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对于农村来说盖房是件大事,甚至需要花费一代人半生的积蓄。传统中人们历来把“安居乐业”作为幸福的追求,有了房子之后日子才能过的安稳,也是全家人的情感所系。对于盖房也有着许多讲究,从动土到完成有着不少的环节充满了仪式感,其中上梁是最为隆重的环节。
在农村里上梁也称为庆梁,是指在盖房的时候安装屋顶最高一根中间梁的过程。在老家里上梁的时候放上一挂的鞭炮,而工匠们则抬着梁木在鞭炮声登梯,这被称为“升梁”。梁上要查一面杏黄旗并且大梁上还要贴着红纸的条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上梁大吉”,“吉星高照”等,另外还要在梁上挂红布表示喜庆。
有的地方还会摆桌献祭,鲜花、红烛、发粿、圆仔三小碗,水果、五牲,木工的墨斗、曲尺等等。另外上梁的木工师傅还会在腰间系上红布,在民间习俗里红布有辟邪的作用。上梁过程中最热闹的环境就是“抛梁”,在新房顶讲各种糖果、花生、馒头等,一边说着好话一边将东西抛向四周,引得众人哄抢。
各地农村里上梁的习俗都略有差异,但上梁的仪式都非常隆重,并且梁的礼仪基本都和姜子牙相关。相传姜太公在封神后发现,所有的神都封满了,没有了自己的职位,他只好爬上了房梁。从此房梁就成了姜太公的神位,人们凡是修建房屋的时候都会把“姜太公在此”的牌子太出来,祈求避凶驱邪,保护家人平安。杏黄旗代表的是姜太公的打神鞭,而红纸条幅则代表着姜太公。
其实根据历史中记载,盖房上梁的仪式最早开始于魏晋时期,到了明清的时候才普及到全国各地。盖房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承担着家人遮风避雨、居住安康等要求。自然人们要图个吉利,才有诸多的神话色彩掺杂其中,并且有许多的禁忌。
现在农村里盖房并不局限于木材,但依然保留着上梁的习俗,但过程要简化了许多。除了一些必备的仪式礼仪,其他不合理的都已经剔除其中,并不会过于大操大办。但过程依旧的热闹,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会来参加,送上自己的祝福。
农村上梁的习俗虽然有着一些“迷信”的色彩,但现代人是不会相信。上梁习俗表现了人们对于平安吉祥的祈求,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我们应该继续的保留下去。
对于农村来说盖房是件大事,甚至需要花费一代人半生的积蓄。传统中人们历来把“安居乐业”作为幸福的追求,有了房子之后日子才能过的安稳,也是全家人的情感所系。对于盖房也有着许多讲究,从动土到完成有着不少的环节充满了仪式感,其中上梁是最为隆重的环节。
在农村里上梁也称为庆梁,是指在盖房的时候安装屋顶最高一根中间梁的过程。在老家里上梁的时候放上一挂的鞭炮,而工匠们则抬着梁木在鞭炮声登梯,这被称为“升梁”。梁上要查一面杏黄旗并且大梁上还要贴着红纸的条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上梁大吉”,“吉星高照”等,另外还要在梁上挂红布表示喜庆。
有的地方还会摆桌献祭,鲜花、红烛、发粿、圆仔三小碗,水果、五牲,木工的墨斗、曲尺等等。另外上梁的木工师傅还会在腰间系上红布,在民间习俗里红布有辟邪的作用。上梁过程中最热闹的环境就是“抛梁”,在新房顶讲各种糖果、花生、馒头等,一边说着好话一边将东西抛向四周,引得众人哄抢。
各地农村里上梁的习俗都略有差异,但上梁的仪式都非常隆重,并且梁的礼仪基本都和姜子牙相关。相传姜太公在封神后发现,所有的神都封满了,没有了自己的职位,他只好爬上了房梁。从此房梁就成了姜太公的神位,人们凡是修建房屋的时候都会把“姜太公在此”的牌子太出来,祈求避凶驱邪,保护家人平安。杏黄旗代表的是姜太公的打神鞭,而红纸条幅则代表着姜太公。
其实根据历史中记载,盖房上梁的仪式最早开始于魏晋时期,到了明清的时候才普及到全国各地。盖房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承担着家人遮风避雨、居住安康等要求。自然人们要图个吉利,才有诸多的神话色彩掺杂其中,并且有许多的禁忌。
现在农村里盖房并不局限于木材,但依然保留着上梁的习俗,但过程要简化了许多。除了一些必备的仪式礼仪,其他不合理的都已经剔除其中,并不会过于大操大办。但过程依旧的热闹,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会来参加,送上自己的祝福。
农村上梁的习俗虽然有着一些“迷信”的色彩,但现代人是不会相信。上梁习俗表现了人们对于平安吉祥的祈求,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我们应该继续的保留下去。
以前的农村自建房大多是起脊瓦房,上梁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应该都看到过别人建新房时上梁,这时候会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仪式,比如放炮,比如摆供桌。
