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虽然不知道金铁霖是谁,
但是,却经常能看到,
这个名字和一些歌手,甚至是一些歌唱家并列。
而在乐坛内,谁都知道金铁霖是伯乐。
1940年,金铁霖出生于东北哈尔滨。
他的父亲,在当地某医院担任院长。
不过,金铁霖从小却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童年的时候,金铁霖最喜欢的人是三舅。
三舅每次来,都会给他带来一件乐器。
在小小的金铁霖看来,三舅就像会魔法一样,
常常让手里的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小学三年级那年,父亲给金铁霖买了一个皮球。
他一天也没玩过,而是用这个皮球,
跟班里一个同学换了一支笛子。
没有老师指导,金铁霖就自己吹。
一开始发出来的都是噪音。
慢慢的,他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摸索。
三年之后,金铁霖已经能用笛子吹出旋律了。
后来上了中学,三舅又送给他一把吉他。
金铁霖弹了六年。
后来他的吉他独奏,还被哈尔滨电台录制成了节目。
通过不断地自学,金铁霖已经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期间,他还学过二胡、扬琴、手风琴、小号等其他乐器。
20岁那年,金铁霖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
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中央乐团,成为了一名职业歌唱演员。
也就是在这期间,金铁霖遇到了比自己小4岁的李谷一。
他是老师,她是学生。
在日常的接触中,两个人的关系也逐渐升华。
结婚之后,在六七十年代的歌坛上,
金铁霖和李谷一,是一对备受瞩目的伉俪。
无奈这段感情却未能走到终点。
至于当年为何要离婚,也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李谷一后来名气渐长,
聚少离多与丈夫之间产生了隔阂。
也有说法是,婚后一直未曾有子女,
金铁霖于是提出了离婚。
就这样,一段曾经的佳话和回忆,也成为了各自人生中的插曲。
1981年,金铁霖的事业迎来了转机。
他被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从此成为了一名教授声乐的老师。
有人说他是中国音乐界的伯乐,这话一点也不假。
从八十年始,
他先后培养了四百多名声乐教学人才,
各类声乐表演人才超过千人,
其中有超过四十人,都是国内乐坛上知名的歌唱家或者歌手。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
虽然金铁霖又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
但多年以来,一直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
职业生涯转变的同时,
金铁霖的第二段感情也即将上线。
还在1982年,马秋华就已经知道了金铁霖。
不过那期间,她和金铁霖并不认识,
而且马秋华对金铁霖,还“耿耿于怀”。
马秋华形容,在正式认识金铁霖之前,
一直生活在他的阴影下。
当时的马秋华,也已经担任声乐系的教职。
国内一些歌唱比赛,经常会邀请她担任评委。
初赛和复赛的环节,马秋华和其他评委都一一出场。
可每当到了决赛的环节,
其他评委还在,但是马秋华的位置,就被要求换成金铁霖。
如此一来,马秋华的内心就老是不舒服。
可是不舒服也没有任何办法。
1988年,马秋华随同老师黄友葵,
去湖南的一场比赛中当评委。
也就是在那次活动中,她认识了金铁霖。
黄友葵在乐坛的辈分高,她甚至比金铁霖的老师还要高一辈。
而马秋华,又是黄友葵的关门弟子。
所以论起辈分,时年30岁的马秋华,还是时年48岁的金铁霖的师姑。
不过在众多评委中,金铁霖还是年龄最小的那一个。
当时,金铁霖和李谷一离婚后,已经单身快十年了。
音乐协会的一个老同志,一直唠叨着要给金铁霖介绍对象。
金铁霖也说,没准这次去长沙,就能碰到一个。
那时候,金铁霖的老师沈湘,一直希望金铁霖和马秋华能往一起凑凑。
于是在长沙期间,金铁霖没事就往马秋华和黄友葵的房间里跑。
他每次都是说,是来看望黄友葵先生的。
有一次黄友葵就对马秋华说,说是来看我,其实是来看你的。
两个人慢慢熟悉后,金铁霖就邀请马秋华到北京发展。
他说北京的机会多,能更好地施展才华。
那时候,马秋华一直跟随黄友葵在南京,还没考虑过去北京。
此前,马秋华在大学毕业后,就已经考上了中央乐团,按理说去北京顺理成章。
不过,黄友葵的诸多学生,都已经在北京发展了。
她年纪大了,就想把马秋华留在身边。
所以,当马秋华后来提出要去北京时,黄友葵还不高兴。
她甚至拄着拐杖敲着地板说,走了,就永远别回来。
