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鼠

阴气是什么意思(身上有阴气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9 04:25:37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鬼压床”是阴气重?从这些人身上,科学家找到了答案

你或许也曾经历过这样离奇的事。

凌晨三四点,你正在熟睡,但意识却慢慢回笼,你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可自己却无法动弹,身体仿佛被千斤石头压着,难受得很。

你明白自己可能是被鬼压床了,你很害怕,想大声呼救,可无论如何都无法开口说话。你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被“鬼压床”的人是阴气重?

在以往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普遍认为“鬼压床”是种灵异现象,甚至还有人觉得遭遇鬼压床的人可能是阴气重,身上的火气不够旺,才会被鬼盯上。

事实上,鬼压床并没有那么神秘。在医学上,它被称为“睡眠瘫痪症”,常发生在即将苏醒或者是刚刚进入睡眠状态的时候,身体肌肉处于极低张力的状态,但意识却还处于兴奋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意识醒了,身体还未醒。

可能不少人看到“睡眠瘫痪”后,都被瘫痪二字吓坏了,但它对普通人的身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却是十分危险。因为“鬼压床”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缺血或者是心律紊乱,从而诱发心绞痛,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猝死。

“鬼压床”到底是什么回事?

据美国研究报告显示,有40%~5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睡眠瘫痪,有些人可能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发生一次,但更多的人可能一辈子只发生一次。到底是什么“鬼”在作怪?从这些人的身上,科学家们找到了答案。

1、压力过大

大部分出现睡眠瘫痪的人,都是生活或工作压力过大的人,常常因为作息不规律、昼夜颠倒、熬夜等不良睡眠习惯引起睡眠瘫痪。这一类人中不乏失眠的人,这些人在白天补觉时容易出现睡眠瘫痪。

2、睡姿不当

也有部分睡眠瘫痪是与睡姿有关,平躺的睡姿或许更容易出现睡眠瘫痪。因为在平躺的时候,部分人喜欢把手放在胸口上,或者是盖的被子太厚,都会引发睡眠瘫痪。

3、睡前进食过多

睡前进食过多,食物堆积在肠胃中,鼓鼓胀胀的肠胃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也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得大脑相应部位的脑细胞活跃起来,从而诱发睡眠障碍。

被“鬼压床”了,怎么自救?

如果出现了“鬼压床”的情况,该怎么自救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唤醒你的肌肉,不妨试一试。

首先是快速活动眼球,让眼球做圆周运动,然后眨眨眼睛,稍微活动一下舌头和下颚,当感觉到身体有点力气了,可以缓慢的移动以下脖子、手、腿,最后坐起来动动所有的肌肉。

若是“鬼压床”发生的次数过多,影响到日常生活,或是出现了身体不适,比如睡眠时身体突然抽搐,或是哪个部位特别的疼痛,需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健康睡眠,或有助避免“鬼压床”

尽管目前“睡眠瘫痪”发生时没有可治愈的方法,但可通过日常的作息或饮食调理,让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睡眠,从而规避它的出现。

1、规律作息

日常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保持睡眠充足。睡前3小时内尽量少吃或不吃东西,减轻肠胃的负担。若是存在失眠的情况,需控制好白天补眠的时间,睡前半小时尽量远离手机。

2、适当运动

平日可进行适量运动,调节身体机能与缓解内心压力。睡前切忌做剧烈运动,但可进行小幅度的拉伸,活动关节。另外睡前不宜用脑过度,需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时间。

3、饮食调理或有帮助

睡前可喝一杯牛奶,因为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可以起到安眠的作用,另外日常可多食用核桃,对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健忘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家医君寄语

尽管“鬼压床”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出现次数过多,或是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这类情况,则需尽早到医院检查。平常也需调整好状态,切勿睡得过多或过少,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睡眠,或能避开“鬼压床”的情况。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阴阳学说之:阴阳的属性和归类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五十二。(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先直译一下这段话的内容,如果以自然界变化作为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

我们先逐一解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是什么意思?根据上文的阴阳变化之道,引申下来就是轻清上扬者,这是属于阳气,所以天就是阳气所聚集的,叫做积阳为天;重浊下沉者,它就属于阴,所以阴气聚集在一起就是地,由此就分为天地。

阴阳还有其它的属性和归类,我大概介绍一下。从空间和方位来讲,阳是在上的、在外的、在左的、在南边的,在天上的;阴是在下的、在内的、在右的、在北的、在地面上。阴和阳对比,阳是上,阴就是下;阳是外,阴就是内;阳是左,阴就是右;阳是南,阴就是北;阳是天,阴就是地。这是在空间方位上的属性。