到了现在,农村这种起脊瓦房减少,大多都变成了现浇顶,可这种上梁时放炮什么的改到了打顶时,也就是打顶那一天仍然会放炮什么的。很多人看到后都会一笑说这是迷信。
其实,这跟迷信的关系还真的不大,这里面有着农民盖房时最美好的寄托,如果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首先得明白上梁对起脊瓦房意味着什么,然后才能论证这是不是在迷信。
一、自建房的梁和屋顶构造其实,自己盖过房子的人都知道,这个梁下面的主体是很容易起的,费事的在上面。梁下面的主体如果有七八个人,基本上是三五天的活。这些主体起来后,只不过是个框架,什么都没有,农村盖房人都认一个理儿,梁下主体只不过是整栋房子的五分之一,上了梁就成了五分之二了。可见这个上梁的重要性。
梁是过去起脊房最为重要的一样东西,也是瓦房中最主要的支撑,梁的木料选择和上梁总木匠选择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木料可以关系到房子的结实程度和支撑年限,总木匠可以决定这架梁上得科学不科学。黑嫂大姑父是一位农村老木匠,小时候我一度想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木匠,却因为性别的原因被放弃了。
梁的大致构架是个三角形的,下面一根是横着的主梁,上面两根呈八字分开的檩条是副架,共同支撑着整栋房子。梁和这两根主檩条的接头处控有隼口和卯头,相互扣死的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形成了相互依赖并且借力的局面。以前的人是不用钉子的,用钉子就显得木匠手艺不行,同时钉子也并不结实。隼卯扣死后,为了加一道保险,会在接口处用一种叫“把锔”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是一根钢筋或者熟铁,两头磨尖后折弯,一头扎在梁上,一头扎进檩条中。
两根檩条的八字头在屋顶交叉,同样是挖的隼口,就是在每根檩条的一端挖出一个槽子,目的是让两根檩条能够缠在一起,这两根檩条的八字顶端上面是空的,如同一个立体的义字,然后又是两根主檩条搭在这两根主檩条上,另一端搭在屋子左右的山墙上,另外的两根檩条形成了屋脊。然后是一些小点的檩条开始铺设,檩条上再上椽子,椽子上面铺苇席或者杂草,这个上面摊泥,泥上面上瓦,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顶。
我们看上面就会明白这个梁的重要性的,上面这些东西是为了分散梁的压力,使屋顶的整体压力呈分散均匀的状态,达到一个平衡后永远的架在上面。可支撑这一切的就是下面那根横放的梁,这是上面所有东西的总支撑。没有这根东西,或者这根东西选择不好,是会影响屋子的成形和寿命的。
所以,到了上这根东西时,人们都会非常小心和严肃。那么,这是迷信吗?并不是,而是传统!
二、上梁仪式不是迷信在过去,上梁这一天的仪式是很多的。主家很早起床,在工人还没有到来时就把准备好的桌子搬到新屋子里,然后摆上肉和水果一类的东西。等工人都来了后,分吃掉这些水果开始干活。
干的主要是组装上面的那个八字。等组装完成后,主家要放炮,嘴里还念念有词,说要上梁了,求保佑啥的。很多人就是据此得出了迷信的结论,这都祈祷又放炮了还不是迷信吗?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祈祷的对象是谁,然后说一下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我们细心听这些词,会发现完整的词是这样的:
民间小子某某某,辛苦半生,现在终于可以翻盖自己的房子,上梁阶段到了,祖师爷鲁班您辛苦了,我们这就开干了,祖师爷您可以看看后面的手艺合格不合格。
这些话是反复念的,以前并不是主家念这个,而是上梁的木匠大师傅念,后来换成了建筑队念,现在则换成了主家念,而且现在大多数人的词也发生了改变,念的完全是一种求保佑啥听,而且没有了鲁班的名字,因为现在很少有人记得这段词了,只存在于一些老木匠心里。
当然了,这个上梁词各地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地方,这个上梁最初都是念给鲁班听的。这跟迷信有啥关系?是木匠让自己这一行的祖师爷检验自己的手艺罢了。就跟现在一个学徒让师傅看自己手艺如何是一模一样的。
另外,还有个从心理方面让施工者小心的因素,一来是我们上梁了,这么重要的事,你们施工者得好好的拿出手艺来,二来是以后再施工就上高了,你们自己得注意自己的安全。
写在最后:最后我们仍然要说,不管是以前的上梁还是现在的打顶,放炮什么的,都是主家对新家的美好寄托和对民间手艺的传承,这跟迷信实在没有分钱的关系。当然了,放炮有取彩头的意思,跟现在谁家买车、搬新家放炮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取个好彩头。这不是迷信,是传统,古代中状元、搬新家也是放炮竹的。我们是需要抛弃一些过去的糟粕,但首先要做的是得分清和认识什么是糟粕!
