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红斑是皮肤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短暂性面部红斑(潮红)的常见原因包括体温调节、食物、更年期、情绪因素,而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光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导致持续性面部红斑,病因涉及玫瑰痤疮、痤疮、银屑病等。面部红斑的诊断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史、临床特征、病程特点及伴随的全身症状,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主要归纳了九种可以引发面部红斑的疾病1,以期拓展临床对“面部红斑”这一常见症状的诊疗思路。
01玫瑰痤疮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持续性红斑,还有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和脓疱等表现,可能伴随灼热感、刺痛感和面部水肿(图1)。
图1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的辅助检查手段有限,部分检查结果可能不具备诊断特异性,因此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面颊部满足“伴有阵发性潮红的、可能周期性加重的持续性红斑”的表现即可诊断玫瑰痤疮2。此外,部分玫瑰痤疮可累及眼及眼周,眼睛异物感、光敏、睑缘炎等眼部症状也可能提示玫瑰痤疮的诊断。
02痤疮痤疮是一种主要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其特点为皮损周围红斑(图2),常见于面部、前胸和背部。根据常见于青年、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对称分布等特点可以诊断。
图2 痤疮
03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由外界物质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主要临床类型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面部是接触性皮炎的常见发病部位,通常由化学防晒霜、去角质剂等护肤品、染发剂等护发产品或化妆品引起。临床可表现为红斑、糜烂、水疱,伴有瘙痒呈急性湿疹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干燥、脱屑、苔藓样慢性皮炎样改变(图3)。
图3 头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需要详细询问患者近期局部制剂或过敏原接触史,并通过斑贴试验和变应原体外检测等方法查找可能的诱发因素帮助诊断3。
04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浅表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红斑、黄色或棕色油腻性鳞屑(图4),可伴有瘙痒、疼痛、刺激和/或干燥等症状。常累及头皮、面部,也可向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胛间部、外及腹股沟等处发展。
图4 脂溢性皮炎4
脂溢性皮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如不确定,还可考虑借助皮肤镜进行辅助检查。有学者总结道,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皮肤镜表现为红色或黄红色背景,灶性分布的型血管或线性分枝状血管5。
05面部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大约50%的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会出现面部受累(图5)。有些情况下,面部银屑病可较为广泛地累及发际线、前额、颈部、耳和面部皮肤,表现为持续性肥厚性斑块,伴有干燥、脱屑3。
图5 面部银屑病,(A)面部所有部位均受累,(B)前额、脸颊、耳周和耳垂受累6
面部受累可能是重度银屑病的症状之一,患者伴随频繁的瘙痒,家族史和同形反应可阳性。因此早期识别面部银屑病作为严重疾病的提示,有助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
06面癣面癣由皮肤癣菌感染面部引起,典型的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炎性病变,后进展成环形、边界清楚、带有鳞屑的红色皮损,边缘较正常皮面稍高,中央有自愈倾向,近似正常皮肤,有时伴轻微瘙痒7(图6)。
图6 面癣8
当面癣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时,最常见的方法是进行真菌学检查。取皮损鳞屑用20%KOH直接镜检、特殊染色和真菌培养有助于确诊皮肤癣菌感染。
07多形性日光疹多形性日光疹是最常见的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其特征是在日晒数小时后曝光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和斑块(图7),多发生在春季和初夏。
图7 多形性日光疹9
主要根据发生于青年女性曝光部位的多形性皮损,但以某一皮损类型为主进行诊断,常反复发作,可有光斑试验阳性、紫外线红斑试验异常反应9。
08皮肤型红斑狼疮皮肤型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限性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常表现为面颊和鼻背融合性水肿性红斑(蝶形)。慢性皮肤红斑狼疮中,盘状红斑狼疮最为常见,面部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盘状红斑、斑块,表面覆有黏着性鳞屑,外周色素沉着,中央色素减退(图8)。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特征10。
图8 盘状红斑狼疮10
09皮肌炎皮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面部特征性表现有双上眼睑和眼周紫红斑(heliotrope征),可伴有水肿(图9a)。此外,上背部红斑、紫红斑的“披肩征”也有较高诊断价值(图9b)。肌酶谱、自身抗体、肌电图检查和其他系统性表现均可辅助诊断。
图9 皮肌炎
参考文献:
1. Dessinioti C, Antoniou C. The \"red face\": Not always rosacea[J]. Clin Dermatol. 2017 Mar-Apr;35(2):201-206.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4) : 279-288.
3. 赵妍,杨旭芳,邹先彪.常见面部红斑的鉴别诊断[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2,51(01):58-61.
4. Clark GW, Pope , Jaboori K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J]. Am Fam Physician. 2015 Feb 1;91(3):185-90.
5. 金可.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和接触性皮炎的皮肤镜下特征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7.
6. Jung JM, Jung CJ, Yang HJ, Lee WJ, Won CH, Lee MW, Chang S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facial psoria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 Dermatol. 2022 Jul;39(4):528-534.
7. 夏慧,杨虹,余茜等.面癣临床进展概述[J]真菌学杂志,2023,18(01):71-74.
