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南宋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太傅韩侂胄加太师、封平原郡王。太师是皇帝嘉赏重臣的最高荣典,表示恩宠至极。韩侂胄虽位极人臣,但资历和素行尚不足以服人,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干出一番大事业才行。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莫过于北伐抗金,收复失地,而这也正是即位不久的宋宁宗想要做的。于是,韩侂胄便开始起用被贬谪的主战派元老大臣,积极备战抗金。
嘉泰三年(1203)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在铅(yán)山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稼轩乡期思村瓜山下)闲退八年之后被起用,以朝请大夫、集贤殿修撰的身分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六月十一日到任。他发现浙东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因缘为奸”,鱼肉百姓,便上了一道奏章:“奏‘州县害农之甚者六事,如输纳岁计有余,又为折变高估趣(通促)纳,其一也。往时有大吏为郡四年,多取斗面米六十万斛(一斛十斗)及钱百余万缗,别贮之仓库,以欺朝廷曰用此钱籴此米,还盗其钱而去。愿明诏内外台察劾无赦。’从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卷五)。
“折变”就是把农民原来应纳税的谷物折合成钱帛收缴,在折合时又把谷物的价格估得很高,变相多收赋税。有位郡守四年向民户多收取“斗面米”六十万斛、钱百万余贯,私藏他处,然后谎称用一百多万贯钱购买了六十万斛粮食,把粮食运到官仓,钱便中饱私囊。辛弃疾希望通令言官和各路提点刑狱“察核无赦”,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下令实施。
另外,辛弃疾还遣人深入金国侦察,获取情报,不仅了解到金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一些紊乱情况,而且弄清了金国的重要军事据点、山川形势、营寨分布和官衙仓库的位置、各处兵马的数目、将帅的姓名等情况。根据这些情报,辛弃疾在很小的一块绢上绘制了一幅金事布置总图,对金国的军力和动向了如指掌。
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宋宁宗将辛弃疾召赴行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商议抗金大计,这也等于请辛弃疾到当时的首都来过年。
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弃疾抵达临安,受到宁宗的召见。辛弃疾为宁宗分析了金国内部的政局变化,认为“金国必亡,愿属大臣备兵,为仓卒应变之计”。建议宁宗将抗金恢复的大事交托给元老大臣,让他们积极从事武备,见机行事。辛弃疾还谈到了盐法等问题。韩侂胄闻之大喜,“用师之意益决矣”。(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北伐更盟》)辛弃疾所指的元老大臣,当然包括自己在内,同时也是暗示宁宗不要把抗金的重任交付给韩侂胄所引进的那些轻脱寡谋之辈。不久,辛弃疾被提升为“宝谟阁待制,提举祐神观,奉朝请”(《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与朝中大臣一起朝见皇帝。不久,差知镇江府,并赐金带。
友人刘宰称辛弃疾是“奉上密旨,守国要冲”(《漫堂文集》卷十五《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其实未必,辛弃疾这次的起用和升任,包括前两次的被贬,都有韩侂胄的影子。辛弃疾赴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临行之前,好友陆游在赠诗中就劝他:“深仇积恨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剑南诗稿》卷五十七《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灞亭夜”即灞陵亭夜,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灞陵本作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代名将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匈奴生擒。单于素闻李广大名,下令一定要把李广活着送来。当时李广受了重伤,匈奴骑兵就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的绳网里躺着。走了十多里路之后,李广假装死去,看守他的匈奴也放松了警惕。李广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便突然纵身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了去,同时夺了他的弓箭,打马飞驰而逃,并用弓箭射退了追击的匈奴。回到长安后,刑部判决李广损失伤亡严重,且他自己又被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回家隐居,经常到蓝田南山(今陕西蓝田县东)射猎。
一天夜晚,李广带着一个随从出行,在别人家喝完酒回家路过霸陵亭时,被喝得醉醺醺的霸陵县尉呵止,不许通行。当时朝廷有宵禁的规定,禁止一般人员及车辆夜间通行。李广的随从对霸陵县尉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县尉却说:“现任将军也不许夜间通行,何况前任将军了!”就把李广扣在霸陵亭下呆了一宿。不久,匈奴又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皇上便任命李广为右北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太守。李广奏请调霸陵县尉同去右北平,县尉一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斩了。
陆游说现在最大的仇敌是入侵北方的金人“逆胡”,不要再“追思灞亭夜”的前仇旧恨。以辛弃疾的性格,他虽然可以不计前嫌,但也绝不会迎合韩侂胄。而韩侂胄对辛弃疾也只不过是利用他名望造造声势舆论而已,加升了辛弃疾的空衔,却解除了浙东安抚使的实职,又外放为镇江知府。当然,朝廷也有堂皇的理由,辛弃疾毕竟年事已高,不便安排在抗金最前线,而镇江也是战略要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他安排在朝中参与军国要务的议定呢?
三月,辛弃疾一到任,马上就筹备北伐抗金。一是派遣谍报人员深入金国境内继续搜集情报,随时掌握金国的动向,因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二是沿边疆一带招募了一万“土丁”(当地壮丁)严格训练,并制作了一万领“红衲”(红色战袍)备用。因为打仗必须有精锐之师,他深知朝廷的军队早已是“厩马肥死弓断弦”,缺乏基本的训练,根本不是金兵的对手。他们只配“列屯江上,以壮国威。至若渡淮迎敌,左右应援,则非沿边土丁断不可用。目今镇江所造红衲万领,且欲先招万人,正为是也。盖沿边之人,幼则走马臂弓,长则骑河为盗,其视虏人,素所狎易。”而内地的农家子弟,“则手便犁,胆惊钲鼓”,“其可例以为边丁哉?”到真正要开战之前,还得再招募几万“土丁”,因为要在淮河东西两处屯兵,“每屯必得二万人乃能成军”。而且招募的这些“沿边土丁”,“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盖一与之杂,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夺,反戈自戕,岂暇向敌哉?”辛弃疾甚至都做了排兵布阵等具体预案:“淮东则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城南),淮西则于安丰(今安徽寿县),择依山或阻水之地而为之屯,令其老幼悉归其中,使无反顾之虑,然后新其将帅,严其校阅,使势合而气震,固将有不战而自屈者。”(宋·程珌《丙子轮对札子》二)真可谓万事俱备,只差皇封——就等着皇帝下诏重用了。
在当时看来,最有能力和资格做抗金主帅者,非辛弃疾莫属。友人刘宰就把辛弃疾比作张良和诸葛亮:“卷怀(怀藏)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漫堂文集》卷十五《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而辛弃疾也颇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自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十二月己亥(初一),宁宗诏令明年正月初一改元为开禧元年(1205)。“开禧”,开创喜庆吉祥的新纪元,这是多么美好的年号啊!看来皇帝马上就要抗金北伐了。辛弃疾天天盼望着皇帝的委任诏书,可是,直到开禧元年春社后,仍然没有得到皇帝重用他的任何消息。辛弃疾想到四十三年前南归时看到的“烽火扬州路”,想到隆兴元年(1163)的“符离之败”,都是因为“置将不善”,卒致“一败涂地”。而目今朝廷的情况,正如当年诸葛亮骂王朗所言:“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当轴韩侂胄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今上对他宠信有加,忠言难进。想到这里,他不免忧惧惆怅,心头忽然飘来一丝不祥的预感——难道这次抗金还要重蹈覆辙吗?
于是,辛弃疾再次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去年一到任,他就曾登上此亭写了同样有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眺望着千古险固的江山,抚今追昔,用诗词所特有的形象思维,抒发他那不能直说的心曲,写下了这首令后世读者八百年赞叹不已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后人对“词中之龙”的这首压卷之作,虽然推崇备至,但却误解多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融通文史、契悟灵犀。
“风流”所指并非孙权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的“风流”,很多权威注本和大中学教材都认为指的是孙权,或孙权的“风流余韵”、“雄风壮采”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夏承焘鉴赏,见贺新辉主编《宋词鉴赏辞典》,燕山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834页,以下简称夏承焘鉴赏。“风流总被”是“句”不是“读”,不当用顿号)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朱德才《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220页,以下简称朱德才本;叶嘉莹主编《辛弃疾新释辑评》下,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1459页,以下简称叶嘉莹本)
这三句承前三句,说孙权当年繁盛风流的历史,都在风雨的吹打下无影无踪了。(辛更儒《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第213页,以下简称辛更儒选本)
风流:前人的风流余韵,此处指孙权创业时的雄健风采。(《21世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平台建设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总主编谢冕,主编刘松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433页。以下简称“21世纪教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风吹雨打”,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名句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102页)
本词开头三句刚说完“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63页),后三句又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这不是明显的重复累赘吗?而且,这样解释还有浓烈的虚无颓废之感:即便是像孙权那样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建树的英雄人物,转瞬之间,其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那干嘛还要做这样的英雄呢?不如及时行乐算了。如此重复累赘、虚无颓废的一首词,又如何能成为“词中之龙”的压卷篇?
其实,这里的“风流”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风流人物”同义,都是指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前面三句跟这三句具有假设的因果关系,逻辑非常严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因为如果没有英雄孙仲谋那样的君主,即便是像周瑜那样的可以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也只能在“舞榭歌台”中消遣虚度,最终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净尽,留不下半点痕迹。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最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人只有做到“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才可以称名于后世。立德较为空泛,立言的价值大多体现在身后,犹如死人的防腐剂,最能体现当下价值的莫如立功。要想立功,就必须投靠有作为的明君,所谓“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是,如果无处寻觅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那就成了“风流人物”的最大遗憾,这也是辛弃疾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隐忧。只有这样解释,才能顺理成章。
“仓皇北顾”用人失察
国家兴衰,战争胜负,关键在于用人。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权,之所以能够在京口建立吴都,打败来犯的曹操军队,开疆拓土,造成三国鼎峙的局面,就是因为重用了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中原却大败亏输,就是因为任用了王玄谟那样的无能之辈。元嘉二十六年(449),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想要北伐中原,众大臣争相献策,其中以王玄谟最为积极。王玄谟是先帝刘裕的近臣,说话自然入耳。宋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听了王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那种建功立业的想法。“封狼居胥”的典故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追击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歼敌七万余,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草率出师,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随辅国将军萧斌北伐。王玄谟率领士气旺盛、武器精良的宋军主力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滑台城里有很多茅草房,众士卒请求用火箭把这些茅草房烧掉。王玄谟却说:“那些茅草房是我们的财产,为什么马上烧了它们?”这就给滑台城里的北魏守军留下了喘息的机会,他们赶紧撤掉茅草房而挖掘洞穴住进去。当时,居住在黄河、洛水沿岸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给刘宋军队送粮食和战马食用的草料,而且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拿着武器赶来参战。可是王玄谟却不任用他们的原来的首领,而是把他们配备给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使用。他发放给每家一匹布,却又命令每家交出八百个大梨,众人大失所望。王玄谟进攻滑台,几个月都没有攻下,听说北魏救援军队就要来到,众将士请求用马车作为营垒,王玄谟不听。魏主拓跋焘率兵来救滑台,王玄谟全军覆没,大败而回。“(皇)上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曰:‘逆虏乱疆埸(yì),边将婴寇仇。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覆沈(沉)不可拾,离机难复收。……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宋书•索虏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辛弃疾以古喻今,用“元嘉北伐”失利“故事”(历史旧事),来影射南宋北伐的“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之败”。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赵昚(shèn)即位后锐意抗金,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统领大军十三万准备举兵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十一月,金世宗完颜雍命右丞相仆散忠义为都元帅,率十万步骑进驻河南,准备攻打南宋。隆兴元年(1163)四月初八,宋孝宗召见张浚入朝商议北伐抗金事宜,但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则不主张抗金,双方争执不下。宋孝宗采纳张浚的建策,决定先发制人,出师渡江。为了避免朝中主和派的干扰,孝宗没有通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部署出兵。五月十二日,张浚渡江视师。淮西招抚使李显忠击败金右翼军都统萧琦,收复灵壁(今安徽省灵壁县)。诸军都统制邵宏渊攻虹县(今安徽省泗县)受阻,李显忠率部自灵壁前往支援,利用降卒招降金守将大周仁等,收复虹县。而邵宏渊却耻于自己没有战功,自此与李显忠不睦。
史浩得知出兵消息后对宰相兼枢密使陈康伯说:“吾属俱兼右府,而出兵不预闻,焉用相为哉!不去何待!”因上表辞职,从而造成朝廷对皇帝决策的抵制。十四日,李显忠、邵宏渊合军攻符离城。李显忠击退出城迎战的金军后,于十六日攻克符离城。十八日,孝宗诏令邵宏渊受李显忠节制,邵宏渊竟然不服,孝宗又改命邵宏渊与李显忠分统所部,致使军无统帅,各自为战。二十一日,金兵符离,邵宏渊不战而退,李显忠约邵宏渊出兵合力夹击,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并说:“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之下,且犹不堪,况烈日被(披)甲苦战乎?”致使军心动摇。当夜,建康中军统制周宏擂鼓大呼金兵至,随后与邵宏渊之子邵世雄等各率所部逃遁。其他将领见李显忠、邵宏渊不和,亦各自遁去。二十三日,金军乘势攻城,邵宏渊畏战欲逃,李显忠恐孤军难守,率部夜遁。这次北伐,本来是收复失地的极好机会,却因邵宏渊等人的袖手旁观不作为而彻底失败。
张浚乃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名相诗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但他“志大才疏”(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素轻锐好名……士之好功名富贵者,无不趋其门……在朝显官,皆其门人,悉自诡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则目之为小人。”(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引《何氏备史》)“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二引王崇简语)清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也认为张浚:“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至于邵宏渊,简直就是偾军之将。任用这样的人为将帅,焉有不败之理?
