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玉照(玉照定真经)

时间:2024-01-02 21:04:22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罕见人体玉照,太漂亮了

罕见人体玉照,太漂亮了

《长风渡》:月姨娘真的有罪?顾朗华是真的死了

电视剧《长风渡》正在热播,柳玉茹南下筹粮为顾家赢得一线生机,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亲娘,原来苏婉被叶世安所救。

当初王善泉在洛子商的撺掇下,发动兵变,对徉州大户人家赶尽杀绝,叶家被灭门,而柳家也和顾家汇合,准备一起逃走。

可是苏婉却没有出现,因为途中马车翻了,她摔下了悬崖,这是张月儿,也就是月姨娘给出的解释。

其实真实情况是苏婉并没有马上跌落悬崖,柳玉照去救她,可月姨娘却让柳玉映拉回了柳玉照。月姨娘这是见死不救!

之前柳玉茹仗着顾家,惩治了月姨娘,还把茂儿过继给苏婉,月姨娘不可能心中没有恨。

如今柳家没了,在悠州只能在顾家屋檐下生活,那还不是柳玉茹说了算,她们一家子不会有出头之日。

月姨娘选择不救苏婉,也能理解,这样茂儿也还是她的儿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月姨娘不会想到苏婉还活着。

柳玉茹是顾家当家,月姨娘一家子可谓是小心翼翼活着,生怕真相暴露,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看到苏婉那一刻,月姨娘就知道自己完了,她恳求照顾她的三个孩子,自己任凭处置。最后月姨娘被带去官府,免不了流放劳役。而柳玉茹也选择了原谅她的三个孩子隐瞒真相,因为苏婉还活着。

这里不得不说,月姨娘真的有罪?她见死不救,是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但真的犯法吗?其实月姨娘不应该被带去官府,而应该赶走她,让她自生自灭。

玉照和茂儿留在顾家,而柳玉茹给玉映许了人家,也不算亏待她,谁叫她的品性最像月姨娘呢?

叶韵手刃王善泉后,沈明救出她,几人一起回到悠州。这其中没人提到顾朗华,这说明顾朗华真的死了。

在原著中,叶世安救了顾朗华。然而在剧中,如果顾朗华活着,利用顾家的人脉,早就传出消息了,否则江柔也不会忧思成疾。

看来当初那个掌柜没有看错,有玉佩,容貌还一样,基本就确定了。当然也许后面还会有奇迹发生,也说不定。

悠州大军去东都勤王,梁王却围魏救赵,直奔悠州。顾九思猜到周高朗可能会放弃悠州,所以让周烨亲自去求援,而顾九思则带领一万将士守城。

悠州守住了,柳玉茹又捐家产了,如今局势还算稳定,她和顾九思该考虑其他事情了。其实柳玉茹和顾九思多次经历生死考验,感情之深,不言而喻,所以圆房自然水到渠成。而江柔知道后,也决定养好身体,准备带孩子,算是有了新的念想。

全民拍照时代,别再把“拍照”当作“摄影”了

大家好呀~Air君今天跟大家聊聊拍照。

这是一个全民读图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拍照的时代。

人手一台手机,商家不断把更有科技含量的相机塞进手机,不断升级镜头,不断开发修图软件,人们用手机 拍照来记录生活, 但这种记录又有非常强的 修饰意味。 不只是磨皮拉腿加滤镜,拍照记录生活,而是反客为主,让人开始频繁地 为了照片去生活, 没拍照就仿佛没吃过没去过一样。

艺术史家乔纳森·克拉里认为如今 人类正面临“新视觉灾难”, 人们像上瘾一般追逐图像和信息。

无时无刻不注意手机荧幕的我们,一边生活在这里,一边又把目光放在另一个世界。 照片是如何主导我们的生活的?为什么人们 既流行修图, 又热衷 指责别人修图?

当拍照从“记录别人、记录世界”变成了一种 “满足自己”的创作, 摄影会让我们变得离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更远吗?

最近,美国摄影艺术家埃里克·索斯(Alec Soth)的首次中国个展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 正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行。本期我们邀请了包括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在内的三位艺术和摄影从业者,一起聊聊 「全民拍照时代的摄影」 。

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 Leon, Berlin, 2018. ©️ Alec Soth

©️ 冯立

本期嘉宾:

施瀚涛,策展人

冯立,摄影艺术家

Karen Smith,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策展人

©️ 冯立

人们模仿照片去生活,再把模仿来的生活拍成照片。

一种担忧是, 社交网络上的图片会反过来压倒现实: 社交网络上的 KOL、大V、各类博主、甚至艺术博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 精心加工过的世界, 去哪儿玩要从哪个角度拍照,吃什么大餐要如何构图拍照、网红店网红展要在哪个角落摆什么姿势拍照。

一方面,人们 依赖 社交网络上的 点赞和留言, 做什么事都要拍照/录 vlog 记录,没拍照就等于没去过/没吃过/没玩过。另一方面,人们又 模仿 大 V 们拍的照片去吃去看去拍姿势。

社交网络上经过修饰的照片, 部分遮蔽了真实的生活, 人们又模仿着这些照片去生活,再把模仿来的生活拍成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来获得“点赞”。 体验 完全变成了一种单纯的 “观看”。

你会碰到关于“经历是为了拍照,还是拍照是为了经历”的疑惑吗?如何看待这些照片(影像),对普通大众真实生活的影响?

©️ 冯立

施瀚涛: 作为在一直在艺术机构工作的人,对于艺术展览里的 “打卡拍照”现象 已经有点司空见惯了,而且的这种现象好像还在急剧发展中。

但是话说回来,“经历是为了拍照”这个现象也 不是今天才有的, 年轻的朋友回去翻翻父母辈的相册,看看他们二三十年前的 旅游照片, 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有 标准路线,标准景点和标准动作 的。然后那时候家里客人来了,也常会拿出相册和大家分享。

所以今天的“打卡拍照”背后多多少少 反映了一种人性 里面的东西吧,其实就是在 寻求认同,和寻求不同。 现代人的旅行和观光,本来就是一种 猎奇+逃避日常+构建自 我的混合 。

去到那些地方,说明了我是能去/会去那些地方的人,由此把自己归于某种(也许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人群,也区分于其他不能去也不会去的人群。而这个过程中,摄影就成了天然的好帮手, 一种证明的工具。 不过今天这个工具也被用得更为 模式化。

但是假如说过去打卡拍照的主要依据是 经典小说,历史故事, 后来就变成 杂志报纸、旅游手册。 然后今天我们有了 网络、社交媒体、小红书和大众点评。 我们本性中的那些东西就 随着媒介在迁徙, 通过不同时代特征的平台表现了出来。

不过更深一层来说,这种现象也有一种政治隐喻的色彩吧。就是,如果说这一现象是 精英文化的消解,大众文化主导社会 的表现的话,那这里面也透出了一种政治的尴尬。

©️ 冯立

冯立: 确切的说,我找不到比拍照更吸引我的事情了。我乐意把拍到的照片随手发到朋友圈或者是微博,唯一不同的是 我不在乎有没有人关注这些照片,有多少人评论又有多少人点赞。 我不指望这些照片能改变什么,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同样,别人的照片也不会影响我。

