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很多研究施耐庵的专家并没有从其著作本身入手,透过文本信息探寻《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笔者通过不断的细读文本,解析《水浒传》细节中的诸多疑点,发现这部奇书之所以十分奇特,是因为它隐藏了大量的历史真实。
这些历史真实,涉及北宋、元朝与明朝,其中,重点是北宋与大明两个朝代。北宋的历史当时已经有《宋史》等参阅史料,足可为施耐庵写书提供历史支撑。而明朝却没有历史史料可供写作参考,《水浒传》中所隐藏的大量明朝初期的历史真实,就有可能是作者亲身经历了。
因而,关于施耐庵,我认为现在网上的词条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错误的。首先,此人不是“施彦端”,施耐庵绝对不可与“彦端”划等号。从《水浒传》涉及的大量文史资料及宫廷秘闻来看,“施耐庵”极有可能是一个与史官身份很接近的朝廷官员,或者是翰林院“待诏”之类的学者文人。这一点,似乎与金瓶梅的作者一样,可能是出自宫廷写手。
其次,施耐庵不可能死于洪武三年。《水浒传》中很多隐伏暗喻,都能证明此人至少活到了明成祖永乐初年。
本文所要讲述的这段《水浒传》故事,就能佐证我所讲的这两点:施耐庵绝不会是隐居在江苏兴化白驹场(镇)的施彦端,他不可能阅读到如此浩繁的历史资料,尤其是难以得到刚刚编纂完成的《宋史》。第二点,假若“施耐庵”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绝不可能写到与明成祖“靖难之役”相关的故事。
这段故事,就是“镇三山大闹青州道”。这段总共涉及三回书的故事看似平常,但却隐喻了大明王朝一段秘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神秘的清风山却说宋江在孔家庄与武松分手,孤身一人往投清风寨花荣。这一天,宋江错过了宿头,在一片密林里被清风山巡山喽啰抓到了山上。
宋江被绑在清风山草厅的将军柱上,偷眼观看了刚刚睡醒的山大王和两个副寨主。这个情节中,有一个非常值得留意的细节,讲的是清风山“四下里都是木栅,当中一座草厅,厅上放着三把虎皮交椅,后面有百十间草房。”这个山寨,大概是《水浒传》中最寒酸的强盗窝了,桃花山李忠、周通很小气,施耐庵也没写他们住的是草厅、草房。原来,施耐庵是着意写这一笔,这里的山大王就是一群货真价实的草寇。那么,这三个草头大王又是谁呢?
书中写道,清风山三个草头王中领头的是锦毛虎燕顺,第二个是矮脚虎王英,第三个是白面郎君郑天寿。这三人长相虽然很有差异,但却在穿着打扮上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头上都裹着一条红绢帕。头一个出来的燕顺,施耐庵是这样描述其装束的:“头上绾着鹅梨角儿,一条红绢帕裹着,身上披着一领枣红纻丝衲袄,便来坐在当中虎皮交椅上。”
第二个出场的矮脚虎王英,施耐庵却没有交代他头上裹着什么,但从郑天寿的描述中,也可以判断王英的头上的装束与燕顺一样。施耐庵说郑天寿:“瘦长膀阔,清秀模样,也裹着顶绛红头巾。”这句话,是承接王英往下写的,为避免重复,用一个“也”字点明,这三个草头王的头上都有一幅红绢帕裹头。
施耐庵这样写,非常明显是在隐喻“红巾军”。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兴,而郭子兴就是刘福通红巾军麾下的江淮地区红巾军领袖。这一处描写,与“楔子”洪太尉误走妖魔中的隐写是一样的,都是以“朱”、“红”隐喻大明王朝。而且,清风山的大头领燕顺,也是在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中出场亮相过一回。
当年,洪太尉奉旨到龙虎山去诏请嗣汉张天师,前往汴京城祈禳瘟疫。洪太尉带着圣旨、提着香炉上了龙虎山,行不多远,便遇到了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这个大老虎一直被认为是少华山二寨主跳涧虎陈达。其实,书中并没有写这只老虎善于跳跃,没有“跳涧”的细节描写。但是,施耐庵非常明确的说,这只老虎是一只“锦毛虎”。锦毛虎是谁?清风山大寨主燕顺!
