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以武力征服并缔造起来的亚历山大帝国,随着亚历山大的突然离世,庞大的帝国在部将的瓜分下迅速瓦解。在这场为权力而进行的血腥角逐中,安提柯家族抓准时机、脱颖而出,他们不但建立起安提柯王朝,统治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心脏,而且打着“为古希腊复仇”的旗号……
继业者的争霸赛:安提柯王朝的建立安提柯王朝的建立者是亚历山大麾下的大将安提柯,他早年追随腓力二世东征西讨,在战场上失去了一只眼睛,也因此有人称他为独眼安提柯。后来,他又追随亚历山大大帝征讨小亚细亚,被任命为大弗里吉亚、吕底亚、潘菲利亚的总督,控制了绝大部分小亚细亚地区。
亚历山大死后,佩尔狄卡斯担任了帝国的摄政。安提柯因为战功继续担任总督。然而,他却违抗佩尔狄卡斯的命令,没去进攻卡帕多西亚,佩尔狄卡斯率领重兵前来问责,担心受到惩罚,安提柯带着他的儿子德米特里逃离了小亚细亚,前去马其顿投奔安提帕特(亚历山大东征时,他负责留守马其顿)和克拉特鲁斯。
安提柯借此控诉佩尔狄卡斯有夺取王位之心,煽动安提帕特、克拉特鲁斯起兵攻入小亚细亚,并与埃及总督托勒密结成联盟。安提柯之所以让其和托勒密结盟,是因为托勒密将运往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体半路劫走,运往自己的属地埃及,此举是对佩尔狄卡斯极大的挑衅。
第一次继业战争爆发公元前320年,佩尔狄卡斯亲自出征埃及,第一次继业者战争爆发。由于战事不利,佩尔狄卡斯的部将培松、塞琉古及安提贞尼斯叛变并杀死了他。佩尔狄卡斯死后,安提帕特成为帝国的摄政。安提柯深受安提帕特的信任,官复原职。
第二次继业之战安提柯和托勒密支持卡山德与波利伯孔展开第二次继业者之战。而安提柯在公元前317年击败了自己的对手欧迈尼斯,控制了帝国在亚洲的领土。对于帝国东方行省的总督,向他臣服的,他继续留以任用;对于顽固不服从的,例如米底亚总督培松,都会被他除掉。巴比伦尼亚总督塞琉古因为与他有嫌隙,惧怕他的实力逃到了埃及。这一时间,安提柯成为众多继业者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位。
第三次继业战争爆发安提柯的强大实力让其他继业者感到了不安,逃到埃及的塞琉古成功说服了埃及总督托勒密与安提柯为敌。随后托勒密又联络了卡山德、色雷斯总督利西马科斯等人组成反安提柯联盟。第三次继业者之战爆发。安提柯虽然实力强劲,但奈何无力多线作战,最终双方和谈,也是在这段时期,卡山德秘密谋杀了亚历山大四世母子。
亚历山大的继位者
在决定继承人的问题上,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分成了两派,以墨勒阿革洛斯为代表的步兵团支持他同父异母且心智不全的兄长腓力三世,以佩尔狄卡斯为代表的骑兵团支持他和罗克珊娜的遗腹子(当时还未出生),最终两派达成妥协。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太阳神的巨像
公元前305年,德米特里一世率军攻打罗德城,由于罗德城城墙非常坚固,德米特里一世便发明了一种很强大的攻城利器:一座高38米可以用轮子推动的巨型攻城塔,据说用于攻城的攻城锤长达55米,需要1000人操作。也因此德米特里一世获得“围城者”的绰号。然而即便如此,罗德城也没能攻破。战后,罗德城的居民为了庆祝这场胜利,修建了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巨像来庆贺,古希腊哲学家费隆于公元前225年将其纳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后毁于地震。
太阳神的巨像
第四次继业战争爆发不久战事又起,第四次继业者之战爆发。公元前307年,安提柯派儿子德米特里出征希腊,德米特里成功地将雅典从卡山德的僭主(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手里解放出来,使得雅典重获自由。公元前306年,德米特里率军进攻托勒密占据的塞浦路斯,并在萨拉米斯海战击败了托勒密的舰队,托勒密的海上舰队被摧毁,作战部队几乎被削减三分之二。
借着这个大胜仗,安提柯和儿子德米特里双双称王,建立了安提柯王朝,被称为安提柯一世和德米特里一世。后来,其他势力强大的总督,也都相继称王。如托勒密建立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称为托勒密一世,塞琉古建立塞琉古王朝被称为塞琉古一世,卡山德建立安提帕特王朝等。
创业艰辛,守业更难:王朝的继任者公元前303年,卡山德趁着德米特里一世围攻罗德城之际侵入了希腊。第二年,结束了罗得城围城之战的德米特里一世率军返回希腊,赶走了卡山德。卡山德企图和谈,但是遭到安提柯一世(德米特里的父亲)的拒绝。无奈之下,卡山德联系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与巴比伦的塞琉古一世重新组成反安提柯联盟。公元前301年,双方于小亚细亚(弗里吉亚村庄伊普苏斯)附近发生激战。这是继业者之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达16万,4位国王同时上阵。结果安提柯一世战死,德米特里一世带着残兵逃走。最终安提柯一世在小亚细亚的领土被胜利者所瓜分。
重整旗鼓:重获掌控权战败后的德米特里一世只剩下几座城市,由于此时他太过弱小,其他继业者之间因忙于互相猜忌根本无暇理会他,也正因如此,德米特里一世才得以有机会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德米特里花了6年的时间招兵买马整顿军队,公元前295年,他感觉时机成熟,于是率军一举占领了雅典,并重新控制了诸多希腊城邦。
手持长矛的马其顿士兵。马其顿长矛是古代世界上大规模使用的矛身最长的一种,最长可达到7米,可以有效地克制步兵和骑兵,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路上战无不胜。
壮志未酬:在软禁中死去公元前294年,德米特里借着马其顿内乱之际(卡山德于公元前298年去世,他的继任者安提帕特一世及亚历山大五世因为王位发生争斗)率兵攻入马其顿,杀死了亚历山大五世,控制了马其顿,成为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一世根本不满足如今的现状,他一心想着恢复父亲生前的领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疯狂地扩充军队、修建舰船,这种大规模的军事准备,引起了其他继业者的警觉,他们不但重新组成了反德米特里联盟,而且还劝反了德米特里一世的盟友伊庇鲁斯摩罗西亚国王皮洛士(德米特里一世的妹夫)。
