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西来古刹(西来古刹是什么佛)

时间:2024-01-21 12:05:34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登惠东新庵西来古刹记

我是步可,一名自由撰稿人,我的兴趣爱好就是写写文字,所以我会经常分享生活的点滴和一些成长干货,欢迎关注我噢~

恰逢周末,单位的领导,一位暖男老大哥组织我们一起登拜惠东新庵的西来古刹,我们一行十余人,早上在惠东的多祝镇吃了冇油开声冷粉和肉丸汤后(百年老店),便沿白盆珠方向一路盘山驱车奔往目的地。

在长途求佛过程中,我们的同事小帅锅导游兼司机,一路为我们介绍远途风情趣事,其中一段“断桥拦车救人”的小事让我印象很深刻:话说十几年前,通往山上的白盆珠水库的大桥突然断裂了,附近的饭店夫妇见状,分别到两边拦截进出车辆,及时救下一车老小,可谓功德无量,所谓好山好水育好人,惠东人们,在千年古刹的庇佑下,佛光普照,终会善有善报。

途径的白盆珠水库,风景优美

经过漫长的盘山公路行进,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白盆珠水库边,停车换乘飞艇到对岸,继续换乘当地的客运小面包车上山,大约10分钟后,便看到了半山腰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西来古刹了。

惠东西来古刹远景

西来古刹的寺院就建在一块突兀的巨石下面,三间佛殿,能容纳数百人上香拜佛。据传说,1059年(宋嘉佑四年),一名叫“尘点无”的老和尚携带着地藏法王玉像云游到此,见这里地势雄伟,宝气冲天,遂坐于巨石云上诵经击鼓。从此当地乡里四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里香火鼎盛,每天来礼佛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都是长途驱车而来,可见这里的香火足够旺。

我们在山脚下的小卖部,买了香烟和纸宝蜡烛等,这里的店家热情地邀请我们喝了一杯当地“咸茶”,“咸茶”是惠东客家人的特色饮品,用当地的高山茶叶、花生粉、香茶、芝麻等煮成,口感咸淡、清香,特别新奇的饮品。如果再加入爆米花、花生、等豆类就成了当地另外一道特色饮品“擂茶”。饮罢“咸茶”,店家提醒我们用他们准备好的“旺草水”洗净双手后,再登山礼佛。

惠东咸茶

登山道是一个乙字形的阶梯,迂回而上,缺少锻炼的小伙伴没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了,信男信女们远道而来,点燃高香,燃放鞭炮,在香烟熏眼、求签筒摇晃的混乱中,寻一方净土,双手合十,心念意愿,一一礼佛,虔诚参拜。一求家和睦、二拜事业强、三愿友常伴、四望财运通、五盼世安康。诸神共佑、善哉善哉!

2021年就这么倏忽而逝了,在此虔诚地叩拜诸佛,但愿我们的2022年,疫情结束,家国永安。

喜欢以上的文字的话~

记得动动手指点赞加关注哦(#^.^#)

​崆峒山 一部不可能完全读懂的经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此,而让崆峒山名闻天下、享誉海内外。

  天下崆峒有五,以有玄鹤出没者为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南的崆峒山,因常有玄鹤栖息、出没,故当名副其实。

  关于崆峒山,有很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一万八千年前,女娲娘娘见平凉居华夏之中,于此地炼五色石补天。不想所剩太多,正愁没法处置,忽闻泾水潺潺,不觉灵机一动:有水无山,岂非美中不足!于是用所剩五色石精心妆点,便有了崆峒山。蒙天地之造化,夺鬼斧之神工,气势磅礴,云雾缭绕,崆峒素有“西来第一山”之美誉。

  广成子曾修道于昆仑,后觉昆仑虽仙气有余,却灵气不足,又闻女娲造崆峒,于是云游到此,不忍离去。又千二百年,广成子修成至道,并用“翻天印”将崆峒与诸山相连,使其既保持了北方的雄奇险峻,又兼容了南方的钟灵毓秀。

