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司马懿这个人,很多人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胸怀谋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是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另一方面,他内心凶险,城府很深,而且野心很大,是民间所谓的“狼顾之相”之人。
从历史演进来看,事实的确如此。曹操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到曹奂这一代,被莫名其妙地给强制禅让了,而接替曹魏的就是司马懿的后人。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司马懿的铺垫。
这种铺垫深深地打上了司马懿的野心烙印。
司马懿少有才名。曹操还是司空时,就听到司马懿的名气,忙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对于这种邀请,司马懿是不屑的。司马懿托称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便谢绝了曹操。曹操自是不信,派人夜间实地刺探,司马懿临危不惧,一动不动,果如得了风痹症一样。
曹操并不死心。曹操为丞相以后,司马懿被强制出仕,任为文学掾,随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他倾力辅佐,屡屡提出奇策善谋,很是受用。
曹丕登皇帝位后,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司马懿对曹魏的作用愈发重要起来。曹丕病重时,特意嘱托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等人共同辅佐。
至此,司马懿成为曹魏的元老级人物。
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曹叡当政期间,曹魏大多数时间在和蜀汉、东吴斗争,司马懿的谋略得到了充分发挥。曹丕去世后,曹芳继位,朝中大事由司马懿和曹爽决断。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司马懿则恰恰相反,他韬光养晦,潜藏行迹,以退为首,乃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一举击垮。从此,司马懿及其家族真正走到了权力的核心。
嘉平至甘露年间,司马懿父子陆续平叛了淮南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三人的叛乱,司马氏在曹魏取得了绝对地位。这些都为后面发生的“司马代魏”事件奠定了基础。
顺着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你可以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对于司马懿的野心,曹操早有预知,称其为“狼顾之相”,不可不防。有个故事十分生动传神。
《晋书·宣帝》载: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听闻司马懿有远大志向和不轨之心,便想验证。有一次,司马懿在前面走,曹操突然喊住他。只见,司马懿头转过来了而身体不动,也就是传说中的狼顾之相。曹操大惊,立刻警惕起来。此事之后,曹操又做了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十分不快。
在晋书看来,“司马代魏”是冥冥之中的事情。狼顾之相、“马吃槽”,无疑是天命所归的征兆。不过,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到最后却易姓司马,这多少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味道。毕竟,司马懿经过自己的谋略,已将曹魏宗室杀戮殆尽,到最后司马炎称帝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狼顾”的字面意思就是,狼回头看的意思。据说,狼可以在身体不动的情况下把头扭回180度。“狼顾”在古代是形容狼的一种生活习性,比喻狼在行走时,总是左顾右看,回头观望,后来被用来形容人的狡猾多疑。由于古代中原人对狼有偏见,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因此对狼的习性也都抱否定态度。狼顾之相,是指相面的一种情况,就是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头能180度转,相传有此面相之人,富有城府。又传有此面相之人,乃有帝王之志。
其实,历史上不止一人有此面相!在道光帝旻宁曾孙——爱新觉罗·溥伟的《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中记载:“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书中明确指出袁世凯也能鹰视狼顾,并且被人称为“司马懿第二”。参考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称大总统”的虎狼之心和主要作为,他的“狼顾之相”倒也不足为奇了。
司马懿
根据《晋书》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
有一次,曹操看到司马懿在前面走着就喊道:仲达,请等一等!司马懿和曹操的之间故事大家一定知道,司马懿起初并不想为曹操效力,是曹操一恐二吓强行招去的,所以在曹操面前一直是心有芥蒂,谨小慎微。这时忽然冷不防的被曹操一声叫住,自然是又惊又吓,惊恐之中为求自保,当然也心存敌意。所以也是猛地一回头看了曹操一眼,才转过身来,眼神就和那只狼一样的犀利。曹操看见后大惊,那时的人说有狼顾之相的人常常心怀叵测,有谋反之心。
司马懿为了打消曹操的顾虑,再一次发挥自己的“装”。从此,非常勤政,起得早睡得晚,工作从没有怨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简直就是当时官员的模范,甚至连放马喂牛扫厕所的事情都自己亲自处理,弄得曹操很不好下手。也许是天命吧!曹操没过几年就去世了。剩下的事情就由司马懿来一手操办,内外戒严,拥戴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从此开始司马氏一家的创业历程!
