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从小每每有人流年不利时,长辈们总会说这人犯了太岁。于是对于小君来说“犯太岁”这词汇自小便霉运的代名词,而何为“太岁”,小君也是到了长大后才弄明白。
不少人以为木星就是太岁,其实木星是木星,太岁是太岁。严格来说,木星叫做“岁星”,而太岁则是亦可虚拟的暗,与太岁相对运行,正合一阴一阳格局。岁星在天上运行乃居阳,而太岁在地下运行乃居阴。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虚拟出一颗行星呢?这就要从星象上说起了。
古人观察行星运行,发现木星运行一周天,回到原点需要12年,于是将木星定为岁星,将木星运行的轨迹分为十二格,这样木星每走一格便是过了一年。
但是随着测算水平的发展,古人发现木星运行一周天并不是正正好12年,而是11.86年,换算过来就是11年又314.6天。这样一来,计时难免会有偏差。按照古人一贯的操作,月份不准就闰月,年份不准就闰年。问题是以当时的测算水平还是无法算清楚木星的确切周期,于是这这月份如何闰,总是会炒成一锅粥,终究越吵越乱。
再加上五行星象所对应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中,唯独木星的运行方向与其他四颗行星相悖,是逆星盘而运转的。于是,聪明的先贤们便想了个这种的办法,虚拟出一颗行星,与木星相对运行,且拥有与其他四颗行星合拍,顺着星盘运转。只不过这样一来,这可暗星便不能再天上运行,只能运转于地下,人们便叫他太岁。人们发现这么一来,还正好对应上了天地阴阳的核心价值观,便有了天道左行,地道右行之说。
最后,古人们还是觉得太岁纪年法太过麻烦了,之后便被天干地支纪年所取代了。因而岁星和太岁便被历法所抛弃,却在民间发展为太岁崇拜。毕竟在星象上太岁依旧有定吉凶的功能。在《荀子儒效篇》中便有载:“武王之伐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所谓“迎”便是逆,乃是冲抵太岁了。
随着道教的发展,太岁的崇拜也被纳入了道教信仰中。搭配天干地支,形成了值年太岁体系。这样便有了六十位值年太岁,一年一换,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亦称流年太岁。而每年的值年太岁便可掌管人们这一年的祸福,主宰这一整年的运城。因而俗话便有“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之说。
因此,若有人某短时间霉运连连,人们便会称他犯太岁了。
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对今年的值年太岁是谁很好奇吧。
今年是葵卯年,当值太岁乃是皮时大将军。据载他是北魏的大将军,威猛无比,曾替朝廷评定吐谷浑的入侵。不过由于篇幅问题,我们今天就不介绍皮时将军的事迹了,待来日继续聊哦。
按道教经典记载:太岁星君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轮临人间当值,由斗姥天尊统帅,审查人间善恶,司本命祸福。每个人都由自己的太岁星君护守本命。
1、甲子太岁金辩大将军,鼠相,持桃。
2、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牛相,执红缨枪。
3、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虎相,执如意。
4、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兔相,执枪。
5、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龙相,双手攥龙。
6、己巳太岁郭灿大将军,蛇相,执棍。
7、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马相,手持卷轴。
8、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羊相,手托钢鞭。
9、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猴相,手持书卷。
10、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鸡相,持令旗。
11、甲戌太岁施广大将军,狗相,持玉笏。
12、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猪相,持剑。
13、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鼠相,执金瓜。
14、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牛相,执金葫芦。
15、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虎相,端坐。
16、己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兔相,持拂尘。
17、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龙相,端盅。
18、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蛇相,双手持画轴。
19、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马相,持幡。
20、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羊相,赤脚,持如意。
21、甲申太岁方杰大将军,猴相,持器物。
22、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鸡相,持双钩。
23、丙戌太岁白敏大将军,狗相,持扇。
24、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猪相,执钢鞭。
25、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鼠相,端坐。
26、己丑太岁傅佑大将军,牛相,执枪。
27、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虎相,持仙丹。
28、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兔相,执剑。
29、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龙相,双手托龙。
30、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蛇相,端盅。
31、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马相,抚琴。
32、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羊相,执剑。
33、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猴相,手托如意。
34、丁酉太岁唐杰大将军,鸡相,执矛。
35、戊戌太岁姜武大将军,狗相,持笏。
36、己亥太岁谢太大将军,猪相,端坐。
37、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鼠相,执刀。
38、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牛相,秉笔。
39、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虎相,举剑。
40、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兔相,端坐。
41、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龙相,一手执剑,一手握巾。
42、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蛇相,执蛇形长矛。
43、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马相,执刀。
44、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羊相,一手托桃。