当时的马秋华没当回事,谁知走后的第二年,黄友葵就生病去世了。
到了北京后,马秋华任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
1991年初,她和金铁霖结婚。
当时的结婚仪式非常简单,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了一下。
结婚半年后,很多人都说,你们在一起这么久了也不请客。
再后来,两个人叫上亲戚朋友吃了顿饭,这个婚就算结了。
结婚之后,马秋华却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尤其是刚从南京调到北京的时候,马秋华很不快乐。
在南京的音乐界,她算是“头”。
有什么大的活动,自己肯定会被邀请。
个人独唱演唱会,也开了好几场。
可到了北京后,学生少不说,更没有自己的演出机会。
尤其让马秋华不爽的是,
跟她同时期进京的,渐渐都成了大腕儿。
丈夫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
可唯独对妻子,马秋华觉得他从来不帮自己。
时间长了,马秋华有一种身在“凤尾”的感觉。
在南京,她从来不做饭。
想吃什么,一个电话就会有人请。
可到了北京,每天不是做饭,就是收拾屋子。
一转眼两三年过去,马秋华觉得自己混成了家庭主妇。
甚至连家庭主妇都不如,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保姆。
因为,金铁霖总是把学生叫到家里来上课。
刚开始,马秋华还能忍受。
偶尔有人来家里吃饭,自己也能做。
可挡不住人多,整天乌泱乌泱的都来。
有的既不是朋友,也不是他的学生,
也被丈夫金铁霖留在家里吃。
慢慢的,马秋华就有了怨言。
在马秋华看来,亲朋好友偶尔聚聚,这很开心。
学生过来吃饭,也可以。
但是,丈夫却是什么人都往家里带。
有的是临时进修的,有的甚至是社会上的人。
在马秋华看来,自家仿佛成了一个公共的食堂,
自己和丈夫的私人空间完全没有了。
纵然是有怨气,但饭该做还是得做。
时间久了,马秋华倒是把厨艺锻炼出来了。
她能在半小时左右,一个人做一大桌子菜。
再后来,学生们也都养成了习惯。
每次过来的时候,直接带上面条或者其他吃的。
就这样,很多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每天都在自家客厅。
而且,那时候人们还没有预约的观念,
从来不提前打招呼,都是直接就过去了。
有一次,马秋华实在忍不住了,就向丈夫发牢骚。
你教了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帮帮我。
金铁霖就劝妻子,你不能着急,你应该从教学的角度去发展。
毕竟三十岁以后再做演员,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如果是当老师,几十年后,发展成就是巨大的。
因此从一开始,金铁霖就一直把妻子往教学的道路上引导。
马秋华即便会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也只能听丈夫的。
毕竟,他说的都对。
虽说混成了保姆,好在金铁霖在家,
跟妻子谈论最多的,还是事业和工作上的事情。
他会经常点评,某个学生唱的怎么样,有没有进步。
说起这些,马秋华往往就忘记了烦恼。
但通常是说着说着,而后发现厨房没了煤气,
抑或是冰箱突然坏了。
每当家里出现这些事情,金铁霖又躲得远远的。
之后,还是得马秋华来处理。
结婚两年后,53岁金铁霖的有了儿子。
从情感上来说,孩子的出生,让马秋华此前的不快和牢骚减去了不少。
但是,丈夫却越来越忙。
名气大了,活动多了,学生一个也不见减少。
虽然马秋华一直觉得,孩子要比学生重要,
可儿子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江苏的外婆家去了。
一直到四岁,孩子才被接回北京。
但由于金铁霖和妻子日常都很忙碌,
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去的又是寄宿学校。
所以马秋华一直觉得,从小到大,孩子在自己身边待的时间并不多。
甚至很多时候,还不如那些学生。
她和丈夫有一次,认识了一个哈尔滨的孩子,是个孤儿。
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学声乐是够格的。
夫妻俩商量后,就把那个孩子接到了北京。
他们给孩子找房子,让他在家里吃饭上课。
马秋华觉得,自家儿子都没这么好的待遇。
这名学生一直到考上大学,马秋华和金铁霖,还在管着他的吃住。
类似的情况,这么多年来,马秋华和丈夫还做过不少。
一个陕西来的学生,家里穷,他们就帮着交学费。
再后来,夫妻俩还送这个学生出了国。
多年过去了,马秋华虽然会有一些牢骚,
但是她内心深处也很清楚,当初看上他,
根本就不是单纯想过什么小日子的。
