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兔年,许多人在用兔的成语送祝福,
比如“大展宏兔”、“前兔无量”、“兔飞猛进”……真是很提气。
其实,关于“兔”的成语还真不少。诗词君分享12个带兔的成语,愿你在兔年才华横溢。
01
守株待兔
【释义】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故事】一只兔子,撞在木桩上死了,一个农人偶然捡到,很高兴。为了再次捡到兔子,他活也不干了,天天守着木桩,却再也没捡到兔子了。
【出处】《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02
一雕双兔
【释义】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出处】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
03
兔走乌飞
【释义】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出处】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
04
兔丝燕麦
【释义】 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05
兔头麞【suō】脑
【释义】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出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麞脑之人。”
06
兔死狐悲
【释义】原意为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
【出处】元·脱脱《宋史·李全传》:宝庆三年二月,杨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全诺。
07
兔走鹘落
【释义】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处】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师塔铭》:“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
08
兔角牛翼
【释义】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之比喻不合情理之事。
【出处】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
09
动如脱兔
【释义】比喻行动敏捷。“动如脱兔”常与“静若处子”连用。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10
东门逐兔
【释义】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东门黄犬”。
【故事】秦朝末年,丞相李斯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入狱,秦二世派宦官赵高去审理他的案子。赵高本来与李斯有仇,便乘机把他的家族和宾客全部抓了起来,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李斯十分后悔从政,在被行刑前对次子说多想与他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猎兔子。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11
兔死狗烹
【释义】把抓住兔子的猎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业后就把有功之臣杀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专权。
【出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2
东兔西乌
【释义】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出处】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13
惊猿脱兔
【释义】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14
狡兔三窟
【释义】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具有贬义色彩,通常在表示某人工于心计为人狡猾的时候使用。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5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释义】狮子捕杀兔子仍然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解决。
【出处】明末清初·黄宗羲《<称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16
见兔放鹰
【释义】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17
得兔忘蹄
【释义】蹄,一种捕兔的工具。意思是捕到了兔子,就忘记了捕兔的工具。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18
见兔顾犬
【释义】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癸卯兔年,许多人在用兔的成语送祝福,
比如“大展宏兔”、“前兔无量”、“兔飞猛进”……真是很提气。
其实,关于“兔”的成语还真不少。诗词君分享12个带兔的成语,愿你在兔年才华横溢。
01
守株待兔
【释义】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故事】一只兔子,撞在木桩上死了,一个农人偶然捡到,很高兴。为了再次捡到兔子,他活也不干了,天天守着木桩,却再也没捡到兔子了。
【出处】《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02
一雕双兔
【释义】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出处】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
03
兔走乌飞
【释义】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出处】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
04
兔丝燕麦
【释义】 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05
兔头麞【suō】脑
【释义】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出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麞脑之人。”
06
兔死狐悲
【释义】原意为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
【出处】元·脱脱《宋史·李全传》:宝庆三年二月,杨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全诺。
07
兔走鹘落
【释义】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处】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师塔铭》:“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
08
兔角牛翼
【释义】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之比喻不合情理之事。
【出处】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
09
动如脱兔
