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说“天圆地方”?
有人说,不就是因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嘛。
如果古人知道你是这么认为他们此话的意思,估计都能气得活过来了。
(棺材板压不住了!)
很显然,它并不是字面上的直接解释。
那应该如何解释呢?古人又是依据什么说出“天圆地方”的呢?
01
何为“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的起源
说到“天圆地方”一词,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曾子。
他不仅会杀猪,还很会读书。
当然啦,至于他在学术上有多大造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咱还是聊聊他对“天圆地方”的理解。
“天圆地方”最早出处是《礼记》,是曾子对孔子的叙述中写下来的词。
据说这个词是曾子早年间听回来的,不过那时候曾子还是个排倒数的学渣,于是也没跟老师问清楚这词具体是啥意思。
但是按照曾子后来的说法,“天圆地方”这个宇宙论模型在几何学上不可能存在。
为啥?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是盖天,则大地将会留下四个角无法覆盖。
所以要是还有人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估计曾子能第一个跳出来表示不服!
“天圆地方”的解释
“天圆地方”,从《易经》的角度来分析,“天圆”指的是:天时,即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地方”指的是:地理方位。
为什么是这样呢?
很多人都知道,《易经》主要是根据逻辑推理,事物的发展来推导的。
精通《易》的人,便可知晓大道阴阳之变,看破天机。
而“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它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先哲们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和现代科学的实证实验方法当然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通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以“内证”为主要方法,即按照人体生命一定的能量循环模式不断加强人体自身的能量,从而达到超越普通大众的感知能力。
众所周知,咱们普通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这也是现代科学最局限的地方。
而咱聪明的先哲们,通过“内证”法不断修炼,不仅可以提高自身能量,而且最终也能观察到更细微的宇宙能量存在形式——阴阳五行。
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区分“天地”的呢?
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起初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分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
众多天体组成的茫茫宇宙被称为天,而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被称为地。
我们知道日月等天体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运动的,而这种运动好似一个大的圆周,称之为天圆。
与之对应的是承载着万物生长的大地,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称之为地方。
圆与方一个代表了阳,一个代表了阴,阴阳结合是化生万物的根本,因此“天圆地方”的概念便产生了。
此外,古人也发现,每当天地间能量发生变化时,就会逐渐表现在人们可以看到的相对宏观的世界。
比方说,当夏天从东方七宿中传来“火”的能量属性时,大地就会变得炎热干燥多雨,万物生机旺盛,一切生命都被这种能量唤醒,进入下一轮的“秋收,冬藏”。
这就是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能量变化对地球生命的影响,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时”。
同时,古人在讲方位时,会用“四面八方”来表述,也就是“地方”。
所以说,“天圆地方”就是指时间和空间,也是宇宙的真实面目。
02
“天圆地方”还透露着一个精华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理论,讲究道法自然。
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而且和天地间的能量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注解,也是对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
古代有“圆则杌棿,方为吝啬”的说法。
“圆”,指天;“杌棿”,指动荡不定;“方”,指地;“啬吝”,指收敛。
意为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
换句话说,只有如“天圆”一样追求发展变化,我们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也只有像“地方”一般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建筑是人造的,它们所体现的无疑是人们的希翼和追求。
因此,“天圆地方”的理念就成了建筑最不可缺少的内容。
就以我国的天坛、地坛以及四合院为典例。
天坛是圆形的,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象征着以天为阳。
而地坛是方形的,四面的台阶都是八级,象征着地为阴。
与之类似的还有四合院,四合院讲究的是四面对称建房,其结构成方形,体现的是“地方”;院落成闭合状,门窗皆开向院内,体现的是“天圆”。
同时四合院结构精巧,设计别致,各个院子之间呈封闭状态,互不干扰。
如同分割而种的农田,体现的是“地方”;而院子内的居民,相互联系交往,体现了团圆的气氛,这是“天圆”。
总的来说,“天圆地方”无处不在!
它无不体现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与时空观念,以及他们对事物本质强大的感知能力。
果然是“前无古人”啊!