在时间上的属性,阳是白昼,阴是黑夜。在季节上的属性,春夏属于阳,秋冬属于阴。从温度上来分,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湿度上分,干燥属于阳,湿润属于阴。从重量上讲,轻的是阳,重的是阴。从性状上讲,清澈的属于阳,污浊的属于阴。(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从亮度分类,明亮的属于阳,晦暗的属于阴。从事物的运动规律轨迹上来分,弥散的属于阳,凝聚的属于阴;上升的属于阳,下降的属于阴;动的属于阳,静的属于阴;兴奋的属于阳,抑制的属于阴;亢进的属于阳,衰退的属于阴。这就是整个阴阳属性的归类。

这样一讲,大家就清楚了,就是阴阳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概念,讲的其实就是对立、统一、和谐的这样一个过程。人体是动态平衡的状态,就是人体维持住动态平衡就健康,如果动态平衡打破了,偏于阴或偏于阳,身体就出问题,出现疾病了。所以从广义上来讲,阴阳失衡或者叫阴阳失调,其实可以涵盖中医学的病因。中医学所有疾病的病因、病机,阴阳是一个大纲。

有人说:“阴虚、阳虚,我们能理解,那血瘀属于什么?气虚属于什么?”气虚就属于阳气不足,血瘀是什么?血为什么瘀,堵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流动性不好。流动性不好是因为气滞血瘀,气郁住了,血就凝固了。所以气滞血瘀还是阳气推动力量不够,不流通的一个病,是阳的这一面出问题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阴阳学说可以整体的概括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所有认知当中的病机。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里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本于阴阳。所以这段话非常的概括。

所以这里的阴阳包括了“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谓的生是什么?生就是生机,就是健康;杀是什么?杀就是衰退,就是疾病。所以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它的本源还是来源于阴阳。神明我们之前讲过,“神明之府”就是指的天地之间阴阳变化莫测,生杀莫测的规律。(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比如到了春夏的时候,万物生机勃勃,万物生发;到了秋冬之际,万物肃杀,背后是谁指挥植物或动物进行变化?看不到,但是这个规律一直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阴阳。自然界整个的变化规律是高深莫测的,但是有规律可循。

地球因为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所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的规律。有人就会问,地球为什么会自转,为什么地球自转的角度跟着太阳的运行轨迹保持这样一个角度,才产生了春夏秋冬?地球第一下是谁让它转起来的?谁让它像陀螺一样自己在转,同时它还围绕着太阳在转?月亮又是为什么围绕地球转?(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些哲学命题,在这里就先不一一解答了,因为这涉及到宇宙起源的问题,这就是物理学所讲的第一推动力。第一推动力就是上世纪的一些物理学家、天文物理学家,他们所探讨的就是宇宙是谁第一下让它推动起来的?地球是谁第一下让它动起来?这个命题更加高深,这又涉及到起源问题,咱先置而不论。

按照中国古圣先贤的道理,先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去探讨本质。本质实际就是以阴阳作为一种哲学抽象的命题来归类万事万物的消长平衡的变化规律,来分析自然界的规律。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阴阳不是一个具体所指,它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在这块大家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就会越来越清晰。(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五十二。(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中医理论里面“阴”与“阳”之间微妙的关系

前面的阴阳学说,简单的概括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介绍了阴与阳的本质,从自然界中最原始、最朴素的含义,慢慢的引申为哲学高度的阴与阳,几乎可以表示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阴和阳的属性。

那么,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老死不相往来的敌我关系?

