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名讳是什么意思(直呼名讳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5 13:42:31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有名、字、号等多种称谓,见面时应如何称呼?

古代对于人的称谓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往往有名、字、号,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身份之人时称谓都是不同的。那么,见面之时,到底是该叫名还是叫字又或是称号呢?这一章节就来说一说古人称谓之礼。

​古人多名及称谓礼俗

人名是一个标志符号,其基本用途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区别。但在社会生活中,名字大大突破了识别符号的意义,而且体现为礼俗文化,与制度息息相关。古时,无论男女,都有小名、大名、字。

所谓的小名,就是小孩刚出生的时候父母为他取的名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小名很有特点,通常以动物起小名,小猪、小狗一类的十分普遍。小孩以动物取小名,据说是因为古代小孩成活率不高,起这样的小名寓意着容易养活。

大名,一般是小孩上学以后取的名,也是正式的名字。比如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备”就是他的名,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轼”就是他的名。

字,一般是到了成年以后,举行成年礼——冠礼时才取字,因而有“冠而字之”的说法。普通百姓家一般是不取字的,官宦人家、文人取字的较多。如诸葛亮,字孔明,张廷玉字衡臣等等。女子也有取字的,尤其是书香门第的小姐们都有名和字。

​不过,女性多在订婚、结婚的时候才取字,有个成语叫“待字闺中”,意思就是指女孩还没有订婚、结婚,在闺阁中等待取字。在文献中还将女子出嫁称为“字之”,意思也是订婚、结婚之意。

小名、大名、字这三种称谓是不可以混淆的,关乎礼俗。孩童时期如何称呼都行,等到长大后取了大名了,再称小名就不合适了,只有家长和特别亲近的人才可这么称呼。这种礼俗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有时候就称小名,贾母就训斥他们说,你们都长大了,就不要再提小名了。

在古代,对成年人称呼小名,是表示对这个人的不尊重,甚至还带有侮辱性。《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小名叫阿满,因此他的很多政敌或是对他不尊敬的人,在称呼他时就叫阿满,这种情况就是对曹操的蔑视。

名讳的意义

古人有“名讳”之说,文献中所说的某人“讳”,讳下面就是他的名,加讳字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尊敬,表示不敢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在社交当中,对对方表示敬意的时候不称名,直呼其名是不尊敬的行为,所以名应避讳。

如果表示尊敬,应称其他名字如字、号等,但是自己称呼自己的时候,应称名,不能称字,自称称字,是一种自大的行为。臣下无论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还是提到别人,一定要称名,以称名之谦卑体现对皇帝的尊敬,绝不能称字。

​封建礼制中有两个概念,叫“赞拜不名”、“诏书不名”,这都是对某个官员赋予的一种特殊荣誉。赞拜不名,就是朝堂上官员对皇帝跪拜,主持礼仪的鸿胪寺官员唱赞到某个官员时要提到他的名,如果不像其他人一样称名,而称他的官职或爵位,这就是一种高规格的礼遇。一般有这种荣誉的官员,都是皇帝特别尊重的人。

诏书不名,是指在诏书中本应该称呼其名的时候也不称名,而是用其他的名字代替,这同样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

字、号在称谓中的礼俗

文人之间十分讲究字的称谓,在礼敬的场合下被广泛运用,称为“讳名称字”。文人、朋友间互相称字也有亲近感,君对臣称字就是对臣的抬举,如《雍正王朝》中,康熙、雍正就称张廷玉的字衡臣。

君称臣之字的现象主要是唐代以前,宋以后较为少见,顾炎武的《日知录》对此有专门的说明,他说唐代以前,君常称臣字,所以君臣之间有朋友之义,后世罕见。这种称谓之礼的改变,与君臣等级差距不断拉大有很大的联系。

​号也是一种名字称谓,不过起号的人就不太广泛了,一般是文人、官员、僧道等。号也最为复杂,下面介绍几种:

自号。主要是文人表达自己的志向、信仰、节操、情趣、爱好、性格、人生观等等。比如苏东坡、郑板桥、王渔洋,这些都是号。苏轼,号东坡居士,称居士的一般都信佛,表示自己恬谈,四大皆空。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叫郑燮。王渔洋名叫王士禛,是清代高级官员、著名诗人,号渔洋山人。自取号者,人们也往往遵从其意向,也以号称他们,对其也有尊崇之意。

他号。是别人起的号,也叫绰号,如赛诸葛、小诸葛、小李广、智多星、赛西施、母夜叉等等,有褒也有贬,称呼时自然也和礼敬与否有关。

谥号。是人死后朝廷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称号,最初也有褒贬之分,后世多为褒。清代,官方赐予谥号者,是有一定成就、较高品级,威望、品德高尚的人。尤其是谥以“文”字,一般是不轻易授予的。按制,若非翰林出身,必须是大学士才谥“文”,能得到“文”字谥号的,都是特别著名的人物。

因谥号具有荣誉性,所以后人也多以谥号称之,以表示尊敬,其生前的文集大多也是以他的谥号命名的。如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林则徐的《林文忠公政书》等。