反德米特里联盟成立后,皮洛士和利西马科斯率领重兵攻打马其顿,见对方来势汹汹,德米特里一世只好离开马其顿,但他依然想着收复父亲的失地,于是他孤注一掷地带领部队向小亚细亚发起进攻,出征前他让儿子安提柯二世留守希腊。
公元前286年,德米特里一世被塞琉古一世的军队包围,被迫投降后,他被软禁在叙利亚,并于公元前283年在软禁中死去。
王朝的创建:以马其顿为中心德米特里一世被俘后,安提柯二世曾给塞琉古一世写信,称他愿意放弃所有领地,甚至委身为人质,以此来换取父亲的自由,但是都未能如愿。公元前283年,在父亲死后,安提柯二世成为安提柯王朝的第三任国王。
公元前279年,一支从北方高卢迁徙而来的凯尔特人入侵了马其顿,当时马其顿国王托勒密·克劳诺斯(托勒密一世的儿子)战死,随后马其顿陷入了持续两年时间的无政府统治状态。高卢人继续南下,进入希腊,安提柯二世和希腊中部的埃托利亚同盟联合重创了高卢人。在此期间,安提柯二世迎娶了塞琉古公主菲拉,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与塞琉古帝国关系趋于友好。
《垂死的高卢人》雕塑:现藏于罗马卡庇托利美术馆,约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作者不详)。该作品刻画的是高卢人战败的场景,一位受伤的高卢战士,悲痛的坐在地上,他身体前倾,左膝弯曲,右手支撑在地,虽然伤得很重,体力不支,但他依然挣扎着试图站起来……
公元前277年,安提柯二世在达达尼尔海峡将高卢人击败,接着率军直入马其顿,成了新的马其顿国王。这也奠定了安提柯王朝以马其顿为中心的统治,安提柯二世也因此被认为是安提柯王朝真正的创建者。
安提柯二世:依靠武力才是硬道理公元前274年,马其顿西边的邻邦伊庇鲁斯的国王皮洛士在意大利战场失利返回了本土。为了补充军饷,第二年,他率部队入侵马其顿,这让安提柯二世失去了很多马其顿的领土,在对方的强势攻击下,最后安提柯二世只能借着海军的优势退守到海港城市。公元前272年,皮洛士又转战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围攻斯巴达城未果后,他又率军入侵阿尔戈斯城。作为阿尔戈斯同盟的安提柯二世,立即出兵援助,与斯巴达人和阿尔戈斯人一同击败了皮洛士的大军,皮洛士战死。安提柯二世也趁机收回了被皮洛士占据的领土,此后他稳固地掌管着马其顿和希腊的。
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想染指希腊半岛,公元前267年,托勒密二世鼓动希腊的两个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联合起来反抗马其顿,这导致克雷莫尼迪恩战争爆发。作为回应,安提柯二世对这两个城市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而此时的托勒密王朝由于被塞琉古王朝牵制,无法援助雅典。最终,雅典、斯巴达被迫求和,希腊半岛局势稳定。后来在第二次叙利亚战争中,安提柯二世与塞琉古帝国结成同盟,在科斯岛战役中大败托勒密王朝的舰队,可以说托勒密的溃败,解决了安提柯二世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
然而安提柯王朝的后院并不太平,热爱自由的希腊人不停地给他制造事端。公元前251年,希腊城邦西库昂在年轻贵族阿拉图的带领下驱逐了亲马其顿的僭主,宣布独立。为了防止安提柯二世的报复,西库昂加入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亚该亚同盟,共同抵抗马其顿。随着亚该亚同盟的不断发展壮大,科林斯、阿尔戈斯等城邦也陆续加入进来。这个同盟的存在,让安提柯王朝的政局非常不稳定。
内忧外患下的帝国晚景:王朝的灭亡
公元前239年,80岁的安提柯二世去世,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二世继位。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国家。
在内部,他要随时防范希腊本土的两大同盟——埃托利亚同盟和亚该亚同盟的进攻,这两个本来互为敌对的同盟,为了抵抗马其顿竟然化干戈为玉帛——结成了同盟。德米特里二世起初在与两大同盟的对战中,夺取了位于希腊中心的波奥蒂亚,将两大同盟隔开,这样正好削弱了两大同盟联合的力量。
在外部,安提柯王朝面临着北方蛮族入侵的危机。公元前229年,德米特里二世在与蛮族的作战中死去,留下了年幼的儿子腓力五世。德米特里二世的堂弟安提柯三世以摄政王的名义控制了马其顿,成了手握大权的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为了瓦解希腊同盟,于是向亚该亚同盟伸出橄榄枝。而此时,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巴达新任国王(克里昂米尼三世),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试图摆脱马其顿的控制,为了化解国内矛盾,他不断对外用兵,并多次进攻亚该亚同盟,于是导致亚该亚同盟逐渐倒向马其顿。公元前222年,安提柯三世击败了斯巴达,在废除了斯巴达的政治改革后,又重新扶持亲马其顿的贵族上台,这使得斯巴达乃至亚该亚同盟再度臣服于马其顿。
同盟者之战:长达4年的拉锯战公元前221年,安提柯三世在一次战争中死去,17岁的腓力五世开始亲政。埃托利亚同盟认为17岁的新君继位暂时无力涉足希腊本土事务,于是便抓住时机举兵进攻亚该亚同盟南部的领土——爆发了同盟者战争。腓力五世联合亚该亚同盟与埃托利亚同盟展开了长达4年的战争,依然没有决定性的胜利,双方最终于公元前217年协商停战,随着和约的签订,希腊本土势力基本维持原状。
马其顿沦为附庸国:衰落的象征与埃托利亚同盟妥协后,腓力五世决定专心对付将势力渗透到伊利里亚的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15年,腓力五世与迦太基的汉尼拔缔结盟约,共同对付罗马——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爆发。通过战争,马其顿最终占领了伊利里亚。公元前200年,罗马主动进攻马其顿——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为了获取更大的胜算,罗马联合埃托利亚同盟和亚该亚同盟共同攻打马其顿,在以罗马为首的战略联盟下,公元前197年他们击溃了腓力五世的马其顿方阵,腓力五世被迫签订和约,他不但丧失了对希腊城邦的统治权,而且只保留了少量的军队,为了让对方安心,他又派出自己的儿子去罗马做人质。至此,马其顿丧失了强国地位,沦为罗马的附庸。