当照片成为网络最直接 最普遍的语言符号, 大众自然就成为图像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如果说曾经的网络还停留在虚拟世界的话,如今的网络世界已经越来越真实了,我们乐衷于从网络途径获取和传播各种资讯,一张照片或者一段视频在这个真实世界里面获取关注和存在的同时所产生的流量可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 产业链和生产线, 大众的审美和情趣 为这个全民参与的游戏推波助澜。

©️ 冯立

Karen Smith: 当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讽刺的是,被许多评论者形容为一种 “信息和通信化” 的现象——那些现在几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技术,比如网络,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平台,到现在的 5G——实际上已经 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类理智。

这让我就想起了许多伟大的书籍,这些书探讨了这个主题的各个方面,关于大众传播技术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普及速度,从 1950 年代麦克卢汉的智慧开始。我想引用 Neil Postman 在 1985 年出版的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的开场白,他把电话的发明形容为 “宣传” ,一种“人们突然能知道在千里之外,你从没听说过的地方正在发生什么的,这种令人兴奋不安、最终发展到心理压力”的感觉。之所以变得如此不安,是因为这暗示着你对电话另一端的人是有话可说的,而这就造成了一种压力,要去与一个跟你周边生活环境可能 没有任何关系的社群保持联络。

Looking for Love, Couple in Hoodies, Minneapolis, Minnesota, 1995. ©️ Alec Soth

你形容的那种 对于拍照的焦虑, 那种 “如果不拍照,你就没去过那个地方/吃过饭”,正是这种压力的结果。你必须承认,同样很讽刺的是,这是个人们朝着更多的个人自由迈进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国,每个人突然似乎都迫切希望过上梦想的生活,然后就像问题里所提到的, 把现实隐藏或混淆在下面。

如果观察人、观察艺术、通过艺术来看人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不同年代、不同世代, 人性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变化。 即使我们在这吃得好点,在那吃得少点,衣服、工作、娱乐的选择多一点少一点,我们依然是 creatures of habit。 我们喜欢“观察”其他人的生活,不仅因为这是在社群里生活的人一直在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 了解外部世界并学会认识自己的方式。

Songbook, Bil Sandusky, Ohio, 2012. ©️ Alec Soth

因此,我认为我们不必担心太多。正如我们根据人类习惯可以预见的那样,一旦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成为另一种新的社会规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正在 (跟风)这样做。

N: 一方面, 人们希望通过修饰为自己和他人留下好印象。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又很 热衷“照片打假”, 鉴别“这张图P过了”“墙面缝线歪了”成了一种互联网狂欢。

“影像和真实”的关系 一直都是摄影的讨论话题,你认为如何把握“不破坏纪实”的修饰?你又怎么看待普通人(非专业摄影师)对照片修饰的边界?

©️ 冯立

施瀚涛: 从根本上来说, 影像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实,它是真实的再现。 但是摄影的再现居然可以 和真实这么接近, 所以人们就 习惯于拿它来替代真实。 这是一种 误解, 但是大多数时候也 无伤大雅, 而且也颇为有用。就像过去人们皮夹子里放着家庭的照片,今天手机屏保上有女朋友的玉照。

所以修饰照片反映的其实是一种 修饰现 实的欲望, 但是要 改变现实太难了,好 在我们还能修饰照片。 所以,我是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想怎么修饰就怎么修饰吧,生活已经太难了,那就让他们在照片上去获得一点成就感吧,别给他们设一个边界去添堵了。

至于他们修饰的方式,为什么这样修饰而不是那样修饰,甚至为什么大家的 修饰趣味和手段都越来越接近, 这就是之前 Nowness 的文章“我们有丑的自由吗?”里面讨论的内容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外,这个问题里预设的“普通人”很重要。这里说的“普通人”我的理解是个体的、在私人生活中的人。 一旦进入了公共领域,“普通人”就不普通了, 那么他们对于照片的修饰就有很多其他需要警惕的问题了。

©️ 冯立

冯立: 坦率地说,我日常拍摄的作品只是简单做一些色彩和明暗的处理就足够了。至于 影像和真实一直是摄影的一个悖论, 有图未必有真相,即便我们在新闻里面看到的照片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存在。对于大众审美的照片修饰我没有什么异议,磨皮廋脸、拉长腿细腰蜂,大家开心就好。我自己也会在意自己的脸在照片里会不会显得太黑哈哈。

©️ 冯立

Karen Smith: 专业摄影师 一直有在“编辑”他们的照片 ——无论是在拍摄时的构图,还是在后期制作中对照片本身进行调色或修饰。我们曾经愚蠢地相信,照片是摄影师在决定性时刻选择的自然片段,可能是对现实完全客观的记录。(但其实)我们 永远也看不到他们选择不向我们展示的内容。

当然,一张照片可以记录所见事物的各种事实情况,但是如果没有更宏观的对于创作背景以及对摄影师心态的了解,我们始终只了解了一半的实际情况。这是 Alec Soth 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的有趣的“真相”,因为他 从一开始就断言了摄影师在记录真实方面的能力有限。 一旦你接受了这一点,你就可以 以开放的心态 去解读那些细节,构建一个十分微妙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关乎拍摄主题,也关乎摄影师本人。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Charles, Vasa, Minnesota, 2002.

©️ Alec Soth

的确, 商业广告, 尤其是时尚广告领域,对普通人“想要什么、怎样看待自己”的方式有着 巨大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展现自己好的一面“是一个主要目标。多年来,人们一直在 寻求改善自己的外貌。节食、化妆、选衣服来露出或隐藏身体部分让自己更好看。

(我认为)修饰照片并不重要,这只是在欺骗自己。我很喜欢伦敦某个地铁站里贴的一张标语,上面写着:不要 P 你的自拍,如果你丢了手机,手机里的你看着像玛丽莲·梦露,但其实你本人长得像土豆,那我们就永远没法找到失主了。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Patrick, Palm Sunday, Baton Rouge, Louisiana, 2002.

©️ Alec Soth

这是个玩笑,但确实也是一个话题,可以跟 Alec Soth 作品中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几乎没有人为自己的照片特意去化妆或挑服装。 他拍下的,就是他找到这些拍摄对象时他们的样子,就是他们愿意在Alec面前展现的那个样子, 如果他拍了某个人坐下的过程,那 ta 就真的是那个样子——但 每张照片都引人注目,每个人物都让观者着迷, (让你觉得)ta 就是你很想认识的人:这就是一张好照片的力量。从这次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展览中可以看出来,Alec 在他相对短暂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收获良多。

Niagara Rebecca, 2005. ©️ Alec Soth

N: 影像爆炸的如今,手机上的拍照硬件不断更新,软件上的“一键美化”的滤镜也不断丰富,摄影门槛不断降低,人人都能拿手机随时拍照。 摄影技术大众化 , 专业摄影退回到精英式小圈子。摄影平民化的如今,充斥社交网络的摄影照片,成了一种 “去文化”的摄影, 它们像广告图片一样直接。摄影的 展示价值超过了艺术价值。

技术的进步对你的摄影有什么影响吗?全民拍照时代,你认为摄影被技术绑架了吗?

