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楞严经全文白话文(楞严经全文白话文读诵普通话)

时间:2024-01-30 18:45:49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楞严经》(卷九)原文及译文,佛门极要经典与破魔宝典

卷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於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译文】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中,有些人不凭借禅那,也没有大智慧,但是却能够做到执守身心而不去行淫欲,於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中没有任何的杂思乱想,不去沾染一切爱欲,不留恋欲界,那麽这种人的应念报身就是梵侣。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梵众天。有些人将各种欲望积习除掉,离弃欲界,本心已经显现,并且对於各种戒律都乐意去随顺持守,那麽,这种人在业果应报的时候便能够行使梵德,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梵辅天。有些修行人身体和心灵皆妙明圆满,言行举止威仪俱全,身心清净严守禁戒,并且时时明心参悟,那麽,这种人在业报应念时,能统领梵众而成为大梵王,像这一类人名叫大梵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苦恼是没法逼迫他们的。他们虽然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觉三摩地,但是在他们的清净心中,各种烦恼都不能有所扰动。这就叫做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译文】阿难,其次,有些修心者在梵天统领摄收梵人,圆满成就了梵行,澄明之心寂然不动,於寂静中湛然生出光明,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少光天,光明与光明相互燃照,光耀无边无尽,映照著十方世界遍体成为晶莹的琉璃世界,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量光天。吸收执持圆融的智慧,成就了圆融本体,自然生发出清净教体,并且能应用无尽,像这一类人名叫光音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懮虑烦恼皆不能逼迫他们。虽然他们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清净的心中,已经制伏了粗显的烦恼,这叫做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译文】阿难,有这样的天人,他们头顶的圆光成为声音,透过声音显露出奇妙的智慧,发扬为精湛的行为,通达寂灭之乐,这一类人名叫少净天。清净和虚空显现於前,并能将这空净引发致无际境地,在无际的空净之中擭得身心的轻松安祥,成就了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无量净天。世界和身心一切都圆融清净,清净德行成就圆满,种种清净妙景皆现示面前,归於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遍净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具有大随顺心,身心安稳,获得了无量的快乐。虽然他们并不是修行获得真正的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安稳的心中充溢著无量的欢喜,这就叫做三禅。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麤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於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後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译文】阿难,又有这样的天人,他们的身心并不受烦恼的逼迫,其苦因已经除尽,但又不住在喜乐之中,因为久住在苦和乐之中必然会生败坏,因此他们将苦乐二心同时都舍弃了,种种粗重的烦恼也相随而灭,从而生出清净的福性,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生天。舍弃了苦乐的心圆融无碍,能够妙解清净,在无遮的福性中,获得奇妙的随顺心,能够穷尽未来的边界,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爱天。阿难,从这些天中来看,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追求的即是无量的清净光辉和圆满光明的福德,并且通过修行证得了这种境界并住在其中,那麽,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广果天。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即是厌弃苦和乐,经过相续不断地精进研究,终於完全穷究了这种舍心之道,从而使身体和心灵同时得到寂灭,心虑像死灰一样凝息,经历五百劫,这种人既然是以厌弃生灭为修行的因地,因此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此则初半劫灭,後半劫生,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想天。阿难,这四等上流之人,世间一切种种苦乐境界都不能动摇他们。虽然他们修持的不是无为真不动地,但於心中还是有所得,并且其功夫的运用臻於纯熟,这就叫做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於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於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译文】阿难,这当中还有五还天。对於在下界中带来的九种烦恼习气,同时都灭尽了,苦与乐也双双消亡,在下界居住时无所选择而居,由於具有苦乐皆舍的这种舍心,因此在分别不同的众生中,都能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二心都灭除了,争斗之心自然不交加於他,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烦天。他像箭弩一样的独往独行,探究交往无烦恼的境地,这一类人名叫无热天。十方世界对他来说都妙现出圆融澄明的境相,而没有一切尘相沉垢,像这一类人名叫善见天。精妙的观见现於眼前,陶铸成无碍的见解,像这一类人名叫善现天。究竟各种各样的道理,穷究色性的本性,而进入了无边际的境界,像这一类人名叫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麤人所不能见。

【译文】阿难,这五种不还天和那些四禅以及四位天王,他们各各能承领佛旨,但相互间却不能有所知见。如今世间的深山旷野之中以及神圣的道场所在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因此世间的粗俗之人是见不到他们的。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於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於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译文】阿难,前面说的那十八种天人,他们是独往独行而没有交往的,但是他们还没有脱尽自身形质之牵累。从这些天人到前面所叙种种,名叫。另外,阿难,从这个有顶的边际中,其间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能於自己的舍心中发明出智慧,当智慧圆通之时,便出离尘界的牵累,成就阿罗汉果位,而进入菩萨大乘,像这一类人名叫回心大阿罗汉。如果在自己的舍心中完成了舍厌苦乐的成就,觉察到自己的身体仍是障碍,然後消除障碍而入於空澄的这一类人名叫空处。各种的障碍业已消除,在无碍无灭中只留著阿赖耶识,而於末那识只存有微细的滞碍,这一类人名叫识处。空和色都汲有了,识心也跟著消灭了,十方世界寂然无有,无有微细阻碍,像这一类人名叫无所有处。识性丝毫不动摇,於寂灭之中能穷尽种种探究,在无尽之中发明宣扬本性,好像存有又不存有,好像有尽又没有尽,像这一类人名叫非想非非想处。这些欲穷究空而又没有究尽空理,从而在不还天圣道中不能前进者,像这一类人名叫不回心钝阿罗汉。如果从无想各种外道天中,穷处於空无而不知回归,迷惑於有漏智慧,便会重入於轮转之中。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沈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於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於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沈水。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译文】阿难,这众多的天上各种各样的天人,是下界凡夫俗子所种业果的报应酬答,当酬答完时他们仍都要进入轮回之中的。那天人中的天王即是菩萨,他们游於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中,并且逐渐增进自己的修行,进而回向圣佛所修行的道路。阿难,这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显现於前,业果之色尘也已灭尽,从这里到终结名叫无。这都是没有了然妙觉明心的人,积累的妄惑而发生的,妄惑有三界,在此中间不同的妄惑随造业沉溺於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七种恶趣之中,补特伽罗跟从著这类。再次,阿难,这三界中又有四种阿修罗类,如果在鬼道中,由护持法力,乘著神通而入於空,这类阿修罗从卵而生,摄入鬼趣。如果在天人中,因降除功德而遭了贬损,他们所选择居住的地方,邻近日月。这类阿修罗从胎而生出,被摄入人趣之中。有阿修罗王,执持在世界之中,力量深遂无所畏惧,能够与梵王以及天帝释,四天争权夺力,这类阿修罗,因变化而生有,被摄入天趣之中。阿难,另外有一些下劣的阿修罗,生在大海中心漩涡处,早晨游於虚空之中,晚上归回水穴,这类阿修罗因湿气而生有,被摄入畜生之趣之中。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於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译文】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人,以及神仙,天与修罗,精深研究这七种恶趣,原来是昏沉中的各种有为相,皆由妄惑迷想而生,跟从妄惑迷想而随业造作。对於妙明圆融的无为本心来说,这都如同空花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有著落之处。但是,一旦虚惑妄想,便看不到这种根本的道理了。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婬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婬。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婬。云何更随杀盗婬事。