马其顿解体:覆灭的征兆公元前197年,腓力五世去世,他的儿子珀尔修斯成为马其顿国王(他是安提柯王朝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任国王)。珀尔修斯颇具雄心,并意图恢复安提柯王朝往日雄风,他扩建军队,与塞琉古帝国的公主结婚,介入邻国事务,将势力渗透到色雷斯和伊利里亚地区,他还武装视察希腊圣地德尔菲神庙,引起了希腊的恐慌。所有的这些举动都引起了罗马的不满。公元前171年,罗马出兵马其顿——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马其顿占据上风,赢得了几场战役,但是在公元前168年,在关键性的彼得拿战役中,马其顿方阵不敌罗马军团,珀尔修斯本人也被俘虏。自此,存在了124年的安提柯王朝覆灭,战后的马其顿王国也被罗马拆分成4个共和体制的小国。其间,先后出现3个自称珀尔修斯儿子的人自立为王,公开反抗罗马统治,但最终被罗马剿灭。公元前146年,马其顿的4个共和政体被解散,马其顿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罗马战车:这种战车虽然很帅,可对地理环境要求颇高,比如颠簸的山地就无法使用,也因此在当时只有局部地区才有这种战车,其作战方式主要是以骑兵为主。在图中的二轮双马战车上,驾驭战车者身穿铠甲、头戴头盔,身上披着的红色披风随风飘逸,不管远观抑或近看都极威风。
参考文献
[1]龙沛.论马其顿军事体系在希腊化国家中的继承、发展与衰亡[J].西部学刊,2018(10):46-51.DOI:10.16721/jki61-1487/c.2018.10.014.
[2]韩翔. 托勒密二世时代对外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邵大路. 希腊化时期新建城市研究[D].南开大学,2017.DOI:10.27254/dki.gnkau.2017.000003.
亚洲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印度与巴基斯坦自二战后分道扬镳,阿富汗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而幕后大国则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幕与历史极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本文摘编自《亚洲高原之旅》第16章到第19章,有删节,由出版社授权转载。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李娟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作者丨阿诺德·汤因
摘编丨董牧孜
帕罗帕米萨达伊
我站在伊斯塔立夫
(lst lif)
伊斯塔立夫,位于阿富汗喀布尔西北的一座村庄的露天平台上,东北是一望无际的戈伊达曼
(Koh i Daman)
平原。北方的地平线上矗立着兴都库什山白雪覆盖的山体,此处山脉或许并不像东方努里斯坦峡谷那么高,但是也高得鹰都飞不过,也许这座山脉的古代名称不只是诗意的夸张。兴都库什山古代名称的希腊版本是帕罗帕米苏斯
(Paropanisus)
,最初的意思是雄鹰飞不过的高山。现在从东向西横贯在地平线上的,正是帕罗帕米苏斯。不远处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型山脉,从戈伊达曼平原拔地而起,正好为我指明了戈尔班德
(Ghorband)
和潘杰希尔
(Panjshir)
两河交汇处。任意一条河流都流向一条山道,这条山道可供人和驴子穿越帕罗帕米苏斯。因此,这两河交汇处一直极其重要,直到最近才逐渐式微,因为喀布尔城的兴起改变了天然的贸易路线。
从公元前6世纪以来,至少在14个世纪中,这个世界的战略和政治中心都不是喀布尔,而是控制着戈尔班德和潘杰希尔两河交汇处的两座城市,它们就坐落在平原上那座小型山脉的西北方,大流士称它们为卡比萨卡尼什。如今,它们荒废的遗址被叫做贝格拉姆。公元1世纪和2世纪,这两座城池达到巅峰,是一个横跨阿姆河和亚穆纳河的庞大帝国的首都。帝国的缔造者是贵霜人,以前是游牧民族,从中亚迁徙而来。在贵霜帝国的保护下,佛教穿越兴都库什山,从印度到中亚再到中国,一路曲折迂回、艰难跋涉。不过贵霜帝国是希腊化帝国的继承者。即巴克特里亚,曾属马其顿帝国出的塞琉古帝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独立。公元前170年左右,大月氏为匈奴击败,西迁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里亚,即中国史书中的大夏。后大月氏一分为五,其中一部便是贵霜。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因此,文中称贵霜帝国为希腊化帝国的继承者。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47年3月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重大成就,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汤因比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他一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他既用哲人的独特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又以超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因此,当我站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放眼这壮丽山河,我脑中涌现的正是亚历山大大帝、德默特琉和赫尔默乌斯
(Hermaeus)
赫尔默乌斯
(约前90年—70年在位)
,是欧克拉蒂德王朝
(Eucratid Dynasty)
的最后一位君主,为大月氏所吞并。公元前2世纪70年代,监领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的欧克拉蒂德斯发动叛乱,在巴克特里亚称王,建立欧克拉蒂德王朝的功绩。
当希腊人从达达尼尔海峡穿越西南亚到达帕罗帕米萨达伊时,他们第一次觉得这里似曾相识。群山环绕下的平原,让他们想起了欧耳代亚
(Eordaea)
欧耳代亚是古代马其顿帝国中的一个王国。或者色萨利
(Thessaly)
,色萨利:希腊中东部历史区域,现为行政区,其古城区域与现在的区域大体相当。而繁盛的葡萄园则让他们相信,他们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早在亚历山大以前,就征服了这里。帕罗帕米萨达伊一定就是狄奥尼索斯的传说之地倪萨
