘昼才回过味儿来,知道自己犯了大错。第二天,就去给乾隆请罪。
乾隆对他说:“昨天,如果我答复一句,双方顶撞起来,你就该粉身碎骨了。你的话虽然不好听,但我知道你内心友爱,故而原谅了你,今后要谨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弘昼这才知道自己逃过了一劫。
乾隆即位时,弘曕年仅两岁,对于这个幼小的弟弟,乾隆很是关照,但自幼娇生惯养的弘曕性格缺陷很多,有一次给太后请安跪错了地方,跪在了乾隆平日跪坐的地方,乾隆就特别敏感,于是弘曕就被诸过并罚,革去亲王,降为贝勒,并解去了一切差事,永远停俸。弘曕经过如此挫辱,居然因此身患重病,很快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二岁。
对兄弟都如此严峻,对其他皇族,乾隆的严厉就不用多说了。至于说对于前朝泛滥的太监乱政,乾隆的防范也非常成功。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一日,刚登上皇位两个月的乾隆就开始敲打太监。他发布上谕,指责雍正时期,一些太监不遵守既定礼制,妄自尊大。
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太监就是《甄嬛传》里的老熟人,雍正驾前太监苏培盛。乾隆指责苏培盛妄自尊大,竟然敢和阿哥们平起平坐,说“以前在朕弟兄面前,或半跪请安,或执手问询,甚至与庄亲王并坐接谈,毫无礼节”。
乾隆在上谕中严厉地敲打说:“太监等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尔等当自揣分量,敬谨小心,常怀畏惧,庶几永受皇恩,得免罪戾。”
为了有效管理太监,乾隆总结了积累近百年的管理经验,下令编纂“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由于时时提防,所以乾隆朝六十年,太监们始终没有对皇权构成任何干扰和威胁。
乾隆的即位之初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乾隆即位之时虽然很年轻,但他已经是一个非常精明的青年政治家了。他并没有用传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来树立权威,而是知道应该拉拢谁,应该打击谁,而宽仁与严厉,都是这位新生代皇帝的一体两面。
参考资料:
《饥饿的盛世》
《乾隆帝及其时代》
古代医疗与生活条件落后,一个直观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寿命与现代人相比普遍要低,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同样如此。不过在历代帝王中也有许多长命之人,乾隆一直活到89岁,已经算得上古时候少有的长寿之人,不过仔细分析乾隆的日常生活习惯,能活到年近九十也不足为奇。
古代帝王享尽人间富贵,从秦始皇开始几乎历代帝王都探寻过长生的秘密,甚至为此炼丹求药,史料记载自秦朝开始直到清王朝灭亡,总计有500多位皇帝。而他们的平均寿命是40岁,其中乾隆的寿命最长。作为清朝入关统治的第四代君主,乾隆即位的时候国家无大的战事,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造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一刻。
1793年,外国使臣来华时曾参拜过乾隆,并且记录过乾隆虽然已经80多岁,但是面色红润,精神状态极好,看起来比一般的年轻人都要健康。乾隆也是一般人,之所以能操劳一国大小政务,还能如此长寿与他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仍旧对乾隆长寿的研究没有停止,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造就了“古稀天子”。
乾隆的一生十分平稳,加上自己十分注重养生这一方面,才有了如此长寿的事实。登上皇位的六十多年时间里,除了处理政务的时间以外,其余活动大部分活动都有着陶冶情操的功效。虽然文学造诣并不高却酷爱写诗,一生足足留下了五万多首,比《全唐诗》中所有的诗人作品加起来都要多,可见乾隆对作诗有多么热衷。
身为一国之君,无论什么东西都要享受最好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天下所有的都是都属于皇帝,奇珍异宝、古玩字画、饮食方面更是如此,御膳房中汇集了天下有名的厨师,专门为帝王服务。清朝宫廷盛宴满汉全席汇集天下名菜108道,囊括了各大菜系的招牌,融合了满族与汉族的饮食习惯,这等享受也只有帝王家才有机会,不过对于乾隆来说似乎并不喜欢大鱼大肉。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巨大。关于乾隆的饮食起居想必是古代帝王的模范了,史料记载:“平生不饮酒,不嗜异味,朝夕进食,不过数匙,体力康旺不衰。”,每天都在卯时准时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十分克制,不饮酒,不吃奇怪的山珍海味,每顿饭更不会贪图口腹之欲,点到为止即可。
与之相比雍正皇帝是个“工作狂”,经常批阅奏折到深夜,生活极不规律,这也导致雍正继位之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英年早逝。乾隆则不同十分注重养生,对于吃食粗细搭配,并不是每顿饭都是大鱼大肉,反而寻常百姓家中的腌菜,也会适当地搭配食用。此外对于吃饭的时间也很规律,每天只有两顿正餐,一顿是六七点钟的早餐,另一顿饭则安排到一点左右。