那么,锦毛虎为什么就是燕顺,而不是王顺、张顺,王二麻子顺呢?因为,燕顺暗喻的就是曾经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施耐庵写书尊重历史,也十分的客观,以清风山的“红巾”表述自己的观点,燕王这一辈人才是朱元璋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两代“红巾军”。
锦毛虎姓燕,矮脚虎姓王,组合起来就是“燕王”。而郑天寿以南方后鼻韵母含混的读音来直解,大约就是“真天授”,清风山三个大王的姓名组合起来,就是“燕王真天授”,是天授神权的一种缩写与隐写。如果再深入一步,把这几个人的姓名全部直译出来,大概就是:燕王英雄真天授。而其中的“顺”字,应当是施耐庵认为,燕王得天授神权,大明王朝就顺了。
为何如此解读呢?难道真有道理吗?
镇不住三山的镇三山此时的燕顺,还只是个草头王,在草厅里称王称霸,在草房里享受着山大王级别的待遇。这太符合历史真实了,燕王在北京封地面临削藩,十分低调,虽然贵为亲王,却不敢拥有豪华的宫殿,而且要时常装病装疯,活得不像个亲王的样子。
从《水浒传》文本故事中,似乎可以读出清风山为之所以这般寒酸,恐怕与青州府兵马都监黄信有关。这个黄信出场时,仿佛威风八面,绰号“镇三山”,镇压着桃花山、二龙山、清风山。其他两座山寨被黄信镇着倒也不足为奇,二龙山上可是有鲁智深、杨志两大高手,施耐庵说黄信都能镇着,这人可真是非同小可。
清风山实力绝对比不上二龙山,燕顺当然是老虎也得趴着,过着结庐在山林的苦逼日子。但是,后来的故事中,施耐庵又把镇三山黄信写得一钱不值,是一个徒有虚名的“镇三山”。
话说清风寨知寨在老婆的怂恿下,恩将仇报,把宋江当做强盗捉了。因宋江是花荣的客人,小李广当然不答应,要找刘高讲理。刘高自知不是花荣对手,也正好趁此机会排挤同僚,试图以私通强贼的罪名捉拿花荣。但是,刘高是个文官,害怕花荣动武,于是,便请来了青州兵马都监黄信。镇三山到了清风寨,设计捉了花荣,与宋江一道打入囚车。
黄信虽然做了刘高的帮凶,但却很是公道,花荣请求看在同僚的份上,不要去掉身上的官服。自己还有分辨的机会。黄信答应道:“这一件容易,便依著你。就叫刘知寨一同去州里折辩明白,休要枉害人性命。”
这一处细节描写,同样体现了历史真实。究竟是怎么回事,下文便有分解。
书中写道:“话说那黄信上马,手中横著这口丧门剑(紧要处)”,与刘高一道,押着宋江、花荣前往青州府,交给慕容知府处置。这一行人走到清风山附近林子里时,只听得当当的二三十面大锣一齐响起来:
只见林子四边,齐齐的分过三五百个小喽啰来,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枪,早把一行人围住。
果然是“红巾军”杀到了,中间是锦毛虎燕顺,上首是矮脚虎王英,下首是白面郎君郑天寿,三个草头大王一起拦住去路,要劫囚车。黄信一见,也不胆怯,挺丧门剑力战三位头领。书中交代,黄信奋力在马上斗了十合,怎地当得他三个住。
黄信打不赢这三个人,并不是一般的打不过,黄信自己估摸了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觉得再打下去,“怕吃他三个拿了,坏了名声”,于是,一骑马率先脱离战场,逃往青州去了。
这一战,施耐庵把黄信写得很不堪,反衬了“镇三山”绰号不过是唬人的。幸亏黄信遇到的不是二龙山人马,不然,还真的吃他拿了。无论鲁智深、杨志,还是后来上山(此时可能已经上山)的武松,都有把握拿了黄信。
看来,施耐庵的本意说的是相反的意思,黄信根本就无法镇住三山。那么,施耐庵写这样一个人物,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从后来黄信打仗无能的表现来看,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啊。
黄信到底是谁很多读者,甚至是研究《水浒传》的专家认为,施耐庵写这样一个角色,应当是一处败笔。而且,对在大排名时,黄信领衔小骠骑,力压病尉迟孙立颇不服气。其实,施耐庵写书绝无败笔破绽,也绝对不会写无用之人,黄信如此表现,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
我们首先回到“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来找一找黄信的影子吧。
众所周知,江西龙虎山误走妖魔的人是洪太尉,洪太尉姓洪,叫做“洪信”,偏偏镇三山就叫“黄信”,其中是不是有联系呢?