(Nysa)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由倪萨的仙女抚养长大。酒神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领地,他之后的希腊崇拜者们欢欣鼓舞地以他为榜样。亚历山大在贝格拉姆建立了希腊殖民地。公元1世纪,当希腊统治已经在别处烟消云散时,赫尔默乌斯,这位希腊君主仍统治这里。据说,赫尔默乌斯已经同山峦另一边的敌国贵霜和解。无疑,相比贵霜帝国,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却能控制住从中亚到印度的要冲,因此他的善意对于后来的贵霜统治者仍然很有价值。贵霜人像罗马人一样都是亲希腊者,于是,一个由非希腊但是亲希腊的培育的希腊文化,在希腊统治终结之后,仍然沿阿姆河与亚穆纳河河岸以及地中海沿岸存在了很久。
酒神狄奥尼索斯。
站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我想象着亚历山大大帝穿越兴都库什山,从戈伊达曼平原向北入侵巴克特里亚;一个半世纪以后,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君主德默特琉从同样的路线,自北向南入侵印度。德默特琉及其继承者们,将希腊武器和钱币引入了比印度更远的地方,相比亚历山大大帝对印度次大陆西部边缘地带短暂的侵袭,他们的影响无疑更加持久。印度的巴克特里亚希腊征服者钱币,以及巴克特里亚的希腊贵霜继承者的希腊化艺术,都证明了希腊文化活跃在遥远的帕罗帕米萨达伊和更加遥远的犍陀罗地区,后者正是喀布尔河融入印度河之地。五十多年了,我一直在书籍和地图上研究世界历史的这一章。而就在这里,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我能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只一眼,便胜过读书五十载。
阿拉霍西亚走廊
阿拉霍西亚
(Arachosia)
,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西帝国、孔雀王朝及帕提亚帝国东部的一个行省的希腊化名称,它包括现今阿富汗东南部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在印度河、阿姆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壮阔的伊朗平原就像一座庞大的堡垒,群山环绕如铜墙铁壁,东北角的巨大阿富汗高地成了它坚若磐石的大本营。在自然守卫如此森严的环境中,天然的交通走廊仅有两条:一条向西南方向曲折蜿蜒,从戈伊达曼平原到坎大哈;另一条南北走向,从哈木湖
(Hamun I Helmand)
哈木湖是一种统称,泛指在伊朗东南部荒漠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地区,随季节出现的浅湖。穿过赫拉特,进入阿姆河锡尔河盆地中的开阔平原。4月里的一场暴雨,让我们决定按照顺时针的方向环游阿富汗,这样就能在山路干了以后再走。于是,我们从阿拉霍西亚走廊启程,目标是赫拉特走廊。
岁月悠悠,这两条走廊一直都是征服者军队、迁徙的游牧民族和宗教传播的必经之路。在阿拉霍西亚走廊,我似乎听见了疾驰的马蹄声还在山谷中回响。我的思绪飞回了那个多事之秋,居鲁士过于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而又被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大流士统一起来。在那生死存亡的一年,阿拉霍西亚走廊成了决斗场,两面分别站着支持大流士的阿拉霍西亚统治者维瓦纳
(Vivana)
和宣称自己有权继承波斯王位的瓦希亚兹达塔
(Vahyazdata)
。瓦希亚兹达塔已经在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区法尔斯
(Fars)
历史上的法尔斯泛指古波斯南部地区,包括今法尔斯省及附近省份。自立为王,并且急遣军队前往阿拉霍西亚走廊,击败维瓦纳,占领穿越兴都库什山的南部要冲——贝格拉姆。如果这个大战略成功了,他就拥有了波斯帝国的整个东南地区。但是千钧一发之时,维瓦纳为大流士力挽狂澜。他阻止了敌军占领要塞,又挫败了第二轮进攻。之后形势扭转,直到瓦希亚兹达塔的远征军全军覆没,走廊上的这场战役才结束。在这场历时13个月,争夺西南亚统治权的战争中,上述三场战役是决定性的。
思绪向后拉13到14个世纪,就能看到伊斯兰教进入阿拉霍西亚走廊,通过加兹尼和喀布尔,穿越兴都库什山山口进入阿姆河盆地,两个世纪以前伊斯兰教就传入了那里。当后来的伊斯兰教终于跨过雄鹰飞不过的高山,同早到达这里的伊斯兰教汇合,他们包围了戈伊达曼平原和赫拉特山谷之间的高地。岁月流逝,陷入包围的戈里
(Ghori)
高地居民,从伊斯兰教死对头变成了热情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汤因比。
加兹尼的地理位置比喀布尔高,而从喀布尔河盆地进入赫尔曼德河盆地的山口,海拔就更高。不过,在穿越瓦萨克的现代道路上,这座分水岭很不起眼,我们甚至还没发现就路过了,并且已经进入了赫尔曼河盆地,向加兹尼前进。城墙环绕的加兹尼是现如今的城堡,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战略位置,那是在一条指向西南方向的山脉最后一条支脉上,掌控着沿山脉两侧的两条道路的西南出口。现代道路沿着更西北一些的老路,但是加兹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的光塔、城市、皇宫以及陵墓的位置,都证明在那个时代另一条老路才是主干道。在加兹尼西南部,两条老路在现代修筑的城墙下合二为一,继续向前穿越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深坑,它被两条山脉包围,西北方是哈扎拉贾特山脉,东南方是苏莱曼山脉。4月,这两条山脉上仍白雪皑皑,在地平线上闪着银光,同我们脚下没什么特色的开阔平原对比鲜明。但是,在抵达穆库尔
(Mukur)
以前,平原再次压缩成走廊,两条山脉分立在道路左右。
这一段走廊就是塔纳克河峡谷。我们这几个朝西南方向去的游客,在抵达穆库尔之前,驱车进入这条峡谷,而且在看见坎大哈以前,都不能改变方向。事实上,这段旅程花费了一整天,我们乘坐一辆路虎,沿途的桥梁和涵洞交通量都很大。塔纳克河水流很小,即便赶上今年4月的罕见暴雨,它能灌溉的范围也不超过脚下随便一块麦田。但是,作为一条通向主路的黄金路线,它有两个显著优点,而这是其他河流比不上的。塔纳克河并没有切割峡谷,它的上游气势平缓而开阔,以至于我们都没注意到何时已经离开了加兹尼河流域进入了塔纳克河,两河之间没有明显的分水岭。正是这种平庸,让塔纳克河变得重要。加兹尼河转向南方,成为死水
(Ab i Istadé)