Perfect Strangers, Untitled, 1994. ©️ Alec Soth

施瀚涛: 在关于摄影的起源和历史的叙述中,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摄影史是一种技术史,所以 摄影其实是一直是和技术牢牢地绑在一起的。 相机逐渐变小, 让新闻摄影和日常家庭摄影得以可能。 胶片感光度的提升, 让拍摄对象的范围大大地扩展。 闪光灯的发明, 让室内和体育摄影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数码摄影的诞生, 极大地降低了摄影的成本,更是让摄影彻底大众化。 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技术更新不仅仅是摄影的器材问题,而是 摄影的传播技术, 这一浪潮也是整个社会文化进一步大众化的延续和扩张的一部分,就像印刷技术对于摄影的推动一样。

所以,是的,技术一直绑架着摄影,但是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技术后面的人。 要相信人是会退步的,是会发明有害于自己的技术的,是会用自己发明的技术让自己持续不断退化下去的,至少在某些方面。

冯立: 感谢技术的进步让摄影越来越简单,我不认为全民拍照的时代就是摄影被技术绑架了,相反是 对 摄影技术的释放。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获取照片和影像还必须 通过照相机和摄像机来完成,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拍照是需要一定技术的。你看现在随时随地还有什么比智能手机拍照更简单方便呢?当然,人人都能拍照不意味着人人都会拍照, 会拍照的不一定是艺术家。 就像人人都会读书写字,但是能著书立说的还是少数。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不见得就能写出好文章。

Karen Smith: 首先,我认为好的广告图片是不那么直接的,就像任何好的照片一样——好的照片,是指那些既美观、又能传达一个故事, “可以从摄影师放进图像的那些线索中,推断出别的东西”的照片。 它们的构造依赖于你巧妙地把一致的元素并列,来 讲述一个简单、直接、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故事。 它们看起来容易,简单,但这就是它们的美。

我们每天拍照,每天看到上百张图像,这导致我们 一方面有非常流利的摄影语言,但同时又对摄影语言中的微妙之处完全不敏感,无法敏锐地品读照片的细节。 正如问题里所提到的,有很多高清图片,但是它们被后期编辑完全去掉了那种质感和标记感。

因此,当人们看到一个不完美的人的自然的、未经修饰的摄影肖像时,马上会被他们那种愿意在公共区域展示自己的脆弱的勇气而感动。 Alec Soth 在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但是在整个摄影史包括中国摄影师里面,还有很多其他人也做得很好。我想到的是张海儿、彭祥杰,还有年轻艺术家 陈荣辉、冯立 等。在他们的作品中, “脆弱性” 正是所有的主题里,特别让人喜欢的一种品质。

Songbook, Lee and Quintavious, Ware County, Georgia, 2014. ©️ Alec Soth

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与照片的长期社会文化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正是这种照片激发人们去“行动”或“作出反应”。一开始我们可能就使用滤镜并调整拍摄功能的技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 渴望有所不同,就会去找更多图片制作方式,以制作更符合未来趋势或风格的效果。

就“技术绑架摄影”而言,我认为对那些将摄影作为表达创意手段的摄影师和艺术家来说,永远不会是这样。 这些人是用技巧来调整技术,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和愿景, 而不是反过来。

Songbook, Bil Sandusky, Ohio, 2012. ©️ Alec Soth

N: 以往摄影最强的本质是记录,如今人人都能通过手机随时拍照记录。 但由于修图技术的进步, 如今照片很容易被修改, 即便记录一次旅行,自己私下看,人们也更倾向于用滤镜美化一下。摄影似乎 从“记录别人、记录世界”变成了一种满足自己的创作。

你怎么看待大众随时用手机拍下的“纪实摄影”?在专业领域里,纪实摄影又部分被商业收编,成了商家宣传镜头的广告。你认为如今的纪实摄影正在衰弱,观念摄影正在兴起吗?

©️ 冯立

施瀚涛: 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总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的。一个是你所讨论的对象是一个既定的、死的东西,另一个角度是把它看作为一种活的东西。

如果说 纪实摄影 是指,从早期关注外部世界的摄影记录开始的、在 1930-40 年代得到蓬勃发展、在 1960-70 年代达到顶峰的、 那种试图直接呈现从自己周围的世界,到整个世界的文化、社会、政治图景的,讲究画面叙事的照片, 那的确,它也死得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你 把纪实摄影看作为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某种摄影形态 (但它也有着自己某种核心的性质的,比如说更强调对于外部世界的观看和表现),那么可以说它正在蓬勃发展、积极转型呢,比如 Martine Parr、Alec Soth, 都已经被公认为新一代纪实摄影的代表了。

Songbook, Georgia Lynn, Boulder, Colorado, 2013. ©️ Alec Soth

这样一种理解方法应用于 “摄影的本质” 的问题上也一样。假如有所谓“摄影的本质”这个东西的话,那么它好像一直在变化。但事实上,“摄影的本质”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东西,所以也可以说它根本没变。就像孩子会慢慢长大,一个 18 岁的孩子和他 8 岁时候相比,你很难说他的“本质”有没有发生了变化。

至于 观念摄影 的问题,是的,大概从 1960 年代的观念艺术的兴起开始,就注定了它也总有一天会走上舞台。这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因为摄影也一直试图把自己放到艺术的范畴里面去吧。 到了今天艺术的概念本身也完全被打破了,那摄影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艺术荣辱与共了。 我想有意思的是,摄影的“观念化”具体是指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之间的异同究竟是什么?这些异同和变化和今天的社会文化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继续去探究学习吧。

©️ 冯立

冯立: 我不知道摄影的本质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摄影总归是 一种工具或是媒介。 如同写作有不同的文体,一切的改变都是使用工具的我们如何去应用而已。 大众随手拍下的画面,有时候远比专业摄影师纪录下的瞬间更有说服力。 我越来越喜欢看到那些非专业人士拍下的画面,当然前提是没有用过滤镜和修饰过的。这些画面因为没有专业领域的行业标准和俗套,反而更具 亲和力和可信度 ——还有什么比摄影更直接更当代的媒介呢?