  另一位上古仙人赤松子驾鹤西游,见此山虽天经相连,却地脉未通,于是又作法,打通了地脉。自此天连地通,让水有源而九曲流畅,让山有根而百草传芳。此后,位于东台附近的山洞中,便常有玄鹤出没,称之为“玄鹤洞”。于洞外后人又补建一堂,名曰“招鹤堂”。

 华夏鼻祖黄帝虽生于山东,却长居轩辕之丘,丘土为黄,故称轩辕黄帝。降神农、败蚩尤,黄帝一统华夏,却因未闻至道,而引以为憾。闻崆峒山隐者广成子得至道之精,而真风远照,于是沐浴斋戒,前往求之。见广成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黄帝再拜稽首曰:“闻子远达至道,敢问其要若何?”广成子对曰:“善哉问也!夫道者窃冥昏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摇汝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焉!”

  广成子的一席话颇为玄虚,似懂非懂,又半懂不懂,黄帝揣摩其意,似觉要人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既静且远,乃可长生。然黄帝胸襟广阔,要为天下芸芸众生谋福求利。静悟三年后,他终于心领神会,于是设干支以计年月,著《内经》以疗百病,定刑律以惩恶扬善,兴农桑以丰衣足食,从而让华夏民族从此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后人感其诚,于东台建问道宫,该宫为崆峒之山魂,至此崆峒山名声大震。

  因闻至道于崆峒,黄帝长寿而善终,从而为后人所敬仰,奉为偶像。于是自古至今,问道宫香火日盛。

  后秦皇、汉武,亦西临崆峒,以求长生。殊不知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乃不可抗拒之自然规律。长寿可矣,长生不能!秦皇长生,焉有汉武?汉武长生,焉有魏晋?长此以往,哪会有现代文明?且无论秦皇、汉武,终因凡心过重、野心太大,故均不能摆脱权力的困扰、荣华富贵的诱惑,从而做到“抱神以静”,因此既无长生,亦无长寿。

  跟秦皇汉武比,唐太宗李世民要明智得多。感于少林十二棍僧救驾之功,对佛教、对僧人,他恩宠有加。他支持高僧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去西天拜佛求经,于香山修玉华行宫,他供玄奘法师潜心释典译经。又于长安建慈恩寺、修大雁塔,以藏经卷。

  不料唐太宗此举无形中却冷落了道家,后经魏征提醒,他这才恍然大悟:佛教虽好,却来之于异国他乡,而道教文化,才是中国之国粹。况道教始祖老子李聃,与他同宗,于私于公,均怠慢不得。于是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同时还降旨赐崆峒山黄金五百两、白银五千两、封地万亩,要求佛道两教和睦相处,永世不得相争。

  领旨谢恩后立即破土动工,仁智禅师建轩辕宫、舒花寺、寺、莲花寺、栖云寺、凌云塔等多处寺庙、道观、塔院,从而让崆峒山气势更加磅礴恢宏、规模空前,并僧道和谐,美谈千古。

  虽渊源、信仰各异,佛道两教与人为善的宗旨却是相通的。虽未亲临,太宗皇帝却悟出了佛道两教之真谛,真正读懂了崆峒。于是轻徭役、薄税赋、修水利、兴农桑,让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才有了名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虽贵为天子,却胸襟广阔、远瞩,他不求长生,但求长治。既不奢望成神,亦不梦想成仙,大胆汲取外来文化,却又不盲目媚外,于是继黄帝之后,他成了又一个得道的圣主明君。跟秦皇汉武一样,他虽未成为一路神仙,但却跟轩辕黄帝一样,成了一代圣贤。

  明代高道张三丰曾隐居崆峒山,修道于苍松岭,因终得至道之精,被明成祖朱棣尊为真仙,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欲请其出山,永乐十年三月朱棣“御制香书”曰:“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虽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其至诚至尊之心,溢于言表。

