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1年的持续治沙,牧民特古斯让400亩沙地变成了打草核心区,靠着生态恢复带来的红利,实现经济创收。
在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乌力吉图嘎查牧民特古斯家的草场上,有一大片长势繁盛的绿洲,特古斯介绍,十多年前,这里也有稀疏的植被,沙地面积有100亩左右,后来一场暴雨引发了洪涝,导致沙地迅速扩张,最大面积达到400亩,只要起风就会黄沙漫天,对他家的牧业生产也有不小的影响,于是特古斯下定决心,必须采取措施战胜沙地。
从2012年起,特古斯先后投入17万元,开始种植黄柳、柠条、沙蒿等防风固沙植物,治沙途中虽遇几经失败,但没有动摇他治沙的决心。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持续不断地治理,终于盼来了植被恢复、沙地变绿洲。截至2022年,特古斯共栽种近10万株草木。治理后区域的牧草在密度和高度上优于附近区域,并且随着植物种类的增多,这里陆续出现了多种野生动物。
阿巴嘎旗乌力吉图嘎查牧民 特古斯:现在我家草场里的草长势也一年比一年好了。
近年来,特古斯逐步调整畜种结构,把牛的数量稳定在20头左右,羊的数量控制在600只,开始走少养精养、保护生态的持续发展之路。由于沙地的完全治理,2022年他家打草近17万公斤,除去自留部分,其余全部出售,收入可达17万元。特古斯实现了“生态恢复+经济创收”的双赢目标。
阿巴嘎旗乌力吉图嘎查牧民 特古斯:周围的朋友们也经常和我探讨(种植)经验,我明年还计划想再多种一些树。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变电运维班班长邱磊和技术员严晓宇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拿着测温仪和记录本走进220千伏浑河变电站场区,对设备进行例行巡视。不一会儿,他们的睫毛和眉毛上就结了层冰霜。“正值迎峰度冬,低温导致用电负荷不断增大,容易配电设备故障增加。”邱磊说。
11月29日,东北、华北等地遭遇一次大范围寒潮袭击,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连创新低,来自中央气象台的信息显示,29日至30日是本次寒潮影响的主力时段。相关地方和部门迎“寒”而动,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行动起来,做城市温度的守护者、抵御寒潮的坚守者;用爱心为户外劳动者传递温暖,让城市更有温度。
他们是城市温度的守护者。29日4时30分,南昌市红谷滩区玉禾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环卫工人陶苏珍就开始工作了,她穿着厚厚的冬装,用力地清扫着街道,“阴雨天落叶贴在地面上增加了清理难度,为准时完成清扫工作,今天比以往提前半个小时到达。”
本轮寒潮天气降温剧烈。陶苏珍说,公司在寒潮来临前为陶苏珍和同事新发放防风雨衣、雨鞋、保温杯等御寒用品。忙碌了一上午的陶苏珍和往常一样与工友们来到附近的红色驿站休息。这一天,驿站志愿者还为环卫工人们精心熬制了姜汤。
临近晌午,在北京市西城区大六部口胡同,凛冽的寒风呼啸着,骑手朱云龙穿着厚厚的工装,戴着厚围脖和冬季头盔,穿着棉护膝,电动车后餐箱装得满当当,将一袋袋生鲜食材送进各家各户。
11月28日晚,工作人员在220千伏浑河变电站场区巡检。(受访者供图)
他们是抵御寒潮的坚守者。29日天还没亮,甘肃省敦煌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民警王生明穿上棉大衣、戴上棉帽子走出了家门。雪后路滑,他必须提早出门,这样才能在8时抵达三四十公里外的党河公安检查站工作。
敦煌气温已降至零下15摄氏度,地处茫茫戈壁的党河公安检查站寒风凛冽。作为敦煌市西侧唯一的卡口,这里每天有百余辆车过卡。王生明和同事们拿起铁锹,清理检查站周围的冰面。
11月29日,北京市朝阳区望京附近的外卖配送员。 新华社记者张晨霖 摄
作为我国煤炭主产区,冬煤保供期间的晋煤外运工作十分重要。承担晋煤外运任务的太焦铁路每天有40多趟客货列车从这里通过。每到严寒期,沿线隧道内拱顶、边墙、地面上都会凝结起冰柱,给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这时,除冰就成为“打冰人”的重要工作。
清晨6时,穿戴好作业防护服,扛起6米长的打冰杆,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工务段沿寨打冰点工长程许良和工友刚到隧道口,比山间更强的寒气扑面而来。“赶快干起来,干起来就不冷了。”随着程许良的话音,一群人熟练地开始了工作。有的持镐,有的拿铲,一下又一下,冰柱应声掉落。
11月27日,工人在太焦铁路沿线隧道内除冰。(受访者供图)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牧民布仁特古斯家400余只羊在突来的风雪中走失。在草原巡防队队员、护边员们以及牧民的共同帮助下,终于在雪地里找到了走失的羊群。
寒潮下,户外劳动者用坚守传递温暖,各地各部门用爱心传递温暖。
为帮助解决寒潮下骑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北京多部门联合企业为骑手做好暖心服务。在冬季联动商家开展“冬季暖心餐”活动为骑手餐提供更多优惠,鼓励外卖企业通过增加骑手邮资、设置跑单奖励等激励措施提高骑手收入。
南昌市在主城区设了167个红色驿站,针对环卫工人、值班人员等一线职工的实际工作需求,提供微波炉、非处方药品等日常服务,切实帮助解决热饭、喝水等问题。(记者白涌泉、陈毓珊、王靖、许雄、陈旭、张玉洁)
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的有机小麦种植基地。 资料图片
夏日,走进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复丰村,8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5000亩连片小麦种植区来回穿梭,一派热闹景象。
“我们严格按照绿色小麦标准化种植规则种植,统一籽种、统一化肥、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防控、统一收割。”复丰村党支部书记史文亮告诉记者,“小麦亩产800斤以上,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地处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近年来制定完善185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130家龙头企业和认证企业纳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实现农畜产品绿色有机。
“我们将做大做强‘天赋河套’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优质耕地亩均产值2万元。”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奥林虎说。
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尚申毛都嘎查,牧民布仁特古斯家的草场里,划区轮牧的牛群悠闲地吃草。“过去草原上放牧,放出去就不管了,品质产量没保证,现在有了新技术和饲养方法,肉牛品质更优,收入也越来越高。”布仁特古斯笑道。
布仁特古斯能发“牛财”,源于赤峰市持续实施的肉牛产业专项推进工程,通过优质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赤峰市存栏肉牛达210.4万头。
近年来,内蒙古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实施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农牧业由数量优先转向质量第一,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牧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18年,全区具有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达1800多个,全区农畜产品连续6年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孙振云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6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