©️ 冯立

Karen Smith: 摄影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因为我们人类已经学会了“看”。我们靠它吸收了如此多的视觉信息,以至于我们 不再需要看一个“完美构图的主体”来欣赏一副摄影图像。 实际上,许多的年轻摄影师都喜欢拍摄那些以前被认为是“丑”的照片,就像有被称为“丑的绘画”这 种现象一样。

©️ 冯立

这消除了人们对摄影方法的担忧,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拍张照片,没有人能非常苛刻地批判这种创作行为。这种现象 鼓励了生产的过剩 , 对于那些以“通过摄影媒介来表达自己”为职业的摄影师和艺术家来说,可能 产生了点障碍感 :我们已经做了太多了。还有什么是可以说的?还有什么是需要一个独特声音的?因此,他们 在尝试创作一些有意思的图像的时候,可能会有些挫败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 2016 年左右,Alec Soth 感觉他不需要再拍照了。 摄影本来是探索世界并与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但是因为全世界有很多很多人在拍照,他质疑图像的意义:它能表达什么?同时,在感觉到与世界的联系之后,他认为当时他无法通过视觉化的图像和摄影来表达点什么。但是, 当他再次感到与世界有一定距离感时,他又尝试与世界联系,对于他来说(这种联系)就是摄影。

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 Yoko, Berlin, 2018. ©️ Alec Soth

他的做法是概念化的吗?起码是深思熟虑的。有时我们使用 “概念化的” 之类的字眼,实际上是指这种方法,在我们所知道的 “艺术”领域是无法量化的。 并且由于不确定作品是垃圾还是天才,我们开始等待。有了“概念化的”这样的词,其他人(批评者)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权衡,最终达成共识。

归根结底,在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收藏家、公众和时间在判断某个作品的成功程度时,无论是纪录片,新闻,还是艺术品, “创造某幅影像的目的”,与影像本身是同等重要的。

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 Dan-Georg, Dusseldorf, 2018. ©️ Alec Soth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待拍照和摄影的区别?

快在评论区聊一聊吧~

- End -

学摄影,就看AIRPHOTO!

“骂人不带脏字”,除了鲁迅还有谁?这几句话分分钟打脸

\r\r\r\r\r 鲁迅杂文集\r \r \r/**/\r \r\r\r\r 第1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r\r

\r\r 未有天才之前1\r\r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

\r\r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

\r\r

我自己觉得我的讲话不能使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什么事,但推托拖延得太长久了,所以终于不能不到这里来说几句。

\r\r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r\r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2,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r\r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

\r\r

其一就是“整理国故” 。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r\r

其一是“崇拜创作”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其实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许多人对于托尔斯泰,都介涅夫3,陀思妥夫斯奇4的名字,已经厌听了,然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译到中国来?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r\r

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

\r\r

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约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着。

\r\r

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倒是无药可救的事!我以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说幼稚的话,只为自己要说而说,说出之后,至多到印出之后,自己的事就完了,对于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不理的!

\r\r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r\r

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以文艺来消闲,说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较胜于戕贼他。

\r\r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正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说。

\r\r 谈皇帝5\r\r

中国人的对付鬼神,凶恶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类,老实一点的就要欺侮,例如对于土地或灶君。待遇皇帝也有类似的意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两者之间,思想本没有什么大差别。所以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们也自有其“愚君政策”。

\r\r

往昔的我家,曾有一个老仆妇,告诉过我她所知道,而且相信的对付皇帝的方法。她说——

\r\r

“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龙位上,一不高兴,就要杀人;不容易对付的。所以吃的东西也不能随便给他吃,倘是不容易办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时办不到;——譬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办不到,他就生气,杀人了。现在是一年到头给他吃波菜,一要就有,毫不为难。但是倘说是波菜,他又要生气的,因为这是便宜货,所以大家对他就不称为波菜,另外起一个名字,叫作‘红嘴绿鹦哥’。”

\r\r

在我的故乡,是通年有波菜的,根很红,正如鹦哥的嘴一样。

\r\r

这样的连愚妇人看来,也是呆不可言的皇帝,似乎大可以不要了。然而并不,她以为要有的,而且应该听凭他作威作福。至于用处,仿佛在靠他来镇压比自己更强梁的别人,所以随便杀人,正是非备不可的要件。然而倘使自己遇到,且须侍奉呢?可又觉得有些危险了,因此只好又将他练成傻子,终年耐心地专吃着“红嘴绿鹦哥”。

\r\r

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不过一则又要他弱,一则又要他愚。儒家的靠了“圣君”来行道也就是这玩意,因为要“靠”,所以要他威重,位高;因为要便于操纵,所以又要他颇老实,听话。

\r\r

皇帝一自觉自己的无上威权,这就难办了。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他就胡闹起来,还说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哩!于是圣人之徒也只好请他吃“红嘴绿鹦哥”了,这就是所谓“天”。据说天子的行事,是都应该体帖天意,不能胡闹的;而这“天意”也者,又偏只有儒者们知道着。

\r\r

这样,就决定了:要做皇帝就非请教他们不可。

\r\r

然而不安分的皇帝又胡闹起来了。你对他说“天”么,他却道,“我生不有命在天?!”岂但不仰体上天之意而已,还逆天,背天,“射天”,简直将国家闹完,使靠天吃饭的圣贤君子们,哭不得,也笑不得。

\r\r

于是乎他们只好去著书立说,将他骂一通,豫计百年之后,即身殁之后,大行于时,自以为这就了不得。

\r\r

但那些书上,至多就止记着“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

\r\r

二月十七日。

\r\r 论雷峰塔的倒掉6\r\r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7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r\r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r\r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8,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r\r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r\r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r\r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r\r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r\r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r\r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r\r

活该。

\r\r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r\r 论“他妈的!”9\r\r

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r\r

我生长于浙江之东,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谓“某籍”10。那地方通行的“国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决不牵涉余人。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r\r

别的国度里怎样,我不知道。单知道诺威人Hamsun11有一本小说叫《饥饿》,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见这一类话。Gorky12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就我所看过的而言,也没有这骂法。惟独Artzybashev13在《工人绥惠略夫》里,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但其时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的,别国却似乎为难,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这实在太费解,——由我的眼光看起来。

\r\r

那么,俄国也有这类骂法的了,但因为究竟没有中国似的精博,所以光荣还得归到这边来。好在这究竟又并非什么大光荣,所以他们大约未必抗议;也不如“赤化”之可怕,中国的阔人,名人,高人,也不至于骇死的。但是,虽在中国,说的也独有所谓“下等人”,例如“车夫”之类,至于有身分的上等人,例如“士大夫”之类,则决不出之于口,更何况笔之于书。“予生也晚”,赶不上周朝,未为大夫,也没有做士,本可以放笔直干的,然而终于改头换面,从“国骂”上削去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又改对称为第三人称者,恐怕还因为到底未曾拉车,因而也就不免“有点贵族气味”之故。那用途,既然只限于一部分,似乎又有些不能算作“国骂”了;但也不然,阔人所赏识的牡丹,下等人又何尝以为“花之富贵者也”?

\r\r

这“他妈的”的由来以及始于何代,我也不明白。经史上所见骂人的话,无非是“役夫”,“奴”,“死公”;较厉害的,有“老狗”,“貉子”;更厉害,涉及先代的,也不外乎“而母婢也”,“赘阉遗丑”罢了!还没见过什么“妈的”怎样,虽然也许是士大夫讳而不录。但《广弘明集》(七)记北魏邢子才“以为妇人不可保。谓元景曰,‘卿何必姓王?’元景变色。子才曰,‘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则颇有可以推见消息的地方。

\r\r

晋朝已经是大重门第,重到过度了;华胄世业,子弟便易于得官;即使是一个酒囊饭袋,也还是不失为清品。北方疆土虽失于拓跋氏,士人却更其发狂似的讲究阀阅,区别等第,守护极严。庶民中纵有俊才,也不能和大姓比并。至于大姓,实不过承祖宗余荫,以旧业骄人,空腹高心,当然使人不耐。但士流既然用祖宗做护符,被压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们的祖宗当作仇敌。邢子才的话虽然说不定是否出于愤激,但对于躲在门第下的男女,却确是一个致命的重伤。势位声气,本来仅靠了“祖宗”这惟一的护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倒败了。这是倚赖“余荫”的必得的果报。

\r\r

同一的意思,但没有邢子才的文才,而直出于“下等人”之口的,就是:“他妈的!”