【译文】阿难,这等众生因为不识自己的本心而遭到这样的轮回,经过无量的劫时,还得不到真正的清净,这都是由於随顺杀盗淫而引来的,与此相反的三种则又出生於无杀盗淫。有杀盗淫的名叫鬼趣,无杀盗淫的名叫天趣。这有和无相互影响,从而生发起他们的轮回流转之性。如果能得到圆湛生发三摩提的人,则妙性常寂,有和无二种都没有了,连有无皆无也灭尽了。如果连不杀不盗不淫都没有了,又如何说会有随顺杀盗淫的事呢?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於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即时如来将罢法座。於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於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於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後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译文】阿难,不断除身、口、意三业的惑乱,各自都有各自的私,因为各人的自私同众人的自私有共同之处也有分别之处,并没有一定之处,它们从妄惑而发生,生妄而没有因,也无法寻找究竟。你勉励人们修行,想要得到菩提,就必须要除灭身、口、意三业惑礼,如果不除尽三惑,纵使得到神通,那都只是世间的有为功用。惑礼的三业习气不灭除,就会落入魔道之中。虽然想除妄惑,然而只是加倍虚伪惑妄。如来说那些之所以成为可怜可悲的人,是由自己的妄惑所造成的,并不是菩提的过失。像这样说法,才叫做真正的说法,如果没有这样说,则是魔道的说法。此时,如来就要起身离座,从师子座前拉过七宝几椅,然後回过身来,再斜倚在几傍。如来告诉大众和阿难说:你们这些有学、缘觉、声闻们,今天你们回心趋向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天巳经对你们说了真正的修行之道。你们还没有认识到,在行持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的过程中,毗婆舍那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魔事和魔境显现於前时,你们若不能识破,或者洗心修道不正,就难免会落入邪见。当阴魔、天魔、鬼神、魑魅来和你打交道时,你心中不明白,便会认贼为子,并从中得到少许的功夫却自满自足了。比如说,有一位在四禅中的无闻比丘,狂妄地声言自己证到圣果,结果在天报完毕的时候,只落得一付衰朽的样子。诽谤阿罗汉的,身後就会遭到堕入阿鼻地狱的报应。你们应当认真地听,我今天就来为你们仔仔细细地分辨别认识各种魔道。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译文】阿难起身,同中的众有学者们,欢欢喜喜地向佛顶礼,倾听佛的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慴。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於三昧时。佥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译文】佛告诉阿难和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充满烦恼的世界中的十二类生命,本来的心体是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的,这圆融灵明的心体与十方的佛并没有差别。由於你心生妄想,迷失在理障中,痴迷爱恋便由此发生了,这痴迷遍处发生,因此就相对而有空性生发出来。以空性化解迷痴不曾有所停息,便有有为世界的生发,因此,那十方如微尘一样多的国土中都不是本来清净的,都是因为妄见乱想才得以安住滞留下来。你们应当知道,虚空界是从你的心体中生出来的,就像一片云点缀在空廓的太清里一样,更何况众多世界也是在虚空界中的呢?你们这些人中只一人发露真心而归自元本的心体,那麽这十方空界都会全部消散殒灭。为什麽说在这虚空之中,所有的国土均没有振裂破碎呢?由於你们这些人修习禅定,即在修饰著三摩地,十方的菩萨以及众多无漏大阿罗汉,已修得心体精微通阔无碍,所以能居处於湛然寂灭之中。一切魔王以及鬼神、凡夫,见到他们的宫殿房屋,无端地崩塌裂坏,大地震动,水陆飞腾,无不惊心摄魄。凡夫俗子昏昧而不能觉察到这种变化。那些没有获得除漏尽通而已获足了五种神通的人,还挂念著尘世的操劳,又怎麽能够让你去摧毁他们的处所呢?因此,那些鬼神以及各种天魔、魍魉、妖精,乘你们在修行的时候,全都来扰乱你。然而那种种魔邪气势强盛,但是只要在那些尘世的烦劳中於心中生出妙觉,那麽,种种的魔对你的扰烦就如同用风去吹光,以刀去断水一样,丝毫不能触动你。你就像沸滚的热水,而它就像坚冰,当热气渐渐邻近冰时,很快便使它消殒了,这些魔不过徒具神力而已。但是,这外来的魔是否能破坏扰乱你,这全由你心中的五阴主人来决定。如果主人迷惑,那麽这外来的魔便会得其方便。所以当处在禅那中时,保持著觉悟不惑,那麽,那些魔事便拿你无可奈何了。五阴消散,进入明觉中,那种种的邪魔全都只能藏在幽暗中。光明能够破除黑暗,黑暗挨近光明自然便会消殒。因此,当你明觉时,那些幽暗中的魔怎麽敢来滞留扰乱你的禅定呢?如果不明悟,而是被五阴烦乱所迷的话,那麽,你阿难必然成为魔的弟子,最後成为魔人。像摩登伽女这样特别少见的凶劣法术,她只是用邪咒让你破坏佛的律仪。但於佛律的八万四千行仪中,只毁了一戒,所以,由於你的心体清净的缘故,因此还没有沦溺。但这还是破坏了你的宝觉完全的身,就如像宰相大臣的家,忽然遭到抄家没收,宛转成为一可怜的零落者无处哀救一样。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修行,就要消除脱落各种念头,这些念头如果消落尽了,那麽各种脱尘出世的意念便会精爽妙明,心体便能动静不变,记忆和忘怀如一不二,在你处於这种状态而进入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时,就好似眼睛清明的人处在大幽暗中,虽然心性精明妙净,然而心体还未能发映光明,这就叫做色阴境地。如果眼睛明朗,所见十方朗然洞开而没有一丝幽暗,这叫做色阴尽境地。到此地步的人就能超越劫时的浊暗阻滞。关照这人这种情形的根由,其实仍是其固执妄念所造成的。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於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於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於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於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於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於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阿难,这时应当在这境地中进一步精砺其志,采究妙明本性。当四大编织之身躯不再是羁绊,此刻身体便可以越出障碍,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不过这境地也只是一种功夫,并且是暂时获得,并非是证得圣境。此刻如果心里不作已成佛成圣的想法,那麽这种境界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心里误以为这就是成圣了,那麽立即就会遭遇种种邪魔。阿难,这时再用心去精研妙明本心,使其体内清彻,这时这个人忽然从自己的身体内掏出蛲虫蛔虫,但身体却宛然完好,没有任何伤毁,这叫做精明流溢形体。不过这仍然只是暂时获得的精妙功行,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心里不作成圣的想法,这种境界就是善境界。如果认为这就是成圣了,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如用此心内外精研,这时魂魄、意志、精神,除了自己色身种种障碍,其余的都能相互涉入互为宾主,这时忽然能从虚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听到十方一同发出深密的义理,这叫做精魄递相离合。但此时成就的善种,不过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这时心中不作已成圣的想法,那麽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这心净滤澄明,从内中发出光明,十方世界到处呈现出阎浮檀色。一切众生种类都化为如来,这时忽然观见毗卢遮那佛高踞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著,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呈现於前,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但这心光朗照各种世界的境界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此刻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成圣,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此心进一步精研妙明,不停地观察自心,抑制,降伏,超越种种杂念,这时忽然见十方虚空成为七宝颜色或百宝颜色,这些颜色同时布满虚空但又不相互混淆,而是纯净地显现著青黄赤白各各分明的色彩,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这也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用这心反覆去究竟澄彻,使心体之光的精纯不乱,这时忽然在夜半时分於黑暗的室内观见种种的物相,不亚於白天看见的物相,而暗室里的物也没有除灭,这叫做心细密澄其见。这种洞幽察微的洞察力乃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是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运用这心体,使其圆融化入虚空,四体忽然就会如同草木一样,人烧刀砍而没有任何知觉,大火不能烧坏,即使用刀来割其肉体,也如同削木一样,这叫做尘并。这种排弃地、水、火、风四大性而直入纯净空无的境地,乃是暂时获得的,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这是成圣,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心去成就清净,当这清净心到了极至之时,忽然观见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成了佛国,其中俱足了七宝,光明遍布在这佛土,又观见到恒河沙一样多的各种佛如来遍在虚空界中,虚空界中到处是华丽的楼台殿宇。向下可观见到地狱,向上可观见到天宫,所观见之处毫无障碍,这叫做欣厌。这是凝想深入时久而从心体中化成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深远,忽然於中夜遥遥观见到远方的市井街道,或者听到自己亲族眷属的话语,这叫做迫心。这是心体究远逼极而飞出,因此有此隔物遥视观见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精极,观见到善知识,其形体不断变化,一会儿的功夫无端地便有种种变化,这叫做邪心。这种心体含受魑魅或遭遇天魔无端为其说一些通达妙义的法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这些魔事会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後。於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色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显现出这些事境。由於众生顽迷而不能自去思量它,因而相逢这样的因缘时,自己不能识破它,还声称自己登入了圣境,造成大妄语,最终坠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以後的末法世代中,宣示这个法义,不要让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持守著正道,从而成就无上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在禅定中色蕴消尽,观见到种种佛心,如同明镜中显现出的形像,好像有所得但又无所作用。这就像梦魇中的人,手脚都在,对所见所闻不生迷惑,心体在接触外来的邪魔时却不能转动。这叫做受阴境地范围。如果梦魇境象消歇,其心便离开了身子而能反观自己的面目,这心体可以自由自在地离开身子或留住在身子中,不再有任何障碍,这叫做受阴尽。那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观见的浊受,这种人这种情形的根由,恐怕其原来仍是虚明妄想所造成的。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於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本当在这境地中获得大光明。当其心体灵明发露时,便过於内抑,忽然於其内心深处发出无穷的悲怜。这时甚至观见到蚊虫也如同看到初生的婴儿一样,心中会生出怜悯,不知不觉流下眼泪,这等功用叫做压抑过分反而摧伤心体抑摧过越。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种境地并不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的话,时间一久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那就会有悲魔潜入他的心腑,使他见人产生悲伤,成天哀哭不止,这样便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於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只。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阿难,又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受蕴则清晰明白,於是,种种觉受之像呈现於前,而便会过分地感怀激动,忽然从心中生出无限的勇气,他的心一时便能勇猛锐利,志向要同众佛平肩,声称成佛只是一念之间便可超越的事,这等功用叫做陵率过越。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久了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狂魔入侵到他的心腑之中,使他逢人便夸耀自己,傲慢无比,其傲慢之心可说是向上傲视佛,向下傲视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绝尽,而受蕴则清晰明白,修道不前没有新的证悟,便退回到原来的境地,从而智力衰微,进入一种颓坏的境地,绕来绕去无所证见,心中忽然生出大枯渴,任何时候都处於昏沉冥顽之中,并且还将这种境地认为是勤奋精进,这等修心叫做无慧自失,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忆想之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使他一天到晚揪住心思悬在一个地方,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於猛利。以诸胜性怀於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於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清晰明白,其慧力超过了定力,从而失却勇猛锐利,使各种的殊胜妙慧反而被此心性毁坏。然而己心却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稍得一点进步便以为满足,这等用心叫做亡失恒审,是沉溺在短暂知见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智力低下顽劣易知足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逢人便说,我已得了无上第一义谛。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於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仍清晰明白,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亡失了。在进不能前,退不能守的境况中,觉得进退都十分艰难,这时忽然从心中生出无尽的忧虑,如坐在烧红的铁床上,更如饮了有毒的药水,万般痛苦,只求一死。常常希望别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期望早得解脱,这等修行叫做失於方便。能悟解则没有灾褐,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致使他手执刀剑割自己身上的肉,并欣然於这种自残生命的行为,或者常常忧虑不堪,便躲进深山老林,不耐烦见到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後。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色蕴消除尽绝,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见自己处在清净之中,便会在心体得到安稳之後,忽然生出无限的喜悦,心中欢悦而不能自止,这等轻安叫做无慧自禁。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见人就笑,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自歌自舞,自称已得了无碍的大解脱,却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自以为已经具足了功德,忽然从心中无端生起大傲慢,这样各种的轻慢同时从心中升发,甚至对十方如来也生轻慢心,更何况是对佛之下的声闻、缘觉,这等见胜叫做无慧自救。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从此不礼敬佛塔佛庙,随意毁坏经典圣像,并对那些施主说,这些塔庙,只不过是金银铜铁、土木树叶罢了,肉身才是真正的宝,你不去恭敬身体,却去崇敬土木,实在是颠倒啊!那些深信他话的人,跟随他毁碎圣物埋在地中。他这样疑误了众生从而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这便是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於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受蕴仍然清晰明白,於是便在如此精湛明白之中圆悟到了精纯至理,而获得大随顺心。这时他的心中忽然生出了无量的轻安,自己宣称成就了圣果,得成了大自在,这等因慧叫做获诸轻清。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好轻清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自以为圆满具足了功绩而不再求进步。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无闻比丘身上,他们如此的轻清妄念将会疑误众生,使其堕入阿鼻地狱。因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於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饮酒噉肉。广行婬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在此明悟中获得了虚无的心解,于其心中忽然生出归向永远寂灭的愿望,於是便以万物自然造化无因而有果,一意直向虚无,当虚明空无心呈现於前时,心便生出长久断灭的解悟。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空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毁谤持戒,认为那是小乘之道,说菩萨如能悟解空性,哪里会有持戒犯戒的事呢?他常常在那些信佛的施主面前,喝酒吃肉,行淫玩乐,因为他有魔力,因此在他面前的人受其魔力的收摄对他竟不生疑谤。他的心被魔鬼长久侵入,便会吃屎尿和酒肉而不自悔,此等执持万物虚无的空性,破坏了佛的禁戒律仪,误入於人间罪恶之中,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於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却仍然清晰明白,便能体会到虚无空明,当虚明深入他的心骨时,忽然心中会有无限的爱欲生出,爱极发狂,便成为贪欲,这等定境叫做安顺入心,其人无智慧能够持守圣智,便误堕入种种慾望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欲魔入侵到他心腑,使他一味地声言欲念是菩提道。於是便与常人未修道者之流一样行欲无度,其行淫者,叫做持法子。由於他有神鬼之功力,因此在末世之中摄收凡愚之人,其数上百、上千,乃至上万。当那魔鬼生厌而离开他的身体时,这时他既无神威也无功德,最终陷入王难之中,因为他使众生疑误导致其堕入无间地狱。自己便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於我灭後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受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才现出这些事境。众生因为顽迷而不能自己忖量,碰上这些因缘时,心迷而不能识破,还说登上了圣境,造成如此大妄语,当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我灭度後的末世中传示如来的这个法义,使广大的众生开悟,使众生们不被天魔占得便宜,保护持守正确的修行之路,从而成就无上觉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於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他们的受蕴已经绝尽,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漏尽,但他们的心却能够离开自己的形体,如同鸟离开鸟笼一样,有一定的修行成就,这时以自己的凡俗之身,经历著菩萨六十圣位境界,得意自在地感受自己的身体随意无碍地往来於这些境界之中。就像熟睡中的人说梦语,其人虽然深然不觉知,但他的话已成为音韵句式,使没有睡著的人完全懂得他的梦语,这名叫想蕴境地。在些境地中如果游动的念想绝尽,浮想消除,心体妙明觉悟,如同洗去尘垢一样,这时对自己一世的经历便能够从生到死,从头至尾地圆照无余,这叫做想蕴尽。那麽,这样的修行者就能够超越烦恼浊垢,观察这等情形的根由,根本上还是融通妄想所造成的。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在修行中,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想邪虑,心体圆定生慧,即入三摩地正定之中,但是若心体爱恋如此圆融灵明境像,便会为了锐利他如此精妙的思维而贪求巧善之智。这时天魔便趁这个方便时机,飞精附人,将魔灵附於这人身上,为其讲经说法。这个人不察觉是魔附身,反而自称修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对来他这里寻求善巧之智的善男子,铺坐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这人的形体,可有种种变化,让那些求善巧的人看来,一会是比丘,一会是帝释,一会妇女,一会是比丘尼。或者居暗室之中叫人看见其身上有光明,这人一时愚迷惑乱,以为自己就是菩萨,使一些人相信他的教化,这人便令听讲者心性惑乱摇荡,从而破坏了佛的律仪,暗中施行各种贪欲,这人口中喜说灾祥变异,一会对人说如来在某地出世,一会对人说劫难、战争将临,在人心中散布恐怖,使相信他话的人莫名其妙地耗散家资浪费财产。这叫做怪鬼,趁年老成魔时来恼乱这个修道人。当魔心厌足以後,便离开这人的身体,如此情形使这个人及其子都陷入王难。你对这种事情应当先有所察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使其不堕无间地狱。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婬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阿难,又有那些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想邪虑,心体圆定生慧,但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中无端爱恋游荡,思维飞扬,贪求经历种种境像。这时天魔趁著这个方便之机,飞精附人,将魔灵附体在这人身上,向他宣说经法。这人也不觉知是魔附体,自称证得了无上涅盘境界。对到他这里追求神游的善男子,铺座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自身形体没有变化,但听他讲法的人忽然会看自己坐在宝莲花之中,全身整体都幻化成聚集的紫金光彩。所有在场的听讲者,每个人都体验如此境像,从而产生出从来没有过的惊喜。这人一时愚迷,惑乱心想自己就是菩萨,妄惑之心淫逸奔放,从而破坏了佛的律仪,暗中行种种贪欲,这人口中又喜说诸佛应世,说某某人就是某某佛的化身,某某人是某某菩萨化身来人间点化众生等等。众人看见这种情况,心中渴仰倾慕,从而心中隐隐约约便生出邪见,消毁了自己的善根智种,这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个修道人。当魔心厌足之後,便离开他附体的这个人,这时此人和他的弟子都会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有所先觉,才不会堕入轮转之中,不去迷惑无知的众生,更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道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境地,不会遭遇邪虑邪思,心体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是这人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由於心中贪爱绵泯,便澄滤其思维,而贪求种种契合它物的景像。这时天魔趁机得到方便,飞精附体,将魔灵附体在这人身上,并为他讲经说法。这人不知觉是魔附体,反而自称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契合境界的善男子中,铺座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这人的形体和前来听讲人的形体虽然没有什麽迁移变化,但他可以使听讲者们在还没有听法之前,心便自行开悟,心念能迁移变易潜行无端。有的人由此而暂时获得宿命神通,有的人暂时具有他心通,有的人看得见地狱景像,有的人能了知人世间种种好事和坏事,有的人口中自然说出偈语,有的人自己自然而然便可诵说经文,人人欢喜获得从未有过的经验。但这个人一时愚迷,妄惑之心认为自己便是菩萨,心中充塞绵爱,从而破坏佛的律仪,暗中施行贪欲。嘴上好说有大佛小佛应世,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後佛。其中又有什麽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也是这样的等等。众人看见这种情况,本心遭到邪见薰染,而入邪悟之中,这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来烦乱这修道人,当魔厌足而离开此人後,这人及其子都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所觉察,才能不致於堕入轮回,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盘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盘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行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会遭邪虑邪思,心体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其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执著於穷究事物变化始终的根本,为精爽思维而贪求辨析,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便将魔灵飞附其人身上,向这人讲经说法。这个人并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证得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善巧根本的信众中间铺座讲法。此时这人身上具有魔力神威,能够以魔力制伏求学之人,使他们在他的面前,虽然没有听他讲法,便已经自然而然心伏於他。中此魔的这些人以为佛的涅盘菩提法身即是现前自己的肉身,而父父子子传宗接代即是法身常住不绝。眼前的这些就是佛国,不会再有什麽净土世界以及光耀金色的佛身了,使人在接受和相信他的说法时已亡失了自己原先的本心,身心命运的归依於此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景像。这些人一时愚迷,妄惑之心认为自己就是菩萨,执著於推究心计,破坏佛的律仪,暗中行种种贪欲。嘴上好说眼耳鼻舌就是净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盘的真正所在。使那些无知的人相信这样的污秽言语,这是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修道人,当魔厌足而离开附体的这人後,这个人及其弟子都要陷入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觉察,不致於陷入轮回,不会迷惑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学者,其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虑邪思,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其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中爱恋执著於玄想神思感应,而反反覆覆地去周密精研它,贪求冥冥感应它。这时天魔便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於其人之身,对他讲经说法。这人根本没有觉察这是魔来附体,也自称是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神秘感应的信众中铺座讲法。由於魔力的缘故,这人能够使听众暂时之间看到他具有千百岁高寿的身像,从而心生爱恋而不愿离开,甘愿做这人的奴仆,不知疲劳地供养服侍这人,这人能使在他座下听他讲法的人各自以为遇到的是先师,是大德大贤,因而心生敬爱,形影相随,由此而获得从未有过的惊喜。这人一时愚迷,妄惑之心以为自己即是菩萨,有菩萨所有的亲近心,从而破坏佛的律仪,暗中施行贪欲。其人口中好说:我在前世的时候,在某某众生之中先度了某人,当时,这些人是我的妻妾或兄弟,今天再来相度,让他们与你相随而归到某某世界中去供养某佛。或者言说:有大光明天,佛住在那里,一切的如来也生活在那里等等。那些无知的信徒,相信这些虚诳的言说,便遗失了本心。这是疠鬼年老成魔时来恼乱这修道人,当魔厌足而离开这人後,这人及其弟子都要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觉察,才不会流入轮回,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让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於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众倾心敛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谛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行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邪虑邪想,於是从圆定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执著於深静入潜,便辛勤刻意地去精研它,乐意处在阴暗幽寂之中,贪求静谧气氛。这时,天魔便趁此方便时机,将魔灵飞附於其人身上,对讲经说,这人不觉知是魔附体,也自称是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阴寂静谧的信众中间铺座讲法,使那些听者各自知道自己原来的业果造作。或者在某个地方,对某个人讲,你现在虽然还没有死,但已作了畜生,然後叫另一个人在这人身後做踏踩尾巴的动作,顿时便使这人不能起身,於是大家都倾心折伏於讲法者。如某人有疑心生起,这人早已知其心事端倪,便不依佛的律仪威严,令其人苦修不已,还随意诽谤比丘,漫骂弟子,肆无忌惮地攻击人际间事情。其人口中好预言祸福,每每都毫发不差的应验其预言,这是大力鬼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修道人。你应当对此先有觉察,才不致於流入轮回,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於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後著其体。或诱听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後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修学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能不遭邪虑邪想侵蚀,於是从圆定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执著於知见,便勤苦研究寻找,贪求能知先见後的宿命神通功夫。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其人身上,向他讲经说法,这人昏然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追求知见智慧的僧众中间铺座讲法,这人可以无缘无故地从讲法的地方取得大宝珠。这天魔有时候或变化成动物,口中含著珠宝、珍奇、简册、符篆等等异常之物,将这些东西授予这人,然後附体在这人身上,这人便诱惑听他讲法的人,说某地方中藏有明月珠,照耀那里,使得这些听者获得从未有过的惊奇。这人多半以药草为食,不美的饭菜,或者有时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但其身体依然壮实,这是由於魔力加持的缘故。这人随意诽谤比丘,漫骂弟子,不怕别人对他诳言的讥笑与嫌恶。嘴上好说哪里有宝藏,哪里又有十方来的圣贤之人隐居在那里,然後跟随他的人一去果然看见那里有奇异之人。这是山林、土地、城隍、川岳等鬼神,年老成魔,宣说淫欲,破坏佛的戒律,同跟随他的人暗中行种种贪欲,或者迷恋功夫的长进,纯粹只吃草木,过著没有规律的生活,来恼乱这修道人。天魔厌足而离开这人後,这人及其弟子多半要陷於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所觉察,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缾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婬。不毁麤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道的善男子,其受蕴虚妙,能够不遭邪虑邪想的干扰,於是从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和执著於种种神通变化。便研究变化的究竟,贪求能有变化的神通功夫。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其人身上,对他讲经说法。这人却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得了无上涅盘境界,在来他这里追求神通的信众中铺座讲法,这人手中拿著火光,用手指撮取火光分别布在四周的听众头上,这些听众的头上火光都光焰数尺,但却感觉不到热力,也不会焚烧身体。这人也可以在水上走如履平地,或可以腾空安坐不动,把自己装在瓶中、口袋中,越窗穿墙,进出没有障碍。但是唯有在刀兵武器面前无能为力不得自在。这人自称是佛的应身,穿著白衣,接受比丘们的礼敬,诽谤禅律,骂斥弟子,攻击人事,不怕别人的讥笑嫌恶。这人嘴上喜欢说神通自在,或者使他身边的人眼见佛土佛国境象等等。这些都是由於魔鬼神力而造成的惑人现象,并非是这人真正实在具有神通本领。这人赞赏行淫,不毁除粗鄙恶劣的行为,以种种的方式来传法传功。这是天地间有大魔力的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以及一切草木精怪,或是龙魅,或是寿终的神仙再活为魅,或是仙期终结死期将临但其形体不化的精怪等等,年老魔来恼乱这修道人。当天魔厌足而离弃这人时,这人及其子多半陷入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所觉察,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於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後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学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能够不遭遇邪虑邪思,於是从圆定中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执著於入灭,便研究化灭之术,贪求深入於空无之中,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人身上,对他讲经说法。这人却终始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是证得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追求空灭的信众中间铺座讲法,在众人之中忽然形空身隐,不见踪影,然後又从虚空中突然现身而出,隐显自如随意。或显现自己的身体如同透明的琉璃,或是举手投足皆散发出檀香气,或者排泄出的大小便如同厚石蜜香味。这人自持魔力,便去诽谤佛的戒律,轻视出家比丘,口中常说无因无果的修行法门,人死即是永远的空灭,并没有业报後身,其人虽然获得了空寂,但是暗中仍然施行贪欲,接受其欲行者,也可获得空灭之心,而不被因果业报拨动。这是日、月中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历千百万年不死而成为精灵,出生在国土之中,年老成魔时来恼乱这修道人。当天魔厌足而离开这人时,这人及其弟子多半陷入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所察觉,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无知的众人,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学的善男子,其受蕴已然虚妙,能不遭遇邪虑邪想,於是从圆定中发明智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心爱恋执著於长寿,便辛苦研究长寿密机,贪求长生不老,唾弃人的自然生命变化,希图人的生命不发生任何细微变易。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其人身上,对他讲经说法。这人竟然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是证得无上涅盘境界,在来他这里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众中铺座讲法。喜欢言说自己可以无遮无拦随意来往於它方别处,或者在瞬息之间已从万里之外取得某物回来,或在某一住宅中数步之大的空间里,叫人从东壁走到西壁,那人急行却长久都走不到。於是众生相信这人,以为是佛现在面前。这人还常说十方的众生都是我的子孙,诸佛是我生的,我是出世之佛,我是第一个佛,不是靠修行而得的,而是自然而然出世的佛等等。这是住於世间的自在天魔指使其眷属弟子,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等等,未发心求无上觉道者,利用他们善於变化的幻术,来吸食这人的精气,入魔幻之中的修行人不须有师指点也能感觉到长寿境象,欣喜自己之命寿已是金刚不坏之身。这些魔灵又能变现美女身体,令修行人与其施行贪欲,使其还没到衰老之年,便已经是肝脑枯竭了。这些魔灵还常常独言,听来尽是些妖魅惑众之言,听者不知其是妖言而信服,故而多有遭到王难的,甚至在还没有遭到刑罚祸之前,信服者便先已乾死。魔灵如此恼乱这人,甚至致使这人早夭早损。你应当对此有所先觉,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於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婬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婬婬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後。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於我灭後。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你应当知道这十种魔,在末法世中,隐藏在我的法中,或出家修道人中,或附於人体,或自己现形,都说自己成就了正遍知觉无上涅盘,使他们破坏佛的律仪,赞赏淫欲。这些先世恶魔师与魔弟子们淫习相传,像这样的邪精,其魅惑人的心腑,短则要有九生之期,长则超过百世之劫时,从而能令那些真心修道的人,都成为其眷属弟子,命终之後即沦为魔的子民,失却了正等正觉而堕入无间地狱。所以你现在不必急於先取得寂灭之道,即使你已经得了无学果位,但须要发菩萨愿行,不入涅盘而留居在末法世中,起大慈悲心怀,去救度那些正心正意深信佛法的众生,使他们不被天魔侵扰,而修得正等正觉的知见。我今天已将你度出生死苦海,你一定要遵循佛的话,这就叫做报佛恩。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象,都是想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而出现的这等魔幻事景。众生妄惑顽迷,不能自己忖量,遭逢这等因缘时,不能自己察觉识破,还说是登上圣境。如此而造成大妄语,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必须在我灭度之後,将如来圣言遍传於末法之世中,使众生开悟明白佛的法要,不要让天魔得其方便毁坏修行的人们,要保护加持这些修行人成就无上觉道。

