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主角:程潜,严争鸣
内容标签:强强 年上 仙侠修真 传奇
内容简介:
修真故事,讲一个没落门派如何在臭美猴,捣蛋精,刻薄鬼,二百五和小杂毛的手里重振的故事。
程潜,程家三子中行二,父母的冷待造就了他凉薄的个性。
本想当个本分度日的程二郎,却还是被见钱眼开的双亲半卖半送给云游的道人,自此主角被迫踏上坑爹的修真之路。
虽说自古修真者得道飞升的难以数计,可是门派败落师傅靠不住,众弟子不外乎草包无能,大师兄还是极品事儿精,修仙之路可谓前途未卜。
且看程潜如何韬光养晦,修得大成,带领众弟子重整旗鼓。
小说节选:
李筠飞快地看了程潜一眼,继而突兀又生硬地冲程潜露出了一个笑容,怎么看怎么像不怀好意:“我听说师父带回来两个小师弟,就是你么?”
程潜本能地不喜欢李筠的目光,感觉阴森森的,不像什么好东西,因此只是简单地答道:“是我和四师弟韩渊。”
李筠上前一步,感兴趣的凑近问道:“那你叫什么?”他的兴趣仿佛是老狼看见兔子时的那种兴趣,程潜险些想后退,不过忍住了,他笔直地站在原地,面无表情地回答:“程潜。”
“哦,小潜。”李筠自来熟地点了点头,做出一个皮笑肉不笑的表情,“你好。”程潜眼前满是他白森森的牙。
至此,他已经确定,整个扶摇派里,除了师父,没有第二个能让他稍微喜欢一点的人了。不过师父还指不定是不是人呢。
又过了一会,韩渊和师父也来了,韩渊毫不见外地一屁股坐在程潜前边,自说自话地埋怨了一番程潜不去找他玩,同时利用言语缝隙,他还见缝插针地将桌上的每样茶点都拿起来尝了一口。
韩渊时而要冲师父谄媚地眉开眼笑,时而又要转头跟程潜挤眉弄眼,忙而不乱,一字不差地诠释了何为“丑人多作怪”。
而大师兄严争鸣,却迟到了足足两刻,方才打着哈欠过来。他是万万不肯走路来的,要两个道童前后抬着个代步的藤椅,将他一路从温柔乡抬过来。
一个美貌少女迈着小碎步,跟在他身后打着扇子,另有一个道童在一边打着伞。那严争鸣一个人领着这哼哈二将,白衣飘飘,衣摆如云。
这位少爷仿佛不是来听晨课,而是来兴风作浪的。进了传道堂,大师兄先是不可一世地斜了李筠一眼,将厌恶明晃晃地挂在了眉梢,继而又看了韩渊及他那一桌并非完璧的糕点一眼,这一眼看得大师兄“刷啦”一声打开了手中折扇,遮住了自己的眼睛,以防清白的视线遭到玷污。
最后,他无可选择,只好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地走到了程潜身边,身边的道童训练有素地上前一步,将石凳来回擦了四遍,垫上垫子,沏好茶,再将热茶放在一边刻着符咒的茶托上,那茶托眨眼间将冒着热气的茶水冷却下来,冷到茶杯外面微微凝了一层水汽,严争鸣才半死不活地拿起来喝了。
以上种种步骤一个不差地进行完,那严少爷的尊臀方才落座。李筠见怪不怪地当他不存在,韩渊目瞪口呆的表情仿佛在说“这是个什么玩意”。
而程潜近距离地围观了全程,饶是他惯常刻薄,此时也感到无话可说。扶摇派鸡飞狗跳的早课,就这样在木椿真人四个弟子的彼此看不顺眼中开始了。
不知师父他老人家是不是已经算出了此情此景,他那坑坑洼洼的破盘子和生锈的几个大子没准有用,反正他看起来对此早有准备。
眼皮一耷拉,木椿真人走上台去,无视四个熊徒弟在下面暗潮汹涌,他半死不活地开了腔:“今日晨课,众弟子来与我齐诵《清静经》。”
《清静经》不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而是一篇莫名其妙的车轱辘话,弄不好是师父自编的,内容极其不知所云。
大约是为了表现清静,那木椿真人念此篇的时候,每一个字都要生生拖成两个字长,拖得太长,他难免有些气力不继,因此句句尾音都颤得一波三折,像个疯疯癫癫的瘪嘴老旦。
程潜听了一会,只觉得耳朵里嗡嗡作响,响得他提心吊胆——担心师父把自己憋死。师父气如游丝地念完了第一遍,慢条斯理地捧起面前的茶杯润了润喉,程潜连忙将自己一身鸡皮疙瘩拍落,等着听他飞天遁地的高论,结果绝望地听见师父用那种让人头皮发麻的声音拖拖拉拉地说道:“好,再念一次。”
程潜:“……”程潜的肩膀被人不客气地拍了拍,他那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大师兄主动和他说了话。大师兄道:“哎,小孩,你往那边去一点,给我腾个地方。”大师兄是镇派之宝,他要地方,程潜不敢不腾。
只见严少爷一掀眼皮,身边的道童立刻屁颠屁颠地搬来了一个竹编的美人靠,他毫不客气地往上一躺,当着师父的面,堂而皇之地闭上眼,在如雷贯耳的“清静”中打盹去了。
程潜观察了一会,发现他的妖怪大师兄竟然也有优点——例如睡觉不打呼噜。其他人对此大概早已经习以为常,大师兄明目张胆地打瞌睡,二师兄则已经在短短的时间内,完美地跟他新鲜出炉的叫花小师弟勾搭上了,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程潜,向四面八方无差别扫射他的挤眉弄眼。
在场四人,唯有程潜对师父还算宽容,他的宽容与刻薄泾渭分明,却都是从一而终并且一丝不苟的,在这种鸡飞狗跳的环境里,程潜为了让师父不至于唱独角戏,不动如山地坐在了原地,从头到尾跟着师父念完了第一天的“例行早课”。
李筠见程潜不爱搭理他,眼珠一转,便起了主意,只见他做贼似的从袖子里摸出了一个小瓷瓶,在韩渊眼皮底下晃晃,小声道:“你知道这是什么?”韩渊接过来打开,顿时被那一股恶臭熏得头重脚轻,连他身后的程潜都不幸被波及。
李筠得意洋洋地道:“这是我做的金蛤神水。”程潜在跟着师父诵经的间隙中,一心二用地嗤之以鼻:“这难道不是金蛤的洗脚水?”韩渊捂着鼻子将这“神洗脚水”还回去,忍着恶臭问道:“干什么用的?”李筠笑嘻嘻地将他桌面上的宣纸团成了一团,然后往上滴了几滴神水,只见那水飞快地渗入宣纸中,纸团眨眼间变成了一只货真价实的癞蛤蟆。
满世界飞禽走兽不玩,玩癞蛤蟆,这都是什么志趣?程潜骤然间有点明白大师兄为什么用看一坨屎的眼神看二师兄了。李筠一抬眼对上程潜的目光,立刻坏笑着用笔杆戳了一下桌上的蛤蟆,指着程潜道:“找他去。”
蛤蟆闻言“呱”一声,向着程潜奔将而去,半途中被一只枯瘦的手夹住——师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溜达到了近前,那蛤蟆在他手中重新化成了一团纸。“旁门左道,”木椿真人念经似的叹道,“小筠啊,你可真成器。”李筠吐了吐舌头。师父道:“既然如此,你来领着师弟们读经吧。”
李筠只好捏着太监大殿前唱喏的嗓子,花了接近一个时辰,将那一小段清静经颠来倒去地念了十多遍,师父才终于大发慈悲地叫了停,让这段漫长的折磨告了一段落。
韩渊哆哆嗦嗦地对程潜小声道:“他再念下去,我就要尿出来了。”程潜正襟危坐,装作不认识他。在前面闭目养神了一个多时辰的师父神采奕奕,说道:“一静还应有一动,徒儿们与我出亭来——哦,程潜,叫叫你大师兄。”
遭受了无妄之灾的程潜闻言一愣,偏头看了看那白衣少年,硬着头皮伸出一根手指,摸火似的在他肩头戳了戳,同时有点心惊胆战地想道:“这可是师父让我叫你的,起来别对我作妖。”已经颠来倒去地睡了两觉的大师兄大概是睡饱了,并没有作妖,他睁开眼,目光空茫茫地盯着程潜看了好一会,才深吸一口气爬起来,有气无力地摆摆手:“知道了,你们先去。”没睡醒的严少爷看起来脾气竟然好了许多,那一双桃花眼上仿佛蒙上了一层雾气,看着程潜的目光也柔和了不少。
而后,严争鸣神色柔和地问道:“对了,你叫什么来着?”“……程潜。”“哦。”严争鸣漠然地点了点头,比起他看李筠时候那种毫不掩饰的嫌弃,比起他在韩渊面前用扇子遮脸的举止,他对待程潜简直已经说得上是十分客气了。
“哦”完,严争鸣不再关心程潜,以手掩口打了个哈欠,然后一动不动地坐在原处,等侍女小玉儿给他梳头发。程潜满脑子人与妖的时候,曾有那么一会,怀疑他这骚包大师兄可能是个尾巴上姹紫嫣红的雉鸡精,但见了此情此景,他便将这猜测打消了——哪怕是真雉鸡,一天一天这么梳,想必也给梳成秃尾光屁股两脚怪了。
而大师兄脑袋上的毛还结结实实地长着,尚未变成鸡毛掸子,说明他可能是某种更加匪夷所思的动物。院子里,一个道童走了过来,双手奉上一把木剑给师父。顿时,程潜和韩渊的精神都是一震,他们都是听着仙人凭风御剑的故事长大的,纵然程潜惨遭圣贤书的荼毒,到底也是个小男孩,他虽然不承认,但内心深处对那些传说中呼云唤雨的力量也还是很向往的。
木剑简洁古朴,几乎是凝着某种不动声色的厚重,在小男孩们心中,神神叨叨的炼丹、玄而又玄的经文、对着星星掐指头算出前世今生、甚至是刻出货真价实符咒的种种神通……哪一个也没有“御剑”两个字吸引力大。
渡劫飞升算个什么?与一剑霜寒十四州相比,大概连传说中的腾云驾雾都要往后排。只见木椿真人挥动着自己那一身形销骨立的细胳膊细腿,慢吞吞地行至小院中间,像一根挂了衣服的木棍。
韩渊饱含期待地问出了程潜想问但是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师父是要教我们练剑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拿剑?”木椿:“不急,有木头剑。”说完,他在徒弟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扑腾起两根胳膊,架起了一个软绵绵的起手式,一招一式地演练起来,一边演练,还一边念叨道:“扶摇——木剑法——强身——又健体——通气——还活血——活到——赛神仙——”
程潜:“……”他刚刚萌芽的呼风唤雨之梦,就这样破碎在了“咚锵——咚咚锵”的“刀光剑影”中。师父那“精妙绝伦”的剑法很快吸引了一只麻雀落在旁边的木桩上,驻足观看。
这实在是世界上最安静的一套剑法,只见那木剑过处,恍如无物,连一丝风都掀不起来,温和至极,有剑尖慢吞吞地走一圈的工夫,任是蜗牛也能爬到树顶了。
配上师父“强身健体赛神仙”的销魂解说,效果令人十分叹服。只见师父抬脚一跨步,回手弯腰将木剑横斜划出,颤颤巍巍地接近着木桩上的麻雀。小麻雀鸟胆包天,一动不动地睁着一双黑豆似的小眼睛,望着袭来的木剑。
木椿大言不惭地警告道:“小畜生还不让开,留心本门木剑伤你性命!”而这样长的一句话说完,他手中木剑方才递到麻雀脚下,小雀听闻这狰狞的警告,不慌不忙地抬起了一条腿,往旁边迈了一步,完整地迈过了扶摇派的“利剑”,淡定自若地目送着那温柔的剑影飘然远去。
韩渊已经乐不可支了,程潜也十分难以理解,他在村口看过的卖艺的武把式都没有这把木剑荒谬,但他并没有贸然发笑,因为他发现师兄们也都没有笑——如果说大师兄是正在整理头发,不便前仰后合,那么热爱癞蛤蟆的二师兄就有些参考价值了。
方才还屁股上长钉子似的坐不住的李筠此时非但没有笑,一张总仿佛不怀好意的脸上居然还显出几分专注来,不错眼珠地看着师父跳大神一般的动作。
师父完完整整地演练了扶摇木剑的第一式,最后停在一个金鸡独立,双臂平展的动作上,他手执木剑,伸着又细又长的脖子,做出登高远眺般的模样,摇摇欲坠地说道:“此乃我扶摇木剑第一式,鹏程万里!”
可惜他看起来不怎么像大鹏展翅,反而有点像公鸡打鸣。韩渊捂着嘴,脸都憋红了。师父这回没有姑息,抬手用木剑在他头顶上拍了一下——这动作倒是比方才利索了不少。木椿真人怒道:“我和你说过什么?沉敛收心!浮躁!笑什么?不像话!