8. 季梅,沈雪花.面癣64例临床分析[J]真菌学杂志,2016,11(05):282-284.
9. 张学军, 郑捷. 皮肤性病学 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0.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 (3): 149-155.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素描头像五官解析
五官解析——眼素描眼睛
眼睛的主要构成分为三点:眼眶、眼睑、眼球。
眼眶部分是由额骨、颧骨、上腭骨的边缘包裹形成的,眉弓骨作为眼睛外形最突出的部分;眼睑则是由眼轮匝肌为依托,分为上下眼睑,覆盖在眼球之上,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上眼睑要比下眼睑稍大。眼球分为虹膜(黑眼珠)和巩膜(眼白),最重要的点为瞳孔,眼球呈玻璃状,在刻画眼球时不能画得太死、太闷。眉毛位置依附在眼眶的内角向外角延伸,眼眶内角处的眉毛比较浓密,越向外延伸越稀疏。
五官解析——鼻子素描鼻子
鼻子的主要构成分为四点:鼻根、鼻头、鼻翼、鼻底。
鼻子的塑造在五官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整个面部最突出的部位,可以把鼻子理解成一个梯形,两侧附加着小的方体,鼻上部的隆起是鼻骨,其形状决定了鼻子的长、宽。鼻孔的形状随鼻形而变化,它是鼻翼和鼻头边缘的圆形,而鼻头则为一个球体的形状,在刻画鼻子的时候要注意鼻子轮廓的边缘线虚实和空间,骨点转折明显的位置需要把它压重,鼻头和鼻底明暗上的对比要强烈。
五官解析——口素描嘴巴
嘴的主要构成分为两点:上唇与下唇。
可以把嘴理解成二分之一的圆球体,用口缝线来区分上下嘴唇的厚度,通过上嘴唇的形体来找出明暗转折,其左右的转折点在上唇结节的位置。塑造嘴时,需要从整体出发,初学者经常会忽略嘴的透视并局限于嘴的外轮廓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嘴在骨骼和口轮匝肌的结构上如何表现,依附着形体,才能塑造出嘴的体积。嘴是面部上非常柔软的五官组织,所以塑造过程中不能画得太死板,用笔需要松动,注意线条的强弱变化。
五官解析——耳素描耳朵
耳朵的主要构成分为四个点:外耳廓、内耳轮、耳屏、耳垂。
耳朵的外轮廓概括成一个整体来看,呈一个“C”型,上部分宽,中间向内凹,底部较窄,外耳轮的骨感较强,塑造时需要注意转折的边沿线轻重虚实,内耳轮的上下明暗对比强烈,要注意它和耳屏的空间关系,耳屏在前内耳轮靠后,耳垂的体积应该塑造的饱满一些。表现耳朵时,先要把位置找准,注意耳朵与面部侧面的透视关系,其耳朵自身的透视随着视角不同也会发生改变,还要注意耳朵各部分之间的穿插,一定要表达清晰。
五张图让你快速理解五官|五官结构干货素描头像中五官的塑造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把结构和要点理解到位才能更好地塑造画面。眼睛:上眼睑、下眼睑、内眼角、外眼角、虹膜、瞳孔、眼白、眼袋。鼻子:鼻根、鼻梁、鼻头、鼻侧、鼻翼鼻孔、鼻中隔、鼻唇沟。嘴巴:人中、唇峰、上唇结节、下唇结节、口缝线嘴角、颏唇沟、唇侧沟。眉毛:眉头、眉峰、眉梢、眉弓。耳朵:耳屏、耳轮、耳周、三角窝、内耳轮、外耳轮、对耳轮、对耳屏、耳垂。往期回顾:①美术生为什么会越画越差?②素描最容易丢分的五点。③结构素描绘画步骤和要点。④美术生考题汇总|要点。⑤美术生考试注意事项。
唾液腺又称涎腺
三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许多小唾液腺:唇腺、颊腺、鄂腺、舌腺
形态:
呈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位置:
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浅部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
腮腺导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颊黏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开口处黏膜隆起 (腮腺)。可经 此插管,进行腮腺管造影。
腮腺鞘膜:
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腮腺鞘与腮腺接合紧密,并发出间隔,深入到腺实质内,将腮腺分隔成许多小叶。
由于腮腺有致密的筋膜鞘包裹,炎症时常引起剧痛。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腮腺化脓时,脓肿不易从浅层穿透,而穿入深部,形成咽旁脓肿或穿向颈部。因化脓性腮腺炎为多发小叶性脓肿,故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脓腔。
腮腺的淋巴:
位于腮腺表面和腺实质内。浅淋巴结引流耳廓、颅顶前部和面上部的淋巴,深淋巴结收集外耳道、中耳、鼻、腭和颊深部的淋巴,然后均汇入颈浅淋巴结。
腮腺毗邻结构:
纵行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
横行结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上述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耳颞神经穿入腮腺鞘,在腮腺深面上行,出腮腺至颞区。当耳颞神经因腮腺肿胀或受肿瘤压迫时,可引起由额区向颅顶部放射的剧痛。
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
面神经分支面神经干入腮腺浅、深两叶间,经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的浅面,在下颌角上方、下颌支后缘后方,分为颞面干和颈面干。
面神经在茎乳孔处有时可发出一分支,此支或连于面神经颞面干,或连于颈面干,或连至颈面干的分支一颈支,此细支为面神经副干,其出现率为26%~52%。
在腮腺内,面神经的2个干及其各分支间吻合成腮腺丛,由丛发出颞支、颧支、颊下、下颌缘支、颈支等5组终支,计6~15支,出腮腺,呈放射状分布至面部表情肌。据学者观察面神经腮腺外周围支的数目多少与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和分支间吻合情况呈正比,腮腺外周围支愈多,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愈多,分支间的吻合也愈丰富。
