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壬排盘

李淳风简介(唐朝李淳风简介)

时间:2024-01-13 21:40:56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唐代名人李淳风的一生

李淳风(602年-670年),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着称于世。[1][2][3]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人物生平

幼年向道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5]

崭露头角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平步青云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太宗欣然同意。于贞观七年(633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撰写《晋书》时,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为精微。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风被任命为太史令。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李淳风获封昌乐县男,又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颁行于国子监。这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学校中沿用多年,且是考核技术官吏的一部重要书籍。闻名中外的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定律”就是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时,介绍传播开的。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风根据近40年的观测、推算,认为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漏洞百出,要求废除,另造新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他根据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并有所损益,借鉴其先进的计算方法完成新历,并很快应用,称作《麟德历》,并传入新罗(今朝鲜)。又经过长期观察树木被风吹动的状态,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世界上给风划等级最早的人。

无疾而终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据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人物成就

史学

五代史志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受诏“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五代史》为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历史,后来其中的“十志”并入《隋书》,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书》中的“志”。李淳风撰写天文、律历志时,对自魏晋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天文、历法与数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记载的“率”,是中国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它在算术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是中算许多理论的基础和算法的源泉。李淳风首次将“率”载入官修正史而赋予其显赫的地位,足见李淳风对中算理论真谛的深刻认识。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还有中国史书中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最早记载,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祖冲之求出:3.1415926<π<3.1415927,圆周密率355/113为,约率为22/7。祖冲之的圆周率已准确到小数点下第七位,他的“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表示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欧洲人在一千一百多年后才得到这一结果。祖冲之所著的《缀术》早已失传,他的这一光辉成就因被李淳风编入史书,才得以流传后世。

在《晋书·律历志》中,李淳风详细地记述了刘洪撰的《乾象历》法。刘洪实测月行迟疾之率,创立了推算定朔、定望的一次函数的内插公式,测出黄白交角为五度多,测定近点月为27.55336日,与今天测值相近,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刘洪的《乾象历》是《四分历》以后历法改革的关键性阶段,可是在《晋书》之前撰成的梁朝沈约的《宋书》,却出于偏见,略而不载,对刘洪的科学成就只字未提。李淳风则在《晋书·律历志》中,原原本本地详细记述了刘洪的科学成就。

在《天文志》中,李淳风创立了一种格式,在这一格式下,包罗了古代天文学的各个方面:说明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历代传统,介绍有关天地结构的理论研究、天文仪器、恒星及其测量、各种天象记事等。在介绍言天各家理论时,简要说明其理论,多引原话而不转述,写出作者简介及与其争论者的名字、观点,使后人对当时探讨天地结构的论争得到清晰的概念。

北齐张子信积三十余年的天文观测,终于发现了太阳与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李淳风在《隋书·天文志》中记述了这一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在《隋书·律历志》里,还记载了隋朝刘焯的《皇极历》法,其中有刘焯创立的二次函数的内插公式,和刘焯最先提出的“黄道岁差”的概念及相当精确的黄道岁差数据。《皇极历》法包含了刘焯首创的定气法、定朔法和躔衰(即日行盈缩之差年)法,还有以前历法所没有的推算日月食位置、食的始终、食分多少及应食不食、不应食而食等方法,推算五星也比以前的历法精密。《皇极历》是一部优秀的历法,“术士咸称其妙”,对后世历法有重大影响,可是,由于种种阻挠而未能颁用。李淳风通过比较研究看出《皇极历》实为隋历之冠,将其详细记入《律历志》,成为中国历法史上唯一被正史记载而未颁行的历法。

《隋书·天文志》记述了从汉魏至隋朝的浑仪、浑象、刻漏的发展情况,以及姜岌关于大气吸收和消光作用与何承天、张胄玄关于蒙气差的发现。《晋书》、《隋书》天文志对日月食、流星、陨星、客星(新星年)、彗星及其他天象记录,也“搜罗至富,记载甚详”,被誉为“天文学知识的宝库”。

唐代名人李淳风的一生

李淳风(602年-670年),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着称于世。[1][2][3]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人物生平

幼年向道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5]

崭露头角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平步青云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太宗欣然同意。于贞观七年(633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撰写《晋书》时,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为精微。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风被任命为太史令。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李淳风获封昌乐县男,又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颁行于国子监。这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学校中沿用多年,且是考核技术官吏的一部重要书籍。闻名中外的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定律”就是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时,介绍传播开的。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风根据近40年的观测、推算,认为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漏洞百出,要求废除,另造新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他根据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并有所损益,借鉴其先进的计算方法完成新历,并很快应用,称作《麟德历》,并传入新罗(今朝鲜)。又经过长期观察树木被风吹动的状态,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世界上给风划等级最早的人。

无疾而终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据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人物成就

史学

五代史志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受诏“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五代史》为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历史,后来其中的“十志”并入《隋书》,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书》中的“志”。李淳风撰写天文、律历志时,对自魏晋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天文、历法与数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记载的“率”,是中国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它在算术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是中算许多理论的基础和算法的源泉。李淳风首次将“率”载入官修正史而赋予其显赫的地位,足见李淳风对中算理论真谛的深刻认识。

《隋书·律历志上·备数》还有中国史书中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最早记载,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祖冲之求出:3.1415926<π<3.1415927,圆周密率355/113为,约率为22/7。祖冲之的圆周率已准确到小数点下第七位,他的“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表示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欧洲人在一千一百多年后才得到这一结果。祖冲之所著的《缀术》早已失传,他的这一光辉成就因被李淳风编入史书,才得以流传后世。

