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杂说(杂说四韩愈)

时间:2024-01-31 22:12:46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牧心堂 • 法古问道第六辑

在为“法古问道”系列作品写序文的时候,总是想着要用一些精彩的文字来述说。因为大家都是精心准备的作品,生怕文章和作品不搭配,这个对我来讲挑战太大了。很明显我没有读过万卷书,也不善于写作,我的字典里没有太多华丽的文辞和精辟的论述,我也不擅长捧夸,只有一颗由衷的心,更没有气吐山河的魄力,只能书写我内心真实的感觉。也许是老师耳濡目染,也许是在篆刻天地里找到了自我,也许篆刻塑造了这群人,也许经过多年的追逐大家身上早已流着篆刻的血液。这群人温文、坚韧像极了篆刻里的那一根根线条。

人生头等大事莫过于思索“我是谁?”,探索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而篆刻家则是要找一根属于自己的线,线的那头是万世的经典和传统的积淀,线的这头则是我们要赋予这根线新的生命形态和韵味。

辛丑春月 镜堂宋明撰

作者简介及参展作品

宋明

号镜堂。师从篆刻家洪四海先生,擅长刻古玺、流派印、佛造像。现任牧心印社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湛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获奖入展

全国大书法篆刻、刻字艺术作品展 入选

入展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2015-2019)暨国际千人千印大展

诗书画印 文脉岭南——首届广东省诗书画印大赛 一等奖

“田园墨飘香”广东省湛江市书法篆刻作品展荣获一等奖

中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册页展入展

中国第三届硬笔书法册页展入展

广东高校首届学院展入展

“潮涌海东”湛江市迎春书法作品展览入展

印文丨《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印石丨老挝朱砂

边款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杂说四马说 唐韩愈 辛丑正月十八日宋明以让翁意作之

古玉炜

字一苇,号粼盦。师从篆刻家洪四海先生,擅长工稳一路,兼习汉印、流派印。现任牧心印社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获奖入展

第九届广东省新人新作书法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2020第二届“青田印石杯”全国篆刻大赛入展

青春心向党——广州市青年书法艺术大展入展

篁溪雅韵·东莞市第三届书法双年展优秀奖

笔祖·蒙恬杯全国书画篆刻大赛入展

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优秀奖

印文丨《君子之守》

印石丨老挝兽钮

边款丨君子之守 语出韩愈《幽兰操》岁次辛丑春月以封泥印式为之。古玉炜刊并记

文学

师从篆刻家洪四海先生。现任牧心印社社员,擅长工稳一路,精流派印、玉印和细朱文。

印文丨《人生如此自可乐》

印石丨老挝博古

边款丨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唐代韩愈山石诗句辛丑文学制

徐俊豪

师从篆刻家洪四海先生。现任牧心印社社员,擅长工稳一路,精汉印、玉印、满白文和细朱文。

印文丨《草树知春不久归》

印石丨老挝兽纽

边款丨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辛丑年正月廿一,徐俊豪于羊城东牧心印社制并记。

雷洁鹏

号雷鸣,广东清远人,师从洪四海先生,擅秦印,兼习汉印、玉印。现为牧心印社社员、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获奖入展

青春心向党——广州市青年书法艺术大展入展提名

笔祖·蒙恬杯全国书画篆刻大赛入展

广东省第八届大中专书画大赛优秀奖

印文丨《书山有路》

印石丨老挝鼻纽

边款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辛丑正月雷鸣刊石。

金刚

师从篆刻家洪四海先生,擅流派印、细朱文、满白文、汉印。现为牧心印社社员,广东省湛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印文丨《六艺经传皆通习》

印石丨老挝带皮

边款丨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录唐韩愈师说摘句,以满白文意治印,辛丑于羊城金刚制並记。

白龙

湖南郴州人,师从洪四海先生,擅徐三庚风格,兼习汉印、玉印。现为牧心印社社员。

印文丨《天街小雨润如酥》

印石丨青田

边款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辛丑年白龙制

张炳平

广东茂名人,师从洪四海先生,擅齐白石风格,兼习汉印、玉印。现为牧心印社社员。

印文丨《人生如此自可乐》

印石丨新疆伊犁

边款丨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录唐代韩愈诗句,辛丑春月于羊城东张炳平制之。

牧心印社

篆刻|艺 术|生 活

人间要好文 韩愈散文独家漫谈(五):《杂说四·马说》

人间要好文 韩愈散文独家漫谈(五):《杂说四·马说》

文/钟百超

韩愈,继司马迁之后最伟大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仅有自己的创作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现存散文近400余篇,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无所不通,熔铸百家之精华,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令人叹为观止。

韩愈的散文创作,一则以传承并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二则以古文为抒写工具,使之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而垂范千古。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谁也不能够力挽狂澜,扭转局势。

儒家地位急剧下降,儒学日渐式微,“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在“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的历史时期,唯有韩愈高举大旗,主动担当起恢复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历史重任,而终于“复归于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是苏轼对韩愈的最高评价。倡导古文运动,把变革文风与儒学复兴结合起来,既推动了散文的发展,也接续了儒学的千年血脉。