,剩下的水流作为支流的支流,最终曲曲折折地汇入赫尔曼德河。气势澎湃的赫尔曼德河,及其可爱的主要支流阿尔甘达卜河,都是比塔纳克河慷慨的灌溉河流,但是对公路可就没那么友好。正是因为它们的水流如此巨大,也就没给公路留下多少空间。两脚兽和四脚兽可以沿着阿尔甘达卜河谷爬到水流更大的地方,然后穿过一个山口进入塔纳克河谷。但是如果沿着赫尔曼德河向上游爬,就会进入死胡同,因为哈扎拉贾特山脉的最高峰堵死了道路。但是沿着平庸的塔纳克河向上,你会抵达加兹尼,那里是通往喀布尔、卡比萨卡尼什以及巴克特里亚的咽喉之地。塔纳克河作为一条通路,的确在赫尔曼德河盆地的诸多水流中绝无仅有。
人的分水岭
会流动的不只有水和水银。羊群会流动,游牧人群也会流动。整个三月,普什图牧人
(开伯尔山口以东称为波温达人,以西称为科契人)
一直在流动,像大马哈鱼一样逆流而上,经过白沙瓦大学的校园。他们从巴基斯坦和印度平原向西北方向流动,抵达阿富汗高地。今天,在从穆库尔到坎大哈的公路上,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这个时候,他们本来也应该向上流动,但却从西南向东北前进。在开伯尔山口和阿拉霍西亚走廊之间,我已经越过了游牧人群流动的分水岭。游牧人群从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汇聚在哈扎拉贾特山脉的夏季牧场上。
我们今天遇上一支人数众多,算上牲畜和人非常庞大的队伍,我们不得不停下汽车,让他们先过去。把牲畜算在内,不仅因为它们占地面积最大,更是因为它们正儿八经也是家庭成员。事实上,人类对待它们比对自己还要体贴。下雪时,地上湿漉漉的,不少牧人还赤着脚,帐篷也都破陋不堪。可是当队伍行进的时候,却很少有人骑着牲口。在那支特殊的队伍中,我惊讶地看见一个小男孩骑在驴上,面色凝重。但是小骆驼在背篓里由成年骆驼驮着,却很常见。能走路的年轻骆驼背上盖着绗缝外套,上面还有个洞,供毛茸茸的驼峰顶穿过。即便是成年骆驼,走到高海拔时也被披上麻布外套。羊羔则像婴儿一样被人抱在怀里。这支队伍非常庞大,因而拥有自己的毛拉,这位胡子灰白的老人也怀抱两只羊羔步行。成年羊才自己走,它们细碎的蹄子在半干的泥地上发出奇怪的啪嗒啪嗒声。
突然,在一群孩子中,我好像看见了我的孙女。她也正热切地注视着我,好像很惊讶我居然这么久才认出她。身高、特征、眼睛、表情,一模一样。把这个普什图小姑娘弄白一点,或者把那个英国小姑娘染黑一些,简直就是双胞胎。她们两个如此相像,是人类种族统一体的活生生的证明,尽管人类人为地成了相距遥远的民族。就像贝尔曼号
(Bellman)
船员回应的那样,“普什图人”、“英国人”还有别的什么,我们给自己和邻人贴上的这些标签,“只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这些吉普赛普什图人的先祖,是什么时候找到了穿越兴都库什山进入现在山南栖息地的道路?我们猜测今天的普什图人源于前赴后继的游牧入侵者,他们每次入侵都会吸收一些普什图语以及当地的游牧生活方式。这些新来的入侵者是被后面的人驱赶而来,还是受眼前新牧场的诱惑而来?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欧亚大草原腹心位置的游牧民族人口和牲畜数量倍增,比较弱小的游牧部落被挤压到了草原边缘,他们走出了草原。但是,即便没有来自身后的压力,一个游牧部落也会受到诱惑,自愿以草原交换群山环绕的一连串连接着阿姆河盆地和赫尔曼德河盆地的牧场。
汤因比的代表作《历史研究》英文版。
在我顺时针绕阿富汗而行的旅程中,我已经反方向沿着这一连串牧场追随中亚游牧移民的跋涉之路。穿越赫尔曼德河上的格里什克
(Girishk)
和迪拉腊姆
(Dilaram)
之间的戈壁滩,我们在迪拉腊姆和法拉省
(Farah)
之间,穿越被古尔山脉
(Ghor)
最南端的山峦包围着的六座大牧场。5月初,这些牧场上到处都是吃草的骆驼、山羊和绵羊,还有它们的主人或者说仆人。越过法拉省的开阔平原,再次陷入群山包围之后,我们很快发现自己正在穿越信丹德
(Shin Dand)
的巨大绿色圆形牧场[信丹德的波斯语名字是沙布札瓦
(Sabzawar)
,意为“绿色的河边草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隐退。遥远的蓝色天际丝毫看不出白雪覆盖的丘陵就潜伏在东方。逆时针沿着我们几天前在坎大哈和穆库尔之间遇到的普什图移民队伍的足迹,一个中亚游牧部落就会发现,从哈里河峡谷向南和向东,一路上都是水草丰美之地。
公元前2世纪,在月氏的压力下,塞族人被迫放弃了先祖在锡尔河和阿姆河盆地的营地,他们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最终穿越赫尔曼德河盆地,最远抵达东南方的马哈拉施特拉
(Maharashtra)
。那天早晨,在从穆库尔到坎大哈的路上,我目睹的正是21个世纪以前改变世界历史的民族大迁移的一场重演。
坎大哈
如果从加兹尼和穆库尔沿着阿拉霍西亚走廊进入今天的坎大哈,就不会明白为何这座历史名城矗立在这里。离开机场几英里后,道路突然偏离了行驶了大半天的塔尔纳克河右岸,向上爬升到了一块良田遍布的宽阔平原,很快又跨越了一条壮观的灌溉水渠,这条水渠从对面一直延伸到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的塔尔纳克河谷。塔尔纳克河水量太小了,一定有其他更加丰沛的水系滋养这条水渠,不过目前我还看不见。右边的地平线上是一条较低的山脉,有着奇异的锯齿状山顶。我眼前是一座或两座孤立的山峰,同样不高,但形状却更奇异,在平原上拔地而起。道路明显朝着山峰而去,但是就在似乎触手可及的时候,满眼的树木突然遮蔽了视野。我们沿着一条林荫道进入坎大哈,道路两旁都是花园,当抵达住处时,我已经彻底晕头转向了。
为了找到方向,我必须出城去,走一遍从坎大哈到格里什克的路。这条路距离今天的城市边缘有一两英里远,在路上会发现自己正好位于刚才所见的形状奇异的孤山脚下,自从踏上由加兹尼进入坎大哈的路,就再没看见那座山。这座山形似一艘19世纪晚期的铁甲战船,船首被削成一只夯锤。这只夯锤的尖端正好碰着路面,沿着夯锤锋利的边缘,莫卧儿皇帝巴布尔开凿了40级巨大的阶梯,即奇勒兹纳
(Chihil Zina)
。奇勒兹纳,意为四十级台阶,应拼作Chil Zena、 Chilzina或Chehel Zina。这些阶梯通往一座壁龛,皇帝在里面立碑记录他在印度的征服行动。巴布尔的孙子阿卡巴后来添上了自己的铭文。阿富汗前国王阿马纽拉
(Amanullah)
又安置了一对铁栏杆
(愿上帝保佑他)
,观光者可以扶着栏杆安全地爬上台阶,尽管还是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阿富汗喀布尔
最高一级台阶位于夯锤的缺口处,站在那里就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从加兹尼来时遗漏的风景。回望东北,灌溉平原的全貌尽收眼底。稍远处茂密的树林预示着那里有一座现代城镇,在它旁边还能看见古城的轮廓。18世纪阿富汗王国的建立者阿赫迈德·沙·阿布达利,在这块平原上修筑了这座四面围墙的城市。阿赫迈德·沙陵墓的圆顶标志着城市的东北角。今天的城市规划者们推翻了他建立的城墙,如今沿着这座曾经的四方城的外围进入坎大哈,几乎很难发现任何遗迹。但是,站在奇勒兹纳顶上,就能看见18世纪的坎大哈和远在拉贾斯坦的18世纪的斋浦尔,都是按照相似的矩形修建的。在亚洲,这种严谨的城市几何学似乎很有异域风情。可以幻想一下,这也许是某些受亚历山大大帝委托而来的希腊建筑师的杰作。
