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其思想理论出自道家,主要源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等。春秋末期蔡墨根据古代五行提出“五行相胜”;孔子晚年学《易》,用阴阳解释卦爻,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论述,战国末期道家代表人物邹衍开创了“五德终始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状态,五行学说至此成为系统的理论,汉人以邹衍为阴阳家的创始人。
二、阴阳的出处阴阳的观念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早,大约夏朝时期已经开始运用。春秋时期有很多先哲谈论到阴阳,《老子》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战国时期阴阳理论形成系统的学说,《灵枢》谓\"阴阳者,有名无形\";《内经》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素问》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三、蔡墨与“五行相胜”蔡墨,蔡墨春秋时晋国大夫,出生年月不详,官为晋太史,故称史墨。据《左传》记载,他擅长天文星象、五行术数与筮占,提倡设置“五行之官”,提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理论。在占卜的实践中,提出“火胜望”、“水胜火”之类的预言。
蔡墨的思想零零散散记录于《左传》,现在实在没办法研究,对当时的五行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尚书》中记载了五行的次序(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及性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四、邹衍与“五德终始说”邹衍(约BC324-BC250),战国末期齐国人。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为老是跟人“谈天”被齐人称为“谈天衍”,与公孙龙是同一时代。思想载于《邹子》和《邹子终始》,但已经失传。
邹衍谈天,并不是单纯的普及天文知识,而是根据天文转移表达自己的“五德说”,他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创造了五德转移的理论(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五德始终说”详见于《吕氏春秋》:“凡帝王(者) 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 。’”
“五德始终说”承认社会变迁,政治更替是自然现象,这一理论得到想要称帝的齐闵王支持,为秦齐称帝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用五德转移解释人类社会便等同于将人类活动总结为机械运动,将历史看做是循环往复,这是不可取的。
五、阴阳家思想简析古哲人发现了宇宙世界,世间万物普遍存在对立,抽象出一阴一阳的概念,且提出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完整的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在此基础上完善了阴阳消长的详细内容,即:木,阴消阳长状态; 火,太阳极限状态;土,阴阳平衡状态;金,阳消阴长状态;水,太阴极限状态。金木水火土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物体,运用\"阴阳消长,五行转移\"来解释解释世界的运动以及社会变迁。
六、阴阳学说的应用“阴阳说”和“五行说”是阴阳家的主要思想,是古人的世界观和方,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华夏民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世的著名阴阳家诸葛亮、东方朔、陈抟、刘基、姚广孝等都是深知阴阳变化五行转移的规律,能准确的预言将来的事情,后来虽然被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时至今日仍被人使用。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学派也应运而生
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墨家,阴阳家,农家等很多!
其中又属阴阳家最神秘,相信很多喜欢动漫对国漫熟知的人也都知道玄机科技最早制作的3D国漫#秦时明月#系列!里面就提到了阴阳家家主是东皇太一!
而东皇太一只是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天神中。据《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注释记载,太一是尊贵的天神,因祭祀太一在(楚国的)东方,故称“东皇太一”
那么阴阳家代表人物到底是谁呢?
邹衍
邹衍是战国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大概活了七十多岁
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人们知道的可能不多,有可能是从优酷独播的《少年白马醉春风》里知道的(少年歌行前传)容以后说。
刚开始邹衍学的是儒家思想,后来改学阴阳五行说。
阴阳学说诞生于商周时期,不专属于阴阳家,也并非邹衍创造,《诗经》和《周易》里都有“阴”“阳”的观念,他是古人对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寒与热等各种相互对立的两面的概括,先秦诸子百家都曾用过阴阳概念
“五行”学说起源也很早,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创立“五行”的人是黄帝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统一了阴阳和五行学说。他们把“五行”与阴阳、四季、万物生长相联系,推演出王朝兴衰与衰败,逐渐形成了阴阳学派,而邹衍就是当时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齐宣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他想做下一个齐桓公,还想统一中原,所以经常训练军队,国力逐渐强盛,齐湣王王即位后野心更加膨胀,不仅要称王,还想称帝。
但这时谁称帝就意味着“篡权”,因为此时明面上还是周王室为正统。他为了找个合适的理由正大光明即位就找到了邹衍。于是邹衍及其阴阳学说就受到了湣王的高度重视。
阴阳学派以谈天为手段来服务于政治需求。建立于阴阳基础上的“五德终始学”和“大九州说”是他的思想核心,邹衍认为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统一的关系。同时又存在着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对立”关系
