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章下的质问性留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留言,行专文回复,是对留言者的尊重。这些留言中的问题,并不是留言者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留言者学习时,老师并没有讲过的原因。杨家老拳谱,过去是秘不示人的,有些东西杨家不讲,在传承中只能秘传,所谓的秘传,不因为你是杨门传人就能得到真传的。现在,杨家已经将家传《三十二目》公之于众,才让众人明白,杨家拳“经”原来是如此这般。所以,很多人看老拳谱,并不是师门传承的,而是自己通过不同方式接触到的,没经过系统的传承学习,出现这样那样的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这些都不是留言人自身的问题,而是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一些核心地东西没传下来,当然就没有继承了。下面就留言中的问题,进行一个专文的回复。
首先,感谢@沉着小鱼Nu对文章的质疑,对于先生的留言:“用法守中土,是指站吗?这些文字读一仟遍一万遍都看不出是站桩的含义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桩?桩是根,亦即底(基)座,这个没问题吧?请你再去读一下,《平准腰顶解》,内有“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胸门也上下一条线,”腰是平之根株,腰是根,根到哪里?文中明确地写到“腰之根下株尾闾”,说的是什么?不就是根基的长度吗?这不就是告诉你,腰到尾闾这一段是太极拳中人体的桩吗?杨家之所以将太极站桩,用站橦加以区别,不就是说太极拳的站桩与普通的站桩不同吗?太极拳是活步桩。《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橦)站橦是借用了杂技“抖中幡”的抖幡人和中间立柱来比喻,抖幡人各种的变化,或走或卧、或蹦或跳都不影响中间立柱的中正叠立,立柱与抖幡人的重心始终在一条线上,而这中间的立柱就是橦。这不就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太极拳活步桩吗?之所以用橦,是因为人身太极桩不落地,与抖中幡一样,也就是流行的两腿成桩不是太极桩,人身太极桩是不能落地的,一旦落地就不是人身太极桩了,一旦人身太极桩到脚就是落地了,如何活动?不能活动,也就没有活步桩了。杨拳老谱《三十二目》的内容,如果没有横向关联阅读过,出你这样的质问是很正常的。也许你还会质问,《对待用功法守中士》之内容“定之方中足有根”不是说的脚有根吗?根不就是桩吗?如果有这样的疑惑,我不妨再讲一点,在杨家老拳谱《三十二目》之《人身太极解》中,明确了“头像天、足像地”,也就是说“天地人三才”在人身体上的体现,头代表了天,脚代表了地,脚的站位在中的位置,是有根之足,为啥有根,因为这只脚就是(代表)地,所以,脚不是人体的人体太极桩,但是,它是天地人合一太极桩的一个点。关于你的另外一问:“请问你杨氏老拳谱中有俗称站橦)四个字吗?还有这橦字读音什么?含义什么?还有用法守土是指站桩吗?守着土是站桩吗?”杨家老拳谱的照片你引用了,说明你已经看到了,确实有“俗称站橦”四个字,《对待用功法守中土》通过前面的讲述,你应该有个基本概念了,此文之所以单独成目,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而这条线就是天地人合一之线,除头、腰到尾闾之外,还包括脚(中)。如果这条线上没了中,这条线还存在吗?天地人合一之“中”还存在吗?没有了这个中,这个桩还有什么意义?中包含了天地人三才,而三才合一,合成的是“上下一条线”是太极拳行拳的“中“,所谓的中土是指中在土位。至于守中土,讲的是保持住天地人合一之“中”,始终保持在“土”位上,如何保持“中“在“土”位?杨家拳有专门的步法和倒桩练习方法,就是为了运动中守住“中土”,本文就不再讲述了。顺便再讲一下,为什么“中”是“土”位?原因是太极拳的五步,采用的是按五行划分,“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中央戊己土,简称:中央土或中土。明白了天地人之“中”,就应该明白,@沉着小鱼Nu先生就应该知道了,为什么《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橦)是太极桩了吧,因这个桩包含在“天地人三才”之中,在不影响脚步移动的情况下,保证不影响太极桩的存在,不是站定才能持桩,从而确定了太极拳的“活步桩功”。
@沉着小鱼Nu先生,将标题像切香肠式的切开,进行纠缠式质问,目的应该很不单纯,留言的目的性是相当的明显,不管目的如何,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为了带风向。风向能否带走,还是要看先生对杨家老拳谱了解多少和理解程度。愿先生的质疑,能成为传统太极拳诞生时状态回归的助力,再一次谢谢@沉着小鱼Nu先生的留言。
我所发表的文章,仅仅是传播杨家老谱中的太极拳,是让大家了解杨家太极拳原来的面目,看不明白,有疑问都是正常的现象,毕竟不是太极拳实操教学,理论的理解到实践的成功相隔不止一座大山。况且,流行太极拳的教学,与杨家老谱的关联已经是日渐疏远了。有疑问是正常的。
人在不断的诘问和交流中,才能进步。但是,传统理论是一个平台,只有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理论的价值,才是不二之选,而理论的价值的实现,都要源于实操的训练,当不能进入理论划定一个平台范畴,你将始终是一个平台之外的存在,其价值也只能是自我的感觉罢了。交流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本人是杨氏传统太极拳理论守道人,所讲内容来自于杨氏家传拳谱的解读,不适合其它太极拳种。
如果你喜欢本号的文章,请关注本号,如果你愿意加入杨拳老谱理论的推广,请转发。
杨家太极老谱(杨氏太极拳拳谱)
1、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无?