【释义】比喻行动敏捷。“动如脱兔”常与“静若处子”连用。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10
东门逐兔
【释义】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东门黄犬”。
【故事】秦朝末年,丞相李斯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入狱,秦二世派宦官赵高去审理他的案子。赵高本来与李斯有仇,便乘机把他的家族和宾客全部抓了起来,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李斯十分后悔从政,在被行刑前对次子说多想与他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猎兔子。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11
兔死狗烹
【释义】把抓住兔子的猎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业后就把有功之臣杀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专权。
【出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2
东兔西乌
【释义】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出处】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13
惊猿脱兔
【释义】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14
狡兔三窟
【释义】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具有贬义色彩,通常在表示某人工于心计为人狡猾的时候使用。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5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释义】狮子捕杀兔子仍然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解决。
【出处】明末清初·黄宗羲《<称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16
见兔放鹰
【释义】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17
得兔忘蹄
【释义】蹄,一种捕兔的工具。意思是捕到了兔子,就忘记了捕兔的工具。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18
见兔顾犬
【释义】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虚构了诸葛亮仅率一班文官和2500名兵士,设计“空城计”,吓退了率15万大军围城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司马懿在解释退军的原因时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诸葛亮也有类似的论述,令人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
司马懿为何手握重兵,却被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很多人认为,罗贯中假借司马懿、诸葛亮之口,所说的诸葛亮一生谨慎,必不会冒险而为;如此做作,必有埋伏,以引诱司马懿入彀的说法,确有道理。
不过,也有人认为,司马懿的上述说辞,不过是掩饰其内心的真实意图的托词。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是他得以在曹魏朝廷立足的资本。擒拿诸葛亮,固然为不世的功勋,但心腹大患既除,魏帝自然不会再重视司马懿。甚至还会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故司马懿断然放弃逞一时之快擒拿诸葛亮的欲望,放虎归山。以诸葛亮作为增加自己在魏帝心目中重量的砝码。
很多人认为,战争的目的,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击败、消灭敌人,实现己方的最大利益。现实中,又怎么会发生敌方统帅深陷险境,无路可逃,追击者会故意释放他的事情呢?历史告诉我们,北朝东魏时,还真曾有这样两则“神奇”战例。
一、东魏猛将彭乐私释西魏主帅宇文泰第一则战例,是东魏猛将彭乐,在邙山之战时,私纵西魏权臣、主帅宇文泰的事。
影视剧中的宇文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爆发起义,加之统治集团腐朽、内讧,曾经一度强大的北魏,成权臣高欢控制的东魏,及权臣宇文泰控制下的西魏。东、西魏为争权夺利,频繁激战。因537年先后爆发的小关之战、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洛水与渭水之间)之战,及538年的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之战,东魏军皆大败,丧师失地,锐气丧尽。因此,高欢亟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掌握主动。
彭乐(?—551年),安定人,字兴。他曾参加北魏末农民起义,后先投靠尔朱荣,又转投高欢,作战勇猛,是高欢手下有名的骁将。537年十月,彭乐随高欢征讨西魏。在东、西魏最后决战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洛水与渭水之间)之战中,彭乐趁醉冲入战阵,与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部交战。彭乐虽勇冠三军,势不可挡,但也被西魏军刺伤,肠子流出,无法塞回。彭乐索性截断肠子,继续率部奋战。宇文护部因此大败,枕籍死者万余人。
宇文护剧照
543年,东、西魏爆发邙山之战。彭乐率数千精骑,悍然冲击西魏军大营,所向披靡,俘虏了西魏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临洮王元柬、蜀郡王元荣宗、江夏王元升、詹事赵善、督将僚佐等王公贵族官僚,共计四十八人;杀伤无数。
西魏军大败,被迫撤退。高欢使彭乐率军追击。彭乐急追宇文泰不舍,宇文泰见无路可逃,就返马转身劝彭乐说:“痴男子,若我今日被擒杀,你日后再凭什么立功呢?你现在为何不赶紧返回我军前营,掳取我们来不及带走的金银财宝呢?”彭乐听说,感觉有理,竟私自释放了宇文泰,只是将宇文泰的一束金带作为战利品带了回来。
返回东魏军营地后,彭乐将金带上缴,并向高欢汇报:宇文泰虽侥幸逃脱了追杀,不过自此必胆怯心虚,不敢再与我军抗衡了。高欢细听彭乐禀报后,感觉蹊跷,于是变色厉声,诘问彭乐实情。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的彭乐心虚胆颤,一股脑地竟将宇文泰劝自己释放他的原话也供认出来。还极力向高欢表明:我可不是因为他说的这些话,才释放他的啊!高欢听后,勃然大怒,摁住彭乐的头,在地上狠狠地磕了几十下;又拔出佩剑,搁他头上,象征性的砍了三次。终未杀他,勒令他今后效力赎罪。
高欢
意图将功补过的彭乐请求高欢再拨给他五千精骑,再去擒拿宇文泰。高欢回道:你既然释放了他,为何又要再去抓他呢?况且他现在肯定已经逃得远远地了,你还追的上吗?高欢命人取了三千匹绢来,全堆压在彭乐身上。皮糙肉厚、勇猛无敌的彭乐勉强承受住,没有象普通人那样被如此重物压得狂吐鲜血,窒息而亡。于是,渐消怒火的高欢,很“慷慨”地将这三千匹绢赐给了贪财如命的彭乐。
彭乐虽然很想再在战场上遇到宇文泰,将其擒捉,以立不世功勋。可惜的是,能象邙山之战那样,可以直面落单的敌军统帅,将其生擒活捉,这种幸运的概率,应该比现在中百万、千万彩票大奖都难得多。令彭乐遗憾终生的是,他终归再没有遇到这种好运气。北齐建国后,彭乐官职虽不断升迁,由司徒而太尉,而陈留王,但天保二年(551年),彭乐因被诬陷谋反被诛杀。被他私释的宇文泰,在西魏厉行改革,终使原本弱于东魏的西魏国力日盛。至宇文泰子宇文邕在位时,于公元577年,灭亡高氏北齐,统一北方。彭乐若泉下有知,不知会是何心情呢?
