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李光第(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时间:2024-01-15 20:06:30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三姓家奴两次降清,最终为康熙立下不世之功

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定鼎中原,其功劳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明朝降将。这些汉人将领归降清朝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本着“一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来看,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应该被冠以“贰臣”的帽子。一说起这些“贰臣”,恐怕有些网友朋友难免要从道德层面对这些给予无情地鞭挞。作为读史之人,我认为鞭挞是可以有,但是不赞成仅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所谓的道德理论,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都“踏上一万只脚”,毕竟事务都有其两面性,需要分开品评。至少,有这么一位前明降将,他一生可谓是功过参半,虽然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大清攻取台湾,但是也因自己“劣迹”而被后人嗤之以鼻,他就是施琅。

施琅的人生处在明清交际,动荡的乱世,人生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想要搞清楚施琅之生平,就不能绕开对其人生轨迹有重大影响的几位历史人物,第一位就是郑芝龙。

图1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

郑芝龙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大海盗”,因垄断东南沿海海运贸易(就是走私)而聚集大笔财富,同时也拥有一支实力非凡的海军军队,施琅就是郑芝龙麾下的一元将领。施琅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海军将领,这与他早年隶属郑芝龙部下,有过多次航海和海上作战之经历有莫大关系。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面对一路南下的大清军队,郑芝龙为保全身家,决定降清。郑芝龙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能够得到清廷加官进爵并委以重用,但是结果却被清廷软禁在北京,既没有加官进爵,更没有委以重任,只能委曲求全苟活罢了。施琅作为郑芝龙的部下,也跟着领导一同投降了清朝。

由于建立大清王朝的满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打天下依靠的是强有力的骑兵和步兵,因此对海军这个新兴军种不感冒,于是施琅此次降清并未得到重视,甚至是过着被人排挤的日子。素有志向却郁郁寡欢的施琅,政治立场的再次变更已成必然之势。

图2 郑芝龙雕像

当时的大环境是北方清廷政府,由于兵力有限,加之满清贵族都是北方人,很不习惯南方水土,所以清廷对南方的整体控制力度比较薄弱,主要依赖归降汉人加以治理。随着部分归降将在清廷“混”的不如意,以及对所谓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之战斗力有了真正了解之后,很多人开始有了反水的念头。尤其是此时广西还有一个苟延残喘的南明永历朝廷,这无疑给那些准备反水清廷的将领们一个很好的政治理由:驱除鞑虏,反清复明。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大多是打着政治道义的幌子,来完成自己军阀割据之野心,这类军阀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李成栋。

李成栋和郑成功是对施琅人生轨迹有着重大影响的第二和第三位,尤其是这位郑成功,对施琅之人生发展,起到决定性之作用。就在施琅一家反清归明不久,曾为清廷平定南方大小南明的李成栋,在广东扯旗反清复明,曾让永历皇帝朱由榔每天都瑟瑟发抖的李成栋,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永历朝廷的救命稻草,看来身处乱世,手握兵权之人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当年,施琅跟着清廷混的时候,就受这位李成栋节制,李成栋向来看不起南方士兵,所以对施琅等人冷嘲热讽,不屑一顾,谁成想归降南明永历之后,还是没有摆脱李成栋。当然,李成栋也不喜欢施琅,于是上表永历皇帝勒令施琅经遣返回籍跟随郑成功。此时郑成功也已经上表尊南明永历朝廷为正统,所以施琅这次归附郑成功,表面上属于南明朝廷内部军事调动,但实际上李成栋另有阴谋。施琅到福建需要经过广东,广东可是李成栋的地盘,李成栋居然就在广东安排下属伏击施琅等人,施琅是费尽周折才逃离广东到了福建。

图3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动

李成栋之所以这么落井下石,主要原因并非全是他与施琅之间的个人恩怨,他一方面是想除掉施琅,一方面更不想郑成功做大做强。整个南明这段历史,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无休止的内斗,大多数情况是,南明和地方豪强并非灭亡与清廷之手,而是亡于内耗。而这李成栋和郑成功之间的内部火拼绝对“精彩”,此文暂不赘述。