事实上,并非如此。阴与阳之间关系密切,复杂,变化多端......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阴阳对立制约:主要表现是阴与阳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管子-心术上》提到“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有升就有降,有上就有下,有明就有暗,有寒就有热等。正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才能保证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并非静态)。在人体中,阴与阳也是如此,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阳气推动促进人体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阴气则抑制人体的各种代谢和生命活动,正是阴阳这种对立制约的关系存在,人体才能处于平衡的一个状态,而不至于过于亢进或过于逸静。也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阴阳动态平衡被破坏了,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阳双方假若出现一方太过虚弱,则不能制约另一方,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从而出现临床症状,也就是“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阳互根互用:强调的是阴与阳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阴以阳为基,阳以阴为偶。阴跟阳之间是相互利用,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为阳守持在内,阳则为阴役使于外。阴气在内,并非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与阳气之间相互联络,制约阳气,避免阳气外散;阳气在外,也是如此,并非单纯在外,而是守护着阴气,不可分离。阳依赖阴存在,同时,阴也必须依赖阳存在,《春秋繁露-顺命》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人体的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被打破,则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表现。阴阳交感与互藏:指的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相互交合,相互发生作用。在大自然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此而气一阴一阳,运动变化之中相互作用,交感结合,从而产生云、雾、雨、电等等的自然现象。在人类之中,男为阳,女为阴,阴阳交感,男女构精,则产生新的生命。假若没有阴阳二气之间的交感运动,则就没有生命的产生。阴阳互藏值得是阴阳之中的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也就是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属性的事物里面包含阴属性,阴属性的事物包含阳属性。比如男为阳,但男子之中性格外向、阳光、活泼者为阳,性格内向、安静者为阴。诸如此类。阴阳消长:阴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阴阳在消长的运动过程之中是保持动态平衡的。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复杂,千变万化。比如一年之中的四季,气候从寒冷逐渐转变为温暖,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但整体上而言,整个自然界的阴阳还是处于动态平衡的,虽然气候从寒冷变温暖,但是伴随而来的降雨量也跟着增加,此即阴随阳长。诸如此类,还有阴长阳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等等的过程。阴阳转化:阴阳之间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阳属性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变成阴属性。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阳属性的夏天,随着气候的变化,转变为阴属性的冬天。其实这是阴阳之间消长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物极必反”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内经》里面提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变形式,即产生了阴阳之间的转化。

可能看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细细品读,就会发现阴与阳之间关系微妙,不可分离。喜欢中医的小伙伴给个赞,点点关注。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或者私信联系我!

浅谈葛根在《伤寒论》中的“起阴气”作用

摘要:葛根是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谓其“起阴气”,后世医家对其理解不一,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葛根的应用解析,探讨葛根“起阴气”的涵义。葛根“起阴气”应当理解为其可将阴液化生为阴气,并无生津、滋阴、升阳等作用。通过“起阴气”的作用,升腾外散,从而可治消渴、身大热、痹痛、呕吐、下利等症。但因葛根不能直接滋补人体阴液,而是耗散原有阴液,故而阴液亏虚时应当配伍滋阴养液之品,不能单独应用,否则有“竭胃汁之虞”。

葛根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并列为中品。谓其“起阴气”。对于葛根“起阴气”这一说法,后世医家对其产生了不同理解。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用葛根同他药配伍组方四首功效显著。本文通过对葛根在《伤寒论》中之配伍应用解析,探讨葛根“起阴气”的涵义。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二者均有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出,而葛根汤证无汗。在桂枝加葛根汤证中,仲景强调“反汗出恶风”,说明在太阳病兼有项背强几几时不当有汗出,而无汗恶风的葛根汤证才是正常的病机。由此可见太阳病兼有项背强几几时,其病机应是太阳表证已传里,而导致的表里阳实热证。而葛根汤为桂枝汤减桂枝、芍药加麻黄、葛根,其组方类似于桂枝二麻黄一汤加葛根,可见为小汗之法,可见其病机蕴含津液已伤。所以可见项背强几几是里实热证损伤人体津液初期的表现。仲景应用大量葛根,用以治疗项背强几几,并且疗效显著,说明葛根可治疗里实热证初期津伤而阴液未损。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葛根汤证和葛根加半夏汤证二者均为太阳与阳明合病,也就是表里俱热之证。葛根汤证中必下利,说明阳明里热尚未结实,其原因在于阴液充盛或素体内饮偏盛,故而里热可见下利。葛根加半夏汤证不下利但呕,有声有物谓之呕,为热挟痰饮上逆所致,葛根加半夏汤中葛根除热气,而半夏祛痰化饮、降逆止呕。可见仲景应用葛根以治里热兼有水饮之证。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葛根芩连汤证,历来很多医家均有争议,主要在于是否兼有表证。从原文可看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为太阳病桂枝证误治以后的坏证,出现了下利不止的临床表现。中国古代医家经常使用巴豆剂以攻下治疗,此处当为应用巴豆剂攻下后出现利遂不止的情形,当为里热兼有水饮,从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证分析可见,里热兼有水饮之证当应用葛根为妙。而“脉促者,表未解也”当属误治后的其中一种情形,属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兼有里热下利之证,可见当为葛根汤证。而“喘而汗出者”当属误治后的另一情形,属表证已解,完全传入阳明的里实热证兼有水饮。故而可见葛根芩连汤证当为里实热证兼有水饮,当属阳明病。而此方中应用葛根之意与葛根汤中不谋而合。