  倘若张三丰凡心未泯,对皇帝的召唤当求之不得,欣然前往,然他毕竟早脱胎换骨、超凡脱俗,并不为名利所动。回书辞谢,三丰曰:“一叶扁舟出离尘,二来江上独称尊;三向蓬莱寻伴侣,四海滩头立姓名。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边钓锦鳞;七弦琴断无人续,八仙闻我亦来迎。九霄自有安身处,十载皇萱不负恩;炼丹制药归山去,哪有闲心捧圣文。”

  据说原来渭水清澈,泾水浑浊,《诗经》就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记载。千曲百折,两水均源于甘肃,流经陕西,又汇于高陵,便有了“泾渭分明”的胜景奇观。

  大清乾隆年间,平凉知府胡祖谟这才发现,这是桩千古冤案,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于是决心为流经辖地的泾水平反。他不辞劳苦,遍取两河水样,进行考证,成文后,又赋诗一首:

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储冰壶。

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

  后经同年进士纪晓岚帮忙,胡知府的文和诗终于上达圣听。皇帝命户部查证无误后,于文末乾隆御笔亲批“刊谬是正”四字。至此,泾河的不白之冤始得昭雪。

  从西周到大清历经了数千年,我想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岂能犯如此低档之错误。是流传有误,是崆峒显灵,还是历尽数千年沧桑江河改道、清浊颠倒?

  一个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我的旅行计划在家庭会议上被一致通过。四月十日冒雨,全家一行八人启程,我们驱车直奔平凉。孟夏的平凉初暖乍寒,加上下雨,一路上人稀车疏,路边除“左公柳”(陕甘总督左宗棠命士兵所栽)的绿色还有点春天的气息外,余皆似乎还在冬眠中沉睡未醒。出发时车上还开着冷气,途中不觉被儿子换成了暖风,到达时更是不容分说,一家人又被瑟瑟寒风赶进了宾馆。

  虽不曾有什么怨言,却不难看出大家的情绪已经跌到了冰点。不料借崆峒山的灵气,第二天一早却晴空万里,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天气。喜出望外,大家的心情顿时由阴转晴,于是人补热量车加油,向着崆峒山我们一路挺进。

  车到山前,眼前又是一亮。静卧山下的崆峒水库碧波荡漾,凌空的索道上缆车穿行。山顶虽是白雪皑皑,山脚却是郁郁葱葱,跟我们想象中的黄土、大漠、戈壁形成强烈的反差,好一处福地洞天、人间仙境!

  过了聚仙桥,沿平泾(平凉、泾源)公路,车子一路逆胭脂河蜿蜒而上。只见两旁苍松翠柏、奇花异草散发着阵阵的幽香,远看山峦重翠,红墙绿瓦点缀其中。近闻枝头百鸟鸣啭,林中燕语呢喃。山上诵经之声委婉,山下却是流水潺潺,经雨雪洗礼的清新空气中,松涛、流水、鸟鸣、人语,共同协奏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章。

  一个急弯后车子刚爬出柳暗,不料眼前又是一片花明、一片灿烂。这灿烂不只缘于那漫山遍野、铺天盖地而来的桃花,还缘于那些披红着绿、流连在桃花丛中的帅哥靓妹。桃花虽不鲜见,然天生地长、隐身世外、百亩一园的,却难得一遇。在这里人面桃花,相映成趣,在这里“落花流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此景只有天国有,人间难得一回觅。岂肯放过,为零距离亲近、触摸自然,一家人弃车步行,穿越在桃花丛中。是美的向往,是义的象征,向来为诗人、为文人争相传颂,这里是蟠桃园,是桃花源,还是一壶浊酒喜相逢的“结义园”?