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洪太尉与朱武隐喻的是朱洪武,那么,黄信则是“皇信”,乃是皇帝的印信的隐喻。皇帝的印信大多用在诏书上,也就是说,黄信的身上隐藏着大明王朝一段与诏令有关的秘史。到底是一件怎么的事情,且让我们从黄信的兵器开始讲起。
黄信所用的兵器,也是梁山上的独一份,名叫“丧门剑”。剑,是一件自古冷兵器时代最常用的兵器,也曾经锻造过很多名剑。但是,“丧门剑”到底是一把怎样的剑,不得而知,在《水浒传》之前,恐怕还找不出以“丧门”来命名的剑。那么,施耐庵把黄信的兵器叫做“丧门剑”,也肯定不是随意胡乱的就这样命名了,其中应当有所含义。
且说朱元璋坐天下之后,于洪武元年正月,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朱标为人厚道,对兄弟们甚是友爱,在诸王当中威望很高,能够镇得住所有藩王。但是,天不假寿,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病逝。朱标死后,按礼律应当在朱标的兄弟当中选拔一位皇位继承人。但是,朱元璋一反礼律,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的时候,“立皇孙允炆为皇太孙”。
回看“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段故事,洪信之所以在龙虎山上遇见“锦毛虎”,说的就是朱洪武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件事。朱允炆出生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生肖属蛇。也就是说,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的白花大蛇,原来暗喻的是建文帝。
因为朱允炆做了皇帝,明朝又陷入战乱之中。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就讲到结束五代战乱,是天下太平的开始,朱洪武立皇太孙,挑起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与赵匡胤结束战乱,迎来天下太平形成鲜明对照。
燕王对此非常不服,在朱允炆严厉的削藩的策略之下,终于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发起靖难之役。经过四年残酷的拼杀。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生死不明。即便如传说的那样,建文帝逃了出去,朱标这一脉也是遭遇了“丧门”之祸——这就是丧门剑的隐喻。
施耐庵认为,洪太尉放走妖魔,导致天下大乱。朱洪武当初若立燕王这一辈人(当然,燕王是最佳人选),便是顺天意之事。而立朱允炆为皇帝,则是大明王朝放出了妖魔。
黄信之所以显得很无能,实际上施耐庵是写了一个“死朱标”。朱标生前对兄弟十分仁爱,总是替朱棣他们遮风挡雨,在朱元璋面前尽力保护闯了祸的各路藩王。因而,朱标确实能够“镇三山”。史家评价,朱标应当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太子之一。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根本没有办法镇住叔叔辈的藩王,登基后,便以削藩的手段,试图巩固自己的皇权。到头来正如《水浒传》写黄信那样,哪座山头都镇不住,“镇三山”反倒成了笑话。
“三”,可以实指桃花山、二龙山、清风山,也有为数众多的虚指。朱元璋洪武三年时,总共封了九个儿子为藩王,恰是三的倍数。
施耐庵在介绍清风山头领时,特意写到了燕顺是“贩羊马客人出身”。朱标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生肖属羊。在太子朱标的保护下,朱棣等人没有受到太多的打压。朱标死后,“燕顺”便“消折了本钱,流落在绿林丛内打劫”,不仅藩王位置难保,还随时面临生命的威胁。
这样的隐喻在《水浒传》中不止一处,比如,鲁智深吃狗肉,暗喻宋徽宗是属狗的,施耐庵以此抨击宋徽宗“革佛诏”对佛教的压制甚至摧残。
那么,镇三山黄与清风山的草头王隐喻了大明王朝这件事,是不是就此打住,施耐庵便没再写下文了呢?