阿赫迈德·沙的坎大哈城矗立在平原之上,挤掉了之前的城市,却在现代轮到自己被淘汰。站在40级台阶顶端的小平台上,伸长脖子,沿着船形山的侧面向右看,紧贴着船尾处还有一片腐朽的泥墙,那里一定就是阿赫迈德·沙·阿布达利将首都迁入这里之前的坎大哈城旧址。他统治着马什哈德
(Mashhad)
和拉合尔之间的全部领土,因此有胆量将他的新城修建在如此暴露的位置上。老城则据山川之险,同时刚好掌控山脉远端和塔尔纳克河之间的西向路段。在我所在的位置上,再次看见了塔尔纳克河。河流与山脉之间的空间刚够容纳一座城池,在山脚下掌控道路。
阿富汗喀布尔
走下40级台阶,我们参观了刚才从上面看见的古老泥墙环绕的城市。在这座废弃的城市里,有一座著名的神龛,吸引了大批坐车而来的朝圣者,多亏他们,去那里的路才通车。靠近40级阶梯的城墙外,山脚下有一眼泉水,沿着一座小型峡谷的底部喷洒出一片如茵绿草。城墙里面大本营的废墟向我们证明,这里必定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辛苦经营。随着陡峭的山脊向上,城墙也从泥筑变成了石筑。最高处极为艰险,就算是山羊也爬不过去,是一道天然屏障。
城堡的高度证明了它是三座坎大哈城中最早那座的古老遗址,因此也就间接证明了船形山尾和塔尔纳克河之间的道路也很古老。这条道路沿船形山船首而建,从坎大哈到格里什克的现代公路也沿它修筑,还有一座纪念碑也能证明这条道路历史悠久。从山峰东北一侧最低的斜坡可以俯瞰这条道路,就在几天前,那里刚刚发现了一座印度皇帝阿育王的石碑。这是一块双语石碑,一种语言是阿拉姆语
(Aramaic)
,已灭亡的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另一种是希腊语,塞琉古王朝的官方语言,塞琉古王朝是波斯帝国在东方的接替者。这块石碑是已发现的最靠西的阿育王石碑,它的地理位置证明,亚历山大大帝的继承人“胜利者”塞琉古,割让给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笈多的领土中,包含整个阿拉霍西亚地区
(以此交换500头战象帮助塞琉古对付安提柯)
。
从奇勒兹纳上看过全景,参观过最古老的坎大哈城遗址,并且探明阿育王石碑的大致位置
(以防破坏又被重新掩埋)
之后,为何坎大哈城位于此地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即便是40级台阶上绝佳的观察点,还是看不见一种只能在地图上显示出的情况。在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赫尔曼德河和印度河一样,都有一条分成五条河的支流,而坎大哈的位置正好呼应木尔坦。它坐落在一块颠倒的三角洲的中心,正好在五条支流汇入主流的交汇点上方。地图大体准确,但是,从40级台阶顶只能看到一条伴随坎大哈的塔尔纳克河,而它却是五条河流中最不起眼的。阿尔甘达卜河
(Arghandab)
才是老大,因为其余四条河水都要汇入其中,再一道奔入赫尔曼德河。但是,无论从40级台阶顶还是平原上,都看不见阿尔甘达卜河。无论从上面还是下面看,西北方的地平线都被造型奇异的锯齿状小山脉封死了。
当天下午,我们突破了这道阻碍视野的障碍。我们径直前往那座讨人厌的小型山脉,再次穿过昨天遇到的宏伟灌溉沟渠,从山脉隧道钻出,再穿过无数锁门关
(darbands)
中的一道,锁门关是一种变幻莫测的山体裂隙,是伊朗山地风光的典型特色。然后我们绕过另一座形态特异的山脉的山脚,绿意盎然的阿尔甘达卜峡谷就出现在眼前。浅绿色的庄稼和深绿色的果园、小树林交织在一起,阿尔甘达卜河穿流而过,河水温柔,流淌出一条条蜿蜒的蓝色水带,黄沙河岸曲折,与河水相映成趣。
阿尔甘达卜是一条迷人的河流,我们曾在巴巴瓦力饭店
(Baba Wali)
的阳台上看她看了几小时,人居然可以爱上一条河。但是如果阿尔甘达卜河曾以水中仙女的形象出现在希腊神话中,那么神话里她一定不爱凡人,因为她的心全部属于艾特曼德斯
(Etymandus,伊朗语中赫尔曼德河的希腊语名字)
。在巴巴瓦力饭店,我看着这个小仙女匆匆奔向她的爱人。第二天,在毕世特堡
(Qala i Bisht)
,我看见阿尔甘达卜河投入赫尔曼德河的怀抱。当她独自舞蹈的时候,可曾看见那些残忍的人类工程师正榨出她的血液,浇灌干旱的坎大哈平原?我想她大概满脑子都是她的爱人,所有没注意到那些未经允许的恣意妄为。唯有干旱的平原才感谢那些不信神的工程师的胆大妄为,用偷来的河水为自己披上绿色的外衣。
编辑|张进
校对|危卓
如果说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是什么?那一定非古丝绸之路莫属。但如果仅仅把古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交流,定义为中国所在的东亚文明圈与古罗马所在的地中海文明圈之间交流的话,那一定是在以中国人的角度看问题,毕竟生于斯长于斯,而实际上古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身处东亚的中国和以古罗马为代表的欧洲之间的交流,还存在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交流终端,那就是南亚次大陆,或者说古印度地区。按照古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来说,东亚中国、南亚印度和欧洲罗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的全部,而处在这三个世界边缘终端之间的板块,如中亚、西亚、北非等,都或多或少的受益于三者之间的交流往来,甚至古丝绸之路中间板块互相的交流频次要远高于东西方终端。
古丝绸之路路线图:东西方交流存在三个终端:古中国、古罗马和古印度
在古典时期,依靠马匹、骆驼突破地理隔绝是要历经千难万险的,为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汉、唐、清三朝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国漫长古代史中,唯一将统治势力延伸到西域,并越过天山进入中亚板块的朝代(元代,统治西域、中亚的是察合台汗国,非元朝)。而在其他朝代,势力范围更多的是在东部核心区,可以说是独处在“东方世界”。相较之下还存在一个更多元、更有“世界”属性的,广义上包含印度在内的“西方世界”。
南亚次大陆与东亚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青藏高原,似一堵墙