大佛首楞严经白话卷十上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监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注一〉,想阴尽後,动念全销,浮想亦除,故昼则无想,夜亦无梦〈注二〉,平常梦想销灭,寤寐如一,觉明虚静〈注三〉,犹如晴空,故无复粗重前尘影事,此时观世间大地山河,虽万象俱现,而无所分别,故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境现识中,不过虚受照应,绝六尘之杂染,故来无所黏,了无陈习,知六识之伪妄,故过无踪迹。故说唯一精真,其实即是第八本识,并不是究竟,生灭根元,即是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名为根本行阴,一切行阴,都依此而起,前为动相所覆,故虽有不见,故後文称为幽隐妄想,现在想阴既尽,动相已销,显出七种,故说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十方十二类众生,生生灭灭,不出乎此,故皆能见,且能毕尽其类,各命由绪,即是识阴,尚为行阴所覆,故说:未通同生基,同生基即是七识种于。此是生灭根元,十二类生,一切行阴,莫不由此,故说为同生基。犹如野马,野马为田间游气,光如焰,以是七识种子,熠熠清扰,以有微细生灭义故,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即是众生之身,十二类生,各各不同,转变之机,唯依行阴,故为究竟枢穴,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故为行阴区宇。

注一 常住性定,魔来便能觉知,无坏本修,故仍说修三摩提。

注二 此时动念既销,浮想亦除,寤时无想如寐之静,寐时无梦如寤之觉。

注三 已离想阴,则前六识空寂,故第八识既虚且静。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注一〉,一澄元习〈注二〉如波澜灭,化为纯水,至此即名为行阴尽〈注三〉,此时即能超众生浊〈注四〉,超越之後,回观行阴之所由生,由於第八识中七识种子,幽深隐微,生灭妄想以为其本。

注一 至此定力转深,生灭根元之性,无复清扰熠熠,入於元本澄清之际,後文所谓湛不摇处是也。

注二 乍入元澄,犹有无始生灭妄习,名为元习。

注三 若更一澄清,则元习亦无,唯馀第八识海,澄停湛寂。

注四 此正当耳根圆通中空所空灭之时,前文众生浊为想行相织妄成,今想阴先空,行阴後除,无复相织,故能超越。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不立知见,仍修深止,此诸善男子,定慧相资,不起十种邪求,故凝明正心,十类天魔,无隙可乘,故不得其便,方得精心研究妙明本体,奈为行阴所障,故须於异生类中,遍穷行阴深本,次於本类之中,求其生灭根元,若生灭之根元露者,即是行阴露出,前想阴分别,显而浊,行阴任运,幽而清,圆扰即是同生基,圆含诸动,动元者,诸行本生灭元,如是观察,执为胜性,既唯於圆扰动性起计,则於不扰不动处全无所知,以此故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注一〉,乘於眼根八百功德〈注二〉,见八万劫所有众生〈注三〉,业行迁流,湾转循环,死而在此,生而趣彼〈注四〉,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注五〉,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注六〉,惑菩提性。

注一 生机即是行阴,破即是露义,上文所谓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即此。

注二 因想阴尽行阴现之时,更加研究欲穷其本,因而眼根清净,获得八百功德。

注三 获得眼根八百功德,乘此极尽其量,见於八万劫中,所有众生,即八万劫中,所有行阴之境。

注四 此即所谓业运每常迁於国土。

注五 见性未至极圆,分量只能如此,岂知如来见量,竖入三世而无碍,横通十方而无尽乎。

注六 外道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即同此见。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见未无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见其根,无因自有,知道人还从人生,悟到鸟是从鸟生,乌从来就是黑的,鹄从来就是白的,人和天人本来是竖立在地上,畜生本来是横生在地的,从八万劫来,没有什麽改易,足见其各各自生,没有不同的因,以此为例,足知我尽此形命之後,还生於我,依於此例,则知如来教我修因,成菩提道,是为诳妄,何以故?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之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从昔已来,皆本无因,自今而後,枝末岂有因乎!以本例末,故称为见未无因,外道等执此以为自然,故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这就是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在印度的外道中,口力论师,无因见论等都属于此类。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注一〉,魔不得便,穷生类本〈注二〉,观彼幽清,常扰动之根元,於圆常中,妄起计度之念,故致坠入四遍常论。

注一 此时在三摩中,凝即是定,明即是慧,不起邪求,名为正心,是故魔不能得其便,于是想阴破矣。

注二 想阴既破,欲穷行阴,须於十二类生中,一类一类,究其根元,故说穷生类本。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一者,是人穷究心之与境,以求行阴之性,穷至无所观处,则谓二处无因,依此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兼心与境,所有生灭,都是循环不已,不曾散失,故以为心境二性都是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注一〉,见四性常住〈注二〉,修习能知四万劫中所有生灭〈注三〉,咸皆体恒,不曾散失,故计以为常。

注一 欲穷究行阴,以逐类研究过详,以心境研究过略,故以内外四大研究。

注二 以内外四大研究,究至冥无所见处,遂以为行阴之元,而又目其为四大之性,又以不见其生灭故,名为常住。

注三 内四大为众生身根,外四大为众生器界,皆为知阴所迁,皆有生灭,生灭正是无常,而彼但以四万劫外,体恒不失,遂计四大之性,以为是常。

解 前文以现前循环不失为常,是从用而言,此处以过去不见生灭为常,是从体而言。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已破想阴,欲究行阴,故於六根末那识执受〈注一〉心意识中〈注二〉,本元由处,如是研穷,穷至无所觉处,不见生灭,便谓其性常恒,更加功用,故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注三〉,穷不失性,遂计以为常。

注一 末那即是第七识,此处意为思量,执受即是第八识,以其能执持根器种子,领以为境,令生觉受。

注二 六根中性为心,恒审思量为意,了别诸法为识。

注三 见八万劫中众生,生灭灭生,循环不失,故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注一〉,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注二〉,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注一 此时根本想阴已尽,根本想阴,即是第八识中动相。

注二 动相既销,露出行阴本元,名为生理,因不知其更有微细流

注,谬谓更无流止运转生灭。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因不达行阴唯心所现,故亡正知,行阴所覆,不见真心,故亡遍知,执此为常不信别有真常菩提,故堕落外道,此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注〉,魔得不到机会,穷尽众生十二类之深本,深本既现,而乃观彼幽而不显,清而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自他身心皆依之而建立,於是於自他法中,起诸妄计,此人即堕入四种颠倒见中,一分无常,一分常义。

注 定力益深,坚而且凝,邪求不作,故魔得不到机会。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注一〉,遍十方界,湛然〈注二〉以为究竟神我〈注三〉,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注四〉,一切众生,皆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於是计为无常,而我凝明不动之心性,则计为常。

注一 不知常扰,为诸动元,正是根本行阴,谬谓妙明真心,不出乎此,故依此观妙明心,久久观成,见此心遍十方界。

注二 见此心清扰不觉,妄谓湛然。

注三 自计最胜日究竟,此即外道所计二十五谛中最後一谛,彼谓从冥生觉大,觉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五微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最後立一神我,谬计冥性为能生,中间二十三法为所生,神我为能受用,中间二十三法为所受用,如彼论云:神我有知,能思虑故。我以思为性,受用大等二十三法。此是以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为神我也。

注四 以我遍十方,凝明不动,故湛然以为真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解 须知界性无二,成坏随缘,若因有坏而执无常,则菩萨灰严土之心。若因不坏而执为真常,则凡夫增变世之志。邪见误人,不可不知。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注一〉,犹如微尘,依此运用,起惑造业,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注二〉,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注一 言精细微密,即指根本行阴,是七识种,故日精;藏於八识,故曰细;若有若无,故曰微;粗心不见,故曰密。此即前文所谓幽隐妄想。

注二 虽性无移改,而业运常迁,能令此身,刹那变坏,故云即生即灭。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常流,行阴常流不断,故计为常性。色受想等,现已灭尽,故计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解 按大智度论说“诸法不应执常,常即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无缚无解,则无涅槃。若执无常,即是断灭,亦无罪福,亦无增损功业因缘,果报亦失,是皆足以惑菩提性。”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时分方位中,起诸妄计,是人即坠入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欲穷行阴,穷至初生心相,遂计为生灭之元,自此以来,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用,曾不停息,生前尽後,曾不见迁流之用,不知此是自己心力不及,遂计过去未来无相续之用者,名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名为无边,盖欲令人舍过未有边之心,前因後果,一并拨无。取现在无边之心,果非酬因,因不招果,依此论者,将必舍因缘而堕自然之计。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此则见众生生灭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闻见,遂以为无边之性,又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不知惟是众生业缘,虚妄现起,遂名其为有边之性,此欲令人舍现前有边之性,离於生灭,取劫前无边之性,证於真常,依此论者,将必怖生死而入断灭之见。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自觉心量遍於一切,遂谬称我得无边之性,又见彼一切人,现於我知之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无方位之知性,故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且亲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其为有边可匆。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注一〉,以其所见,心路筹度〈注二〉,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注三〉,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注一 想阴既尽,觉行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

注二 用妄想心路筹度。

注三 正在三昧时,觉行阴灭;出离三昧时,觉行阴生。於是谬谓众生身中,咸皆半生半灭。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因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在外道中〈注一〉,述惑了菩提性〈注二〉。这就名为第四种外道,立有边论。

注一 这种说同於印度外道,数论师的说法。

注二 菩提是以中道为体,边则非中,故迷惑了菩提性。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得不到机会,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之根元,於知见中〈注一〉,生计度者,是人坠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注二〉遍计虚论〈注三〉。

注一 行阴既为诸动根元,而诸动中,随时随地;所知所见不同,由此计度,就坠入四种颠倒见中。

注二 据毗婆沙论说“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

注三 灌顶大师疏云“邪分别性,故名遍计。都无实义,故名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想阴既尽,行阴披露,进观行阴为变化之元,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有迁流即有变更,故即名之为变。虽有变更,而却前後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故见相续处,即名之为恒。此变与恒对也。於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有众生生,故名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名之为灭。此生灭对也。有众生即有生灭,此又於众生生灭中,别起中间有因之计,如前阴之行阴已灭,後阴之行阴未生,中间必有相续之因,相续之因即中阴身,其体即是识阴,因不知行阴之外,别有识阴,但见其性不断处,似多出一法,故名之为增。正相续中,即中阴相续之中,亦有微细行阴,然是人心粗不见,但见其中所离之处,似少一行,故名之为减。此增减相对也。各各生处,有众生即有差别,众生差别中,各有生处之计,如人还生人,鸟还生鸟,一类一类各有相生之处,虽各各相生,其间亦有改形易报,因是人不知,妄谓各类定有生处,即以此义名之为有。又加人不生鸟,鸟不生人;虽人不生鸟,而人中亦有鸟性,鸟不生人,而鸟中亦有人性,以是人不知,妄谓此定是互亡,以此之故,名之为无。此有无对也。初对犹是以行阴之理,总相观察,故说以理都观,若不遍执,即成正见,以於迁变处见恒常之性,恒常处而见迁变之相故,後三对乃是用妄想心,各别异见,若更偏执,则展转支离,以於正见中而生邪见,邪见中仍生遍执之见故,有求法人者,欲求佛法以修三摩人也,来问其义者,问其所证之义,答以各别异见,恐堕偏执,故言亦生亦灭等,盖亦者持疑两可,意显不堕偏执,不知中无主宰,正堕矫乱论议,不言亦变亦恒者,以别代总故,又四对中初对犹为近理,而反遗之,正见其中无主,於一切时,皆乱其语,故以持疑两可之言,答现前来问之人,答言者既惟蒙混,听者意自含糊,过耳成空,岂有章句可忆,故曰遗失,又遗失章句者,不惟遗失现闻,从前所习章句,亦皆遗失,是不惟无益,而反有损。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二者,是人於诸类众生中,谛观其行阴之心,互互无处〈注一〉,因无得证〈注二〉,有人来问,唯答一字〈注三〉,但言其无,除无之馀,无所言说〈注四〉。

注一 但见人不生鸟,鸟不生人,遂於互互无处,谬谓自心无异类性。

注二 且自谓因无得证,当知此所谓证者,是非理谬证,非入理实证也。

注三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是因怕招问难,不敢多说故,又欲欺人以秘密言词,不应多说故。

注四 但言其无者,即就其自所谬见,含糊而答,也不言因何说无,无是何义?正见其为矫强混乱之语。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注一〉,因有得证〈注二〉,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馀,无所言说〈注二〉。

注一 但见鸟还生鸟,人还生人,遂於各各有处,谬谓自心中有自类性。

注二 自谓因有得证,其实亦谬证非实证也。

注三 既言各各有性。则人自是人,鸟自是鸟,但又不敢明明说出,是为何义,因何说是?故除是之馀,无所言说,益见其矫乱论议。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注一〉,其境枝故〈注二〉,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注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注一 如诸类生中,见其改形易报,如人变为鸟,鸟转为人等,人变为鸟,则人中无人性,有鸟性,鸟转为人,则鸟中无鸟性,有人性,由是於一一类中,有无俱见。

注二 如一本岐而为二枝。

注三 不敢定执为有,以有无义故,不敢定孰为无,以有有义故,因不知转变随缘,故强以一体答也,设有难言,以何义故?而说有即是无,将必答言,亦无即是亦有,设又难言,云何无不是有?将必答言,亦有之中,不是亦无,总之,一切矫乱,无理可据,无义可凭,故无容穷诘。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迷惑菩提性〈注一〉,这就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乔〈注二〉,遍计虚论。

注一 不知如来藏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既异彼,故迷惑菩提性。

注二 迷正知见,立邪知见,计生不死之天,答语无定,故为不死矫乱。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注一〉元,於无尽流,生计度者〈注二〉,是人即坠入死後有相〈注三〉,发心颠倒。

注一 常扰则迁流无尽。

注二 计此迁流为诸动之元,将来能生诸动,既将来能生诸动,则现前已灭者,将来必生,故坠入死後有相。

注三 由於死後有相,转计烦恼菩提,二性俱常,迷唯识转染成净之正论,违起信不变随缘之妙旨,故发心颠倒。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或见行阴无尽而身有尽,故存想保爱,而欲坚固其身,有身必有色,於是依色立我,故云色是我。或计我圆含遍国土,此是妄计我性广大,非实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我则色无由立,故云我有色,或彼前缘〈注一〉,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色虽非我,而为我所用,故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注二〉相续,行阴托於色而显,故言我在色。这都是计度言死後有相,又行阴常流,为诸动之元,将来必生诸动,故计其四我,皆应死後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注三〉,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注四〉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注一 前缘即是尘境,妄计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非实能转物同佛,於色自在。

注二 此中所计之我,即以行阴为体,以相续为相,却依於色阴。

注三 对色计此四我,皆应死後有相,对受想行识亦然,故此循环有十六相。

注四 我有善恶二性,恶则烦恼性,善则菩提性,我既死後有相,则烦恼性毕竟仍是烦恼,菩提性毕竟仍是菩提,烦恼性日进於恶,菩提性日进於善,故两性并驱,各不相触,恶性圆满,自然堕狱。善性圆满,自然成佛。彼此互不相妨,依此计则恶性终不能尽,善性终不能纯。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有故,堕落外道〈注一〉,惑菩提性〈注二〉,此就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计死後有,即堕边见之中,常见一分,故云堕落外道。

注二 计善恶二性各常,不信转染成净,故惑菩提性。

注三 能对我相,体是行阴,并所对前三後一,皆言後有,故说立五阴中死後有相,又行阴为能有,以其性常扰动,是动本元,四阴为所有,依於行阴相续生故,能所合论,总言死後有相,岂知五阴不实,犹若空华,言华灭空,已是颠倒,况计更生,颠倒尤甚。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注一〉,於已除灭之前三阴中,生计度想〈注二〉,是人堕入死後无相,发心颠倒〈注三〉。

注一 乱动本元即是行阴。

注二 计前之三阴先有而今已灭无,例知行阴现有,将来亦应灭无。

注三 由於死後无相,转计一切皆空,立外道毁常为断之妄论,违佛教修因证果之诚言。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见其色灭则形所因,观其想灭则心无所系,知其受灭则身心无复连缀,纵有能生之理〈注一〉,而无受想〈注二〉,则与草木同此质〈注三〉,现前犹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诸相?因此勘校,死後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注四〉,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注五〉。

注一 能生之理即行阴。

注二 所生者唯馀识阴,然识阴假受想为用,既无受想,则识阴亦与草木同体。

注三 不惟指色质,并指五阴和合而成之幻质。

注四 前三阴已灭无相,後一阴无用无相,此四阴生前死后,理合有八,但辨其四阴俱无,则现前行阴,无所依托,不待言而自无。

注五 从此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故究竟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无故,堕落外道〈注一〉,惑菩提性。此就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後无相〈注二〉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堕落边见中断见一分,故堕落外道。

注二 色受想灭,识阴无用,纵有行阴,无所依托,不久自尽。前三阴见无,识阴比无,行阴待无,故五阴皆无。

注三 世相常住,物皆无迁,离相求常,即物说迁,已为颠倒,况计断灭,颠倒太甚,可谓邪见覆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在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行存中〈注一〉,兼受想灭,双计有无〈注二〉,自体相破〈注三〉,是人坠入死後俱非,起颠倒论。