晚上把《清静经》抄写五遍,明日拿来我看。”韩渊由于尚不认字,连抄写门规的步骤都被拖后了,闻言立刻涎着脸祭出了他的免死金牌,耍赖道:“师父,我还不认字呢。”木椿道:“拓下来,照着画——李筠!”二师兄上前一步。
师父道:“你领着师弟们练起手式和第一式,回来我指点你第二式。”程潜心道:“听说他入门一年多了,才学到第二式,难不成就练了一整年的公鸡打鸣?”还不待他惊诧感慨完,李筠已经依言站定,手持木剑,利利索索地一个起手式,竟真带出几分少年人踌躇满志,这种精气神和半死不活的中老年师父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那少年名如翠竹,身也如翠竹,板起一张没什么正经的脸,他手中木剑声如劈风,剑风到处,有股所向披靡的锋锐。那是少年锐气,锐不可当。
方才淡定的小雀受不住这个惊,当即扑腾着翅膀冲天而起。可还不等程潜和韩渊回过神来,就见二师兄板着脸,气沉丹田,一字一顿地吼道:“扶摇木剑法!强身又健体!通气还活血!活到赛神仙!”……
少年剑客眨眼间成了个卖大力丸的。偏偏李筠丝毫也不以为耻,嚎完这段词,他还好整以暇地回头对他两个目瞪口呆的师弟做了个鬼脸。严争鸣慢条斯理地用一块丝绢擦着他的木剑,在旁边观赏了一会师弟们练剑。
师弟们的剑纯粹是笑话,除了李筠还多少有点人样子,另外两个小东西基本就是两只举着棍子的大猴子,在那里拿着木剑玩杂耍,师父还在那纠正他们俩拿剑的手势。
师父一会对这个道:“木剑虽然留情,真的刀剑是不长眼的,与刀兵处,要慎之又慎——程潜你的手指不要抵在刃上,十指连心自己感觉不到吗?”
一会对那个道:“东海有重剑三百斤,方才双手持拿,小渊啊,我看你不是在练剑,是在打铁。”时而又要扎着两条胳膊,东跑西颠地救一把李筠那搅屎棍子点的火:“不要闹,不要闹,哎呀,小心戳了眼!”……说“不堪入目”都简直是抬举这几个小崽了。
严少爷的目光转了一圈,最后落在了程潜身上,多看了那小孩几眼。他对自己是个纨绔的事实心知肚明,但认为自己纨绔得一不伤天二不害理,也没碍着谁,于是心安理得,从不悔改,并与时俱进地随心情变本加厉。
同时,严少爷也承认,自己是有那么一点肤浅的——他对自己十分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基本都是一点没有,既然他自己都没有这两样,也不便太过苛求别人有,因此严争鸣对一个人的好恶取向,自然也就只剩下了“看脸”一条。
按照这条标准,诸如韩渊之流,在他眼里就属于十恶不赦的。“看人看脸”是严争鸣铁打的为人处世原则,对此,他只肯为了两个人例外:一个是师父,一个是李筠。
纵然师父模样长得恶贯满盈,但严少爷跟着他修行八年,几乎是被他惯着长大的,感情上很亲近,所以愿意网开一面地原谅这一点。
而李筠……哪怕李筠长得人模狗样,严争鸣还是决定和他不共戴天,那货实在太不是东西了。
至于程潜,严争鸣看他实际是很顺眼的,不然也不会甫一见面就铁树开花似的给他糖吃——可惜他的三师弟没领情。
#耽美小说推文##热门小说推荐##小说安利#
P大的《六爻》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在广播剧出来的时候,我还专门在猫耳花钱购买了收听权。很喜欢杰大与苏尚卿组合,将严争鸣和程潜配得惟妙惟肖,角色深入人心。P大真的是写尽了世间所有的烟火与美,她笔下的人物都是那样极致的温柔且心性坚定,在历经千锤百炼后终成美玉。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书中人物:
师父韩木椿:韩木椿 ,半人非人,看似不靠谱,但对徒弟因材施教,疼爱有加。生而薄命,只留一魄栖身在黄鼠狼的身体里苟延残喘,只为保扶摇血脉传承。
严争鸣,扶摇派大师兄,出身富贵,温柔乡里的富家公子哥,不知人间疾苦,爱臭美的极品事儿精。口是心非,一身懒骨头,被程潜称作“严娘娘”。以剑入道,师父给他“琢磨”二字做戒。
李筠,扶摇派二师兄,心思巧妙且精明,一肚子的坏水。话多,胆小还没有原则,喜欢钻研旁门左道的捣蛋精,以九连环入道,师父给他“抱朴”二字做戒。
程潜,扶摇派三师兄,幼时因家境贫寒被双亲半卖半送给云游道人。面和心冷,淡漠隐忍,外有冰霜,心有玲珑,对敌意无比敏感,被大师兄唤作“小铜钱”。因心入道,师父给他“自在”二字做戒。
韩渊,扶摇派四师弟,幼时家破人亡,被父母藏在井里吊了三天,为木椿真人所救。十多年后被师父从破庙里捡来的二百五小叫花。生性跳脱,师父给他“磐石”二字做戒。因“画魂”错杀程潜,以心魔入道,化身魔龙。
韩潭,扶摇派小师妹。应劫而生的天妖,拥有凤凰九雏的血统,半个人身,本体是彤鹤,预言中本该浴血而生、嗜杀成性,却被人强行改命,被师兄们换做“水坑”,集扶摇派宠爱于一身。大师兄给他“天然”二字做戒。
看小说时很心疼严争鸣,明明是温柔乡里的富家公子哥,却将人世间八苦尝了个遍,好像他的人生甜只甜了一瞬间,苦却苦了很多年。我很喜欢《六爻》中的韩木椿送给严争鸣的“琢磨”二字作戒,文中这样写道:“争鸣,你是我扶摇派开山大弟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你出身富贵,不知人间疾苦,从不知何为逆境。对修行中人来说,并非幸事。为师今日就送你‘琢磨’二字作戒,今后遇逆境之时,当以劫为刀,以身心为玉。玉者,石也。起先与大陆上的砂砾顽石没有什么分别,经年日久,或经烈火,或经锤炼而凝成,隐于山间水下,而无人识得,还需磨去石皮,百般琢磨,乃至刀斧加身,才能成器。”
许是师父早料到了大师兄以后会经历种种坎坷磨难,所以才会在扶摇山上那么纵容严娘娘,是因为那是他此生仅有的惬意的时光吧。自师父走后,扶摇派的担子一下子全落在了他的身上,明明自己还是半大点的孩子,却被迫在一夜之间成为严掌门,以一己之身承担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与师弟师妹们相依为命,手足无措地开始长大,如履薄冰的活着。后因一道画魂导致韩渊错手杀了程潜,生死相隔,百年离索。后来的岁月里家破人亡,让他撑下去的只有肩上的责任和对小潜的承诺,他终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扶摇派。
幸好,结局的最后,大师兄严争鸣有他的“小铜钱”陪着,虽然这一路走来太苦,虽然中间他们缺失了一百年的时光,好在小铜钱回到了他的大师兄身边。幸好,扶摇山门开了,他们回家了,除了四师兄韩渊,可人生总要有些遗憾与错过,才会显得人生值得。这大概是P大笔下给所有人物最好的结局了吧,虽然韩渊没有回到扶摇山,但人总是要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去承担责任,哪怕不是自己的本意,但是自己做的就要自己去承担,这该是属于他们最好的结局了吧。这是P大的温柔,温柔地对待她笔下的所有人物,让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的在另一个时空活着。
事儿精攻X尖酸刻薄受 仙侠修真 传奇 耽美
修真故事,讲一个没落门派如何在臭美猴,捣蛋精,刻薄鬼,二百五和小杂毛的手里重振的故事
主角:程潜,严争鸣
程潜,扶摇派三师兄,尖酸刻薄,家境贫寒。情商低,穿衣服不讲究,做事专心致志。面冷心热,以“心”入道,以聚灵玉重塑元神。
严争鸣,扶摇派大师兄,事儿精的臭美猴,口是心非,一身懒骨头的少爷。以剑入道。被程潜称作“严娘娘”。
李筠
心术不正的扶摇派二师兄,一肚子坏水,捣蛋精,喜欢旁门左道和虫子。操心命,擅长奇门八卦,以九连环入道。
韩渊
师父从山洞里捡来的叫花小师弟,好逸恶劳,讨厌背书。生而不祥,后因“画魂”错杀程潜,以心魔入道。
韩潭
妖王的“绿帽子”,天妖小师妹。戴着五颜六色的鸟毛的小杂毛。因为是从水坑里捡来的,所以小名叫“水坑”,臭美却不会美。
韩木椿
从黄鼠狼身子里苟延残喘的师傅,生而薄命,喜欢念经。对徒弟关爱有加。
百度百科六爻本是一种占卜术,用三枚铜钱做卜,掷六次即六爻成一卦。这个占术套用P大文中的一句俚语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总之就是不同阶段对应的一些环境和心境的变化。细读起来会发现,三枚铜钱在文中出现过若干次,也起到一些关键性的作用,把天地人的道法自然融入故事中去了。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也难怪这个书名劝退了大批读者。今天主要就是来推一下这颗14年晋江连载的沧海遗珠--《六爻》。
Priest原著《六爻》
小说依然承袭了P大的插科打诨的诙谐文风,文字轻松有趣,丝毫没有晦涩感,开始读起来甚至不确定是不是古风,直到9岁的小程潜被爹娘卖给了一个看起来不靠谱的道士。道士名叫韩木椿,取自椿龄无尽的寓意。韩木椿的师父是曾经问鼎北冥的童如,师徒感情甚睦,睦得有些不分长幼:韩木椿和程潜被刻错的符咒带到了童如的埋骨处,对着童如行跪拜礼,童如道:“起来吧,小椿——我活着的时候也没见你跪过我,现在装什么样子呢?”韩木椿道:“上坟么,不比平常,跪一跪先人,也是应该的”,及至后来程潜为了给大师兄做剑找到师父的埋骨处,把原因一说,韩木椿也无奈道:我道你是来上坟的,原来是来挖坟的。所以扶摇派一代不如一代也是有原因的,该尊师的不尊师,该重教的放鸭子。
韩木椿一共放了5只“鸭子”,开山大弟子严争鸣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纨绔,出门怕累,练功怕苦,每天好吃好喝又爱臭美,还是个事儿精,无事生非的一把好手。
老二李筠是个蔫坏的主,道业上不务正业,专门整些歪点子。
老三就是被爹娘卖了的程潜,整部小说大体是以程潜的视角为主,同时被师傅纳入门中的几个师兄弟妹,只有程潜是个心思缜密,敏感又自强的卷王。
老四是个小叫花子,师傅给取了个应命的名字-韩渊(含冤),偷鸡摸狗,混吃混喝,脑子还拎不清。
老五是只半人半鸟的杂毛鸡,师兄们在群妖股闯祸后带回来的小师妹。
4个师兄弟平时上课互踹,各种拆台,要不就是各种鸡飞狗跳,就这么一群乱糟糟的娃突然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师傅,成了谁都可以随意欺负的苦主。当程潜把师傅留给大师兄的掌门印带回来的时候,严争鸣是拒绝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家做他的少爷去,大不了把师弟和师妹都带去。不得不说这大师兄心宽得像太平洋一样,但是面对程潜这样一心要续上扶摇派血脉的卷王,这个大少爷居然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在青龙岛上面坚持了下来。
掌门师兄严争鸣
P大的文语言虽然平和,但是细究起来却并非没有逻辑,像程潜这样的贫寒家庭出身的学道者,遇到对他呵护有爱的师父,是非常依赖的,因为家庭的温暖于他而言过于奢侈,师父给予的甜就时刻铭记于心,像攒星星一样攒起来好日后报答。所以当师傅和师祖说他续上了扶摇派的血脉,他就真的从心底承担起了复兴门派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也没什么是不能失去的,毕竟失去庇佑于他又不是第一次。而严争鸣不同,一天要梳八次头的富甲一方的少爷,他是有退路的。所以遇到困境后退一步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曾经韩木椿一直以程潜的用功来影响严争鸣,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了。 程潜带着小师妹从岛上死里逃生后,第一时间问师兄自己的书还在不在,一下子触动了大师兄,所以榜样的力量是催促严争鸣不断向前的动力。
掌家的少年郎并非是一开始就拥有成就事业的能力,一夜之间的成长背后是痛苦、屈辱和血泪。他们都是踏着父辈的脊梁站起来的。程潜是,严争鸣亦然。
程潜
严争鸣的性格是绵软有力量的,平时窝里横,他在外面从不主动招惹是非,但是遇到师弟们惹事却可以很大度地出头护住师弟们,平时作天作地的行事风格在大是大非面前自动隐匿起来。青龙岛上的人欺负他,他也能忍了,是个有自知之明的纨绔。几个师弟们平时备受他的奚落和捉弄,关键时刻却能听从大师兄,所谓“兄弟睨于墙而外御其辱”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老三程潜却不一样,别人欺负他可以,欺负他师兄弟妹们就不行。遇到挑衅从来都是正面罡,你行你上,不行我粉身碎骨也替你上。在维护师兄方面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严争鸣就在这样一个师弟的鞭策下,带着他们寄于青龙岛篱下5年,学艺渐精,师兄弟妹们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时代,这样兄弟间的深厚情谊甚少看到了,所以P大的文就像一束光豁然照亮了读者的心。人活一世,知己几何?岂知最了解的人就是自己的手足和家人,这种大多数时间互相嫌弃关键时刻又彼此温暖的感情当视作人间珍宝,代际传承当以此为先。天地人亦应以人道为先。
少年们的时光总是美好又仓促,这一切在觊觎扶摇派灵石的天衍处介入后戛然而止,四师弟韩渊被周涵正施予画魂符,导致韩渊误杀程潜,两个兄弟一死一出逃。程潜死后寄于一块聚灵玉中以寒潭辅助锻造肉身,经历7次大天劫后得以重生。韩渊却不知所踪。经此三下不见,回首已是百年。
而严争鸣在这百年中带着二师弟和小师妹东躲西藏,黑市捞钱,养家糊口。和程潜相遇时堪堪过了两年好光景。程潜看着大师兄从一个人事不知养尊处优的少爷成了担负门派主要责任的掌门,愧疚又心疼。而严争鸣对于没有保护好三师弟的自责也渐成了心魔。对于误入魔道的四师弟也没有抛弃和放弃过。
严争鸣就像扶摇山不朽的山脊,始终不甚显眼地撑在扶摇山深处,平时搔首弄姿,张狂无状,只在恰当的时候才会露出刀剑不催的坚硬与沉静。
重逢后的师兄弟妹们,在掌门师兄的带领下相互扶持,一路升级打怪,终于打开了扶摇山的禁制,消减了四师弟的磨难,回到了扶摇山,重振门派,完成了师傅的期望。此间种种不作赘述。
成为一代宗师的大师兄想去忘忧谷见见师父和师祖,程潜口无遮拦道:“去跟他们显摆掌门师兄你百年来力挽狂澜、复兴门派的丰功伟绩吗?”恼羞成怒的大师兄抬腿给了程潜一脚:让你带路就带路,哪来那么多屁话!--出走百年,归来仍是两个互相掐架的少年郎。
情并非不知所起,只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只当做耽美来看未免过于狭隘了。或者说当做修真小说来看也不尽然,因为最终他们选择的还是红尘万丈。
他们在困苦中磨练心智,在斗争中强大自身,又在问道中确定彼此。所谓情谊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没有基石的感情就像空中楼阁。而他们却是在铁与血的考验中成就了彼此,坦荡且深厚。
感谢P大奉献如此优秀的《六爻》!