根据颊支和腮腺导管的关系,将颊支分为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上颊支和导管下方的下颊支。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较恒定,是颞面干的直接延续,其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问切迹与鼻翼下缘的连线上,在腮腺导管上方平行向前,至上唇方肌的深面与眶下神经吻合组成眶下丛。下颊支位置不恒定,可在口角平面或在其稍上方向前。由于颊支与腮腺导管相伴行,所以腮腺导管可作为寻找颊支的标志。
临床中如遇到腮腺肿瘤有以下情况时,应疑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①肿瘤直径小于6 cm,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亦提示为良性肿瘤,但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甚至麻痹者。
②面神经鞘瘤有10.0%为全身多发,因此当同时合并有腮腺外的神经源肿瘤时,应考虑面神经鞘瘤。
MRI检查则可对面神经进行直接显示,甚至面神经局限性结节状增粗,以及肿块的密度及位置也能进行较为清晰的显示,因此在诊断中的参考价值十分重要。
——腮腺肿瘤——
混合瘤
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年龄以 30~50 岁最常见,且中年女性稍多,常以无痛性腮腺区肿物就诊。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缘较清楚,密度高于腮,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早期轻度强化,延迟进一步强化。
淋巴状囊腺瘤
是多发生于浅叶的良性肿瘤,老年男性多见,多有吸烟。CT表现: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大病灶可呈分叶状、多边形或哑铃形,常包膜完整、边缘较光整。增强扫描多均匀强化,早期明显强化,延迟强化迅速降低。
粘液表皮样癌
是腮腺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占位性病变.发病年龄多 40~50 岁,且女性稍多见。CT表现:平扫多呈不规则形、多分叶、无完整包膜,边界不清,呈侵润性生长,密度较高,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多强化明显。
肌上皮癌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早期病灶大多恶性程度低,颈部转移少见,晚期病灶发展较快且易发生血行性转移。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易出现囊变坏死.增强肿块多呈中等度不均匀强。
基底细胞腺瘤
多发生于浅叶,常为类圆形单发结节,体积较小,易发生囊变,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和延迟期均有显著强化。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多发于 20~40 岁, 临床上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CT上常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内有类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水平是本病较具特征性和诊断意义的指标。
肌上皮瘤
病灶多发生于浅叶,常表现为椭圆形结节,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
淋巴上皮性病变
淋巴上皮病分为弥漫型、萎缩型、类肿瘤型、感染型。CT 常表现为腺体增大、密度增高,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扫描中等强化。两侧涎腺或泪腺同时对称性受累被认为是淋巴上皮病的典型表现。
来源:熊猫放射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要画好素描头像,首先要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将人物画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好像人物形象是从一个模型里刻出来的。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首先要掌握头部的基本结构,明确骨骼、肌肉的形状和位置;其次是形神兼备,注重对人物内在性格和情绪的刻画。
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模特情绪变化,例如眉、眼、嘴的细微变化,抓住神情最为自然、生动的时刻进行刻画,就能使画面充满生气。
对于考生来说,形神兼备是人像写生的最高要求,应贯穿素描头像学习的始终,而不是在技巧提高之后才去追求。
总之,要画好素描人像,获得扎实的素描基础知识和准确的造型能力,要靠进行大量练习才能达到。俗话说“熟能生巧”,技巧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同时还要多看优秀的素描人像作品,提高鉴赏力,进而大胆地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不断提高绘画水平,画出更好的作品。
头骨与肌肉解析
俗话说:“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而理解的东西将使我们更好地去感觉。”“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掌握“道”的重要性,而这个“道”就是结构。
头部肌肉覆盖在头骨上,了解它们的结构、形体、分布的位置和不同走向,对于更好地表现人物形态有很大的帮助。
面部肌肉通过伸缩而形成丰富的表情,它们在皮肤的包裹下并不明显,却是塑造五官的基础,也是刻画面部神态的重点。
颈部和头部是一个整体 ,应当予以重视。与五官相比,颈部通常可以略写,但是略写不等于简单化、粗糙化,颈部只有表现得准确,才能与头部协调且融为一个整体,所以要特别关注那些连接部分的形态变化。
画头像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并掌握头骨和肌肉的结构关系,只有把内在的东西理解了,才能看得懂头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去学习,仅盲目临摹、写生,到头来,画出来的素描头像就会既不协调,也不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