“烽火扬州”微刺杨抗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指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北方南来,到写这首词时的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已经过去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烽火扬州路〕指整个扬州路都有金兵劫掠。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后来的第四册教材注释改为:“〔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辛弃疾从北方南来进入扬州路区域之后,只能选择某条道路去建康(今江苏南京),而不是在整个扬州路地区到处视察。因此,他只能看到沿途的一些情况,不可能看到“整个扬州路(地区)都有金兵劫掠”。把“整个扬州路”改为“扬州路上”,虽然避免了原来的逻辑错误,但又出现了新的错误:“扬州路上”的“路”成了道路的意思,不再是行政区域名。因此,第四册教材注释删去了原来关于“路”的注释。
其实,这里的“扬州路”就是淮南东路,因为治所在扬州,所以也称“扬州路”,它不是一条道路的名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历代州域形势七•宋上》:“熙宁以后,外患渐弭,纷更内启。定天下为二十三路:(先是天圣八年,改十五路为十八路,自是分合不常。元丰六年,定制为二十三路)……曰淮南东路(治扬州),曰淮南西路(治庐州。熙宁五年,始分淮南为两路)。”
另外,把“烽火”解作“战火烽烟”也不妥,因为辛弃疾从北方南来时,扬州路地区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战火烽烟”了。这次金兵南侵,金主完颜亮是打着到淮右(淮水以西)旷野校(jiào)猎的幌子开始的。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月初十,完颜亮自中都(今北京)向南进发,沿途抢掠,地里刚成熟的小麦都被抢光。六月二十一日,完颜亮抵达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八月十三日,住在南京的金国太后、完颜亮的嫡母徒单氏,劝他不要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完颜亮却大怒道:“非朕母也,乃南宋国王之小妻耳!”于是让点检大怀忠把她杀了,并“焚尸于宫中,弃其骨于水”(《金史》卷六十三《后妃上》)。
九月二十四日,金军攻打通化军(治所在光化县,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二十六日攻打信阳军(治所在信阳县,今河南信阳市);十月初二,自涡口(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系桥渡淮;十月二十三日攻破扬州。这时,传来东京(辽阳)留守完颜雍(原名完颜褒)已于十月初七称帝的消息。完颜亮本想率兵北归围剿,但亲信李通则建议他先打过长江,消灭了南宋再回兵攻打完颜雍,可得双胜。完颜亮于是率兵在安徽地界的采石攻宋渡江,结果惨遭失败。
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在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最南端的瓜洲镇),一面分兵侵泰州,一面吩咐明日渡江。并下令说:“敢后者死”,“军士亡者杀其领队,部将亡者杀其主帅”。这就等于把金军将士逼上了绝路,因为长江南岸布满宋军,金军渡过江去就会被宋军俘虏,而渡不过去就会被完颜亮所杀。于是,金军浙西路都统耶律元宜便与骁骑都指挥使旺祥发动哗变,谎称接到密令,新天子已经在辽阳即位,“今当共行大事,然后举军北还”。
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哗变的金兵趁卫军换岗时闯入完颜亮的中军大帐,乱箭射死完颜亮,并杀死其全部亲信。又派心腹潜往南京(汴京),刺杀太子光英,以绝后患。十一月三十日,金都督府遣人持檄到镇江军议和。此后,南侵的金兵陆续退去。
辛弃疾从北方南来之前,本是抗金起义军的领袖,后来他带领这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另一支抗金起义军,做掌书记。完颜亮这次南侵时,辛弃疾劝说耿京归附南宋,共图恢复。耿京便派副将贾瑞等十人渡江与朝廷联系。贾瑞说自己不识字,到朝廷之后,如果宰相等人有所诘问,恐怕自己不能对答,希望有一位文士一同前往。耿京就派进士辛弃疾偕行。他们一行十一人先到楚州(治所在山阳县,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拜见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办理了去朝廷的相关手续。这时,宋高宗正在建康巡幸,他们便直接去了建康。(参见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九、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六)从楚州到建康两百多公里,即便道路迂曲,也不过三百公里左右,辛弃疾一行骑马(“锦襜突骑”)两天也就到了。他们是“乙酉”这天到建康的,“乙酉”是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距金兵持檄议和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这时的“扬州路”虽然可能还有一些局部的争战,但不会“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清朱彝尊《词综》卷十三将本词中的“烽火”改为“灯火”,或与此有关,改为“灯火”可以表示辛弃疾一行星夜赶路的情景。其实,“烽火”不误。《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烽火”的第一个义项都是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也称烽燧,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一般是用土石建筑烽火台,在高台上点燃烽火报警。本词中的“烽火”,正是这个意思。据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三记载:“淮南转运副使杨抗令州县乡村临驿路十里置一烽火台,其下积草数千束。又令乡民各置长枪,催督严切,人甚苦之。至是金入滁州界,方以乏马刍(饲草)为患,而所得积草甚众。又乡民皆弃枪而去,尽为金人所取……甚笑我之失计焉。”
词中的“烽火扬州路”,指的正是杨抗令扬州路各州县乡村临驿路设置的烽火台。四十三年前,辛弃疾一行从北方南来,进入扬州路境,从楚州到建康,当然也是走“驿路”,沿途正好可以看到临驿路设置的烽火台。有人认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指的仍然是“符离之败”,而不是指辛弃疾从北方南来所见。其实不然,因为隆兴元年(1163)北伐时,宋金争战是在灵璧、虹县、宿州和符离等地,而这一带属于南京路,不属于扬州路。符离溃败之后,张浚便在扬州附近的泗州、壕州、六合、高邮、淮阴等地布防,“大饬两淮守备”,从而阻遏了金人南下的兵锋,第二年便签订了隆兴和议。可见,符离之战的烽火,并没有延烧到扬州路,辛弃疾也绝不会把南京路的烽火说成是“烽火扬州路”。
不仅高中语文教材对这几句注释有误,而且很多注本和大学教材也都注错了:
这三句是说,我南渡已四十三年了,但在远望之中,仍然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遍地的情景。(郭预衡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辽金部分》,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25页,以下简称郭预衡湖南本)
当时扬州路已经没有什么战事了,辛弃疾又如何“仍然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遍地的情景”?
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
不仅把“烽火扬州路”误解为“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而且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他怎么会看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时“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而且,这里的“以来”又是“来”到什么时候呢?从原句的表述来说,“以来”是“来”到写词的时候(1205),这就更其不妥了。
“四十三年”三句:意思是说亭上北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正在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争。烽火,指战争。……南归前,他在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争。(李道英、刘孝严主编《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册宋辽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298页,以下简称李道英、刘孝严本)
不仅把这里的“烽火”误解为“战争”,而且又把“扬州路”误解为“扬州以北地区”。扬州路即淮南东路,北宋时包括扬州、楚州、真州、通州、泗州、海州、泰州、滁州、亳州、宿州。南宋绍兴议和以后,宋金以淮水为界,亳州、宿州、淮阳军、海州、泗州先后入金,淮南东路的剩余部分也做了调整,下辖扬州、泰州、通州、真州、楚州、滁州、高邮军、盱眙军。南宋后期,海州、泗州一度回归南宋,设立五河军、安东州等。辛弃疾南归之前是在山东、河北一带抗金,他在《进美芹十论札子》中说:“辛巳岁(1161),逆亮(完颜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聚集)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这里的“中原”指黄河流域。《宋史》本传云:“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山东、河北绝不是扬州路,更不能称为“扬州以北地区”。
面对强敌完颜亮的大举南侵,而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却“令州县乡村临驿路十里置一烽火台,其下积草数千束。又令乡民各置长枪”。结果,“烽火台”没有任何作用,而“积草”反倒解决了金军战马的饲草匮乏问题。金兵一到,“乡民皆弃枪而去”,这些武器“尽为金人所取……甚笑我之失计焉”。词中的“烽火扬州路”,正是对南宋王朝的将帅杨抗愚昧不堪的绝妙讽刺!
“可堪回首”的是谁?
“可堪回首”所指的对象是什么呢?如果指的是上文,“可堪回首”后面就应该用句末标点;如果指的是下文,就应该用句中标点。目前所见到的大中学教材和名家注本,大多在“可堪回首”下用逗号,如:
著名词学家、文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唐圭璋教授编的《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第一九五四页)、《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新1版第一七六页)和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929页,以下简称唐圭璋本),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邓广铭教授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10月新1版五二七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五五三页),复旦大学陈允吉教授校点的《稼轩长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第1版五八页),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二〇九页),北京大学林庚教授和山东大学冯沅君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744页),复旦大学朱东润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第90页,以下简称朱东润本),吴熊和、蔡义江、路坚先生编著的《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474页,以下简称吴熊和本),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1982年10月新2版三一〇页,以下简称胡云翼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405页,本篇为陈祥耀先生鉴赏,以下简称陈祥耀鉴赏),周笃文先生选注的《宋百家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第196页),陶尔夫先生的《宋词百首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256页),艾治平先生编著的《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313页,以下简称艾治平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1988年8月第1版第1608页,以下简称鉴赏辞典本),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12月第1版1767页,以下简称袁行霈本),浙江大学吴熊和教授主编的《唐宋诗词评析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412页,本篇为吴熊和先生评析,以下简称吴熊和评析),王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宝库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883页,本篇为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译注,以下简称钟振振译注),俞朝刚、周航先生主编的《全宋词精华3》(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44页),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金启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诗词曲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487页,以下简称徐中玉、金启华本),南京大学卞孝萱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79页,以下简称卞孝萱本),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卷“宋辽金部分”(本卷主编为钟振振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89页,以下简称郁贤皓本),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8页以下简称郭预衡上海本),南开大学罗宗强和陈洪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卷“宋辽金元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53页),辛更儒选本(213页),叶嘉莹本(1458页),徐汉明先生的《辛弃疾全集校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245页),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主编的《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537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和第四册,等等诸多版本莫不如此。
其实,这是颇可商榷的。“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的意思,指以往的事情令人感伤、痛心或悔恨,不忍回忆。可,通“何”,可堪,即何堪、哪堪、怎堪,亦即“哪能禁得住”、“怎能受得了”。回首,即回头,回忆过去的往事。从语气上说,“可堪回首”是反问,不是陈述,只能用问号(用叹号也勉强可以),但不能用逗号。辛更儒先生在《辛弃疾集编年笺注》中已经把《辛弃疾词选》“可堪回首”下的逗号改成问号了(中华书局2015年11月第1版一八一八页,以下简称辛更儒笺注)。
从语义上说,回首的对象必须是往事,而不能是当下事,因为当下事无须回首。“可堪回首”下如果用逗号,那“回首”的对象就不是上文的内容,而只能是下两句的内容了。一些注本也把“可堪回首”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合在一个注释中。如北京大学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教授选注的《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884页,以下简称季镇淮本),山东大学刘乃昌教授评注的《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4年7月第1版第188页,以下简称刘乃昌本),都在注释中说“‘可堪’三句……”。中华书局的《辛弃疾词选》不仅把这三句放在一起注释,而且还把原词这三句排成一行(1979年5月第1版第158页)。
其实,“可堪回首”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并没有意义上的直接关系,不是一个语义单元。“回首”一定是往事,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并非往事,而是当下的事,回首当下之事,显系逻辑错误。因此,“回首”的对象只能是上文的符离之败和“烽火扬州路”这些往事:当年的符离之战,本来已经胜券在握,但由于用人不当,诸军都统制邵宏渊胆敢违抗诏令,非但不受淮西招抚使李显忠节制,而且惑乱军心作壁上观,遂致北伐功败垂成。而淮南转运副使杨抗愚昧无知,竟然“令州县乡村临驿路”每隔十里建一座“烽火台”,还让没有组织、未经训练的百姓自备刀枪抗击强悍的敌寇,无异于趋羔羊而入虎狼之群。这些往事,实在令人不堪回首!
作者在慨叹往事的同时,也有对宋高宗和朝廷用人不当的微词。言外之意是说,为什么不任用像自己这样既有报国丹心、又具文韬武略的人为将帅呢?
“佛狸祠下”“神鸦社鼓”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佛狸……社鼓〕(瓜步山上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鸭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注释说:“〔佛狸祠〕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帅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上引各种大学教材和名家注本,也大都认为“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的瓜步山上。如:
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打败王玄谟军以后,曾追击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二十里处),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的佛狸祠。(朱东润本91页;卞孝萱本481页)
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郭预衡上海本488页)
佛狸:北魏太武帝小名。他在打败王玄谟军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上修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徐中玉、金启华本488页)
这些注释,均于史有稽。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十二月“庚午(十五日),魏主(佛狸拓跋焘)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资治通鉴》卷一二五)“癸未(十二月二十八日),(魏主)车驾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南史》卷四下《世祖纪下》)“春,正月,丙戌朔(初一),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丁亥(初二),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资治通鉴》卷一二五)
宋乾道五年(1169),陆游授夔州通判,次年闰六月十八日自山阴启行,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因述其道路所经以为《入蜀记》,该书卷二对瓜步山上的魏太武庙亦有记载:
(七月)四日。风便,解缆挂帆,发真州。岸下舟相先后发者甚众,烟帆映山,缥缈如画。有顷,风愈厉,舟行甚疾。过瓜步山,山蜿蜓蟠伏,临江起小峰,颇巉峻。绝顶有元魏太武庙,庙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yuān,枯竭),传以为太武所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南侵至瓜步,建康戒严。太武凿瓜步出为蟠道,于其上设毡庐,大会羣臣,疑即此地。王文公诗所谓“丛祠瓜步认前朝”是也。
可是,从京口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到长江北岸瓜步山上的佛狸祠,直线距离也有五十多公里,辛弃疾怎么可能看到百里之外的“神鸦”?又怎么可能听到百里之外的“社鼓”呢?