唐寅 葑田行犊图轴 时代:明质地:纸
◎六如画谱目录
卷一;叙画源流(张彦远);制作楷模(郭若虚);图画名意(郭若虚);画训(郭熙);画意(郭熙);画题(郭熙);画格拾遗(郭熙);
卷二;山水诀(王维);山水赋(荆浩);画说(荆浩);山水节要(荆浩);画诀(黄子久);六法三品(谢赫);六要六长(刘道醇);三病(郭若虚);十二忌(饶自然);书画一法(饶自然);
卷三;画龙辑议(董羽);写像秘诀(王思善);彩绘法(王思善);调合服饰器用颜色(王思善);合用颜色细色(王思善);衬绢色式(王思善);用笔(王思善);用墨(王思善);皴法(王思善);辨古今名画优劣(王思善);古画真迹难存(王思善);古画用笔设色(王思善);名画无对轴(王思善);士夫画(王思善);无名人画(王思善);没骨画(王思善);院画(王思善);粉本;御府书画(王思善);画难题名(王思善);题跋画(王思善);赏鉴(王思善);古画绢色(王思善);古画绢素(王思善);装褫(王思善);装褫定式(王思善);
明 唐寅 春山伴侣图轴年代:明尺寸:纵81.7 厘米 横43.7 厘米质地:纸
●导 读
说到中国的绘画,有两个特点不能不提。其一,中国绘画的题材是相当广泛的,佛道、人物、花鸟、山水,社会人生与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涉及,但山水画却无疑是中国画的主流。其二,山水画分为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流派,金碧山水成熟于唐代,水墨山水发轫于唐代,但从宋始,水墨山水却一直是山水画的正宗。
我们先就这两个特点谈些想法。沉潜于山水之美,本是中国名士富于特征的品格之一。或者,换句话说,山水美的发现,乃是中国名士的创获。这话也许武断些,但并不牵强。本来,佳山胜水是天地初开就有着的。但两晋以前,士大夫阶层并未给予热情关注,文学中的这类描绘相当少见。屈原和宋玉的笔下有过一些写景文字,而比重太小;《诗经》中的若干写景名句,更基本上是作为“比”、“兴”的材料,是用景物来比附或引发主体的情绪,自然景观未能获得自身的独立价值。汉魏大赋的铺陈,抹杀了景物的个性,写了等于没写。(自然,优秀的山水诗、文也是有的,比如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曹操《观沧海》。只是,个别作品的脱颖而出,并不能视为一种划时代的人生和艺术倾向。士大夫不关心山水之美,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尚未与山水建立契合点。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将山水视为人生的附庸,是实用性地用人生奴役自然,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山水之美的漠视,因为,山水的实用性是极低的,尤其是那些只能作为景观的山水。魏晋名士的看法就显然不同。他们并不用人生奴役自然,而是以自然来扩展自我的人生:自然是纯净的,玄远的,而现实是污浊的,凡近的。因此,走向自然,就是摆脱凡近,就是赋予人生以超尘脱俗的意味。《世说新语》有《栖逸》一门,从其中的一些片断,不难见出,当时人对岩穴(隐居)之士或无与世事之士是极度钦慕向往的。而他们所以推重岩穴之士,又是因为岩穴之士超乎世俗,能够“得意”于自然山水之间。这样,对山水之美的追寻便具有了与庸俗、凡俗、丑陋的现实世界对立的蕴含,富于隐逸倾向的名士阶层,因此更执著地寄情于山水。
唐寅 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 124.7×6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画的兴起正是部分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的结果。南朝宋宗炳和王微是中国早期的山水画家,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六评论二人说:“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自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强调二人的“放情林壑”,正因为山水之美可以使人得到“神飞扬”、“思浩荡”的精神解放。所以,北宋的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明代的薛冈说:“画中唯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故文人之笔,山水常多。若人物禽虫花草,多出画工,虽至精妙,一览易尽。”明代的文征明说:“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
确实,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魏晋时代起,就与超越世俗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人对山水的追求,一直带有隐逸的性格。因此,山水画所展现的人格主体之美,特别具有高风绝尘、超世拔俗的意味。而这种“高情远致”、“萧条高寄”,在人物画、花鸟画中是难以得至充分表现的。
以什么样的笔调、色彩来处理山水才较为合适呢?唐代的山水画本来有两种风格。一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金碧山水:用青绿着色,色彩繁富,金碧辉映;一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气韵高清”,不贵五彩,即张彦远所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在李思训和王维两位画家中,李思训在唐人心目中作为画家的地位是更高的,但宋人却更推崇王维。譬如《宣和画谱》卷十对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评价是:“今人所画着色山水,往往多宗之。然至其妙处,不可到也。”这当然也是颇为赞赏的语气。但论及王维时,无疑更多敬慕之意:“其胸次所存,无适而不潇洒。移志于画,过人宜矣……后来得其仿佛者,犹可以绝俗也。正如《唐史》论杜子美,谓残膏剩馥,沾丐后人之意。况乃真得维之用心之处耶?”至明代,董其昌更明确地提出了山水画中的南北二宗说,以李思训为北宗的代表,以王维为南宗的代表,扬王抑李,成为晚明以来的画论主流。董其昌的议论见于《容台别集》卷四《画旨》: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赵伯驹、伯,以至马(远)、夏()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马祖道一)、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之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壁画,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宋、明人之推崇王维,在于他的画表现了一种人格,表现了一种精神:幽情远思,怡然自得,人类被尘烦所污染的心灵,借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得到了净化。苏辙《题王诜都尉山水横卷三首》之一说:“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行吟坐咏但目见,飘然不作世俗词。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峰绝涧开重帷。百年流落存一二,锦囊玉轴酬不赀。
”晁补之《王维捕鱼图序》说:“……人物数十许,目相望不过五六里,若百里千里。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世人却以语言粉墨追之,不似也。”与苏辙、晁补之的角度相同,今人徐复观的论述更为洋洋洒洒,说得很在行。他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性情不能超脱世俗,则山水的自然,不能入于胸次;所以山水与隐士的结合,乃自然而然的结合。说到这里,便可以了解,李思训虽因‘技进乎道,而不为富贵所埋没’,所以才有山水画的成就;但他毕竟是富贵中人:金碧青绿之美,是富贵性格之美;他的‘荒远闲致’,乃偏于海上神仙的想象,这是当时唐代统治者神仙思想的反映,而不一定是高人逸士思想的反映。总说一句,李思训完成了山水画的形象,但他所用的颜色,不符合于中国山水画得以成立的庄学思想的背景;于是在颜色上以水墨代青绿之变,乃是于不知不觉中,山水画在颜色上向其与自身性格相符的、意义重大之变。”
确实,山水画的隐逸品格,潜在地蕴含着排斥金碧而走向水墨的艺术倾向。
讲求可居、可游,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特征。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表现在对山水的欣赏中,则具体呈现为:一方面,人的精神要凭借山水的超尘脱俗而得到超越;另一方面,人的身心又期待着安顿于山水之中。这两者,看似相反,其实相成。因为,对世俗的超越与对自然的钟情,本是同一旨趣的两个侧面。基于这种艺术精神,古人认为,自然山水以可居可游者为上乘。北宋的郭熙在《山水训》中指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清代的袁枚写过一篇题为《峡江寺飞泉亭记》的散文。袁枚三十四岁便辞官隐居,此后,漫游海内名山大川,“遨游二万余里,东南山川,殆被麻鞋踏遍。”他自然深谙山水之妙。在游览峡江飞泉之前,他已见过许多处瀑布,如天台山的石梁飞瀑,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青田的石门洞瀑布,都各擅胜场,各有其美。所以,他在《浙西三瀑记》中曾以陶醉的口吻热烈赞叹过。但当他来到广东高要县的峡江寺,仍恋恋不舍,难于离去,使他产生这种感受的是飞泉亭。袁枚比较说: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国清寺有一百步;雁荡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县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非不奇丽,然而游人都暴晒在烈日下,凭倚在高山边,不能安闲舒适地观赏,恰似与友人旅途相遇,虽然高兴却容易分手。只有广东的峡山,山高只有一里左右,可是有石级路曲折盘旋,上面有古老的松树遮盖,灼热的阳光晒不到游人。———其便于“游”,一目了然,不须饶舌。而飞泉亭更为游人提供了“居”的便利:亭子的面积横直约一丈多,八扇窗户都明亮洁净,合上窗户听得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户瀑水便扑面而来;亭子内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舒腿伸足,可以随意活动,可以写字作画,可以品茶饮酒;游人悠闲自得,观赏瀑水奔腾不息,恰似把九重天上的银河移置到几案坐席上来玩赏。以郭熙的标准来衡量,这也不愧为理想的山水境界。难怪许多山水画中会点缀一座亭子了。
与袁枚年岁相差不大的吴敬梓,他在《儒林外史》中写到山水时,也同样以可居可游为上品。比如,庄绍光隐居玄武湖,他与玄武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他和娘子凭栏看水时说的一句话点明了题旨:“这湖光山色都是我们的了!我们日日可以游玩,不像杜少卿要把尊壶带了清凉山去看花。”吴敬梓构思这一情节时,意中也许有郭熙的话在。山水可游可居,才足以与隐士的人生融成一片。“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郭熙《山水训》)古代作家大量写作题画诗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伍蠡甫在谈到尚意原则对我国山水画的影响时,举了六大特征为例:一笔画;水墨画;皴法;丘壑内营的构图法;手卷形式;题画。“水墨山水这种画体以及上面所举的(四)、(五)、(六)三特征,实为中国所独有西洋风景画中都不存在。”
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某一具体山、水的模仿,而是以诸多的山水为参照所创造出的表现画家精神的新的山水。因而,大量的题咏山水画的诗,其旨趣正是发挥或揭示这种超越世俗的精神。
我们试拈出几首略加欣赏。北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首诗从画面的再现入手。野水涨痕,疏林霜根,加上扁舟一叶,以及江南隐约可见的村庄,构成秋天富于诗意的胜境。而“霜”、“黄”两种色彩,又恰好是秋天所特有的。复杂的自然景物和它在季节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微妙变化,经作者似乎不大经意的点染,就如此鲜明突出,显示了诗人把握自然美的高度才能。读这首诗,再想象画境,亦有伴舟中人浩然长往之感,但觉自然中有一个足以安顿心灵和人生的世界。
北宋黄庭坚《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迭,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苏轼原作为《郭熙画秋山平远》(玉堂昼眠春日闲)。黄庭坚的和作写于元二年(1087),这年秋天,苏东坡升迁为翰林学士,当时黄庭坚是秘书著作佐郎。这首诗采取了层层开拓的写法。第一层以山为中心,写苏轼在学士院正厅欣赏郭熙所画秋山,情不自禁回忆起贬谪黄州期间游览过的山山岭岭,又想再去看看那仙界一般的美景。第二层以雁为中心,写作者看见画中归雁,联想到自身宦游在京,不能回到江南,因而想请郭熙画一幅江南图,以抚慰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且,只要他肯作画,就是时间拖得长些也无妨。第一层是宾,第二层是主。通过宾、主这两层开拓,不仅郭熙所画秋山的艺术魅力可以想见,诗人所追求的生活意境也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清代邵的《题画》:
青山一角夕阳衔,隔断喧嚣境不凡。有客空亭闲眺远,桃花春水送轻帆。
这首诗对画面上风景的再现是生动的、逼真的。春天的傍晚,青山之畔,别无游人,唯有空亭闲客,看着碧绿的涧水与岸边桃花相映,微波荡漾,送一片白帆前去。“空”、“闲”、“轻”,刻画环境的宁静,“青山”、“春水”、“桃花”、“轻帆”,表现环境的幽美;而“眺”、“送”则又写出环境虽宁静幽美却并不沉寂。整个画面是和谐的。而在画面的再现中,细心的读者一定能发现:诗人不知不觉地显示了他赏画时心境的闲适和安宁。
中国古代题咏山水画的好诗太多,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尝鼎一脔。好在窥其一斑,也就能对全豹作大体的构拟了。
最后我们对《六如画谱》及其辑录者唐寅作一简介。
唐寅(1470~1523)是明代以放任不羁著称的文士。他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幼苦学,弘治十一年中乡试第一,三十岁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发往浙江为吏。此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于绘事,卖画为生。生活颓发不羁,刻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采元人法,又能自出新意,格韵沉郁,风骨奇峭。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的皴法。亦精仕女、花鸟,笔墨秀润,景物清隽生动,工笔、写意俱佳。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工书,挥写俊迈轶群。其散文以六朝为宗。其诗早年学初唐,风格浓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晚年不拘成格,随意抒写。著有《六如居士全集》。绘画作品有《落霞孤鹜图》、《秋林图》、《桃花坞图卷》等。
《六如画谱》是唐寅辑录的一部论画著作。其中,谢赫的《六法三品》,郭熙的《画训》,旧题王维的《山水诀》,郭若虚的《制作楷模》,饶自然的《十二忌》,王思善的《写像秘诀》等,都是广为传诵的画论,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当然,也有需要指出的失误,比如卷二《画说》,就极有可能并非荆浩所作。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部书仍是值得一读的。
唐寅有一首《题画》诗说:
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的赞叹,不妨借用在唐寅身上。当读者的心灵与山水合为一体时,我想,这样一位六如居士,他泉下有知,当会欣然一笑。
唐寅 陶穀贈詞台北故宫典藏
●卷 一
◆叙画源流
