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当然是赚钱呀”
“可比赚钱更难的是什么”
“经夜观星象,北斗南移,紫微忽明忽暗,老夫掐指一算,得:投资中耐心等待最难。”---《凤形巴菲特投资回忆录》
听说炒股赚钱很轻松,用手指动动鼠标就能赚钱;听说隔壁老王买了只神股赚了好多钱;要是我在3.42买了那只神股就好了;我曾经买过茅台,可惜没拿住;谁谁谁买了房子翻了好多倍,要是我在3000一平的时候多买几套房就好了。
以上诸多言论,时常会在耳边传来。当然,我们不能限制别人说话,但我们需要限制自己不被这些没有逻辑的话带偏。别人能轻松赚到钱,你也能吗,要不你试试?3000一平的房子,在事后看来很便宜,那现在的1万一平,以后看来兴许也会觉得很便宜,你敢买吗?3.42的票,每天都在跌,3.42你敢买吗?哦,没拿住茅台,你能拿住盾台吗?
事后看K线,个个赛股神,事前个个都是预测神,实操个个是瘟神。没错,这就是投资。
投资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做生意其实是一样一样的,就是便宜的时候买,拿着,贵的时候卖出过,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如是尔,古人诚不我欺也。理虽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很常见,这就是人生。
为什么投资人很难做到呢,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耐心,不喜欢等待,人们都喜欢立马能见分晓的事。所以,人们喜欢打麻将,买大小,买彩票,短线炒作,喜欢那些下注后,立马就能知输赢的事情。喜欢做类似吃一点减肥药,两天就能瘦一斤的事情。而不是喜欢去买好东西,慢慢养着养着,过上两三年赚笔大的这种类型,因为这不刺激,也不喜欢天天锻炼,身材慢慢变好的事情,因为见效慢。据心理学家分析,这种叫做即时反馈心理,这是人的天性,其实也是动物的本能,因为动物在野外每踏出一步,都希望知道前面是否有被猛兽攻击的危险。
所以说,投资中最难的就是耐心等待,因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你的坚忍与耐心就是你与别人不同的特质,也就是你能赚到钱的特质。
但能做到耐心等待有多难呢?你会遇到很多的挑战与煎熬。诸如:等了两三年,居然还是亏的,白等了,还不如等到现在买,悔恨的心上头了;隔壁老王,买了一只妖股,一个月就翻倍了,我等了两年还只赚20%,沮丧的心上头了;三年才赚了5%,比余额宝都低,不知道后面会不会还这样,迷盲的心上头了;两个月就亏了快一年的收入了,还不如拿钱去给老婆孩子买好东西,自责的心上头了。还有很多很多的情况,比如说1块钱的东西,涨到1.2块,现在又跌到9毛,会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在1.2卖掉呢,现在再买入。总之会遇到很多情况,让你没有耐心,让你不愿再等待,当然也会让你失败。
如果,你经历过,你就不会觉得投资赚钱很轻松了;如果你克服了自己的心魔,有耐心,能等待,那么,你会觉得投资如此简单。
懂得了,你就不会觉得,有人买了股票在监狱待十年,出狱后发现股票翻了好多倍,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笑话了,而会觉得这是一个对自己很可悲可恨的笑话。
投资像山岳一样古老,阳光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不变的只有人性,永远会涨的只有年龄,而并非任何一个投资标的。
微信公众号: gh_219bee9cf1e8
“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主公可速致书袁绍,求其相助。”
这是《三国演义》原著中的一个桥段,当时孙坚正在率兵攻打刘表,而刘表手下的一位谋士,则通过夜观天象的手段,成功推断出了孙坚必然会阵亡于此。
即使在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当中,懂得夜观天象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司马懿,还有后来的刘伯温等等,这些人总是能够通过对夜空中星辰的观测,来判断其他人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天下的命运。
也正因如此,所以每当说起夜观天象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往往非常玄秘,尤其是在那些传的神乎其神的故事当中,能够夜观天象者往往都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预知能力。无论有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先抬头看看天空,然后自己一番推敲,最终胸有成竹的说出一个答案。
那么这种观测的方式到底有没有根据可言,如果有的话,可信度又有多少?