据清阿克当阿等修、姚文田等纂《扬州府志》卷之二十五“祠祀志一”记载:“佛狸祠在瓜洲城。”但该志在按语中又说“佛狸祠在瓜洲城”的说法是相沿已久的讹误:“太武所驻,乃六合之瓜步山,并非瓜洲。沿讹已久。”即便是“沿讹已久”,也并不妨碍词人的写作。正如苏东坡在黄州的赤鼻矶(今湖北黄冈)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其实,汉献帝建安三年(208)的那场对形成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蒲圻(今湖北省赤壁市)而非黄州。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瓜洲城内确有“佛狸祠”。宋杨万里《过瓜洲镇》诗云“佛狸马死无遗骨”(《诚斋集》卷二十七),宋张蕴斗《瓜州》诗亦云“佛狸竟死不能兵”(《野藳支卷》,见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八十九)。元代王恽在《秋澗集》卷二十的《佛狸祠》一诗中说得更为清楚:
佛狸祠在瓜洲城
江山照眼舒清眺,千古兴亡堕眼前。
瓜步市长连野戍,佛狸祠古惨荒烟。
柂(同“舵”)楼看取平吴日,父老空传饮马年。
此日不须开浊浪,好风都属往来船。
清代吴琦在《登江风山月亭》(《林蕙堂全集》卷十八)一诗中也有瓜洲城内的佛狸祠:
高亭百尺水之湄,尽日千帆过槛迟。
树色远遮司马渡,潮声直下佛狸祠。
江拦海国波涛壮,云入吴天变化奇。
闲看蛟龙争战罢,风来万里纳凉时。
元释大訢《蒲室集》卷六有《秋夜宿瓜洲江风山月亭》诗,由诗题可证“江风山月亭”在瓜洲城内。吴琦诗“树色远遮司马渡,潮声直下佛狸祠”,写的是诗人所见所闻。既然可以听见“直下佛狸祠”的“潮声”,可知“江风山月亭”与“佛狸祠”相距不远。也就是说,这个佛狸祠绝不是六合瓜步山上的佛狸祠,因为诗人在“江风山月亭”上无法听到百里之外的“潮声”。
瓜洲城与北固亭直线距离约七公里,“神鸦社鼓”都在视听范围之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的是词人在春社节期间的真实见闻,由此可以推知,瓜洲城的“佛狸祠”与瓜洲的社庙相邻。春社是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节一般在戊日这天,有时也会提前或延后一两天。开禧元年(1205)的立春是正月初八丙寅这天,此后第五个戊日为戊申,即二月二十日。辛弃疾的这首词,即作于二十日或前后一两天。
那么,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权威注本和大中学教材的解释:
佛狸祠二句:写敌酋庙宇里香火旺盛,暗示北方的土地人民已非我所有。(朱东润本91页)
佛狸祠二句:写敌酋庙宇里香火旺盛,言北方的土地人民沦入敌手已经有年,以致神道亦同化于敌。(卞孝萱本481页)
“佛狸”二句:意思是说可惜现在抗金景象全无,江北瓜步山上,敌酋庙宇里正香火旺盛。(李道英、刘孝严本298页)
佛狸两句意思是说:敌酋庙宇内香火旺盛(暗示北方土地人民久沦敌手)。(徐中玉、金启华本488页)
佛狸祠下两句——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已非我所有。(胡云翼本三一一页)
这里“一片神鸦社鼓”,是说明魏太武庙香火很盛。(袁行霈本1769页)
而今对岸沦陷区的庙宇里,竟然社鼓丁冬,供品满案,一派偃武休兵景象,居民的敌忾情绪日益淡薄。(刘乃昌本188)
拓跋焘是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军的首领,在历史上以残杀汉族人民而臭名昭著,如今其庙宇内却香火旺盛,足见自“兴隆和议”之后,朝廷的苟安政策已造成严重的后果,淡漠了人民的国家之仇。(郁贤皓本190)
这三句是借佛狸祠的香火,暗喻金占区的人们好象已经忘记了蒙受异族侵略的耻辱。(《辛弃疾词文选注》107页,“好象”今当作“好像”)
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朱德才本221页)
“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叶嘉莹本1460页)
“神鸦社鼓”指升平热闹的气象,借以说人们忘了金兵曾南侵至此和中原尚沦于敌手的耻辱,不思复仇雪耻,却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吴熊和本475页)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七百年前的鲜卑首领正享受着人们的香火祭祀。(吴熊和评析1413页)
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唐圭璋本930页)
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战斗气氛。(鉴赏辞典本)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江北(当作“淮水以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夏承焘鉴赏834页)
拓跋焘是北方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首领,如今其祠庙内却香火旺盛,足见朝廷的苟安政策已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淡漠了人们的家国之仇。(钟振振译注)
照理前线汉族人民,对此祠庙,应存仇恨之心,可是因受南宋统治者的投降政策的影响,民族意识逐渐模糊,人们竟在佛狸祠下,击鼓祭祀,引来一片啄食祭品的“神鸦”。(陈祥耀鉴赏408页)
佛狸祠下,神鸦飞舞,社鼓冬冬,祭神活动正热烈地进行,还有什么战争气氛!(艾治平本)
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
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
这些注解有几个误区,一是认为“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在春社节的时候是去佛狸祠中烧香,把侵略自己国土、杀戮自己人民的敌酋当成神来祭拜,而且香火旺盛,“鲜卑首领正享受着人们的香火祭祀”。其实,人们在春社节是去佛狸祠下的社庙祭祀土地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绝不是去佛狸祠给佛狸烧香,向敌酋祈祷。
二是认为佛狸祠在“沦陷区”、“敌占区”:“佛狸祠下两句——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对岸沦陷区的庙宇里,竟然社鼓丁冬,供品满案”;“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实际上,无论是六合瓜步山上的佛狸祠,还是瓜洲镇的佛狸祠,都不在“沦陷区”、“敌占区”。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佛狸祠就在长江北岸边,远在淮水之南,一直属于宋国的地盘,怎么会是“沦陷区”、“敌占区”呢?
三是认为这两句词写出了“一片和平景象,全无战斗气氛”。由于北方沦陷已久,民族意识已经淡漠,“抗金意志衰退”,以致“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事实上恰恰相反,春社节的一片社鼓正是京口军民高涨抗金气势的表现。
辛弃疾从去年三月到任至今,已经将近一年了,他招募的一万“土丁”也训练得差不多了。春社节这天,军民便在佛狸祠下的社庙祭祀土地神,一则祈祷丰收,二则祈祷早日驱逐鞑虏、收复失地。而那“一片神鸦”却具有特殊的含义,据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记载:“庙有驯鸦,客舟将来,则迓(送)于数里之外,或直至县下,船过亦送数里,人以饼饵掷空,鸦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谓之神鸦。”神鸦不仅在空中承接食物准确无误,而且人还不敢得罪它:“巴陵鸦甚多,土人谓之神鸦,无敢弋者。……神乌在岳州南三十里,群乌飞舞舟上。或撒以碎肉,或撒以豆粒;食荤者接肉,食素者接豆,无不巧中。如不投以食,则随舟数十里,众乌以翼沾泥水,污船而去,此其神也。”如果过往舟船不给它们扔食物,它们就会用翅膀沾上泥水弄脏你的船。你只得乖乖地给它扔食物,因此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饭来开口似神鸦。”(《放言五首》其二)
联系前面辛弃疾对“沿边土丁”和“官军”的比较论述:官军只配“列屯江上,以壮国威。至若渡淮迎敌,左右应援,则非沿边土丁断不可用。”而且两者不能混杂在一起,因为如果混杂一起,土丁就会沾染上官军的坏习气,“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夺,反戈自戕。”而国家却要白白的养着这帮官军,没人敢得罪,这不是典型的“神鸦”吗?“神鸦社鼓”,既体现了古代诗歌“婉而多讽,哀而不伤”的韵境,又是词人满腹牢骚的“小放厥词”!
至于有些注者担心,北方长久沦陷之后,民族意识就会淡漠,甚至会忘记民族的伤痕,“安于异族的统治”,那是大可不必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南宋的爱国志士最担心的是:若不赶早恢复失地,沦陷的人民就要跟金人习而相安,忘掉了祖国。不过,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宋诗选注·序》)
自比廉颇警示国君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这样解释似与实际不合,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宁宗和韩侂胄都在积极准备抗金,不是“屈膝媚敌”,更不是“一味”。皇帝和朝廷是否会重用辛弃疾,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从皇帝对他的信任来看,很有可能会重用他——至少辛弃疾自己是这样认为。他所担心的,只是自己会不会重蹈廉颇的覆辙,被“使者”谗毁。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国名将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同年,赵孝成王驾崩,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后便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怒之下把乐乘打跑了,自己也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魏王虽然收留了廉颇,但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而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就派遣使者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还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怕廉颇再得势,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诋毁廉颇。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仍然可用,便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但使者回来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大一会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这个典故在于说明,外臣能否得到皇帝的重用,使者中人至关重要,所谓:“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
辛弃疾在想,皇帝如果要重用自己会请谁做“使者”呢?会征求什么人的意见呢?因此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隐忧,同时也警示国君,在用人时一定要兼听而不偏信,不要被奸臣所惑。辛弃疾上次就是被谗罢官,他深恐宁宗再信谗言,自毁长城。俗语云:“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倘北伐不能得人,而任用韩侂胄等轻进无能之辈,必定重蹈“符离之败”的覆辙。
理解这几句词的关键在于“凭”字:“凭”前面的主语是谁?“凭”字如何解读?按照上面的解释,“凭谁问”的主语应该是皇帝,“凭”是“烦”“请”的,即“烦劳”“烦请”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凭,亦犹‘烦’也,‘请’也。”《汉语大词典》“凭”也有“请求;烦劳”的义项。那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整体的意思就是:“皇帝会烦请谁来过问我这廉颇一样的老将,看看是不是真的老了,是不是还像年轻时一样能吃能喝(饭量很大),仍然可用呢?”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将“凭”解作“靠”,袁行霈本也说:“‘凭谁问’是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1770页)那主语就只能是“我”(辛弃疾自己),而“问”的宾语也是“我”,“凭谁问”就是“我靠谁来问我(自己)”,不成话了。
季镇淮本把“凭谁问”解作“有谁来过问呢?”(884页),国家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宋词三百首全译》把“凭谁问”译作“有谁来寻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420页),这好像是把“凭”解释为“有”,但“凭”并没有“有”这个义项。
郭预衡湖南本注释说:“作者在这里以廉颇自比,大有觉得自己的遭遇比廉颇还不如,虽有报国之心,却连过问的人都没有。”(425页)这只是疏通大意,未能落实字词的训释。
辛更儒选本:“凭:请,烦劳的意思。凭谁问,即不知请谁来过问。”(216页)注得很对。可是辛更儒笺注又说:“凭,由也。”虽似勉强可通,但“凭”却没有“由”这个义项,如果找不到训诂的根据,便不免望文生训之嫌。
实践证明,辛弃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三月二日,辛弃疾被“降两官”,原因是他举荐的一个人犯了罪,按照当时的律法,举荐者对被举荐者负有责任。六月十九日改知兴隆府,辛弃疾北伐恢复的愿望彻底破灭了。
开禧二年(1206)春,北伐开始。辛弃疾先后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进龙图阁待制、知镇江府,试兵部侍郎等,均辞而未就。开禧三年(1207)九月初六,韩侂胄“复有意用兵,遂除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急速赴行在奏事。”可惜已经晚了,九月初十(公历10月3日),辛弃疾就病逝了。
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杀,首级送往金国示众,以此作为请求议和的条件。嘉定元年(1208),开禧北伐以签订屈辱的“嘉定和议”而告终,南宋从此一蹶不振。
岳飞之孙岳珂在《桯(tīng)史》卷三《稼轩论词》中,认为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而且说自己的意见也被辛弃疾所认可:“‘君实中予痼。’乃咏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但该词的各种版本都没有改动的异文,如果岳珂所言不虚,则辛弃疾的认可不过是自谦而已。
用典并不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标准,关键要看是否需要,是否恰切。譬如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些生活小词都没有用典,又怎么能说“君实中予痼”呢?怀古诗词如果不用典,那几乎就无法“怀古”了。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表面上字字怀古忆昔,实际上句句关涉当下,既切己身,又言国是。遗憾的是,这首写给南宋王朝的预警词,未能引起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又被后世读者误解了八百年!辛弃疾不愧词中之龙,他不仅对国家的政治前途远瞩,而且对自己的作品被后人误解似亦有先见之明:“知我者,二三子!”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南宋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太傅韩侂胄加太师、封平原郡王。太师是皇帝嘉赏重臣的最高荣典,表示恩宠至极。韩侂胄虽位极人臣,但资历和素行尚不足以服人,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干出一番大事业才行。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莫过于北伐抗金,收复失地,而这也正是即位不久的宋宁宗想要做的。于是,韩侂胄便开始起用被贬谪的主战派元老大臣,积极备战抗金。
嘉泰三年(1203)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在铅(yán)山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稼轩乡期思村瓜山下)闲退八年之后被起用,以朝请大夫、集贤殿修撰的身分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六月十一日到任。他发现浙东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因缘为奸”,鱼肉百姓,便上了一道奏章:“奏‘州县害农之甚者六事,如输纳岁计有余,又为折变高估趣(通促)纳,其一也。往时有大吏为郡四年,多取斗面米六十万斛(一斛十斗)及钱百余万缗,别贮之仓库,以欺朝廷曰用此钱籴此米,还盗其钱而去。愿明诏内外台察劾无赦。’从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卷五)。
“折变”就是把农民原来应纳税的谷物折合成钱帛收缴,在折合时又把谷物的价格估得很高,变相多收赋税。有位郡守四年向民户多收取“斗面米”六十万斛、钱百万余贯,私藏他处,然后谎称用一百多万贯钱购买了六十万斛粮食,把粮食运到官仓,钱便中饱私囊。辛弃疾希望通令言官和各路提点刑狱“察核无赦”,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下令实施。
另外,辛弃疾还遣人深入金国侦察,获取情报,不仅了解到金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一些紊乱情况,而且弄清了金国的重要军事据点、山川形势、营寨分布和官衙仓库的位置、各处兵马的数目、将帅的姓名等情况。根据这些情报,辛弃疾在很小的一块绢上绘制了一幅金事布置总图,对金国的军力和动向了如指掌。
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宋宁宗将辛弃疾召赴行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商议抗金大计,这也等于请辛弃疾到当时的首都来过年。
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弃疾抵达临安,受到宁宗的召见。辛弃疾为宁宗分析了金国内部的政局变化,认为“金国必亡,愿属大臣备兵,为仓卒应变之计”。建议宁宗将抗金恢复的大事交托给元老大臣,让他们积极从事武备,见机行事。辛弃疾还谈到了盐法等问题。韩侂胄闻之大喜,“用师之意益决矣”。(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北伐更盟》)辛弃疾所指的元老大臣,当然包括自己在内,同时也是暗示宁宗不要把抗金的重任交付给韩侂胄所引进的那些轻脱寡谋之辈。不久,辛弃疾被提升为“宝谟阁待制,提举祐神观,奉朝请”(《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与朝中大臣一起朝见皇帝。不久,差知镇江府,并赐金带。
友人刘宰称辛弃疾是“奉上密旨,守国要冲”(《漫堂文集》卷十五《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其实未必,辛弃疾这次的起用和升任,包括前两次的被贬,都有韩侂胄的影子。辛弃疾赴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临行之前,好友陆游在赠诗中就劝他:“深仇积恨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剑南诗稿》卷五十七《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灞亭夜”即灞陵亭夜,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灞陵本作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代名将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匈奴生擒。单于素闻李广大名,下令一定要把李广活着送来。当时李广受了重伤,匈奴骑兵就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的绳网里躺着。走了十多里路之后,李广假装死去,看守他的匈奴也放松了警惕。李广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便突然纵身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了去,同时夺了他的弓箭,打马飞驰而逃,并用弓箭射退了追击的匈奴。回到长安后,刑部判决李广损失伤亡严重,且他自己又被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回家隐居,经常到蓝田南山(今陕西蓝田县东)射猎。
一天夜晚,李广带着一个随从出行,在别人家喝完酒回家路过霸陵亭时,被喝得醉醺醺的霸陵县尉呵止,不许通行。当时朝廷有宵禁的规定,禁止一般人员及车辆夜间通行。李广的随从对霸陵县尉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县尉却说:“现任将军也不许夜间通行,何况前任将军了!”就把李广扣在霸陵亭下呆了一宿。不久,匈奴又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皇上便任命李广为右北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太守。李广奏请调霸陵县尉同去右北平,县尉一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斩了。
陆游说现在最大的仇敌是入侵北方的金人“逆胡”,不要再“追思灞亭夜”的前仇旧恨。以辛弃疾的性格,他虽然可以不计前嫌,但也绝不会迎合韩侂胄。而韩侂胄对辛弃疾也只不过是利用他名望造造声势舆论而已,加升了辛弃疾的空衔,却解除了浙东安抚使的实职,又外放为镇江知府。当然,朝廷也有堂皇的理由,辛弃疾毕竟年事已高,不便安排在抗金最前线,而镇江也是战略要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他安排在朝中参与军国要务的议定呢?
