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卢光稠(卢光稠简介)

时间:2024-02-01 14:23:20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视频】“解放思想 振兴发展”研讨“回头看”专题访谈——北安市海星镇党委书记 卢光

视频加载中...

【视频】“解放思想 振兴发展”研讨“回头看”专题访谈——北安市海星镇党委书记 卢光

一审:王 宇

二审:姜 阳

三审:张立兴

风水祖师杨救贫与于都

红阳遁甲法术 今天

风水祖师杨救贫与于都

唐未国师杨筠松,世称杨救贫,为避战乱,遵师命,带宫中风水秘书,从京城长安来到虔州,带宫中风水秘书,从古城长安来到虔州,将风水术从朝庭走向民间,并与于都结下了深厚之缘,他在于都传授弟子,创立了前所未有的 “影响深广,绵延千年” 的风水地理流派 ,今天, “于都飞来一神仙,唐朝国师杨筠松” ,杨公文化起源于都县,于都大地上处处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杨公传奇故事,千古奇葩的杨公风水文化。于都山青水秀、地广物阜,秀美多彩,人人向往的仙境般的好地方,于都大地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做为杨公的后代, 于都人要把杨公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为人民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让人们幸福安康。

“杨救贫”象春雷般响亮的一个名字,人们默默祈祷的一个名字,老人、大人常常念叨的一个名字,在于都大地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人们知道“杨救贫”就是杨筠松,名益,字叔茂,世称“杨救贫先生”,杨筠松,出生地窦州,生于唐太和八年三月初八日(公元834年)17岁登科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唐朝正三品国师,于唐天祜三年九月 (公元906年) 卒于虔州,葬于都药口坝,享年72岁。杨公师授名叫邱延翰,黄巢破京,其师邱延翰叫弟子杨筠松带宫中风水秘书,辞官不做走向社会,杨公遵师命逃离京城,几经周折,来到虔州,被当地风水美境所吸引,不久来到于都崇贤里,在固院黄禅寺与曾公文迪有缘相遇,交谈中,甚为投缘,曾公深感杨公学问非凡,遂拜其为师,为此,杨公救贫来到于都定居下来,当年45岁。

从此后,杨公以地理术传授曾文迪、廖禹、刘江东,在于都兴国、赣州等地开始了他的风水生涯,从此把风水术从朝庭走向民间,并把富贵带给了人民,杨公用他下半生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于都等地的人们,杨公以他所学的风水文化为基础,尊重事实,依照自然现象与自然环境,潜心研究,反复实践,认真总结,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杨公风水文化,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绵延千年的风水地理流派——“形理派”。杨公为其弟子曾文迪父亲所建坟墓\ 还有众所周知的板凳定向的管氏宗祠,祁禄山畚岭圩边的张氏祖坟,这些都是杨公的亲手作品,曾文迪、刘江东是于都人,杨公文化发源于于都的见证,也是杨公风水文化的真实写照,从此,杨公也被历代风水师尊奉为祖师爷。

中国的风水文化门派众多,杨公的风水理论,从于都走向赣州,面向全国,播向国外,以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被世人认定为风水文化的准绳,放之四海而可行的风水理论,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人选择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杨公在他的风水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经典著作,如《疑龙经》 《撼龙经》《辨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十二杖法》《葬法倒杖》 《望龙经》 《三十六龙》 《二十四山》等等杰作。

杨公在继承前人风水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寻龙捉脉,因地制宜、用地形选择,寻龙、点穴,观水、论砂、立向一整套完整的风水理论体系。用山、水阴阳五行的观点,万物生长消长的观点,乘生气依水立向,做到龙水配合,阴阳的天地人合一的观点,建立起了杨公风水文化的基本理论,杨公以特有的山水实际情况,认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环境,将某些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为人们建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先人营建坟地。

经过历朝历代的杨公传人,一千多年来对杨公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完全证明杨公风水文化是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构建和谐人居家园的理论体系,是正确的。