人的命运和夜空中的星辰是否有所联系?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一个人在黑夜里抬头仰望星空,眉头紧锁,露出一副仔细思索的表情。然后低头掐指一算,就知道谁谁谁命不久矣,或者预言天下即将大乱。
这时候你的心里是否也会有所疑问,他到底是怎么知道的,难道一个人的生死祸福会跟天上的星辰有什么联系吗?这种说法未免也太牵强了。
因为夜空中看到的大部分星辰,其实都是会发光的恒星。这些恒星距离地球可以说是非常遥远,动辄就是几十上百,甚至上万光年。比如半人马座的阿尔法星,是除了太阳之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即便如此两者之间的距离大概也有4.24光年左右。
也就是说,从地球上看到的星光其实都是许多年以前射出来的光束,甚至可能是几万年前的光芒。可是一个人的寿命却最多只有百年时光,当那些天体发出这道光束的时候,地球上的人类可能还没有形成。
所以说让那些存在了无数年的恒星去对应一个人的命运,实在有点匪夷所思,明显是风马牛不相及,毕竟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过于悬殊。
当然,古时候那些懂得夜观天象的人并不只是观测恒星,同时也会观察流星。就像三国演义中关羽兵败被杀之后,诸葛亮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吾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已知云长必然被祸,但恐王上忧虑,故未敢言。”
意思也就是说他看见有一颗非常耀眼的流星,坠落在了荆州那一块地方,并且根据这件事情推断出了关羽的死亡。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的确有迹可循,但若是仔细分析起来,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据天文气象台观测,地球上每一天都会降落几十万颗流星,光是能够让人肉眼可见的就有几千颗。 如果说每当看到一颗耀眼的流星坠落,天下就会有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将去世,那么恐怕不出一天的功夫,三国时期的大将便会死伤殆尽。
由此也就可以逆向推导出夜观天象断人生死的说法,其实并不靠谱,最多只是故事中的一些传闻而已,没有事实和科学的依据。
那么如此说来,古人夜观天象就没有一点依据了吗?倒也不是,因为夜观天象也不是纯粹的迷信,只是没有传说中这么神乎其神。
夜观天象的本质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星象学”和“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学术一样,都是来源于史前时代,人们对于天体运行规律的观测。
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推演大地上的节气和季节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
例如几大行星的相冲与相合、月亮的盈缺、彗星的出现和消失,以及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流星的一闪即逝,甚至连新星的爆发,还有日月的交食与极光现象等等,都属于天文观测的范围之内。
比如《鹖冠子》书上记载: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是一部4000年前的古籍,集中记载这几句话是以黄昏时光在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时的时令季节,即使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有科学依据性的。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断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或者干旱或者风雨,亦或是大雾大雪等等,从而针对当时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
尤其是在古时候行军打仗时,这种天象观测更是非常有必要,一旦出现任何纰漏,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战局。而且在古代战争史上,也有许多借助天气之利打胜仗的例子,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天时就是指的天气或者当时的季节是否对自己有利。
而对于这方面的观测和记录,古代文献中也同样有所提及。例如《尚书·洪范》中就曾经提到过:“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书中所提到的箕星和毕星,都是古代天文学家对于星辰的命名,其中箕星就是东方青龙星宿中的最后一颗星辰,隶属28星宿之一。同时这也证明了,中国古时候的确可以通过对星辰轨迹的观测,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地球上的节气和气候变化。
不过这种观测方式又与推断天下大事有何关系?就像《三国演义》第102回中提到的那样,司马懿听说诸葛亮率兵攻打曹魏,笑呵呵地对皇帝说:
“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
难道说古时候真的有能人异士,能够通过夜空中天体的运行变化,来推算当下的天下局势吗?其实这里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同样没有这么神乎其神。
因为在古时候引发天下形势大变的原因有很多,帝王的统治能力是一方面,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国之计在于君,封建时代时帝王的品性和行为,确实对整个天下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但是除了这条主观因素之外,自然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制约条件。因为在各方面生产力都相对落后的古代,如果出现连年自然灾害的情况,天下就很容易发生。
例如有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明朝后期之所以会灭亡的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赶上了小冰河时代,导致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朝廷一度陷入了兵荒马乱的状态。对于这一点,的确有迹可循,如史料记载明末的万历至崇祯年间,基本上每一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一些地区还发生地震。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明朝全国各地民不聊生,起义军四处横行,最终覆灭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然而,在这些自然灾害发生之前,也的确可以通过对天文和星象的观测,以及以往经验的积累,提前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预测。即使是现代的天文学家,也是在以同样的方式观测着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只是手段比古时候更加高明。
但是在古代,要想真正通过天文观测得出准确结论,对推算者的观测能力要求就非常高了,非一般人力所能及。毕竟天体的运行周期动辄就是几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完成一次,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够积累出来的经验。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古代专门研究天文气象的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天官,大多数都是一代传一代的家族事业,即使朝代更迭,新兴朝代的统治者,也会派人把以往的资料都找出来以供后世钻研。