三月,辛弃疾一到任,马上就筹备北伐抗金。一是派遣谍报人员深入金国境内继续搜集情报,随时掌握金国的动向,因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二是沿边疆一带招募了一万“土丁”(当地壮丁)严格训练,并制作了一万领“红衲”(红色战袍)备用。因为打仗必须有精锐之师,他深知朝廷的军队早已是“厩马肥死弓断弦”,缺乏基本的训练,根本不是金兵的对手。他们只配“列屯江上,以壮国威。至若渡淮迎敌,左右应援,则非沿边土丁断不可用。目今镇江所造红衲万领,且欲先招万人,正为是也。盖沿边之人,幼则走马臂弓,长则骑河为盗,其视虏人,素所狎易。”而内地的农家子弟,“则手便犁,胆惊钲鼓”,“其可例以为边丁哉?”到真正要开战之前,还得再招募几万“土丁”,因为要在淮河东西两处屯兵,“每屯必得二万人乃能成军”。而且招募的这些“沿边土丁”,“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盖一与之杂,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夺,反戈自戕,岂暇向敌哉?”辛弃疾甚至都做了排兵布阵等具体预案:“淮东则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城南),淮西则于安丰(今安徽寿县),择依山或阻水之地而为之屯,令其老幼悉归其中,使无反顾之虑,然后新其将帅,严其校阅,使势合而气震,固将有不战而自屈者。”(宋·程珌《丙子轮对札子》二)真可谓万事俱备,只差皇封——就等着皇帝下诏重用了。
在当时看来,最有能力和资格做抗金主帅者,非辛弃疾莫属。友人刘宰就把辛弃疾比作张良和诸葛亮:“卷怀(怀藏)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漫堂文集》卷十五《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而辛弃疾也颇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自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十二月己亥(初一),宁宗诏令明年正月初一改元为开禧元年(1205)。“开禧”,开创喜庆吉祥的新纪元,这是多么美好的年号啊!看来皇帝马上就要抗金北伐了。辛弃疾天天盼望着皇帝的委任诏书,可是,直到开禧元年春社后,仍然没有得到皇帝重用他的任何消息。辛弃疾想到四十三年前南归时看到的“烽火扬州路”,想到隆兴元年(1163)的“符离之败”,都是因为“置将不善”,卒致“一败涂地”。而目今朝廷的情况,正如当年诸葛亮骂王朗所言:“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当轴韩侂胄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今上对他宠信有加,忠言难进。想到这里,他不免忧惧惆怅,心头忽然飘来一丝不祥的预感——难道这次抗金还要重蹈覆辙吗?
于是,辛弃疾再次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去年一到任,他就曾登上此亭写了同样有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眺望着千古险固的江山,抚今追昔,用诗词所特有的形象思维,抒发他那不能直说的心曲,写下了这首令后世读者八百年赞叹不已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后人对“词中之龙”的这首压卷之作,虽然推崇备至,但却误解多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融通文史、契悟灵犀。
“风流”所指并非孙权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的“风流”,很多权威注本和大中学教材都认为指的是孙权,或孙权的“风流余韵”、“雄风壮采”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夏承焘鉴赏,见贺新辉主编《宋词鉴赏辞典》,燕山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834页,以下简称夏承焘鉴赏。“风流总被”是“句”不是“读”,不当用顿号)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朱德才《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220页,以下简称朱德才本;叶嘉莹主编《辛弃疾新释辑评》下,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1459页,以下简称叶嘉莹本)
这三句承前三句,说孙权当年繁盛风流的历史,都在风雨的吹打下无影无踪了。(辛更儒《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第213页,以下简称辛更儒选本)
风流:前人的风流余韵,此处指孙权创业时的雄健风采。(《21世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平台建设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总主编谢冕,主编刘松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433页。以下简称“21世纪教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风吹雨打”,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名句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102页)
本词开头三句刚说完“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63页),后三句又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这不是明显的重复累赘吗?而且,这样解释还有浓烈的虚无颓废之感:即便是像孙权那样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建树的英雄人物,转瞬之间,其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那干嘛还要做这样的英雄呢?不如及时行乐算了。如此重复累赘、虚无颓废的一首词,又如何能成为“词中之龙”的压卷篇?
其实,这里的“风流”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风流人物”同义,都是指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前面三句跟这三句具有假设的因果关系,逻辑非常严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因为如果没有英雄孙仲谋那样的君主,即便是像周瑜那样的可以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也只能在“舞榭歌台”中消遣虚度,最终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净尽,留不下半点痕迹。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最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人只有做到“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才可以称名于后世。立德较为空泛,立言的价值大多体现在身后,犹如死人的防腐剂,最能体现当下价值的莫如立功。要想立功,就必须投靠有作为的明君,所谓“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是,如果无处寻觅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那就成了“风流人物”的最大遗憾,这也是辛弃疾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隐忧。只有这样解释,才能顺理成章。
“仓皇北顾”用人失察
国家兴衰,战争胜负,关键在于用人。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权,之所以能够在京口建立吴都,打败来犯的曹操军队,开疆拓土,造成三国鼎峙的局面,就是因为重用了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中原却大败亏输,就是因为任用了王玄谟那样的无能之辈。元嘉二十六年(449),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想要北伐中原,众大臣争相献策,其中以王玄谟最为积极。王玄谟是先帝刘裕的近臣,说话自然入耳。宋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听了王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那种建功立业的想法。“封狼居胥”的典故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追击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歼敌七万余,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草率出师,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随辅国将军萧斌北伐。王玄谟率领士气旺盛、武器精良的宋军主力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滑台城里有很多茅草房,众士卒请求用火箭把这些茅草房烧掉。王玄谟却说:“那些茅草房是我们的财产,为什么马上烧了它们?”这就给滑台城里的北魏守军留下了喘息的机会,他们赶紧撤掉茅草房而挖掘洞穴住进去。当时,居住在黄河、洛水沿岸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给刘宋军队送粮食和战马食用的草料,而且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拿着武器赶来参战。可是王玄谟却不任用他们的原来的首领,而是把他们配备给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使用。他发放给每家一匹布,却又命令每家交出八百个大梨,众人大失所望。王玄谟进攻滑台,几个月都没有攻下,听说北魏救援军队就要来到,众将士请求用马车作为营垒,王玄谟不听。魏主拓跋焘率兵来救滑台,王玄谟全军覆没,大败而回。“(皇)上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曰:‘逆虏乱疆埸(yì),边将婴寇仇。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覆沈(沉)不可拾,离机难复收。……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宋书•索虏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辛弃疾以古喻今,用“元嘉北伐”失利“故事”(历史旧事),来影射南宋北伐的“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之败”。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赵昚(shèn)即位后锐意抗金,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统领大军十三万准备举兵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十一月,金世宗完颜雍命右丞相仆散忠义为都元帅,率十万步骑进驻河南,准备攻打南宋。隆兴元年(1163)四月初八,宋孝宗召见张浚入朝商议北伐抗金事宜,但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则不主张抗金,双方争执不下。宋孝宗采纳张浚的建策,决定先发制人,出师渡江。为了避免朝中主和派的干扰,孝宗没有通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部署出兵。五月十二日,张浚渡江视师。淮西招抚使李显忠击败金右翼军都统萧琦,收复灵壁(今安徽省灵壁县)。诸军都统制邵宏渊攻虹县(今安徽省泗县)受阻,李显忠率部自灵壁前往支援,利用降卒招降金守将大周仁等,收复虹县。而邵宏渊却耻于自己没有战功,自此与李显忠不睦。
史浩得知出兵消息后对宰相兼枢密使陈康伯说:“吾属俱兼右府,而出兵不预闻,焉用相为哉!不去何待!”因上表辞职,从而造成朝廷对皇帝决策的抵制。十四日,李显忠、邵宏渊合军攻符离城。李显忠击退出城迎战的金军后,于十六日攻克符离城。十八日,孝宗诏令邵宏渊受李显忠节制,邵宏渊竟然不服,孝宗又改命邵宏渊与李显忠分统所部,致使军无统帅,各自为战。二十一日,金兵符离,邵宏渊不战而退,李显忠约邵宏渊出兵合力夹击,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并说:“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之下,且犹不堪,况烈日被(披)甲苦战乎?”致使军心动摇。当夜,建康中军统制周宏擂鼓大呼金兵至,随后与邵宏渊之子邵世雄等各率所部逃遁。其他将领见李显忠、邵宏渊不和,亦各自遁去。二十三日,金军乘势攻城,邵宏渊畏战欲逃,李显忠恐孤军难守,率部夜遁。这次北伐,本来是收复失地的极好机会,却因邵宏渊等人的袖手旁观不作为而彻底失败。
张浚乃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名相诗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但他“志大才疏”(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素轻锐好名……士之好功名富贵者,无不趋其门……在朝显官,皆其门人,悉自诡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则目之为小人。”(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引《何氏备史》)“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二引王崇简语)清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也认为张浚:“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至于邵宏渊,简直就是偾军之将。任用这样的人为将帅,焉有不败之理?
“烽火扬州”微刺杨抗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指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北方南来,到写这首词时的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已经过去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烽火扬州路〕指整个扬州路都有金兵劫掠。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后来的第四册教材注释改为:“〔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辛弃疾从北方南来进入扬州路区域之后,只能选择某条道路去建康(今江苏南京),而不是在整个扬州路地区到处视察。因此,他只能看到沿途的一些情况,不可能看到“整个扬州路(地区)都有金兵劫掠”。把“整个扬州路”改为“扬州路上”,虽然避免了原来的逻辑错误,但又出现了新的错误:“扬州路上”的“路”成了道路的意思,不再是行政区域名。因此,第四册教材注释删去了原来关于“路”的注释。
其实,这里的“扬州路”就是淮南东路,因为治所在扬州,所以也称“扬州路”,它不是一条道路的名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历代州域形势七•宋上》:“熙宁以后,外患渐弭,纷更内启。定天下为二十三路:(先是天圣八年,改十五路为十八路,自是分合不常。元丰六年,定制为二十三路)……曰淮南东路(治扬州),曰淮南西路(治庐州。熙宁五年,始分淮南为两路)。”
另外,把“烽火”解作“战火烽烟”也不妥,因为辛弃疾从北方南来时,扬州路地区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战火烽烟”了。这次金兵南侵,金主完颜亮是打着到淮右(淮水以西)旷野校(jiào)猎的幌子开始的。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月初十,完颜亮自中都(今北京)向南进发,沿途抢掠,地里刚成熟的小麦都被抢光。六月二十一日,完颜亮抵达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八月十三日,住在南京的金国太后、完颜亮的嫡母徒单氏,劝他不要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完颜亮却大怒道:“非朕母也,乃南宋国王之小妻耳!”于是让点检大怀忠把她杀了,并“焚尸于宫中,弃其骨于水”(《金史》卷六十三《后妃上》)。
九月二十四日,金军攻打通化军(治所在光化县,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二十六日攻打信阳军(治所在信阳县,今河南信阳市);十月初二,自涡口(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系桥渡淮;十月二十三日攻破扬州。这时,传来东京(辽阳)留守完颜雍(原名完颜褒)已于十月初七称帝的消息。完颜亮本想率兵北归围剿,但亲信李通则建议他先打过长江,消灭了南宋再回兵攻打完颜雍,可得双胜。完颜亮于是率兵在安徽地界的采石攻宋渡江,结果惨遭失败。
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在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最南端的瓜洲镇),一面分兵侵泰州,一面吩咐明日渡江。并下令说:“敢后者死”,“军士亡者杀其领队,部将亡者杀其主帅”。这就等于把金军将士逼上了绝路,因为长江南岸布满宋军,金军渡过江去就会被宋军俘虏,而渡不过去就会被完颜亮所杀。于是,金军浙西路都统耶律元宜便与骁骑都指挥使旺祥发动哗变,谎称接到密令,新天子已经在辽阳即位,“今当共行大事,然后举军北还”。
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哗变的金兵趁卫军换岗时闯入完颜亮的中军大帐,乱箭射死完颜亮,并杀死其全部亲信。又派心腹潜往南京(汴京),刺杀太子光英,以绝后患。十一月三十日,金都督府遣人持檄到镇江军议和。此后,南侵的金兵陆续退去。
辛弃疾从北方南来之前,本是抗金起义军的领袖,后来他带领这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另一支抗金起义军,做掌书记。完颜亮这次南侵时,辛弃疾劝说耿京归附南宋,共图恢复。耿京便派副将贾瑞等十人渡江与朝廷联系。贾瑞说自己不识字,到朝廷之后,如果宰相等人有所诘问,恐怕自己不能对答,希望有一位文士一同前往。耿京就派进士辛弃疾偕行。他们一行十一人先到楚州(治所在山阳县,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拜见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办理了去朝廷的相关手续。这时,宋高宗正在建康巡幸,他们便直接去了建康。(参见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九、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六)从楚州到建康两百多公里,即便道路迂曲,也不过三百公里左右,辛弃疾一行骑马(“锦襜突骑”)两天也就到了。他们是“乙酉”这天到建康的,“乙酉”是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距金兵持檄议和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这时的“扬州路”虽然可能还有一些局部的争战,但不会“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清朱彝尊《词综》卷十三将本词中的“烽火”改为“灯火”,或与此有关,改为“灯火”可以表示辛弃疾一行星夜赶路的情景。其实,“烽火”不误。《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烽火”的第一个义项都是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也称烽燧,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一般是用土石建筑烽火台,在高台上点燃烽火报警。本词中的“烽火”,正是这个意思。据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三记载:“淮南转运副使杨抗令州县乡村临驿路十里置一烽火台,其下积草数千束。又令乡民各置长枪,催督严切,人甚苦之。至是金入滁州界,方以乏马刍(饲草)为患,而所得积草甚众。又乡民皆弃枪而去,尽为金人所取……甚笑我之失计焉。”
词中的“烽火扬州路”,指的正是杨抗令扬州路各州县乡村临驿路设置的烽火台。四十三年前,辛弃疾一行从北方南来,进入扬州路境,从楚州到建康,当然也是走“驿路”,沿途正好可以看到临驿路设置的烽火台。有人认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指的仍然是“符离之败”,而不是指辛弃疾从北方南来所见。其实不然,因为隆兴元年(1163)北伐时,宋金争战是在灵璧、虹县、宿州和符离等地,而这一带属于南京路,不属于扬州路。符离溃败之后,张浚便在扬州附近的泗州、壕州、六合、高邮、淮阴等地布防,“大饬两淮守备”,从而阻遏了金人南下的兵锋,第二年便签订了隆兴和议。可见,符离之战的烽火,并没有延烧到扬州路,辛弃疾也绝不会把南京路的烽火说成是“烽火扬州路”。
不仅高中语文教材对这几句注释有误,而且很多注本和大学教材也都注错了:
这三句是说,我南渡已四十三年了,但在远望之中,仍然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遍地的情景。(郭预衡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辽金部分》,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25页,以下简称郭预衡湖南本)
当时扬州路已经没有什么战事了,辛弃疾又如何“仍然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遍地的情景”?
