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的报纸记载:
惊现百年古宅。
便有了前去探寻的念头。
大清早,调好了课,批完一套练习册,就到了约好的时间。直奔榆中县方家泉。
此地,每次都是路过。
它曾使我敏感。兰州地界的村庄,多是方家湾、刘家湾、李家湾等,一条九曲一折的母亲河婉转流淌,河流一回头的地方,有“湾”字不难理解。甚至现在都有很多本地居民将范家湾村叫“湾子里”,估计与黄河有关,与地貌相连。
至于“泉”,在兰州的村落署名中,并不多见。“方家泉”,充满诗情画意,有了水,有了接地气的“泉”,这个村庄就有了灵气,令人遐想,滔滔黄河向西奔去,柳沟河在东面川流不息。百年前,山内定是泉水叮咚,四季长流,芦苇丰茂,绿树成荫。“泉”,一字概括了这里所有的风貌。
此处距兰州市区不足十里,穿过东岗立交桥,往左手方向直行约十分钟,就是目的地。我们一路闲聊,走岔了两次,折回再找。之前的预习有点误导,我要寻找的是“火家公馆”,是在方家泉村内,而之前以为是“火家圈子”,则与方家泉村毫无关联,它是另外一个村庄。
沿途都在盖房,估计近期内此地有拆迁。
与建筑工地上的当地人打听到,火家大院就在村子里。问罢,他突然说,“你们一定会后悔的,没什么可看的。”
我便想,这是个好兆头,没有吸引眼球的地方,就可能保全它。不起眼,或许是周全的好途径。
火家公馆在村子的中央。驱车进村,便看到了正在修建的兰渝铁路,气势壮大,新生事物永远气魄雄伟,势在必得。离建筑工地不远处,有位老人骑在木墩上砍柴,心不在焉,看着我们。
他高声喊,“火家公馆没看头,我给你们讲得比它还好。”
我们笑着接话,开始攀谈。
因也是外乡人,他对火家公馆并不知情,言谈之处,问不出想要知道的细节,他说:“跟古装电视上演的一样,一进三院,正房偏房都有。落魄后卖给火家人。‘火家公馆’不是家庙,家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卖的。战争年代,宅子易主,是常见的事情。据老人们讲,清末,最初的宅主有姑母嫁于彭姓官员,家境丰厚,便盖了这座气势壮观的宅子。
我便想,这个“彭姓”官人,该不是父亲说的兰州棺材上油龙画凤典故的那位“彭爷”吧?
民间演绎,总是传奇。后来查找的资料中显示,并没有老人谈及的“彭姓”官人。
2013年3月1日兰州晚报中讲:
四合院是初年甘肃省参议员张进三为自己建造的公馆,未曾使用便将公馆转卖于当地财重一方的姜子杰做民宅,姜又转手给当地绅士乔松林。榆中县委党史办主任周学海介绍,方家泉人乔松林曾为甘肃省革命先驱张一悟提供避难场所达两个月之久。
上世纪三十年代,乔氏家道中落,无奈将房产划至火家名下。火氏子孙在这个院落里生活了70多年,四合院也随主人姓,人称“火家公馆”,到上世纪末,这里已经变成十几户人家混居的“大杂院”。再后来,由于四合院缺自来水、天然气等现代市政设施,住户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大都分道扬镳了。据方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方国胜介绍,大约13年前,这个院子里还住着十几家火姓人家,如今,人去楼空,只留下这座摇摇欲坠的空宅。
第一眼看到宅子,是有点震撼。
宅子被新旧不一的砖瓦房围在中央,新生事物蓬勃欲出,衰旧显得更加不堪。木制结构的大门,因日月风霜,变成了黑褐色,木纹间裂开了口子,有蜘蛛网攀附在上面,岁月真实存在于蛛丝马迹之间。