在《晋书·律历志》中,李淳风详细地记述了刘洪撰的《乾象历》法。刘洪实测月行迟疾之率,创立了推算定朔、定望的一次函数的内插公式,测出黄白交角为五度多,测定近点月为27.55336日,与今天测值相近,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刘洪的《乾象历》是《四分历》以后历法改革的关键性阶段,可是在《晋书》之前撰成的梁朝沈约的《宋书》,却出于偏见,略而不载,对刘洪的科学成就只字未提。李淳风则在《晋书·律历志》中,原原本本地详细记述了刘洪的科学成就。

在《天文志》中,李淳风创立了一种格式,在这一格式下,包罗了古代天文学的各个方面:说明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历代传统,介绍有关天地结构的理论研究、天文仪器、恒星及其测量、各种天象记事等。在介绍言天各家理论时,简要说明其理论,多引原话而不转述,写出作者简介及与其争论者的名字、观点,使后人对当时探讨天地结构的论争得到清晰的概念。

北齐张子信积三十余年的天文观测,终于发现了太阳与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李淳风在《隋书·天文志》中记述了这一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在《隋书·律历志》里,还记载了隋朝刘焯的《皇极历》法,其中有刘焯创立的二次函数的内插公式,和刘焯最先提出的“黄道岁差”的概念及相当精确的黄道岁差数据。《皇极历》法包含了刘焯首创的定气法、定朔法和躔衰(即日行盈缩之差年)法,还有以前历法所没有的推算日月食位置、食的始终、食分多少及应食不食、不应食而食等方法,推算五星也比以前的历法精密。《皇极历》是一部优秀的历法,“术士咸称其妙”,对后世历法有重大影响,可是,由于种种阻挠而未能颁用。李淳风通过比较研究看出《皇极历》实为隋历之冠,将其详细记入《律历志》,成为中国历法史上唯一被正史记载而未颁行的历法。

《隋书·天文志》记述了从汉魏至隋朝的浑仪、浑象、刻漏的发展情况,以及姜岌关于大气吸收和消光作用与何承天、张胄玄关于蒙气差的发现。《晋书》、《隋书》天文志对日月食、流星、陨星、客星(新星年)、彗星及其他天象记录,也“搜罗至富,记载甚详”,被誉为“天文学知识的宝库”。

不良人第六季完结,天罡传公布,时间线锁定,李淳风之死成关键

画江湖之不良人第六季第12集已经播出,这一集就是第六季的大结局了。对于第六季的完结,很多人都感到不舍,都希望官方能继续出,但是可惜第七季剧本都没写完,正片更没有开始正式制作,所以第七季大家只能多等一段时间了。

不过也不必急着催更,因为现在画江湖之不良人第六季刚完结,官方就公布了他们精心制作的一部动漫电影。这部动漫电影还可以说是画江湖系列第一部电影,名为画江湖之天罡传。那么多的不说,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

一,天罡传公布,时间线锁定

其实在画江湖之不良人第六季播出的时候,官方就透露过他们要制作一部属于画江湖系列的电影,以袁天罡为主角。只是当时毕竟没有官宣,也就意味着没有确定,但是现在好了,因为官方终于正式确定了,要出画江湖之天罡传电影,还放出了这部电影的海报以及一段宣传片。

从海报来看,那个时候的袁天罡还没有毁容,因为他没有戴上面具,那个时候的袁天罡也还很年轻,骑着驴行走于茫茫人海之中。海报的背景则是黑色的,透着冷峻和肃杀。

随着这部电影的公布,时间线现在已经可以锁定了,据悉讲述的乃是袁天罡120岁时候发生的事。要知道,按照画江湖之不良人这部作品的设定,袁天罡可是活了三百年的存在,从大唐建立到大唐灭亡,他都在,也见证了大唐的兴衰与荣辱。

具体来说的话,袁天罡是于贞观元年进入大唐首都长安的,那个时候他正值青年,之后被李世民拜为国师,随后袁天罡就成立了专门为皇室服务的秘密组织,也就是不良人。这么算的话,袁天罡120岁的时候正是唐玄宗上位的时期,这段时期也是大唐命运的转折点,关系到大唐的兴衰和延续。

二,李淳风之死成关键

在官方放出海报的同时还放出了一段简短的介绍,具体是这么说的,120岁的国师袁天罡还有着一头浓密的秀发,被人按在地上醉意朦胧,一脸颓废,与曾经那个天下尽做饵,唯本帅执竿的不良帅相距甚远。究竟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样?敬请期待画江湖之天罡传。

结合官方放出的预告,里面有李淳风的身影,还有李淳风和袁天罡的对话。再加上画江湖之不良人中,李淳风代表天道,袁天罡代表霸道,两人既是敌人又是知己。袁天罡为了走霸道这条路,为了逆天改命,匡扶大唐,服用长生药活了三百年,李淳风则是遵循天道,经历了生老病死,最后自然老死。

想想既然是讲的袁天罡120岁的故事,人生不过百年,那李淳风应该就是这个时期去世了。

李淳风之死就是关键,也因此在经历了知己去世的重大打击后,袁天罡变得一蹶不振,也因此预告中大家看到了他醉意朦胧一脸颓废的样子,说明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不过袁天罡就是袁天罡,怎么可能一直颓废下去,这部电影有他的颓废就会有他的振作,每一个人都会有低谷期,就看走不走得出去。看画江湖之不良人,很明显袁天罡已经走出低谷,也摆脱颓废了。这部电影现在虽然还没出来,但是我个人已经能看出这是一部很励志的电影。现在就等这部画江湖之天罡传电影上线和大家见面了,希望到时候不会让大家失望。

那么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李淳风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李淳风(602-670年),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今陕西宝鸡岐山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着称于世。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幼年向道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6]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崭露头角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