注一 行阴未破,现仍存在。

注二 据楞严正脉说“於行存中,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也。兼受想灭者,见前三已灭,当体全空也。双计有无者,於存计有,於灭计无也。”又楞严经指掌说较为恰当,指掌说“於已灭色受想中,计先有今无,於现存行阴中,计今有先无,正以先有者今无,例知今有者先时亦必是无,是则四阴中各具有无二义,故双计也。”

注三 据楞严指掌说“已灭之前三,与现存之行阴,各有自体相破之义,如已灭之前三,既各俱有无,若以自体之有,破自体之无,则无非真无,以有有义故,若以自体之无,破自体之有,则有非真有,以有无义故,已灭三阴既尔,现存行阴亦然,现在既尔,当来亦然,故日:是人坠入死後俱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因色受想现在虽无,将来必有,而亦非有。行阴现在迁流于内是有,将来必无。虽将来必无,而亦不是无。如此则从有而无者,无已还有;从无而有者,有已还无。故循环往复,穷尽阴界,有无无有,从色阴而至行阴,从生前而至死後,生前四阴,已有四个俱非,死後四阴,还有四个俱非,故成为八。於四阴中,随得一阴为所缘时,都言死後有相无相,又计诸行之性迁变,就悟到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此,从有至无,从无至有,彼此混淆,有既非有,无亦作无。故有人问:谁是谁非,谁虚谁实?都无法答覆。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皆非,後际(即将来)昏懵〈注一〉,无理可说,无言可道,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注二〉。此就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後俱非,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有无不辨故为昏,虚实失措故为懵。

注二 菩提之性,不堕有无,不离有无,今既有无俱非,故惑菩提性。

注三 立五阴中,死後俱非,不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今既有无俱非,违佛正论,故为颠倒谬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後後无〈注一〉,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注二〉。

注一 常扰则念念迁流,计此报断,再报还断,乃至後之又後,毕竟有尽。

注二 按清凉国师疏钞合而为三,“一,执我有色,粗四大所造为性,死後断灭,见身死後有而无故。二,我欲界天死後断灭。三,色空天死後断灭。初该狱鬼人畜为四。二,即欲天。三,即色空二天。三天合四趣为七。皆断灭故名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或妄计狱鬼人畜,依身而住,身死则灭。或计六欲天以欲为生因,欲尽则灭。或计初禅以厌苦为生因,苦尽则灭。或妄计二禅以欣乐为生因,极乐则灭。或妄计三禅以极乐为报形,极舍则灭。如是等循环穷尽七际〈注一〉,现报已灭,灭已则转受他报,无复更有此报,是此报则成断灭〈注二〉。

注一 穷尽七趣边际。

注二 阿含经说“有沙门婆罗门,於末劫中,起断灭论,或计我身从因缘生,必归磨灭。或计我於欲天断灭。或计我於色天断灭。或计我於无色空处断。或计我於识处断。不用处断。非想处断。”与本经稍有不同。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断灭,堕落外道〈注一〉,惑菩提性〈注二〉。这就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後断灭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现报已尽,将来转受他报,不复再受此报,遂於此报生断灭想,如末伽梨等,即同此见。

注二 穷尽七际,毕竟断灭,不复见有成菩提者,故惑菩提性。

注三 自性本来无定,随业缘转,人固可以为天,天亦可以为人,他趣亦然,若执一报即断,已为颠倒,况惑菩提性,毕竟无有,岂不荒谬之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後後有,生计度者〈注一〉,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注二〉。

注一 上文以念念迁流,迁流则不住,不住定有灭,故於後後无而生计度。此以念念相续,相续则不断,不断则一定是有,故於後後有而生计度。谓此报即有,再报还有,乃至後之又後,毕竟常住。

注二 五涅槃论按清凉疏钞说“一见现在受若天若人诸五欲乐,便谓涅槃,二厌五欲故,现住初禅以为涅槃。三厌寻伺故,现住二禅以为涅槃。四厌诸寻伺喜故,现住三禅以为涅槃。五厌喜乐乃至出入息,现住四禅以为涅槃。”论量此义,故云五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注一〉,观见圆明〈注二〉,生爱慕心,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注三〉,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注四〉,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注五〉,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注六〉,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以五处为安隐之乡,乃最胜清净者之所依住〈注七〉,如是由劣向胜,生灭不停,如是循环由欲天以至四禅,各计最胜,名为五处究竟〈注八〉。

注一 见四趣苦及欲天乐,遂计转四趣而依欲天,即是转生死而依涅槃,不复更转,纵再有所转,而此性不坏,故名为正。

注二 见四王天邻於日月,忉利天超日月明,夜摩自有光明,兜率上升精微,化乐生越化地,他化出超化无化境,可知其光明益圆,尚未知其未超欲界,乐是苦因,拟之上界,光若萤火,使尔观见生爱,羡慕无已,而计为正转依。

注三 见欲界苦,深以为忧,遂计初禅以为涅槃,以何义而作此计?以无忧故,不知初禅未出觉观,犹带忧悬,以为无忧,故计为涅槃。

注四 见初禅忧悬,犹有觉观之苦,故计二禅以为涅槃,其实二禅无苦者,不过对有说无,并非真无苦,因以为无苦,故计为涅槃。

注五 见二禅待苦为乐,其乐未极,遂计三禅以为涅槃,何义作如是计?极悦随故,少净天具大随顺,是随而未悦,无量净身心安隐,是悦而未极,遍净天得无量乐,乃极欢悦,极随顺,不知此但有为,便谓极乐,以极乐故,名为涅槃。

注六 见三禅乐非常住,久必坏生,遂计四禅以为涅槃,四禅苦乐二亡,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不受轮回生灭性,以有苦有乐,即有欣厌,有欣厌即有轮回生灭,今既苦乐二亡,欣厌不生,以为此即是不受轮回生灭之常住真性。不知但是有所得心,功用纯熟,正在生灭,便谓不受轮回,计为涅槃。

注七 以五处为安隐之乡,乃最胜清净者之所依住,此不唯计五处为有馀无馀,亦且计自己为罗汉为菩萨为如来。

注八 由劣向胜,生灭不停,有循环之义,自欲天以至四禅,各计最胜,名为五处究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五时各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注一〉,这就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注二〉,心颠倒论。

注一 既以妄为真,必以真为妄,故惑菩提性。

注二 依行阴迁流,行阴既常,其他四阴亦然,已灭者自应还生,未灭者自应常住,遂计五阴性常,即涅槃性。但随五时显现,各就现前,说为最胜。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阿难!如此十种禅那狂解,都是行阴用心交互〈注一〉,故现此邪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注二〉,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注一 行阴未破之间,妄念正念,间杂而起,故说用心交互。

注二 既以迷为解,必自言登圣。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你们必须将如来的话语,在我灭後,传示于末法时期,遍令众生,觉了前文所说的十种邪解的道理,不要让心魔〈注一〉,自造深孽〈注二〉,保持覆护,消灭邪见,教其身心,开觉海常住之真义,於无上觉道,不要发生枝歧,不要因心中祈求速证,以致得少为足,作大觉王的清净标指〈注三〉。

注一 心魔即是自心中所生邪见。

注二 深孽即是造地狱的因。

注三 清净即是扫清魔外,净治修途。标指即是标榜人天,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沈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后,诸世间性〈注一〉,幽清扰动〈注二〉,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注三〉,沉细纲纽,补特伽罗〈注四〉,酬业深脉〈注五〉,感应悬绝〈注六〉,於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後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注七〉,六根虚静,无复驰逸〈注八〉,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注九〉,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注十〉,於十方界,已获其同〈注十一〉,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注十二〉,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注一 世间性即枝末行阴,凡世间有为之法,皆依行阴迁流,故行阴即世间中性。

注二 此即根本行阴,深隐赖耶故日幽,离於想阴故日清,微细流动故曰扰,生灭不停故曰动,其体即阿赖耶中七识种子。

注三 一切枝末行阴,皆依此起,行阴既尽,则诸世间性,及幽清扰动之同分生机,皆忽然隳裂破坏,则是本末俱尽。

注四 沉细纲钮,指第八识,亲依无明曰沉,凡小不见曰细,为六性之总纲,是结解之元日纽,受生时先来补特伽罗,谓中阴身数取趣也。

注五 深脉即命根,业未尽脉不断。

注六 行阴既销,业不成感,空存八识,而用无所应,故感应悬绝。

注七 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未见精色,此行阴尽,瞻顾东方,已有精明之色,识阴已露,妙性将现。

注八 六根虚静,总括四阴尽相而言,以受阴尽故虚,无领纳故。想阴尽故静,离分别故。行阴尽故无复驰逸,绝迁流故。

注九 内之六性,既已湛然明净,况乎色阴先尽,外之六尘,岂更昏扰,如此则内根外境,同归湛明之一体,内外相尽,故入无所入。

注十 此时十二入,皆无所入之相,惟显有八识为诸类众生之命根,故言深达十方十二类众生受命元由,此时行阴已尽,果报不牵,故诸类不召,以无行则无业故。

注十一 因诸类果报,不能召牵,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故言於十方界,已获其同。

注十二 识精元明,常得现前,如东方之精色,不复更沉,此时已能少见佛性,故日幽日秘。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令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如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歉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如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泽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靡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如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大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如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

  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如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例。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例。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如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重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此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光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性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朝。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起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愿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愿音。拔我一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之。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星。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游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长亭人。都无所谓。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断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好。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好。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如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如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户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黑黑月。通还户户。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毫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如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惟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窦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令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狮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若必有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为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同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今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惟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惟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蚀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精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卷八)原文及译文,佛门极要经典与破魔宝典