作为一代散文大家,韩愈的散文创作,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品读与赏析大师作品,对于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ī)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韩愈散文中的名篇,他笔下的马,不是一匹具体的马,也不是定格在某个时代的马,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永远是痛定思痛的符号。

这篇杂说围绕无马与不知马展开论述,马有千里马与常马之别,人有伯乐与常人之分。在韩愈看来,一匹马是千里马还是常马,取决于识别者的水平与眼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文章一开头,韩愈便直言不讳地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这世界并不缺少千里马,而是缺乏伯乐。有伯乐必有千里马,反之,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在伯乐匮乏的时代,其结果是“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匹匹千里马,因为缺乏赏识者而被埋没,最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是千里马,终究不能以千里马称之。

接着,韩愈又进一步论述不知千里马的危害,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结果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因为不知道千里马,不能按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标准去饲养,在吃不饱、力气不足的情况下,怎样彰显其才能和美德,更别说要求其一日千里。

最后,又分别从三个侧面指出对待千里马的错误做法,“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因为不会识别千里马与常马,因此,无论策马、喂马,还是听马,都不以其道,不尽其材,不通其意。

这样,在“执策而临之”的时候,便埋怨“天下无马”。韩愈不无感慨地道,“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叩问,这一喟叹,让人顿时无语。

这篇文章,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着笔,痛陈因为伯乐不常有而导致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又从食马者对待千里马的态度,间接地表明食马者实际上就是害马者,致使千里马力气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能一日千里。最后,从道、材和意三个方面进一步诠释不识马的恶果,并对“天下无马!”的论调予以无情的批驳。末尾,以反诘与感叹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韩愈笔下的马,小而论之,是韩愈自己,大而论之,是天下读书人。以马喻人,这马的不幸,便是人的不幸。

人有天才与庸才之分,而识才者因水平与能力、心胸与境界的差异,也有高低宽窄之别。因此,即使通过科举考试,或别的甄选方式,由于诸多因素,许多人才往往被埋没。韩愈历经四次进士考试,三次吏部选拔,而最终进入仕途。倘若没有这份坚持与信念,中国的文学和历史就不会存在韩愈这个人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这番话,时至今日仍然是振聋发聩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若要发展进步,我们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伯乐,而是一套机制,一种制度。

《马说》之所以成为不朽,是因为时读时新,时读时有感慨。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道,“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人才是一个时代的明灯,思想的火炬,而我们更需要一个高举明灯与火炬的人。

2019.7.8

【唐】韩愈《杂说(一)》

杂说(一)

作者:【唐】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1],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2]。”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

[1]神变化:《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韩愈语本此。 [2]云从龙:《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这是用来借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的。

赏析:

韩愈的《杂说》是一组通篇设喻的杂文,共四篇。这是其中的第一篇。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以龙喻君,以云喻臣。君虽圣明,若无贤臣,无以显其德;臣虽贤良,若无圣君,无以成其用。这也就是说,圣君是要依靠贤臣来建功立业的,贤臣又是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的。君臣之间,务必声气相应,才可相得益彰。

这个辩证的道理,如果直说,实很平常;韩愈却换了一种艺术的处理手法,以龙云为喻,专从一个“灵”字着眼,用正逆交转、轻重交替的笔致来表现。这,也许可以称为文章的“换骨法”吧,读来就很有兴味了。

第一段说云弗灵于龙,是逆笔。把云之灵说轻了,然后用正笔急转,描绘龙乘云气的情况。它直上浩渺无际的太空,迫近日月,遮掩其光辉;感发雷电,降雨水于大地,浸没山谷:这些都体现了“云”的作用。着重写云之灵,实际上更突出了龙之灵。第二段说龙能使云灵,但云不能使龙灵,云之灵似乎又有局限了。这儿又用了逆笔。然后又翻转说龙无云则无所依,“无以神其灵”,强调了云的重要性,用的又是正笔。随后又一转,龙所凭依之云乃其所自为,是对首句“嘘气成云”的照应,说明无龙就无云,隐言云之为灵作用虽重而实轻,龙之为灵作用似轻而实重,用的又是逆笔。以“异哉”二字带起,下笔有情,令人猛省。最后一段引《易》语作解,说云必从龙;龙又必有云从之,然后成其为龙。更加归重于龙,同样亦连带归重于云,则又逆、正两笔互用。全文虽龙、云并提,实以龙为主而云为宾,这正好反映了韩愈想作贤臣的心理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幻想与希冀。

这篇文字,不仅阐明了圣主贤臣缺一不可的道理,还指出了君臣各有职责,不可相代的实质。君主虽圣,却不可能事必躬亲;人臣虽贤,亦不得越职行事。这也就是说,龙要像龙,只作嘘气成云之事;云只为云,当从龙而不得行龙之事。明确了二者的职分和其间的主从关系,而又对云作了足够的强调:“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这就是这篇文章着意之所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