大门的结构是“平方”“破间”,即看上去一间门楼,实则被平分成三间,目的是分散门楼的重压,一破为三的距离,能承载更多的重量。穿过大门,是一个收拾整洁的院落,打扫洁净,一辆农用三马子停在院子里,增加了人气。
现代性的建筑物与往逝老宅之间,是过厅。做工更加讲究。三根横梁从下往上分别为悬嵌、荷叶、平方、破间、沿棱。圈扣牙子的花型为“疙瘩云纹”,就是像一团团簇集在一起的云朵。
一副破败的院落闯入眼帘,时间停滞不前,遗留在此。
一进三院的宅子,坐南朝北,中间用木门楼隔开,外观规整,中线对称,后院为五堂五厦式,堂屋和厦房均有前廊檐,大门、照壁、屋脊上有精美的砖雕壁画,大门楼为悬山顶砖木结构,气势宏伟,木料粗大,尽管废弃多年,老宅的气势依然不减当年。主房的窗齒多为“五副棋盘”的纹饰,侧房与耳房多为“单棋盘”,防盗且美观。依建筑规模和品味看,称得上是座深宅大院。
继续往前走,恐有狗在不设防的瞬间咆哮而出,陈兄特地在后备箱拿出一个壮实的棒球棒子,我劝他放下,以免主人误会。他不听。
我很兴奋,抓紧时间将这些向往已久的细节珍藏下来,在院落最里面,我看到两位老人朝阳晒着,不说话,看着我们。
有点不好意思,我们的贸然闯入,叨扰了他们的宁静。老爷爷闭目养神,时而睁眼,时而小寐。后来的交谈中,得知他耳朵已全背,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我总是觉得,他看我们的眼神,似乎能听到我们全部的交流声,只是不说罢了。
老奶奶很和气,言谈中得知已八十一岁高龄,在此处居住近七十年,可谓见证了老宅子的荣衰。她说,“我嫁到这个院子里七十年了,刚来的时候新崭崭的。儿女们都在外面盖了四层楼,叫我去,我不去。没人敢拆。”
从她的话语中,我推断,她因年纪偏大,语言中前后矛盾,有点糊涂。
我对生活在这个宅子里的人事充满好奇,一拨人住进来,一拨人离去。宅子是不会说话的见证者,这里过往的故事,一幕幕发生着,唯有承载。我问老人:“您住进来这些年,这里发生过什么大事吗?”
她看似有点糊涂,这时又精明异常。她警惕地看着我,说:“能有什么大事?我们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不得成’的人,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没有人敢说,谁敢说?”
她将话锋一转,开始夸儿子,“我的儿子麻利得很。在城里呢!”爱犊之心溢于言表。对于我再问及的话题,都是答非所问,有时,我会觉得她是用智慧故意逃避什么,不忍追问。
她引我去看她的睡房,一进门,一个硕大的“寿”字墙贴异常醒目,红得刺眼。屋内摆设简陋,一些生活必需品整齐地陈列着,一个巨大的土炕靠在墙边上,炕围是青砖围砌而成,岁月磨砺,青色早被油腻沾染,依稀能看到本色,炕上堆着厚厚的被子,叠得整齐,使这间房屋有了人气。
再往里走,两边是耳房。堆砌着陈年累月的杂物,落满了灰尘。一年一年贴上去的春联,早被风霜吹淡了颜色,破败,在风里沙沙地响。没有鲜艳的色彩,一切昏黄暗淡,即使暮春里榆钱纷纷吹落在地上,也在大氛围里显得孤魄,泛着浅白。
过道里碎裂了的青砖,有了岁月的包浆。一步一步踏出的脚印,留下以往的痕迹。门槛高耸,也因岁月,磨弯了腰。祥林嫂的心愿,是被人踩踏以赎赎罪,这道门槛却弓着腰,默默承载着往昔的岁月。
泥墙脱落,能看到炕洞被泥砖堵了起来。椽子泛出乌黑的颜色,怀疑是大火的造次或是人间烟火的熏染,一个现代的锁子紧扣在门上,仿佛割断了往昔,曾经多少故事,多少回忆在这里散落?