梁山地煞系列中隐藏的奥秘很多读者对病尉迟孙立被排在七十二地煞第三名很不服气,但却没能给出十分令人信服的缘由。绿野老道通过解读“朱洪武”的隐喻,似乎也得到一条答案,孙立之所以排在朱武、黄信之后,是施耐庵摆明了要揭露朱洪武“误走妖魔”这段历史。
按照《大宋宣和遗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蓝本,病尉迟孙立都是梁山三十六人名单中的一员。施耐庵以龚开的蓝本人物名单为主要依据,从《大宋宣和遗事》三十六人中调入豹子头林冲进入天罡系列,将孙立下放到地煞之中,并且,连领衔小骠骑的职务都没捞着。为何是这样呢?
地煞第一位是神机军师朱武,此人在施耐庵笔下就是个不善智谋,不通阵法的不文不武之人,他身上的“神机”原来是与朱元璋相关的一段明朝秘史。第二位,上文已经讲到,便是隐喻朱标“丧门”的镇三山黄信。假如按照这个排名,则是大明王朝两代君主了。虽然朱标没能当上皇帝,但朱允炆还是给他上了皇帝的尊号:孝康皇帝,庙号兴宗。那么,下一位就该排到朱允炆了。所以,孙立代表的就是建文帝——“孙立”。
既如此,孙立不仅得进入地煞系列,而且也只能排在第三位了。试想,孙子怎么能排在爷爷之前呢,何况,当中还有一个“黄信”呢?
事情到此还没有完,接下来的排名更有意思。孙立往下一位就是丑郡马宣赞,此人高度疑似朱元璋的驸马,曾经与明成祖对峙的梅殷。明史记载,朱元璋因为年事已高,便叮嘱梅殷辅佐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明史·宁国公主传》附《梅殷传》中写道:
燕兵破何福军,执诸将平安等,遣使假道于殷, 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王大怒,复书言: “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殷割使者耳鼻纵之,曰:“留汝口 为殿下言君臣大义。”王为气沮。
这段记载,是不是朱元璋驸马向朱棣“宣战”呢?
宣赞之后,就是“郝思文”。郝思文绰号井木犴,恕绿野老道愚钝,迄今尚未破译这个绰号有何隐喻。但是,郝思文谐音“好思文”却是有道理的。建文帝不知所踪,无论是朱棣还是支持朱允炆的人,都会思念建文帝,而且,朱棣还特别的思念。张廷玉在《明史·恭闵帝本纪》中这样交代建文帝的下落: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明史·郑和传》中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说的大概就是“好思文”这件事。
《水浒传》没有败笔、废笔,每一处都是施耐庵精心设计,大有寓意。对于孙立为何被打入地煞行列,以明代历史解读,应当是最具说服力的。
《水浒传》中有关的隐喻明成祖没有搜寻到建文帝,但却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冬十月“盗杀驸马都尉梅殷”,逐渐完成了对靖难之役反对派的清洗。《梅殷传》中对“盗杀”二字做了详细的注解,说的是梅殷上朝时,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将梅殷挤下了笪桥,梅驸马都尉溺水而死。而明成祖对外宣称,梅殷是自己落水而亡的。
假若施耐庵的《水浒传》能够全本流传至今,恐怕宣赞就是这个死法。不过,在“宋江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却是写到了一个细节,讲的是宋江被两个青衣女童吸引观看九天玄女庙中“二龙相戏”的场景。宋江往下一看,见到了“二龙戏水”。还没等宋江反应过来,两个青衣女童便把他推下了石桥。
这一处,施耐庵用的是“一击双鸣”的手法,既隐喻了北宋王朝的灭亡,又揭露了大明王朝的“二龙相戏”,争夺皇权的历史。在大明王朝“二龙相戏”的历史中,诸如梅殷这样的“落水”者,恐怕不在少数。绿野老道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其中“敢笑黄巢不丈夫”、“血染浔阳江口”也是在隐喻宋徽宗、宋钦宗争夺帝权的同时,隐写大明王朝那一场死伤惨重的靖难之役。