一、
说好写《活着》,结果又拖了一个月,今天就把坑填上。
《活着》是余华的小说,张艺谋给改编成电影,于1994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豆瓣评分9.3分。
简而言之,好书,好电影。
我们就以底层百姓的视角,聊聊到共和国初期的历史,和上次聊《霸王别姬》一样,电影只是素材,文章说的是历史。
两篇文章是姊妹篇。
故事开场于40年代,讲了一个富人如何变穷,以及穷人如何翻身的故事。
福贵是个富N代,原本家里有祖传的200亩田,还有一座大宅院,娶的老婆也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千金。
这说明什么?
在那个地方,福贵家族是有钱有闲的地主阶层,而且和同阶层的家族联姻,妥妥的既得利益者,两家的资源特别丰厚。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福贵很难掉落阶层,哪怕不能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也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是问题来了。
福贵的爹就喜欢和,把200亩田输掉100亩,还输掉大半宅院,好端端的家业就这样丢了一半。
上梁不正下梁歪,福贵也喜欢,间隙还要放松,精神振奋以后继续赌。
他的水平很差,基本上逢赌必输,但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仗着家大业大想把本钱赢回来,甚至在赌场上重振家业。
没多久,福贵把房地产都输给龙二,成了赤贫的无产阶级,他爹在搬家之前就给气死了。
那座宅院和田产,也成了龙二的囊中物。
老话说人就怕“吃喝嫖赌抽”,其实“吃喝嫖”对于穷人来说是大事,可对于家底丰厚的家族来说,这算什么?
人的胃口就那么点大,拼命吃喝又能花费多少?就不用说了,从来没有因为败家的事情。
真正的问题是,人在“吃喝嫖”的过程中,逐渐不求上进,然后变得又懒又不愿意思考,这就走上一条不归路。
地主少爷福贵因此返贫,穷人要是染上这些毛病,一辈子也翻身无望了。
自甘堕落才是人生的无底洞。
福贵不求上进以后,也就没有干事业的雄心,可人是有欲望的,不管是重振家业或者发家致富,人总想向上走,心甘情愿躺平挨锤的恐怕没有。
那不求上进的人,如何满足欲望?
只有了。
这种事情不用付出辛苦的劳动,也不用积累资本,只要坐在赌桌上,就有无限可能,说不定一把下去能少奋斗几十年。
每个赌徒都是这么想的,但每个赌徒都在赌桌上输的裤衩都不剩,因为赌场无赢家。
当然,不只是玩牌耍筛子,那些什么都不懂听个小道消息就去炒股的、发现风口不调查不研究就去创业的、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人的赏识上的,本质上都是赌。
事实证明,凡是内心想赌一把的事情,往往要输,江湖称为“薛定谔的赌。”
所以像福贵这种富裕家族,只要没遇上改朝换代,本分经营产业过日子,基本不会掉落阶层,更不可能迅速返贫。
但要是内心产生赌一把的念头,那就快了。
葛优演的福贵,郭涛演的春生
穷人翻身的普遍路径是慢慢积累,类似于福贵家族一样,如果赶上历史进程走在时代风口上,只要活下来,大概率能迅速翻身。
最典型是春生。
春生是赌场伺候人的小二,后来跟着福贵到处唱皮影戏,结果被抓壮丁。不过俩人运气好,没在淮海战役中被打死,保住一条小命。
随着解放军渡江南下,福贵从小人物的本能出发,想活着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过日子。
而春生参加了解放军,跟随部队继续南下,后来又奔赴朝鲜战场,成为根正苗红的解放干部。
没过几年,春生被提拔为区长,算是彻底翻身了。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春生能翻身也是赌。
不过福贵是不求上进碰运气的赌,春生是选定方向孤注一掷的赌,他原本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仅有的资本就是一条命,想翻身只能把命押上赌一把。
富人福贵需求稳,穷人春生要搏命。
这个和之前说的不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不过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面前,什么都不是。
那个龙二也不怎么富裕,勉强混口饭吃,费尽心机赢了福贵的家业,成了光宗耀祖的地主。结果4年后中国解放了,龙二被划成地主,拉出去公审枪毙。
龙二对福贵喊:“我是替你死的啊。”
怨谁呢?
要是谁都能看清历史的进程,天下就没那么多穷人了,很多走过的弯路也可以避免。
二、
全国解放之后,福贵和春生都没想到,他们将以另一种方式再见面。
那是50年代后期,国家为了大规模工业化,把福贵和其他人被组织起来,大炼钢铁为工业化服务。
在全民为公的年代,福贵的儿子有庆也得参加炼钢。
有天他实在累得不行,便在土墙后边睡着了,什么都听不见。正好新来的区长在倒车,不小心撞到土墙,有庆被砸的血肉模糊,很快就不行了。
镇长找到福贵,话里话外都透露一个意思,新区长是领导,要不就算了吧?
