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的一则通告,引起了不少的轰动:凡破译未释读甲骨文者,且结果经得起专家组的验证,每字可获得10万元奖励。
然而,自通告发布以来,破译者屈指可数。据资料显示,只有复旦大学的古文字学者蒋玉斌一人在2018年破译过一个字,且还是个“蠢”字,感觉这是古人在骂今人。
远的不说,近的汉字其实有一些也很难让人解读,比如“耄耋耆耈”这四字,它们怎么读,含义又是什么,相信不少的人都被难道了。
那么,这四字到底怎么读?又怎么理解呢?
出现比较频繁的“耄”和“耋”“耄耋耆耈”并非是一个四字成语,但“耄”和“耋”能组成两字词组——“耄耋”,“耆”和“耈”也能组成词组——“耆耈”。
这其中,单字“耄”和“耋”或词组“耄耋”,出现的频率要高一些,经常被人们看到。
然而,就算是这样,一些人还是不知怎么读“耄”和“耋”,对它们的含义更是不知所以然,只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耄”,与“冒”、“茂”、“贸”等同音,读音为“mào”。在先秦的一些作品里,“耄”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比如《诗·大雅》、《礼记》、《左传》等。《礼记》对其进行了解读:“八十、九十曰耄。”
在《礼记》的基础上,《小辞海》对“耄”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说是70岁以上至90岁的老者,都可以说是“耄”。
由此可以得出,“耄”的读音为“mào”,含义是指70~90岁的老人。
“耋”,与“谍”、“叠”、“迭”等同音,读作“dié”,它也频繁出现在先秦的作品里,比如《周易》、《诗·秦风》等。毛传曰:“耋,八十者也。”
《小辞海》对“耋”的解读是,泛指七八十岁的老人。由此可见,“耄”和“耋”读音不同,但含义却相同。也确实,它们经常组合到一起,含义也是指七八十岁的老人。知道了“耄”和“耋”,“耆”和“耈”又怎么读、怎么理解呢?
出现频率比较少的“耆”和“耈”与“耄”和“耋”相比,“耆”和“耈”出现的频率要低一些,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一些作品,根本就没有如何使用它们,也因此,一些人读了多年的书,一次也没有见到过它们。
“耆”,与“骑”、“齐”、“奇”、“伎”等同音,读作“qí”。它在古书上出现的频率,其实也是很高的,《礼记》、《国语》、《荀子》、《尔雅》和曹植的《求自试表》等,都有使用。《尔雅》说:“耆,长也。”
《小辞海》对“耆”进行了3个解读:一个是指60岁的老者;二是“强横”;三是“憎恶”。
“耆”和“耋”,其实也能组成词组,是为“耆耋”,《说文》里解释,指“年纪很大的老者”、“老年”等。
“耈”,与“狗”、“苟”等同音,通“耇”,读作“gǒu”。与其他三个字相比,“耈”就非常罕见了,一些人甚至读了几年的书,也没有看见过它。
在一些古书籍里,比如《诗·小雅》、《汉书》等中,见到的是它的通字“耇”,在《宋书》与清朝的《海门鲍君墓志铭》等中,才见到它的身影。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年老,二是长寿。
它和“耆”组合到一起,含义是“有威望的老人”。
结语“耄耋耆耈”四字给人以很难读的感觉,估计是它们的笔画太多,看起来很复杂,也和它们出现的频率有关。
我们想不通古人为什么会造出这么复杂的字来,但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它们的的出现,或许是有故事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2018年,复旦大学女教师陈果因为一系列授课视频迅速蹿红网络。在这些视频中,她高挑干练,侃侃而谈,幽默而自信的形象让她成为人们心中公认的“复旦女神”。
熟悉陈果的人大概都不陌生“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这句话。这句话的首创之人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陈果成功将它带火。这句话传达出了一种对待人生、或者对待情感的态度——潇洒豁达。但是这种潇洒豁达,它其实经不起现实的推敲。
这也是为什么陈果在过去一段时间,一度走红的原因。
陈果是谁?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思修课程老师。都说大学是象牙塔,大学老师不大容易走红。因为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屏障。我之前的大学老师,也许在学术界颇有名气,但是在社会上却鲜有人知。
大学老师的走红,必须借助某种公共媒介。和易中天、于丹等借助《百家讲坛》电视节目走红的大学老师不同,陈果的走红靠的是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因为某件事或者某种行为而受到网民关注,引起广泛的讨论,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网红”。
陈果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为她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对人生和情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解读,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有学生将她讲课的内容录成视频传到网上,陈果把枯燥无味的思修课程讲得生动活泼,而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出一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引得学生和网民一片喝彩。