◎张彦远①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②。自巢燧以来③,皆有此瑞。庖羲氏发于荣河中④,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⑤,史皇苍颉状焉⑥。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按字学之体,六曰鸟书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其六曰鸟书,即幡信上信虫鸟形也。)颜光禄曰⑧: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谶,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⑨,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故曰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周礼》,保章氏掌六书,其六曰象形,亦苍颉之遗意也。)洎乎有虞作绘⑩,绘画明矣。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广雅》云:“画,类也。”《尔雅》云:“画,形也。”《说文》云:“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释名》曰:“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故钟鼎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⑾,章名则昭轨度而备国制。
清庙肃而尊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⑿;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⒀。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纪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利以兼之也。故陆士衡云⒁:“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此之谓也。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马后女子⒂,尚愿戴君子唐尧;石勒羯胡⒃,犹观自古之忠孝。岂同博弈用心?自是名教乐事⒄。
【译文】
绘画可以成就政教风化,帮助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穷尽种种神秘的变化,测度幽深玄妙的哲理,与儒家的六经功绩相同,与春夏秋冬同时运行,产生于自然,并非人为的著述。古代圣明的先王,接受天命,与符瑞相应,于是伏羲氏时,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从有巢氏、燧人氏以来,已有这种符瑞。庖羲氏发现于荣河中,典籍图画就此萌生;轩辕氏得之于温洛,史皇仓颉模拟其形状。这一时期,书画同体还没有分开,象制始创还非常简略。没有办法传达胸中的意思,所以有书法;没有办法显出其外在的形状,所以有画。根据文字学的分类,第六种是鸟书。在旗帜、符信上写出形似鸟头的图案,其实属于画一类。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说:图载的含意有三种:一是图理,指卦象;二是图谶,指文字学;三是图形,指绘画。另外周官用六书教育公卿大夫子弟,六书的第三种是象形,就说的是画。所以说书画异名而同体。到有虞氏作画,绘画正式产生。一方面明施五彩,另一方面仍深于比象,于是礼乐大开,政治教化由此兴盛,因而能做到尧舜禅让,天下大治。《广雅》说:“画,就是分类。”《尔雅》说:“画,就是图画。”《说文解字》说:“画,就是划分界限,像田界的样子。”《释名》说:“画,就是挂,用彩色模拟物象挂起来。”
所以大禹铸鼎象物,百姓就能识别魑魅魍魉,就能了解鬼神怪异之物,旗帜有了名号则显示出法度而使国家的体制完备。清庙整肃而尊彝陈列,土地面积量出则疆域划定。因为忠孝,都列名于云台;因为功勋,都列名于麒麟阁。看见善人足以使人戒恶;看见恶人足以使人思贤。留下其容貌,才能显明盛德之事;完整地记下成败之迹,才能保存已经过去的历史。纪传的主旨是记事,不能留下其容貌;赋颂的主旨是赞美,不能一一缕述外在的形迹;图画却可以兼有二者的长处。所以陆机说:“绘画的兴盛,类似于雅颂的著述,赞美大业的馨香。宣告事物没有超过言语的,保存形态没有胜过绘画的。”
正是就此而言。因此,汉明帝的宫殿,用图画赞美中兴功臣;蜀郡学堂,义存劝善惩恶之道。马后是位女子,还希望她的君王与唐尧同样伟大;石勒是羯族人,还观看自古以来的忠臣孝子像。难道和下棋的用心相同?这本来是名教中的乐事。
【注释】
①张彦远(815~875):字爱宾,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唐代画论家。乾符中,官至大理寺卿。所作《历代名画记》十卷,成书于唐末大中元年(847),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部重要画论和画史著作。另有《法书要录》、《闲居受用》、《彩笺诗集》,后两书已佚。张彦远继承发挥了《易·系辞》、《说文解字序》中的有关论点,认为书以传意,画以见形,绘画具有和六经相同的巨大功用。这反映了唐代绘画的巨大发展和画家地位的提高。
②龟书:洛书;龙图:河图。《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古代儒家传说,谓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二者都是“天授神物”。汉儒孔安国认为,“河图”即“八卦”(《周易》卦象),“洛书”即“洪范九畴”(《尚书·洪范》)。
③巢: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时代,他为了避免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巢居的情况。燧: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反映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④庖羲氏:又作庖牺、宓羲等。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
⑤轩辕氏:即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代。温洛:古代传说,谓王者如有盛德,则洛水先温。《隋书·天文志序》:“昔者荣河献,温洛呈图,六爻范,三光宛备,则星官之书,自黄帝始。”
⑥史皇:人名。即苍颉,古代传说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⑦字学六体:即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书。
⑧颜光禄(384~456):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与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原有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⑨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⑩有虞:即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皛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
⑾钟鼎刻句:即铸鼎象物。《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杜预注:“象所图物,著之于鼎。”
⑿云台:汉宫中高中名。汉明帝图画中兴功臣三十二人于云台,即此。
⒀麟阁:即麒麟阁。汉阁名。在未央宫内。汉武帝时所建,一说萧何造。汉宣帝甘露三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十一人图像于阁。
⒁陆士衡:西晋文学家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与潘岳并称“潘陆”,又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宋人辑有《陆士衡集》。⒂马后:东汉马援之女,汉明帝皇后。德冠后宫,不以私家干涉朝廷事务。明帝死后,自撰《明帝起居注》。章帝立,欲封诸舅爵位,马后不许。卒谥德。汉明帝曾与马后一起观览宫中画室,帝指娥皇女英图,开玩笑地对马后说:“遗憾的是没有得到这样的后妃。”接着看到尧的像,马后指着尧对明帝说:“群臣百姓,遗憾的是没有得到这样的国君。”明帝回顾而笑。⒃石勒(274~333):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319~333年在位。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⒄名教: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礼教。
◆制作楷模
◎郭若虚①
大率图画,风力气韵,固在当人,其如种种之要,不可不察。画人物必分贵贱、气貌、衣冠:释像有善功方便之颜②,道流具度世修真之范,帝王崇龙凤天日之表③,外夷有慕华钦顺之情,儒贤见忠贤礼义之风,武士多勇悍英烈之气,隐逸识高世肥遁之迹,贵戚尚浮华侈靡之容,天帝明威福严重之仪,鬼神作丑驰之状④,士女宜秀色之姿⑤,田家有醇朴野之真。画衣纹林石,用笔全类于书。衣纹有重大而调畅者,有缜细而劲直者,勾绰纵掣,理无妄下,以状高深卷折飘举之势。林木有賬枝、挺干、屈节、皱皮,纽裂多端,分敷万状,作怒龙虬之形,耸凌霄千日之态。山石多作矾头⑥,亦为棱面,要见幽远而气雄,峥嵘而秀润。畜兽须筋力精神,毛骨隐起,仍分牝牡饮动止之性。禽鸟须喙尾羽翰,文彩分明,仍别名类翔栖鸣食之形。龙悟蜿蜒升降,鱼知跳跃游泳。或云:龙须祈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山宜,水用汤汤。屋木折算无亏,取笔墨之匀壮;深远不失绳墨,要显晦之精神。花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在苞萼之后先;笋条出数竿老嫩,雨雪风晴,具枝叶之垂绰。逮诸园蔬野草,咸有生荣条达之性,融会贯通,缺一不可。
凡画,气韵本乎游心⑦,神彩生于用笔,意在笔先,笔尽意足,虽不能尽夫赏阅之精,而工拙亦略可见。或有高人韵士,寄兴寓情,当求诸笔墨之外,方为得趣。
【译文】
一般说来,绘画的风力气韵,固然取决于本人,但其中的种种要领,也不能不细加考察。画人物一定要区分贵贱、气貌、衣冠:僧人显出行善方便的表情,道士具有度世修仙的风范,帝王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外夷有仰慕中华的钦敬之情,儒家的贤士表现出忠信礼义之风,勇猛的军人挟带着强悍英武之气,隐士认识高世隐遁的事物,贵戚崇尚浮华侈靡的排场,天帝明福庄重的仪表,鬼神作出丑怪奔跑的形状,仕女应有容貌美好之姿,农家宜具淳朴鄙野之真。画衣纹林石,用笔完全与书法相同。衣纹有厚重而和顺的,有细密而劲直的,勾抄放引,照理不能随便用笔,目的是描绘出那种高深卷折飘举的态势。树木有树枝弯曲、树干挺拔、节外生枝、树皮毛糙笔种种不同,分别铺展,神情各异,呈怒龙盘曲的形态,现凌霄千日的姿势。山石多作矾头,也作棱面,要表现得幽远而气势雄伟,峥嵘而风华秀润。畜兽必须筋力精爽,毛骨隐隐耸起,仍要区别出牝牡、饮咬、动止的不同特性。禽鸟必须将喙尾羽毛描画得文采分明,也要分门别类地绘出或飞翔或栖息或鸣或食的不同形态。
龙明蜿蜒升降,鱼知道跳跃游泳。有人说:龙必须分为三个部分(从头到膊,从膊到腰,从腰到尾),有九种相似(角像鹿,头像驼,眼像鬼,项像蛇,腹像蜃,鳞像鱼,爪像鹰,掌像虎,耳像牛)。山宜于高峻而危险,水应该浩浩荡荡,广阔无边。屋树折算不要亏缺,旨在追求笔墨的均匀雄伟;既深远又不背离法度,目的是无论明暗均充满活力。花木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不同,阴阳向背,关键是在含苞欲放的前后;新笋孕育着数竿竹子,雨雪风晴,包含着枝叶的下垂拂动。各种园蔬野草,都有生机勃勃条达通畅的特性,融会贯通,缺一不可。所有的画,气韵以心神贯注为依据,神彩产生于笔的运用,意在笔先,笔尽意足,虽然不能穷尽其理,但鉴赏之精,其工拙也就大略可见了。有些高人韵士,寄兴寓情,当求之于笔墨之外,才算得别有情趣。
【注释】
①郭若虚(生卒年不详):太原人。宋熙宁三年官供备库使,八年为文思副使。有《图画见闻志》六卷,为续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作。本节见《图画见闻志·叙论》。郭若虚从“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标准出发,把人物画提到了首位。他认为画各类人物都要依据其类的共同性,即所谓“制作楷模”,如“帝王崇龙凤天日之表”,“儒贤见忠贤礼义之风”等等。这种按类型塑造人物的理论,虽然注意到了各类人物的共同特点,但忽略了被描绘的具体人物的个性,容易把绘画创作引上模式化的道路。
②方便:佛教名词。犹云权宜。谓对各种不同程度的人,采取各种不同的传教方式使之生信,故名。《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
③天日:天庭日角的省称。天庭,两眉之间;日角,额上隆起之处。《旧唐书·太宗纪》上:“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④(cuǐ):奔跑。
⑤:美好。
⑥头:国画山水的一种画法。陶宗仪《辍耕录》卷十八《叙画》:“山石多作头,亦为棱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皴淡即生凸之形,破墨之功尤难。”
⑦游心;犹涉想。谓心神来往,贯注于某一种境地。
◆图画名意
◎郭若虚
古者秘画珍图,名随事立。典范则有《春秋》、《毛诗》、《论语》、《孝经》、《尔雅》等图。(上古之画,多遗其姓)其次,后汉蔡邕有《讲学图》,梁张僧繇有《孔子问礼图》①,隋郑法士有《明堂朝会图》②,唐阎立德有《封禅图》③,尹继昭有《雪宫图》④。观德则有《帝舜娥皇女英图》(无名氏),隋展子虔有《大禹治水图》⑤,晋戴逵有《列女神智图》⑥,宋陆探微有《勋贤图》⑦。忠鲠则隋杨契丹有《辛毗引裾图》⑧,唐阎立本有《陈元达谏图》⑨,吴道子有《朱云折槛图》⑩。高节则晋顾恺之有《祖二疏图》⑾,王有《木雁图》⑿,宋史艺有《屈原渔父图》⒀,南齐蘧伯珍有《巢由洗耳图》⒁。壮气则魏曹髦有《卞庄刺虎图》⒂,宋宗炳有《狮子击象图》⒃,张僧繇有《汉武谢蛟图》。写景则明帝有《轻舟迅迈图》,卫协有《穆天子宴瑶池图》⒄,史道硕有《金谷园图》⒅,顾恺之有《雪霁望五老峰图》。靡丽则戴逵有《南朝贵戚图》,宋袁倩有《丁贵人弹曲项琵琶图》⒆,唐周有《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局图》⒇。风俗则南齐毛惠远有《剡中溪谷村墟图》(21),陶景真有《永嘉居邑图》(22),杨契丹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唐韩有《尧民击壤图》(23)。此虽不能尽述,但略载其为可鉴戒者,当与六籍并传云。
【译文】
自古以来的珍秘绘画,其名称根据事迹而确定。以圣贤为题材的有《春秋》、《毛诗》、《论语》、《孝经》、《尔雅》等的图画。(上古绘画,作者姓名多已遗失)其次,东汉蔡邕有《讲学图》,梁张僧繇有《孔子问礼图》,隋郑法士有《明堂朝会图》,唐阎立德有《封禅图》,尹继昭有《雪宫图》。以观察德行为宗旨的,有《帝舜娥皇女英图》(无名氏),隋展子虔有《大禹治水图》,晋戴逵有《列女神智图》,宋陆探微有《勋贤图》。表现臣子的忠诚鲠直的,隋杨契丹有《辛毗引裾图》,唐阎立本有《陈元达谏图》,吴道子有《朱云折槛图》。以高尚的节操为题材的,晋顾恺之有《祖二疏图》,王有《木雁图》,宋史艺有《屈原渔父图》,南齐蘧伯珍有《巢由洗耳图》。表现雄伟气概的,魏曹髦有《卞庄刺虎图》,宋宗炳有《狮子击象图》,张僧繇有《汉武射蛟图》。描写景物的,明帝有《轻舟迅迈图》,卫协有《穆天子宴瑶池图》,史道硕有《金谷园图》,顾恺之有《雪霁望五老峰图》。描写奢侈、华丽的生活场面的,戴逵有《南朝贵戚图》,宋袁倩有《丁贵人弹曲项琵琶图》,唐周有《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局图》。表现各地风俗的,南齐毛惠远有《剡中溪谷村墟图》,陶景真有《永嘉居邑图》,杨契丹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唐韩有《尧民击壤图》。这些虽然不能一一叙述,只是简略记载那些可以提供教益的作品,但其价值之大,当与六经一同流传。
【注释】