在马秋华眼里,丈夫金铁霖很忙,虽然不能很贴心的关照自己,
但有些时候,表现的也会很体贴。
每次去外地或者出国,给妻子买回来的衣服,都是非常合身的。
虽然金铁霖是教声乐的,是艺术家,
可在马秋华眼里,他并不浪漫,更不愿意去制造什么罗曼蒂克的情调。
有了孩子之后,有一次金铁霖去香港出差。
回来的时候,他给妻子带来了一颗白金钻石。
钻石上面,还特意刻上了两个人的名字。
妻子看到后说,这钻戒肯定很贵吧。
谁知金铁霖紧接着来了一句:非常便宜。
在妻子马秋华眼里,丈夫就是这样一个心眼实在的人,
不会去当面表现什么。
从1996年开始,金铁霖长时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
这期间换届的时候,马秋华曾一度不想让丈夫干了。
但是丈夫却说,很多事情他还放不下。
再说这辈子也别想让我再去干点其他的,就这么着了。
既然这样,妻子也就顺其自然了。
于是,金铁霖一直干到了2009年。
一转眼,金铁霖和马秋华结婚,已经31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妻子一直生活在丈夫的光环下。
牢骚是有,但经历这么多,
如果没有妻子的默默支持,金铁霖也做不到桃李满天下。
换言之,两个人之间这种别样的情感,
收获的也是不同于其他夫妻间的浪漫回忆。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文 | 九爷
编辑 | 孙大圣
11月15日,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据金铁霖的学生、歌唱家戴玉强透露,在去世之前几天金铁霖的身体状态不错,他还去见了老师最后一面。
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金铁霖还和儿子金圣权进行了聊天。
第二天,金铁霖正常进食,随后在睡梦中去世,走得很安详。
如今,4天过去,金铁霖的告别仪式11月19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01金铁霖194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父亲母亲、叔叔、舅舅都是医生。
然而,金铁霖没有选择走父母的老路,反而对音乐十分喜欢。
他在10岁时,为了一支竹笛可以拿自己心爱的皮球和同学交换,他还能无师自通地吹出曲调。
到了中学,他便和同学组织了一个小乐团,他进行伴奏,而负责演唱的同学是后来成为歌唱家的李双江。
1954年,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到哈尔滨招生,金铁霖报考了该学校的作曲专业。
最终他从200多名报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入围12人面试名单。
面试时,他演唱了一首南斯拉夫歌曲《深深的海洋》。
面试老师听完之后,让他放弃作曲专业,建议他考声乐专业。
这个建议,金铁霖听进了心里。
1960年20岁的金铁霖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大学期间,金铁霖认真读书,深得沈湘教授喜爱,并且他在大三时,在沈湘教授的要求下为两位声乐学子代课。
他这一代课不得了,这两名学生在第二年成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
彼时中央音乐学院的系主任还特意找到金铁霖,对他说他教的学生唱得不错,让他私下给这两位学生做工作,让他们不要去其他地方。
那时,金铁霖不会想到多年后,他将培养众多歌唱家,为我国的声乐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021965年,金铁霖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了中央乐团,成为了一名职业的歌唱演员。
金铁霖做歌唱演员,一做就是17年。
这17年里,他参与了近千场演出,成为了知名的歌唱家。
然而在1981年,金铁霖转变了事业的发展方向。
这一年,中国音乐学院复办重建,院长李凌向金铁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对于李凌的邀请,金铁霖进行了慎重的考虑,他觉得自己在歌唱上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不会再取得什么大的进展,反而他对教书育人兴趣浓厚。
并且他觉得17年的歌唱生涯对他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丰富的舞台经验可以让他可以用学生最能理解的方式将理论和方法给学生讲清楚。
最终,金铁霖成为了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名老师。