好不容易逃到福建的施琅,本以为这回又跟着本家混了(郑成功乃郑芝龙的儿子),这回总应该能够施展拳脚了吧,可惜结果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郑成功对施琅的管理,最大的败笔就是对施琅的不公正待遇。施琅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举一个例子,厦门失守被清军占领,施琅带领着不足百人的士兵,硬是将厦门从虎口中夺了回来,厦门可是郑成功海军登陆的门户,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施琅的才干由此也可见一斑。但是,就是在施琅立下如此奇功的情况下,郑成功在论功行赏之时,对施琅采取忽视的态度,仅奖赏了施琅200两银子(一说是200文钱),同时提拔原本位居施琅之下的一位副将执掌军事兵权,而施琅依然被赋闲不用。郑成功之所以如此所为,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郑成功忌惮施琅,担心施琅做大做强,会对自己乃至整个郑氏家族造成威胁。不管怎样,郑成功对施琅的不公正待遇,造成施琅心理上极度失衡,这为二人的最终决裂埋下伏笔。

图4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

郑、施二人正是决裂源于“曾德事件”,曾德原本是郑芝龙的部下,后来郑芝龙降清被软禁,曾德就混得不咋地了,而且曾德这个人品行方面很不端正,就被“下放”归施琅节制。在施琅没了兵权之后,曾德这小子利用自己为郑氏旧将的身份四处活动,就重新被郑成功接纳,成为郑成功直属部下。施琅知道这个消息后极为愤怒,将曾德捉了回来处以极刑,郑成功直接下令不得杀害曾德,但是施琅无视郑成功的命令,执意将曾德处斩。郑成功在得知施琅执意违抗自己命令之后,也是怒不可遏,调动军队逮捕了施琅以及其父施大宣和其弟施显。这施家在福建还是有些根底,所以这施琅在入狱之后,竟然通过老部下和陈年老友们的帮助下,神奇般的逃了出去。郑成功闻讯施琅潜逃,简直愤怒到了极点,将施琅之父亲和兄弟满门斩杀。从此,施琅与郑氏家族就不是政治分歧而不和的问题了,而是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所以,施琅此次真是坚定不移地投靠清廷,寄希望有朝一日,借助清廷力量报此杀父弑弟之仇。

再回头来看郑成功之决策,作为一位身处乱世而素有大志的风云人物,最后将施家父子满门抄斩,的确是令后人诟病的不明智之举。那么,郑成功为什么总和施琅过不去呢?并且如此痛恨施琅逃跑呢?很有可能是郑成功对施琅的惧怕,从日后施琅在大清王朝的表现完全印证了这一点,最终捣毁郑氏老巢之人正是施琅。

图5 康熙皇帝

最后一位影响施琅的历史人物就是康熙皇帝。施琅逃离郑成功大狱正式降清是在顺治末年,这期间施琅仅有过几次不大出彩的表现,原因还是海军不是满洲起家军队,朝廷给予重视度远远不够。但是,踌躇满志的康熙皇帝亲政之后,一直蛰伏待机的施琅终于等到用武之时。康熙二十一年,再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康熙皇帝下一个要征服的目标直指海峡对岸,而施琅在李光地的举荐下,成为攻取海峡对岸的大将军。施琅领命之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工作,在他废寝忘食、夙夜匪懈的工作之下,很快一支海军建成了,并且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克方案。次年施琅带领着一支组建时间并不长的海军直捣黄龙,最终攻克郑氏老巢,施琅也终于完成了人生理想。取得胜利的施琅还是很深明大义的,并没有因自己家门不幸而对郑氏后人实施报复,他在肯定郑氏家族治理功绩同时,还是积极推进郑氏招抚工作,最终郑氏归顺大清。

此后施琅就被委任于台湾。当时,就这片孤岛是否继续保留在大清王朝版图之内,朝廷内部出现分歧,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多少经营和治理海岛的经验,认为治理海外孤悬之地是劳民伤财之事,得不偿失,再加之大清王朝对海军素来不重视,根本意识不到这片岛屿的战略意义,所以在朝廷内部“放弃”之声很高。施琅带着海峡对岸百姓筹措的资金,到京城游说王公大臣,终于将这片岛屿保留在大清王朝版图之内,应该说这才是施琅一生最大之功绩。