  从小北台沿山道拾级而上,取捷径我们直插景区的腹地——中台。开阔而平坦,周边有停车场、有商店、有餐馆,中间还有被称为“中台锁钥”的三皇楼,是明代建筑,呈正六角形,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琉璃封顶,楼中供奉着天、地、人三皇,故名“三皇楼”。楼前石碑上“崆峒山”三字金“笔”辉煌、龙飞凤舞,详看落款,方知是的手笔,游人多在此休息、购物、用餐、摄影……

  由中台南上,进朝天门,出药王洞,眼前不觉又是一亮,心中也不觉又是一惊。原来上天有路,仰头望去,其梯度不下六十度,一石阶突兀眼前、没入云端,名曰“上天梯”。

  既然有梯,不妨登临天庭,做他一回神仙。于此不少人望而却步,我却豁出去了,连此峰都征服不了,还奢望写什么长篇?

  在我的带动下,家人也都跟了上来,尤其是八岁的小孙子,他还赶在了我的前面。

  拾级而上时,不久就大汗淋漓又气喘吁吁。自古高山怕慢上,无奈中不觉中,我只得放慢了脚步。就这样走走歇歇、歇歇走走,在数够近千个台阶后,我们终于登临大顶。

  方圆百米,不料大顶上竟是一片开阔、一片平坦,仰望头顶蓝天如洗,鸟瞰脚下却是云海茫茫,环顾群峰,一个个犹如出水之仙山岛屿。何须更向蓬莱岛,此处令人欲挂冠。点根烟极目远眺,直教人心旷神怡,飘飘然欲神欲仙。

  人在山中,山在雾中,空气湿润得抓一把几乎可拧出水来。正陶醉其中,不料风起云移,群岛竟也跟着动了起来。亦真亦幻,时隐时现,流动的画面更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直教人浮想联翩,甚至是异想天开。

  少时云开雾散,星罗棋布,错落有致,七十二座石府洞天、八台九宫十二院的四十三处建筑,尽收我的眼底,直教人如临天庭,始知宇宙之博大、山川之厚重。置身崆峒山,情感不觉中得以陶冶,灵魂无意中得以净化,境界无形中得以升华,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竟教人忘却自我、乐不思归。

  徜徉大顶,一时兴起,索来纸笔,即兴挥毫,“无限风光在险峰”几个大字,不觉跃然纸上。崆峒山道教协会会长、道管会住持李宗旭闻讯赶来,邂逅中方知他是礼泉阡东的乡党。

  流连大顶,善男们络绎不绝,信女们摩肩接踵,问卜者争先恐后,解签者煞有介事,走进天仙宫,只见香烟缭绕,游人如织。

  凭一张悬河之口,凭三寸不烂之舌,他们直说得施主们兴高采烈、心花怒放,直至慷慨解囊。旁边虽写着“心诚则灵”,但真正懂得其含义的,却为数不多。

站在崆峒山寺庙道观之前,仰视诸神佛仙,愚以为从政的廉洁奉公,经商的童叟无欺,求子的不重男轻女,求福的不损人利己,求学的不弄虚作假,是为心诚。心诚则事业有成、前程无量。心不诚则一事无成,岂在一签之高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崆峒山是一幅足可细细品味、耐人解读的写意山水画,她是历史的见证,不愧为人间仙境。这里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洋洋洒洒七八万言,记载着佛道两教的兴衰,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山上还有木匾石碣二十多块,石刻百零余座。

  只有去过崆峒山的人才能明白,为什么各路大仙、高僧、高道云集于此?为什么先圣先贤、帝王将相对此顶礼膜拜?同样流经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有“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

  为什么,为什么……

  崆峒山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思考,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感悟。

  她是经典,是一部我等凡夫俗子永远不可能完全读懂的经典,千年万年,伫立于此,静候着一代代一拨拨的人们前来“问道”。

作者简介: 钟宪政,陕西咸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南河镇》等作品。

来源:平凉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