一千多年来,杨公在百姓心目中,留下了永久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杨公不但是地理的祖师爷,更主要的是因为杨公有着高尚的品格,不贪图功名利禄,不恋权贵,视荣华富贵为过眼云烟,一个堂堂的朝庭三品宫员,遵师命,为百姓毅然弃官不做,利用所学的精湛的风水技术,扶贫济困,造福于民。

杨公一生为人正直,善恶分明,大唐虔州节度使庐光稠为了实现他的称帝野心,威逼寓居于都的杨筠松为其营造帝王风水,杨公曾挥动赶龙鞭为卢王造风水,二次均被仙人点破未成,杨公认为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但卢光稠不死心,要将父母的坟墓变成可以出帝王的风水(即“天子地”) ,于是,再次将杨公请进府里,设酒宴灌醉杨公,不胜酒力的杨公酒后失言:“真龙佳穴遍地皆是,赣州十八滩,滩滩出天子”。当他酒醒后,方知自己泄漏天机,惹祸上身,杨公抱着侥幸心理,认真地为卢光稠之母择了一处“四龙汇海”的风水宝地,风水做完后,为防止杨公以后再为别人做“天子地”,卢光稠以酬谢为名,设宴款待杨公,卢光稠用阴阳壶盛酒毒害杨公,当杨公发现酒中有毒时已经来不及了,临终时交等弟子.必须诱导卢王在赣州磨车湾安装一座水碓,在十字街口开凿一口水井,卢家方能世代为天子, 此风水迷阵是“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街开井,卢王自缢颈”,后来卢光稠果真背上长痈疽,疼痛难受,自缢身亡。

杨公一生名利淡泊,扶贫济困,为民造福,传说杨公有一次寻龙捉脉来到一村庄,这个村庄的土地贫瘠,老百姓靠种杂粮为生,生活过的非常贫苦,当杨公来到村庄时,村人非常高兴,十分热情,一个老太婆把仅有的一只鸭婆杀了,用来招待杨公,杨公大为感动,拿起赶龙鞭从很远的地方把一座大石山赶到村边,告诉村民这座石山的石头可以用来烧成石灰,石灰可以用来撒在田里杀虫,增加农业收入,也可以用来造房子,还可以将石灰卖给他人,改变生活,后来这个村的村民在杨公的帮助下学会了烧石灰,村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村民为感谢杨公的恩德,特把此石山改为鸭婆山。

杨公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多之甚多,让人们世代难忘。

杨公一生虚心好学,刻苦研究风水技术,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传说杨公曾给他人建了一座“三蛇追拐” 的坟地,有一天杨公带着弟子曾文迪路过此地,杨公指着那坟墓对弟子说: 你看那坟地如何?曾公毫不客气地说:建此地的先生瞎了眼。杨公大惊,问其何故,曾公解释说:你看三条蛇争抢着要吃一只青蛙,穴位自然结在那只青蛙上,先生却把穴位点在中间那条蛇的七寸上,哪里还有什么生气可言?杨公听后,恍然大悟,后悔自己没有认清穴位,一时疏忽做错了,随即杨、曾师徒二人来到东家了解情况,果然家里很不顺意,于是杨公按照曾公的意见把坟地重改,建在青蛙身上,东家很快就发达起来了。身为一代宗师的杨公,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敢于改正错误,体现了杨公仙师的宽广胸怀和一丝不苟,认真做事的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风水祖师爷,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世世代代无法忘怀。

我们今天追思杨公这位风水祖师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杨公风水文化,以杨公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把杨公文化科学合理的继承和发扬,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创建更好的人居环境,让我们的人民永远幸福安康。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 “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庐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子庐,葬于中药口。

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心恋钱,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宫为民,远离京都,回到根基所在,血脉所在的庐陵。驻足赣南,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世人称之为 “救贫先生” 。