卷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後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婬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婬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婬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後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於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於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婬。於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译文】阿难,这些众生一一在这十二类中又各各具有十二种颠倒。就像揉捏眼睛,所见的是眼睛里生出的乱花一样,颠倒了的妙圆真净明心,全部充满的是这样的虚妄乱想。你现在修证佛的正道,对於这本初因地所有的虚妄,须有三个渐次的步骤,才可以将其除灭。就像从一个器皿里除去毒蜜,须先装上水,再参上香灰,将其洗涤乾净,最後才能贮装甘露。什麽叫做三种渐次呢?一是通过修习,除灭助因,二是经过真修,挖掘出正性,三是努力增进,背逆种种现前的造业。什麽叫做助因呢?阿难,这世界中十二类众生,不能够自己成全自己,而须依靠四种食而存在的。即所谓的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因此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食而存在的。阿难,一切众生,摄食甘美的东西,便能生存,摄食有毒的东西,便会死去。所以这些众生,若追求正等正觉三摩提,就应当断绝食用世间的五种辛菜。这五种辛菜,吃熟的便使人生发淫欲,吃生的使人增添忿怨。因此,这世界上摄食五辛的人,即使能宣讲言说十二部经,但十方的天仙,还是嫌弃他的臭秽,都远远地离开他。只有那些饿鬼们,会随著他摄食这些东西,而去舐舔他嘴巴。因此他就经常同饿鬼在一起,这样福德便会一天天的减少,长此以往是没有好处的,这些摄食五辛的人修持正等正觉三摩地,菩萨和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会来为他守法护持。只有那大力魔王,便会乘此机会来占到便宜,在他身边显现佛的样子,为他说法,由此非难毁弃种种戒律,称赞淫欲,助长怒忿、痴迷等等恶业。结果他在命终之时自然就成为魔王的眷属,享尽了魔的福份之後,便堕入无间地狱去受苦。阿难,修菩提道的人,必须永远断食五辛。这叫做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什麽叫正性呢?阿难,这些众生要修道进入正等正觉三摩地,须先严格地持守清净戒律,永远断绝淫心,不吃食酒肉,要食用经火煮熟的乾净食物,不要吃生食。阿难,如果修行之人不断绝淫欲和杀生,不能够出离欲界、、无这三界,他是没有希望能修行成功的。应当视淫欲如同毒蛇,如同见到怨贼一样。修行人首先须持守声闻四弃八弃戒律,做到执身不动,然後践行菩萨清净律仪,执著於尘物的心不起。能完成禁戒,这样,世间就永远没有相生相杀的造业,如此业恶之间不起偷劫,就不会有相续不绝的牵累,也就不会有世间偿还不尽的种种宿债,这样清净之人,修行正等正觉三摩地,用父母给予的肉身,而不必用天眼,自然就可以观见到十方世界,亲眼见到佛和亲耳听到佛法、亲自承领佛的圣旨,从而获得大神通,能自在遨游於十方世界,种种宿世恶业一一除灭而为清净,由此而能於一切事物作为有大无畏,能无所阻碍,这叫做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什麽叫做现业呢?阿难,像这样清净持戒的人,心里没有了贪淫,对於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便不会有过多流逸在上面。因为心不飘流放逸,自然就归根返本,既然不攀缘六尘,六根就不会生其对境,尘境不起,从流转不息中返逆六根归於圆通,从而六根分别妄用就不生起。十方国土对於他来说,自然是皎然清净,就像琉璃一样内中悬挂明月,从而身心愉快,妙圆平等,获得安忍不动心的大安稳,这时,一切如来深藏圆融纯净的妙心,都显现在其中,这人立即获得无生无灭而能安忍不动心之圣法,从这里渐次修行,随他所发心修行之处,便能安立圣位。这就叫做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欲爱之心已然乾枯,六根不生对境,浮现於前的那些残缺不纯的东西,已然不再继续生发。此时,心中虚空明净,生出纯粹精妙的智慧,慧性明朗圆融,透莹照彻了十方世界。这时的智慧仍是枯慧,叫做乾慧地。要想修习佛法,初初到达这乾慧地境界时,还没有能够与相继不绝如流水的如来法相接应起来,那麽,就应当以这修习之心中不断流出如来法水浇灌枯慧之地,从而便能圆妙开启展衍,跟从真正妙圆本心,重新生发真妙,真妙信心便能常住不失,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从而能够持道不偏,守持住真正纯净的佛法,这叫做信心住。真妙信心明朗了然,一切便趋圆通,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便都不能阻碍妙心的流行,这样乃至过去、未来无数的劫世中,不论是舍身、受身,还是一切的积习烦恼都显现在前,这样的善男子,在此真妙心中都能够忆念起一切过去未来之事而没有遗忘,这叫做念心住。心地妙圆纯真,本真精神发化流行,无始久远以来的积习烦恼,都圆通精明,以此精明心而能进趋真妙净明,这叫做精进心。心体精见微觉显现於前,纯然只是智慧,这叫做慧心住。执持智慧的妙明心,盈遍十方,湛然寂静,如此寂静妙明常凝不动,这叫做定心住。寂定之中智光发明,如此明性深入广远,只有精进而无退缩,这叫做不退心。心能精进而安然不乱,保持著固守而不失落,同十方如来气氛交接,这叫做护法心。觉见妙明,保持不失,能够以妙力回向佛的慈光,向著佛而安住不动,就像两面镜子,光明相对相接,其中的妙影,重重叠叠互相涉入,这叫做回向心。心光频繁地回向,擭得佛常凝不动的无上妙明清净心,安住在无为之中,没有遗失,这叫做戒心住。住在戒中,自自在在,能够畅游於十方世界,能够随愿而往,这叫做愿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用真正的方便法,发明出这十种心。心体精微发挥,虽然涉入了十种用途,但终究是一个圆通不二的心,这叫做发心住。心中生发出光明,如洁净的琉璃,中间显现出精纯,用前面的种种妙心,铺设成为种种心地境界,叫治地住。这些心域所涉及知觉认识,全部都能够得到明白了然,能够游历十方没有滞留挂碍,这叫修行住。行为与佛同一,接受佛的气氛薰染,处在这种心地之中五蕴聚积能够自己生发,一路长入如来种之中,这叫做生贵住。如来种子已种下,道胎已然结成,也就是承接上了无上觉慧,如此道胎结成,如来之相也就成立,这叫做方便具足住。容貌如同佛一样,心也同佛一般,叫做正心住。身与心都成立为佛圣之相,并且日益增长,叫做不退住。十身灵圣之相,一时具足圆满,叫做童真住。如此形相成立,也就成就了菩萨之身,叫做法王子住。如此菩萨之身生长壮大,就好比国王将各国事委任给太子那样,该是给法王子授记灌顶,令其可以住持佛法了,这叫做灌顶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於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成就了佛弟子以後,就具足了无量的如来妙德,从此十方世界都能随顺无碍,这叫做欢喜行。佛弟子的善念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就叫做饶益行,自己觉悟也使他人觉悟,没有违抗拒绝的事,这叫做无瞋恨行。能够出入於一切众生之中,穷尽未来的一切,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有分别,十方世界通达周遍,这叫做无尽行。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圆通,无有区别,就叫做离痴乱行。能够在同一之中显现种种异样,每一个异相一一看起来又是同一物,这叫做善现行。这样乃至於十方虚空之中的所有微尘,每一尘中显现十方世界,这显现的尘和显现的界不相互挂留阻碍,就叫做无著行。种种显现於前的,全部都是无上智慧的照见世界,这叫做尊重行。这种圆融境界能够成为十方诸佛的轨则,这叫做善法行。如此种种境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皆是真纯唯一,不生不灭,真性本然,这叫做真实行。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圆满具足了神通,成为佛之後,纯洁精真,远离各种滞留患难,就应当救度众生,灭除各种应当救度之相,回向无为心,回向涅盘路,这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家生相回向。让该损坏的损坏,远离一切应当远离的,这叫做不坏回向。本心妙觉湛然,妙觉同齐佛觉,叫做等一切佛回向。心精本真发明,心地就是佛地,叫做至一切处回向。一切世界本来即是如来,相互涉入,不生任何挂碍,叫做无尽功德藏回向。与佛同住圣地,地中各各生出清净本因,依此因地发扬挥洒,从而趋向涅盘道,这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妙根性既已成立,十方世界的众生,皆成就我本性,根性圆满成就,从而不遗失众生成沸的机会,这叫做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依凭一切法,离弃一切相,但是依凭与离弃,都不足以执著,这叫做真如相回向。获得如此本真心性,十方世界必无阻碍,这叫做无缚解脱回向。如此心性功德圆满成就,一切法界尽皆灭除,这叫做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译文】阿难,这些善男子,全部成就清净四十一心之後,须再成就四种妙圆加行。这就是用佛的妙觉,发用为自己的心,此心将出而未出之时,就如钻木取火,其火将起未起之时,就叫做暖地。另外以自己的心,完成佛的实践,此时情景似是非是,如同登高山,身体沉入虚空之中,脚下却仍有微细障碍,就叫做顶地。本心即佛心,恰当而又得体,好此安忍著什麽事情去洽融待人,既不怀藏不出,又不现示显发,这叫做忍地。没有一切事物的数与量的差别,没有迷惑觉见与道的差别,这叫做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译文】阿难,像这样的善男子,处於大菩提之中,完善地获得通达之心,觉悟通达如来,究尽了佛的境界,这叫做欢喜地。一切相异的圆入相同之中,一切相同的也全都除灭尽净,这叫做离垢地。清净之至极而生出澄明,这叫发光地。澄明之至极而令觉见圆满,这叫做焰慧地。一切相同的与相异的都不能生出,这叫做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这叫做现前地。周遍一切真如境地,这叫做远行地。唯一无上真如心,就叫做不动地。真如之心发用无碍,这叫做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自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译文】阿难,这些众菩萨们,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将此地叫做修习位。如来慈悲如妙云一般,荫护著涅盘海,叫做法云地。如来圣法逆转了无明流转,这些菩萨则法而行,觉慧之中进入圣道,叫做等觉菩萨。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译文】阿难,从乾慧心到等觉,这个觉慧就获致金刚心。从最初的乾慧地,不断重复种种十地、十心境界,才能真正究尽妙明觉慧,成就无上觉道。这种种的境地,都是以金刚心所观见到的如幻如影的十种境地来作比喻的。在奢摩他中修行,用这种种如来的观见,引导著清净修证,从而能够渐次地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阿难,这些都是因为三种增进,才能完善地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这样的观见,叫做正观,若是作别的观见,就叫做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译文】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从座上起身,对佛行了大礼然後对佛说:用什麽样的名来称呼这部经?我和众生们该如何去奉持它?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译文】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这部经名叫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也叫做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又可名叫大方广妙莲花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又可名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们应当好好奉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译文】如来说完这些话,当时阿难以及诸大众得了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并且听闻了这部经的根本义及其名目,顿时悟入禅那,修持进入圣位,以及无上增进的妙理,心中的思虑全然拔出,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立即从座上起身,对佛深行大礼,合掌恭敬地对佛说:大威大德的世尊,慈悲的声音没有遮拦,善於解开众生大大小小的困惑,使我们今天身心得大快乐,得大利益。世尊,如果这妙明真净妙心本就是周遍圆融的,这样乃至於大地、草木,一切大大小小的动物,以及一切有灵性事物,原本就具有如来真性,本来即是成佛的真体。佛体是真实的,为何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这六道呢?世尊,这六道是自己本来就有呢?还是众生妄惑积习而生出来的?世尊,比如说,宝莲香比丘尼,在持菩萨戒时,私下暗自有淫欲行为,还妄说行淫不是杀生,不是偷盗,不会有业报的。她这话才说完,就先从她的生出大猛火,然後那猛火一节一节地将她烧毁,最後她堕入了无间地狱。又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这两个人,琉璃大王是做了诛杀瞿昙族姓的事,善星比丘则是妄说一切法空。结果他们陷入了阿鼻地狱。这些地狱是本来就有的?还是自然而然依自己造的业报而各自具有的?唯愿佛垂大慈悲,发明开启众生的昏昧,让一切持戒的众生们听闻根本要义,欢喜顶戴领受,保持谨慎,纯洁而不犯戒。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译文】佛对阿难说道:痛快!这问题问得真痛快,能使众生不入邪见。你现在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阿难,一切众生本来确实是真正清净的,因为他们有了妄见,有由於妄见而带来的积习,因此有内分和外分这种分别心。阿难,所谓内分就是众生自己内部的分别心,由於各种爱欲薰染,而生发出妄乱的情,这些情积集而不能休止,就能够生出爱水。因此当众生心中忆念起美味可口的东西,口中就分泌出口水,心中忆念起以前的亲人、朋友时,或是恨或是爱,眼中便充溢著泪水。心中贪求财宝,心中便生出贪爱的分泌物,这时全身都发出一种光亮,心中执著在男欢女爱上,男人女人的自然便流出液体。阿难,这种种的爱,虽然是有所差别的,但流转轮回於六道之中的根结是相同的。润湿的东西不能上升自然就往下坠,这叫做内分。阿难,外分就是众生外部的分别心,由於各种渴望,生发出种种虚妄的想,种种乱想积集而不能休止,就会产生好胜之气。因此众生心中持守禁忌戒律的,全身都清爽轻松。心中持诵咒印的,顾盼之间显出雄毅之气。心中想著生活在天上,各种梦想便纷纷飞扬。心中存念佛国,那些神圣的境象就暗中浮现於心。从事善知识的,对自己的肉身性命便看得较轻。阿难,这种种的想虽然有差别,但飘渺轻举的飞升之状是相同的。飞升运动而不沈坠沦落,自然就是超越,这叫做外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於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於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於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译文】阿难,世间一切生和死是相续不断的,生跟从积习而来,死跟从变化流去,到生命终结的时候,在还没有完全舍去对暖的触受时,一生积习的善和恶全部顿时显现。死逆生顺,这一种积习相互交涉,纯粹的思想就飞升了,而且必是生往天上,如果飞驰的心中兼有福慧,并伴著清净的愿望,自然的心便会洞开,现出十方世界的佛和一切净土,随其愿望而往生其间。情少想多的,飞升不远,即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等等,遨游於四天,所去之处没有障碍。在这之中如果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持禁戒跟随持戒人,或跟随持咒人护持神咒的,或是护持禅定,保护法忍的,这些人就能亲自住在如来的座下。情和想一样多的,不飞升也不坠落,就生於人间,其想见明了聪慧,其情怀幽永笃长。情多而想少的,流转坠入横生的畜生类。其重者成为有毛的群类,轻者成为有羽族类。七分情三分想的,向下沉入水轮,或生於火中,承受热气和猛火,或身为饿鬼,常常被焚烧,但却又不能饮水,这样不吃不饮地经历千百劫时。九分情一分想的,下沉到风洞中的火轮里不能逃遁,身陷风与火相交之地。轻的生在有间地狱,重的生在无间地狱。那纯粹的情即沉入阿鼻地狱。如果沉没的心中有毁谤大乘,破坏佛禁戒,狂妄说法,妄贪信士的布施,滥去接受别人的恭敬供奉这五种逆行者,更是随著所造的恶业生往十方阿鼻地狱。虽然这些都是自己招来的业报,但这众多的不同之中,都本有其根源产生的地方。阿难,这种种都是那些众生自己业报所感应,造成下十习因,所受到的六交报应。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婬习交接。发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二者。贪习交计。发於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於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三者。慢习交陵。发於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四者。瞋习交冲。发於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五者。诈习交诱。发於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六者。诳习交欺。发於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七者。怨习交嫌。发於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沥。柙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於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临毒壑。九者。枉习交加。发於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十者。讼习交諠。发於藏覆。如是故有监见照烛。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译文】什麽叫十因呢?阿难,一是淫习交接,因而有了相互磨擦,研磨不停止,因此就有大猛人光从中发动。就像人双手互相摩擦,产生了暖热的现象一样,两相摩擦而起猛火,所以就有铁床铜柱这等事情。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行淫这一类的事,统称为欲火。菩萨见到淫欲,如见火炕一样赶快回避。二是贪习交计,因而有了相互吸取,吸取不止,这样因此有了积集的寒气坚冰於其中冻冽。如同入用口吸缩风气,就有冷的感触一样,两相抵触而生起寒气,所以就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情。所以,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多求这一类的事,统称为贪水。菩萨见到贪欲,如见到瘴毒的海洋一样赶快避开。三是慢习交陵,生发出相互对恃,如此奔驰而流动不停止,这样就有了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同人的口舌自相咂味,因而生发出口水一样。如此两相鼓动而生出波涌,因此就有血河、灰河、热河、毒河、融铜灌吞诸种恶杀之事。所以,十方的一切如来,把我慢这类事,叫做饮痴水,菩萨见到我慢,如见到大水一样赶快避开。四是瞋习交冲,因而有相互抵触,抵触抗争不停息,心热发生,铸气为金,这样就有刀山铁橛、剑树刃轮、斧銊怆锯。如同人含冤屈,杀气就会飞动一样。如此两相攻击而生出杀截,所以就有了宫割、斩斫、剉剌、槌击种种残忍的事情。因此十方的一切如来,把瞋恚这一类事情,叫做利刀剑。菩萨见到瞋愤,避之如同避诛杀一样。五是诈习交诱,生发於相互间的调和诱引,这调引绵绵不休止,这样就有了绳木绞校,如同水浸润田土,草木就会生长一样,如此两相延荡而生纠缠,所以有枢、枷、锁、鞭、杖、槌、棒种种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把奸伪这类事通称为谗贼。菩萨见到奸诈,如避豺狼一样。六是诳习交欺,生发於相互欺罔,诬罔不停止,动荡的心便造出奸诈,这样就有了尘土、屎尿等等污秽不净。如同尘土随风,各无所见。如此两相交加而堕落,所以就有沉没淹溺、腾掷、飞坠、漂沦种种的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把欺诳这类事统称之为劫杀,菩萨遇见诳妄之事,如踏到虫蛇一样赶快避开。七是怨习交嫌,生发於相互的怨恨,这样就有飞石投砺、匣贮车槛、瓮盛囊补。如同阴毒的人心中怀藏野蛮的恶毒,如此两相吞吐而生出抛投,所以就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等酷刑之事。因此十方的如来,把怨家这类事叫做违害鬼,菩萨遇见怨毒之事,如见毒酒一样赶快弃之。八是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种种业报,生发出违背抗拒,产生种种违背相反之事,这样就有了王派来主吏,澄清辨析生死簿籍,如同行路人,往来相见一样。如此两相交见生出审判,所以就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司管善恶的童子,手拿生死文簿,辩析澄清推判这些凶险之事。因而十方一切如来,把恶见这类事通称之为见坑。菩萨见到这些虚妄偏执,如同陷入毒坑中般赶快离开。九是枉习交加,生发於诬谤,这样就有山石的碾磑耕磨,好比谗贼之人,威逼枉害良善之人。如此两相碾磨而生出枉害,所以就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等种种惨事。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怨谤这一类事统称之为谗虎。菩萨见到诬枉,如同遭遇到霹雳一样赶快躲避。十是讼习交谊,生发出掩藏遮盖,这样就有了鉴察照烛,如同在中午的阳光下,没有影子可藏。如此两相争夺而生出讼诉,所以就有业镜里的火珠,披露出宿世积业的种种恶谊,由此而对验各种事情。因此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如来,把覆藏这一类事统称之为荫贼。菩萨观见如此藏覆,犹如顶戴著高山行走在大海中一样,避之犹恐不及。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烊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茅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沈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於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沥击碎身体。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茅。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译文】什麽叫做六报呢?阿难,一切众生,由六识而造作起恶业,所招来的恶的果报,都是从六根中生出来的。而为什麽一切恶报都是从六根里生出来的呢?一是见报招引的恶果,这见业的交报,则是在生命临终的时候,先是看到猛火升起,烧遍十方世界,死者的幽灵,在火中化为烟子飞坠而进入无间地狱。见报有二种相状,一是明见,在这明见中能够清楚地看到种种的恶物,从而生出无量的畏怖。一是暗见,寂然而不能够视见一切,从而生出无量的恐惧。像是见到的大火,猛火燃烧著即成为镬汤洋铜。猛火烧在息上,成为黑烟紫焰。烧在味上,成为烧焦的铁丸、铁水。烧在触上,成为热灰炉炭。烧在心上,能生出星火迸洒,煽烈鼓动空界。二是闻报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听闻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时先见到波涛淹没了天地,死者的幽灵,在大水注中升降沉浮而流入无间地狱。如此闻有二种相状:一是开听,听到了种种的吵闹,令精神昏乱。二是闭听,寂静中一无所听,令幽魂沉没。像这样听闻波涛水注,这波涛水注冲击在听闻上,则成为斥责,成为诘问。冲击在见上,则成为雷,成为吼,成为恶毒的气息。水注冲击在息上,则成为雨、雾,以及各种毒虫爬满身体。水注冲击在味上,则成为脓,成为血,和种种的杂秽腥臭。水注冲击在触觉上,则成为畜生,成为鬼怪,成为粪屎。水注冲击在意识上,则成为雷电,成为冰雹,摧破击碎心魄。三是嗅报所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嗅闻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之时,先见到毒气弥漫在远近之处。死者的幽灵在这充满毒气的地上踊出而进入无间地狱。嗅报有二种相状:一是通闻,被各种的恶气薰蒸而使心灵烦乱。二是塞闻,嗅不到任何气息,气被憋塞不通,闷绝於地。这种嗅闻积气冲击著气息,则能成为质,成为履。冲击著见,则成为火,成为炬。冲击著听,则成为淹没,成为沉溺,成为大水,成为沸汤。冲击著味,则能成为馁,成为爽。冲击著触,则能成为绽,成为炫,成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怪物无厌地咬食著这肉山。冲击著思,则成为灰,成为瘴,成为飞沙、砺石,击碎身体。四是味报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嚐味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临终之人,先看到铁网笼罩的一切世界在猛火烈焰之中,死者的幽灵,其身子挂在铁网上倒悬著头进入无间地狱。味报有二种相状:一是吸气,吸进的气冻结成寒冰,冻裂身上的骨肉。二是吐气,吐出的气飞扬为猛火,烧炫骨髓,这个嚐味,嚐味时则能成为承,成为忍。嚐到见时,则能成为燃烧著的金石,嚐到听时,则能成为锋利兵刃。嚐到气息时,则能成为大铁笼,弥漫覆盖在国土上面。嚐到触时,则能成为弓,戊为箭,成为弩,成为射击。嚐到思时,则能成为飞扬的热铁从空中如雨一般落下。五是由触报所招引的恶果。这触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临终之时,先看见大山从四方合拢过来,没有逃路。死者的幽灵见到大铁城,那些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马面、妖魔鬼怪手执枪矛,驱赶著幽灵冲进城门。在无间地狱中,触报显现出二种相状:一是合触,合拢过来的山驱逼身体,使骨肉成为溃烂的血水。二是离触,刀剑触击身体,五脏六腑被分割屠裂。这合触,历经触尘,则能成为道,成为观,成为听,成为案。历经见尘,则能成为烧,成为煮。历经听尘,则能戊为听,成为撞,成为击,成为倳,成为射。历经息尘,则能成为括,成为袋,成为考,成为缚。历经尝尘,则能成为耕,成为钳,成为斩,成为截。历经思尘,则能成为坠,成为飞,成为煎,成为炙。六是思报招引的恶果,这个思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之时,先见到恶风吹坏了的国土。死者的幽灵被吹上空中,随风乘旋,然後堕入无间地狱。思报显现为二种相状:一是不觉,迷糊之极就穷荒不已,奔突走动不会停止。二是不迷,觉知到的只是苦,无尽的煎烧,深痛难以忍耐。这样的邪思,结上思尘,则能成为方,成为所。结上见尘,则能成为鉴,成为证。结上听尘,则能成为大合石,成为冰,成为霜,成为土,成为雾。结上息尘,则能成为大火车,成为大火船,成为大火槛。结上尝尘,则能成为大叫唤,成为悔,成为泣。结上触尘,则能成为大,成为小,成为一日之中有万生万死,成为仆,成为仰。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婬。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由是众生别作别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译文】阿难,这就叫做地狱的十因六果。这都是众生迷痴妄惑所造作的。如果这些众生种种恶业一同造作,那就会堕入阿鼻地狱,遭受无量的苦,经历无量苦劫。如果六根各自造业,以及他所造作恶业所兼涉的根和境,这人则堕入八无间地狱。如果身、口、意这三种业,造作起杀、盗、淫,这人则堕入十八层地狱。如果不是三业兼备,其中或只是杀、盗,则这人堕入三十六地狱。如果只是六根中的一根,并且只是犯恶在一业之上,那麽这人则入一百零八地狱。虽然这些众生是种种分别的造作,但是他们在世界之中,所受恶报全然相同,都是在一样的因地之中,妄惑乱想的发生,并不是本来就具有的,都是以上十因所生的恶果。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盘。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後还罪毕。受诸鬼形。若於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译文】还有,阿难,众生如果破坏律仪,违犯菩萨戒,毁坏佛涅盘,那麽这些种种杂业经过历劫燃烧不息,迨到其恶业盈满之时,就会聚形成为鬼魅。不同的恶业本因,均会致使聚形为不同的鬼魅。那些因为贪物而造下罪业的众生,在恶业盈满之後,便会遇物而成形为怪鬼。众生中如果是因贪而造下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风而成其形,这叫做魃鬼。如果是因贪妄惑而造下罪业的,那麽当这人的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畜生而成其形,就叫做魅鬼。如是众生是因贪怨恨而造作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的恶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虫而成其形,这叫做蛊毒鬼。如果是因贪恋忆想而造下罪业的,那麽这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衰败的东西而成其形,叫做厉鬼。如果众生是因贪傲而造下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会遇到气息而成其形,这叫做饿鬼。如果是因贪罔而造罪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幽暗而成其形,这叫做厌鬼。如果因贪明而造作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见精灵而成其形,这叫做魍魉。如果因贪恋成功而造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明而成其形,这叫做役使鬼。如果因贪恋结党朋而造罪业的,那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人而成其形,这叫传送鬼。阿难,这些人都是因为系於情惑而堕入地狱的,被业火烧乾後,升出地狱而成为鬼魅。这些都是自己的妄惑乱想的恶业造作所招引的恶果。如果觉悟到菩提,那麽则是妙圆明净心体,根本不会有这一切的。