图6 清朝版图

客观来说,施琅这个人一生“污点”很多,他政治立场很不坚定,在明清之间多次反复,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清之间左右摇摆之人,又何止施琅一人。此外,施琅在治理台湾时,利用“山高皇帝远”,朝廷不易挟制自己权力之便,巧取豪夺侵吞海岛大片良田为己所有,其家族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豪绅,这些都被后人所诟病。但是,施琅无论是出于大义也好,还是为一己私欲也罢,对于其一生的功与过。怎么说呢,功过两边开,自有后人评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康熙王朝的名臣李光地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这便意味着从这时开始皇帝就成了最高权利的象征,历史上也的确出现了许多人想要争夺皇位的情况。

而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8位皇帝,其中属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最长,一共在位了61年,在康熙在位的61年里,他的身边也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

因为有了他们的辅佐才能让康熙在位如此多年,其中以平西王吴三桂、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和保和殿大学生张廷玉最为出名。

康熙

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

在历史上来看,这三位都是康熙皇帝身边妥妥的大红人,毕竟他们身居要职,也得到皇帝的重用。

不过受重用的三位在康熙的心目中的份量也自然有高低,相比于其他的大臣这三人自然算是份量高的,但是这三人中哪位才是最受康熙器重的呢?

实际上我们从康熙对三人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了,平西王吴三桂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获战功,可是在当年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吴三桂兵败仍被斩杀,甚至还落了个诛九族的下场,成为刀下之魂。

而张廷玉虽不像吴三桂一般人头落地,可就职期间也难得康熙的信任,处处被康熙的势力所压制,做事也都是小心翼翼。

康熙

不过提到最后一位李光地可就不同了,毕竟在影视剧《康熙皇帝》中还提到说康熙主动要将女儿蓝齐儿许配给李光地。

可是他的年龄实际上要比康熙大得多,可康熙仍不顾女儿与李光地巨大的年龄差要将疼爱的女儿许配给他,可见他对李光地十分的器重。

李光地164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自小聪明过人,十三岁时就曾巧妙地带领家人躲避山贼侵害。

除了天资聪颖外,他在学习方面也十分的有天赋,在康熙三年就参加乡试中举,六年后再次以出色的成绩高中进士,28岁时中了进士。

李光地

从此进入朝廷效力,刚进入朝廷效力时李光地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翰林院编修,平时里都难得见到皇帝,更何况是在皇帝身边发表言论更是遥不可及。

然而在一次探亲时这种局面就被打破了,原来李光地回家探亲时意外得知了耿精忠企图造反的事情,回到朝廷后他立马将此事禀告了皇上。

最终该情报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受到了皇帝的“关照”。

不仅开始得到了皇帝的召见,而且在许多重大事务上也拥有了发言权,例如在康熙统一台湾时,众臣商议举任何人来领导统一台湾之时,也是李光地不顾众人反对推举了施琅担任。

为了取得信任甚至还主动以全家性命做担保立下军令状,最后顺利收复台湾李光地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毕竟如果没有李光地果断的提议,或许康熙对于台湾的统一问题还得等上几年。

在康熙四十四年时,李光地被康熙委派到灾区赈灾,经过李光地的一番行动当地的灾情得到了缓和,受灾的百姓的吃住也得到了解决。

可面对李光地有立的治理让许多大臣十分的嫉妒,因此他们便企图在皇帝面前捏造李光地赈灾不利,导致民不聊生的局面。

然而康熙听了之后不仅没有惩罚李光地,反而是对大臣的造谣提出了惩戒,康熙对于他人所造的谣言丝毫不信,更加没有进行调查,果然几日后灾区总督请来汇报时仍是对李光地提出了赞赏。

可还是有些卑鄙大臣嫉妒心切依旧上书“举报”李光地,康熙见了都置之不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之前的“举报”也都皆为诬告。

正因李光地多次帮助康熙出谋划策,因此在花甲之年之时便将李光地提拔为文渊阁的大学生,赋予他较高的权利。

上位后的李光地也可以说得上是稳定发挥,参与了康熙王朝的多次重大变革,例如在康熙是否废太子一事上康熙都特地找到李光地进行商量,可见李光地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并且李光地不仅在处理政务上得心应手,在理学方面也颇有研究,常常著书立说,这让康熙十分的佩服。

身体抱恙上书请求退休

几十年来的君臣关系让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康熙对李光地也是十分的依赖,但是面对高管厚禄李光地还是上书两次请求退休。