①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吴中(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兴人。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中掌管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被推为古代“画家四祖”。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梁武帝崇信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为雕塑者楷模。亦精肖像,兼工画龙,《神异记》载有其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曾于一乘寺画凹凸花,创晕染法,立体感强。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笔才一二,象已立焉”,一变“顾陆”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后人把他和唐吴道子的画法并称为“疏体”。绘画作品有《孔子问礼图》、《吴王格虎图》、《十高僧图》、《汉武射蛟图》、《梁宫人射雉图》、《醉僧图》、《横泉斗龙图》、《昆明三龙图》、《青溪宫水怪图》四卷等。两个儿子善果、儒童均为画家。《孔子问礼图》: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②郑法士:隋代画家。吴(今属江苏)人。仕北周为大都督、建中将军,入隋授中散大夫。擅长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时称为独步江左于僧繇之后。其画气韵标举,风格遒劲,画人物“丽组长缨,得威仪之樽节,柔姿绰态,尽幽闲之雅容。”画楼台,常添以乔木嘉树,碧潭素濑,杂以丛英芳草,使人如有春台之思。画有《游春苑图》、《洛中人物车马图》、《阿育王像》一卷、《杨素像》一卷、《贺若弼像》、《陈叔英像》、《北齐数游图》、《贵戚屏风》二卷等。作品曾风靡北朝,当时的陈善见及初唐的阎立本兄弟等均传其法。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
③阎立德(?~649,一作?~656):唐代画家、建筑家、工艺学家。名让,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官至将作大匠、工部尚书。与父阎毗、弟阎立本俱擅绘画。唐代早期重要建筑如终南山翠微宫、宜君(今属陕西)玉华宫等,均由其负责设计、修建。又曾主持唐高祖献陵、唐太宗昭陵等工程。据《册府元龟》卷十四载,唐高宗永徽三年负责修筑京城长安外郭城,于九座城门上各修高大门楼,南墙正中明德门上所修门楼五座尤为宏伟壮丽。绘画作品有《封禅图》、《斗鸡图》、《文成公主降蕃图》等。封禅:帝王祭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相传古时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自秦汉以后,历代王朝都把封禅作为国家大典。
④尹继昭:唐代画家。僖宗时人。善画人物、台阁,细腻工整,冠绝当世。作品有《雪宫图》、《斫脍图》、《移新丰》、《阿房宫》、《吴宫图》等传于世。
⑤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今河北河间)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擅画人物及车马。人物表现手法学顾恺之,描法细致,用笔如春蚕吐丝,面部以色晕染,极具神采。画马立者有走势,卧者有起跃之状。亦工台阁,《宣和画谱》论述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绘佛教壁画,被誉为“唐画之祖”。作品有《朱买臣覆水图》、《王世充像》、《南郊图》、《杂宫苑图》、《仙山楼阁图》和《游春图》等。其中《游春图》为我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一说乃唐人摹本)。
⑥戴逵(约325~396):字安道,谯郡县(今安徽宿县)人,后居会稽剡溪(今浙江新昌)。少博学有才名,工书画,善鼓琴,朝廷屡召不仕。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辩论。所画人物、山水、走兽,皆得其神,尤长于铸佛像及雕刻。据传:戴逵曾造无量寿佛木像,高丈六,自己潜坐帷中,密听众人议论优劣,加以研究,以致积思三年,像才刻成。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卜)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主要绘画作品有《吴中溪山邑居图》、《故人弄猿图》、《董威辇诗图》、《嵇阮像》、《五天罗汉图》、《名马图》、《黑狮子图》等。他的儿子戴勃、戴均传其琴书丹青,名冠一时。
⑦陆探微(?~约485):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吴县)人。擅画肖像、人物,兼工蝉雀、马匹、山水草木。师法顾恺之。明帝时声誉极大,常在侍从,多为宫廷贵族写照,推为最工。与顾恺之、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后人论述他的作品“行笔紧细,笔迹劲利如锥刀焉”,对其人物造型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之评;又因笔势连绵不断,称做“一笔画”;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⑧杨契丹:隋代画家。官至上仪同。擅画道释、人物、故实,论者称其画“六法颇该,殊丰骨气”。曾与田僧亮、郑法士同在长安光明寺画小塔。郑图东北两壁,田图西南两壁,杨画外边四画,时称三绝。重写生,师法自然,相传郑法士曾求其画本,杨引郑至朝堂,指宫阙、衣冠、车马,说:“此吾画本也。”郑深为叹服。作品有《豆卢宁像》、《隋朝正会图》、《幸洛阳图》、《贵戚游宴图》等。辛毗:字佐治,三国魏阳翟人。官至侍中。好直谏。魏文帝欲迁冀州十万户填充河南,不听辛毗的劝谏,辛毗扯住他的衣裾力争,文帝只好答应少迁五万户。
⑨阎立本(601~673):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东北)人。父阎毗仕隋,有画名。兄阎立德亦擅画,兼为工艺家及工程学家。立本继承家学,初任将作大臣;显庆中代兄任工部尚书;总章元年官至右相、改中书令。师法张僧繇、郑法士。工书善画,取材广泛,如佛像、车马、山水、台阁,尤精人物肖像。后人论述其画能“变古象今”,笔力圆劲雄浑,用墨而有骨,设色奇特而有法。曾画有《太宗图像》、《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等。存世作品有《步辇图》(宋代摹本)和《历代帝王图》,均为我国古典绘画中的艺术瑰宝。陈元达:字长宏,前赵后部人。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改姓陈。官至御史大夫、仪同三司。与太宰刘易俱以敢于谏诤著称。刘易死,悲恸自杀。
⑩吴道子:唐代画家。约生于高宗时代。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改习绘画,师法张僧繇,年未弱冠即穷丹青之妙。曾在韦嗣立处当小吏,做过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授“宁王友”,乾元初尚在。观其画,笔迹磊落,势状雄峻,形象生动而富于立体感。题材相当广泛,有人物、鬼神、鸟兽、草木、树石、山水、台阁等,皆冠绝于世,被民间画工推为“祖师”。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余堵,构图多变,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从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柱栋梁、弯弧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用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后人把他和张僧繇的画法并称“疏体”,以区别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劲紧连绵的“密体”。对其后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极大影响。又留有不少线描石刻,但多为翻摹之本或托名伪作。存世《送子天王图》乃宋人摹本。朱云:字游,西汉鲁人。少任侠。元帝时为槐里令,数忤权贵,因此获罪判刑。成帝时再次上书,愿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成帝发怒,欲杀朱云,御史逮朱云,朱云攀折殿榄,因辛庆忌救解免于一死,后来有人提出要把那段被朱云拉断的栏杆去掉,成帝不同意,说:“保留下来,以纪念和奖励忠直敢谏之臣。”
⑾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曾任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有才气,工诗赋,善丹青,曾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以人物画成就最高,力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注重描绘眼神,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为谢鲲造像,置岩石之中以衬托其特殊性格。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毛,观者顿觉“神明殊胜”。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形容其用笔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飘逸而不失刚健,婉媚而不失遒劲。与师法他的南朝宋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绘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斫琴图》、《列女仁智图》、《谢安像》、《桓温像》、《列女仙》、《雪霁望五老峰图》、《荡舟图》、《水雁图》、《中朝名士图》等。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谢安叹其艺术造诣“有苍生来所无”。
⑿王:字世将,晋王导从弟。能写文章,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等技艺。元帝时官至荆州刺史。卒谥康。木雁:《庄子·山木》寓言记山中大木以有用而被伐,不材者以无用而得免,又主人烹客杀所畜之雁,不能鸣者以无用而见杀,能鸣者以有用而获全。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后来因以木雁比喻善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以全身远祸。《木雁图》中的“木雁”喻隐士。
⒀史艺:南朝宋画家。工画人物。绘古人故实,至为精妙。屈原渔父图:取材于《楚辞·渔父》。《渔父》相传为战国楚屈原作。实为屈原死后,楚国人为悼念他而记录的有关传说。文章主要由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组成,表现了屈原不愿与世浮沉,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
⒁巢由:巢父、许由,上古高士。相传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不想听,到颍水边洗耳。
⒂曹髦(241~260):三国魏国皇帝。254~260年在位。字彦士,谯(今安徽亳县)人。曹丕孙。初封高贵乡公。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废曹芳,立他为帝。他不甘心做司马氏的傀儡,率宿卫数百攻司马昭,为昭所杀。死后无号,史称高贵乡公。卞庄:即卞庄子。鲁国大夫。食邑于卞。谥庄。以勇著名。《史记·陈轸传》记有他刺杀双虎的事。
⒃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东晋末至南朝宋元嘉年间,朝廷屡次征召不就。妙善琴书绘画,信仰佛教,精于玄理,曾作《明佛论》。曾效法陆探微作“一笔画”。毕生好游名山大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病返江陵,遂将所见景物绘于所居壁上,自谓“卧以游之”。著《山水画序》,影响甚大。其中“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述了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文末“畅神”一说,使中国画理论在“以形写神”的见解上,又推进了一步。绘画作品有《孔门弟子像》、《颍川先贤图》、《惠特师像》、《问礼图》、《永嘉屋邑图》等。
⒄卫协:晋代画家。师承曹不兴。善画道释与人情风俗,有“画圣”之誉。曾画有《上林苑》、《穆天子宴瑶池》、《毛诗北风图》、《列女图》等。描法细如蛛丝而笔力遒劲,尤工人物点睛,相传他画过七佛,不施点睛,恐其飞去。顾恺之曾拜协为师,称赞其作品“巧密于情思”,“伟而有情势”。南齐谢赫《古画品》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凌跨群雄,旷代绝笔。”瑶池: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天子,周穆王。
⒅史道硕:南朝晋画家。家有兄弟四人,皆善画,道硕名气最大。师法于卫协、荀勖,擅绘人物故事画及牛、马、鹅。其代表作品有《七命图》、《金谷园图》、《蜀都赋图》、《周穆王八骏图》、《服乘箴图》等。金谷:地名,也称金谷涧。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有水流经此,谓之金谷水。晋太康年间石崇筑园于此,即世传之金谷园。
⒆袁倩:南朝宋画家。一作。擅绘人物、佛像,兼工仕女。师承陆探微。其作品高雅逸致,但墨守师法,缺少创新。张彦远评其“所画妇人,特为古拙”。曾画有《维摩诘变相图》一卷,运思超妙,六法皆备。其作品尚有《豫章王宴宾图》、《博弈图》、《声伎图》、《东晋高僧图》、《天女图》等。其子袁质,擅画人物,风神俊逸,不坠家声。
⒇周: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仕宦之家,官越州、宣州刺史。擅绘肖像、佛像,尤工仕女,初学张萱,后别创一体,有“周家样”之称。其画风为“衣裳劲简,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颇为当时宫廷和士大夫等所欣赏。所画《水月观音》成为长期流行的一种佛像标准,常为雕塑者仿效。画有《醉妃图》、《白描过海罗汉》等。今存《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和《挥扇仕女》。雪衣女:白鹦鹉。唐天宝年间,岭南献白鹦鹉。养于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玄宗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左右呼雪衣娘。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上每与贵妃及诸王博戏,上稍不胜,左右呼雪衣娘,必入局中鼓舞,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
(21)毛惠远:南朝齐画家。荥阳阳武(今属河南)人。擅长画马,与刘琐画仕女并称当代第一。兼工人物故实画。画法宗顾恺之。其作品逸笔纵横,遒劲韵雅,但表现对象特质不够充分。绘画作品有《白马图》、《酒客图》、《刀戟图》、《叶公好龙图》等。剡中:剡县。故城在今浙江嵊县西南。
(22)陶景真:南齐画家。善图绘屋邑,亦善鸟兽。永嘉:县名,今属浙江省。(23)韩(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德宗朝宰相,封晋国公。贞元初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治上要求国家统一,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好鼓琴,书得张颠笔法,工篆草。画法远师“顾陆”。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画牛、马、羊等动物尤曲尽其妙。所作《五牛图》笔墨简劲,粗犷准确,元赵孟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和另一名作《文苑图》并存于世。其代表作尚有《田家移居图》、《村童嬉戏图》、《鼓腹图》、《醉客图》、《醉学士图》等。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后成为歌颂盛世太平的典故。
◆画 训
◎郭 熙①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者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未著,斯岂仁人高蹈远引,故为离世绝俗之行,必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②?《白驹》之诗,《紫芝》之咏③,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音,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芜杂神观,混浊清风者云哉!