​除了上面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许多称谓虽然不普遍,但也需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府邸称。这一般多用于王公贵族的代称,作为第三人称。清代,如恭邸就是指恭亲王奕訢;醇邸就是指醇亲王奕譞或是他的儿子载沣;庆邸是指庆亲王奕劻,这些都是王府府邸称谓。

爵称。这种情况相对府邸称要多,如诸葛亮称武侯,因为他的爵位是武乡侯;司马温公,指的是司马光,因为他的爵位是温国公。清代,有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等,用于第二人称,对面称呼他时,称王爷。用于第三人称也有用爵称的。

地望称。这种称谓较为常见,一般是有一定地位的或是名人,以他出生的州县称呼。如明代的张居正,湖北江陵县人,称张江陵;严嵩,江西省分宜人,称严分宜;清代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称为李合肥;张之洞,直隶南皮人,称为张南皮等。

以任官地、官衙、官职称。如柳柳州,是指柳宗元,因为他在柳州做过刺史;杜工部,是指杜甫,因为他担任过工部衙门的员外郎;王右军,是指王羲之,因为他担任过右军将军。

​称谓中的避讳礼俗

古人对尊敬之人的名字主要体现在“名”上,应避免写出或直接说出,而是以变通的方式表达,否则就是失礼、不敬的行为。其中,对于皇帝的避讳最为严格,不避讳则是犯罪,这是古代称谓之礼的特殊内容。避讳主要分为私讳和国讳。

除了皇帝之外,避其他人都叫“私讳”。中国古代交往礼俗中有“入乡问俗,登门问讳”的注意事项,否则就很容易犯了对方家族的名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雍正朝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父亲名鄂拜,鄂尔泰在书信中就从不写“拜”字,而以“顿首”代替。别人与鄂尔泰书信来往,也不写拜字,以免犯讳。乾隆朝福康安对属下官吏犯其祖(李荣保)、父(傅恒)或本人名讳者必当面申饬,与他往来的公文,凡“康”字均以“泰”字代替,“安”字以“宁”字代替。

“国讳”,是全国臣民都必须避讳的某人名字。如皇帝、皇太子的名字,清代还有孔圣、关圣的名讳。孔子名“丘”、关羽名“羽”,这两个字都是要避讳的。

​皇帝的避讳就更加严格了,这关乎某些名称的改变以及用字的改变。如康熙的名字叫玄烨,有一个玄字,皇宫的北门玄武门到了清代康熙继位后就叫神武门了,玄孙,也被改为元孙。

雍正帝名胤禛,继位后,其兄弟的“胤”字改成了“允”字,与其名“禛”字同音的“真”字也要改,河北的真定县改为正定县,江苏省的仪真县改为仪征县。后来溥仪继位后,仪征县为避讳“仪”字又改了一次,不过名字没有叫开清代就灭亡了。此外,皇帝的陵寝也要避讳,如康熙帝的陵寝叫景陵,湖北的景陵县就因此改为了天门县。

不过,清代皇帝的避讳,比起以前的朝代来说,还不算是最讲究的,最讲究的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清代到了嘉庆以后,不让臣民迁就他,而是主动迁就臣民。如嘉庆帝名叫永琰,他即位后将“永”字改成了“颙”,道光帝名绵宁,将“绵”字改为了“旻”字,这样的生僻字民间用到的自然也就不多了。

​最后,附带说一下明清两代皇帝的称呼与年号问题。

因为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一般就一个年号(明英宗、皇太极除外),所以有以年号称呼皇帝的,如洪武帝,永乐帝,康熙帝、乾隆帝以及略称康熙、乾隆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称呼一般都是在民间或是外国才会出现,在本朝当时的官场是不能这么叫的,这是一种极不尊敬的叫法,轻者丢官,重者下狱。

小说:王爷敢在朝堂上直呼皇上名讳,还不觉得有错,被全朝野讨伐

“赫连君衍,你简直放肆,竟敢直呼父皇名讳,就不怕父皇降罪吗?”

赫连玉祁怒斥道,这赫连君衍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仗着父皇疼爱,竟敢这般不将父皇放在眼里。

“一个赫连晟而已,又有何惧?”

赫连君衍虽带着面具,可那与生俱来的高贵之气让人难以忽略。

虽瞧不见其面容,可也想象的到面具下藏着怎样一张嚣张的脸庞,能说出这话,他也确实有狂傲的资本。

“你......你......”

赫连玉祁顿时被他气的说不出话来。

“太子莫要见怪,赫连君衍说话一向如此,太子多多包涵。”

即墨慕言赶紧笑哈哈得打圆场,随后转头看向徐清秋。

“清秋姑娘要不要一起游湖?”

徐清秋也不知他打得什么主意,可她不想与皇室之人过多接触。

“多谢公子好意,小女还有要事,就不奉陪了。”

“那还真是巧了,我们也正准备回去,你看这附近也没有其他船只,要不要与我们一同?”