福贵早已不是曾经的少爷,不过是一介平头老百姓,根本不可能硬刚区长,把有庆埋在山头,也就算了。
要不能怎么办?
新区长坐车到有庆坟前,送上一个花圈,福贵这才发现,撞死儿子的新区长就是春生。
春生望着福贵说了一句话:“怎么是你的儿子?”
不知你们是怎么看的,反正我听着这句话挺来气。
难道其他人的儿子,就能随便撞了?就凭你春生做了区长,就能撞死别人的儿子不用偿命?
“怎么是你的儿子”,说明一个问题:
春生对撞死人的愧疚,只因他是故人福贵的儿子,而不是对于死者和家属的愧疚。
如果有庆不是福贵的儿子,恐怕春生连这点愧疚都没有。
看到这里你就能明白,曾经的穷人春生翻身以后,已经失去对底层人民的共情心理,成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大人。
而那个位置,以前是属于福贵的。
也就是说,春生和福贵的社会阶层转变之后,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屁股决定脑袋。
坐在什么位置,便想什么事情,说什么话。
当年的军民鱼水情,已经变的鱼是鱼水是水,恐怕用不了多久就相忘于江湖了。
春生和福贵的问题不是个例。
有人曾经吐槽,这些年镇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没人反对过,而且其他人也不敢反对。
因为镇长是代表组织的领导,反对镇长,很可能被解释为反对组织,某些领导也利用对组织的解释权,随便给反对他的人扣帽子。
所以镇长和区长管理的地方,都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他们则是说一不二的国王。
如果只有个别领导是这样,那也没什么,做领导总有强势和弱势的区别,强势领导说一不二是常态。
可镇长和区长都是屁股决定脑袋,那问题就大了。
镇上有区,区上有县,县上有市,市上有省......每一级领导都这样的话,说明从省到村,遍布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每个独立王国都有一个春生式的国王。
他们撞死人没有愧疚,不把穷人的命当命,稍微有点愧疚还是因为故人的儿子。只有和国王沾亲带故,才能享受到调动工作的福利,以及同情和送花圈的待遇。
普通老百姓是没资格的。
他们的孩子被撞了,找个地方埋了拉倒,绝对不能给区长上眼药。
在《活着》的世界里,表面上看是故人重逢,背后却是权力结构固化。
三、
解决权力结构固化的方法,在电影里出现过,但走到那个最终解决方法之前,还需要一点过程。
我们来捋一下这个过程。
刚开始大炼钢铁的时候,镇长到福贵家里收铁器,要集中到土钢炉里炼钢。
巩俐演的家珍是福贵老婆,心疼家里的锅碗瓢盆,问镇长:“家里没有锅灶,那我们怎么吃饭啊?”
镇长大手一挥:“镇上办了大食堂,什么时候饿了,只要你抬抬腿,往食堂门里一跨,鱼呀肉呀,撑死咱们。”
听听这话就有问题。
那可是50年代后期,一年能吃一顿肉就不错了,谁家能扛住每天大鱼大肉?再说了,昨天还吃不饱饭呢,明天就能吃的撑死,也不想想粮食和鱼肉哪来的。
不过他们不再乎,只管敞开肚子吃就是了。
因为在办大食堂的时候,镇上居民家里的牲畜也充公了,能撑死他们的鱼和肉,都是以前人们舍不得杀的牲畜。
反正不是自己的东西了,浪费多少都不心疼,公家的财产能捞一把是一把,不占便宜是王八蛋。
福贵家有两只羊,也和其他人的羊一起充公到大食堂了。结果隔几天就杀一只,给大家做羊肉吃。
家珍还奇怪,怎么又吃肉了。
就这么胡吃海喝了不长时间,大食堂里的粮食告罄,满足不了大家的伙食需求,粮食危机来了。
接下来把《让子弹飞》拉进来客串一会。
有些话不好明说,我尽量简单明了一点,免得大家跳戏。
粮食危机的几年后,葛优演的师爷想了一个办法,准备把田分了,各家种各家的田,不用吃大食堂了。
张麻子不同意。
他认为集体公有的生产关系不能变,一旦生产关系变了,整个国家制度就要变,到那个时候就不能保护百姓的利益,还得被外国压榨盘剥,于是顶着压力把分田的建议驳回去,还批评了想分田的师爷。
而且他也知道基层的问题,比如春生的独立王国,撞死人不用偿命等等,这些他都是知道的。
有次张麻子请客吃饭,对在座的各位说:
“现在用几盒香烟就可以把一个党支部书记给贿赂了,如果把女儿嫁给一个干部,那就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和工人农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了。”
你说春生和福贵是不是对立的?镇长和居民是不是对立的?