为畜生。酬其宿债。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於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於世间。多为毒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於世间。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食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於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循类。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译文】还有,阿难,当鬼魅恶业已经报尽,那麽,情惑与想妄都将成为空无,这时就会在世间与最初负下这些恶业的人,以怨对怨,以恶转恶,其身将转为种种畜生,以酬报过去所遗下的恶业宿债。这其中,遇物而成怪鬼的,当其物形消灭,恶报现尽,就会投生於世间,但多半成为枭鸟之类的动物。聚风而成为魃鬼的,当其风灭,恶报现尽,投生於世间,就多半会成为精灵之类的生物。遇畜而成为魅鬼的,当其畜死灭,恶报现尽,投生於世间,多半成为狐狸之类的生物。遇虫而成为鬼的,当其蛊毒消灭,恶报尽现之後,投生於世间,就多半成为毒虫之类的生物。遇衰坏而成为厉鬼的,当其衰坏穷尽,恶报尽现之後,转生在世间,会多半成为蛔虫之类的生物。遇瘴气而成为饿鬼的,当其瘴气消毁,恶报尽现之後,投生世间,就会多半成为虎豹豺狼等之类的生物。遇幽暗而成为厌鬼的,当其幽怪消灭,恶报尽现之後,转生於世间,就会多半成为山颢、祸鸟一类的生物。遇精怪而成魍魉鬼的,当其精灵逝尽,恶报尽现之後,投生於世间,就会多年成为应时节而去留的候鸟一类。遇明而成为役使鬼的,当其明灵灭去,恶报尽现之後,转生於世间,就多丰成为祥麟嘉凤之类禽兽。附人形而成为传送鬼的,当其人形死灭,恶报尽现之後,投生於世间时,就会多半成为猫狗等循良家畜之类。阿难,这些都是由其业报之火焚烧乾枯,从而酬还其从前的业债,傍落为畜生的,这些也都是从自己的虚妄造业所招引而得的业果。如果觉悟菩提,那麽,这些虚妄恶缘,根本上就不会有的。正如你所说的,宝莲香以及琉璃王、善星比丘等人的例子,这样的恶业确实是从自己生发显明出的,并非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地上冒出的,更不是人为施予,而是从自己的虚妄恶业所招致而来的,因此还得自己来承受这些业果。这一切在菩提本心之中,都是由於浮虚妄凝结而成的。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於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於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於庸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於文类。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於达类。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於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译文】另外,阿难,当转生为畜生道中,从而酬还其从前的业债之时,如果这些被酬还的人过分多取所酬还的财物和形命,那麽,这等众生就会还复为人身,反徵其应酬之外,剩余部分,一一索还。如果返还业债者有业力,并且也有福德,那麽,这等众生就会在人道中之中住留为人形,从而以此来酬还业力。如果返还业债者没有福分与德力,就会沦还为畜生之类,以此来偿报他所造作的恶业。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用钱和物来替代业债,或者劳役其业力,偿债就到此为止,自然停息下来,偿债就到了头,如果是居於众生之中并且杀害自己的同类,或者食用自己同类的肉,这样就会在微尘那样多的劫时里,轮转在六道之中,并且相食相杀,没有休止的时候。除非在正定离尘寂静止定的奢摩地中,或者有大慈悲的佛出世救度,否则这生死轮转是不可能停息的。你今天应当知道,那些枭鸟之类的东西,其酬报业债足够之後便会恢复其形,投生於人道中,参合在愚顽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精怪之类的生物,业报酬还足够之後恢复其形,投生在人道中,便是参合在怪异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狐狸之类的生物,业债酬还足够而复原其形,生往人道中,参合在庸碌之辈那一类人之中。那些毒虫之类的生物,业债酬还足够而复原其形,投生於人道中,亦是参合在凶狠残暴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蛔虫之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其形,生往人道中,则是参合在卑微那一类人之中。那些食伦之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其形,生往人道中,则将参合混同在柔弱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山颢之类的生物,业债酬还足够而复原成形,便生往人道中,参合混迹在劳苦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候鸟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成形,生往人道中,往往参合混同在文思之辈那一类人之中,那些现瑞象兆吉祥之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成形,生往人道中,往往参合在聪明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循良驯顺猫狗家畜之类,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成形,生往人道中,参合在通达的那一类人之中。阿难,这些都是由於从前的业债酬还完毕复原成形而投生在人道中的,他们都是从无始以来,便作业颠倒的,他们相互滋生相互残杀,如果没遇到如来,没听闻正法,那麽,他们将在尘世的劳苦之中无尽的流转沉沦。这些众生才真叫可怜悯者。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於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阿难。是等皆於人中链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於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译文】阿难,又有众生身在人道之中,但不依据正等正觉修持三摩地,而是别修妄念,心中欲想在六道中系牢自己的形体,从而游隐在山林以及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样的众生中有十种仙。阿难,在那些众生之中,有为健身而服食不得休息的,他的饮食之道圆满之後,成为地行仙。有为延命而寻药养生不止,当他的药道圆满之後,成为飞行仙。有为长生而食药服丹不休止的,当他的丹道圆满之时,成为游行仙。有为强生而锻炼筋骨却不休止的,当其气精圆满成功之时,成为空行仙。有为健生而吞津咽液而不休止的,当其丹液之功圆满成功之後,成为天行仙。有为保命而握固禁色而不休止的,当其吐纳功夫圆满成功之後,成为通行仙。有为卫生而持戒诵咒而不休止的,当其法术之道圆满成功时,成为道行仙。有为永生而观想意念不休止的,当其忆想之道功成圆满的时候,成为照行仙。有为超生修房中术而不休止的,当其男女感应之道圆满成功之时,成为精行仙。有为化生而坚定其志,固执在思悟变化之道没有休止的,当其觉悟圆满成就时,成为绝行仙。阿难,这些众生之流,都只是在人道之中修炼他的心志,但都不修持正觉正定智慧,而是别开妄道去获取生命的道理,欲求其命有千岁万岁之寿,於是他们在深山中或海岛上,以及人迹罕见的地方隐遁修道,这也是轮回妄想的流转沉沦。如此并不修持正觉三昧,业债报尽仍要复来,从而只能散入这种种的恶趣之中。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後。邻於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爱微薄。於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於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後。於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於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後。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译文】阿难,如此世间的人,他们不追求常生不老,未能舍弃妻妾的恩爱,但是在男女行房这种事中,其心思不放逸流乱,而是保持著澄莹生明的状态,那麽,在其命终的时候,其将能够得以与日、月为邻。像这一类的众生,叫做四天王天。那些虽有妻房,但淫爱不多,淡泊恩爱的,在清净居住之时,净心不纯,时有念起,禅思不得全味,其命终之後,便能超过日、月的光明,而居住在人间天顶之上。向这一类的众生,叫做忉利天人。那些逢到淫欲之爱时并不回避,但只是暂交而已,过後不再思忆淫欲的,在人世间生活中,少动多静。其命终之後,便能在虚空之中,朗然安住。虽然日、月的光明向上照不到他们,但这些人自己能生光明,这一类则叫做焰摩天人。那些在任何时候都安安静静,顺应感受行事并不著意乖戾的,其命终之後,上升成为精明微妙之物,从而不必同下界各种人天境地有任何的相接。既使诸有情世间和器物世间都毁坏了,那火灾、水灾、风灾都不会波及到他。这一类叫做率兜陀天人。那些没有任何欲望之心,行事顺应而巳的人,即使种种事物横陈在前,对他来说只是味同嚼蜡,无动於衷,当其命终之後,便能生往越化地。这一类则叫做乐变化天人。那些并没有世间的心念,只是不著心地仍与世间各种事务打著交道,依事而与世间相交涉而已的人,能够了然超越没有任何挂碍,当其命终之後,随时随地便能出入於超化无化境地。像这一类,叫做他化自在天人。阿难,像这六种天,他们的形体虽然已经出脱了妄动,但是心迹仍然与世间有交往。如此前所叙述的种种,就叫做欲界。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令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如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歉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如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泽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靡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如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大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如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

  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如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例。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例。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如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重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此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光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性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朝。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起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愿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愿音。拔我一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之。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星。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游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长亭人。都无所谓。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断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好。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好。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如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如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户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黑黑月。通还户户。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毫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如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惟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窦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令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狮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若必有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为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同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今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惟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惟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蚀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精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卷九)原文及译文,佛门极要经典与破魔宝典

卷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於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译文】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中,有些人不凭借禅那,也没有大智慧,但是却能够做到执守身心而不去行淫欲,於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中没有任何的杂思乱想,不去沾染一切爱欲,不留恋欲界,那麽这种人的应念报身就是梵侣。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梵众天。有些人将各种欲望积习除掉,离弃欲界,本心已经显现,并且对於各种戒律都乐意去随顺持守,那麽,这种人在业果应报的时候便能够行使梵德,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梵辅天。有些修行人身体和心灵皆妙明圆满,言行举止威仪俱全,身心清净严守禁戒,并且时时明心参悟,那麽,这种人在业报应念时,能统领梵众而成为大梵王,像这一类人名叫大梵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苦恼是没法逼迫他们的。他们虽然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觉三摩地,但是在他们的清净心中,各种烦恼都不能有所扰动。这就叫做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译文】阿难,其次,有些修心者在梵天统领摄收梵人,圆满成就了梵行,澄明之心寂然不动,於寂静中湛然生出光明,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少光天,光明与光明相互燃照,光耀无边无尽,映照著十方世界遍体成为晶莹的琉璃世界,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量光天。吸收执持圆融的智慧,成就了圆融本体,自然生发出清净教体,并且能应用无尽,像这一类人名叫光音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懮虑烦恼皆不能逼迫他们。虽然他们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清净的心中,已经制伏了粗显的烦恼,这叫做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译文】阿难,有这样的天人,他们头顶的圆光成为声音,透过声音显露出奇妙的智慧,发扬为精湛的行为,通达寂灭之乐,这一类人名叫少净天。清净和虚空显现於前,并能将这空净引发致无际境地,在无际的空净之中擭得身心的轻松安祥,成就了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无量净天。世界和身心一切都圆融清净,清净德行成就圆满,种种清净妙景皆现示面前,归於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遍净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具有大随顺心,身心安稳,获得了无量的快乐。虽然他们并不是修行获得真正的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安稳的心中充溢著无量的欢喜,这就叫做三禅。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麤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於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後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译文】阿难,又有这样的天人,他们的身心并不受烦恼的逼迫,其苦因已经除尽,但又不住在喜乐之中,因为久住在苦和乐之中必然会生败坏,因此他们将苦乐二心同时都舍弃了,种种粗重的烦恼也相随而灭,从而生出清净的福性,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生天。舍弃了苦乐的心圆融无碍,能够妙解清净,在无遮的福性中,获得奇妙的随顺心,能够穷尽未来的边界,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爱天。阿难,从这些天中来看,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追求的即是无量的清净光辉和圆满光明的福德,并且通过修行证得了这种境界并住在其中,那麽,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广果天。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即是厌弃苦和乐,经过相续不断地精进研究,终於完全穷究了这种舍心之道,从而使身体和心灵同时得到寂灭,心虑像死灰一样凝息,经历五百劫,这种人既然是以厌弃生灭为修行的因地,因此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此则初半劫灭,後半劫生,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想天。阿难,这四等上流之人,世间一切种种苦乐境界都不能动摇他们。虽然他们修持的不是无为真不动地,但於心中还是有所得,并且其功夫的运用臻於纯熟,这就叫做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於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於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译文】阿难,这当中还有五还天。对於在下界中带来的九种烦恼习气,同时都灭尽了,苦与乐也双双消亡,在下界居住时无所选择而居,由於具有苦乐皆舍的这种舍心,因此在分别不同的众生中,都能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二心都灭除了,争斗之心自然不交加於他,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烦天。他像箭弩一样的独往独行,探究交往无烦恼的境地,这一类人名叫无热天。十方世界对他来说都妙现出圆融澄明的境相,而没有一切尘相沉垢,像这一类人名叫善见天。精妙的观见现於眼前,陶铸成无碍的见解,像这一类人名叫善现天。究竟各种各样的道理,穷究色性的本性,而进入了无边际的境界,像这一类人名叫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麤人所不能见。

【译文】阿难,这五种不还天和那些四禅以及四位天王,他们各各能承领佛旨,但相互间却不能有所知见。如今世间的深山旷野之中以及神圣的道场所在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因此世间的粗俗之人是见不到他们的。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於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於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译文】阿难,前面说的那十八种天人,他们是独往独行而没有交往的,但是他们还没有脱尽自身形质之牵累。从这些天人到前面所叙种种,名叫。另外,阿难,从这个有顶的边际中,其间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能於自己的舍心中发明出智慧,当智慧圆通之时,便出离尘界的牵累,成就阿罗汉果位,而进入菩萨大乘,像这一类人名叫回心大阿罗汉。如果在自己的舍心中完成了舍厌苦乐的成就,觉察到自己的身体仍是障碍,然後消除障碍而入於空澄的这一类人名叫空处。各种的障碍业已消除,在无碍无灭中只留著阿赖耶识,而於末那识只存有微细的滞碍,这一类人名叫识处。空和色都汲有了,识心也跟著消灭了,十方世界寂然无有,无有微细阻碍,像这一类人名叫无所有处。识性丝毫不动摇,於寂灭之中能穷尽种种探究,在无尽之中发明宣扬本性,好像存有又不存有,好像有尽又没有尽,像这一类人名叫非想非非想处。这些欲穷究空而又没有究尽空理,从而在不还天圣道中不能前进者,像这一类人名叫不回心钝阿罗汉。如果从无想各种外道天中,穷处於空无而不知回归,迷惑於有漏智慧,便会重入於轮转之中。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沈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於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於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沈水。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译文】阿难,这众多的天上各种各样的天人,是下界凡夫俗子所种业果的报应酬答,当酬答完时他们仍都要进入轮回之中的。那天人中的天王即是菩萨,他们游於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中,并且逐渐增进自己的修行,进而回向圣佛所修行的道路。阿难,这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显现於前,业果之色尘也已灭尽,从这里到终结名叫无。这都是没有了然妙觉明心的人,积累的妄惑而发生的,妄惑有三界,在此中间不同的妄惑随造业沉溺於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七种恶趣之中,补特伽罗跟从著这类。再次,阿难,这三界中又有四种阿修罗类,如果在鬼道中,由护持法力,乘著神通而入於空,这类阿修罗从卵而生,摄入鬼趣。如果在天人中,因降除功德而遭了贬损,他们所选择居住的地方,邻近日月。这类阿修罗从胎而生出,被摄入人趣之中。有阿修罗王,执持在世界之中,力量深遂无所畏惧,能够与梵王以及天帝释,四天争权夺力,这类阿修罗,因变化而生有,被摄入天趣之中。阿难,另外有一些下劣的阿修罗,生在大海中心漩涡处,早晨游於虚空之中,晚上归回水穴,这类阿修罗因湿气而生有,被摄入畜生之趣之中。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於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译文】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人,以及神仙,天与修罗,精深研究这七种恶趣,原来是昏沉中的各种有为相,皆由妄惑迷想而生,跟从妄惑迷想而随业造作。对於妙明圆融的无为本心来说,这都如同空花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有著落之处。但是,一旦虚惑妄想,便看不到这种根本的道理了。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婬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婬。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婬。云何更随杀盗婬事。

