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到底怎么发音?
在很多人看来,“六”读“li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地名中它还有一个读音“lù”,可能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安徽六安最近新闻曝光度有点高,又把这个“六”字到底该读什么音的老话题炒火了。
和五年前一样,这次网友们、尤其是生活在安徽六安当地的网友,又一次直指“央视新闻主播又念错了……”同时,网友们还发现在地名读音问题上,央视主播们其实也存在“双标”的问题。
2016年时“中枪”的是央视新闻主播郭志坚,而这次被指读错“六安”发音的包括了被网友们戏称为“央视段子手”的朱广权等。在近日的多档央视新闻中,朱广权播报安徽六安时都把“六”读成的是“liù”,也就是阿拉伯数字“6”的发音。无疑,这可能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但事实还真的并非如此。仔细说来,这和很多读别字只看、只读字的半边还不太一样。“六”读“liù”表面上看真没什么问题,只是它在用着地名,尤其是安徽六安时,还真的就有了不同读法,并且5年前就登上过微博热搜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就像前面提到的,2016年时播新闻的郭志坚就被网友指出把安徽六安的“六”读成“liù”是错误读法。2016年4月28日,郭志坚还发了一条微博专门说明此事:“谢谢广大观众对‘六安’地名发音的关注。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发音书写的唯一依据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审定的字典,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随后的配图中,他晒出了商务印书馆2012年推出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六”的读音作为证据。
郭志坚早在2016年就解释过“六安”读法的问题
17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找来了当时被郭志坚作为佐证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发现,上面显示“六”的读音确实只有“liù”一种读音。这么看郭志坚当时的坚持,以及近日朱广权的读法都是对的。
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六”确实只有“liù”一种读音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查询发现,至少目前已有的安徽六安官方信息中,全都显示六安的读法都是“lù’ān”。截至目前对安徽六安地名争议最新的权威报道出自2006年2月,当时安徽省内媒体报道称“经省政府同意,六安、蚌埠两地市名最终得以保留了lù、bèng旧音。”同时有消息显示,《现代汉语词典》其实在第5版之前对“六”的读音是有“lù”这个读法的,只是不知为何第5版开始就被删去了。
2006年安徽当地的报道就显示支持六安沿用旧名
该报道显示,六安市认为,六安地名是汉武帝时确定的,已有两千年历史,“六安”的“六”不仅反映着当地地理地貌特征,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和特殊含义。《康熙字典》和现代辞书均认定“六安”的“六”读“lù”。该市要求保留原读音。当时,安徽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副处长汪晓岚也表示,这说明地名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目前这两地更改读音的条件仍不成熟。报道还显示,“国家地名研究所有关专家对我省这一做法表示认可和理解。”此后,虽然有关六安的读音出现过争议,但也再没有官方消息显示“六安”的“六”应该读“liù”。
六安市人民政府官网网址
更为有力的证明,可能来自六安市人民政府官网。截至目前,六安市人民政府官网的网址都采用的是http://www.luan.gov/,而不是http://www.liuan.gov/。
而让网友、尤其是安徽当地网友觉得央视主播内部也存在“双重标准”的是,此前名嘴康辉曾在《康辉说》栏目中提到过如江西“铅山”等在内的多个易错地名,“铅山”的“铅”充当地名时就该读成“yán”,他表示这是因为地名读音一般应该“从当地”。结合“六安”读音的问题,很多网友都想问:那什么这次不“从当地”了呢?
结合目前的网络热议看,央视主播们接下来的播报未必就会“从当地”,但是否会有更权威的说法或是词典有所修改,网友们都在拭目以待。
文/裘晋奕
来源/上游新闻
编辑/贺梦禹
今天带着我儿子去小区的广场玩儿,孩子跟另外一个孩子争执了起来。
我走过去询问原因,我儿子向我诉苦:爸爸,他骂人,喊我老六。
老六?
我一时没搞明白,这不是我们经常在聊天和文章中,代替一个群体的代称吗?
小孩子怎么会说老六是骂人的话呢?
我赶紧上网百度。
网络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老六也指葫芦娃七兄弟中的六娃。葫芦娃七兄弟大娃力大无穷,二娃耳聪目明,三娃勇猛强硬,四娃能够吞吐烈火,五娃能够控制大水,七娃的小葫芦是他随身的收腰武器,而六娃灵敏过人,天生拥有隐身透体的特殊能力,同时网络用语中的老六的存在有时候也跟透明人一样。所以老六又指葫芦娃六娃……
还好,还好,我儿子口中这个所谓的骂人的话,只是地方小孩子玩闹而已,跟咱们没关系。
他们的老六是他们的老六,咱们的老6是咱们的老6.
二者,没关系,没关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就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讲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
下面同学们就跟随杜du老师,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其文学成就:其诗、词,赋、散文,都成就极高,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补充注释
1.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2.未:没有,不曾。
3.白雨:是白色的雨点。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三)古诗翻译
黑云翻墨未遮山: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杂乱地跳入船中。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杜du老师来指导: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雨之急,急雨急晴,景色壮观。
后两句写了景之奇,变化极速,令人惊叹。
(四)中心思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给雨中西湖景色的变幻多姿,表现了西湖景色的奇特。
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五)写作背景及特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写。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6月27日,苏轼游览西湖的时候写下了五首诗。
这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看,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入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着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是啊!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一幅画。作者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
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的新鲜感的表达,精准的描摹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
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六)课后题
语文书第九页第三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据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回答: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与远山纠缠,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入小船之。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和云吹散了,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那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以上是杜du老师整理这首诗的全部内容,如果同学们有哪些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给老师。
觉得老师的文章对你有用,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谢谢。以上的操作就是对老师最大的支持!
关注我,看全部内容,而且关注后,不会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