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但粘黏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
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6、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
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对待无病,知觉运动亦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7、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橦)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8、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9、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後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10、太极进退不已功
棚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采挒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
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11、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挒肘靠有由去。
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
若使挒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惜!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12、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
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
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数儿岂错他!
对待於人出自然,由此往复於地天。
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1-12目为初阶部分。)
13、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後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14、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卷放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
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於采战,差微则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15、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着明於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16、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後,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站四手,四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至中、上成矣。虽绵有刚。
17、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火水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
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18、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脘,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
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矣,兹为内也。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土,兹为外也。
神出於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於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於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亮,火焦,金润,土塕,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夫离:南正、午、火、心经; 坎:北正、子、水、肾经;
震:东正、卯、木、肝经; 兑:西正、酉、金、肺经;
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 坤:西南隅、土、脾化土;
巽:东南隅、胆、木化土; 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
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官亦如此。
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巳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19、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
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20、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21、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矣!
22、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失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祗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著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23、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棚,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得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
譬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挒,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补,其所以云尔。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获采挒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24、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
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囟门也)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变换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25、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夏
火
呵
南
春木嘘东 太极图 西口四金秋
北
吹
水
冬
吸呼
中
央
土
26、太极血气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於肉、膜、络,气流行於骨、筋、脉。筋、甲为骨之馀,发、毛为血之馀。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
故血气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27、太极力气解
气走於膜、络、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於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於筋脉,象也。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
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知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於筋脉,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28、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後炼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亳。
由尺住之功成,而後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秘授,而能量之者哉,分毫内既有点穴功也。
29、太极膜脉筋穴解
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
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
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如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真)传不可。
30、太极字字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开、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於己、於人,起、落、急、缓於己、於人,闪、还、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气也,於人手也。
转、换、进、退於己身也、人步也,顾、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
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断接关乎神气也,俯仰关乎手足也。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手足无着落耳!俯为一叩,仰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
对待二字,以俯仰为重。时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无接,则不能俯仰也!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
31、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於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
节,不量,由按而得膜;
拿,不量,由摩而得脉;
抓,不量,由推而得筋;
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能贯通焉!
32、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
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13-32目为进阶部分,除24.25.目外,余皆论说文。篇题大都冠以「太极」,并各篇题末均有一「解」字。惟「八五十三势长拳解」以「八五十三势」代表「太极」一词;「人身太极解」将「太极」二字放在篇题中。以上20目是系统地解说太极拳原理的教材。以上资料摘自沈寿,《太极拳谱》,台北:大展,1996年3月。)
33、太极空结挫揉论
有挫空、挫结,有揉空、揉结之辨。挫空者,则力隅矣!挫结者,则气断矣!揉空者,则力分矣!揉结者,则气隅矣!
若结揉挫则气力反,空揉挫则力气败。结挫揉则力盛於气,力在气上矣!空挫揉则气盛於力,气过力不及矣!
挫结揉、揉结挫皆气闭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凿於气矣!
总之,挫结、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亳量,能如是也!不然,无地之挫揉,平虚之灵结,亦何由而致於哉!
34、懂劲先後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後,恐出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劲,故然病亦出;劲既懂,何以出病乎?