因此,在古时候每当天下即将有大事发生的时候,这些天官的话,多少还是有一些可信度的。
但是与此同时,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故意造谣的说法,那些事情中掺杂着太多的人为性因素。就像秦始皇在位时天降陨石,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件事情很明显不可能是自然形成,而是有人刻意为之。
当时的人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给人们内心中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像这样故意捏造某种事实对外宣扬天生异象的做法,应该属于古人打心理战的范畴,是一种造势的手段。毕竟封建时代的普通百姓对天文的认知不够科学,很容易相信一些天意之类的说法,从而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思想力量。
总而言之,古时候很多夜观天象得出的结论,其实往往都是真假参半,很多事情中都存在着解释不通的疑点。而且据很多历史研究者推算,古籍中记载的很多特殊天文现象,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时间点其实并没有那么吻合,完全是经过后世之人的人为加工,两者之间才出现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事实上说到最后,古人夜观天象如果只是推测气候和自然规律,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也的确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性的推演,对天下形势做出一些预测。但若是涉及到一些个人命运和天意之类的说法,那么便有故作玄虚之意了。
因此我们今天在看书中或者电视剧中那些夜观天象,掐指一算的桥段之时,就只将其当做一段故事看就好,不必对此太过较真。毕竟自古以来故事里的事皆不可尽信,任何事情都要客观理性地对待,若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尽量以科学和事实作为依据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以古鉴今,也同样可以用现代的知识来验证古时候的传说。
结语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有些是虚无缥缈的传说,有些是未知领域的空白,总之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难免会生出好奇之心。况且古往今来上下几千年的时间,也的确积攒了不少秘闻的往事,就像夜观天象这件事情一样,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外纱,使人忍不住想要将其揭开。
或许有人觉得研究这些东西非常无聊,但是如果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研究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毕竟人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色彩来点缀,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其实正是一抹非常绚烂的色彩。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天文学家”的存在。早在传说时代,就有世袭执掌天文的官吏,专门观测天象。历代沿续,设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天监、钦天监等机构,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汉文献中对日食、月食、恒星、彗星等天象的观测与记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
那么,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古人如何夜观天象?是否有属于他们的“望远镜”?透过这些“利器”,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这些“神器”,让古人看的更远
为了准确地观测天体和天象的位置,汉代天文学家耿寿昌、贾逵等发明了以赤道为坐标系的天文观测仪器,汉文称为“浑仪”或“浑天仪”。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浑象”,也叫“浑天仪”,是用来显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它利用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可以将天象准确地显示出来。
机械钟的发明,始于显示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天文仪器,为汉族首先制作。公元725年,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高僧与梁令瓒在“浑仪”和“浑象”的基础上,制成“浑天铜仪”。这是一架附有报时装置的天文仪器,注水激轮带运转,一方面显示日月运行情况,另一方面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自然撞钟。其擒纵轮靠水力驱动。
公元1092年,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了更先进的“水运仪象台”,这实际是一座大型天文钟台,高35.65尺,宽21尺。台分三层,上层是浑仪,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是浑象,旋转并确显示天象;下层设木阁,木阁又分五层,每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木阁后有漏壶和机械系统,驱动整个仪器。苏颂钟是人类在中世纪最卓越的机械制造,其原理于两个世纪后传入欧洲,导致机械钟在西方的发展。
此外,春秋以前被普遍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圭表”,也是汉族先民的一大发明。表为立竿,圭为卧尺,测日影长度,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唐代一行等人最早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汉族先民最早发现天然磁石和磁铁指南,并制作了“司南”和指南针,也很早就发明了历法。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又称“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历又称“殷正”以12月为首。周历又称“周正”,以11月为岁首。秦用瑞顼历,以10月为岁首。汉以来,有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太明历、戍寅元历、大衍历、12气历、统天历、授时历、时宪历、天历等。这些历法当中,除北宋沈括创制的“12气历”和太平天国颁行的“天历”是阳历外,其它历法都是阴阳合历。直到今天,汉族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阴阳合历,同时使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
古人夜观天象,“观”到了什么?