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
不仅把“烽火扬州路”误解为“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而且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他怎么会看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时“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而且,这里的“以来”又是“来”到什么时候呢?从原句的表述来说,“以来”是“来”到写词的时候(1205),这就更其不妥了。
“四十三年”三句:意思是说亭上北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正在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争。烽火,指战争。……南归前,他在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争。(李道英、刘孝严主编《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册宋辽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298页,以下简称李道英、刘孝严本)
不仅把这里的“烽火”误解为“战争”,而且又把“扬州路”误解为“扬州以北地区”。扬州路即淮南东路,北宋时包括扬州、楚州、真州、通州、泗州、海州、泰州、滁州、亳州、宿州。南宋绍兴议和以后,宋金以淮水为界,亳州、宿州、淮阳军、海州、泗州先后入金,淮南东路的剩余部分也做了调整,下辖扬州、泰州、通州、真州、楚州、滁州、高邮军、盱眙军。南宋后期,海州、泗州一度回归南宋,设立五河军、安东州等。辛弃疾南归之前是在山东、河北一带抗金,他在《进美芹十论札子》中说:“辛巳岁(1161),逆亮(完颜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聚集)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这里的“中原”指黄河流域。《宋史》本传云:“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山东、河北绝不是扬州路,更不能称为“扬州以北地区”。
面对强敌完颜亮的大举南侵,而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却“令州县乡村临驿路十里置一烽火台,其下积草数千束。又令乡民各置长枪”。结果,“烽火台”没有任何作用,而“积草”反倒解决了金军战马的饲草匮乏问题。金兵一到,“乡民皆弃枪而去”,这些武器“尽为金人所取……甚笑我之失计焉”。词中的“烽火扬州路”,正是对南宋王朝的将帅杨抗愚昧不堪的绝妙讽刺!
“可堪回首”的是谁?
“可堪回首”所指的对象是什么呢?如果指的是上文,“可堪回首”后面就应该用句末标点;如果指的是下文,就应该用句中标点。目前所见到的大中学教材和名家注本,大多在“可堪回首”下用逗号,如:
著名词学家、文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唐圭璋教授编的《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第一九五四页)、《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新1版第一七六页)和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929页,以下简称唐圭璋本),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邓广铭教授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10月新1版五二七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五五三页),复旦大学陈允吉教授校点的《稼轩长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第1版五八页),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二〇九页),北京大学林庚教授和山东大学冯沅君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744页),复旦大学朱东润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第90页,以下简称朱东润本),吴熊和、蔡义江、路坚先生编著的《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474页,以下简称吴熊和本),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1982年10月新2版三一〇页,以下简称胡云翼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405页,本篇为陈祥耀先生鉴赏,以下简称陈祥耀鉴赏),周笃文先生选注的《宋百家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第196页),陶尔夫先生的《宋词百首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256页),艾治平先生编著的《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313页,以下简称艾治平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1988年8月第1版第1608页,以下简称鉴赏辞典本),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12月第1版1767页,以下简称袁行霈本),浙江大学吴熊和教授主编的《唐宋诗词评析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412页,本篇为吴熊和先生评析,以下简称吴熊和评析),王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宝库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883页,本篇为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译注,以下简称钟振振译注),俞朝刚、周航先生主编的《全宋词精华3》(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44页),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金启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诗词曲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487页,以下简称徐中玉、金启华本),南京大学卞孝萱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79页,以下简称卞孝萱本),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卷“宋辽金部分”(本卷主编为钟振振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89页,以下简称郁贤皓本),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8页以下简称郭预衡上海本),南开大学罗宗强和陈洪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卷“宋辽金元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53页),辛更儒选本(213页),叶嘉莹本(1458页),徐汉明先生的《辛弃疾全集校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245页),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主编的《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537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和第四册,等等诸多版本莫不如此。
其实,这是颇可商榷的。“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的意思,指以往的事情令人感伤、痛心或悔恨,不忍回忆。可,通“何”,可堪,即何堪、哪堪、怎堪,亦即“哪能禁得住”、“怎能受得了”。回首,即回头,回忆过去的往事。从语气上说,“可堪回首”是反问,不是陈述,只能用问号(用叹号也勉强可以),但不能用逗号。辛更儒先生在《辛弃疾集编年笺注》中已经把《辛弃疾词选》“可堪回首”下的逗号改成问号了(中华书局2015年11月第1版一八一八页,以下简称辛更儒笺注)。
从语义上说,回首的对象必须是往事,而不能是当下事,因为当下事无须回首。“可堪回首”下如果用逗号,那“回首”的对象就不是上文的内容,而只能是下两句的内容了。一些注本也把“可堪回首”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合在一个注释中。如北京大学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教授选注的《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884页,以下简称季镇淮本),山东大学刘乃昌教授评注的《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4年7月第1版第188页,以下简称刘乃昌本),都在注释中说“‘可堪’三句……”。中华书局的《辛弃疾词选》不仅把这三句放在一起注释,而且还把原词这三句排成一行(1979年5月第1版第158页)。
其实,“可堪回首”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并没有意义上的直接关系,不是一个语义单元。“回首”一定是往事,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并非往事,而是当下的事,回首当下之事,显系逻辑错误。因此,“回首”的对象只能是上文的符离之败和“烽火扬州路”这些往事:当年的符离之战,本来已经胜券在握,但由于用人不当,诸军都统制邵宏渊胆敢违抗诏令,非但不受淮西招抚使李显忠节制,而且惑乱军心作壁上观,遂致北伐功败垂成。而淮南转运副使杨抗愚昧无知,竟然“令州县乡村临驿路”每隔十里建一座“烽火台”,还让没有组织、未经训练的百姓自备刀枪抗击强悍的敌寇,无异于趋羔羊而入虎狼之群。这些往事,实在令人不堪回首!
作者在慨叹往事的同时,也有对宋高宗和朝廷用人不当的微词。言外之意是说,为什么不任用像自己这样既有报国丹心、又具文韬武略的人为将帅呢?
“佛狸祠下”“神鸦社鼓”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佛狸……社鼓〕(瓜步山上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鸭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注释说:“〔佛狸祠〕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帅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上引各种大学教材和名家注本,也大都认为“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的瓜步山上。如:
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打败王玄谟军以后,曾追击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二十里处),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的佛狸祠。(朱东润本91页;卞孝萱本481页)
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郭预衡上海本488页)
佛狸:北魏太武帝小名。他在打败王玄谟军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上修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徐中玉、金启华本488页)
这些注释,均于史有稽。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十二月“庚午(十五日),魏主(佛狸拓跋焘)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资治通鉴》卷一二五)“癸未(十二月二十八日),(魏主)车驾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南史》卷四下《世祖纪下》)“春,正月,丙戌朔(初一),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丁亥(初二),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资治通鉴》卷一二五)
宋乾道五年(1169),陆游授夔州通判,次年闰六月十八日自山阴启行,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因述其道路所经以为《入蜀记》,该书卷二对瓜步山上的魏太武庙亦有记载:
(七月)四日。风便,解缆挂帆,发真州。岸下舟相先后发者甚众,烟帆映山,缥缈如画。有顷,风愈厉,舟行甚疾。过瓜步山,山蜿蜓蟠伏,临江起小峰,颇巉峻。绝顶有元魏太武庙,庙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yuān,枯竭),传以为太武所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南侵至瓜步,建康戒严。太武凿瓜步出为蟠道,于其上设毡庐,大会羣臣,疑即此地。王文公诗所谓“丛祠瓜步认前朝”是也。
可是,从京口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到长江北岸瓜步山上的佛狸祠,直线距离也有五十多公里,辛弃疾怎么可能看到百里之外的“神鸦”?又怎么可能听到百里之外的“社鼓”呢?
据清阿克当阿等修、姚文田等纂《扬州府志》卷之二十五“祠祀志一”记载:“佛狸祠在瓜洲城。”但该志在按语中又说“佛狸祠在瓜洲城”的说法是相沿已久的讹误:“太武所驻,乃六合之瓜步山,并非瓜洲。沿讹已久。”即便是“沿讹已久”,也并不妨碍词人的写作。正如苏东坡在黄州的赤鼻矶(今湖北黄冈)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其实,汉献帝建安三年(208)的那场对形成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蒲圻(今湖北省赤壁市)而非黄州。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瓜洲城内确有“佛狸祠”。宋杨万里《过瓜洲镇》诗云“佛狸马死无遗骨”(《诚斋集》卷二十七),宋张蕴斗《瓜州》诗亦云“佛狸竟死不能兵”(《野藳支卷》,见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八十九)。元代王恽在《秋澗集》卷二十的《佛狸祠》一诗中说得更为清楚:
佛狸祠在瓜洲城
江山照眼舒清眺,千古兴亡堕眼前。
瓜步市长连野戍,佛狸祠古惨荒烟。
柂(同“舵”)楼看取平吴日,父老空传饮马年。
此日不须开浊浪,好风都属往来船。
清代吴琦在《登江风山月亭》(《林蕙堂全集》卷十八)一诗中也有瓜洲城内的佛狸祠:
高亭百尺水之湄,尽日千帆过槛迟。
树色远遮司马渡,潮声直下佛狸祠。
江拦海国波涛壮,云入吴天变化奇。
闲看蛟龙争战罢,风来万里纳凉时。
元释大訢《蒲室集》卷六有《秋夜宿瓜洲江风山月亭》诗,由诗题可证“江风山月亭”在瓜洲城内。吴琦诗“树色远遮司马渡,潮声直下佛狸祠”,写的是诗人所见所闻。既然可以听见“直下佛狸祠”的“潮声”,可知“江风山月亭”与“佛狸祠”相距不远。也就是说,这个佛狸祠绝不是六合瓜步山上的佛狸祠,因为诗人在“江风山月亭”上无法听到百里之外的“潮声”。
瓜洲城与北固亭直线距离约七公里,“神鸦社鼓”都在视听范围之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的是词人在春社节期间的真实见闻,由此可以推知,瓜洲城的“佛狸祠”与瓜洲的社庙相邻。春社是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节一般在戊日这天,有时也会提前或延后一两天。开禧元年(1205)的立春是正月初八丙寅这天,此后第五个戊日为戊申,即二月二十日。辛弃疾的这首词,即作于二十日或前后一两天。
那么,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权威注本和大中学教材的解释:
佛狸祠二句:写敌酋庙宇里香火旺盛,暗示北方的土地人民已非我所有。(朱东润本91页)
佛狸祠二句:写敌酋庙宇里香火旺盛,言北方的土地人民沦入敌手已经有年,以致神道亦同化于敌。(卞孝萱本481页)
“佛狸”二句:意思是说可惜现在抗金景象全无,江北瓜步山上,敌酋庙宇里正香火旺盛。(李道英、刘孝严本298页)
佛狸两句意思是说:敌酋庙宇内香火旺盛(暗示北方土地人民久沦敌手)。(徐中玉、金启华本488页)
佛狸祠下两句——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已非我所有。(胡云翼本三一一页)
这里“一片神鸦社鼓”,是说明魏太武庙香火很盛。(袁行霈本1769页)
而今对岸沦陷区的庙宇里,竟然社鼓丁冬,供品满案,一派偃武休兵景象,居民的敌忾情绪日益淡薄。(刘乃昌本188)
拓跋焘是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军的首领,在历史上以残杀汉族人民而臭名昭著,如今其庙宇内却香火旺盛,足见自“兴隆和议”之后,朝廷的苟安政策已造成严重的后果,淡漠了人民的国家之仇。(郁贤皓本190)
这三句是借佛狸祠的香火,暗喻金占区的人们好象已经忘记了蒙受异族侵略的耻辱。(《辛弃疾词文选注》107页,“好象”今当作“好像”)
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朱德才本221页)
“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叶嘉莹本1460页)
“神鸦社鼓”指升平热闹的气象,借以说人们忘了金兵曾南侵至此和中原尚沦于敌手的耻辱,不思复仇雪耻,却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吴熊和本475页)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七百年前的鲜卑首领正享受着人们的香火祭祀。(吴熊和评析1413页)
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唐圭璋本930页)
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战斗气氛。(鉴赏辞典本)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江北(当作“淮水以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夏承焘鉴赏834页)
拓跋焘是北方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首领,如今其祠庙内却香火旺盛,足见朝廷的苟安政策已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淡漠了人们的家国之仇。(钟振振译注)
照理前线汉族人民,对此祠庙,应存仇恨之心,可是因受南宋统治者的投降政策的影响,民族意识逐渐模糊,人们竟在佛狸祠下,击鼓祭祀,引来一片啄食祭品的“神鸦”。(陈祥耀鉴赏408页)
佛狸祠下,神鸦飞舞,社鼓冬冬,祭神活动正热烈地进行,还有什么战争气氛!(艾治平本)
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
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
这些注解有几个误区,一是认为“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在春社节的时候是去佛狸祠中烧香,把侵略自己国土、杀戮自己人民的敌酋当成神来祭拜,而且香火旺盛,“鲜卑首领正享受着人们的香火祭祀”。其实,人们在春社节是去佛狸祠下的社庙祭祀土地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绝不是去佛狸祠给佛狸烧香,向敌酋祈祷。
二是认为佛狸祠在“沦陷区”、“敌占区”:“佛狸祠下两句——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对岸沦陷区的庙宇里,竟然社鼓丁冬,供品满案”;“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实际上,无论是六合瓜步山上的佛狸祠,还是瓜洲镇的佛狸祠,都不在“沦陷区”、“敌占区”。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佛狸祠就在长江北岸边,远在淮水之南,一直属于宋国的地盘,怎么会是“沦陷区”、“敌占区”呢?
三是认为这两句词写出了“一片和平景象,全无战斗气氛”。由于北方沦陷已久,民族意识已经淡漠,“抗金意志衰退”,以致“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事实上恰恰相反,春社节的一片社鼓正是京口军民高涨抗金气势的表现。
辛弃疾从去年三月到任至今,已经将近一年了,他招募的一万“土丁”也训练得差不多了。春社节这天,军民便在佛狸祠下的社庙祭祀土地神,一则祈祷丰收,二则祈祷早日驱逐鞑虏、收复失地。而那“一片神鸦”却具有特殊的含义,据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记载:“庙有驯鸦,客舟将来,则迓(送)于数里之外,或直至县下,船过亦送数里,人以饼饵掷空,鸦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谓之神鸦。”神鸦不仅在空中承接食物准确无误,而且人还不敢得罪它:“巴陵鸦甚多,土人谓之神鸦,无敢弋者。……神乌在岳州南三十里,群乌飞舞舟上。或撒以碎肉,或撒以豆粒;食荤者接肉,食素者接豆,无不巧中。如不投以食,则随舟数十里,众乌以翼沾泥水,污船而去,此其神也。”如果过往舟船不给它们扔食物,它们就会用翅膀沾上泥水弄脏你的船。你只得乖乖地给它扔食物,因此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饭来开口似神鸦。”(《放言五首》其二)
联系前面辛弃疾对“沿边土丁”和“官军”的比较论述:官军只配“列屯江上,以壮国威。至若渡淮迎敌,左右应援,则非沿边土丁断不可用。”而且两者不能混杂在一起,因为如果混杂一起,土丁就会沾染上官军的坏习气,“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夺,反戈自戕。”而国家却要白白的养着这帮官军,没人敢得罪,这不是典型的“神鸦”吗?“神鸦社鼓”,既体现了古代诗歌“婉而多讽,哀而不伤”的韵境,又是词人满腹牢骚的“小放厥词”!