袁世凯
在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记载: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
我们都知道袁世凯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他的身份原先是北洋军阀的领袖,后来因为先生的退让,就让他做了中华临时大总统。在清朝末年,南方闹革命的时候,本来清政府只能依靠袁世凯了,但是袁世凯后来却逼着皇帝退位,而后自己又当了的大总统,堪称人生大赢家。而光绪皇帝直到驾崩之前,都想杀了袁世凯以绝后患,光绪皇帝说袁世凯野心太大,会祸害清朝,没想到,光绪皇帝的话竟然成真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失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都不大相信看相这种事情,但是在古代,相术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比如我们常听说的帝王之相,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狼顾之相”,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种很有意思的相术名词了。
先来说说“狼顾”,所谓的狼顾,其实就是一种狼的一种转头动作,各位就算没看过狼是怎么转头,也该看过狗转头的样子吧,不论是狼还是狗,基本都能完成180度转头的高级动作。如果说一个人有“狼顾之相”,基本上就是说他能完成180度转头的动作,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都知道,正常人是不可能做出这么完美的动作的,所以小编推测,即使历史上那些被认为有“狼顾之相”的人也未必真能完成这种动作,他们可能比正常人的转头幅度较大而已(转的时候身体不动,只头动)。
狼顾
不管能不能做出“狼顾”的动作,单那把人比作狼,就意味着做出这种结论的人对那个人抱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了。因为有关狼的词语大家也都听说过,比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豺狼虎豹,等等,反正绝非善类。所以那些有“狼顾之相”的人大都也是心怀不轨之辈,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
那么历史上有谁被认为是有“狼顾之相”的呢?
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司马懿吧。关于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其实是来自《晋书》上的一段记载,曹操有次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想试试真假,于是有次就走在司马懿后面,突然叫住他,看他回首的样子(各位自己脑补司马懿回眸一笑的画面),司马懿这一转头曹老板就不高兴了,因为传言不虚啊。而且曹老板曾经梦到过“三马共食一槽”,这个梦太有意思了,一“槽”代表曹老板一家,“三马共食”,那不就是说三只马把曹家吃光了吗?这种事不能忍,于是曹老板见到名字带“马”的都不喜欢,还偷偷告诉曹丕不能重用司马懿。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曹家还是被司马家吃了个精光。
袁世凯
其实在历史上除了司马懿,还有一个人也有“狼顾之相”,那就是袁世凯。关于袁世凯有狼顾之相是来自爱新觉罗·溥伟所写的《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这日记写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时大清已经没了,而作者姓“爱新觉罗”,大家也能猜到一二了。溥伟是道光的曾孙,看到袁世凯的种种作为,会说他有“狼顾之相”也在情理之中,他甚至说袁世凯是司马懿第二。而且从袁世凯和司马懿做的那些事儿,性质上还基本一样,这么说也不过分。
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都不大相信看相这种事情,但是在古代,相术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比如我们常听说的帝王之相,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狼顾之相”,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种很有意思的相术名词了。
先来说说“狼顾”,所谓的狼顾,其实就是一种狼的一种转头动作,各位就算没看过狼是怎么转头,也该看过狗转头的样子吧,不论是狼还是狗,基本都能完成180度转头的高级动作。如果说一个人有“狼顾之相”,基本上就是说他能完成180度转头的动作,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都知道,正常人是不可能做出这么完美的动作的,所以小编推测,即使历史上那些被认为有“狼顾之相”的人也未必真能完成这种动作,他们可能比正常人的转头幅度较大而已(转的时候身体不动,只头动)。
狼顾
不管能不能做出“狼顾”的动作,单那把人比作狼,就意味着做出这种结论的人对那个人抱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了。因为有关狼的词语大家也都听说过,比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豺狼虎豹,等等,反正绝非善类。所以那些有“狼顾之相”的人大都也是心怀不轨之辈,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
那么历史上有谁被认为是有“狼顾之相”的呢?
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司马懿吧。关于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其实是来自《晋书》上的一段记载,曹操有次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想试试真假,于是有次就走在司马懿后面,突然叫住他,看他回首的样子(各位自己脑补司马懿回眸一笑的画面),司马懿这一转头曹老板就不高兴了,因为传言不虚啊。而且曹老板曾经梦到过“三马共食一槽”,这个梦太有意思了,一“槽”代表曹老板一家,“三马共食”,那不就是说三只马把曹家吃光了吗?这种事不能忍,于是曹老板见到名字带“马”的都不喜欢,还偷偷告诉曹丕不能重用司马懿。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曹家还是被司马家吃了个精光。
袁世凯
其实在历史上除了司马懿,还有一个人也有“狼顾之相”,那就是袁世凯。关于袁世凯有狼顾之相是来自爱新觉罗·溥伟所写的《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这日记写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时大清已经没了,而作者姓“爱新觉罗”,大家也能猜到一二了。溥伟是道光的曾孙,看到袁世凯的种种作为,会说他有“狼顾之相”也在情理之中,他甚至说袁世凯是司马懿第二。而且从袁世凯和司马懿做的那些事儿,性质上还基本一样,这么说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