45、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猴相,执牡丹花篮。
46、己酉太岁程宝大将军,鸡相,端坐。
47、庚戌太岁倪秘大将军,狗相,手执方扇。
48、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猪相,右手执矛。
49、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鼠相,手托金盏。
50、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牛相,持金瓜。
51、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虎相,袖手而坐。
52、乙卯太岁万清大将军,兔相,一手托于胸前。
53、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龙相,手持莲花。
54、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蛇相,一脚脱鞋上盘,一手立胸前,劝人向善。
55、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马相,一手握拳,一手执枪。
56、己未太岁傅党大将军,羊相,手握长矛。
57、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猴相,执剑端坐。
58、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鸡相,左手握拳。
59、壬戌太岁洪充大将军,狗相,文袍加身。
60、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猪相,执杨柳枝。
2023 癸卯太岁 皮时 大将军
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兔相,端坐
(1903-1963-2023)兔
癸卯神皮时大将军,兔相。名皮喜,亦名皮时,北魏时降生在今天津县渔阳。皮时是名豹子的儿子,自幼喜习武术和谋略。因是名将的儿子,高宗提升皮时为侍御中散迁侍御长。当时,吐谷浑部落侵入凉洮河地区,皮时被昭命为平西将军、广川公,带领凉州各路军队讨伐吐谷浑部落,平定了边境,被授予使持节侍中,都督秦、雍、荆、梁、益等五州的军事。皮时所到之处,弘扬朝廷的恩惠,宣扬军队的威严,受到百姓的拥护。太和元年,刘准、葭芦戌主杨文度谋反,站领了仇池,皮时立刻率兵奔西,攻占了葭芦,斩杀杨文度,取其首级快马送京。后皮时转任转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豫州刺史。仙逝后,被赠谥号为【恭公】。
太岁起源中国春秋战国时采用“岁星纪年法”,就是用木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表示年度,由于木星绕行太阳一周天约略为12年(由于行星有顺逆伏留的现象,故以“约略”表示。这也是“岁星超辰”的主因)。
《续文献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所谓太岁十二神也。”古人将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对应一个地支。而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大致上就是每岁行一次。
是故,值年木星的真实位置,就在值年地的六合位。例如:子年,木星在丑;辰年,木星在酉,寅年,木星在亥;卯年,木星在戌,午年,木星在未。巳年,木星在申,刚好形成中国地支的“六合”。
太岁信仰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人格化的太岁神更至宋代才出现。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天神中最尊贵者或君王,《淮南子·天文训》:“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太岁别名),或曰天一,或曰太阴”[1]。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清代《协纪辨方书》则做出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份。
太岁凶不凶?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并非指太岁是凶煞星;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亦认为:“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清代《协纪辨方书》也说:“《广盛历》曰:岁破者,太岁所冲之辰也,其地不可兴造、移徙、嫁娶、远行,犯者主损财物及害家长。惟战伐向之吉。……按,岁破为最凶之神,而《广盛历》云‘战伐向之吉’者,盖向岁破、即坐太岁而敌人乃居岁破之位也,然则乃是用太岁,非用岁破也。”只要坐太岁(亦即背对太岁),让敌人面向太岁,那么敌人就陷于“岁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岁者吉,面太岁者凶,不言可喻。从以上的讨论,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规则,就可以安处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么在前、后、左、右排列组合后,渐渐由吉转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为最凶。但是后来太岁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为了一个凶神了。
相传金章宗因其母亲徒单太后患病,而首创祭拜“本命星”之俗,以求母病速愈,这是北京白云观祭祀太岁的由来,后演变为安太岁。当时江南也有安奉太岁之俗,主要为改善家中风水。
一直到清代,中国官方在每年立春日会在“迎春”礼的时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岁,不过民间并不参与立春拜太岁的活动,这个传统的起源还不清楚,但一直持续到宣统退位,建立才跟着消失。
太岁神在战国时代,太岁已经成为当时流行的数术中的一个神煞,不过汉代以前的文献没有祭拜太岁神的记录。最早将太岁视为神明的记载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譋时篇》:“太岁,岁月之神;用罚为害,动静殊致,非天从岁月神意之道也。”自此之后,“太岁”就一直是潜伏在民间的凶神,通常并不祭祀,但又有若干与之相关的传说,内容都是某人冒犯太岁而遭受到灾难。
目前可考证的最早人格化太岁神是殷郊,被认为是太岁的领袖。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作序的彭元泰《天心地司大法》(收录于《道元》),文中便有“北极御前显灵体道助法馘精灭魔地司猛吏太岁大威力至德元帅殷郊”的称号,以及若干关于召请殷郊降临的咒法。元代《三教搜神大全》则记载一神人唤作“太岁殷元帅”,该传长达六百五十余字,而大部分的故事与《封神演义》非常相近,由以上可知殷郊的传说在宋、元时已经成形。明代《封神演义》亦提及殷郊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
六十太岁都有谁?六十太岁则被认为与六十甲子互相对应,每一年各有一位太岁神轮值。此信仰出自清代北京白云观,该庙先礼斗姥元君后拜太岁的做法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也有庙宇把首年太岁星君(甲子年太岁)视为太岁的代表,如台湾高雄市凤山区五甲龙成宫。
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直至清代全真道龙门派道士柳守元所编之《太上灵华至德岁君解厄延生法忏》才出现六十位太岁星君之姓名,取代原先的六十甲子神,然而不仅各地流传的神明称号用字不同,甚至没有任何太岁神的传说。2005年8月,上海城隍庙住持陈莲笙道长和香港蓬瀛仙馆黎显华道长号召主编了一部宣称经过神谕下完成的《太岁神传略》,为六十位太岁神做了个别的传记,不过学者陈峻志博士质疑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