它们之间的地缘关系更紧密,也更有机会影响到“西方世界”其它板块的历史进程,如来自南俄草原的雅利安人南下取代印度土著古达罗毗荼人;来自中亚的大月氏建立横跨中亚南亚的贵霜帝国(与当时汉朝、罗马、安息并列四大强国);来自南欧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人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等。为此我们不妨做一个横向对比,以验证“西方世界”之间的交流频次,辅助解读中亚、南亚的地缘结构。
先秦春秋时期诸侯国分布图
一是先秦时期(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朝建立之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先秦是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头颅”。基本上是在东方独立发展。
西亚强国亚述帝国疆域示意图
而“西方世界”的西亚、地中海地区大致经历了西亚诸国(亚述、巴比伦、波斯)以及古典希腊,然后波斯进入中亚,而后马其顿崛起并进入中亚,再后来马其顿退出后,塞琉古占据西亚,安息国占据伊朗,大夏占据中亚吐火罗盆地。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鼎盛时期疆域图
代表国家: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0—前330年),即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二波斯帝国是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在大流士时期将波斯势力扩张到了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控制了中亚的河中地区、费尔干纳盆地,还包括印度河流域部分,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版图地跨亚欧非大三洲的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全盛期疆域图与亚历山大东征路线示意图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前323):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由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北部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但仅持续13年,以亚历山大逝世结束(享年33岁,纸牌中的老K,超越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是欧洲四大军事统帅之首)。
塞琉古王朝疆域与东西方世界局势图
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年—前64年):是亚历山大帝国后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创建的以叙利亚为中心,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东方部分,包括今伊朗和亚美尼亚在内的王朝。在公元前280年前后,版图面积达到顶峰,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30万。
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独眼)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版图
补充:公元前301年,三位在继业者战争中的胜利者(即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独眼))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亚洲部分由部将塞琉古继承,这就是后来与古罗马的庞培、克拉苏(庞培、凯撒与克拉苏是古罗马的三头政治同盟)等人征战不休的塞琉古帝国。埃及部分由部将托勒密(埃及总督)继承,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直传到与凯撒结婚的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为止,历经275年。安提柯一世创建的安提柯王朝(前276-前168),领土基本在马其顿王国、希腊和小亚细亚(今土耳其),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统治着300-400万人,延续百余年,直到罗马共和国征服马其顿为止。
秦国横扫六国后的疆域图
二是秦和西汉时期,由于秦朝(前221—前207)的持续时间仅有14年,故而和西汉合在一起,毕竟时间维度上更好可以匹配“西方世界”的塞琉古王朝和后续的大夏国、大宛国等。“东方世界”先是秦国横扫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五百年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疆域面积约为340万平方公里,东起辽东、西抵青藏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人口2500万至3000万之间,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并且很多实行的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北击匈奴南俘百越、废分封行郡县、首创皇帝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依法治国的秦律,经汉朝损益,成为唐朝前历代的法律蓝本。
西汉时期疆域图
而后是延续了210年的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疆域上东并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大漠(阴山北),面积达到609万平方公里,自此奠定了汉地的基本格局。汉武帝时击败匈奴,派李广利远征西域大宛(得汗血宝马),收服两越,通西南夷,东灭朝鲜,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古丝绸之路打下基础。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今轮台县,有权册封西域诸国国王,颁赐官吏印信,调军征粮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人口达到6300万。据史书记载: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罗马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表明西汉时期,“东方世界”已经开始对影响中亚的历史进程。