仔细看,泥缝里挣扎出新发的小草,星星点点,堂屋前新种的兰花叶子肥大,在破败、将逝去的院落有点格格不入。房屋上随风摇摆的野草,还是枯黄。不能思量,一思索,这新旧之间,逝去与生发之间,这样的交替,合乎情理,哲理深邃。
告辞老人,踱步出门。
远眺,不远处拆迁就在眼前。
这样的拆迁,总是会给我一种紧迫感,它们在不远的地方方方寸寸间向我们逼近,蓬勃激进,势不可挡。
裸露的房梁直挺挺地矗立在黄土之上。堆彻的水泥、砖瓦,一堆堆铺遍巷口,的确迫不及待。
不远处,我又看到有点岁月痕迹的青砖院落,虽然贴着鲜红的对联,依然岁月感深厚。
看到一位大婶在门前徘徊,主动搭话,她引我走进院内。这才得知,此处就是火家家庙。虽说是家庙,却没有祠堂之类的供奉,单薄,清冷,寂静。像很久没有人居住的人家院子。我仿佛到了一个巨大的空无一物的地方,处于其中,瞬间感受到迷失,如同一个人在月亮上。
院子里野草生发了出来,更增添了空寂。大婶讲,“每逢清明、除夕等大的节日,村民们都会聚集于此,拿出各家贡品,祭奠先人,场面热闹。”那样的景象,我无法与眼前的清冷联系在一起。
做工远远不如火家公馆讲究,没有悬嵌、平方、破间,只有一些做工稚拙的荷叶雕刻,但也年代久远,看不到原来的木纹,黑褐色的木材有了裂口。
门口的厢房,屋顶已经塌方,摇摇欲坠,成了危房,无人居住。院子里荒草横行,已逝去令人悲观。
大婶说,兰渝铁路开建,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征地拆迁,方家泉村有近30户人家被列入拆迁范围,“火家公馆”这座百岁老宅也难以幸免,“你们看,铁路已经修过来了。”隧道口距离四合院仅百米距离,拆迁迫在眉睫。
这些承载时光的院落即将在城市化进程中销声匿迹。对于他们的最终命运,晚报上刊载了文化保护人士的担忧,“即使我们一时没有足够的条件保护它,也请搁置争议,不要拆,如果难逃厄运,异地重建是最佳的保护方案。”据了解,新建一座四合院,每平方米的造价约为2000元,而重建“修旧如旧”的成本则是新建的3倍。也就是说,将这座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拆卸后,异地重建的成本高达300万元。
我乃一介小民,没有深远的见识,没有长足的眼光,只知道,不是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利的,不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可以烟消云散了”。
以往的见识中,有一个词语叫“意义重大”。
人事有时很是脆弱,命运一皱眉的瞬间,或许荡然无存,而一个板凳,一个物件却能源远流长。历史需要见证,需要必要的物证,时间如流水般在他们身上镌刻下无情的记忆。
而此刻,如果还站在这样的院落里,看着这些陈旧的摆设,落后的生活方式,年迈的老人,我们口中所谓的意义,与他们息息相关。然而意义,不该是让他们买单,保留历史不应该理所应当地被这些本土的居民承担。
生活就是这样,纠结。
注:文中图片皆有作者拍摄于2013年。
为进一步深化“社警”深度融合、协同共治,4月28日,新区火家湾社区召开民警兼任党支部副书记群众见面会。
火家湾社区负责人表示:“穿着警服的‘社区书记’能够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发挥坚强的后盾作用,真正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实实在在为社区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
通讯员 梁家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任泽昕
常用字范式之九
四画之三:
牛、
《说文解字》:“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㞑之形。”(能有条理做事的大牲)象角头三、封㞑之形是牛字之范式。
支:
《说文解字》:“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
(手:参见四画之二“手”)
(半:参见五画之三“半”)
去竹之枝。半持。即持“个”。“个”是竹之分枝。
(竹:参见三划之二“竹”)
手、“持半(竹)”两范式叠加:如(竹)之持其半(竹)是支字之范式。
攴:
《说文解字》:“攴,小击也。从又、卜声。”。
(又:参见二画“又”)
(卜:参见二画“卜”)
又、卜两范式叠加:手持卜以小击是攴字之范式。
午、:
《说文解字》:“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阴阳交泰正阳,阴气欲从下向上背逆阳冒地而出者是午字之范式。
从:
《说文解字》:“从,相听也。从二人。”。
(人:参见二画“人”)
人、人两范式叠加。犹人跟着人相听而随行者是从字之范式。
从:繁体字写作“從”。
《说文解字》:“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从亦声。”。
《说文解字》:“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属皆从辵。”。
(彳:参见三画之二“彳”)