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五行相生相克配合,按照“五行转移”的顺序,经过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过程来遇见接下来该是“水德”邹衍的这种学说正好为齐湣王推翻东周称帝提供了有限的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了高度的礼遇和重用。
战国以后每个王朝的创建者都依据“五德”循环原理给自己赋予一个新德以此表明自己推翻前王朝是上天注定的
公元前284年,燕国派乐毅为大将,联合秦、魏、赵、韩一同伐齐。此战几乎让齐国灭国,齐湣王败逃,躲在莒州(今山东莒县)最终被杀
邹衍离开齐国后又走访了好几个大国,到魏国后,梁惠王远迎并行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跟在后面陪着他。到燕国,燕昭王亲自为他扫路擦竹席,还行弟子礼拜他为师,还为他修建了碣石宫。昭王死后惠王即位
因为齐燕两国恩怨问题令燕惠王非常排斥邹衍,于是以诬告之名将其逮捕,邹衍入狱后仰天大哭,当时正值五月居然下起了鹅毛大雪。
邹衍后来被燕国释放,不过他并未回齐。公元前251年至前250年燕赵之战后,历史上就再无邹衍任何记载
先秦的诸子百家时代,是人才辈出的年代,那个年代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中国人几千年,今天介绍的这几位人物都是法家的代表。
法家,顾名思义,其基本思想是依法治国,这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恰恰相反。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论语》孔子认为只有以德治国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法家则认为人生来就是逐利的,想要靠德行感化人民,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信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压之下必有良民。下面说的这三位人物都是法家的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发现只有秦国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但诡异的是,他们都死在了秦国,不得善终。
一 李斯
李斯最知名的一句话莫过于下面这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当年,秦王嬴政脑子一热,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将所有非秦国本土的客卿全部驱逐,李斯的籍贯在楚国,故而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在《谏逐客书》中以非凡的辩词让嬴政回心转意,并使自己得到重用,逐渐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李斯作为秦国丞相,是秦灭六国的总策划师,他精心策划了兼并六国的先后次序,并在秦灭六国之后,建议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
这样的人物,功劳不可不高,但他的下场却极为凄惨。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起义,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扼守三川郡,赵高诬陷李由与叛党勾结,将李斯与小儿子腰斩于市,实情却是李由在与刘邦作战时英勇牺牲。
二 商鞅
秦国的崛起,商鞅功不可没,可以说如果没有商鞅,哪里轮得到秦国张牙舞爪?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一穷二白,是战国七雄里最不入流的角色,就连秦孝公自己都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是商鞅改变了秦国野蛮落后的局面。
在商鞅时期,法家分为势、术、法三派,商鞅属于法家的法派。在法家三派中,商鞅是最注重法律的权威的。他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不分贵贱,执法极严,曾在渭水河畔一日斩杀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就连当时的太子嬴驷违了法也难逃被制裁的命运。
在法家的另外两派中,或多或少还留有人治的后门,比如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术治派,他也建立了一套法律,在韩国实行变法,但他那套法律的最终解释权在于君上,而商鞅的法律,连君上也可以制裁。
法治派,是法家中最注重法制的一派,他们建立的法律严格杜绝人治,不依赖任何人,所以只要一个国家接受了他的治国理念,这套理念便具有了生命力,不依赖任何人,即便君主无道,也有法律约束他们,不至于很快亡国。势治派或术治派就不行,他们依赖居于上位的执行者,君主贤明,法律就能执行,国家便能强盛,君主不贤明,法律就成了摆设。
商鞅建立的法律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但商鞅的下场却极为凄惨,他建立的法律是脱离了人治的,也是脱离了人的情感的,孝公死后,嬴驷即位,以谋反罪将其车裂于市。
三 韩非
前已说过,法家分为势、术、法三派,商鞅推崇法派,法派的缺点是毫无人情味,而韩非是势、术、法三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老师是荀子,荀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师,儒家的宗师竟教出法家的集大成者,这岂不怪异?更怪异的是还有俩,一是韩非,二是前面说过的李斯。
荀子也是够悲催的,正因为这俩“逆徒”,荀子不被视为儒家正宗,不被请入孔庙享受祭祀。这里先不谈荀子,就说韩非,他虽然师从儒家,但却对儒家思想深恶痛绝,他认为儒家思想虚伪至极,在《五蠹》里,韩非列举了社会上五种蛀虫一样的人,其中就包括儒家。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五蠹》韩非子认为儒家的思想很诡异,比如父亲有错,做儿子的去举报,儒家认为应该处罚儿子:竟然举报你老爹,你不孝啊!鲁国有人去打仗,总是逃跑,问他何故,说是家有老父,怕死了没人照顾,儒家认为应值得奖励:孝顺的人应当做官才对啊!
韩非认为这都是些狗屁逻辑,那些当兵的,谁家里没有妻儿老小需要照顾,都逃跑的话还打什么仗呢?这样的国家漫说有一个黄帝,就是有十个黄帝也治理不了(黄帝,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韩非的法家思想利于国家的统治,秦始皇读了他的著作非常欢喜,邀他出使秦国,结果竟被李斯陷害,一身抱负未得施展就不明不白地客死他乡,岂不是死得最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