要不是对立阶级的话,春生撞死人之后,不会一点惩罚都没有,其他目击者更不会话都不敢多说。
在张麻子看来,粮食危机后的分田和春生的独立王国,归根结底都是修正主义,本质上是一回事。
于是他把两件事合在一起,想用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解决问题。
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整顿和教育。
比如投机倒把的、贪污的、薅羊毛的、损公肥私的等等,都要在这次整顿中得到教育,让他们以后不能做坏事了。
但是这次整顿教育很不成功。
师爷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基层干部,尤其是处理经济领域的问题,说春生和镇长等干部是没问题的,不过是收了几盒香烟而已,改了就行了。
也就是人没问题,错误也不大。
张麻子说不对,这不是小小的经济问题,教育对象也不是基层干部,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问题,要教育的是各级当权者,尤其是师爷这种高层。
他亲自把社教运动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要从大方向下手,别什么事都往基层推。
张麻子折腾了半天,但各地都反响冷淡,什么工作都推不下去,别说清组织和思想了,连贪污受贿都清不动了。
到后来他的文章也被截住,发不出来。
张麻子从来没有如此失落,以前斩黄四郎的时候,身边还有几个兄弟,如今住进鹅城,兄弟们还在,却要和师爷去浦东了。
他思来想去,既然到处都是独立王国,那就重新给鹅城百姓发枪,打烂你们的独立王国。
四、
张麻子打烂独立王国的行动就是大革命。
这个情节电影里没细说,倒是小说里多写了一段。
春生被群众押着游街,胸前挂着大牌子,几个对春生拳打脚踢,狠起来一脚踢在春生脑袋上,发出“咚”的声音,然后躺在地上不动了。
福贵走上去问为什么打他,说春生是旧领导,拉出来批判一下。
一个月后,春生还是上吊死了。
镇长也被拉出去交代问题,不过他的结局算好的,挨了几次打,还能平安回家。
这么说的话,张麻子给鹅城百姓发了枪,已经把独立王国打烂了。
但打烂之后该怎么办,没人知道。
小说里批斗镇长的一段很有意思。
当时他们正在田里干活,突然走来一群16、7岁的,趾高气扬的样子和二百五似的,指着墙壁就问为什么没有标语。
镇长点头哈腰,赶紧说刷上啦,在屋子后边呢。
那些掌握生杀大权,根本看不起镇长,吹起哨子就让所有人集合。
集合起来干嘛?
弄权呗。
他们问有没有地主,又问有没有富农,再问有没有走资派?听说都没有以后,指着镇长的鼻子说,那你就是走资派,带走。
而且想动员群众,让他们反抗镇长的统治,但是福贵等人也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说镇长没欺负他们。
轻蔑的说,不可救药。
这件事里有几个信息:
完全不知道大革命的目的,也不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甚至连发动群众的方法都不懂,只是仗着张麻子给的权力横行霸道。
福贵等人也不知道大革命在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在革命中属于什么地位,以及该如何配合张麻子的大革命。
他们以为大革命就是抓人,为了防止被抓,还躲得远远的。
总之,参与其中的人都不知道要干嘛。
于是只能搞破坏,打烂独立王国之后一脸茫然,陷入没事找事的死循环。福贵等人开始反感,进而反感大革命,为大革命彻底失败埋下伏笔。
唯一知道大革命要干嘛的是张麻子。
但是这盘棋太大,他需要系统帮他实现目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那么当系统失灵、福贵这种群众又反感的时候,张麻子的失败也就顺其自然了。
这是执行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基本没有解决的办法。
最后结果是大破了,却没有大立。
张麻子也只能感叹,这届鹅城百姓带不动。
五、
福贵败家的时候,龙二送给他一个皮影戏箱子,福贵带着皮影走南闯北,养活了一家老小。
那些幕布后的皮影,被两根木棍操控,表演出让人惊叹的动作。
而摆动木棍的,却是另一个人的手。
其实福贵、春生、龙二、镇长、师爷甚至张麻子,又何尝不是幕布后的皮影。他们表演出来的动作,时而激昂时而哀叹,无非是皮影后面的手,需要他们做出的动作。
那只手有时候是命运,有时候是局势。
真可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以前住在温州文成偏远的村子里,年关将近的时候,总是很热闹的,不是听到这家娶媳妇,就是那家上梁。