凡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山水大物也,鉴者须远观,方见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若士女人物小景,即掌中几上,一览便尽。此看画之法也。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游可居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鉴者又以此意品,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④,其山脚地面,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人之有后之相也。非必论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草书。今取钟、王、虞、柳朝夕临摹,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⑤,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难摹营丘,关陕之士难摹范宽⑥,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岂能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人之耳目,厌尝喜新,大人达士,故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译文】
君子之所以爱好山水,其旨趣是什么?丘墟园圃涵养其素性,这是君子常常居住的地方;在园林佳胜之处歌咏自得,这是君子常常感到快乐的;过捕鱼打柴的隐居生活,这是君子常常觉得适意的;猿鸣鹤飞的情景,这是君子常常观赏的;世俗的喧嚣和名缰利锁,这是人的情感所厌恶的;山水世界的神仙圣人,这是人们向往而不能见到的。主要是因为处于太平盛世,忠君孝亲之情都很深厚,如果只顾一己的行为高洁,那就显示不出节操与义行,仁人难道一定要高蹈远引,故作超世拔俗之举,与许由同样洁白,与夏黄公、绮里季同样芳香吗?《白驹》之诗,《紫芝》之咏,都是因为不得已才长往山林的。这样说来,向往林泉,与山林为伴,这只是一种梦想中的境界,并不是能够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如今得到一位绝妙的画手,将山水展现在眼前,不必走出房间,就能穷尽泉壑之美;猿声鸟音,隐隐约约响在耳畔,山光水色,广阔无边,明艳夺目。这难道不使人感到愉快?这是蒙蔽神明、混浊清风者可比的吗?凡描绘山水,无不有其规矩:舒展为宏大的图卷不显得多余,收缩为精致的景象不显得缺少。观赏山水也有规矩:以退隐之心相对则其价高,以热中富贵之目相对则其价低。山水是巨大的物象,观赏者必须远看,才能见出一轴山川的形势气象;至于士女人物等小景,即使是在手中和书桌上,也可以一览无余。这是看画的方法。世间的准确恰当的评论,以为山水有宜于行走的,有宜于远望的,有宜于游玩宜于居住的。画只要达到这种境界,都可以列入妙品。但是宜于行走和宜于远望,不如宜于游玩宜于居住更与人契合。看看如今的山川,方圆数百里,宜于游玩宜于居住之处不到十分之三四,但人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宜于游玩宜于居住的地方。君子之所以迫切地向往山水,正因为那是安顿身心的好去处。所以山水画应根据这一原理而描绘,鉴赏者也用这样的眼光去品味。这就叫做不违背其本意。从画也可以测定画家的贵贱安危。李成的子孙昌盛,他的画中,山脚地面,浑厚阔大,上部秀削而下部丰盈,这正是后人发达之相。不一定要论相,其道理本来应当如此。一个人学画,与学草书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早晚临摹钟繇、王羲之、虞世南、柳公权的书法,时间长了,必然与他们所写有几分相近。至于大人达士,不会局限于一家,一定兼收并览,广议博考,自成一家,才算完成。如今齐鲁一带的人,难于模仿李成,关陕一带的人,难于模仿范宽。一人学之,尚且嫌其蹈袭,何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怎么能够各州各县,所有的学画者都去做李成、范宽呢?专门之学,自古为病,就因为出于同一个标准。人的耳目,厌旧喜新,大人达士,所以不局限于一家,原因在此。
【注释】
①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学李成,后人把他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绘画实践的心得,由其子郭思纂述为《林泉高致》,是中国古典画论的重要著作之一。郭熙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作了论述。他认为山水画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士大夫的某种心理矛盾,即“君亲之心两隆”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的矛盾,供士大夫在做官之余消遣之用。他还就画家进行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山水画的布置、山川的特殊意态等发表了很多意见。
②高蹈远引:指隐居。箕颍:箕山和颍水。相传唐尧时的隐士许由,住在“颍水之阳,箕山之下”。见《高士传》。后因以“箕颍”指隐居。黄、绮:夏黄公、绮里季。汉初商山四个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四人须眉皆白,人称商山四皓。
③白驹:白马。《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诗·序》谓大夫刺宣王不能用贤而作。紫芝:紫芝曲。传说秦末商山四皓因世乱退隐而作。起句为:“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④李成:宋初画家。字咸熙,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迁居青州(今属山东)营丘,人称李营丘。先世为唐宗室,善诗文,磊落有大志,因怀才不遇,遂放意诗酒,寓兴于画。擅长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后自成一家。多写平远寒林,笔势锋利,凡烟云变灭,水石幽涧,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画山水如卷云,后人称此技法为“卷云皴”。亦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誉。与关仝、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画迹在北宋时已少见,米芾曾提出“无李论”之说。现存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为宋代摹本。
⑤达士:即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⑥范宽(约950~1027):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其性宽缓,故人称范宽。擅长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悟出“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因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写山水,山顶好作密林,水边置突兀大石,屋宇笼染黑色,画出秦陇间峰峦浑厚、峻拔逼人的景象。落笔雄劲而凝练,用墨厚实而滋润,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人称“雨点皴”,又称“芝麻皴”。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有五十八件,现存《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图》等。
【原文】
柳子厚善论为文①,余以为不止于文,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
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神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不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勤则景不完。盖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汩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以轻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也。然此可与明者道,难与俗人言。
郭熙尝作一二图,有一时委下不顾,动经一二十日,不向再三体之,是意不欲;意不欲,岂非所谓惰气者乎?又每乘兴得意,作则万事俱忘,及事忘,志挠外物有一,则亦委而不顾;委而不顾者,岂非所谓昏气者乎?凡落笔之际,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妙笔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心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重复复,终终始始,如交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乎!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然后有成。
【译文】
柳宗元善于论述作文的方法,我以为不只是文章,世间万事都有诀窍,一概应该如此,何况画呢?凭什么这样说?凡画一景,无论大小多少,都必须全神贯注,不全神贯注则精力不能集中;必须精神与景物一起完成,精神不与景物一起完成,则神思不够清明;必须态度庄重以严肃气氛,态度不庄重则思虑难以深沉;必须恭敬勤敏以考虑周全,不恭敬勤敏则景物不完备。原因是:惰气聚积而勉强做事,一定显得柔软懦弱缺少决断,这是精神不集中的毛病。昏气聚积而陷溺于其中,一定显得黯淡猥琐不够爽朗,这是精神不与景物一起完成的毛病。漫不经心,不当回事的,一定显得疏略而不周全,这是态度不庄重的毛病。以怠慢之心而疏忽的,一定显得粗率而不整齐,这是不恭敬勤敏的毛病。所以缺少决断就失去了辨别的准绳,不够爽朗就失去了潇洒的风度,不周全就失去了体制规范,不整齐就失去了紧张与松弛之别,这尤其是作画者的大病。但这些话可以对明智的人说,难以和俗人讲。郭熙曾作一二幅画,有时偶然放到一边,动不动一二十天,不再体会省察,这表明心里不想画了;心里不想画,难道不是所谓惰气吗?又常常乘兴得意,作起画来万事俱忘。在万事俱忘时,只要有一桩事干扰心志,也同样放到一边,不再照管;放弃而不照管,这难道不是所谓昏气吗?凡是不笔的时候,一定要窗明几净,左右焚香,笔墨精妙,盥手洗砚,好像会见贵宾一样;一定要神闲意定,然后作画,这难道不是所谓不敢掉以轻心吗?已经经营过了,又撤除,已经增饰过了,又润色,一遍已经可以了,又来第二遍,两遍已经可以了,又来第三遍,每一幅画,必定多次反复,自始至终,如临大敌,然后完毕,这难道不是所谓不敢以怠慢之心疏忽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天下的事,无论大小,一概必须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注释】
①柳子厚(773~819):唐代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故世称柳河东。曾被贬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山水游记尤为著名。诗亦有不少传世名作。有《柳河东集》。
【原文】
学画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何以异此?盖如神游物象,身即烟霞,则意度自见。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泊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气象正矣。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则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深浅。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大山堂堂,为众山之王,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而宗主之。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①,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仰背却之势。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而师帅之。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②,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山,近看如此,远看如此,百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背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百数十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暮看如此,阴晴看如此,所谓朝暮阴晴之变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百数十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
春山烟云联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阁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生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译文】
学画花的人,拿一株花放在深坑内,站在坑上看,那么花的四面的情状都可以掌握了。学画竹的人,拿一枝竹,在月夜将其影子照在白色的墙壁上,那么竹的真形就出现了。学画山水,与这有什么不同呢?就好像神游于物象之内,亲身站在山水之前,那么山水的风格自然呈现出来了。真山水的川谷,远望以见其深,近游以见其浅。真山水的岩石,远望以见其形势,近看以见其质地。真山水的云气,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山和悦,夏天的山苍翠,秋天的山疏薄,冬天的山黯淡。画出其本来风格,不要过于整齐刻板,那么云气的姿态、风度就活了。真山水的烟岚,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山,淡泊如同微笑;夏天的山,苍翠欲滴;秋天的山,明净有似淡妆;冬天的山,惨淡寂静,好像睡着了。画出其总的意态,不要过分的拘泥死板,那么烟岚的气象就纯正了。真山水的阴晴,远望一览可见,近看却不免拘狭,难以把握明暗隐现的变化。山中的人物,是道路的标志,山中的楼观,是美丽景色的标志,山中林木掩映,作用是分出远近,山中溪谷断续,作用是分出深浅。水上的渡口桥梁,旨在使人事完备,水边的渔船钓竿,旨在使人意充实。大山堂堂,这是群山之主,在分布排列冈阜林壑时,无论远近大小,都以它为中心。其气象宛如君王,赫然当阳,各位公卿无不奔来朝见,绝无俯仰背离的情景。长松亭亭,高出于众树,在分布排列藤萝草木时,提挈依附,都以它为主。其气势宛如君子,轩然得时,其他身份卑贱的人由他支使,绝无侵扰挫折的姿态。山,近看如此,远看如此,在一百多里外看又是如此,每远一程,气象就有不同,正是所谓山形步步移。山,正面如此,背面如此,侧面又是如此,每换一个方位,气象就有不同,正是所谓山形面面看。这样说来,是一座山而兼一百多座山的形态,怎么能不一一了解呢?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正是所谓一年四季景象不同。山,早晚看如此,阴晴看如此,正是所谓早晚阴晴,变化无穷。这样说来,是一座山而兼有一百多座山的意态,怎么能不一一了解呢?春山阴云联绵,人见了喜乐;夏山嘉木繁阴,人见了泰然;秋山明净摇落,人见了恭敬;冬山昏霾翳塞,人见了落寞。看这样的画,令人产生这样的意绪,好像置身于这样的山中,这就是画的景外之意。看见青烟白路而想去行走,看见平川落照而想去眺望,看见隐士山阁而想去居住,看见山洞泉石而想去游览。看了这样的画,令人产生这样的愿望,好像真要到这地方去,这就是画的意外之妙。
【注释】
①当阳:天子南面向明而治。《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
②轩然:气概不凡的样子。
【原文】