缘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犹不及,俯仰无着矣,亦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劲,弗能不出也!
胡为“真懂”?因视听无由未得其确也,知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则为真懂劲!则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於懂劲,自得屈伸动静之妙;有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後才为真及神明矣!
明也,岂可日後不慎行坐卧走、饮食溺泅之功!是所为及中成、大成也哉!
35、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末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後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
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死)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
36、口授穴之存亡论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难学,二,因其关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传。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
第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
第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
第四、不传鲁莽灭裂之人;
第五、不传目中无人之人;
第六、不传无礼无恩之人;
第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
第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
此须知八不传,匪人更不待言矣!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诀。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
明矣,於前於後,代代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噫,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
37、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至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权里,其背为捶。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云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指、中合手。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法亦不易为也。
其次,有如对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弯弓指、穿梭指;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於自然,又何虑些许之病也!
38、大小太极解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本有之灵而重修之,良有以也。人身如机器,久不磨而生锈,生锈而气血滞,多生流弊。故人欲锻炼身体者,必先练太极最相宜。
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拙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此不用拙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
39、八五式太极拳
预备式、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捶、左右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进步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右蹬脚、左打虎势、右打虎势、回身右蹬脚、双风贯耳、左蹬脚、转身右蹬脚、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野马分鬃、揽雀尾、单鞭、玉女穿梭、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左右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转身白蛇吐信、搬拦捶、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带穿掌、十字腿、进步指裆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40、三十七式太极拳
揽雀尾、单鞭、提手、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左右搂膝拗步、琵琶式、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捶、倒撵猴、斜飞、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云手、高探马、分脚、左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蹬脚、右转身蹬脚、双风贯耳、左右打虎、野马分鬃、左玉女穿梭、右玉女穿梭、单下金鸡独立、右边金鸡独立、迎面掌、搂膝指裆捶、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
41、太极剑诀:
起势、三环套月、魁星势、燕子抄水、左右拦扫、小魁星、燕子入巢、灵猫捕鼠、凤凰抬头、黄蜂入洞、凤凰右展翅、小魁星、凤凰左展翅、等鱼势、左右龙行势、怀中抱月、宿鸟投林、乌龙摆尾、青龙出水、风卷荷叶、左右狮子摇头、虎抱头、野马跳涧、勒马势、指南针、左右迎风掸尘、顺水推舟、流星赶月、天马飞瀑、挑帘势、左右车轮、燕子衔泥、大鹏展翅、海底捞月、怀中抱月、哪吒探海、犀牛望月、射雁式、青龙现爪、凤凰双展翅、左右跨栏、射雁式、百猿献果、左右落花、玉女穿梭、白虎搅尾、鱼跳龙门、左右乌龙绞柱、仙人指路、朝天一炷香、风扫梅花、牙笏式、抱剑归原。
42、太极刀诀:
七星跨虎交刀势,
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
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
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
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
顺水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
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43、四刀赞:
斫剁、刬(铲)、截割、撩腕
44、太极对劈刀:
①、阳刀法:里剁腕、扎腹、外剁腕、割喉、砍腿
②、阴刀法:劈肩、外截腕、刺腰、上截腕、下截腕
45、太极四散枪:
怪蟒钻窝、仙鹤摇头、鹞子擒雀、燕子穿帘
46、粘黏四枪:
怪蟒钻窝、鹞子擒雀、仙鹤摇头、燕子穿帘
47、掷摔四枪:
采、挒、掷、铲
48、太极枪法:
太极十三枪:
崩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
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枪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太极八枪五字诀:
挒、掷、崩、劈、缠。
太极八枪用法:
平刺心窝,下刺脚面,斜刺膀尖,上刺咽喉;
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咽喉。
你枪扎,我枪拉,你枪不动,我枪发。你枪来似箭,我枪拨如电。
你枪金鸡乱点头,我枪拨草寻蛇也不善。
49、十不传:
①、不传外教。
②、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
③、不传无德者。
④、不传收不住者。
⑤、不传半途而废者。
⑥、不传得宝忘师者。
⑦、不传无纳履之心者。
⑧、不传好怒好愠者。
⑨、不传外欲太多者。
⑩、不传匪事多端者。
50、全体大用诀:(杨班侯九诀)