又因为能力实在太突出,1996年到2009年期间,他担任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唱法的教学道路。
作为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桃李满天下,他培养了李谷一、阎维文、董文华、、张也、戴玉强、吴碧霞、祖海、王丽达等歌唱家,香港的黎明、李嘉欣等人专门向他求教,农民歌手朱之文也向他拜师求艺。
甚至到了80岁,金铁霖依旧坚持上课,往返于中国音乐学院的家属楼和琴房之间。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
“我想真正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声乐教育中,因为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代代相传是我最大的愿望。”
03作为我国声乐界的“教父”,除了事业之外,金铁霖的感情生活备受外界关注。
金铁霖一生有2段婚姻。
第一段是与歌唱家李谷一。
1966年,在好友柳城的介绍下,金铁霖认识了当时还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员的李谷一。
金铁霖对李谷一非常欣赏,他使李谷一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在花鼓戏的基础上糅合了中国地方戏、民歌和西方的优秀唱法,并结合李谷一自身的声音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唱法。
这种唱法让李谷一大获成功。
而他们两人在这个过程中渐生情愫,并于1968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遗憾的是,因为一些原因,他们的婚姻最后还是破裂了,也没有一儿半女。
与金铁霖离婚后,李谷一嫁给了自己的歌迷肖卓能,过得很幸福,而金铁霖也遇到了新人。
他认识了比自己小18岁的声乐老师马秋华,两人志同道合,在1990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3年后他们的儿子金圣权出生了,这一年,金铁霖已经53岁了,老来得子的他高兴万分。
对于儿子,金铁霖十分宠爱,但不溺爱,他将儿子培养得很成功。
如今,金圣权是一名歌手,还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有幸福的家庭,有成功的事业,深受外界敬重,金铁霖堪称人生赢家。
奈何人生无常,2022年11月15日,金铁霖病逝了。
金铁霖去世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引发外界巨大关注。
04金铁霖去世后,他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文悼念。
他的学生、歌唱家祖海发文称:“我最敬爱的金老师离开我们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此刻有太多的话哽咽在喉,悲痛在心。想起老师给我上声乐课,每次演唱会的辅导,恍如昨日历历在目。能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骄傲,您的恩情和教诲让我永生难忘。”
他的学生、歌唱家王丽达说:“金老师在学习上对我耐心指导,以他的无私和大爱,指引着我在学业和事业发展中前行的每一步。”
大衣哥朱之文也发文回忆了他和金铁霖之间的故事,他说他当年向金铁霖求学,金铁霖一分钱学费都不收,他说他深深记得金铁霖对自己的教诲。
他写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先做人后做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向老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每一位朋友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与时俱进,有德有义,德艺双馨,才能走得更长远。”
金铁霖去世后,外界也很关注他的前妻李谷一会是什么反应。
李谷一也发文悼念了金铁霖,她称他是“良师益友”,她写道:
“他在民族声乐教学上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音乐老师!他为中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唱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声乐教育艺术家!”