至于有些注者担心,北方长久沦陷之后,民族意识就会淡漠,甚至会忘记民族的伤痕,“安于异族的统治”,那是大可不必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南宋的爱国志士最担心的是:若不赶早恢复失地,沦陷的人民就要跟金人习而相安,忘掉了祖国。不过,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宋诗选注·序》)
自比廉颇警示国君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这样解释似与实际不合,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宁宗和韩侂胄都在积极准备抗金,不是“屈膝媚敌”,更不是“一味”。皇帝和朝廷是否会重用辛弃疾,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从皇帝对他的信任来看,很有可能会重用他——至少辛弃疾自己是这样认为。他所担心的,只是自己会不会重蹈廉颇的覆辙,被“使者”谗毁。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国名将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同年,赵孝成王驾崩,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后便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怒之下把乐乘打跑了,自己也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魏王虽然收留了廉颇,但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而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就派遣使者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还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怕廉颇再得势,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诋毁廉颇。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仍然可用,便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但使者回来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大一会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这个典故在于说明,外臣能否得到皇帝的重用,使者中人至关重要,所谓:“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
辛弃疾在想,皇帝如果要重用自己会请谁做“使者”呢?会征求什么人的意见呢?因此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隐忧,同时也警示国君,在用人时一定要兼听而不偏信,不要被奸臣所惑。辛弃疾上次就是被谗罢官,他深恐宁宗再信谗言,自毁长城。俗语云:“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倘北伐不能得人,而任用韩侂胄等轻进无能之辈,必定重蹈“符离之败”的覆辙。
理解这几句词的关键在于“凭”字:“凭”前面的主语是谁?“凭”字如何解读?按照上面的解释,“凭谁问”的主语应该是皇帝,“凭”是“烦”“请”的,即“烦劳”“烦请”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凭,亦犹‘烦’也,‘请’也。”《汉语大词典》“凭”也有“请求;烦劳”的义项。那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整体的意思就是:“皇帝会烦请谁来过问我这廉颇一样的老将,看看是不是真的老了,是不是还像年轻时一样能吃能喝(饭量很大),仍然可用呢?”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将“凭”解作“靠”,袁行霈本也说:“‘凭谁问’是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1770页)那主语就只能是“我”(辛弃疾自己),而“问”的宾语也是“我”,“凭谁问”就是“我靠谁来问我(自己)”,不成话了。
季镇淮本把“凭谁问”解作“有谁来过问呢?”(884页),国家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宋词三百首全译》把“凭谁问”译作“有谁来寻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420页),这好像是把“凭”解释为“有”,但“凭”并没有“有”这个义项。
郭预衡湖南本注释说:“作者在这里以廉颇自比,大有觉得自己的遭遇比廉颇还不如,虽有报国之心,却连过问的人都没有。”(425页)这只是疏通大意,未能落实字词的训释。
辛更儒选本:“凭:请,烦劳的意思。凭谁问,即不知请谁来过问。”(216页)注得很对。可是辛更儒笺注又说:“凭,由也。”虽似勉强可通,但“凭”却没有“由”这个义项,如果找不到训诂的根据,便不免望文生训之嫌。
实践证明,辛弃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三月二日,辛弃疾被“降两官”,原因是他举荐的一个人犯了罪,按照当时的律法,举荐者对被举荐者负有责任。六月十九日改知兴隆府,辛弃疾北伐恢复的愿望彻底破灭了。
开禧二年(1206)春,北伐开始。辛弃疾先后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进龙图阁待制、知镇江府,试兵部侍郎等,均辞而未就。开禧三年(1207)九月初六,韩侂胄“复有意用兵,遂除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急速赴行在奏事。”可惜已经晚了,九月初十(公历10月3日),辛弃疾就病逝了。
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杀,首级送往金国示众,以此作为请求议和的条件。嘉定元年(1208),开禧北伐以签订屈辱的“嘉定和议”而告终,南宋从此一蹶不振。
岳飞之孙岳珂在《桯(tīng)史》卷三《稼轩论词》中,认为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而且说自己的意见也被辛弃疾所认可:“‘君实中予痼。’乃咏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但该词的各种版本都没有改动的异文,如果岳珂所言不虚,则辛弃疾的认可不过是自谦而已。
用典并不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标准,关键要看是否需要,是否恰切。譬如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些生活小词都没有用典,又怎么能说“君实中予痼”呢?怀古诗词如果不用典,那几乎就无法“怀古”了。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表面上字字怀古忆昔,实际上句句关涉当下,既切己身,又言国是。遗憾的是,这首写给南宋王朝的预警词,未能引起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又被后世读者误解了八百年!辛弃疾不愧词中之龙,他不仅对国家的政治前途远瞩,而且对自己的作品被后人误解似亦有先见之明:“知我者,二三子!”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轨迹和时机。尤其对于属狗的你,生于哪一年,可能就意味着获得特定的能量和好运。那么,五行之中,哪一年的狗人最得天独厚,旺财又旺缘呢?让我们一同揭晓这个谜底,为你点亮前路!
一、水狗(壬戌年:1922年,1982年)水,代表流动与智慧,壬戌年出生的水狗,他们仿佛蕴藏了深邃的大海和流淌的河流的特性,集结成了一个既稳重又灵活的个性。他们拥有一颗不断探索、好奇的心,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多的是对于知识和人生经验的渴望。
在五行狗之中,水狗因其与水的关系而显得更为敏感和有直觉。他们擅长洞察人心,理解他人的情感,这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显得尤为得体,人缘极好。正因如此,他们常常能够结交到许多对其有益的贵人,使其在事业和人生道路上获得很多助力。
在财运上,他们如同流水,懂得取道而行,绕过障碍。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往往能在经济领域中找到那些被忽视的商机。但同时,他们也需要警惕,不可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健的投资策略,才能确保自己的财富能够持续增长。
为了帮助壬戌水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调整情感渠道:如同流水,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出口。遇到问题时,选择与信任的人分享,不要把问题都藏在心里。灵活适应:生活中会遭遇各种困难,但如同流水的你,应学会灵活应对,避开障碍,流向前方。培养人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好的人脉关系会成为你成功的助推器。注重与人沟通交往,多做一些人情投资。关注健康:水狗的你,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身体健康。二、火狗(甲戌年:1934年,1994年)当提及火,我们不禁想到那勃勃的生机、无尽的热情与光明的明亮。同火相互映照的甲戌年火狗,犹如被热烈之火点燃的狗,持有坚毅的决心与无法阻挡的热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能量的标志。
在五行狗中,火狗的性格如同火焰般热烈而不可预测。当他们对某个目标、理想或者人充满热情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全心投入,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动力和决断力。但同样,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的时候,可能会显得焦躁不安,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财运上,火狗如同燃烧的火焰,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短暂的繁荣,而是持续不断的热烈与进步。他们擅长抓住机遇,凭借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和坚定决心,往往能够在商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由于火的性质易变,火狗在财务上可能会遭遇一些起伏,他们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热情与理性,更稳健地管理自己的资产。
为了帮助甲戌火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冷静思考:虽然你的热情与冒险精神都是优点,但在关键时刻,冷静的思考往往更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寻找出口:火需要氧气,你的热情和活力也需要一个出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保持耐心:不是每一个机会都能立即看到结果。要有耐心,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珍惜人际关系:火需要木来维持,而你需要身边的人来支持你。要珍惜与他们的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三、土狗(丙戌年:1946年,2006年)丙戌年的土狗,宛如坚硬的大地般扎根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持有那种让人赞叹的耐心和毅力,仿佛具备了大地之力,稳固而持续地滋养身边的每一份情感和梦想。与大地相似,他们承载着万千重量,是生活中真正的守护者,用温暖的怀抱为他人遮风挡雨。
土狗中的男士们,宛如守土的勇士,面对风雨,始终不移,他们以实际行动和努力展现出对目标的坚定不移,他们明白,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在财运方面,他们相信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累积,他们的稳健和深沉常常为他们赢得了一片金色的未来。在人际关系中,他们的真诚和坦率使得他们周围充满了真挚的朋友。
对于土狗的女性来说,她们如同母亲大地般温暖、坚韧。在工作场合,她们不仅能够展现出出色的才能和决断力,还能成为团队中的核心力量。然而,她们在生活中的执着和坚定有时可能被误解为固执,但这也正是她们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她们的人,才能够感受到她们内心深处的温柔与坚韧。
为了帮助丙戌土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开放思想:土质虽固,但需要适时地吸取新的营养。对新的事物和观点,要有开放的态度。注重实际:你的实际性和踏实性是你的优势,但也要注重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要过于压抑自己。扩大人脉: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视野,也能增强你的社交能力。关注身体健康:像大地一样,你需要定时的养护和休息,这样才能持续地为他人提供支持。在五行之中,土狗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坚韧和稳重是我们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优点。他们提醒我们,只有坚持与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梦想和价值。
四、金狗(庚戌年:1910年,1970年)庚戌年的金狗,如同璀璨的金铠,坚韧而又华贵。他们身上散发的金色光泽不仅是他们对待生活的坚韧态度的体现,也是他们高贵的灵魂的象征。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正直和尊贵,宛如纯金般在生活中闪闪发光,他们面对压力与困境时的冷静与智慧,如同金属般不易弯曲。
金狗的男性,有着如金属般的决断力和坚定性,他们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用坚韧的毅力和智慧去追求。他们在事业中如同磨砺的金刀,锋利且坚韧。在财运上,他们擅长洞悉机会,稳重的投资策略常使他们在金钱的海洋中获得丰收,但他们也深知“满招损”的道理,因此往往能够巧妙地规避风险。
对于金狗的女性来说,她们的优雅和坚韧并存,就像是由金子雕琢而成的精致雕像。她们不仅在生活中展现出母性的柔情,更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力量。这使得她们在职场上能够同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实践能力。贵人缘方面,她们的真诚和智慧总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
为了帮助庚戌金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灵活调整:金虽硬,但也要学会在某些时刻柔和下来。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问题时,适当地展现自己的柔软一面,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拓宽视野: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多与不同的人交往,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注重沟通:你的决策力和决心会让人敬畏,但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会使你更加完善。健康为本:金需要维护,身体同样如此。注意调整作息,定期体检,保持身体健康。总的来说,庚戌年的金狗,不仅在财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在缘分和人际关系中拥有无数的贵人助力。他们是真正的“旺财又旺缘”的代表,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五、木狗(戊戌年:1958年,2018年)戊戌年的木狗,如同森林中挺拔的大树,静静地屹立着,既沉稳又坚毅。他们在生活的旅程中,如同树根深深地扎入泥土,吸收着各种经验与教训,使得他们的人生更为丰富与多姿。
木狗男性,具有一种天生的冷静和坚定,他们面对困境时从不轻易放弃,反而会将之视为成长的机会,用勤勉和毅力去攀越那些人生的高峰。财运方面,他们如同森林的守护者,对待财富和机遇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和判断。他们知道如何保护和增加自己的资产,使之生生不息。
对于木狗女性,她们宛如森林中的女神,拥有一种独特的优雅和智慧。在生活中,她们常能看透人性的善恶,因此能够轻易地在人际关系中取得平衡。她们在职场上同样展露出了卓越的才华,不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更有着坚韧不拔的决心。贵人缘方面,她们的温暖和包容吸引着众多真诚的朋友与合作伙伴。
为了帮助戊戌木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持续学习:如同树木需要吸取养分,你也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珍惜人际关系:你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很多贵人,要珍惜这些关系,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互动。保持冷静:在面对困境时,要如同大树一样,坚韧不拔,冷静地面对并找到解决之道。关注身体健康:木需要阳光和水分,你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健康,适当锻炼和保持良好的作息。总体来看,戊戌年的木狗,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绿意和生机,他们既有在财运上的得天独厚,也在缘分上享有满满的贵人相助。他们无疑是“旺财又旺缘”的佼佼者,拥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幸福感。
结语生活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命运的安排和自己的努力。对于属狗的你,无论身处哪一个五行年份,都有独特的魅力和贵人加持。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收获满满的财富和美好的缘分。如果你感受到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温暖和启示,请不吝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一同为未来加油打气!同时,期待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点赞支持,让我们的交流更加深入。祝愿每一个生肖狗的朋友,不仅在最佳的出生年份,而且在每一个时刻,都能旺财又旺缘,前程似锦!
大家好,上一节镐夫讲到了河图洛书,事实上河图成数55,洛书成数45,两者相加构我们习惯的满格大数100,我们日常口语中也常常说,百分之百满意,这是一个大数。河图洛书互为体用,演化后可以用于算命看相之中。
关于张献忠屠川的真实性,网友之间存在着很大争议。有些人认为张献忠是杀人魔王,确实屠过川;有些人认为这是明清遗老在抹黑张献忠,没有这回事,甚至可能是清军所为;有些人折中说,双方都有可能。还有人说,命理学家徐乐吾先生在《子平粹言》说张献忠是盗贼命,书里还记载和剖析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生辰八字,应该是屠川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命理大师徐乐吾的《子平粹言》中,原文是这样写的:
李自成:丙戌 丁酉 丁巳 庚戌
张献忠:丙戌 丁酉 丁巳 辛亥
徐乐吾按:明末李自成命,丁火生于八月,财旺秉令,巳酉会局,庚金出干,财旺极矣。无如丙丁并透正财,财多分夺成盗之命。又张献忠造:丙戌、丁酉、丁巳、辛亥,相差一时,比劫争财之病同,如是命造焉能成大事哉?
历史无法重现,镐夫认为,作为更接近这段历史的非史书记载人员,也不切入这段历史,剔除历史环境的因素,仅仅作一个民间命理大师来看,其立场及操守还是很有信任价值。
乐平吾先生在文中断命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同年同月同曰生,时辰只差一小时,均为盗命,同样因为累积的财产多以至内部互相抢夺,终于不成大事。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文中的措施:盗。古汉语中“盗”与“贼”是有区别的,常把偷东西的称为“贼”,抢东西的称为“盗”(强盗)。也就盗是偷窃,贼是抢劫,显然二者意义完全不同。
《说文解字》中:贼,小篆字形,从戈,则声,刀毁贝,本义为残害和伤害,“贼,败也。” 盗字于甲骨文形意则为看到人家的器皿贪婪地流口水,有据为己有之心。历代封建王朝对农民起义常以"盗"来称呼。如“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旧唐书·黄巢传》)。
“贼”本义为损坏,也引申为杀害,常指反上作乱还有杀人越货行为的强盗。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载:“时年谷不丰,颇有盗贼。”
"盗"字在道德径中,甚至为一个中性词:人,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其实就是说天下无非互盗:"你也姓宋,俺哥哥也姓宋,凭什么皇帝老子就你坐得?"