综上对《伤寒论》四个方证和五条原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葛根在《伤寒论》中主要应用有两条。一是用于治疗里实热证初期津伤而阴液未损,二是用于治疗里实热证兼有水饮。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葛根“味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可见《伤寒论》中葛根的应用依据于《神农本草经》中葛根的记载。而“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等功效均来自于葛根“起阴气”之作用。葛根的起阴气作用,当理解为使人体阴液化为阴气输布全身之意。所以葛根本身并不像天花粉、生地、麦冬等滋阴养液之品可助人体阴液生成,而是在阴液化生为阴气的环节起到重要作用。阴液化生为阴气而输布全身与“升阳”“生津”等作用有明显不同。阴气与阳气相对,阴气性寒,可以制热,葛根起阴气故而能主身大热、阴气源于阴液,由阴液化生而来,是阴液的运动形式,输布全身既可以寒胜热,又可濡养全身补充津液。从而葛根可以主消渴、诸痹。呕吐与下利均为水饮作祟,水饮当属阴液之属,葛根可起阴气,将阴液化生为阴气,故可使水饮得消,水饮已去,呕吐下利自止。

由此可见葛根“起阴气”应当理解为其可将阴液化生为阴气。故而葛根并无生津、滋阴、升阳等作用。人体阴液亏虚时应用葛根反而有害无益。对此明清部分医家已有认识,提出了“葛根竭胃汁”一说。清代医家周岩在《本草思辨录》说:“葛根与瓜蒌根,《本经》皆主消渴。而葛根起阴气,瓜蒌根不言起阴气。……瓜蒌根止渴,是增益其所无;葛根止渴,是挹彼以注兹。用葛根而过,有竭胃汁之虞,胃阴下溜,亦能起阴气以止利也。”[1]周氏的论述,认为葛根的生津止渴作用乃是使得脾胃之阴上达所致,看似生津止渴,实则是对脾胃阴津的耗散,是拆东墙补西墙,最终有“竭胃汁之虞”。这与天花粉以其甘寒濡润之性直接补充肺胃津液,“增益其所无”不同。明代张凤逵的《伤暑全书》首次提出“葛根竭胃汁”,又经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引用,影响日益扩大。叶天士治疗热病,十分重视甘寒清养胃阴一法,他的“葛根竭胃汁”一说,认识到葛根其性外达升散,因其发散升腾之性故有耗伤胃阴的危险。清代医家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中也提到:“葛根,风药也。风药皆燥。古人言其生津止渴者,升乃升字之讹也。以风药性主上行,能升举下陷之清阳。清阳上升,则阴气随之而起,津腾液达,渴自止矣。设非清阳下陷,而火炎津耗之渴,误服此药,则火藉风盛,燎原莫遏。即非阴虚火炎之证,凡胃津不足而渴者,亦当忌之。”[2]

综上所述,葛根通过“起阴气”的作用将阴液化生为阴气,升腾外散,从而可治消渴、身大热、痹痛、呕吐、下利等症。但因葛根不能直接滋补人体阴液,而是耗散原有阴液,故而阴液亏虚时应当配伍滋阴养液之品,不能单独应用,否则有“竭胃汁之虞”,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姑娘”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竟跟女鬼有关,并且是未嫁便死的少女

在中国民间的各色鬼怪传说里,总是会有女鬼的出现,她们身着白衣,飘飘而来,施施然去。其中,有如聂小倩一般生性善良者,也有无比凶恶者,但是,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爱憎分明,仇怨必报,善意必还。

但是,各位心下细想,从小到大听说的民间逸闻里,几乎都是女鬼,鲜少有男鬼的形象出现,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回答道:“因为女人阴气重,符合鬼魂特质,要是一个肌肉男鬼会不会让大家违和感遍地?”还有人回答说:“因为女人总是比男人怨念重,女性要比男性更记仇些,所以,女人变成鬼的概率则更大一些。”也有人回答说:“如果真的有鬼且女鬼多的话,那么,我觉得是女性心思天生比较细腻的缘故。”... ...种种答案真的是让人啼笑皆非,但是,想想也不无道理。

其实,中国自古的文人,应是碍于当庭朝政不便多言,大多都喜欢拐弯抹角的把文章里的话说出来,比如:宫怨诗大多都是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郁不得志之心。同理,这些女鬼杜撰出来的经历,也都是为了抒发他们对自身不公之叹。并且,在民间故事里,女性作为主角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甚至,在现实社会中,女性更是是弱势的一方,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这样的形象使得人们产生好感并且也有共鸣。其实,最早的鬼是不分男女的,都是以动物的形象示人,那时候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并坚信万物有灵,人死后则会化身为威猛高大的动物。

直到后来,鬼才慢慢开始有了人形,随着佛教的流传,鬼的形象就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于,出现了六道轮回,五方大帝与阎王判官... ...