\r\r

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

\r\r

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等”的上下本该从此有些难定了,但偏还有人想辛辛苦苦地爬进“上等”去。刘时中的曲子里说:“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旋将表德官名相体呼,声音多厮称,字样不寻俗。听我一个个细数:粜米的唤子良;卖肉的呼仲甫……开张卖饭的呼君宝;磨面登罗底叫德夫:何足云乎?!”(《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三)这就是那时的暴发户的丑态。

\r\r

“下等人”还未暴发之先,自然大抵有许多“他妈的”在嘴上,但一遇机会,偶窃一位,略识几字,便即文雅起来:雅号也有了;身分也高了;家谱也修了,还要寻一个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从此化为“上等人”,也如上等前辈一样,言行都很温文尔雅。然而愚民究竟也有聪明的,早已看穿了这鬼把戏,所以又有俗谚,说:“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他们是很明白的。

\r\r

于是他们反抗了,曰:“他妈的!”

\r\r

但人们不能蔑弃扫荡人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有时,也或加暴力于所谓“他妈的”的生命上,但大概是乘机,而不是造运会,所以无论如何,也还是卑劣的事。

\r\r

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就是“他妈的”,围绕在上下和四旁,而且这还须在太平的时候。

\r\r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r\r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r\r 谈金圣叹14\r\r

讲起清朝的文字狱来,也有人拉上金圣叹,其实是很不合适的。他的“哭庙”,用近事来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据三义以自辩,并无不同,但不特捞不到教授而且至于杀头,则是因为他早被官绅们认为坏货了的缘故。就事论事,倒是冤枉的。

\r\r

清中叶以后的他的名声,也有些冤枉。他抬起小说传奇来,和《左传》《杜诗》并列,实不过拾了袁宏道辈的唾余;而且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这余荫,就使有一批人,堕入了对于《红楼梦》之类,总在寻求伏线,挑剔破绽的泥塘。

\r\r

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 字句的案子且不说罢,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虽说因为痛恨流寇的缘故,但他是究竟近于官绅的,他到底想不到小百姓的对于流寇,只痛恨着一半:不在于“寇”,而在于“流”。

\r\r

百姓固然怕流寇,也很怕“流官”。记得民元革命以后,我在故乡,不知怎地县知事常常掉换了。每一掉换,农民们便愁苦着相告道:“怎么好呢?又换了一只空肚鸭来了!”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贼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贼也,要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坐寇”。中国百姓一向自称“蚁民”,现在为便于譬喻起见,姑升为牛罢,铁骑一过,茹毛饮血,蹄骨狼藉,倘可避免,他们自然是总想避免的,但如果肯放任他们自啮野草,苟延残喘,挤出乳来将这些“坐寇”喂得饱饱的,后来能够比较的不复狼吞虎咽,则他们就以为如天之福。所区别的只在“流”与“坐”,却并不在“寇”与“王”。试翻明末的野史,就知道北京民心的不安,在李自成入京的时候,是不及他出京之际的利害的。

\r\r

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金圣叹却道应该在童贯高俅辈的爪牙之前,一个个俯首受缚,他们想不懂。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15这些戏。

\r\r

不过这还是先前的事,现在似乎又有了新的经验了。听说四川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汽车飞艇,价值既远过于大轿马车,租界和外国银行,也是海通以来新添的物事,不但剃尽毛发,就是刮尽筋肉,也永远填不满的。正无怪小百姓将“坐寇”之可怕,放在“流寇”之上了。

\r\r

事实既然教给了这些,仅存的路,就当然使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力量。

\r\r

五月三十一日。

\r\r 灯下漫笔16\r\r \r\r

有一时,就是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r\r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r\r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r\r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r\r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r\r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硏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r\r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r\r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r\r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r\r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r\r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r\r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r\r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r\r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r\r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r\r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r\r \r\r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r\r

鹤见佑辅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们两人一同吃晚饭——

\r\r

在圆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献着山海的珍味,谈话就从古董,画,政治这些开头。电灯上罩着支那式的灯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罗列的屋子中。什么无产阶级呀,Proletariat17呀那些事,就像不过在什么地方刮风。

\r\r

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气中,一面深思着对于外人有着“魅力”的这东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满人也征伐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现在西洋人也一样,嘴里虽然说着Democracy18呀,什么什么呀,而却被魅于支那人费六千年而建筑起来的生活的美。一经住过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风时候的万丈的沙尘,每三月一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都不能抹去这支那生活的魅力。

\r\r

这些话我现在还无力否认他。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出则汽车,行则保护:虽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虽或被劫,然而必得赔偿的;孙美瑶19掳去他们站在军前,还使官兵不敢开火。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r\r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r\r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r\r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r\r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r\r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20(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r\r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21,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r\r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r\r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r\r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r\r 论睁了眼看22\r\r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r\r

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

\r\r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r\r

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髪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呸!

\r\r

我并未实验过,但有时候想:倘将一位久蛰洞房的老太爷抛在夏天正午的烈日底下,或将不出闺门的千金小姐拖到旷野的黑夜里,大概只好闭了眼睛,暂续他们残存的旧梦,总算并没有遇到暗或光,虽然已经是绝不相同的现实。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r\r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自然只以与终于中状元的男人私订为限),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明末的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来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假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

\r\r

(近来有人以为新诗人的做诗发表,是在出风头,引异性;且迁怒于报章杂志之滥登。殊不知即使无报,墙壁实“古已有之”,早做过发表机关了;据《封神演义》,纣王已曾在女娲庙壁上题诗,那起源实在非常之早。报章可以不取白话,或排斥小诗,墙壁却拆不完,管不及的;倘一律刷成黑色,也还有破磁可划,粉笔可书,真是穷于应付。做诗不刻木板,去藏之名山,却要随时发表,虽然很有流弊,但大概是难以杜绝的罢。)

\r\r

《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然而后来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赫克尔(E. Haeckel)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

\r\r

“作善降祥”的古训,六朝人本已有些怀疑了,他们作墓志,竟会说“积善不报,终自欺人”的话。但后来的昏人,却又瞒起来。元刘信将三岁痴儿抛入醮纸火盆,妄希福佑,是见于《元典章》的;剧本《小张屠焚儿救母》却道是为母延命,命得延,儿亦不死了。一女愿侍痼疾之夫,《醒世恒言》中还说终于一同自杀的;后来改作的却道是有蛇坠入药罐里,丈夫服后便全愈了。凡有缺陷,一经作者粉饰,后半便大抵改观,使读者落诬妄中,以为世间委实尽够光明,谁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

\r\r

有时遇到彰明的史实,瞒不下,如关羽岳飞的被杀,便只好别设骗局了。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岳飞;一是死后使他成神,如关羽。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报更满人意,所以杀人者不足责,被杀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正不必别人来费力了。

\r\r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彷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自然,此上也无可为,因为我们已经借死人获得最上的光荣了。沪汉烈士的追悼会中,活的人们在一块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骂,也就是和我们的先辈走着同一的路。

\r\r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倘以油为上,就不必说;否则,当参入别的东西,或水或碱去。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r\r

现在,气象似乎一变,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赞颂。然而倘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O,或Y和Z,一样是虚假的;只可以吓哑了先前鄙薄花月的所谓批评家的嘴,满足地以为中国就要中兴。可怜他在“爱国”的大帽子底下又闭上了眼睛了——或者本来就闭着。

\r\r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r\r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r\r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23\r\r

从崇轩先生的通信24(二月份《京报副刊》)里,知道他在轮船上听到两个旅客谈话,说是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一个旅客并且再三叹息道: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呵!