这样,我们排除命理的迷信成份,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认为乐平先生断为其为盗命而认为屠川事实是不对的。毕竟"盗"命不代表有杀人行为,只是表达一种反抗的意思。
无论我们说明什么一件事,都需要确凿事实,目前对张献忠屠川是否属实一事,主要来自时人及后代的官书野文,以及当今的文物考古。
我们先看官书及野文的记载。
张献忠在川的嗜杀行为,很多出自满清文人撰写的史料《后鉴录》和《明史.张献忠传》。
先观察一下《后鉴录》,其书由清初毛奇龄作,毛奇龄于康熙年间被朝廷招入参加明史编写,整理手中提供的材料写成《后鉴录》。书中记载了明代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事迹,非常生动,例属《明史》范围。这种反清的重大历史谁乱写,那是要灭九族的,所以,这种清风不识书下写成的书当然不可信。
然后,我们再看看另一部清朝写的正史《明史.张献忠传》的成书时间及作者特点。
先看作者,张延玉(1672年—1755年),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值南书房,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时,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乾隆时,招嫌疑,离仕归家,后卒于家中。张延玉是清政坛上不倒翁,事君三代,堪称朝延难得老油子。
《明史》由清朝延明史馆撰于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说到这,其可信度自不必解释了吧。
其次,关于张献忠屠川还有明朝遗民记载史事及国外人士旅文记载,主要有:
①《蜀难述略》【明】沈荀蔚
②《四川成都府志》卷二十六《贼盗.张献忠》
③《滟滪囊》【明】李馥荣
④《蜀乱》【明】欧阳直
⑤《西充凤凰山诛张献忠记》【清】李昭治
⑥《后鉴录》【明】毛奇龄
⑦《圣教入川记》【法】古洛东整理
⑧《客滇述》【明】顾贞山
⑨《江津县志》卷十五
由于篇幅限制,以上书载可疑之处,有兴趣者不妨一一辩之,自有收获。镐夫下面提到一个考古事件,因为出土了大量金银财宝,不少人认为这次考古坐实了张献忠洗劫四川及屠川的事实,那就是:张献忠江口沉银。
据说,1646年,张献忠的部将刘进学习吴山桂引清军入川。张献忠见势不妙,携带多年所抢的一千船金银财宝向川西突围。受累于金银财宝的诱惑,昔日的勇武和战力丧失了。1646年8月,张献忠部竟被昔日杂牌军大败,携带的一千船金银财宝也被大火烧沉入江底,仅张献忠及少数随从落荒而逃。
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几百年人们议论纷纷,信之疑之都有。2017年3月20日,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出水文物超过一万件,实证确认了民间流传的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镐夫说这件事呢,一是想说这种敏感历史事件,有时来自民间的传说,其真实度反而很高。其次,至于金银珠宝来历,在民不聊生的明未清初,寻常百姓人家能有饭填饱肚子己是苍天厚爱,莫说金银,铜铁也少见。所以,由此说张献忠因劫川而屠川也不可信,因为少数人才是金银财宝的拥有者,至少是"土豪劣绅"吧。
最后,我们再读一下正版的《明史.张献忠传》白话译文版,以观察其中的过言及不当描述。
《明史》·张献忠传时间:清朝明史 作者:张廷玉
张献忠,是延安卫柳树涧人。与李自成同年出生,长大后隶属于延绥镇为兵,犯法当被斩首,主将陈洪范看他相貌奇特,为他向总兵官王威请求释放,过后便逃跑了。
崇祯三年(1630),陕西贼人纷纷起事,王嘉谟占据府谷,攻陷河曲。张献忠以米脂十八寨响应,自称八大王。第二年,王嘉谟死,他的党徒王自用又聚众三十六营,张献忠和高迎祥、罗汝才、马守应等人都是首领。这年冬,洪承畴任总督,张献忠和罗汝才都接受招抚。后来又反叛,进入山西,与群贼一起焚掠。不久骚扰黄河以北,又一同渡过黄河。此后,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江北数千里地,都被蹂躏。那时候,贼人首领率众没有强制指挥,遇到官军时,各自为战,胜了就争相前进,败则窜入山谷,不相互照应。官军遇到贼兵,要追杀时,也不知所追的是哪路贼兵。贼人或分或合,东奔西突,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八年(1635),十三家在荥阳大会,商议对抗官军。马守应想北渡,被献忠讥笑,马守应大怒,李自成从中调解,这才定下决议。献忠最初与高迎祥一起造反做贼,李自成却只是高迎祥的裨将,不敢与献忠并坐,至此便与他不相上下了。两人一起东向攻掠,连破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各县,焚烧皇陵。不久高迎祥、李自成西去,献忠独向东,包围庐州、舒城,但都没有攻下。又攻打桐城,攻陷庐江,屠戮巢县、无为、潜山、太湖、宿松等城,应天巡抚张国维前往抵挡。献忠从英山、霍山遁走,经过麻城,与马守应等会合,进入关中,到凤翔与高迎祥会合。不久,又出商县、洛南,屯驻在灵宝,等待高迎祥。高迎祥到来后,便合兵东向。总兵官左良玉、祖宽攻击他们,献忠与高迎祥分道而走。祖宽追击献忠,在嵩县和九皋山交战,三战皆捷,斩获不少贼人。献忠火了,再与高迎祥联合,回头再战,又被打得大败。高迎祥不久与李自成进入陕西,而马守应、罗汝才等贼,各自盘踞在郧阳、商县、洛南的山中,不能相救,献忠便也逃到山中。
明年秋,总督卢象升离职,苗胙土任湖广巡抚,他不懂军事。于是献忠从均州、马守应从新野、蝎子块从唐县出来,一起侵犯襄阳,部众有二十余万。总兵秦翼明兵少不能抵御,湖广震动。献忠纠集罗汝才、马守应和闯塌天等贼,顺流东下,与江北贼贺一龙、贺锦等会合,烽火达到淮水、扬州。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操江都御史黄道直、总兵官杨御蕃分汛地固守,安池道副使史可法亲自率兵阻挡贼人要冲。贼人从间道侵犯安庆,连营一百里,巡抚国维告急。诏令左良玉、马火广、刘良佐联合救援,于是大破贼兵。贼人逃到潜山的天王古寨,国维发檄文叫左良玉搜山,左良玉不答应,不久向北而去。贼人于是从太湖复出,连结蕲州、黄州,在酆家店击败官军,杀死参将程龙、陈于王等四十余人。正好总兵官牟文绶和刘良佐来援助,才又打败贼人。贼人全部逃遁,献忠进入湖广。
那时,河南、湖广十五家贼人,要数献忠最狡猾、最强大,其次则是罗汝才。献忠曾伪装成官兵,想骗开宛城,左良玉刚好赶到,献忠仓皇而逃,前锋罗岱射中他的额头,左良玉马赶上献忠,刀刃拂过献忠面门,因马飞跑被他走免。正值熊文灿为总理,刊出檄文招抚贼众。闯塌天,本名刘国能,与献忠有矛盾,便到熊文灿处投降,献忠伤得很重,不能作战,非常害怕。
十一年(1638)春,献忠侦察到陈洪范隶属于熊文灿麾下任总兵,非常高兴,便派间谍带着重金献给陈洪范,对他说:“献忠承蒙您的大恩,得以不死,您难道忘了吗?愿率领所部投降,为您效力。”陈洪范也很高兴,为他转告熊文灿,接受了他的投降。巡抚御史林铭球、分巡道王瑞縋与左良玉计议,等张献忠来后便将他抓起来,但熊文灿不允许。献忠遂占据谷城,请求拨给十万人的粮饷,熊文灿不敢决定。当时群贼都聚集在南阳,杀掠附近州县。熊文灿赴裕州,进一步大发檄文招抚贼人。罗汝才因战败向在太和山的监军太监李继改乞降。第二年,射塌天、混十万、过天星、关索、王光恩等十三家头领,先后投降。陕西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又大破李自成,李自成逃窜到崤山、函谷关一带山中。朝廷都以为贼人被扑灭殆尽了。
献忠在谷城,训练士卒,修造甲衣兵器,议论的人颇怀疑他想反叛。皇上正相信兵部尚书杨嗣昌的话,以为熊文灿能够治好贼乱,不再担忧了。夏五月,献忠反叛,杀知县阮之钿,毁坏谷城,攻陷房县,联合罗汝才的兵力,杀知县郝景春。十三家降贼一时间全部反叛,只有王光恩没有跟从。献忠离开房县,左良玉前去追击,罗岱为前锋,到罗犭英山时,罗岱中埋伏而死,左良玉大败。
杨嗣昌已拜为大学士,于是自请督领部队,皇上非常高兴。十月初一,杨嗣昌到达襄阳,召集诸将商议进兵事宜。当时群贼大肆杀掠,贺一龙、贺锦侵犯随州、应城、麻城、黄州,与官军相对抗。罗汝才和过天星窜伏在漳河、房县、兴山、远安一带,献忠盘踞在湖广、四川交界地区,并将要西犯。杨嗣昌看到东边的局势稍缓,便将辎重留在襄阳,疏通壕沟,筑起坚固的城墙,令左良玉专门致力于剿灭献忠。
十三年(1640)闰正月,左良玉在枸坪关攻击贼人,献忠遁走,官军追到玛瑙山。贼人据山抵抗,左良玉先登了上去,贺人龙、李国厅夹击,大败贼兵,斩首一千三百多级,擒获献忠的妻妾。湖广将领张应元、汪之凤继续追击,在水右坝打败贼兵。川将张令、方国安又在岔溪拦击。献忠逃到柯家坪,张令追击败兵,过于深入,被包围,张应元、汪之凤去救援,又击败贼兵。献忠率领一千余骑窜到兴山、归州山中,气势极为窘迫。
当初,左良玉的进兵路线与杨嗣昌的建议不合。献忠派间谍游说左良玉,左良玉于是围而不攻。献忠因此得以和山民交换盐粮米酪,收集散兵,偃旗息鼓,逐步向西逃往白羊山。当时罗汝才和过天星从宁昌窥视大昌、巫山,想渡过长江,但被官兵所阻。献忠到来后,便与他们会合。献忠虽然屡败,这时气势更盛,他立马于江岸上,有不前进的,便加以杀戮。贼人争相死战,官军退走。贼人全部渡过了长江,屯驻在万顷山,归州、巫山大为震动,随后罗汝才、过天星侵犯开县不利,罗汝才向东退走,过天星又越过开县向西走。诸将往来追逐,献忠于是集中全部兵力在土地岭攻打楚兵,副将汪之凤战死。献忠遂攻陷大昌,进而屯驻开县,张令战死,石纉女土司秦良玉也被打败。罗汝才又从东边回来,与献忠转而奔向达州。四川巡抚邵捷春退守涪江。贼人北陷剑州,将要进入汉中。总兵官赵光远、贺人龙守卫阳平、百丈险要之地,贼人不能通过,便转走巴州以西。涪江守军溃散,邵捷春被判死罪。献忠屠戮绵州,越过成都,攻陷泸州,又北渡沱江,攻陷永川,经过汉川、德阳,进入巴州,又从巴州奔向达州,回到开县。
原先,杨嗣昌听说贼人进入四川,便进驻重庆。监军万元吉说“:贼人或许要东向突击,不可不备,宜分中军从间道出潼关,扼住贼人归路。”杨嗣昌不听,拟令诸将全部开赴泸州追击贼人。
十四年(1641)正月,总兵猛如虎、参将刘士杰追到开县的黄陵城,贼人回头交战,官军大败,刘士杰和游击郭开等人都死了。献忠果然东向突击,命令罗汝才抵挡郧阳巡抚袁继咸的部队,自己则率领轻骑,一昼夜飞驰三百里,在途中杀死督师的使者,获取军符,骗开襄阳城。献忠将襄王朱翊铭绑到堂下,给他劝酒说“:我想借王爷的头,使杨嗣昌因失陷藩王而被诛,王爷您就努力喝了这杯酒吧。”遂杀襄王,并杀郧襄道张克俭、推官邝曰广,重新得到原来丢失的妻妾。献忠又离开襄阳,攻陷樊城、当阳、郏县。与罗汝才合兵,进入光州,残害商城、罗山、息县、信阳、固始。分军侵犯茶山、应城,攻陷随州。他伪举左良玉旗帜,进入泌阳。再攻应山,不克,便撤走。攻打郧阳,守将王光恩奋力抗战,才撤兵而去。献忠又攻拔郧西,群贼依附于他的以万计,遂东向攻取城邑。
献忠自从玛瑙山之败后,心里很害怕左良玉,这时屡战屡胜,便产生了骄傲情绪。秋八月,左良玉在信阳追击献忠,将他打得大败,贼人有数万投降。献忠大腿受伤,乘夜东奔,左良玉紧追不舍。正赶上下大雨,江水泛滥,道路隔绝,官军无法前进,献忠这才走免。后来,他又从商城复出,将要指向英山,又被副将王允成击败,部众途中溃散将尽,只有数十骑随从。当时罗汝才已先与李自成会合,献忠遂投奔李自成,李自成把他当部曲对待,他不从。李自成想杀他,罗汝才劝谏道“:留着他去扰乱汉水以南,可以分官军兵力。”于是偷偷给献忠五百骑兵,让他逃走,他在路上纠集土贼一斗谷、瓦罐子等人,部众又壮大起来,但还假装拥戴李自成。原先,贼营中革里眼、左金王二贺攻陷含山、巢湖、潜山等县,想西向与献忠会合,因被湖广兵阻拦而不能到达。到开封被围困,督师丁启睿和左良玉都前往救援。献忠便乘虚攻陷亳州,进入英山、霍山一带山中,与革、左二贺相见,大家都非常高兴。
第二年联合进攻,攻陷舒城、六安,抢掠百姓来扩充武装。攻陷庐州,知府郑履祥死。攻陷无为、庐江,在巢湖训练水师。太监卢九德用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的部队与贼人在夹山交战,吃了败仗,江南大为震动。凤阳总督高斗光、安庆巡抚郑二阳被逮捕治罪,诏令起用马士英代替高斗光。这年秋天,黄得功、刘良佐在潜山大破贼兵,献忠的心腹妇童全部逃到蕲水,革、左二贺北上投靠李自成。不久,献忠又袭击攻下太湖。正好左良玉为躲避李自成而东下,将湖广兵全部撤出带走。献忠得知后,又袭击攻下黄梅。
十六年(1643)春,献忠接连攻陷广济、蕲州、蕲水,进入黄州。黄州百姓全部逃出,献忠于是驱赶妇女铲除城墙,随后又将她们杀死,填进壕沟。麻城人汤志,是大姓的家奴,他杀死六十名书生,将城池献给贼人。献忠改麻城为州。他又西进攻陷汉阳,全军从鸭蛋洲渡江,攻陷武昌,抓住楚王朱华奎,将他放进竹笼,沉入江中,尽杀楚王宗室。将男子二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录用为兵,其余的全部杀掉。从鹦鹉洲到道士氵伏,浮尸布满江面,一个月后人油厚达一寸,鱼鳖都不能吃。献忠遂僭号称王,改武昌为天授府,江夏为上江县。占住楚王府第,铸造西王宝印,伪设尚书、总督、巡抚等官,开科取士。因兴国州柯、陈两姓土官悍勇,便招降他们。在黄鹤楼题诗。下令将楚王府的金银发放,赈济饥民。蕲州、黄州等二十一个州县全都归附。
当时李自成在襄阳,听说后既忌恨又愤怒,传书去责备他。左良玉部队又西上,伪官吏多被擒杀。献忠害怕了,便带领部下全部奔往岳州、长沙。于是监军道王王质、沔阳知州章旷、武昌生员程天一、白云寨长易道三都起兵讨贼。蕲州、黄州、汉阳三府全都反正。献忠遂攻陷咸宁、蒲圻,逼近岳州。沅州巡抚李乾德、总兵孙希贵等人据守城陵矶抗战,三战三捷,消灭了贼人前部。献忠大怒,分百路并进,李乾德等人坚持不住,都退走了,岳州失陷。献忠想渡过洞庭湖,先卜问神灵,不吉,便将占卜用的王交丢到地上,破口大骂。将渡时,狂风大作,献忠大怒,将一千艘巨船连起来,载上妇女,点火焚烧,水面上照得如同白昼。献忠转而用骑兵逼近长沙,巡按刘熙祚奉吉王、惠王逃到衡州,总兵尹先民投降,长沙失陷。不久贼人攻破衡州,吉王、惠王、桂王都逃到永州。于是拆掉桂王府的木材,运到长沙,建伪宫殿,而献忠自己则往永州追击三王。刘熙祚命中军护送三王到广西,自己亲自入永州城死守,后来城陷被杀。献忠又攻陷宝庆、常德,掘开原督师杨嗣昌的祖坟,击斩尸体,竟还见到血迹。又攻打道州,守备沈至绪战死,他的女儿再战,夺回父亲遗体,城池获得保全。献忠遂东犯江西,攻陷吉安、袁州、建昌、抚州、永新、安福、万载、南丰等府县。广东大为震动,南雄、韶关所属城池的居民全部外逃。贼中有人献计攻取吴、越,献忠惧怕左良玉在,不听,决定进入四川。
十七年(1644)春攻陷夔州,到达万县,江水暴涨,便留屯三个月。随后,攻破涪州,击败守道刘麟长、总兵曾英的部队。进而攻陷佛图关,攻破重庆,瑞王朱常浩遇害。这一天,晴空无云,却有雷声,贼人有的受到震惊,献忠大怒,引发大炮与天较量。遂进军攻陷成都,蜀王朱至澍率领王妃、夫人以下投井自杀,巡抚龙文光被杀。这时我大清兵已经平定京师,李自成逃回西安。南京诸臣尊立福王,命令原大学士王应熊总督四川、湖广军事,但因兵力弱,不能讨贼。献忠遂僭号大西国王,改元大顺。冬十一月,献忠登上伪位,以蜀王府为王宫,改成都为西京。用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设六部五军都督府等官,用王国麟、江鼎镇、龚完敬等人为尚书。养子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李定国等都为将军,赐姓张氏,派他们分巡各府州县,所到之处全部攻了下来。保宁、顺庆先已经投降了李自成,并设置了官吏,献忠全部将他们赶走。李自成发兵来攻,攻不下,献忠遂占有了整个四川。只有遵义一府和黎州土司马金坚坚守不下。
献忠身长面黄,下巴像虎,人称黄虎。性狡谲,喜好杀人,一天不杀人便郁郁不乐,他诡称要开科取士,将士人集中到青羊宫,全部杀害,笔墨堆成丘冢。将成都百姓坑杀在中园。他还杀掉各卫在籍士兵共九十八万。他又遣四位将军分别屠戮各个府县,名为草杀。伪官们朝会时拜伏在地,他唤出数十条凶猛的狗入殿,狗嗅了哪一个,便将他拉出斩首,名叫天杀。他又创生剥人皮法,如皮没有剥下而人已气绝的,动刑的人要抵死。将士以杀人多少定功劳大小,前后杀死的男女达六万万以上。有的贼将因不忍而上吊,伪都督张君用、王明等数十人,都因杀人少被剥皮而死,家属也被杀戮。他威胁川中士大夫接受伪职,叙州布政使尹伸、广元给事中吴宇英不屈而死。那些接受伪职的人,随后不久也都被杀了。其惨酷无人道的行为不可胜纪。他又筑坝先将锦江改道,放干河道,挖一个深数丈的大坑,将亿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其中,然后决堤放水,名为水藏,说:“不能让后人拥有。”当时,曾英、李占春、、王祥、杨展、曹勋等义兵并起,所以献忠杀戮更加惨毒,川中百姓已尽,献忠便图谋窥视西安。