其实,女鬼之所以会出现,还要从古代女子的社会地讲起。

古代女子的三从便是:“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丈夫的家才是她们最后被承认的家。只有已嫁的姑娘,才能在死后有个归宿,而未嫁的姑娘,最终,娘家也是不能收留她们的。她们无法享受娘家的香火,只能流落在外,最终,成为孤魂野鬼。

古时候,女鬼被叫做“孤娘”,亦称“姑娘”,都是指那些未嫁便死的“女鬼魂”。若是娘家人有心,不忍看她们死后因无法享受香火而化作孤魂四处飘摇,通常则会帮她们想办法找一个落身之处:要么,就是组织一场冥婚,让孤魂有一个落脚的地方。要么,就是家大业大者,也会设立“娘娘庙”来为她们祭祀。

若是含冤而死的女子,在死后也算是得了两点方便:一来,她们肉身已死,从此,不用再受那些俗世礼法的约束,行动大可自由起来;二来,她们死后,身上所含的怨气则会帮助她们完成生前没有办完的冤案,还可以向那些害死她们的元凶索命报仇。

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传说中的女鬼一身奇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了。

例如:在台湾,有一个相当久远的民间传说“林投姐”。她就是一个寡妇,在丈夫死之后,自以为遇到了可以相托一生的倾心之人,但却不想,对方只是贪图这个寡妇的钱财。在寡妇死心塌地的跟了他之后,男子卷走了她全部的财产跑了。

寡妇不敌世人风言风语,羞愤之下,只好到林投树上吊自杀。死后的林投姐化为了冤魂厉鬼,不但,报复了负心汉,还常常去骚扰那些当年逼她走投无路之人。从林投姐的悲剧就可以看出,古时封建礼教对于女子的压迫。

社会上男女地位差别过大,女子又处处被教条束缚,一旦做了一点在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出格的事情的话,那么,便再也没有人会注意到她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加以冷嘲热讽,直叫她们领略到什么叫世态炎凉,诉冤无门。

这就好比故事里的林投姐,她只是为了追求爱情,却无辜真心遭骗,事后人财两空,凄凉之时,仍然要受着世人言语里的风刀霜剑,最终,她在人间再无活路,只有自缢以求解脱。

而另一个故事陈守娘,则更为凄惨。话说,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清代,陈守娘丈夫去世后,府衙中的师爷垂涎她的美色,贿赂守娘的婆婆和小姑,要她们劝说守娘另嫁他人。但是,守娘一身清白,不愿意改嫁,最终,被利欲熏心的婆婆和小姑刺死。

但是,因为师爷的上下打点,守娘没能得到公正的判决,反而被污蔑为不守妇道。之后,守娘魂魄无法安宁,化为厉鬼,搅得整个府衙天翻地覆,城中人人自危,师爷也遭她报复惨死。最后,还是观音菩萨出面,令守娘入祀台南孔庙祠,这才将此事平息。

其实,我们再回头细想,那个逼死陈守娘的,不正是冷冰冰的妇道教条吗。民间故事,虽然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但是,这些百年间口口流传的故事,也暗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角。女性地位及其不公,只有死后,才能不受束缚,才能为自己发声、为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反抗。

其实,这些故事中的女鬼事迹,大多也反映了佛教的“业报”思想,到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做恶之人,终于难逃”。仔细一想,做个女子实在是不容易,未出嫁的时光快乐而短暂,此时,若是遭到飞来横祸,连去处也没有一个。

出嫁为人妇,从上轿的这一刻开始,就连身带心完完全全地属于了丈夫,别说丈夫待她不好,就是丈夫早早去世,她也不能另外把心交给他人。出了事,没有人为她们主持公道,只有一句冷冷的“恪守妇道”,这句话,千百年间不知割破多少无辜妇人的心啊。

其实,去翻一翻中国民间信仰及祭祀的历史,则会发现:玄学中从来没有“女鬼比男鬼多”的情况,在对于冥界的描述中其实更是清一色是男性的鬼神,但是,到了明清的笔记小说乡野传奇中才变成放眼望去全是女鬼的故事。

因为,自明朝以后,女鬼的故事会更加受到读者的欢迎,这类故事更容易反应当时的社会背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收,并且,还能更有效的规避一些“政治红灯”。

参考资料:

【《明清时期的“女鬼”》、《聊斋志异》、《陈守娘显灵》、《林投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