第一次的时候是在康熙四十九年之时,那时李光地认为自己的身体情况已大不如从前了,因此才上书康熙皇帝。

可面对自己在朝中少有的能够信任的大臣康熙皇帝也是万分的挽留,得知李光地的身体不佳,便大手一挥给他赏赐了大批高档的补品,让他补身体。

同时也打出了感情牌,说自己也年纪已高,可碍于子嗣无用迟迟不能委以重任,因此想要极力地挽留李光地。

看到康熙皇帝如此的挽留,李光地盛情难却也只能继续留任,不过看到李光地的身体情况的确大不如从前康熙还是给了李光地两年时间,让他在家休养。

李光地在家休养的第二年康熙在宫中举行千叟宴,宴会上康熙邀请了许多尊贵的宾客,他们当中有许多大臣和皇亲国戚。

但是面对数百人的宴会康熙还特地命人前去李光地的家中将正在家休养的他接来,还在宴会上安排李光地坐在自己的旁边给足了李光地风光,看来李光地在康熙的心目中的确不一样,不然也不会千里迢迢将一老臣请来安排坐在自己的身边。

可在这次宴会之后,李光地的病情又再次加重了,面对李光地的二次上书康熙也仍然十分的不舍便没有立马回复他的请求。

可是看着李光地每况愈下的身体康熙也十分的心疼,毕竟两人共事这么多年康熙早已将他当成自己的兄长。

于是康熙还特地找到李光地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除了询问李光地现在的身体状况之外,康熙还特地询问了李光地家中有多少个孙儿?

李光地也是直接回答说13个,听了李光地的回答康熙也是立马就说同意了他退休的请求。

虽然康熙同意了李光地的退休请求,可随后他还是无奈地说了句:“你们做大臣的想什么时候出仕就出仕,想不干就不干,看着身体不行了还可以退休回家带带孙子,可我作为皇帝却连一个大臣都比不上”。

原来是从李光地的回答中康熙看到了自己落魄的样子,尽管自己生育了50多个孩子,共计有97个孙儿,子孙的数量看起来的确要比李光地多得多。

可是自己在花甲之年不仅不能安享晚年,还要面临废太子的糟心事,除了面对繁忙的朝廷政务,还要应对皇子们的夺位之争,想来也实在是心酸。

康熙羡慕安享晚年

虽然李光地退休后自己失去了一个重要心腹,可康熙还是对李光地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在李光地退休之时还是大赐牌匾“谟明弼谐”让李光地风风光光的退休。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告老还乡没几年李光地就因病逝世了,享年77岁。

得知该噩耗时康熙也十分悲痛,还下令要将他厚葬,并且还委派了儿子亲自当场悼念以表痛思。

作为当朝皇帝康熙无疑是羡慕李光地的,不过最羡慕的还是他能够安享晚年,体会儿孙绕膝的乐趣。毕竟身居高位的康熙常年忙碌中政务,更是很少有机会能和子孙们一同玩乐。

回顾康熙的一生,8岁登基,10岁母亲逝世从此无依无靠,14岁开始执政,可以说在康熙的心里自己是没有童年的,毕竟父母早亡自己过早被委以重任,生活早就与同龄人不同。

在位了61年,几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朝廷事业,这也怪不得康熙会如此地羡慕大臣们能够告老还乡的生活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数十年来殚心竭力,不敢有一日懈怠”,每日繁忙的政务几乎占据了他的大多数时间。

也正因如此,康熙极少有自己放松的时间,一直到晚年都还要处理各种事务,不仅是各种政务,还有家中的纷争,所以一直到死都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安享晚年。

不过要说康熙为何会如此地重用和抬爱李光地,不仅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学识和能够给康熙中肯的意见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李光地并不像其他的大臣一样只为了追求高官厚禄。

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皇帝进言献策,所做的一切无一不在为了康熙皇帝考虑,为了大清王朝的发展而考虑,这或许也是康熙皇帝能够在众多臣子中只独宠李光地一人的重要原因。

如果不是因为李光地的踏实,或许康熙也没有办法将他当成自己的心腹,毕竟对于皇帝来讲好的大臣固然重要,可是若是此人不可信那么他也自然不会重用他,毕竟皇帝也会害怕自己有一天就将皇位拱手相让了。

参考文献

《康熙王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