顺治三年(1646),献忠将成都的宫殿房舍全部烧毁,铲平成都城,然后率众出川北。又想将四川兵全部杀掉,伪将刘进忠原统领川兵,听说后,率领一军逃了。正好我大清兵到了汉中,刘进忠来投奔,请求做向导,到了盐亭县境内,起了大雾,献忠白天行军,突然与我军在凤凰坡遭遇,被箭射中,跌落马下,他爬到柴堆下面躲起来。于是清军将献忠抓出,斩首。
川中自从遭受献忠的祸乱,各城之内杂树成拱,狗吃人肉就像虎豹等猛兽,将人咬死后往往就弃之而去,并不吃光。人民逃到深山之中,以草为衣,以树木为食,时间长了,遍体长满了毛发。献忠被诛杀后,贼党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李定国等溃逃入川南,杀死曾英、李乾德等人,后来都向永明王投降。(明史.张献忠传白话文翻译结束)
细心的读者可以很容易发现,文中完全将张献忠作为一个反面人物记述,其行文漂浮臆测,并缺少事实与逻辑的佐证。《张献忠传》中记载:“(张献忠)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但是,明朝总人口都不足2亿,又怎可以杀出6.6亿人来?是举一例,足以否定,其它矛盾之处读者可以细读,必自有所得。
历史如烟,苍海沧田,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无意于佐证张献忠是川人所敬仰的一代豪雄,而是想说张献忠屠蜀,史书野文中所言并不真实,至少徐乐平先生仅定其数之为"盗命"。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轨迹和时机。尤其对于属狗的你,生于哪一年,可能就意味着获得特定的能量和好运。那么,五行之中,哪一年的狗人最得天独厚,旺财又旺缘呢?让我们一同揭晓这个谜底,为你点亮前路!
一、水狗(壬戌年:1922年,1982年)水,代表流动与智慧,壬戌年出生的水狗,他们仿佛蕴藏了深邃的大海和流淌的河流的特性,集结成了一个既稳重又灵活的个性。他们拥有一颗不断探索、好奇的心,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多的是对于知识和人生经验的渴望。
在五行狗之中,水狗因其与水的关系而显得更为敏感和有直觉。他们擅长洞察人心,理解他人的情感,这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显得尤为得体,人缘极好。正因如此,他们常常能够结交到许多对其有益的贵人,使其在事业和人生道路上获得很多助力。
在财运上,他们如同流水,懂得取道而行,绕过障碍。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往往能在经济领域中找到那些被忽视的商机。但同时,他们也需要警惕,不可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健的投资策略,才能确保自己的财富能够持续增长。
为了帮助壬戌水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调整情感渠道:如同流水,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出口。遇到问题时,选择与信任的人分享,不要把问题都藏在心里。灵活适应:生活中会遭遇各种困难,但如同流水的你,应学会灵活应对,避开障碍,流向前方。培养人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好的人脉关系会成为你成功的助推器。注重与人沟通交往,多做一些人情投资。关注健康:水狗的你,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身体健康。二、火狗(甲戌年:1934年,1994年)当提及火,我们不禁想到那勃勃的生机、无尽的热情与光明的明亮。同火相互映照的甲戌年火狗,犹如被热烈之火点燃的狗,持有坚毅的决心与无法阻挡的热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能量的标志。
在五行狗中,火狗的性格如同火焰般热烈而不可预测。当他们对某个目标、理想或者人充满热情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全心投入,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动力和决断力。但同样,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的时候,可能会显得焦躁不安,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财运上,火狗如同燃烧的火焰,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短暂的繁荣,而是持续不断的热烈与进步。他们擅长抓住机遇,凭借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和坚定决心,往往能够在商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由于火的性质易变,火狗在财务上可能会遭遇一些起伏,他们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热情与理性,更稳健地管理自己的资产。
为了帮助甲戌火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冷静思考:虽然你的热情与冒险精神都是优点,但在关键时刻,冷静的思考往往更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寻找出口:火需要氧气,你的热情和活力也需要一个出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保持耐心:不是每一个机会都能立即看到结果。要有耐心,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珍惜人际关系:火需要木来维持,而你需要身边的人来支持你。要珍惜与他们的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三、土狗(丙戌年:1946年,2006年)丙戌年的土狗,宛如坚硬的大地般扎根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持有那种让人赞叹的耐心和毅力,仿佛具备了大地之力,稳固而持续地滋养身边的每一份情感和梦想。与大地相似,他们承载着万千重量,是生活中真正的守护者,用温暖的怀抱为他人遮风挡雨。
土狗中的男士们,宛如守土的勇士,面对风雨,始终不移,他们以实际行动和努力展现出对目标的坚定不移,他们明白,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在财运方面,他们相信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累积,他们的稳健和深沉常常为他们赢得了一片金色的未来。在人际关系中,他们的真诚和坦率使得他们周围充满了真挚的朋友。
对于土狗的女性来说,她们如同母亲大地般温暖、坚韧。在工作场合,她们不仅能够展现出出色的才能和决断力,还能成为团队中的核心力量。然而,她们在生活中的执着和坚定有时可能被误解为固执,但这也正是她们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她们的人,才能够感受到她们内心深处的温柔与坚韧。
为了帮助丙戌土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开放思想:土质虽固,但需要适时地吸取新的营养。对新的事物和观点,要有开放的态度。注重实际:你的实际性和踏实性是你的优势,但也要注重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要过于压抑自己。扩大人脉: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视野,也能增强你的社交能力。关注身体健康:像大地一样,你需要定时的养护和休息,这样才能持续地为他人提供支持。在五行之中,土狗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坚韧和稳重是我们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优点。他们提醒我们,只有坚持与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梦想和价值。
四、金狗(庚戌年:1910年,1970年)庚戌年的金狗,如同璀璨的金铠,坚韧而又华贵。他们身上散发的金色光泽不仅是他们对待生活的坚韧态度的体现,也是他们高贵的灵魂的象征。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正直和尊贵,宛如纯金般在生活中闪闪发光,他们面对压力与困境时的冷静与智慧,如同金属般不易弯曲。
金狗的男性,有着如金属般的决断力和坚定性,他们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用坚韧的毅力和智慧去追求。他们在事业中如同磨砺的金刀,锋利且坚韧。在财运上,他们擅长洞悉机会,稳重的投资策略常使他们在金钱的海洋中获得丰收,但他们也深知“满招损”的道理,因此往往能够巧妙地规避风险。
对于金狗的女性来说,她们的优雅和坚韧并存,就像是由金子雕琢而成的精致雕像。她们不仅在生活中展现出母性的柔情,更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力量。这使得她们在职场上能够同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实践能力。贵人缘方面,她们的真诚和智慧总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
为了帮助庚戌金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灵活调整:金虽硬,但也要学会在某些时刻柔和下来。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问题时,适当地展现自己的柔软一面,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拓宽视野: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多与不同的人交往,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注重沟通:你的决策力和决心会让人敬畏,但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会使你更加完善。健康为本:金需要维护,身体同样如此。注意调整作息,定期体检,保持身体健康。总的来说,庚戌年的金狗,不仅在财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在缘分和人际关系中拥有无数的贵人助力。他们是真正的“旺财又旺缘”的代表,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五、木狗(戊戌年:1958年,2018年)戊戌年的木狗,如同森林中挺拔的大树,静静地屹立着,既沉稳又坚毅。他们在生活的旅程中,如同树根深深地扎入泥土,吸收着各种经验与教训,使得他们的人生更为丰富与多姿。
木狗男性,具有一种天生的冷静和坚定,他们面对困境时从不轻易放弃,反而会将之视为成长的机会,用勤勉和毅力去攀越那些人生的高峰。财运方面,他们如同森林的守护者,对待财富和机遇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和判断。他们知道如何保护和增加自己的资产,使之生生不息。
对于木狗女性,她们宛如森林中的女神,拥有一种独特的优雅和智慧。在生活中,她们常能看透人性的善恶,因此能够轻易地在人际关系中取得平衡。她们在职场上同样展露出了卓越的才华,不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更有着坚韧不拔的决心。贵人缘方面,她们的温暖和包容吸引着众多真诚的朋友与合作伙伴。
为了帮助戊戌木狗在财运和人际关系上更好的把握机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持续学习:如同树木需要吸取养分,你也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珍惜人际关系:你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很多贵人,要珍惜这些关系,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互动。保持冷静:在面对困境时,要如同大树一样,坚韧不拔,冷静地面对并找到解决之道。关注身体健康:木需要阳光和水分,你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健康,适当锻炼和保持良好的作息。总体来看,戊戌年的木狗,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绿意和生机,他们既有在财运上的得天独厚,也在缘分上享有满满的贵人相助。他们无疑是“旺财又旺缘”的佼佼者,拥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幸福感。
结语生活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命运的安排和自己的努力。对于属狗的你,无论身处哪一个五行年份,都有独特的魅力和贵人加持。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收获满满的财富和美好的缘分。如果你感受到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温暖和启示,请不吝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一同为未来加油打气!同时,期待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点赞支持,让我们的交流更加深入。祝愿每一个生肖狗的朋友,不仅在最佳的出生年份,而且在每一个时刻,都能旺财又旺缘,前程似锦!
2018年岁逢戊戌,属狗人戊土岁干比肩透出,岁干与地支均为戌土比劫,又有“岁驾”、“华盖”两颗吉星入命,财运方面还是不错的,今年做事会比较有干劲,凡事亲力亲为,能够主动站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虽然比较辛苦,但还是能取得丰厚的回报。但今年是犯太岁之年,印星深藏于太岁之中,对于事业及感情有诸多不利,在职场及仕途虽然能有所作为,却很难得到上级认可,光靠自身努力得以升职的几率不高,考取证书或者职业资质鉴定也多数难以通过。平时虽然有较多机会与异往,但结果可能并不理想。
2006年生人为丙戌狗,流年纳音屋上土,今年适逢“天生地比”,天干丙火偏印与岁干戊土比肩相生,地支戌土与太岁戌土比和为值太岁,主导今年属狗人主动性比较强,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较好的成绩。
1994年生人为甲戌狗,流年纳音山头火,今年适逢“天生地比”,天干甲火七杀与岁干戊土比肩相生,地支戌土与太岁戌土比和为值太岁。主导今年较有干劲,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获取丰厚的回报,但受犯太岁影响事业的稳定性可能不高。
1982年生人为壬戌狗,流年纳音大海水,今年适逢“天克地比”,天干壬水偏财克制岁干戊土比肩,地支戌土与太岁戌土比和为值太岁。主导今年会经历较多变动,可能有添丁、置业等喜事,也有可能出现职位变动,或者因为而招来风波。
1970年生人为庚戌狗,流年纳音钗钏金,今年适逢“天生地比”,天干庚金食神与岁干戊土比肩相生,地支戌土与太岁戌土比和为值太岁。虽然今年是属狗人的本命年,但是因为食神与比肩相生,其凶险程度有所削弱,主导属狗人今年财运尚可,容易得到兄弟朋友的帮助而获得较大成功,同时也有一定的桃花运,若得贵人相助则容易成就一段佳话。
所以说1970年出生的属狗女人,运势还是很不错的,不知道你们都是哪一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