塞琉古王朝衰弱被帕提亚帝国(即安息)取代
至于“西方世界”的动态,塞琉古王朝走向衰弱,仅剩下西亚部分地区。如公元前256年,塞琉古帝国在中亚的帕克特里亚省宣布独立,在今吐火罗盆地建立了巴克特里亚(即大夏,前256--1)。东伊朗的安息游牧部族(现伊朗认为是外族统治)南下,进入波斯高原,打垮了塞琉古,建立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226年,又称安息帝国),是伊朗高原在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曾与西汉在中亚争雄,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安息帝国位于古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与西汉、古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
西域塞种人建立的康居国、乌孙国、大宛国示意图
其实远在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中亚还出现了一系列塞种人(即从南俄草原南下的雅利安人一支)的小国家,如康居国、乌孙国、大宛国等。被西汉击溃的匈奴(史记称夏王朝遗民与西域的月氏、楼兰等人的融合),后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公元前53年),北匈奴的郅支单于部西迁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威震中亚,一度领导了匈奴的短暂复兴。其实在此之前,原本生活在河西走廊的雅利安人一支月氏人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大部分被迫西迁西域,后来月氏人在中亚河中地区和吐火罗盆地灭掉大夏国,改称大月氏;剩下小部分在祁连山下为小月氏。当然还有臣服西汉的大宛,是在如今锡尔河上游的费尔干纳盆地。
东汉王朝疆域图
三是东汉时期(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在疆域上,东汉与西汉大体相当,面积达5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6500万。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由东汉蔡伦改进而来。东汉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南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北匈奴西迁后崛起的鲜卑人占据漠北草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北匈奴西迁示意图
至于西域,在公元89年东汉和帝时期,西迁的北匈奴被被东汉和南匈奴联合击败(即窦宪燕然勒功),便从乌孙国(伊犁河流域)迁居到更西边的康居国(哈萨克丘陵和里海沿岸低地),再后来就消失了(缺乏史料记载)。据传再次登场是在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匈人帝国,成为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即匈奴王阿提拉),也有小部分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后被鲜卑所并。窦宪破北匈奴后的第二年(即公元90年),东汉在龟兹复置西域都护府,班超为都护十一年,几乎把西域诸国玩于鼓掌,使得西域诸国纷纷归附汉朝,完全恢复了西汉时对西域的管辖。只是班超后继都护不甚称职,直到公元123年,东汉派班超子班勇管辖西域,才恢复东汉与西域诸国的统辖关系,只是楚河流域的乌孙和葱岭以西的大宛再归属东汉了。
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疆域图
当时的“西方世界”最大的变动是大月氏以阿姆河上游的吐火罗盆地为基地,翻越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占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横跨中亚与南亚交汇处的贵霜帝国(公元45年—375年),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而且在东汉汉和帝逝世后的中后期,贵霜帝国不但攻取了大宛和乌孙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南天山的伊塞克湖盆地区,而且侵入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塔里木盆地。此时,整个欧亚大陆从东到西分布着四个大国:东亚汉朝、中亚贵霜、西亚安息和欧洲罗马。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示意图
自此,“东方世界”的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交流在汉朝时达到一个高峰,不但开辟了联系东西方世界的古丝绸之路,而且还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加以维护和保障,使得沿线的各国人民在这条东西方贸易通道上撒下了沟通的种子,如西域的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豌豆等)、胡瓜(黄瓜)、胡葱(大葱)、胡萝卜等植物和骆驼、驴、马的优良品种传入中原,内地的丝绸织品和铁器等工艺品、生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甚至远至地中海地区,东西方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至于后续东西方世界的平行历史,下期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