上文讲到,黄信兵器“丧门剑”意味着朱标、朱允炆这一脉的“丧门”之祸,而宋江的“出籍”,也是在隐喻这件事情。
却说宋江杀了阎婆惜,乘唐牛儿缠住阎婆之机,迅速逃回家中。阎婆不服,大闹郓城县,咆哮公堂。郓城县令无奈,只得派兵去宋家村捉人。这拨公人到了宋江家中后,宋太公说道:
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
宋太公所讲的宋江“出籍”,阎婆根本就相信,认为是宋江父子玩的把戏。从文本故事看,阎婆讲得十分在理,宋太公父子搞鬼搞神,其实宋江根本就没有出籍,与家中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时的宋江,就是藏在家中的地窨子里。何况,宋江早就有“孝义黑三郎”的美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又何来的“自小忤逆”呢?
文本不合理处,往往隐藏着深意。施耐庵有关“出籍”的写法,实际上也是一箭双雕,隐射了北宋及大明王朝两段历史。
绿野老道此前说过,宋徽宗、宋钦宗父子都死在了五国城。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宋徽宗去世。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牛车载着宋徽宗的遗骸到达临安,被安葬在永固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而北宋及南宋皇室祖陵都不在此地。
宋钦宗则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六月,被金国皇帝完颜亮命令去和82岁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比赛马球。天祚帝精于骑射,乘机逃跑,被乱箭射死。宋钦宗因为体弱,骑术不精而摔下马来,被马乱践而亡。直到绍兴三十一年时,宋钦宗的死讯才传到临安。据说,宋钦宗死后,金人把他葬在了巩义,这倒是入了祖陵了。但钦宗客死他乡,落得的下场与他的父亲宋徽宗是没有区别的。
北宋两代亡国之帝都“出籍”了,而大明王朝的朱标、朱允炆父子,也在“二龙相戏”中丧门出籍。朱棣登基后,立即废掉朱标的皇帝尊号,改为懿文太子。朱允炆也被逐出大明天子行列,历时四年的建文年号被并入洪武年号之中,这也就是朱元璋实际在位三十一年,洪武年号却有三十五年的缘故。
施耐庵的《水浒传》涉及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尤其是在后几十回书中将把前七十回中隐伏的伏线逐一照应,因而,极有可能写到与明成祖相关的事情。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腰斩水浒”公案就此引发。那么,同是涉及大明王朝秘史的两段故事,为何“误走妖魔”被保留下来,而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又被“腰斩”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但也很复杂。简单的原因是“施耐庵”秉笔直书,隐喻“朱洪武”事是说朱元璋立皇太孙这件事做错了,燕王辈的继承皇位才“顺”。写到七十回之后的故事时,又照实揭露了“靖难之役”其实就是朱棣的夺位之战,以黄巢的故事讥讽燕王。《水浒传》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保留对自己有利的,删除对自己不利的,这件事情,明成祖没有少干。《明实录》都篡改了,何况一部以史讽政的话本小说。
复杂之处在于,这个“施耐庵”到底是谁?在浩瀚的明史人物中,假如能够找到“施耐庵”,《水浒传》的一切疑案便昭然若揭了。大概,“施耐庵”与兰陵笑笑生一样,将永远沉默在浩若烟海的史册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