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帮助我们快捷地备课,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其中缺乏师者对文本的原始解读。曾经试着原始解读文本,解读之后,发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参有吻合之处,也有相悖之地,顿时就有解惑、顿悟甚至创新的火花。文本解读透彻,课堂自然能够游刃有余。
看到许多优秀的同行,他们在自己日常教学的课文中,往往能讲解出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不拘泥于教参与考试,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每每比较,真是自愧不如。教材的改编,对于很多课文也都是第一次见,对于文本的解读尚处于探究和摸索阶段,往往停留于表面而不能深入,还需要思索与沉淀。故,“教,然后知不足”就是这个道理吧!
在学习了《虽有嘉肴》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的人通过学习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疑惑,然后都再去进一步地学习与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
“《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中“学学半”即“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更加补充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其实“学学半”的这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时,我们会发现,凡是学习特别通透的孩子,一般也都很乐于给其他同学当小老师。因为在给别人讲解习题的同时既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也加固了自己的知识记忆。
学期已是尾声,转入期末复习。除了复习语文常规的字词,背诵,默写之外,习题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讲题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自不用说,潦草应付抄答案的人就容易钻空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就转换了一种思路,让学生来讲。只要他能够讲清楚,说明他对这道题的理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他站起来讲不清,可以请他人帮助,帮助不了的话老师进行具体的讲解,从方法上给学生予以点拨与总结。
今天一堂课在基础较差的班级也做了实践,结果发现效果出奇的好。虽然是上午第四节课,学生不仅没有一个睡觉的,而且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因为他不知道下一位我会叫到谁,更不知道他会讲哪道题。所以大部分同学每一个题他都会认真的去看,去思索,去听同学和老师的讲解。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核对了练习题的答案,明白了这道题怎么做,最后由老师上升为这一类型的题目怎么做。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完成方法和技巧型的总结,效果良好。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大量的习题课,不过也有弊端,遇到蒙混过关的学生会磨叽掉很多时间,课堂容量可能会被压缩。但是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弄懂每一类题确实很有效果。
“教学相长”且行且思,它不仅仅可以运用于老师的教学,也一样适用于学生的学习,不失为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一种好方式。我们每一个学生可都是一个潜在的“小老师”,不妨多给孩子们锻炼机会。相信我们今天的“错别字老师”,一定会难忘他的那几个错别字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míng)。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yé)?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翻译: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马说》
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chèn)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石壕吏(lì)》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 cháng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 shà)千万间,大庇(bì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白居易 (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piān)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送友人
李白 (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北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g)。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zhuó)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