\r\r

这消息,可又使我有点畅快了,虽然明知道幸灾乐祸,不像一个绅士,但本来不是绅士的,也没有法子来装潢。

\r\r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郑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早不在“!”形惊叹亡国病菌之下了。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现在西湖十景可缺了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经固古已有之,而九景却颇不习见,所以正是对于十景病的一个针砭,至少也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不平常,知道自己的可爱的老病,忽而跑掉了十分之一了。

\r\r

但仍有悲哀在里面。

\r\r

其实,这一种势所必至的破坏,也还是徒然的。畅快不过是无聊的自欺。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定要苦心孤诣巧语花言地再来补足了十景而后已。

\r\r

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25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26之意,使人一时莫明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他肯对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即不免有《衡论》27(见一月份《晨报副镌》)作家TY先生似的好人,会替鬼神来奚落他道:为名乎?骂人不能得名。为利乎?骂人不能得利。想引诱女人乎?又不能将蚩尤的脸子印在文章上。何乐而为之也欤?

\r\r

孔丘先生是深通世故的老先生,大约除脸子付印问题以外,还有深心,犯不上来做明目张胆的破坏者,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俨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否则,现在供在圣庙里的,也许不姓孔。

\r\r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

\r\r

然而十全停滞的生活,世界上是很不多见的事,于是破坏者到了,但并非自己的先觉的破坏者,却是狂暴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狁早到过中原,五胡来过了,蒙古也来过了;同胞张献忠杀人如草,而满洲兵的一箭,就钻进树丛中死掉了。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作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再来翻县志,就看见每一次兵燹之后,所添上的是许多烈妇烈女的氏名。看近来的兵祸,怕又要大举表扬节烈了罢。许多男人们都那里去了?

\r\r

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r\r

但当太平时候,就是正在修补老例,并无寇盗时候,即国中暂时没有破坏么?也不然的,其时有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

\r\r

雷峰塔砖的挖去,不过是极近的一条小小的例。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正如雷峰塔倒掉以后,我们单知道由于乡下人的迷信。共有的塔失去了,乡下人的所得,却不过一块砖,这砖,将来又将为别一自利者所藏,终究至于灭尽。倘在民康物阜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但将来的运命,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

\r\r

这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r\r

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r\r

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r\r

一九二五年二月六日。

\r\r 论照相之类28\r\r 一 材料之类\r\r

我幼小时候,在S城,——所谓幼小时候者,是三十年前,但从进步神速的英才看来,就是一世纪;所谓S城者,我不说他的真名字,何以不说之故,也不说。总之,是在S城,常常旁听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谈论洋鬼子挖眼睛。曾有一个女人,原在洋鬼子家里佣工,后来出来了,据说她所以出来的原因,就因为亲见一坛盐渍的眼睛,小鲫鱼似的一层一层积叠着,快要和坛沿齐平了。她为远避危险起见,所以赶紧走。

\r\r

S城有一种习惯,就是凡是小康之家,到冬天一定用盐来腌一缸白菜,以供一年之需,其用意是否和四川的榨菜相同,我不知道。但洋鬼子之腌眼睛,则用意当然别有所在,惟独方法却大受了S城腌白菜法的影响,相传中国对外富于同化力,这也就是一个证据罢。然而状如小鲫鱼者何?答曰:此确为S城人之眼睛也。S城庙宇中常有一种菩萨,号曰眼光娘娘。有眼病的,可以去求祷;愈,则用布或绸做眼睛一对,挂神龛上或左右,以答神庥。所以只要看所挂眼睛的多少,就知道这菩萨的灵不灵。而所挂的眼睛,则正是两头尖尖,如小鲫鱼,要寻一对和洋鬼子生理图上所画似的圆球形者,决不可得。黄帝岐伯尚矣;王莽诛翟义党,分解肢体,令医生们察看,曾否绘图不可知,纵使绘过,现在已佚,徒令“古已有之”而已。宋的《析骨分经》,相传也据目验,《说郛》中有之,我曾看过它,多是胡说,大约是假的。否则,目验尚且如此胡涂,则S城人之将眼睛理想化为小鲫鱼,实也无足深怪了。

\r\r

然而洋鬼子是吃腌眼睛来代腌菜的么?是不然,据说是应用的。一,用于电线,这是根据别一个乡下人的话,如何用法,他没有谈,但云用于电线罢了;至于电线的用意,他却说过,就是每年加添铁丝,将来鬼兵到时,使中国人无处逃走。二,用于照相,则道理分明,不必多赘,因为我们只要和别人对立,他的瞳子里一定有我的一个小照相的。

\r\r

而且洋鬼子又挖心肝,那用意,也是应用。我曾旁听过一位念佛的老太太说明理由:他们挖了去,熬成油,点了灯,向地下各处去照去。人心总是贪财的,所以照到埋着宝贝的地方,火头便弯下去了。他们当即掘开来,取了宝贝去,所以洋鬼子都这样的有钱。

\r\r

道学先生之所谓“万物旨备于我”的事,其实是全国,至少是S城的“目不识丁”的人们都知道,所以人为“万物之灵”。所以月经可以延年,毛发爪甲可以补血,大小便可以医许多病,臂膊上的肉可以养亲。然而这并非本论的范围,现在姑且不说。况且S城人极重体面,有许多事不许说;否则,就要用阴谋来惩治的。

\r\r 二 形式之类\r\r

要之,照相似乎是妖术。咸丰年间,或一省里,还有因为能照相而家产被乡下人捣毁的事情。但当我幼小的时候,——即三十年前,S城却已有照相馆了,大家也不甚疑惧。虽然当闹“义和拳民”时,——即二十五年前,或一省里,还以罐头牛肉当作洋鬼子所杀的中国孩子的肉看。然而这是例外,万事万物,总不免有例外的。

\r\r

要之,S城早有照相馆了,这是我每一经过,总须流连赏玩的地方,但一年中也不过经过四五回。大小长短不同颜色不同的玻璃瓶,又光滑又有刺的仙人掌,在我都是珍奇的物事;还有挂在壁上的框子里的照片:曾大人,李大人,左中堂,鲍军门。一个族中的好心的长辈,曾经借此来教育我,说这许多都是当今的大官,平“长毛”的功臣,你应该学学他们。我那时也很愿意学,然而想,也须赶快仍复有“长毛”。