当然除了每日两顿正餐以外,还会安排一些小吃。根据宫里流传下来的食材得知,肉类大部分都是鸡、鱼,蔬菜则是菠菜、白菜等,粗细搭配营养均衡。晚年时乾隆喜爱食用鹿肉进补,从而保持精力旺盛。
古人还十分注重生育,尤其是帝王家,如果没有子嗣后代就会导致无人继承进而爆发混乱,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最晚的一个孩子是在65岁时生育,当然绝大部分都是在五十岁之前,纵然后宫佳丽三千,乾隆却也不像历史上的一些帝王一样,十分放纵。最重要的一点是乾隆登基之后,雍正皇帝早已为他打点好了一切,并没有兄弟争斗也没有太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乾隆执政期间,正好是清王朝国力鼎盛时期,没有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也不用担心朝堂政党争斗,只需要心平气和的处理政务便是。因此良好的国内环境让乾隆的政事处理起来要容易得多,自然心情也要好上不少。
在公务之余乾隆还是一个很会享受人生的人,在位期间将紫禁城里的众多皇宫修缮一新,让自己有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并且不同于一生被困在紫禁城中,乾隆多次出宫游巡、陶冶情操。史料记载曾六次下江南,途中修建了大大小小三十多处行宫,因此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众所周知清王朝是游牧民族入关,身上一直都流淌着满族人的血液,乾隆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爷爷、父亲外出狩猎,箭术十分高超,外出打猎每次都有收获,在注重养生的同时没有放弃锻炼,这也是长寿的原因之后,此外乾隆的生母也是一个长寿之人,有着长寿的引产因素。
老太后也活了八十多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长寿,后代就一定会长寿。只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乾隆的长寿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寿命较低,即便是天下之主的皇帝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寿命,长生不老不过是痴心妄想,想要保持长寿只能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最终要的事情。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导致生活并不规律,即便是医疗水平与生活条件与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均寿命要比之前长了不少。不过生活习惯却远不如以往,导致年轻人亚健康的比例越来越高,全民体质急需加强,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至于保证了身体健康才能创造更好地生活。
公元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于养心殿逝世,终年89岁。
爱新觉罗·弘历也是世人皆知的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
对于乾隆皇帝,世人有争议。
有人觉得,他是清朝最后一个明君。
有人觉得,清朝之所以由盛转衰,中国近代史之所以那么凄惨,都是因为乾隆皇帝。
不仅仅乾隆皇帝的评价有争议,他的身世也有争议。
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人怀疑,乾隆皇帝并非雍正皇帝亲子,而是出自浙江海宁陈家,是汉人之子。
在清朝末年,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清朝初年的某个皇帝,不是满族人,而是浙江海宁陈家的儿子。
而这个皇帝,就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到,雍正皇帝还是一个皇子之时,和陈家关系极好。那一年,两家同年同月同日生子,雍正皇帝生的是一个女儿,陈家生的是一个儿子。
雍正看到这个情况,就将孩子换了。
后来,雍正登基为帝,陈家也官至显要。
再后来,乾隆成了皇帝,知道了这个事情,知道自己是陈家的孩子,就对陈家礼遇有加。
乾隆皇帝六次去江南,有四次都去到了陈家。
甚至,陈家有一个屋子,里面有两块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匾额,一块为“爱日堂”,一块为“春晖堂”。
不管是“爱日”,还是“春晖”,都有子女要孝顺父母的意思。
于是,这为乾隆皇帝是陈家的孩子添加了更多的证据。
当然,对此,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表示不赞同。
雍正皇帝并非只有乾隆皇帝一个儿子,如果乾隆皇帝不是雍正皇帝的儿子,那他怎么会把皇位传给他?让他成为大清的主人?
这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是逻辑不通的。
你呢?你觉得乾隆皇帝是汉人的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