陈果走红了,成了网红教师,还顺势出了两本书《好的孤独》、《好的爱情》,也许有人读过。观其内容,其实不过是一些泛泛而谈的 “情感鸡汤”而已。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对人生和爱情都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而陈果老师的新颖独特的观点,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于是学生们对陈果的推崇和喜欢,进而助推她走出大学校园,成为人所尽知得“网红老师”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时间长了,陈果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式”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就显现出了其局限性。当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他们会发现心灵鸡汤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正如那句“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不过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与退避,谈不上“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真正的潇洒豁达。
在一次公开授课中,双手插兜,意气飞扬的陈果老师将“耄耋”二字错误念成“毛至”的发音,视频被传到网络,引起巨大争议。
耄耋,读音为mào dié。通常用来指代年纪很大的人,年老之人到了八十到九十岁,称之为“耄耋之年”。“耄”与“耋”,“耄”指代年老昏乱的意思;“耋”指代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本来是分开来使用的。首先将之组合起来的,是曹操。
曹操在《对酒歌》中有诗句: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到了八九十岁,就走到了寿命的尽头,人死之后,反而能惠及草木昆虫。
作为大学教师的陈果,偶然读错了这两个并不常用的汉字,本不足怪。然而视频被传到了网络上,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陈果身上的无数标签:“美女教师”、“复旦女神”、“心灵导师”、“精神传道者”、“最受欢迎的女学者”、“首位登上央视《开讲啦》的高校青年教师”等等,一时之间反而成了一种“累赘”。
一个博士生,大学教师,何以连“耄耋”二字都不认识?无论是人红是非多,还是墙倒众人推,陈果因此被学界和网民狠狠地“嘲笑”了一把。错认汉字汉字闹笑话,网红美女教师陈果也算是遭遇了一次“人设崩塌”。陈果被批不学无术,学姐在之耻,倒是作为看客的部分网民有些反应过度。
实际上,错认汉字闹笑话的名人可不少。鼎鼎大名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学贯中西的胡适博士,就曾经将山东漯河的“漯”(tà)错念成了“luò”(河南漯河念luò),胡适是研究《水经注》的专家,此事就遭到了柳诒征得嘲笑,还把它写进了日记里。
远者有胡适,近者则有说红楼的蒋勋,在解说《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中把“栉风沐雨”的“栉”字,本发“zhì”音,错念半边音成了“jié”了;“郴江幸自绕郴山”的“郴”字,发音为chēn弄混搞成“彬”的bīn音。也许是一时口误,也许是一时看走了眼,总之人无完人,一点错误都不犯,似乎不太有可能。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陈果老师也曾就此事进行道歉。相信闹了这次笑话,陈果老师一定会去认真翻看字典,把“耄耋”二字的本意和读音弄清楚。
依靠网络话题推波助澜,暂时占据舆论的焦点,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红,可是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网红之路注定走不长远。陈果老师发挥的舞台应该是大学课堂上,而不是虚幻的网络世界。相信她回归课堂之后,仍旧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喜爱。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过错认汉字闹笑话的经历吗?
耄耋耆耈读音:mào、dié、qí 、gǒu
耄:mào 指老人八九十岁的年纪
耋:dié 指老人七八十岁的年纪
耆:qí 指六十岁以上老人
耈:gǒu 古同“耇”,指老人面部的寿斑
常见的用法有耄耋之年,是对八九十岁老人的泛称。
耆耈是指年纪大又有威望的老年人,这个词出自《凤翔八观·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