\r\r

但是,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运气正好的时候,尤不宜照,而精神则一名“威光”:我当时所知道的只有这一点。直到近年来,才又听到世上有因为怕失了元气而永不洗澡的名士,元气大约就是威光罢,那么,我所知道的就更多了:中国人的精神一名威光即元气,是照得去,洗得下的。

\r\r

然而虽然不多,那时却又确有光顾照相的人们,我也不明白是什么人物,或者运气不好之徒,或者是罢。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自然,清朝是已经废去腰斩的了,但我们还能在戏文上看见包爷爷的铡包勉,一刀两段,何等可怕,则即使是国粹乎,而亦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诚然也以不照为宜。所以他们所照的多是全身,旁边一张大茶几,上有帽架,茶碗,水烟袋,花盆,几下一个痰盂,以表明这人的气管枝中有许多痰,总须陆续吐出。人呢,或立或坐,或者手执书卷,或者大襟上挂一个很大的时表,我们倘用放大镜一照,至今还可以知道他当时拍照的时辰,而且那时还不会用镁光,所以不必疑心是夜里。

\r\r

然而名士风流,又何代蔑有呢?雅人早不满于这样千篇一律的呆鸟了,于是也有赤身露体装作晋人的,也有斜领丝绦装作X人的,但不多。较为通行的是先将自己照下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照为一张,两个自己即或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图”。但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己图”。这类“图”晒出之后,总须题些诗,或者词如“调寄满庭芳”“摸鱼儿”之类,然后在书房里挂起。至于贵人富户,则因为属于呆鸟一类,所以决计想不出如此雅致的花样来,即有特别举动,至多也不过自己坐在中间,膝下排列着他的一百个儿子,一千个孙子和一万个曾孙(下略)照一张“全家福”。

\r\r

Th.Lipps29在他那《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中,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就是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人,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所以威力一坠,就死心塌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之前了。那书可惜我不在手头,只记得一个大意,好在中国已经有了译本,虽然是节译,这些话应该存在的罢。用事实来证明这理论的最显著的例是孙皓,治吴时候,如此骄纵酷虐的暴主,一降晋,却是如此卑劣无耻的奴才。中国常语说,临下骄者事上必谄,也就是看穿了这把戏的话。但表现得最透澈的却莫如“求己图”,将来中国如要印《绘图伦理学的根本问题》,这实在是一张极好的插画,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讽刺画家也万万想不到,画不出的。

\r\r

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已没有卑劣可怜地跪着的照相了,不是什么会纪念的一群,即是什么人放大的半个,都很凛凛地。我愿意我之常常将这些当作半张“求己图”看,乃是我的杞忧。

\r\r 三 无题之类\r\r

照相馆选定一个或数个阔人的照相,放大了挂在门口,似乎是北京特有,或近来流行的。我在S城所见的曾大人之流,都不过六寸或八寸,而且挂着的永远是曾大人之流,也不像北京的时时掉换,年年不同。但革命以后,也许撤去了罢,我知道得不真确。

\r\r

至于近十年北京的事,可是略有所知了,无非其人阔,则其像放大,其人“下野”,则其像不见,比电光自然永久得多。倘若白昼明烛,要在北京城内寻求一张不像那些阔人似的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照相,则据鄙陋所知,实在只有一位梅兰芳君。而该君的麻姑一般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像,也确乎比那些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东西标致,即此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其一面又放大挺胸凸肚的照相者,盖出于不得已。

\r\r

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

\r\r

印度的诗圣泰戈尔30先生光临中国之际,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几位先生们以文气和玄气,然而够到陪坐祝寿的程度的却只有一位梅兰芳君:两国的艺术家的握手。待到这位老诗人改姓换名,化为“竺震旦”,离开了近于他的理想境的这震旦之后,震旦诗贤头上的印度帽也不大看见了,报章上也很少记他的消息,而装饰这近于理想境的震旦者,也仍旧只有那巍然地挂在照相馆玻璃窗里的一张“天女散花图”或“黛玉葬花图”。

\r\r

惟有这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在中国是永久的。

\r\r

我所见的外国名伶美人的照相并不多,男扮女的照相没有见过,别的名人的照相见过几十张。托尔斯泰,伊孛生,罗丹都老了,尼采一脸凶相,勖本华尔31一脸苦相,淮尔特32穿上他那审美的衣装的时候,已经有点呆相了,而罗曼罗兰似乎带点怪气,戈尔基33又简直像一个流氓。虽说都可以看出悲哀和苦斗的痕迹来罢,但总不如天女的“好”得明明白白。假使吴昌硕翁的刻印章也算雕刻家,加以作画的润格如是之贵,则在中国确是一位艺术家了,但他的照相我们看不见。林琴南翁负了那么大的文名,而天下也似乎不甚有热心于“识荆”的人,我虽然曾在一个药房的仿单上见过他的玉照,但那是代表了他的“如夫人”函谢丸药的功效,所以印上的,并不因为他的文章。更就用了“引车卖浆者流”34的文字来做文章的诸君而言,南亭亭长我佛山人往矣,且从略;近来则虽是奋战忿斗,做了这许多作品的如创造社诸君子,也不过印过很小的一张三人的合照,而且是铜板而已。

\r\r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

\r\r

异性大抵相爱。太监只能使别人放心,决没有人爱他,因为他是无性了,——假使我用了这“无”字还不算什么语病。然而也就可见虽然最难放心,但是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外国没有这样的完全的艺术家,所以只好任凭那些捏锤凿,调采色,弄墨水的人们跋扈。

\r\r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r\r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r\r 战士和苍蝇35\r\r

Schopenhauer36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r\r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r\r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r\r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r\r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究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究竟不过是苍蝇。

\r\r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r\r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r\r 记念刘和珍君37\r\r \r\r

中华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r\r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r\r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r\r \r\r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r\r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r\r \r\r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r\r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r\r \r\r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r\r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r\r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r\r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r\r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r\r \r\r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r\r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r\r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r\r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r\r \r\r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r\r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r\r \r\r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r\r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r\r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r\r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r \r\r

1 本作品收录于《坟》,最初发表于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刊》第一期。同年12月27日《京报副刊》第二十一号转载时,在正文前增加了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园兄:今天看看正月间在师大附中的演讲,其生命似乎确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备转载。二十二日夜,迅上。”

\r\r

2 即阿尔卑斯山。

\r\r

3 通译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著有《猎人笔记》《罗亭》《父与子》等。

\r\r

4 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著有《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r\r

5 本作品收录于《华盖集续编》,最初发表于1926年3月9日《国民新报副刊》。

\r\r

6 本作品收录于《坟》,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

\r\r

7 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被人们称为“雷峰塔”。旧雷峰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坍。

\r\r

8 本篇文章最初发表时,鲁迅在篇末的附记中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

\r\r

9 本作品收录于《坟》,最初发表于1925年7月27日《语丝》周刊第三十七期。

\r\r

10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以维护军阀统治的稳定计而力阻学生参与政治,与师生爆发争执。鲁迅等七名教员曾在5月27日的《京报》上发表宣言,对学生表示支持。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发表的《闲话》中说:“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但是这篇宣言一出,免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利害了。”