在堪舆学术上,杨筠松缘遇仙人点化,饱学国师府,奠定了多方面的风水理论,因地制宜,察龙定穴,分析地形,方位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整套严谨性很强的风水地理理论。世称“赣派”,被后世勘舆界尊为“江西派”风水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杨救贫有《撼龙经》、《凝龙经》、《凝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玉尺经外编》等勘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杨救贫居留江西赣南一带二十多年中,着重为于都的风水布局。他依据北零山的正平山脉,南广东九连山余脉,东福建武夷山余脉。通过三大山脉,扇形般地旋入于都县城东方与梅江、镰江合禁,汇成贡水(于都河) ,形成了于都风水特色。

唐天右三年(公元九0六年) 九月,杨救贫遭无毒不丈夫的庐王暗算,中毒身亡,享年七十二岁,据《干都县志》 (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云中乐口,乐口亦名药口,距杨公村管氏宗祠,仅二华里许。”

时过千年,沧海桑田,药口附近的梅江,河岸几经崩塌,河床改道岸边的杨公墓早已淤入河底,迹不可存。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 赣州知府叶梦煎曾在梅江由药口河头村急转直下,转入寒信峡的西岸山嘴。正对杨救贫墓的遗址,立了一块日照碑,以资纪念。几百年后的今天,碑上的“唐国师杨公”等字样,仍清晰可辨 (此碑现为于都县博物馆收藏)

杨公坝那座堂名“继述堂”的管氏宗祠,座落在梅江东岸的河边,这一带原名“芒筒坝”,后人为纪念“救贫仙师,改名为“杨公坝”,至今仍称杨公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沉寂了半个世纪的堪舆文化在国内悄然兴起,有些大学的建筑系,设立了研究课题,探索建筑与风水的融合关系,研究中国风水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神秘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救贫(公元834-906年),名筠松,又名益,字叔茂,法号长茂山佐。系江庐陵人(今为吉水县) ,父早逝,其母(己怀筠松在腹中)改嫁於广东窦州(今广东信宜县)一商人,出生于广东窦州。出生时间为唐武宗辛酉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戌时生。杨救贫的养父名粲都,字文光。母亲何氏。有兄弟三人: 长筠翌、次筠宝、筠松(即救贫)行三,杨筠松自幼聪颍过人,勤奋好学,十七岁登科甲,随之步入仕途。官至唐僖宗朝任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掌管皇家地理典籍地理和有关祭祀等事务) 。任职期间 (及其前后) 深入研读堪舆典籍,研地理,得其要领,为从事风水和成为名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江西通志》引《南安府志》载: “杨筠松,窦州人,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 三月初八日,唐僖宗朝国师(875一880),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黄巢破京城,乃断发登入昆仑山。步龙庐州,隐居赣南于都县一带,二十多年中,著《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天玉经》、《玉尺经》 、《青囊奥语》等风水经典著作,将中国宫廷御用的风水术散播民间,大行于世,为民造福,被后人奉为风水祖师。

杨救贫在长期风水研究和风水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有系统理论并具实践的、操作规范化的风水法,这一风水法并最终成为合理、影响巨大的形理,世人称其“赣派”。唐未以后,“赣派风水”长时间地影响着整个地理行业。从事地理者“择其要旨,竟相效仿”。而今全世界的华裔堪舆(地理) 师大都奉“杨救贫”为祖师,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国家每年都有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著名人士到赣南于都县一带寻根问祖,寻找“杨公地理”真谛。中国的地理风水文化,源远流长,世代都有名家。但都是各执一说,不成系统。唯有杨公所在“赣派” 得以保持发展和继承,被公认为“正宗”,可谓在风水领域独领风骚。

杨救贫毕生致力于风水研究和风水实践工作,中年以后历经了坎坷,公元906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终年72岁。杨公故后,葬在了今天江西于都县宽田乡杨公坝村( 《江西通志》、《赣州府志》、《于都县志》都有记载)

三僚堪舆风水文化:杨救贫和三僚村

三僚堪舆风水文化 今天

杨救贫和三僚村

声名远播的三僚村,和杨救贫先生是分不开的。海内外纷至沓来的朝拜者,千里迢迢来三僚都是为进杨公祠拜祭杨公。

杨救贫虽然在客家区域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但是史志上关于他的记载却很简单,清代佟国器主编的《赣州府志》上只有他54个字的介绍:“窦州杨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的于都药口坝。”但民间关于杨救贫先生的传说却是车载斗量,尤其在他定居授徒的兴国县。在三僚村曾氏族谱中,就有一份较为权威的的传略:

“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生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

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唔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 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 始得播名海内外,王公大夫欲见师徒一面,而难可得,又知我祖文辿终非终老林泉之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邑僚溪,细玩山水,八景奇观而留连忘返,因授我祖文辿公以钳记。

我祖文辿公遂于广明二年徙家居焉,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 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又所谓传得之有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归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阴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寒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 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略为记。”

杨救贫是因为战争影响,带着宫庭秘籍从京城长安出逃,随着大批南迁的客家人,一路爬山涉水,寻龙捉脉,辗转来到赣南。他发现三僚村风景优美,山水有情,地形构造恰似一个堪舆用的罗盘,遂带着几个弟子搭山棚定于此,在这里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三僚村遂从一块荒僻之地,一跃成为中国堪舆文化的发祥地,被海内外客家人视作堪舆文化的圣地而享誉中外。

杨救贫和赣州城

(客家风水圣地系列文章之三)

胡玉春

赣州的风水文化史,始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开始的。

杨救贫携风水“秘籍”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虔)州的虔州剌史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

卢光稠母亲墓位于麻田村下排村下组龙马形。墓为两拱,分别为卢光稠的母亲和妻子,下面的碑文系作者实地考察时记录:

墓碑文一:“杨公仙迹”( 碑宽79公分,高30公分)文如下:

麻田范阳四世祖坟

唐敕封长沙县郡卢田曾氏夫人之墓

妣生殁诰命详在谱内

夫主生立

孝男 光:睦 稠 赞 肃 授 蕴 谦 佳

大清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公达祖位下裔孙重修

墓碑文二:对联:赏图龙马出 村韶凤凰来

麻田范阳五世祖坟

妣诰命生殁详在谱内

夫主光稠

唐敕封凤门邑君卢田文氏夫人之墓

孝男延:巡 昌 进 后裔族繁难以详载

倡修广东和平裔孙禀生大明

大清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公达祖位下裔孙重修。”3

墓座山系辛乙兼戍辰,内堂水出乙,外堂水出甲,巽水上堂。墓前为一盆地,两水交汇,盆地莲花遍野,朝山重重拔起在四层以上。

麻田卢氏九修族谱载:“第四世广公的儿子卓公

卓公字允立,唐宪宗元和茂子任兵部尚书,后殁葬八都求田(今宁都县洛口乡球田村,距麻田村约5公里——笔者注)江坳塘又名长含里旗形,旗尾穴,酉山卯向,杨救贫卜,清道光十五年乙未十一月初三日合族重修。

娶曾氏,封长沙县郡,殁葬韶潭头龙马形,乙辰向,杨救贫卜。

子九,光:睦 稠 赞 肃 琼 蕴 谦 淮

第五世卓公九子,光稠行二” 4墓的碑文和麻田卢氏九修族谱内容相吻合。

杨筠松先生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二处,足证他们过从甚密。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地构筑赣(虔)州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5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2年水毁,存在不过46年。后府治迁水东。南北朝的宋时,赣南为南康国,城治在于都。赣州城废。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城有二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宛延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霸30余年。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风水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风水术得到了用武之地,赣派风水得以兴起。

杨救贫仙逝

(客家风水圣地系列文章之四)

胡玉春

风水祖师杨救贫从唐广明二年隐居在兴国三僚后,到其仙逝的光化三年,前后达廿年。

据民间传说,杨救贫是为卢光稠点了“天子地”后,卢光稠害怕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天下,故设计暗害了杨救贫。这段历史,在《赣州府志》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其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亟去之,至一处间,问何地名,曾答: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说卢王于虔州磨车湾安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缢死。赣府志”5这一段文字虽然比较比较简略,但与史实基本相符,我曾经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找到了杨救贫为卢光稠母亲择的地,麻田村卢氏族谱亦有介绍,这个故事的民间传说更为丰富。