来源:读史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大部分人听见招财纳福就会关注,其实这是老百姓的心之所向,而招财纳福的也不是其他之物,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生活中人们更趋于脚踏实地耕作,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样财富自然就会来到。如果不懂得智取,而是用蛮力解决,那么最终只会一团糟。
不得不说古人有勤劳和智慧,才会招财又纳福。而俗语“窗台放3物,招财又纳福”一直流传至今。
对于部分人来说,古代俗语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并不提倡,然而对于老祖宗传承下的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看来这样的俗语多数有“暗示”作用。
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来让人们获得发展机会,从而增加动力、取得成功。
而古语窗台上的3物分别是:铜钱、鱼缸和葫芦
01
铜钱
提到铜钱,大部分人都联想到具有年代气息的事件,随着古墓的开采和挖掘,有大量文物重现天日,其中铜钱属于最常见的文物。
我们都知道地球天圆地方,而铜钱却是外圆内方,而人们将铜钱摆在窗台有两大寓意。第一是铜钱本是是古代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第二就是铜钱有收藏价值,放在窗台展示是文学艺术的展现。
古玩市场中有很多有工艺品性质的铜钱,其实都是起到装饰作用,因此比较适合人们在家中使用。
由此可见,铜钱是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当然也有的人表示,应该直接用纸币代表财富,这样更有具体感,然而这样显得人太“爱财”,不能彰显艺术品性,因此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要表达美好夙愿,这是大部分老百姓的追求。
02
鱼缸
窗台能直接接触外面的世界,不光采光好,而且温度适中,通风条件不错最适合养鱼。然而在窗台养鱼有说法,那就是“求双不求单”。
在窗台养鱼有两大寓意:第一是水本身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财富,而鱼在水中来回游动,表示财源滚滚。第二则是鱼有年年有余的意思,意思是生活富裕。
当然在窗台养鱼还能起到装饰效果,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对于美好生活人们都比较向往,如果不能实现光是想想,也心满意足。
03
葫芦
葫芦是蔓藤类植物,很多人喜欢将葫芦放在窗台上,主要有三个寓意。第一是葫芦口小腹大的特点,能够承载水,而水又是财富的象征,因此葫芦有“纳财”的说法。第二是根据葫芦谐音所得,葫芦和福禄很像,这代表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第三则是葫芦的实用性比较强,能够装水、酒等,所以可以摆放在窗台,以备不时之需。不难发现,如今用葫芦做成工艺品的人有很多,有的工艺品甚至被挂在车上、书房、镜子前等地方,这更表达了人们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由此可见,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夙愿比较强烈,甚至在古代人们也会将这种感情寄托在物品上。古代社会落后,人们靠天吃饭,因此在发生灾难时会归根于命运。
如今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很多事情都会用科技来解决。但是俗语也要结合科技去解释,毕竟那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老一辈的传承,希望后人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坐落于人民大道300号的上海大剧院,是国内第一座按照国际一流剧院标准建成的现代化大剧院,也是上海市中心一处风格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先后被评为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金奖、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是拥有“当代中国建筑艺术代表作”称号的上海城市名片。今天就一起走进这座“多头衔”的建筑,阅读它独有的艺术氛围吧↓
建筑本身蕴含中国元素
上海大剧院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空间钢桁架结构。建筑物高为40米,地上6层,顶楼2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总高度40米,内设大、中、小三个剧场。整个建筑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机械舞台,拥有芭蕾排练厅、乐队排练厅、贵宾厅,A+艺术空间含中央舞台、艺术商店等完备的附属设施。
1994年10月1日正式打下第一根桩,1995年7月17日正式破土动工,大剧院工程精度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可以说既是艺术的殿堂也是高科技的结晶。经过施工人员1000多个昼夜奋战,这座艺术殿堂得以建成,其瑰丽壮观的形象也为人民广场增添了一份艺术的魅力。
上海大剧院的外形是按中国古典建筑——亭的外形设计,屋顶采用两边反翘和天空拥抱的白色弧形,寓意“天圆地方”,也象征灿烂文化的“聚宝盆”。远远看去,上海大剧院的顶部恰似一片白玉雕琢的巨型瓦片,盖在透明晶莹的建筑立方体上,十分引人注目。
白天,建筑物外观由透明的水平墙面、有韵律的垂直线条、有乐感的弯曲面的屋顶来体现;夜晚,这座光与水交织的剧场,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万千个光面,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与周围人民广场景色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首次大修建筑多重升级
2013年3月,这里进行了开业15年来的首次大修,再次升级后的大剧院完成了以下工程项目。
#大剧场舞台系统全面更新
舞台直接关系着演出艺术水准的呈现,也是大修改建工程的重中之重。工程中,大剧场舞台自动控制系统的“心脏”部件中央控制器,由之前的单机集成控制变更成双机网络控制;吊杆由54根增至58根,吊杆移动速度也进一步提高,换景和舞台呈现更便捷,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演出效果。同时,舞台两边侧台加装多台静音暖风机,保证了冬季的演出要求。
#内部系统秉持节能环保理念
“新版”大剧院尤为重视“节能减排、环保低耗”的理念,淘汰大能耗的设备、器具,以八楼为例,这里的玻璃屋顶新覆盖了节能环保的保温材料,加上LED泛光灯照射,不仅保持了夜间“望星空”的独有特色,还极大地降低了空调使用能耗,收到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扩大公共空间提升观众服务
升级改造后的大剧院更加注重为市民观众打造艺术体验与文化休闲相结合的一体化空间。本次修缮还特别将剧院大堂与一楼打通,架设两个楼梯,扩大观众在演出中场期间的活动区域,丰富观演体验。
#为公益普及开辟主场