(止:参见四画之二“止”)
彳、止两范式叠加:犹乍行乍止者是辵字之范式。
“彳”、“止”、“从”三范式叠加。犹人跟着人相听而行止相趋随者是“從”字之范式。
繁体字“從”简化为“从”是根据古人(异体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比:
《说文解字》:“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亲密二人之相与比述是“比”字之范式。
注:(《甲骨文字典》第920页讲述“比”与“从”有混用现象。)“比”与“从”只是正与反,在篆书中一般是“比”相右,“从”相左。为了两者有所区别,“从”字作了回避。添加了“彳”与“止”成为“從”。“從”字义着重于相随而“从”。故分“辵”为“彳”与“止”。言其行止皆相听而随者。
少:
《说文解字》:“少,不多也。从小、丿声。”
(小:参见三画之二“小”)
(丿:参见二画“丿”)
小、丿两范式叠加:与实相对而细微且不足者为少字之范式。(少、小古同义。因字义细化。少:从小加偏向符号丿。)
车:
车:繁体字写作“車”
《说文解字》:“車,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舆轮之总名)象㒳轮一轴一舆之形是車字之范式。
繁体字“車”简化为“车”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屯:
《说文解字》:“屯,难也。象艹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屮:参见三画之一“屮”)
(一:参见一画“一”)
屮(尾曲)、一两范式叠加:刚柔始交而难生象草木之初生是屯字之范式。
爻:
《说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
(乂:参见二画“乂”)
乂、乂两范式叠加:象阴乀阳丿相交而效天下之动者是爻字之范式。
水:
《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液体流动以使轻重平均之形是“水”字之范式。
火:
《说文解字》:“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炎而上阳气用事万物变化分散是火字之范式。
韦:
韦:繁体字写作“韋”。
《说文解字》:“韋,相背也。从舛、囗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
(囗:参见三画之一“囗”)
舛、囗两范式叠加:缕围束物可以矫枉戾而背其故是韋字之范式。
繁体字“韋”简化为“韦”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气:
《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象云起时其类乎从三者是气字之范式。
气:繁体字写作“氣”
《说文解字》:“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曰:‘齐人来氣诸矦。’。”。
《说文解字》:“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禾粟之仁实是米之之范式。
米、气两范式叠加:犹馈客刍米者象云起时其类乎从三者是氣字之范式。
(古人添食作“餼”以为犹馈客刍米者,将氣作云气之气。以为古今字。现代统一规范简化为“气”,只是恢复“气”的本来面目)
繁体字“氣”简化为“气”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来源:首都教育
孩子的书桌上
少不了一本《中华成语词典》
他们的脑袋里
也装满了一箩筐的成语素材
但正所谓“学海无涯”
还有不少“冷门”的四字成语
一般人闻所未闻、不知其意
甚至怀疑“这竟然也是个成语?”
不信就往下看
考考孩子认识几个?
“食物”类
空心汤圆——空心的汤圆?哀梨蒸食——把伤心的梨蒸着吃?这些夹着食物字眼的成语,却和食物没多大关系。
擦擦嘴角的口水,打开你的脑洞,猜猜它们的意思吧!
空
心
汤
圆
/释义/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利或不能落实的诺言。
/出处/
茅盾《“九一八”周年》
哀
梨
蒸
食
/释义/
晋朝时期,金陵哀仲家种的梨味道鲜美,入口便化解了,如果蒸一下就会变了味道。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
汤
去
三
面
/释义/
商朝初年,商汤外出,见野外有人张四面网网动物,他对天而祷告:“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商汤笑着说:“可以了。”就命人去掉三面网,说:“想左就左,想右就右,一切都入网。”诸侯们听说后称赞商汤德行很高,能自动网罗一切。泛言普施仁德。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人物”类
面色惨绿?手捧荷花?瘦得像羊?这些带“人”的成语,描述的究竟是什么人?悄悄透露一句,“无肠公子”竟然指的是动物!