不过,在11月19日金铁霖告别仪式上,李谷一并未现身。
她也不是故意不来,她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
05虽然李谷一没来,但各界人士和很多民众还是自发前来悼念。
只见殡仪馆礼堂大门口上面写着“深切悼念金铁霖先生”的挽联,从左往右是“千万重宏泽兰蕙山高水长,六十载躬耕杏坛桃李芬芳”。
金铁霖的学生阎维文、董文华、祖海、张也、李丹阳等人到现场为恩师送别,朱之文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前来,阎维文来到殡仪馆后还主动上前安慰老师的家属。
除了学生,歌唱家杨洪基也来了。
在送别金铁霖时,已经81岁的杨洪基偷偷地在人群中抹泪。
金铁霖的儿子金圣权则在现场哭成了泪人,后来因为要接受媒体采访,他努力地调整了情绪。
他对媒体说他非常敬佩父亲,一直以父亲为自己的榜样。
在谈及父亲的成就时,他说父亲一直在思考探索,因为他想把中国的声乐教育推进更高一个层次,一直都在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让学生们更能轻松的斩获声乐,甚至可以让很多非专业的人员也能够学习一点声乐知识。
让很多人感到诧异的是,金铁霖的遗孀马秋华并未在告别仪式中露面。
不过大家都表示理解,相濡以沫的丈夫去世对她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她需要时间去调整。
如今斯人已逝,希望金铁霖的妻儿节哀顺变。
也希望他的学生能继承他的衣钵,把中国声乐发扬光大。
每经记者:朱鹏 每经实习记者:宋美璐 每经编辑:陈俊杰
83岁的金铁霖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
据中国音乐学院讣告,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金铁霖教授 图片来源:豆瓣
据金铁霖的学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金先生早上起床喝了粥,一切都正常,跟旁边的人说着话就睡着了。“他没有任何痛苦地走了,这是福气。”
从1963年收下第一个学生开始,在近一个甲子的时间跨度里,金铁霖实现了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名单里,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接着一个,李谷一、、张也、阎维文、吴碧霞……
金铁霖的名字也不仅闪耀在这些名家的记忆里,对数以万计的普通音乐学子而言,“金铁霖”三个字是对专业的认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出具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上,主任一栏签名即为“金铁霖”。在微博,众多音乐学子集体悼念金铁霖,有人写“一个时代结束了。”
一个人会有很多社会角色。对金铁霖而言,他是名师,是伯乐,也是儿子、丈夫、父亲和朋友。著名影视制片人严从华和金铁霖相识二十余载,作为朋友,严从华见过课堂内外的金铁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金先生不仅是老师,更是导师。“老师教人学习,但导师还教人前进。”
医生世家的声乐大家,“我的门永不关”1940年,金铁霖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医生世家,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但金铁霖从小就格外喜爱音乐。1960年,金铁霖成为长春考区唯一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的学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金铁霖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1963年,沈湘让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金铁霖为两位向其请求辅导的声乐学子代课。这也开启了金铁霖的教学生涯。他央视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中说,自己从学声乐到教声乐的转换其实非常自然,“我在学生时代就很喜欢听别人唱。”
金铁霖的教学天分显露无疑。由他代为指导的那两名学生在第二年成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当时的系主任还特意找到金铁霖,称他教的学生唱得不错,请他私下给两人做工作,不要去其他地方了。
1981年,金铁霖从台前走向幕后,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在此之前,金铁霖在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在多年教学生涯里,金铁霖一直致力于探索民族声乐教学的新模式。
金铁霖率先提出中国民族声乐应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由其创建的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声、情、字、味、表、养、象”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培养及民族声乐比赛的评判奠定了客观的标准。
“他要做的不只是唱好一首歌,他想做的是更大的事情,把中国民族音乐带到世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吕宏伟哽咽地说道。