【译文】阿难,这等众生因为不识自己的本心而遭到这样的轮回,经过无量的劫时,还得不到真正的清净,这都是由於随顺杀盗淫而引来的,与此相反的三种则又出生於无杀盗淫。有杀盗淫的名叫鬼趣,无杀盗淫的名叫天趣。这有和无相互影响,从而生发起他们的轮回流转之性。如果能得到圆湛生发三摩提的人,则妙性常寂,有和无二种都没有了,连有无皆无也灭尽了。如果连不杀不盗不淫都没有了,又如何说会有随顺杀盗淫的事呢?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於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即时如来将罢法座。於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於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於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後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译文】阿难,不断除身、口、意三业的惑乱,各自都有各自的私,因为各人的自私同众人的自私有共同之处也有分别之处,并没有一定之处,它们从妄惑而发生,生妄而没有因,也无法寻找究竟。你勉励人们修行,想要得到菩提,就必须要除灭身、口、意三业惑礼,如果不除尽三惑,纵使得到神通,那都只是世间的有为功用。惑礼的三业习气不灭除,就会落入魔道之中。虽然想除妄惑,然而只是加倍虚伪惑妄。如来说那些之所以成为可怜可悲的人,是由自己的妄惑所造成的,并不是菩提的过失。像这样说法,才叫做真正的说法,如果没有这样说,则是魔道的说法。此时,如来就要起身离座,从师子座前拉过七宝几椅,然後回过身来,再斜倚在几傍。如来告诉大众和阿难说:你们这些有学、缘觉、声闻们,今天你们回心趋向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天巳经对你们说了真正的修行之道。你们还没有认识到,在行持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的过程中,毗婆舍那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魔事和魔境显现於前时,你们若不能识破,或者洗心修道不正,就难免会落入邪见。当阴魔、天魔、鬼神、魑魅来和你打交道时,你心中不明白,便会认贼为子,并从中得到少许的功夫却自满自足了。比如说,有一位在四禅中的无闻比丘,狂妄地声言自己证到圣果,结果在天报完毕的时候,只落得一付衰朽的样子。诽谤阿罗汉的,身後就会遭到堕入阿鼻地狱的报应。你们应当认真地听,我今天就来为你们仔仔细细地分辨别认识各种魔道。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译文】阿难起身,同中的众有学者们,欢欢喜喜地向佛顶礼,倾听佛的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慴。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於三昧时。佥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译文】佛告诉阿难和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充满烦恼的世界中的十二类生命,本来的心体是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的,这圆融灵明的心体与十方的佛并没有差别。由於你心生妄想,迷失在理障中,痴迷爱恋便由此发生了,这痴迷遍处发生,因此就相对而有空性生发出来。以空性化解迷痴不曾有所停息,便有有为世界的生发,因此,那十方如微尘一样多的国土中都不是本来清净的,都是因为妄见乱想才得以安住滞留下来。你们应当知道,虚空界是从你的心体中生出来的,就像一片云点缀在空廓的太清里一样,更何况众多世界也是在虚空界中的呢?你们这些人中只一人发露真心而归自元本的心体,那麽这十方空界都会全部消散殒灭。为什麽说在这虚空之中,所有的国土均没有振裂破碎呢?由於你们这些人修习禅定,即在修饰著三摩地,十方的菩萨以及众多无漏大阿罗汉,已修得心体精微通阔无碍,所以能居处於湛然寂灭之中。一切魔王以及鬼神、凡夫,见到他们的宫殿房屋,无端地崩塌裂坏,大地震动,水陆飞腾,无不惊心摄魄。凡夫俗子昏昧而不能觉察到这种变化。那些没有获得除漏尽通而已获足了五种神通的人,还挂念著尘世的操劳,又怎麽能够让你去摧毁他们的处所呢?因此,那些鬼神以及各种天魔、魍魉、妖精,乘你们在修行的时候,全都来扰乱你。然而那种种魔邪气势强盛,但是只要在那些尘世的烦劳中於心中生出妙觉,那麽,种种的魔对你的扰烦就如同用风去吹光,以刀去断水一样,丝毫不能触动你。你就像沸滚的热水,而它就像坚冰,当热气渐渐邻近冰时,很快便使它消殒了,这些魔不过徒具神力而已。但是,这外来的魔是否能破坏扰乱你,这全由你心中的五阴主人来决定。如果主人迷惑,那麽这外来的魔便会得其方便。所以当处在禅那中时,保持著觉悟不惑,那麽,那些魔事便拿你无可奈何了。五阴消散,进入明觉中,那种种的邪魔全都只能藏在幽暗中。光明能够破除黑暗,黑暗挨近光明自然便会消殒。因此,当你明觉时,那些幽暗中的魔怎麽敢来滞留扰乱你的禅定呢?如果不明悟,而是被五阴烦乱所迷的话,那麽,你阿难必然成为魔的弟子,最後成为魔人。像摩登伽女这样特别少见的凶劣法术,她只是用邪咒让你破坏佛的律仪。但於佛律的八万四千行仪中,只毁了一戒,所以,由於你的心体清净的缘故,因此还没有沦溺。但这还是破坏了你的宝觉完全的身,就如像宰相大臣的家,忽然遭到抄家没收,宛转成为一可怜的零落者无处哀救一样。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修行,就要消除脱落各种念头,这些念头如果消落尽了,那麽各种脱尘出世的意念便会精爽妙明,心体便能动静不变,记忆和忘怀如一不二,在你处於这种状态而进入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时,就好似眼睛清明的人处在大幽暗中,虽然心性精明妙净,然而心体还未能发映光明,这就叫做色阴境地。如果眼睛明朗,所见十方朗然洞开而没有一丝幽暗,这叫做色阴尽境地。到此地步的人就能超越劫时的浊暗阻滞。关照这人这种情形的根由,其实仍是其固执妄念所造成的。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於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於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於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於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於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於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阿难,这时应当在这境地中进一步精砺其志,采究妙明本性。当四大编织之身躯不再是羁绊,此刻身体便可以越出障碍,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不过这境地也只是一种功夫,并且是暂时获得,并非是证得圣境。此刻如果心里不作已成佛成圣的想法,那麽这种境界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心里误以为这就是成圣了,那麽立即就会遭遇种种邪魔。阿难,这时再用心去精研妙明本心,使其体内清彻,这时这个人忽然从自己的身体内掏出蛲虫蛔虫,但身体却宛然完好,没有任何伤毁,这叫做精明流溢形体。不过这仍然只是暂时获得的精妙功行,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心里不作成圣的想法,这种境界就是善境界。如果认为这就是成圣了,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如用此心内外精研,这时魂魄、意志、精神,除了自己色身种种障碍,其余的都能相互涉入互为宾主,这时忽然能从虚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听到十方一同发出深密的义理,这叫做精魄递相离合。但此时成就的善种,不过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这时心中不作已成圣的想法,那麽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这心净滤澄明,从内中发出光明,十方世界到处呈现出阎浮檀色。一切众生种类都化为如来,这时忽然观见毗卢遮那佛高踞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著,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呈现於前,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但这心光朗照各种世界的境界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此刻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成圣,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此心进一步精研妙明,不停地观察自心,抑制,降伏,超越种种杂念,这时忽然见十方虚空成为七宝颜色或百宝颜色,这些颜色同时布满虚空但又不相互混淆,而是纯净地显现著青黄赤白各各分明的色彩,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这也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用这心反覆去究竟澄彻,使心体之光的精纯不乱,这时忽然在夜半时分於黑暗的室内观见种种的物相,不亚於白天看见的物相,而暗室里的物也没有除灭,这叫做心细密澄其见。这种洞幽察微的洞察力乃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是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运用这心体,使其圆融化入虚空,四体忽然就会如同草木一样,人烧刀砍而没有任何知觉,大火不能烧坏,即使用刀来割其肉体,也如同削木一样,这叫做尘并。这种排弃地、水、火、风四大性而直入纯净空无的境地,乃是暂时获得的,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这是成圣,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心去成就清净,当这清净心到了极至之时,忽然观见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成了佛国,其中俱足了七宝,光明遍布在这佛土,又观见到恒河沙一样多的各种佛如来遍在虚空界中,虚空界中到处是华丽的楼台殿宇。向下可观见到地狱,向上可观见到天宫,所观见之处毫无障碍,这叫做欣厌。这是凝想深入时久而从心体中化成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深远,忽然於中夜遥遥观见到远方的市井街道,或者听到自己亲族眷属的话语,这叫做迫心。这是心体究远逼极而飞出,因此有此隔物遥视观见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精极,观见到善知识,其形体不断变化,一会儿的功夫无端地便有种种变化,这叫做邪心。这种心体含受魑魅或遭遇天魔无端为其说一些通达妙义的法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这些魔事会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後。於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色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显现出这些事境。由於众生顽迷而不能自去思量它,因而相逢这样的因缘时,自己不能识破它,还声称自己登入了圣境,造成大妄语,最终坠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以後的末法世代中,宣示这个法义,不要让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持守著正道,从而成就无上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在禅定中色蕴消尽,观见到种种佛心,如同明镜中显现出的形像,好像有所得但又无所作用。这就像梦魇中的人,手脚都在,对所见所闻不生迷惑,心体在接触外来的邪魔时却不能转动。这叫做受阴境地范围。如果梦魇境象消歇,其心便离开了身子而能反观自己的面目,这心体可以自由自在地离开身子或留住在身子中,不再有任何障碍,这叫做受阴尽。那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观见的浊受,这种人这种情形的根由,恐怕其原来仍是虚明妄想所造成的。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於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本当在这境地中获得大光明。当其心体灵明发露时,便过於内抑,忽然於其内心深处发出无穷的悲怜。这时甚至观见到蚊虫也如同看到初生的婴儿一样,心中会生出怜悯,不知不觉流下眼泪,这等功用叫做压抑过分反而摧伤心体抑摧过越。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种境地并不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的话,时间一久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那就会有悲魔潜入他的心腑,使他见人产生悲伤,成天哀哭不止,这样便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於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只。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阿难,又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受蕴则清晰明白,於是,种种觉受之像呈现於前,而便会过分地感怀激动,忽然从心中生出无限的勇气,他的心一时便能勇猛锐利,志向要同众佛平肩,声称成佛只是一念之间便可超越的事,这等功用叫做陵率过越。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久了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狂魔入侵到他的心腑之中,使他逢人便夸耀自己,傲慢无比,其傲慢之心可说是向上傲视佛,向下傲视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绝尽,而受蕴则清晰明白,修道不前没有新的证悟,便退回到原来的境地,从而智力衰微,进入一种颓坏的境地,绕来绕去无所证见,心中忽然生出大枯渴,任何时候都处於昏沉冥顽之中,并且还将这种境地认为是勤奋精进,这等修心叫做无慧自失,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忆想之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使他一天到晚揪住心思悬在一个地方,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於猛利。以诸胜性怀於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於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清晰明白,其慧力超过了定力,从而失却勇猛锐利,使各种的殊胜妙慧反而被此心性毁坏。然而己心却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稍得一点进步便以为满足,这等用心叫做亡失恒审,是沉溺在短暂知见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智力低下顽劣易知足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逢人便说,我已得了无上第一义谛。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於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仍清晰明白,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亡失了。在进不能前,退不能守的境况中,觉得进退都十分艰难,这时忽然从心中生出无尽的忧虑,如坐在烧红的铁床上,更如饮了有毒的药水,万般痛苦,只求一死。常常希望别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期望早得解脱,这等修行叫做失於方便。能悟解则没有灾褐,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致使他手执刀剑割自己身上的肉,并欣然於这种自残生命的行为,或者常常忧虑不堪,便躲进深山老林,不耐烦见到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後。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色蕴消除尽绝,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见自己处在清净之中,便会在心体得到安稳之後,忽然生出无限的喜悦,心中欢悦而不能自止,这等轻安叫做无慧自禁。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见人就笑,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自歌自舞,自称已得了无碍的大解脱,却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自以为已经具足了功德,忽然从心中无端生起大傲慢,这样各种的轻慢同时从心中升发,甚至对十方如来也生轻慢心,更何况是对佛之下的声闻、缘觉,这等见胜叫做无慧自救。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从此不礼敬佛塔佛庙,随意毁坏经典圣像,并对那些施主说,这些塔庙,只不过是金银铜铁、土木树叶罢了,肉身才是真正的宝,你不去恭敬身体,却去崇敬土木,实在是颠倒啊!那些深信他话的人,跟随他毁碎圣物埋在地中。他这样疑误了众生从而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这便是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於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受蕴仍然清晰明白,於是便在如此精湛明白之中圆悟到了精纯至理,而获得大随顺心。这时他的心中忽然生出了无量的轻安,自己宣称成就了圣果,得成了大自在,这等因慧叫做获诸轻清。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好轻清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自以为圆满具足了功绩而不再求进步。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无闻比丘身上,他们如此的轻清妄念将会疑误众生,使其堕入阿鼻地狱。因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於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饮酒噉肉。广行婬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在此明悟中获得了虚无的心解,于其心中忽然生出归向永远寂灭的愿望,於是便以万物自然造化无因而有果,一意直向虚无,当虚明空无心呈现於前时,心便生出长久断灭的解悟。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空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毁谤持戒,认为那是小乘之道,说菩萨如能悟解空性,哪里会有持戒犯戒的事呢?他常常在那些信佛的施主面前,喝酒吃肉,行淫玩乐,因为他有魔力,因此在他面前的人受其魔力的收摄对他竟不生疑谤。他的心被魔鬼长久侵入,便会吃屎尿和酒肉而不自悔,此等执持万物虚无的空性,破坏了佛的禁戒律仪,误入於人间罪恶之中,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於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却仍然清晰明白,便能体会到虚无空明,当虚明深入他的心骨时,忽然心中会有无限的爱欲生出,爱极发狂,便成为贪欲,这等定境叫做安顺入心,其人无智慧能够持守圣智,便误堕入种种慾望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欲魔入侵到他心腑,使他一味地声言欲念是菩提道。於是便与常人未修道者之流一样行欲无度,其行淫者,叫做持法子。由於他有神鬼之功力,因此在末世之中摄收凡愚之人,其数上百、上千,乃至上万。当那魔鬼生厌而离开他的身体时,这时他既无神威也无功德,最终陷入王难之中,因为他使众生疑误导致其堕入无间地狱。自己便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於我灭後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受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才现出这些事境。众生因为顽迷而不能自己忖量,碰上这些因缘时,心迷而不能识破,还说登上了圣境,造成如此大妄语,当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我灭度後的末世中传示如来的这个法义,使广大的众生开悟,使众生们不被天魔占得便宜,保护持守正确的修行之路,从而成就无上觉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於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他们的受蕴已经绝尽,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漏尽,但他们的心却能够离开自己的形体,如同鸟离开鸟笼一样,有一定的修行成就,这时以自己的凡俗之身,经历著菩萨六十圣位境界,得意自在地感受自己的身体随意无碍地往来於这些境界之中。就像熟睡中的人说梦语,其人虽然深然不觉知,但他的话已成为音韵句式,使没有睡著的人完全懂得他的梦语,这名叫想蕴境地。在些境地中如果游动的念想绝尽,浮想消除,心体妙明觉悟,如同洗去尘垢一样,这时对自己一世的经历便能够从生到死,从头至尾地圆照无余,这叫做想蕴尽。那麽,这样的修行者就能够超越烦恼浊垢,观察这等情形的根由,根本上还是融通妄想所造成的。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在修行中,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想邪虑,心体圆定生慧,即入三摩地正定之中,但是若心体爱恋如此圆融灵明境像,便会为了锐利他如此精妙的思维而贪求巧善之智。这时天魔便趁这个方便时机,飞精附人,将魔灵附於这人身上,为其讲经说法。这个人不察觉是魔附身,反而自称修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对来他这里寻求善巧之智的善男子,铺坐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这人的形体,可有种种变化,让那些求善巧的人看来,一会是比丘,一会是帝释,一会妇女,一会是比丘尼。或者居暗室之中叫人看见其身上有光明,这人一时愚迷惑乱,以为自己就是菩萨,使一些人相信他的教化,这人便令听讲者心性惑乱摇荡,从而破坏了佛的律仪,暗中施行各种贪欲,这人口中喜说灾祥变异,一会对人说如来在某地出世,一会对人说劫难、战争将临,在人心中散布恐怖,使相信他话的人莫名其妙地耗散家资浪费财产。这叫做怪鬼,趁年老成魔时来恼乱这个修道人。当魔心厌足以後,便离开这人的身体,如此情形使这个人及其子都陷入王难。你对这种事情应当先有所察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使其不堕无间地狱。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婬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阿难,又有那些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想邪虑,心体圆定生慧,但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中无端爱恋游荡,思维飞扬,贪求经历种种境像。这时天魔趁著这个方便之机,飞精附人,将魔灵附体在这人身上,向他宣说经法。这人也不觉知是魔附体,自称证得了无上涅盘境界。对到他这里追求神游的善男子,铺座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自身形体没有变化,但听他讲法的人忽然会看自己坐在宝莲花之中,全身整体都幻化成聚集的紫金光彩。所有在场的听讲者,每个人都体验如此境像,从而产生出从来没有过的惊喜。这人一时愚迷,惑乱心想自己就是菩萨,妄惑之心淫逸奔放,从而破坏了佛的律仪,暗中行种种贪欲,这人口中又喜说诸佛应世,说某某人就是某某佛的化身,某某人是某某菩萨化身来人间点化众生等等。众人看见这种情况,心中渴仰倾慕,从而心中隐隐约约便生出邪见,消毁了自己的善根智种,这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个修道人。当魔心厌足之後,便离开他附体的这个人,这时此人和他的弟子都会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有所先觉,才不会堕入轮转之中,不去迷惑无知的众生,更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道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境地,不会遭遇邪虑邪思,心体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是这人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由於心中贪爱绵泯,便澄滤其思维,而贪求种种契合它物的景像。这时天魔趁机得到方便,飞精附体,将魔灵附体在这人身上,并为他讲经说法。这人不知觉是魔附体,反而自称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契合境界的善男子中,铺座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这人的形体和前来听讲人的形体虽然没有什麽迁移变化,但他可以使听讲者们在还没有听法之前,心便自行开悟,心念能迁移变易潜行无端。有的人由此而暂时获得宿命神通,有的人暂时具有他心通,有的人看得见地狱景像,有的人能了知人世间种种好事和坏事,有的人口中自然说出偈语,有的人自己自然而然便可诵说经文,人人欢喜获得从未有过的经验。但这个人一时愚迷,妄惑之心认为自己便是菩萨,心中充塞绵爱,从而破坏佛的律仪,暗中施行贪欲。嘴上好说有大佛小佛应世,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後佛。其中又有什麽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也是这样的等等。众人看见这种情况,本心遭到邪见薰染,而入邪悟之中,这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来烦乱这修道人,当魔厌足而离开此人後,这人及其子都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所觉察,才能不致於堕入轮回,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盘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盘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行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会遭邪虑邪思,心体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其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执著於穷究事物变化始终的根本,为精爽思维而贪求辨析,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便将魔灵飞附其人身上,向这人讲经说法。这个人并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证得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善巧根本的信众中间铺座讲法。此时这人身上具有魔力神威,能够以魔力制伏求学之人,使他们在他的面前,虽然没有听他讲法,便已经自然而然心伏於他。中此魔的这些人以为佛的涅盘菩提法身即是现前自己的肉身,而父父子子传宗接代即是法身常住不绝。眼前的这些就是佛国,不会再有什麽净土世界以及光耀金色的佛身了,使人在接受和相信他的说法时已亡失了自己原先的本心,身心命运的归依於此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景像。这些人一时愚迷,妄惑之心认为自己就是菩萨,执著於推究心计,破坏佛的律仪,暗中行种种贪欲。嘴上好说眼耳鼻舌就是净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盘的真正所在。使那些无知的人相信这样的污秽言语,这是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修道人,当魔厌足而离开附体的这人後,这个人及其弟子都要陷入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觉察,不致於陷入轮回,不会迷惑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学者,其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虑邪思,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其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中爱恋执著於玄想神思感应,而反反覆覆地去周密精研它,贪求冥冥感应它。这时天魔便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於其人之身,对他讲经说法。这人根本没有觉察这是魔来附体,也自称是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神秘感应的信众中铺座讲法。由於魔力的缘故,这人能够使听众暂时之间看到他具有千百岁高寿的身像,从而心生爱恋而不愿离开,甘愿做这人的奴仆,不知疲劳地供养服侍这人,这人能使在他座下听他讲法的人各自以为遇到的是先师,是大德大贤,因而心生敬爱,形影相随,由此而获得从未有过的惊喜。这人一时愚迷,妄惑之心以为自己即是菩萨,有菩萨所有的亲近心,从而破坏佛的律仪,暗中施行贪欲。其人口中好说:我在前世的时候,在某某众生之中先度了某人,当时,这些人是我的妻妾或兄弟,今天再来相度,让他们与你相随而归到某某世界中去供养某佛。或者言说:有大光明天,佛住在那里,一切的如来也生活在那里等等。那些无知的信徒,相信这些虚诳的言说,便遗失了本心。这是疠鬼年老成魔时来恼乱这修道人,当魔厌足而离开这人後,这人及其弟子都要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觉察,才不会流入轮回,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让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於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众倾心敛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谛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行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邪虑邪想,於是从圆定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执著於深静入潜,便辛勤刻意地去精研它,乐意处在阴暗幽寂之中,贪求静谧气氛。这时,天魔便趁此方便时机,将魔灵飞附於其人身上,对讲经说,这人不觉知是魔附体,也自称是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阴寂静谧的信众中间铺座讲法,使那些听者各自知道自己原来的业果造作。或者在某个地方,对某个人讲,你现在虽然还没有死,但已作了畜生,然後叫另一个人在这人身後做踏踩尾巴的动作,顿时便使这人不能起身,於是大家都倾心折伏於讲法者。如某人有疑心生起,这人早已知其心事端倪,便不依佛的律仪威严,令其人苦修不已,还随意诽谤比丘,漫骂弟子,肆无忌惮地攻击人际间事情。其人口中好预言祸福,每每都毫发不差的应验其预言,这是大力鬼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修道人。你应当对此先有觉察,才不致於流入轮回,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於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後著其体。或诱听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後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修学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能不遭邪虑邪想侵蚀,於是从圆定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执著於知见,便勤苦研究寻找,贪求能知先见後的宿命神通功夫。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其人身上,向他讲经说法,这人昏然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追求知见智慧的僧众中间铺座讲法,这人可以无缘无故地从讲法的地方取得大宝珠。这天魔有时候或变化成动物,口中含著珠宝、珍奇、简册、符篆等等异常之物,将这些东西授予这人,然後附体在这人身上,这人便诱惑听他讲法的人,说某地方中藏有明月珠,照耀那里,使得这些听者获得从未有过的惊奇。这人多半以药草为食,不美的饭菜,或者有时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但其身体依然壮实,这是由於魔力加持的缘故。这人随意诽谤比丘,漫骂弟子,不怕别人对他诳言的讥笑与嫌恶。嘴上好说哪里有宝藏,哪里又有十方来的圣贤之人隐居在那里,然後跟随他的人一去果然看见那里有奇异之人。这是山林、土地、城隍、川岳等鬼神,年老成魔,宣说淫欲,破坏佛的戒律,同跟随他的人暗中行种种贪欲,或者迷恋功夫的长进,纯粹只吃草木,过著没有规律的生活,来恼乱这修道人。天魔厌足而离开这人後,这人及其弟子多半要陷於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所觉察,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缾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婬。不毁麤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道的善男子,其受蕴虚妙,能够不遭邪虑邪想的干扰,於是从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和执著於种种神通变化。便研究变化的究竟,贪求能有变化的神通功夫。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其人身上,对他讲经说法。这人却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得了无上涅盘境界,在来他这里追求神通的信众中铺座讲法,这人手中拿著火光,用手指撮取火光分别布在四周的听众头上,这些听众的头上火光都光焰数尺,但却感觉不到热力,也不会焚烧身体。这人也可以在水上走如履平地,或可以腾空安坐不动,把自己装在瓶中、口袋中,越窗穿墙,进出没有障碍。但是唯有在刀兵武器面前无能为力不得自在。这人自称是佛的应身,穿著白衣,接受比丘们的礼敬,诽谤禅律,骂斥弟子,攻击人事,不怕别人的讥笑嫌恶。这人嘴上喜欢说神通自在,或者使他身边的人眼见佛土佛国境象等等。这些都是由於魔鬼神力而造成的惑人现象,并非是这人真正实在具有神通本领。这人赞赏行淫,不毁除粗鄙恶劣的行为,以种种的方式来传法传功。这是天地间有大魔力的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以及一切草木精怪,或是龙魅,或是寿终的神仙再活为魅,或是仙期终结死期将临但其形体不化的精怪等等,年老魔来恼乱这修道人。当天魔厌足而离弃这人时,这人及其子多半陷入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所觉察,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於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後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学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能够不遭遇邪虑邪思,於是从圆定中发明智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人心中爱恋执著於入灭,便研究化灭之术,贪求深入於空无之中,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人身上,对他讲经说法。这人却终始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是证得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追求空灭的信众中间铺座讲法,在众人之中忽然形空身隐,不见踪影,然後又从虚空中突然现身而出,隐显自如随意。或显现自己的身体如同透明的琉璃,或是举手投足皆散发出檀香气,或者排泄出的大小便如同厚石蜜香味。这人自持魔力,便去诽谤佛的戒律,轻视出家比丘,口中常说无因无果的修行法门,人死即是永远的空灭,并没有业报後身,其人虽然获得了空寂,但是暗中仍然施行贪欲,接受其欲行者,也可获得空灭之心,而不被因果业报拨动。这是日、月中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历千百万年不死而成为精灵,出生在国土之中,年老成魔时来恼乱这修道人。当天魔厌足而离开这人时,这人及其弟子多半陷入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所察觉,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无知的众人,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学的善男子,其受蕴已然虚妙,能不遭遇邪虑邪想,於是从圆定中发明智性。但是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其心爱恋执著於长寿,便辛苦研究长寿密机,贪求长生不老,唾弃人的自然生命变化,希图人的生命不发生任何细微变易。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将魔灵飞附於其人身上,对他讲经说法。这人竟然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是证得无上涅盘境界,在来他这里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众中铺座讲法。喜欢言说自己可以无遮无拦随意来往於它方别处,或者在瞬息之间已从万里之外取得某物回来,或在某一住宅中数步之大的空间里,叫人从东壁走到西壁,那人急行却长久都走不到。於是众生相信这人,以为是佛现在面前。这人还常说十方的众生都是我的子孙,诸佛是我生的,我是出世之佛,我是第一个佛,不是靠修行而得的,而是自然而然出世的佛等等。这是住於世间的自在天魔指使其眷属弟子,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等等,未发心求无上觉道者,利用他们善於变化的幻术,来吸食这人的精气,入魔幻之中的修行人不须有师指点也能感觉到长寿境象,欣喜自己之命寿已是金刚不坏之身。这些魔灵又能变现美女身体,令修行人与其施行贪欲,使其还没到衰老之年,便已经是肝脑枯竭了。这些魔灵还常常独言,听来尽是些妖魅惑众之言,听者不知其是妖言而信服,故而多有遭到王难的,甚至在还没有遭到刑罚祸之前,信服者便先已乾死。魔灵如此恼乱这人,甚至致使这人早夭早损。你应当对此有所先觉,才不会流入轮回,不去迷惑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於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婬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婬婬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後。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於我灭後。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你应当知道这十种魔,在末法世中,隐藏在我的法中,或出家修道人中,或附於人体,或自己现形,都说自己成就了正遍知觉无上涅盘,使他们破坏佛的律仪,赞赏淫欲。这些先世恶魔师与魔弟子们淫习相传,像这样的邪精,其魅惑人的心腑,短则要有九生之期,长则超过百世之劫时,从而能令那些真心修道的人,都成为其眷属弟子,命终之後即沦为魔的子民,失却了正等正觉而堕入无间地狱。所以你现在不必急於先取得寂灭之道,即使你已经得了无学果位,但须要发菩萨愿行,不入涅盘而留居在末法世中,起大慈悲心怀,去救度那些正心正意深信佛法的众生,使他们不被天魔侵扰,而修得正等正觉的知见。我今天已将你度出生死苦海,你一定要遵循佛的话,这就叫做报佛恩。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象,都是想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而出现的这等魔幻事景。众生妄惑顽迷,不能自己忖量,遭逢这等因缘时,不能自己察觉识破,还说是登上圣境。如此而造成大妄语,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必须在我灭度之後,将如来圣言遍传於末法之世中,使众生开悟明白佛的法要,不要让天魔得其方便毁坏修行的人们,要保护加持这些修行人成就无上觉道。