即墨慕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可徐清秋却听出了他话中的意思,便也想看看他们到底有个意图。

“那便多谢王爷和这位公子了。”

话音刚落,即墨慕言就赶紧让人将船往她跟前靠去。

徐清秋转头对赫连玉祁道:“今日多谢太子款待,若无其他事,臣女便先行告退。”

“本宫让你走了吗?”

赫连玉祁冷声道,赫连君衍他惹不起,她一个女子也敢这般对他,当真不把他这个太子放在眼里。

徐清秋刚要转身,听到他这句话顿时有些愣了,合着她成了出气筒?

“太子殿下还有何吩咐?”

徐清秋转身谦卑道。

“既然徐姑娘跪着,那你身为她的嫡姐,便同她一起跪着。”

徐清秋也有些无奈,还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刚要下跪,一股内力却抵住了她要下跪的双膝。

徐清秋转头看向船上的赫连君衍,赫连君衍这才转头看向她。

“你不必跪。”

徐清秋转头看向身旁的太子,太子却满脸怒意。

“本宫让你跪下。”

“本王说了,你不必跪。”

两人僵持不下,徐清秋在两人中间也有些无奈,这两人的矛盾与她何干?她就是一打酱油的闲杂人。

“赫连君衍,本宫乃是父皇亲封的太子,你一个王爷当真以为自己有多大能耐不成?”

“本王若是记得不错,这太子之位似是本王抗旨拒封之后,才传入你手!”

这话简直就是杀人诛心,赫连君衍就是在告诉他,这太子之位本王不稀罕,所以才落入你手,你应该感谢我才是。

“赫连君衍......”

“本王的名讳可是你叫的?”

话音刚落便一掌拍翻了其所在的船只,即墨慕言眼疾手快,赶紧将徐清秋带到他们的船上。

身后顿时间一阵惨叫和救命声。

“啊~救命啊~救命~我不会水,救命啊~”

徐清秋自是也听到了徐清悦的声音,可看这船上的众人没有丝毫要出手相救的意思。

“你想救他们?”

这时即墨慕言的声音从耳边传来。

徐清秋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落水的众人。

“我不是什么善类,自是不会做那滥好人。”

徐清秋突然转头质问道:“不知阁下,如此大费周章,是为何意?”

“什么何意?姑娘是说我为何救你?只是单纯的看不过眼而已,姑娘不必客气,举手之劳而已。”

即墨慕言挥了挥手,示意她不必客气。

“为何跟踪我?”

徐清秋见他打马虎眼,便不想多与他废话。

“跟踪?姑娘何出此言?我就是来游湖而已,恰巧碰上姑娘,便出手相救,何来跟踪一说?”

即墨慕言明明知道徐清秋在问什么,却装作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

“阁下不承认便罢了,不过,阁下的声音很特别,若是日后跟踪,尽量不要开口,否则很容易暴露身份。”

“真的吗?我竟不知道自己的声音这般好听,竟能让姑娘如此惦念。”

即墨慕言顿时有些得意忘形,突然反映过来不对。

“那个,姑娘听错了,我突然想起今日有件重要的事要做,先走了。”

说完便赶紧动用轻功离开了此处。

徐清秋抬头看向刚刚赫连君衍所站的位置,而此时却已空无一人。

“徐姑娘,我家王爷有请。”

一个侍卫前来传话。

徐清秋便跟着侍卫进了船舱。

“臣女徐清秋拜......”

徐清秋刚要下跪,却被其内力阻止。

“坐。”

他的声音清冷且低沉。

徐清秋便直接坐下,也没有丝毫娇作之气。

“多谢王爷出手相救,臣女感激不尽。”

赫连君衍只是冷淡的“嗯”了一声,便没了下句。

两人就这样坐着,没有一人肯开口打断这份安静。

徐清秋一直偷偷观察这眼前的这位被百姓称为战神的男子,可他带有面具,根本看不见他的表情。

就连眼神都未给过她,他就如同一尊大佛,坐在此处俯瞰众生,没有什么东西能打扰他一般。

可也正因如此,才让她觉得此人很是危险。

“不知王爷叫臣女前来有何要事?”

徐清秋抬头看向赫连君衍,而赫连君衍却不紧不慢的喝着茶,并没有要回答她的意思。

片刻后

“到了。”

赫连君衍这才放下手中的茶杯,起身往外走去。

就在这时,船突然停下。

徐清秋也起身往外走去。

等她走出去时却不见了赫连君衍的身影。、

而来时坐的马车早就已经消失不见,想必是已经回去了。

正当她准备走回去时,一辆马车朝她这个方向赶来。

“徐姑娘,我家王爷吩咐,让属下护送您回徐府。”

马车上的侍卫正是赫连君衍身边的侍卫。

“不必了,替我多谢王爷。”

说完便往前走去。

侍卫赶紧下了马车,拦住徐清秋的去路。

“徐姑娘,还请上马车,王爷交代的事,属下若是办不好,回去定会受罚,还请徐姑娘莫要难为属下。”

徐清秋看了他一眼,便转身上了马车,虽不知道赫连君衍这是何意,可今日一行,却不难看出此人对她并无恶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