吕宏伟是金铁霖的学生,过去他几乎每年都会去看望金先生,由于疫情,今年没来得及探望便惊闻老师故去。
去年吕宏伟见过一次金铁霖。当时几经周折重回母校,当他再次坐在金铁霖的课堂上,看着上课的金铁霖,情不自禁地流泪,“走路要靠小步倒腾,迈一步不超过20公分,说话也非常慢,一分钟可能都说不了几句话。”彼时金铁霖已年过80,但即便如此,金铁霖仍然坚持上课。
“我觉得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上课”,吕宏伟称在自己跟着金铁霖学习近6年的时间里,金铁霖从未因私事耽误过上课。“学生私下可以在任何时间向他请教问题,他都会耐心回答。”
十年前,73岁的金铁霖在一次活动上表达了自己对声乐教育的态度:“很多人问我收谁做关门弟子,我说我没有关门弟子,我的门永远不关。我能教就尽量教,事业我会进行到底,没有到头的时候。”
“戴玉强、回校找金老师上课,他们和在校学生一起唱得大汗淋漓”在疫情之前,严从华也几乎每年都会多次看望金铁霖。他私下叫金先生“熊猫”,因为在他眼里,“金老师和熊猫都是国宝。”
金铁霖比严从华年长20余岁,算得上是忘年交。早年间,因为工作缘故,严从华逐渐和金铁霖及其众多学生相熟。这份友谊就此一直延续至今。
“有空我就会去看他,但他真的特别忙,几乎我每次去,他都在上课。我就在琴房一旁坐着听他上课,他会在上课间隙跟我说两句话。”
金铁霖上课不分“咖位”。严从华说,即使是颇负盛名的明星演唱家来上课,金铁霖依旧是一丝不苟地指导,不会区别对待。金先生还会让成名的学生和在校学生在一起上课。
“我见过戴玉强、王丽达、回学校找金老师上课,他们就和在校学生一起,不单上,每次都把那些学生唱得大汗淋漓。那些刚入门的学生可以亲眼看到成名的师兄师姐是如何学习的,这是一种直观的经验学习和榜样树立。”
金铁霖与学生 图片来源:节目截图
严从华说自己从没见过金铁霖发脾气。早年间其学生去参加青歌赛,没有拿到理想名次,金铁霖先是分析原因,再是鼓励,从不指责。有时候严从华去找金先生吃饭,到午饭时间,学生唱得依旧有问题,“他可以马马虎虎先结束,但他会一遍一遍跟学生分析各个技术环节的问题所在。常常一堂课下来都会超时。结束后他还会带学生和我们一起吃饭,他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除了教学,金铁霖还操心学生的生活、工作。他会鼓励学生们去报考文工团,会不遗余力地向别人介绍学生的优点,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从上课到吃饭、休息、比赛、毕业、工作,可以说是手把手地带。讲心里话,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这样。”严从华说。
据吕宏伟说,其曾报考过两次中国音乐学院,第一年因为文化课不过关而未能如愿入学,结果公示后他接到了金铁霖的电话。在那通电话中,金铁霖告诉他,他的条件很好,来年要继续加油。
“那时候自己就是个小孩,也不清楚自己的实力,但金老师就像一杆秤,他给你称完你就知道自己有多重了。”第二年,吕宏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
“他用自己的时间、精力、才华、名气来帮助学生,很多事情其实他做了没有任何报酬,但因为热爱,所以他永远不会马马虎虎地做。他的离开对中国声乐界是巨大的损失。”严从华说。
把中国民族声乐推向世界,他帮助过太多太多的人作为一个音乐界之外的人,同时作为与金铁霖相识二十多年的朋友,严从华说自己从金先生身上看到了做人的品质、作为老师的付出以及对民族声乐的创新。
2010年,70岁的金铁霖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当时由于突发心脏病,他倒在了急诊室的门口,手术过程中心脏一度骤停。万幸抢救及时,最终化险为夷。
出院后,金铁霖更加注重保健,但并没有因此放松教学。2014年,金铁霖和弟子、张也、王丽达等人一起录制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在节目中,他说:“只要我还有能力,就会继续把咱们中国声乐推向世界。”
金铁霖录制节目 图片来源:节目截图
彼时金铁霖刚结束其从教50周年学生音乐会。他曾多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从教纪念学生音乐会。每次音乐会都会邀请成名的学生、在校的学生同台演唱。毫无疑问,观众会因为、阎维文来到现场,但他们也会因此看到那些新面孔。“金老师跟我讲,他办音乐会不是为了自己出名,都是为了学生。”严从华说。
金铁霖的学生,中国知名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阳曾提及金老师对其的教诲就是“与人为善。要做好事,先做好人。”
门下高徒辈出,金铁霖也不是没受过质疑。比如认为他的教学方法有待商榷,门下弟子“千人一声”。吕宏伟并不认可这一质疑,据他描述,金铁霖在实际教学中会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办法,“但每一种方法都是科学的。”
对此,金铁霖曾回应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好不好,就看观众认不认可”。
图片来源:节目截图
也有人认为其只挑拔尖的苗子,甚至已经成名的人教,有“借光”学生之嫌。对此,他表示的确有这样的教授存在,但自己绝没做“挂牌”老师,“我真是一点一滴从不会唱教到会唱,从低教到高。”
“金老师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出人头地,他帮了太多太多的人。”吕宏伟现在也是一名音乐老师,他希望自己沿着老师的路不断努力,带着老师的教学理念走得更远。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