二、东魏名将慕容绍宗私释叛将侯景慕容绍宗(501年—549年),字绍宗,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人。他是被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前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后代。北魏末,他曾为尔朱氏部将,后归顺高欢。
慕容绍宗剧照
慕容绍宗智谋百出,擅长用兵,是东魏名将,颇受高欢器重。东魏大将侯景也拜他为师,学习兵法。
侯景(503—552年),本姓侯骨,字万景,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羯族人。他少年时就品行低劣,剽悍好武,擅长骑射,后在怀朔镇为兵。北魏末,六镇爆发起义,侯景先投靠尔朱荣,后归顺高欢。因他素有谋略,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司徒、定州刺史,统治今河南一带。高欢素知侯景桀骜不驯,因其勇武,堪与宇文泰抗衡,故对其劣迹,多加隐忍。
高欢临终前,对即将继位的长子高澄说:“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战功显赫,飞扬跋扈。我活着,尚能控制他;我死后,你肯定无法驾驭他。侯景必然桀骜叛乱。现在诸将中,能打败他的,恐怕只有慕容绍宗了。我以往之所以一直不重用慕容绍宗,就是想把他留给你。你重用他,他必对你感恩戴德,以死为报。”
高澄剧照
547年,高欢死。侯景果然因与高澄素有矛盾,遂先降西魏宇文泰;因宇文泰对其颇加怀疑、戒备,侯景转而投降南朝梁武帝萧衍。高澄得知侯景叛乱,派韩轨等率军前往平叛。侯景得知后,不屑一顾,他讥讽韩轨是“啖猪肠小儿”。不久,韩轨军被侯景击败。
高澄得知败讯后,想起了高欢临终遗言,遂改派慕容绍宗为主帅,奔赴前线。侯景得知此讯息后,面露惊惧之色,对左右说:“是谁教这个鲜卑小儿(此处系侯景对高澄的蔑称)派慕容绍宗前来的?难道高王(高欢)没死吗?”
十二月,慕容绍宗率军与侯景在涡阳(今安徽蒙城)决战。慕容绍宗率军长驱直进,侯景则紧闭营垒,不与交战。待东魏军锐气丧尽。再趁势出击,东魏军大败,慕容绍宗也坠马受伤。慕容绍宗总结教训,改变策略,采用持久战术与侯景军对峙。若干时日后,侯景军粮草耗尽,军心涣散,不断有将士投降。
548年正月,侯景率800残部突围南渡,投奔梁朝。慕容绍宗率军紧追不舍。侯景派人对慕容绍宗说道:“我若被俘,高氏还会继续重用您吗?”慕容绍宗深感有理,于是停止追击,放任侯景逃入江南,最终酿成毁坏南朝数百年繁华的“侯景之乱”。
文史君说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文种辅佐勾践复仇雪耻,灭亡吴国。事成后,范蠡悄然离开越国,并给文种写信,提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最终被勾践逼迫自尽。血腥的史实,使后人,尤其是后世为人臣者,在处理公务时,往往将私欲凌驾于公义之上,因私害公,甚至做出诸如彭乐、慕容绍宗这样为图私利,为增加自己在君主心目中的重量,作为今后邀功请赏、升迁发财的资本,而私自释放敌酋的举动来。宇文泰、侯景仅凭寥寥数语,即可摆脱走投无路的困境,避免了被俘杀的厄运,也可以说是对此卑劣人性颇有洞察和研究了。双方不约而同的默契与配合,共同造就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神迹”。
参考文献1.(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2.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