\r\r

11 汉姆生(1859—1952),挪威作家,获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饥饿》是他1890年发表的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自称是“对自已饥饿时期的回忆”。

\r\r

12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著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r\r

13 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俄国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沙行》。《工人绥惠略夫》由鲁迅译成中文,亚拉借夫是这部小说中的人物。

\r\r

14 本作品收录于《南腔北调集》,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1日上海《文学》第一卷第一号。

\r\r

15 流行于民间的戏剧与评书等艺术形式。在《水浒传》原著中并没有这段情节,通行版中擒方腊的是鲁智深。

\r\r

16 本作品收录于《坟》,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5月1日、22日《莽原》周刊第二期和第五期。

\r\r

17 英语,意思为无产阶级。

\r\r

18 英语,意思为。

\r\r

19 孙美瑶(1898—1923),曾组建“山东建国自治军”,筑寨于抱犊崮。1923年,为要挟直系军阀,发动轰动国际的临城劫车案,劫掠中外旅客一百余人,鲁迅称其为“抱犊崮的英雄豪杰”。

\r\r

20 1925年5月2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一期载有仲瑚的《一个四川人的通信》,其中说:“男小孩只卖八枚铜子一斤,女小孩连这个价钱也卖不了。”

\r\r

21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其所著《中国问题》记录了1920年他在中国讲学期间的一些事情,其中第十二章说:“我记得有一天天气很热,我们一行人坐轿过山,道路崎岖难行,轿夫非常辛苦。在山顶,我们停了十分钟让人们休息。他们立刻坐成一排,拿出烟斗,彼此大笑起来,仿佛对这个世界毫不关心似的。”

\r\r

22 本作品收录于《坟》,最初发表于1925年8月3日《语丝》周刊第三十八期。

\r\r

23 本作品收录于《坟》,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23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r\r

24 1925年2月2日,《京报副刊》第四十九号刊登了胡崇轩给编者孙伏园的信《雷峰塔倒掉的原因》。信中说:“那雷峰塔不知在何时已倒掉了一半,只剩着下半截,很破烂的,可是我们那里的乡下人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迷信,说是能够把雷峰塔的砖拿一块放在家里必定平安,如意,无论什么凶事都能够化吉,所以一到雷峰塔去关瞻的乡下人,都要偷偷的把塔砖挖一块带家去,——我的表兄曾这样做过的,——你想,一人一块,久而久之,那雷峰塔里的砖都给人家挖空了,塔岂有不倒掉的道理?现在雷峰塔是已经倒掉了,唉,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

\r\r

25 通译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著有《玩偶之家》等。

\r\r

26 1921年1月12日《京报副刊》发表的尚惜凡的《〈语丝〉的作风》一文中说:“我觉得《语丝》文章的作风有点‘尖刻’‘俏皮’之味。”

\r\r

27 1925年1月18日《晨报副刊》第十二号上发表的署名TY的一篇文章,文中说:“这种人,真不知其心何居。说是想赚钱吧,有时还要赔子儿去出版。说是想引诱女人吧,他那朱元璋的脸子也没有印在文章上。说是想邀名吧,别人看见他那尖刻的文章就够了,谁还敢相信他?”

\r\r

28 本作品收录于《坟》,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2日《语丝》周刊第九期。

\r\r

29 李普斯(1851—1914),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著有《伦理学的根本问题》等。

\r\r

30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下文中的“竺震旦”是梁启超为其起的中国名字。

\r\r

31 通译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者,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r\r

32 通译王尔德(1854—1900),英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著有《道林·格雷的画像》等。

\r\r

33 通译高尔基。

\r\r

34 林琴南在1919年3月给蔡元培的信中说:“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r\r

35 本作品收录于《华盖集》,最初发表于1925年3月24日北京《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第十四号。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由当时军阀政府主办的报刊刊登了《孙大炮放不响了》一文来嘲讽先生。鲁迅在同年4月3日《京报副刊》发表的《这是这么一个意思》中说:“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

\r\r

36 即叔本华,文中引述的话,出自他的《比喻·隐喻和寓言》一文。

\r\r

37 本作品收录于《华盖集续编》,最初发表于1926年4月12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r\r
\r

《长风渡》:月姨娘真的有罪?顾朗华是真的死了

电视剧《长风渡》正在热播,柳玉茹南下筹粮为顾家赢得一线生机,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亲娘,原来苏婉被叶世安所救。

当初王善泉在洛子商的撺掇下,发动兵变,对徉州大户人家赶尽杀绝,叶家被灭门,而柳家也和顾家汇合,准备一起逃走。

可是苏婉却没有出现,因为途中马车翻了,她摔下了悬崖,这是张月儿,也就是月姨娘给出的解释。

其实真实情况是苏婉并没有马上跌落悬崖,柳玉照去救她,可月姨娘却让柳玉映拉回了柳玉照。月姨娘这是见死不救!

之前柳玉茹仗着顾家,惩治了月姨娘,还把茂儿过继给苏婉,月姨娘不可能心中没有恨。

如今柳家没了,在悠州只能在顾家屋檐下生活,那还不是柳玉茹说了算,她们一家子不会有出头之日。

月姨娘选择不救苏婉,也能理解,这样茂儿也还是她的儿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月姨娘不会想到苏婉还活着。

柳玉茹是顾家当家,月姨娘一家子可谓是小心翼翼活着,生怕真相暴露,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看到苏婉那一刻,月姨娘就知道自己完了,她恳求照顾她的三个孩子,自己任凭处置。最后月姨娘被带去官府,免不了流放劳役。而柳玉茹也选择了原谅她的三个孩子隐瞒真相,因为苏婉还活着。

这里不得不说,月姨娘真的有罪?她见死不救,是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但真的犯法吗?其实月姨娘不应该被带去官府,而应该赶走她,让她自生自灭。

玉照和茂儿留在顾家,而柳玉茹给玉映许了人家,也不算亏待她,谁叫她的品性最像月姨娘呢?

叶韵手刃王善泉后,沈明救出她,几人一起回到悠州。这其中没人提到顾朗华,这说明顾朗华真的死了。

在原著中,叶世安救了顾朗华。然而在剧中,如果顾朗华活着,利用顾家的人脉,早就传出消息了,否则江柔也不会忧思成疾。

看来当初那个掌柜没有看错,有玉佩,容貌还一样,基本就确定了。当然也许后面还会有奇迹发生,也说不定。

悠州大军去东都勤王,梁王却围魏救赵,直奔悠州。顾九思猜到周高朗可能会放弃悠州,所以让周烨亲自去求援,而顾九思则带领一万将士守城。

悠州守住了,柳玉茹又捐家产了,如今局势还算稳定,她和顾九思该考虑其他事情了。其实柳玉茹和顾九思多次经历生死考验,感情之深,不言而喻,所以圆房自然水到渠成。而江柔知道后,也决定养好身体,准备带孩子,算是有了新的念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