大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掸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宇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列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锤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二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剌,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胸腹上占,进步栽锤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端,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看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胸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加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51、十三字行功诀
十三字是“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口诀为:
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往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52、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棚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
闭棚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53 、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54、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中会,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55、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56、三环九转诀
太极三环九转功,环环盘在手掌中。变化转环无定式,点发点落挤虚空。
见实不在点上用,空费功夫何日成。七星环在腰腹主,八十一转乱环宗。
57、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58、十八在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59、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粘沾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棚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60、轻重分胜负五字诀
双重行不通,单轻反成功。
单双发宜快,胜在掌握中。
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
重轻终何在,蓄意似猫行。
隅方得相见,千斤四两成。
遇横单重字,斜角成方形。
踩定中诚位,前足夺后踵。
后足从前卯,放手便成功。
趁势侧锋入,成功本无情。
展转急要快,力定在腰中。
舍直取横进,得横变正冲。
生克随机走,变化何无穷。
贪歉皆非是,丢舍难成名。
武本无善作,含情谁知情。
情同形异理,方为武道宏。
术中阴阳道,妙蕴五音中。
君问意何在,道成自然明。
61、六合劲:
拧裹、钻翻、螺旋、崩砟、惊弹、抖搜。
62、十三法: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
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
63、五法:
进法,退法,顾法,盼法,定法。
64、八要:
棚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65、全力法:
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
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
66、张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願至戍毕字。
67、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气神也。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後学者,以效先觉之所知能。其知能,虽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得也。
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孰非固有也?明矣!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进之以武事修身。传之至予,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战,借其身之阴以补助之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於身中矣。男之身祗一阳,男全体皆阴女,以一阳采战全体之阴女,故云一阳复始。
斯身之阴女,不独七二,以一姹女配婴儿之名,变化千万。姹女采战之可也,亦安有男女後天之身以补之者?所谓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是为阴阳采战也,如此者是男子之身皆属阴,而采自身之阴,战己身之女,不如两男之阴阳对待修身速也。
予及此传於武事,然不可以未技视,依然体育之学,修身之道,性命之功,圣神之境也。
今夫两男之对待采战,於己身之采战,其理不二。己身亦遇对待之数,则为采战也,是为汞铅也。於人对战坎离之阴阳兑震,阳战阴也,为之四正;乾坤之阴阳艮巽,阴采阳也,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之阳以战之,退步之阴以采之,左顾之阳以采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行也,为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
夫如是,予授之尔,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又至予得武继武,必当以武事传之而修身也。修身入首,无论武事文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也可。
68、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主宰、理、以有天地,道在其中。阴阳、气、道之流行,则为对待,对侍者,阴阳也,数也。
一阴一阳之为道。道无名,天地始;道有名,万物母。未有天地之前,无极也,无名也;既有天地之後,有极也,有名也。
然前天地者,曰理,後天地者,曰母,是乃理化先天阴阳气数,母生後天胎卵湿化,位天地,育万物,道中和,然也。
故乾坤为大父母,先天也,爹娘为小父母,後天也。得阴阳先後天之气,以降生身,则为人之初也。夫人身之来者,得大父母之命、性、赋、理,得小父母之精、血、形、骸。合先後天之身命,我得而成人也,以配天、地为三才,安可失性之本哉!然能率性,则本不失,既不失本来面目,又安可体之去处哉!
夫欲寻去处,先知来处。来有门,去有路,良有以也,然有何以之?以之固有之知能,无论知愚贤否,固有知能皆可以之进道,既能修道,可知来处之源,必能去处之委。来源去委既知,能必明身之修。故曰:自天子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夫修身以何?以之良知良能。视目听耳,曰聪、曰明;手舞足蹈,乃武、乃文。致知格物,意诚心正。心为一身之主,正意诚心,以足蹈五行,手舞八卦。手足为之四象,用之殊途,良能还原。目视三合,耳听六道,目、耳亦是四形体之一表,良知归本。耳目,手足分而为二,皆为两仪,合之为一,共为太极,此由外敛入之於内,亦自内发出之於外也。
能如是表里精粗无不到,豁然贯通,希贤希圣之功,自臻於曰睿、曰智、乃圣、乃神。所谓尽性立命,穷神达化在兹矣,然天道、人道,一“诚”而已矣。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此篇经由杏坛风整理,图文均来自网络,所有内容均参照原本,不敢一丝更改增加,以供同好共学,同谋进步,以发扬杨式太极拳,实现老宗师“付诸梨生,以全于世”的初心。本文旨在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