惨
绿
少
年
/释义/
惨绿:浅绿,指服色。原指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
/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
荷
花
大
指夏时衣着华美,冬季却因冬装价昂而无力置办冬装的人。
/出处/
清《冷眼观》
瘦
羊
博
士
/释义/
东汉光武帝刘秀对太学博士非常重视,每逢腊月三十,就特别下诏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有一年遇到分羊难题,众人争论不休时,博士甄宇径直牵走了其中最小最瘦的羊。因此,“瘦羊博士”形容能克己让人的人。
/出处/
南朝·范晔《后汉书·甄宇传》
无
肠
公
子
/释义/
指螃蟹。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登涉》
下
马
冯
妇
/释义/
战国时期,晋国勇士冯妇敢赤手空拳打老虎,后来他宣布再也不打老虎从此专心读书。一天他与朋友去郊外玩,看见很多人在围攻一只老虎,但不敢上前。冯妇走上前去抓住老虎一摔就把老虎摔死了,他的朋友说:“你又重操旧业了。”因此,该成语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出处/
战国《孟子·尽心上》
“动物”类
酒店里的猛狗,药店里的飞龙,夜哭的蛤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词典里缺少的。成语里的“动物世界”真令人摸不着头脑!
酒
店
猛
狗
/释义/
古时有一个卖酒的人,使用的器皿很清洁,挂出的招牌也很醒目,酒却因卖不出去而发酸,于是向附近邻里询问其中的原因。
邻居说:“您家的狗很凶,别人拿着酒器进入(您家的酒店),狗就迎上来咬他,这就是您家的酒会卖不出去而发酸的原因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猛狗”不远离,再好的“酒”都会变酸。人要注意“审择左右”,亲贤者远小人,以趋利避害。
/出处/
春秋时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冷
水
烫
猪
/释义/
烫猪,指杀死猪后用开水烫,以便去毛。比喻白出力,无效果。
/出处/
沙汀《淘金记》
买
驴
/释义/
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出处/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药
店
飞
龙
/释义/
比喻人瘦骨嶙峋。
/出处/
南朝·宋·乐府《读曲歌》
鹿
鹿
鱼
形容平庸,无作为。
/出处/
清·陆陇其《答曹微之进士书》
蛤
蟆
夜
哭
/释义/
蛤蟆于夜晚哭泣。形容毫无根据诬陷好人。
/出处/
宋·苏轼《艾子杂说》
一
比喻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出处/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怪奇怪”类
冬日可爱——冬天为什么会“可爱”?灯火可亲——可以靠近的灯火?看似毫无关联的汉字组合,竟然是从古书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不过,它们的实际意义可就难猜喽~
冬
日
可
爱
/释义/
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
灯
火
可
亲
/释义/
指秋夜凉快,不觉灯火之热,为读书之好时节。
桂
林
一
枝
/释义/
意思是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出处/
唐·《晋书·郤诜传》
弱
不
好
弄
/释义/
弄:玩耍。意思是年幼时不爱玩耍。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
又
个
/释义/
旧时哀悼人去世的话。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
“不像成语”类
还有一些四字成语,我们明明成天挂在嘴边,却总把它们当作是口语表达。今天,就为它们好好证明一下“身份”!
十
字
路
口
出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下·旧说崔慎为瓦棺寺僧后身》。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爱
惜
羽
毛
出自汉·刘向《说苑·杂言》。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谨慎。
令
人
喷
饭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打
得
火
热
形容关系十分亲密。
拿
不
出
手
意思是由于不像样、不中看或经不起挑剔而不好意思亮出来。
女
生
外
向
见于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指出嫁的女儿心思朝外,向着丈夫。
喝
西
北
风
指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只能喝着冬天寒冷的风度日。
热
锅
炒
菜
比喻利用现成的条件办事。
等
米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一溜看下来,你是不是也在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毕竟,抛开成语们的含义不谈,只判断是否是成语,就可能耗尽我们毕生的力气和知识。
最后送上一个彩蛋,考考自己究竟掌握了几个有趣的冷门成语呢?
成语作文大解码
从前有位惨绿少年,他冬日可爱,深受酒店猛狗的上司器重。在他的衬托下,同事们都鹿鹿鱼鱼、被认为拿不出手。可惜好景不长,原上司转任,新上司只会给他空心汤圆。他逐渐茶饭不思、药店飞龙,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在他的追悼会上,大家惋惜:“唉,这么好的同志,怎么又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