经过大修,上海大剧院艺术教育的三大板块“艺术课堂”、“走进大剧院”、“文艺范”都落户中剧场,高雅艺术在这里变得更加亲民。观众坐席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先的三层改造为二层,坡型观众席更加符合观众欣赏节目的自然视野角度。主色调从过去的木纹黄色变成了深胡桃木色。
建筑打卡点
#大咖室The Green Room
这里是以后台演员化妆间的原型作定义进行的全新设计,打造如同化妆间般舒适恬静的生态空间,是剧院文化生活新方式的倡导。
#长廊展区A+Gallery
长廊展区 A+Gallery 是剧院举办主题展览的主要场所。观众可在观演候场期间,在此休憩、看展。同时,这里也是剧院举办各类展览、交流活动的场所。
开放时间
大、中、小三个剧场逢演出时开放,票务中心开放时间 9:00-20:00。
*节假日、逢重大活动将临时调整,参见剧场发布的有关公告
周边打卡点
#上海音乐厅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成于1930年,是申城具有历史性的专业音乐演出场所,也是反映中西交融、多元并存、与时俱进的海派文化精神的地标之一。
地址:延安东路523号
开放时间:依据官网发布可预约时间为准
门票:50元
预约方式:上海音乐厅官网预约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藏品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除国定假日外)
地址:人民大道201号(近武胜路)
门票:免费(需实名制预约)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东楼设“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板块,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的原则,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地址:南京西路325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国定假日除外)9:00-17:00
门票:免费
预约电话:63232504
#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Park Hotel)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整幢大楼呈帆船型,立面的简洁装饰和竖直的线条,具有国外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
地址:南京西路170号
一楼文史馆开放时间:8:30-17:30(国定假日和双休日除外)
门票:免费
周边游线路推荐
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国际饭店→黄浦剧场→上海中国大戏院→大世界游乐场→共舞台→上海音乐厅
作者:王清韵(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说起标志设计,你最先想到什么?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还是简约的“对勾”?在社交网络发达、信息交流多元频繁的今天,你或许早已对这些标志见怪不怪了。但仔细想想,它们为何能在无形中打动你,让你“一眼入心”?简约且独特、文化又艺术、大气而有视觉冲击力,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事实上,无论是广告,还是标志设计,能让大众看着喜欢、记得牢靠,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只有标志深入人心,企业才能够持续向大众传递自己的品牌与理念,进而推销自己的产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高水准标志作品。细细品味、反复揣摩这些标志,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有不少标志善于对汉字拆解与妙用。
就拿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想必大家都看过,可谓奥运精神、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粗看会徽,一个大写的“冬”字映入眼帘。定睛一看,这个“冬”字不简单,它不仅运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还包含了滑雪、滑冰运动员的造型,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一个会徽,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映照下,竟融合、衍生出如此之多的意象,让人不禁拍手称赞。正如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冬奥会会徽设计师林存真所说,中国汉字书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境界,在世界上有极高的识别度。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是造型艺术家进行创作时重要的灵感来源。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标志以中国古代的钱币与“中”字为基本形状,古代钱币是圆与方的框线设计,中间呈现的是方孔,上下加垂直线,组成“中”字的形状,传达天圆地方的寓意,给人简洁、稳重、易识别的感觉,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如中国民族品牌“永久”自行车,设计师将“永久”两个汉字“捏合”成一辆自行车,通俗易懂,妙笔生花。还有我国众多大学校徽设计,更是体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契合。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便是经典之作,北京大学沿用至今。篆书“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字图形组成,徽章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当然,除了汉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图案纹样,同样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北京冬奥会工作人员与技术官员的制服就很有代表性。这套服装上的山形图案,主要采用了瑞雪白过渡色设计,灰白色雪山充满了中国水墨画韵味。这套设计被国际奥组委评价为“像一幅中国古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在进行创作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并予以创新,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审美意识相结合,契合现代审美习惯,从而更好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创作更多引领潮流的经典标志作品。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0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