相传杨救贫在宴席上见卢光稠脸色变化,猜测将于己有碍,暗中将一皮口袋置于胸前,饮酒时将酒倾入袋子中。不料这酒毒性极大,很快蚀烂皮囊,将毒液渗至杨救贫胸前。尚未终席,杨救贫推辞不胜酒力退席,卢光稠心知肚明,着人送杨救贫回去休息。

杨救贫回寓所取出皮袋,见有毒液渗出,急忙丢掉皮口袋出城,乘船夜返三僚治疗将息。

杨救贫师徒逆贡江而上,船行到于都县宽田乡与车溪乡之间的梅江寒信峡时,天色将晓,杨救贫感到胸闷气短,从舱里探身出来,问弟子说:“船到何地?”弟子答:“药口坝6。”杨救贫闻言大惊,仰天叹曰:“药到口矣,乃天将亡吾,非术能救了。”遂吩咐停船登岸,到江边一棵大树下,盘腿坐化。这个地方后人称之为杨公坝。

2003年9月6日至8日,笔者分二天前往寒信峡寻找杨公墓地,先后到梅江东岸的杨公坝和梅水西岸的水边村。杨公坝有一座管氏宗祠,系杨公祖师亲为定向,祠内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

板凳定向显灵通,

人丁兴旺在族中。

管氏宗祠今犹在,

芒筒坝人称杨公。

我在于都宽田管氏宗祠遇见的管云麟先生介绍,这栋占地七百多平方米的管氏宗祠,据管氏家谱记载,是当年杨公祖师亲自点化择向的。

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往兴国三僚聘请杨公在起工那天择基定向。开工那一天,杨公穿着旧长杉,手里拿着雨伞,背上背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屋建祠的芒筒坝,他看见许多村民正忙着平整地基,便坐在边上张望。管氏族人见他衣着平常,也就懒得理睬。杨公在芒筒坝四处走动,东张西望,最后累了,自己找了一张板凳坐下,休息了一会,见还是无人招呼自己,心中甚为不快,便起身走了。杨公离开后,有个泥水匠才说:“哎呀,刚才那个人好象是杨救贫。”大家便议论起来,恰好管家的头人来了,听说刚才杨救贫来过,立即派俩个人去追赶,要把杨公请回来点化祠堂风水。俩个人赶上杨公后,向杨公说明头人的要求,杨公不肯回去,无奈这俩个人拉拉扯扯,杨公脱身不得,只好说:“我刚才坐的地方,有一张椅子,你们的祠堂就照那张椅子的座向做吧。”这俩人回去复命后,头人就照椅子的座向建祠。

过了一年,杨公又路过茫筒坝,这时祠堂已经完工。管事人见了杨公,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风水上的破绽?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遍,看见大门前有个工人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工人说挖坑树“桅”杆石。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你们是要会动的桅干,还是不会动的桅干?”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树旗杆石,旗杆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结果,管氏祠堂做好后。管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出不了官员。事情很怪,后来杨公死在茫筒坝附近的跃口,后人就将这一带改称为杨公坝了。

杨公仙逝后,徒弟即将他安葬在跃口河边。年代久远后,河堤崩塌,墓场变成了河道。后人在跃口对面的河边村山坡上,立了一些望碑祭祀。2003年9月8日,我前往实地考察,于都县博物馆已将二块明清时期的望碑搬回馆内收藏,1991年在原址重立了一个纪念碑。我在附近察看,发现地下仍可以看见一些古代立碑的残迹。

杨救贫仙逝后,徒弟曾文辿遵其所嘱,回虔州说服卢王在城内磨车湾安了水碓和十字街凿了井,制煞卢光稠。

本学院汇聚了各门各派理气(三元、三合、九星、八宅)、峦头、各类日课、与内堂作法等书籍,应有尽有,后续不断去完善,不断去增补书籍。欢迎大家来购买,电话:07975238888 手机:15879772688 微信同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