日食发生的最早记录,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代。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日食、月食的确切记录。周代以及春秋战国以来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诸多记录。
恒星的观测记录,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周礼》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战国时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其中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三垣(太微、紫微、天市)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用这种区域划分来确定天体和天象发生的位置。先秦时期汉族先民绘制星图,留存至今最早的实物有五代时期出土的二块28宿星图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苏州石刻天文图及敦煌唐代星图。
对于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对于太阳黑子的观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4世纪甘德的《星占》。正史中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始于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见于正史中的太阳黑子记录约百余例,散见于其它汉文载籍的记载可能更多。
古代对于日食、恒星、哈雷彗星的观测和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张蕃)
我们看那些古代的电视剧,每当有人要起兵造反时,就会有个仙风道骨的人在那里说,“方才夜观星象,balabalbabala”;或者谁谁生而不凡,注定了主角光环,也会有人在那里说在他/她出生那天,天露异象。弄得好像在我国古代,观星就等于占卜。
解读星象,这种东西在古代确实特别流行,并还设有专门的司天监、浑天监这些机构去观察星象。
但中国对星象的研究,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所为的占卜算卦测吉凶。
历史上有两个古代星图非常的完整健全,一个是起源于古希腊,另一个就是中国古代的星图。
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
商代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
西周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
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在星区划分上,古迦勒底人创造了星区划分法,也就是星座。而古代中华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我们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91个星官。
《汉书·天文志》中则说:“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这些星官的命名也很有意思。
东汉张衡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古人在给星官命名时,名称和布局都非常社会化,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地上王国、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
张衡所著《灵宪》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到了三国,吴国的太史令陈卓来了个全天一统,编了个具有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而这283官星象体系,也成为了我国观测星象的基础。
古希腊有十二星座,而我们有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简单地说,就是先以历史上一些重点观测的恒星作为标准,然后再以线形联络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构成一宿。
陈卓将这二十八星宿分为了四组,称为东、南、西、北四官。
即东官苍龙、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这二十八宿为代表,携领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比二十八星宿稍晚一点,我们又创立了“三垣”。
人们首先是把北极周围的广泛天域定为“紫微垣”,也叫“紫宫”或“中宫”。后来又觉得,这么大一块天域,光设一个紫宫,没有气势,太单薄了。于是,又将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间的部分天域进行了划定,分别命名为“天市垣”和“太微垣”,与二十八宿一起称为“二十八宿三垣”体系。后来“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就变成了“三垣二十八宿”体制。
在隋朝,有个法号为丹元子的隐居者,将此前流传的星官知识重新整理,作了一首认星歌谣《步天歌》。
《步天歌》对二十八宿三垣的全部成员进行了全盘大清点,其分章、星官、星数、寻星顺序都严格遵循实际观测。先描述每宿的主体,再以宿星为主,描述所统率的各星官与主体间的相对方位关系,并以通俗易懂的诗歌方式进行表述。
唐朝初年,有人又对歌词作了修订,从此《步天歌》成为表述中国星象的代表作,流传至今。
《步天歌》易懂、易学、易掌握,是中国古代学习天文的必读书。
更神奇的是,在流传下来的《步天歌》各个版本中,基本都是360句到366句。作为一部天文学著作,这当然不是巧合,作者细密的设计心思暗藏其间。
中国古代周天为365.25度,一句一步,一步一度,至365度而恰好步天一周,也正是“步天”一词原意所在。
现在很多人都热衷于解析星座运势,其实这个和我们古代的观星象是一个道理。
星座运势大家认为说得有理,我们的“夜观星象”也很有道理。
“观星象”,听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可以简单解释。
首先把天上的星星划为十二等份,这就是十二分星,各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作为标志。因十二星次是等分,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会有些星宿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星次。
然后把地上的州国也划为十二个区域,这叫十二分野。
再把天上的分星跟地上的分野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就可以根据星星的变动来推断地上发生的事情了。
《旧唐书天文志》记载,唐朝武德年间,就是李渊当皇帝的时候,太白星(金星)突然在白天出现。太史令傅奕马上报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就是说秦王要当天子了。
李渊一听,不对啊,我是皇帝,李建成是太子,什么时候轮到秦王?
百思不得其思的李渊,把这份报告转发给了秦王李世民:太史令说你要当皇帝,这是几个意思?你给个解释吧。
然后李世民就真的给了解释,发动玄武门兵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夺了皇位。
这事听着很玄,但按之前说的十二分星和十二分野来对应就不玄了。
太白见秦分。
这里的秦分就是分野。
在天上,当然也有一块区域是对应秦的。所以当金星出现在这个星区时,就说明一个变化将跟秦有关,而李世民正好是秦王。
那太白星又是什么意思?有一句话叫:太白起,紫薇落。
太白星起来的时候,紫薇星就要落下了,而紫薇星恰恰是代表皇权的。
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就代表着皇帝要更替,又出现在秦分野,说明秦王要改朝换代。
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我觉得我要是努努力,也是可以去干干“夜观天象”的活的。
只不过现在能见度太低,我想观,但看不到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两夏子,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众号,每天让你意想不到。(ID:douyouliangxiazi)
本期编辑:小龙夏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做了一晚上噩梦
神探狄仁杰,错了
左宗棠鸡很好吃,左宗棠却一脸懵逼
想看更多热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有两夏子(ID douyouliangxia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