公公是村子里小有名气的老木匠,每每要是哪户人家有上梁,那户人家的当家人就会寻上门来请他去举行上梁仪式。村子里所说的上梁就是房屋顶部最高的一根中梁要挑吉日进行安装,“中梁,代表整座厝宅本身的安详,它本身所担负的如同一家之长栋梁的角色。”古语:上梁有如人之加冠。所以上梁仪式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娶媳妇。
由于这些年孩子在县城读书,所以我回村子的次数也就少了,偶尔一次碰到上梁,还是会精神高涨,仿佛孩童时期那抢抛梁馒头的画面又逆着时光走来——“上梁喽,上梁喽,抢抛梁馒头去哦!”总有那么爱凑热闹的声音从村头一直喊道村尾。我们这一群孩子,要是听到这个声音也特别兴奋,正在跳皮筋、跳格子、扔沙包的,赶忙丢下手中的游戏,跟着人流跑,到了点上只见新房两边垂挂着红布条,红布下放着一个红色水桶,水桶的清水里沉着柏树枝、硬币、鞋垫等好些东西。鞭炮声一响起,师傅就高唱着上梁歌从房梁上抛下馒头、花生、硬币、糖果……大伙儿只顾着低头去抢,即使脑袋或身子被重重的抛梁馒头砸中,大家也不顾了,因为掉在地上的馒头你不及时捡起,就会马上被别人捡了。有些妇女老练的,干脆拿来被单,师傅往哪里扔,被单就往哪里挪,现场的人们是大汗淋漓,也是欢声不断。要是抢到一个硬币,无论是一毛的还是五毛的,对我们孩子而言,那是极欢喜的事情。想来,抛梁的画面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听公公说,上梁前要先择梁,就是挑个好日子,从林中选一棵上好的木材才能当这“中梁”的职责,而不是任何一棵树都可以有如此担当。在林中择树,木匠师傅口里还会念着:“梁上中间地,六亲九照听言音,看着容易,做着难……”选中的树木就会被系上红绳,这样来林子里的人就知道,这个树已经被选为“栋梁”了。
“小小一条草,长大一条木。”公公嘴里也默默念着,“作为木匠师傅,我们都很感恩的,一棵小树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是不容易的,所以被选中的木材也要物尽其用,一般上好的木材第一节,也就是接近根部的那一节会被做状元牌,第二节也就是中间部分做大栋梁,第三节做石锤。”砍好的木材就要横在院中宽敞的地方,当然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因为栋梁木已经是非凡之物,需要轻放在木叉上,再取个吉日进行上梁仪式。《文成县志》就有载:取吉利,旧时建房,极重“吉利”。请风水先生用罗盘针择基定向;取吉日奠基定磉,在中柱处要安础盘,盘下分别埋放“百子罐”与“朱砂碗”,表示落地生根,百煞已治,财丁兴旺;按吉时竖柱上梁,最后办完工酒庆贺。1980 年后,按城乡规划建房,习俗简化,但上梁俗仍沿,而摆完工酒日趋排场,并不亚于结婚喜筵。在取吉日时,主木匠就会说些吉利话:“寅年某月未定时辰,主人翁择起吉日吉时辰,鲁班师傅来祭梁,次梁佰事飞佰梁,莲花三宗取个大栋梁,经过三十六弯三十六架,谁人看见锌大人所彩,黄阳两见抬来,六亲九照喜洋洋,鲁班师傅做起马马三只脚,做起长杆三长六,左量量,右量量,正好是一条大栋梁,六亲九照来祝梁。”(方言翻译)
到了上梁吉日,村子里会有好些“相帮人”过来帮忙,所谓的“相帮”就是“建房时,各亲友睦邻相助。有劳力者送工,工数不拘多少;有送猪肉、豆腐、菜、点心料、大米等的,俗叫"送人事”;也有直接送钱以示庆贺的。”“相帮人”也不是越多越好,也有讲究,看房子的主人盖楼层的层数,每层以双为吉数,一层需要一对“相帮人”,如果盖得是五层楼,那就需要10位“相帮人”。
祭梁时,主人家就要准备“三生福礼”,所谓的“三生福礼”就是鸡、索面、豆腐、水果、鱼干、果品等“三珍海味”,除了将这些放在大门前桌子上的红漆盘子里,还要在盘子里摆放茶叶、纸钱以及木匠师傅用的斧头。在当地称红漆盘子为竽盘,然后主人家一边放鞭炮,师傅站在桌前一边面对着竽盘念着:“竽盘礼面出仙桃,斗灯米碗来实彩,栋梁在桌前,三生福礼在后项,鲁班师傅来发彩,发炮三声,锣鼓三通,打锣锣就响,打鼓鼓有名,名进三声大红火,一社清香,二社清香,三社清香,吉地满回香。”(方言翻译)等师傅念完后,栋梁两头再绑上大红布,指定父母双全的“相帮人”站在房顶,两头齐用力,徐徐往上拉栋梁,这个过程叫“拔梁”。在拔梁的过程中,师傅端着竽盘边沿着楼梯往房顶上走,边说着吉利话:“手拿竽盘绕一圈,此盘不是非万盘,全盘里面出仙盘,生劝金裟看龙盘,头顶乌纱帽,鲁班师傅来讲梁,脚登金梯横木梁。”(方言翻译)
接着安装中梁,安装中梁的过程叫“吻梁”。《文成县志》载:“吻梁,先由主木匠披红,手执角尺墨斗召请鲁班祖师,进行祭梁。上梁时,主家身披红布,栋梁两端缠长红绸(布),由父母双全的数位“利市”人牵红拉上柱顶,先用郎星锤(又叫状元锤)。木做,用后便分挂梁之两头)敲打三下,再由木匠用斧头敲进。”上梁后,就会在栋梁中间“挂金鸡”,就是把柏枝做成的大“红金鸡”挂于栋梁中央,这样可以吓凶星。