东南之山多秀异,天地非为东南私也。东南之地极下,水潦之所归,以漱濯开露之所出①,故其地薄而水浅;山多奇峰峭壁,斗出霄汉之外,瀑布千丈,飞落云霞之表。非不如华山垂溜之千丈也,如华山者鲜尔②。纵有浑厚者,亦多出地上,而非地中也。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西北之地极高,水源之所出,以冈陇拥肿之所埋,故其地厚而水深;山多堆阜,盘礴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③,迄逦拔萃于四达之野。非不如嵩山、少室之峭拔也,如嵩、少者鲜尔④。纵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出地上也。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庐、霍、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虑、武当,皆天下名山巨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穷极。
【译文】
东南部的山多清秀奇丽,天地并不是偏爱东南。东南部地势极低,水都汇聚在那儿,因为漱濯开露产生于此,所以这一带地薄而水浅,山多奇峰峭壁,陡峭地耸立在云霄之外,瀑布千丈,从云霞之上飞落。并不是说华山没有千丈悬瀑,而是说北方像华山这样的千丈悬瀑不多。纵然有气势浑厚的山,也多出于地上,而不出于地中。西北部的山多气势浑厚,天地并不是偏爱西北。西北部地势极高,水都发源于那儿,因为沉埋着许多臃肿的冈陇,所以这一带地厚而水深;山多丘陵,磅礴绵延,直到千里之外仍不间断,介丘有顶,迤逦耸立于广阔的原野。并不是说嵩山、少室山不峭拔,而是说北方像嵩山、少室山这样峭拔的不多。纵然有峭拔的,也多出于地中,而不出于地上。嵩山好溪多,华山好峰多,衡山单独的峰峦美而多,常山成列的峰峦美而多,泰山的主峰特别好,天台山、武夷山、庐山、霍山、雁荡、岷山、峨眉山、巫峡、天坛、王屋山、林虑山、武当山,这都是天下的名山巨镇,天地间的宝藏产生之处,仙圣的住宅隐藏之处,奇崛神秀,不能穷尽。
【注释】
①漱濯开露:意义不详,待考。
②非不如华山垂溜之千丈也,如华山者鲜尔:另一版本作:“如华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华山者鲜尔。”
③介丘:当指大山。
④非不如嵩山、少室之峭拔也,如嵩、少者鲜尔;另一版本作:“如嵩山、少室非不峭拔也,如嵩、少类者鲜尔。”
【原文】
而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饱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磕磕,杳杳漠漠,莫非吾画。此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嘉,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者也。
今之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大,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能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哉?后生罔语,其病可数。
何谓所养之不扩大?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岩前。此不扩大之病也。盖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①,山居之意裕足也。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②,水中之乐饶洽也。仁智所乐,岂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何谓所览之不淳熟?近世画手,画峰则不过三峰五峰,水则不过三波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盖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脊脉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画水:齐者,汩者,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自足,则水之态富赡矣。
何谓所经之不众多?近世画手,生吴、越者,写东南之耸瘦,居咸秦者③,貌关陇之壮浪,学范宽者,乏营丘之秀媚,师王维者,缺关仝之风骨。凡此之类,咎在所经之不众多也。何谓所取之不精粹?千里之山,不能尽奇;百里之水,岂能尽秀?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④;泰山占齐鲁,而胜绝者龙岩。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凡此之类,咎在所取之不精粹也。故专于坡陀失之粗,专于幽闲失之碎,专于人物失之俗,专于楼观失之冗,专于石则骨露,专于土则肉多。笔迹不浑成,谓之疏,疏则无真意;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水不潺,谓之死水;云不自在,谓之冻云;山无明晦,谓之无日影;山无隐见,谓之无烟霭。今山日到处明,不到处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明晦不分焉,故曰无日影。今山烟霭处隐,不到处见,山因烟霭之常态也。隐见不分焉,故曰无烟霭。
【译文】
而想以人工胜过天然,那么没有比喜好更为神奇的,没有比勤奋更为灵异的,没有比饱游饱看更重要的。历历分明地罗列在胸中,而眼睛似乎没见到绢素,双手似乎不知道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没有什么不是我的画。历史上已经有这样的先例:怀素夜听嘉陵江的水声,而草书更加出色,张颠见公孙大娘挥舞剑器,其笔势更加俊拔。如今的那些执笔作画的人,素养不够扩大,观览不够淳熟,经历不够丰富,采取不够精粹,而得纸拂壁,匆匆忙忙地挥洒水墨,不知道他凭什么能从烟霞之外拾取景色,能在溪山之顶产生兴致?后生还不明白,其毛病可以列举。什么叫做素养不够扩大呢?近日一位画手,画《仁者乐山图》,只见一位老叟在峰畔支着下巴;《智老乐水图》,只见一位老叟在岩前侧着耳朵。这就是素养不够扩大的毛病。因为,仁者喜欢山,应该像白居易的《草堂图》,山居的情味充实。智者喜欢水,应该像王维的《辋川图》,水中的乐趣丰盈。仁者和智者所喜欢,难道是一个老叟的形状可以表现出来的吗?什么叫做观览不够淳熟呢?近世一些画手,画峰不过三峰五峰,画水不过三波五波,这就是不够淳熟的毛病。因为,就画山而言:高的、低的、大的、小的,脊脉的向背,顶峰的朝揖,其体势浑然,相互呼应,那么山的美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就画水而言:静止的,流动的,翻卷动荡的,弥漫开来的,其情状宛然自足,那么水的姿态也就丰赡了。什么叫做经历不够丰富呢?近世一些画手,生活在吴越一带的,只画东南的耸瘦;居住在咸秦一带的,只画关陇的壮浪;学范宽的,缺少李成的秀媚;师法王维的,没有关仝的风骨。凡此种种,过错在于经历不够丰富。什么叫做采取不够精粹呢?千里之山,不可能都那么奇异;百里之水,怎么可能同样秀媚呢?太行山横亘在中国境内,而以林虑山为其面目,泰山绵延于齐鲁大地,而以龙岩最为奇绝。倘若都画成一样,与地图有什么区别?凡此种种,过错在于采取不够精粹。所以只关注不平坦之境的失之于粗,只关注幽闲之境的失之于碎,只关注人物的失之于俗,只关注楼观的失之于冗,只关注石块的则骨骼外露,只关注泥土的则肌肉太多。笔法不浑成,称之为疏,疏就没有真意;墨色不滋润,称之为枯,枯就没有生气。水如不慢慢流动,称之为死水;云如不舒卷自在,称之为冻云。山无明暗之别,称之为没日影;山无隐现之异,称之为无烟霭。现在我们来考察山:日光照到的地方明,照不到的地方暗,这是山在日影下的常态。明暗不分,所以说是无日影。有烟霭的地方山被遮住,没有烟霭的地方山便出现,这是山在烟霭中的常态。隐现不分,所以说是无烟霭。
【注释】
①白乐天(772~846):唐代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与元稹一道提倡新乐府,并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②王摩诘(701~761):唐代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于蒲州,遂为河东人。诗画兼长。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董其昌奉他为山水画“南宗”之祖。诗文收入《王右丞集》。绘画作品有《马上吟诗图》、《写济南伏生像》、《江山雪霁图》、《山居图》、《钓雪图》、《雪溪图》、《三峡图》、《辋川图》等。又有《山水论》、《山水诀》,疑系后人伪托。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作者久居此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王维曾在京都千福寺壁画《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③咸:咸阳一带,今属陕西省。
④林虑:山名。即隆虑山。在河南林县西北。
【原文】
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拔,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上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静深,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礴,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补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挟烟云而秀媚,联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扩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张开,基脚壮厚,岩岫冈峦,势相培拥,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仆。下者血脉在上,其巅半落,项领相樊,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端。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高山而孤,体干有仆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贵周流而不凝滞。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迭,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百数十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百数十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身若干,可以方比于木;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山因藏其腰则高。山不藏腰,不唯不高,且无秀拔,兼何异碓嘴之形?水因断其派则远。水不断派,不唯不远,且无盘折,兼何异蚯蚓之似?
正面溪山,盘折委曲,铺设而景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傍边平远,峤岭重叠勾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尔。
【译文】
山是巨大的存在。其形状要高耸峻拔,要夭矫上伸,要豁然开朗,要据持牢固,要质朴厚重,要宏伟豪放,要神采奕奕,要谨严持重,要左顾右盼,要有宾主相见之态,要上有遮盖,下有所乘,要前有依据,后有倚靠,要向下俯瞰如踞高临下,要向上游览如指挥调度。这就是山的大局。水是活动的存在。其形状要安详深远,要柔和光滑,要曲折盘旋,要同源异流,要激荡汹涌,要水势急疾,要泉水众多,要水流悠远,要瀑布挂天,要迸射入地,要渔钓者怡然自得,要草木欣欣向荣,挟带着烟云而清秀妍媚,溪谷联绵而光芒闪烁耀目。这就是水的活态。山以水为其血脉,以草木为其毛发,以烟云为其神采。所以,山得到水而充满生机,得到草木而有文采,得到烟云而清秀妍媚。水以山为其面容,以亭台为其眉目,以渔钓为其精神。所以,水得到山而妩媚多姿,得到亭台而开朗通畅,得到渔钓而疏阔豁达。这是山水的布置。山没有烟云,就像春天没有花草一样。无云就不清秀,无水就不妍媚,没有道路就不免死板,没有树木就缺少生气。山有高有低。高山的血脉在下,它的肩股张开,基脚厚实,岩岫冈峦,相互衬托拥护,勾连映带,绵绵不绝。这就是高山。所以这样的高山,才算得不孤立,才算得不倒仆。低山的血脉在上,其顶峰比高山低一半,项领相互攀援,根基庞大,冈峦臃肿,一直向下深插,没法弄清它的尽头。这就是低山。所以这样的低山,才算得不轻微,才算得庄重。孤立的高山,其体干有倒仆的趋势;轻微的低山,其神气不免轻慢。这是山水的体裁。石块是天地之骨,贵在坚深而不浅露;水是天地之血,贵在流转而不凝滞。山有三种不同的远:从山下仰望山顶,这是高远;从山前探望山后,这是深远;从近山眺望远山,这是平远。没有深远则浅,没有平远则近,没有高远则低。高远之色清澈明朗,深远之色阴影重重,平远之色有明有暗。高远之势特出,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人物也因三种不同的远而不同:置身高远的境界,明朗清晰;置身深远的境界,琐屑藐小;置身平远的境界,冲和淡泊。明朗清晰的不短,琐屑藐小的不长,冲和淡泊的不大。这是所谓三远。山有三种不同的大:山比树大,树比人大。山没有树的一百几十倍大,则山不够大;树没有人的一百几十倍大,则树不够大。树与人相比,先从树叶算起,人与树相比,先从头算起。树叶若干,可以相当于人的头部;人身若干,可以和树相比。这样做了,那么,人的大小,树的大小,山的大小,就都合乎规定的标准了。这是所谓三大。山要高,但完全露出就显得不高,烟霞锁住山的腰部,便显得高了。水要远,但完全露出就显得不远,将水流遮掩隔断,便显得远了。山因为藏住腰部而高,不藏住腰部,不仅不高,而且无秀拔之势,这与画碓嘴的形状有什么区别?水流遮掩隔断则远,水流不隔断,不仅不远,而且无回环之态,这与蚯蚓有什么不同?从正面画溪山,盘旋转折,详细铺设,不厌其说,这是为了满足人眼的近看;从侧面画平远之山,山岭重叠勾连,缥缈延伸,不嫌其远,这是为了满足人眼的远眺。远山没有纹理,远水没有波浪,远人没有眼睛。并非真的没有,而是好像没有。
◆画 意
◎郭 熙
世人止知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谓画史解衣盘礴①,此真得画家之法。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蹇,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晋顾恺之必构层楼以为画所,此真古之达士。不然,则志气郁涩,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发人思哉?如工人斫琴,得峄阳桐丝②,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③,已脱然在目。其意烦体悖,拙鲁闷默之见,凿利刀,不知措手之处,焉得焦尾、玉磬④,扬音于清风流水哉?更如古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士多谈吾人诗中画,今佳什有道尽人腹中之事,装出人目前之景。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幽情真趣,岂易品藻?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世人将率意触情,岂草草便得?
因记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者,则虽一联半语,录之亦可备观,则古今名笔,情思过半矣。如:“女几山头春雪消⑤,路傍山杏发柔条。心期欲去知何日⑥,惆怅回车下野桥。”“独访山家歇还涉,茅屋斜连隔松叶。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南游兄弟几时还,知在三湘五岭间⑦?独立衡门秋水阔⑧,寒鸦飞尽日沉山。”“钓罢孤舟系苇梢,酒开新瓮开包⑨。自从江浙为渔父,二十余年手不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欧日日来。”“渡水蹇驴双耳直,避风羸仆一肩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六月杖藜来石路⑩,午阴多处听潺。”“数声离岸橹,几点别洲山。”“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坡。”“密竹滴残雨,高峰留夕阳。”“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雪意未成云著地,秋声不断雁连天。”“相看临远水,独自坐孤舟。”“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疏帘看雪卷。”“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雪埋寒树短,云压夜城低。”“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乱山藏古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故书法气韵生动为第一⑾,良有以哉!