在上梁的仪式中,最热闹的一个程序是“抛梁”。抛梁的过程,主木匠一边会提着装有抛梁馒头、硬币、花生、糖果、糕点的红带子往各个方向抛东西,一边会高唱一段上梁歌:“一抛东方甲乙木,代代儿孙真福禄;二抛丙丁与南方,代代儿孙进锭仓;三抛西方甲姓金,代代儿孙时时兴;四抛北方银贵水,福禄寿星连高照;照里主家万代光,五帽头入中堂,五方神龙家中来,主家红火万万红!”(方言翻译)受情绪高涨,在下面的村民就会异口同声地应和:“彩!”师傅站在房梁上抛梁,底下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还会争相取之,场面好不热闹。人越多,主人家越开心,村里人比的也就是人气,人气旺,来年家财也旺。抛梁的东西多少,主要和主人家的物质条件挂钩,听婆婆说,以前村子里一般人家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抛梁馒头就会做得少先;而现在不同,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所以抛得东西也特别多,有时候我同女儿就可以在地上抢十来个硬币和抛梁馒头,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抢得是一份热闹和那一份不变乡俗。
梁上好后,师傅还会说些吉利话收尾:“栋梁放在砖檐上,鲁班师傅起浪兴;一进地杀,入地存;二进地杀,归天去;三进百杀,千里外;天无旗,地无旗,主人翁无旗,相帮人无旗。”之后,就会摆上好菜,招待前来的亲戚朋友,还会给主木匠和“相伴人”包一个红包以讨吉利。公公要是年终收到这样的一个吉利包就会把它给小辈的人,让孩子在读书学习上也讨个吉利,多多少少也寄予了长辈对晚辈的希望。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部分的村民都搬进了套房,那热闹的上梁仪式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知何时,村子还会响起主木匠那熟悉的上梁歌?
小周出游,吃喝玩乐,纵享自由!本文由包芳芳提供!
在农村,好多农民一辈子最大的心事也就2件:一是结婚生子,二是盖新房给儿娶媳妇。
所以若有城里姑娘嫁去农村,听到家婆念叨一句:“盖了房,儿子娶了媳妇,孙子也有了,我对得起老李家(只是以李姓举例说明)列祖列宗了。”你也别觉得惊奇,在农村人来说,这真的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起新屋,盖新房,农村人的大事,自然是不能含糊。上梁这环节,民俗讲究就不少。
看上图,这都是上梁必备的一些面塑,用来跑梁,压门的,各有讲究。
首先,圣虫必须有,一对跑虫,一对盘虫,这是要跑梁的。鱼也是少不了的,鲤跃龙门,年年有余。有龙自然有凤,龙凤呈祥,也是寓意起新屋后家里人才辈出,后代成龙成凤。
还有两对大家看看是啥?
这两对是要放在新房正屋门两边的。这个有个美好寓意,估计现在农村年轻人也没几个知道了。
这是一对面塑的猪。
在农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这是最好的年景,最好的日子了。盖新房,怎么能少了两对白白胖胖的面塑肥猪呢?猪,鸡,都是农家的好彩头。
肥猪拱门,大吉大利,寓意发大财。这在民俗讲究里很重要,必不可少的。
垫了红纸的各种寓意美好的面塑,都是用来压梁的。双龙跑梁,是留下最后一根主梁,由木匠师傅最后吉时安放,此为上大梁。
梁上要挂红,双龙跑梁(面塑圣虫),木匠师傅唱喜歌,扔小饽饽和喜糖。
主梁上披红,都是各种红花被面之类,看起来非常喜庆。披红挂彩,也是寓意起新屋后日子红红火火,越过越好。
农村上梁的日子选择也很有讲究,要选吉日吉时,比娶媳妇还隆重。上大梁的日子,若是早上能下几分钟小雨,半上午出了大太阳,中午上梁时阳光灿烂,这被誉为上好的吉兆。
龙行雨嘛,上梁大日子,连天上的龙王都助兴,可是后辈要出人才,要发家的极好寓意。
这个叫升。现在农村也不好找了。上梁时做的小饽饽,必须装在这个升里,递到房顶上梁木匠手里,从升里摸出小饽饽,向房子的各个方位,边念喜歌边扔。
升,寓意步步高升,升官发财。更讲究的还会在装满小饽饽的升中心,插一杆称,寓意称心如意,从此高升。
这是上大梁扔的小饽饽,各种的精怪样式面塑。里面都有包的东西。有糕,有石子等,也是年年高升,称心如意之意。
胶东农村习俗,以为吃了上大梁抢到的小饽饽,也很吉庆。尤其是吃了包着石头的小饽饽,老人们说不犯心疼病。
一定有细心人看到了小饽饽之间的粽子。“粽”在我们老家农村土话里,谐音“挣”。挣钱的那个挣。所以呢,这个粽子也是必须要有的。
农村的民俗文化,其实很多繁琐的讲究,只有一个美好寓意,就是希望日子从此更红火。他们以为,这些,都离不开农村人信服的各类仙家的护佑,借此机会上供,也是懂规矩,知道感恩的表示。