【译文】
一般人只知道落笔作画,却不知道作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庄子》中记载画史神闲意定,不拘形迹,这才真的把握住了画家的方法。必须培养出度量宏大的胸襟,心境畅适,如《礼记·乐记》所说的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油然而生,那么,人或笑或哭的情状,物的尖斜宛转,自然就会排列在心中,不知不觉地出现于笔下。晋代的顾恺之一定要修建层楼作为绘画的地方,这真是古代通达事理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心志郁涩,局限在一个角落,怎么能够画出事物的情态引发人的思致呢?譬如工匠造琴,得到峄阳桐丝,其设想和技能都很巧妙,心中了解透彻,那么,尽管地上的木材还未经加工,连枝叶也未剪修,但一架完整的雷氏琴,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如果其心情烦闷,身体不适,见解愚拙沉闷,虽有质量很好的刀凿,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怎么能得到焦尾琴和玉磬,从而扬声于清风流水间呢?再如古人所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识见超越寻常的人常谈论我们诗中的画意,如今许多好作品确实说出了人心中的事情,展现了人眼前的景物。如果不闲居安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那么幽情真趣,难道是容易品题的吗?待到境界已了然于心,并且心手相应,这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得心应手,顺利无碍。一般人率尔操觚,触动感情,如此草草,怎么会取得预期效果呢?因而想起古人的清篇秀句,产生于美妙的构思,虽然只有一联半语,录下来也可供人玩赏。那么古人的好文章,由此也可领略过半了。如:(略)画的作用实在大。整个天地之间,万物林林总总,含毫运思,能够婉转曲折地展现出其姿态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传神。世人只知道人有神,而不知道物也有神。因此郭若虚极为鄙视普通画工,虽然名为画而其实不能算画,理由是只能描绘其形,不能描绘其神。所以书法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确实是有原因的。
【注释】
①解衣盘礴:《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有一史后至者,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觇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般礴,箕踞。伸开两腿坐,示不拘形迹。
②峄阳:峄山的南坡。山的南面叫阳。《书·禹贡》:“峄阳孤桐。”《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后因以峄阳作琴的别名。
③雷氏琴:唐代蜀中人雷威工于制琴,世称其所制琴为雷琴。自为品第,上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金徽蚌螺徽。为宋人所贵重。宋姚宽《西溪丛话》上:“洛中董氏蓄雷琴一张,中题云:山虚水深,万籁萧萧。古无人踪,唯石。状其声也。”
④焦尾:焦尾琴。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玉磬:古代乐器。《礼·明堂位》:“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⑤女几山:在河南宜阳县。《山海经·中山经》:“女几之山,洛水出焉,东注于江。”
晋张轨隐于宜阳女几山,即此。俗名石鸡山。
⑥心期:期望。
⑦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五岭:山名。说法很多,但多以为在广西境内。
⑧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⑨:腌鱼。
⑩藜:藜茎所作的杖。《晋书·山涛传》:“以母老,拜赠藜杖一枚。”
⑾气韵:气指气势、气机,即画面显示的动态;韵指情致,是对生动方面更高一步的要求。
◆画 题
◎郭 熙
《世说》所载戴安道就范宣之读书①,安道学画,宣以为无用而不喜。安道乃取《南都赋》,为宣画赋内前代衣冠,宫室人物鸟兽草木山川莫不毕具,而一一有所证据征考,宣始跃然曰:“画之为有益如是。”然后重画。然则自古帝王、名公、巨儒,相袭而画,皆有所为而作也。如成都周公礼殿,有晋州刺史张牧画三皇五帝。三代至汉以来②,君臣贤圣人物,粲然满殿,令人识万古礼乐。故王右军恨不克见,而逮今为宝。则世之俗工下隶,矜眩细巧,又岂知古人于画事别有意旨哉?郭熙为试官,尝出《尧民击壤》题③,其间人物,却作今人巾帻。此不学之弊,不知古人作画之大意也。作画先命题为上品,胸次宽阔,自然合古人意趣。无题便不成画。更要记春夏秋各有初终晓暮,品意物色,便当分解,况其间各有趣哉?其他不消拘四时,而经史诸子中故事,又各从时所宜者为可。
如春有早春晓景,早春晚景,早春雪景,早春雨景,早春残景,早春雨霁④,早春雪霁,早春烟雨,早春寒云,早春烟霭,春云欲雨,春风春雨,斜风细雨,春山明丽,满溪春溜⑤,春云出谷,春云白鹤(非谓如白鹤形也,谓如飞鹤之翻折耳),皆春题也。夏有夏山晴霁,夏山风雨,夏早山行,夏山早行,夏山林馆,夏山林木怪石,夏山平远,夏山松石平远,夏山雨过平远,夏雨山行,浓云欲雨,骤风急雨,夏山雨罢云归,夏山溪谷溅瀑,夏山烟晓,夏山烟晚,夏日山居,夏云多奇峰,皆夏题也。
秋有初秋雨过,平远秋霁,秋山雨霁,秋风雨霁,秋云下陇⑥,秋烟出谷,秋风欲雨(又曰西风欲雨),秋风细雨,西风骤雨,秋晚烟岚,秋山晚意,秋山晚照,秋晚平远,远水澄秋,疏林秋晚,秋景林石,秋景松石,皆秋题也。
冬有寒云欲雪,冬阴密雪,冬阴霰雪⑦,翔风飘雪⑧,山涧小雪,回溪远雪,雪后山家,雪中渔舍,舣舟沽酒,踏雪远沽,雪溪平远,绝涧雪松,松轩醉雪⑨,水榭吟人,皆冬题也。
晓有春晓,秋晓,晴晓,雨晓,雪晓,烟岚,春霭,朝阳,皆晓题也。晚有春山晚照,雨过残雪,晚山残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远水晚晴,暮山烟霭,僧归溪寺,客到酒家,皆晚题也。
松有双松,三松,五松,六松,乔松,一望松(皆祝寿用)。郭熙尝作《连山一望松》,为文潞公寿⑩,以二尺余小绢作一老人,倚杖岩前一大松下,自此后作无数松,大小相亚,转岭下涧,几千百松,一望不断。平昔未尝如此布置。取公子孙连绵、公相之义。此外有所谓青松,春松,长松,皆随题赋景,非可以执一论也。
木有怪木,古木,老木,垂岸怪木,垂崖古木。石有怪石,松石(怪石兼云松者也),林石(林木兼之),秋江怪石(怪石之在江岸者,蓼花蒹葭之属,亦可作一二远近映带),松石平远(此小景也。作平远于松石旁,松石要大,平远要小),松石溅瀑(作溅瀑于松石边,松石要凝重,溅瀑要飞动,亦小景也,当以大素分别浅深高下)。云有云横谷口,云出岩间,白云出岫⑾,轻云下岭。
烟有烟横谷口,烟生乱石,暮霭平林,轻烟引素,春山烟岚,秋山烟霭。水有回溪溅挑,云岭飞泉,雨中瀑布,云中瀑布,烟溪瀑布,远水鸣榔⑿,雪溪钓艇。
杂有水林渔舍,凭高观耨,平沙落雁,溪桥酒家,桥樵苏⒀,皆杂题也。
【译文】
《世说新语·巧艺》记戴逵(字安道)到范宣那儿读书,安道学习绘画,范宣认为无用,不大高兴。于是戴逵以《南都赋》为画题,将赋内写到的前代衣冠、宫室、人物、鸟兽、草木、山川一一为范宣画了出来,并且都有证据考订,范宣见了,才高兴地说:“画是如此地有用啊!”从此开始重视绘画。这样说来,自古以来的帝王、名公、大儒,相沿作画,都是有缘故的。比如成都的周公礼殿,有晋州刺史张牧画的三皇五帝,从三代到汉,凡君臣中的圣贤,无不鲜明地画满殿壁,令观看者知道万古礼乐。所以王羲之遗憾不能亲眼目睹,而至今还为人们所珍视。世间的俗工下隶,矜夸和炫耀细小的技巧,又哪里知道古人对于作画别有宗旨呢?郭熙作图画院试官时,曾出《尧民击壤》的画题,有些画手笔下的人物,却戴着今人的巾帻。这都是不学的毛病,不知道古人作画的主旨。作画先拟好画题的是上品。胸襟宽阔,自然与古人的意趣相合。没有题便不成画。更要记住:春夏秋冬各有其初(始)、终(结束)、晓(早晨)、暮(晚上),品评风物、景色,便当有所分别,何况这中间各有意趣呢?其他的不必受四季的限制,而经史诸子中的故事,又各随着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做法,这就可以了。比如春景,有早春晓景,早春晚景,早春雪景,早春雨景,早春残景,早春雨霁,早春雪霁,早春烟雨,早春寒云,早春烟霭,春云欲雨,春风春雨,斜风细雨,春山明丽,满溪春溜,春云出谷,春云白鹤(并不是说像白鹤的形状,而是说像飞鹤的翻转)。这些都是写春景的画题。夏景有夏山晴霁,夏山风雨,夏早山行,夏山早行,夏山林馆,夏山林木怪石,夏山平远,夏山松石平远,夏山雨过平远,夏雨山行,浓云欲雨,骤风急雨,夏山雨罢云归,夏山溪谷溅瀑,夏山烟晓,夏山烟晚,夏日山居,夏云多奇峰。这些都是写夏景的画题。秋景有初秋雨过,平远秋霁,秋山雨霁,秋风雨霁,秋云下陇,秋烟出谷,秋风欲雨(又称“西风欲雨”),秋风细雨,西风骤雨,秋晚烟岚,秋山晚意,秋山晚照,秋晚平远,远水澄秋,疏林秋晚,秋景林石,秋景松石。这些都是写秋景的画题。冬景有寒云欲雪,冬阴密雪,冬阴霰雪,翔风飘雪,山涧小雪,回溪远雪,雪后山家,雪中渔舍,舣舟沽酒,踏雪远沽,雪溪平远,风雪平远,绝涧雪松,松轩醉雪,水榭吟人。这些都是写冬景的画题。晓景有春晓、秋晓、晴晓、雨晓、雪晓、烟岚、春霭、朝阳。这些都是写晓景的画题。晚景有春山晚照,雨过残雪,晚山残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远水晚晴,暮山烟霭,僧归溪寺,客到酒家。这些都是写晚景的画题。松树有双松,三松,五松,六松,乔松,一望松(都是祝寿时用的)。郭熙曾画《连山一望松》,为文潞公(文彦博)祝寿。在二尺多长的一片小绢上,画一位老人,在岩前一棵大松树下靠着手杖;这后面是无数的松树,依次略小一些,转岭下涧,近千百棵松树。以往未曾这样布置过。意思是祝文潞公子孙连绵为公为相。此外还有所谓青松,春松,长松,都要根据题目铺陈景色,不可固执一义,不知变通。木(树)有怪木,古木,老木,垂岸怪木,垂崖古木。石有怪石,松石(怪石而兼有云松称为松石),林石(怪石而兼有林木称为林石),秋江怪石(指江岸怪石,蓼花蒹葭之类,也可画少许,以造成远近映带的效果),松石平远(这是小景。在松石旁画平远,松石要大,平远要小),松石溅瀑,(在松石边画飞溅的瀑布,松石要凝重,溅瀑要飞动,这也是小景,应当用大白色分别浅深高低)。云有云横谷口,云出岩间,白云出岫,轻云下岭。烟有烟横谷口,烟生乱石,暮霭平林,轻烟引素,春山烟岚,秋山烟霭。水有回溪溅挑,云岭飞泉,雨中瀑布,云中瀑布,烟溪瀑布,远水鸣榔,雪溪钓艇。属于杂题的有:水林渔舍,凭高观耨,平沙落雁,溪桥酒家,桥樵苏。这些都是杂题。
【注释】
①戴逵(约325~396):字安道。参见本卷《图画名意》注⑥。《世说新语·巧艺》载:“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②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③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后成为歌颂盛世太平的典故。
④霁(jì剂):本指雨止,引申为风雪停,云雾散,天气放晴。
⑤溜(liù六):水流。
⑥陇:险峻的山。
⑦霰雪:雪珠,雨点下降遇冷凝结而成的微小冰粒。
⑧翔风:祥风。
⑨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⑩文潞公(1006~1097):北宋大臣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时进士,庆历末由参知政事任宰相。元五年(1090)退职,前后任事约五十年。封潞国公。有《潞公集》。
⑾岫:山穴
。⑿鸣榔:有二义:一指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鱼令入网。一指在船上唱歌时,敲船舷作节拍。
⒀(zhuó灼):独木桥。樵苏:打柴。
◆画格拾遗
◎郭 熙
早春晓烟。骄阳初蒸,晨光欲动,晴山如翠,晓烟交碧,乍合乍离,或聚或散,变态不定,飘缭绕于丛林溪谷之间,曾莫知其涯际也。
风雨水石。猛风聚发,大雨斜倾,瀑布飞空,奔湍射石,喷珠溅玉,交相溅乱,不知其源流之来近远也。古木平远。层峦群立,怪木斜欹,影浸寒流,根蟠崖岸,轮万状,不可得而名也。
烟生乱山平远。乱山如几百里,烟岚联绵,乱山,矮林小寺,闭见掩映,看之令人意兴无穷,亦人之所俊。人家佛庙,津渡桥,缕分脉剖,佳思丽景,不可殚述。唯略于浓岚积翠之间,以朱色而浅深之。自大山腰横抹以旁达于向后,平远林莽烟云缥缈一带之土,朱绿相异色而轻重隐没相得,画出山中一番晓意,可谓奇作。
西山走马。其山作秋意。于深山中,数人骤马出谷口,内一人坠马,人马不大,而人气如生,喻躁进者如此。自此而下,乃一长板桥,有皂帻数人,乘款段而来,喻恬退者如此。又于峭壁之隈,青林之荫,半出一野艇,艇中蓬庵①,庵中酒书帙;庵前一人,露顶坦腹啜茗,仰看白云,俯听流水,冥搜遐想之象②,舟侧一夫理楫,斯则又高矣。
【译文】
早春晓烟。骄阳初升,晨光欲动,晴山如翠,晓烟交碧,忽合忽离,时取时散,其形态变化不定,飘缭绕在丛林溪谷之间,竟无人能知道其边际。风雨水石。狂风突然刮起,大雨倾泻,瀑布从空中飞落,奔流冲激着石块,喷珠溅玉,水花交相撞击,弄不清其源流的远近。古木平远。重峦耸立,怪木倾斜,其倒影浸在寒流中,根盘在崖岸边,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居然无法为之命名。烟生乱山平远。乱山似有几百里之遥,烟岚联绵,乱山高峻,矮林小寺,遮掩衬托,看了令人意兴无穷,也是人的良伴胜友。人家佛庙,渡口小桥,条分缕析,佳思丽景,不可尽述。只略微在浓岚积翠之间,用朱别出深浅。从大山的腰部横抹向一旁,接着向后,平远林莽烟云缥缈一带的土色,因朱绿相异而轻重隐没都很合适,画出山中的一番晓意,可算奇作。西山走马。其山显现出秋意。在深山之中,几个人策马跑出谷口,其中一人摔下马来,人马不大,但人的气息栩栩如生,这是比喻那些急于进取(热中于功名仕宦)的人。由此而下,是座长板桥,有几位戴着黑色头巾的人,骑着行步迟缓的马慢慢走来,这是比喻那些淡于名利的人。又在峭壁的拐弯处,一片树荫下,露出半只小船,船中是座蓬形书房,书房中摆放着酒壶书卷,书房前一人,正光着头坦腹饮茶,仰看白云,俯听流水,一副冥搜遐想的神态。船边另有一人在料理船桨。这样的人生境界又更为高尚了。
【注释】
①庵:书房。
②冥搜:搜访及于幽远之处。遐想:遥想。谓驰想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