上梁那日,很多城里回来的农二代,也是各种好奇,看到什么都问。农村老人感慨说,怕是以后起屋上梁,懂套路的都没有了。
农村,农民,农业,关注阿兮随笔,为您分享农村事,共同探讨三农话题。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近些年在很多的农村地区兴起了建祠堂的热潮,特别是在南方地区,一般宗族观念比较重,不少村子里又都是一个宗族的,所以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大家也纷纷想着重新修建一下祠堂。
而我们村里就是如此,在十多年前本来修建了一个祠堂,但是受到周边村子的影响,他们修建的祠堂非常的高大上,而我村的祠堂破旧又小,所以村民商量着要给它重新修建一下,至少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一些。于是大家一商量,每家每户按人丁出钱建祠堂,其中每个人丁就是4000元。
当钱筹到位以后,今年很快就开工了。而在前几天还到了最关键的环节——上梁。这对于建房子来说可是大事情,好些在外面打工的都特意赶回来了。
现在很多的房子都是平房,自然是不需要上梁了。但是在以前的房子都是瓦房,上梁也就意味着房子马上就要完工了。
但是在当天上梁的时候,才举行到一半,很快就下起了大雨。可是村民们一个个都在冒雨干活,就连下面围观的人也是站在雨下面。
当时好些老人就纷纷说,这个是好事情,因为自古以来就有“雨浇梁,辈辈强”,还有人则说“千金难买雨浇粱”。意思是说在上粱的时候如果下雨了,这个是好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这预示着后代会一代比一代强。
那这话有没有依据呢?上梁本来是大事情,为何下雨还说是好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雨浇梁”的传说关于这种说法,在民间是有一个传说的,据说还和姜子牙有关。
在殷商时代的时候,姜子牙奉师命下山。因为当时他也还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就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就去投奔一个他的好朋友宋异人。
这个叫宋异人的朋友对姜子牙也非常的仗义,不仅把他安顿在自己家里,而且还掏钱让他去做买卖。但是姜子牙不是做生意的料,总是不断的亏损。
宋异人家的后院有一块地,房子建到一半就没建了。姜子牙看到了也知道这是风水宝地,就好奇为什么房子建一部分就没建了。
而宋异人告诉他,之前其实盖了几次房子,但都是在上梁的时候,就会莫名失火。姜子牙得知后,为了报答其对自己的慷慨相助,决定出手相助。
当他的朋友再一次建房子的时候,到了上梁这一步了,天空又突然出现了一个大火球,姜子牙看到了就立即施法降雨,很快就把大火浇灭了,而工人们也是冒雨就把上梁完成了。
房子顺利建好以后,宋异人一家果然是运势非凡,并且一代比一代强。于是在民间就有了“雨浇梁,辈辈强”。
在有些地方则流传着“千金难买雨浇梁”的说法,认为在上梁的时候遇到下雨,这个就是吉兆,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是在上梁的时候,怎么可能每次都会遇到下雨呢?因此在后来为了图个吉利,多数人在上梁的时候如果没有下雨,就会特意举行“浇粱”的仪式,即用干净的水撒在房梁上面,或者是用白酒象征性的撒在房梁上,这样寓意着风调雨顺。
在有的地方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会特意在水里面还放一些钱币,以此来浇粱,寓意着财源滚滚。
“雨浇梁,辈辈强”的现实意义房梁对于房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有一个成语叫“栋梁之材”,而这里的粱最初就是指房梁,指的是在房子中担任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的。
而在民间有人说盖房上梁遇到下雨,这虽然是吉兆,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因为在以前的房子多数都是砖木结果的,而房梁是房子中最主要的构建,并且当时都是榫卯结构的,特别是房梁这根木材,制作的时候更是十分的讲究,是不能有铁钉等物件的。
因此在上梁的时候,如果正好就下了一场雨,这样不仅是一个好的预兆,同时下雨以后就会让房梁之间的榫头和卯眼经雨水浸润后结合得更充分,如此一来房子的结构就会更加牢固,这样也契合了建筑稳固、基业长青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