大佛首楞严经白话卷十上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监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注一〉,想阴尽後,动念全销,浮想亦除,故昼则无想,夜亦无梦〈注二〉,平常梦想销灭,寤寐如一,觉明虚静〈注三〉,犹如晴空,故无复粗重前尘影事,此时观世间大地山河,虽万象俱现,而无所分别,故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境现识中,不过虚受照应,绝六尘之杂染,故来无所黏,了无陈习,知六识之伪妄,故过无踪迹。故说唯一精真,其实即是第八本识,并不是究竟,生灭根元,即是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名为根本行阴,一切行阴,都依此而起,前为动相所覆,故虽有不见,故後文称为幽隐妄想,现在想阴既尽,动相已销,显出七种,故说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十方十二类众生,生生灭灭,不出乎此,故皆能见,且能毕尽其类,各命由绪,即是识阴,尚为行阴所覆,故说:未通同生基,同生基即是七识种于。此是生灭根元,十二类生,一切行阴,莫不由此,故说为同生基。犹如野马,野马为田间游气,光如焰,以是七识种子,熠熠清扰,以有微细生灭义故,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即是众生之身,十二类生,各各不同,转变之机,唯依行阴,故为究竟枢穴,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故为行阴区宇。

注一 常住性定,魔来便能觉知,无坏本修,故仍说修三摩提。

注二 此时动念既销,浮想亦除,寤时无想如寐之静,寐时无梦如寤之觉。

注三 已离想阴,则前六识空寂,故第八识既虚且静。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注一〉,一澄元习〈注二〉如波澜灭,化为纯水,至此即名为行阴尽〈注三〉,此时即能超众生浊〈注四〉,超越之後,回观行阴之所由生,由於第八识中七识种子,幽深隐微,生灭妄想以为其本。

注一 至此定力转深,生灭根元之性,无复清扰熠熠,入於元本澄清之际,後文所谓湛不摇处是也。

注二 乍入元澄,犹有无始生灭妄习,名为元习。

注三 若更一澄清,则元习亦无,唯馀第八识海,澄停湛寂。

注四 此正当耳根圆通中空所空灭之时,前文众生浊为想行相织妄成,今想阴先空,行阴後除,无复相织,故能超越。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不立知见,仍修深止,此诸善男子,定慧相资,不起十种邪求,故凝明正心,十类天魔,无隙可乘,故不得其便,方得精心研究妙明本体,奈为行阴所障,故须於异生类中,遍穷行阴深本,次於本类之中,求其生灭根元,若生灭之根元露者,即是行阴露出,前想阴分别,显而浊,行阴任运,幽而清,圆扰即是同生基,圆含诸动,动元者,诸行本生灭元,如是观察,执为胜性,既唯於圆扰动性起计,则於不扰不动处全无所知,以此故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注一〉,乘於眼根八百功德〈注二〉,见八万劫所有众生〈注三〉,业行迁流,湾转循环,死而在此,生而趣彼〈注四〉,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注五〉,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注六〉,惑菩提性。

注一 生机即是行阴,破即是露义,上文所谓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即此。

注二 因想阴尽行阴现之时,更加研究欲穷其本,因而眼根清净,获得八百功德。

注三 获得眼根八百功德,乘此极尽其量,见於八万劫中,所有众生,即八万劫中,所有行阴之境。

注四 此即所谓业运每常迁於国土。

注五 见性未至极圆,分量只能如此,岂知如来见量,竖入三世而无碍,横通十方而无尽乎。

注六 外道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即同此见。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见未无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见其根,无因自有,知道人还从人生,悟到鸟是从鸟生,乌从来就是黑的,鹄从来就是白的,人和天人本来是竖立在地上,畜生本来是横生在地的,从八万劫来,没有什麽改易,足见其各各自生,没有不同的因,以此为例,足知我尽此形命之後,还生於我,依於此例,则知如来教我修因,成菩提道,是为诳妄,何以故?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之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从昔已来,皆本无因,自今而後,枝末岂有因乎!以本例末,故称为见未无因,外道等执此以为自然,故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这就是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在印度的外道中,口力论师,无因见论等都属于此类。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注一〉,魔不得便,穷生类本〈注二〉,观彼幽清,常扰动之根元,於圆常中,妄起计度之念,故致坠入四遍常论。

注一 此时在三摩中,凝即是定,明即是慧,不起邪求,名为正心,是故魔不能得其便,于是想阴破矣。

注二 想阴既破,欲穷行阴,须於十二类生中,一类一类,究其根元,故说穷生类本。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一者,是人穷究心之与境,以求行阴之性,穷至无所观处,则谓二处无因,依此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兼心与境,所有生灭,都是循环不已,不曾散失,故以为心境二性都是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注一〉,见四性常住〈注二〉,修习能知四万劫中所有生灭〈注三〉,咸皆体恒,不曾散失,故计以为常。

注一 欲穷究行阴,以逐类研究过详,以心境研究过略,故以内外四大研究。

注二 以内外四大研究,究至冥无所见处,遂以为行阴之元,而又目其为四大之性,又以不见其生灭故,名为常住。

注三 内四大为众生身根,外四大为众生器界,皆为知阴所迁,皆有生灭,生灭正是无常,而彼但以四万劫外,体恒不失,遂计四大之性,以为是常。

解 前文以现前循环不失为常,是从用而言,此处以过去不见生灭为常,是从体而言。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已破想阴,欲究行阴,故於六根末那识执受〈注一〉心意识中〈注二〉,本元由处,如是研穷,穷至无所觉处,不见生灭,便谓其性常恒,更加功用,故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注三〉,穷不失性,遂计以为常。

注一 末那即是第七识,此处意为思量,执受即是第八识,以其能执持根器种子,领以为境,令生觉受。

注二 六根中性为心,恒审思量为意,了别诸法为识。

注三 见八万劫中众生,生灭灭生,循环不失,故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注一〉,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注二〉,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注一 此时根本想阴已尽,根本想阴,即是第八识中动相。

注二 动相既销,露出行阴本元,名为生理,因不知其更有微细流

注,谬谓更无流止运转生灭。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因不达行阴唯心所现,故亡正知,行阴所覆,不见真心,故亡遍知,执此为常不信别有真常菩提,故堕落外道,此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注〉,魔得不到机会,穷尽众生十二类之深本,深本既现,而乃观彼幽而不显,清而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自他身心皆依之而建立,於是於自他法中,起诸妄计,此人即堕入四种颠倒见中,一分无常,一分常义。

注 定力益深,坚而且凝,邪求不作,故魔得不到机会。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注一〉,遍十方界,湛然〈注二〉以为究竟神我〈注三〉,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注四〉,一切众生,皆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於是计为无常,而我凝明不动之心性,则计为常。

注一 不知常扰,为诸动元,正是根本行阴,谬谓妙明真心,不出乎此,故依此观妙明心,久久观成,见此心遍十方界。

注二 见此心清扰不觉,妄谓湛然。

注三 自计最胜日究竟,此即外道所计二十五谛中最後一谛,彼谓从冥生觉大,觉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五微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最後立一神我,谬计冥性为能生,中间二十三法为所生,神我为能受用,中间二十三法为所受用,如彼论云:神我有知,能思虑故。我以思为性,受用大等二十三法。此是以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为神我也。

注四 以我遍十方,凝明不动,故湛然以为真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解 须知界性无二,成坏随缘,若因有坏而执无常,则菩萨灰严土之心。若因不坏而执为真常,则凡夫增变世之志。邪见误人,不可不知。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注一〉,犹如微尘,依此运用,起惑造业,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注二〉,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注一 言精细微密,即指根本行阴,是七识种,故日精;藏於八识,故曰细;若有若无,故曰微;粗心不见,故曰密。此即前文所谓幽隐妄想。

注二 虽性无移改,而业运常迁,能令此身,刹那变坏,故云即生即灭。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常流,行阴常流不断,故计为常性。色受想等,现已灭尽,故计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解 按大智度论说“诸法不应执常,常即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无缚无解,则无涅槃。若执无常,即是断灭,亦无罪福,亦无增损功业因缘,果报亦失,是皆足以惑菩提性。”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时分方位中,起诸妄计,是人即坠入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欲穷行阴,穷至初生心相,遂计为生灭之元,自此以来,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用,曾不停息,生前尽後,曾不见迁流之用,不知此是自己心力不及,遂计过去未来无相续之用者,名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名为无边,盖欲令人舍过未有边之心,前因後果,一并拨无。取现在无边之心,果非酬因,因不招果,依此论者,将必舍因缘而堕自然之计。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此则见众生生灭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闻见,遂以为无边之性,又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不知惟是众生业缘,虚妄现起,遂名其为有边之性,此欲令人舍现前有边之性,离於生灭,取劫前无边之性,证於真常,依此论者,将必怖生死而入断灭之见。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自觉心量遍於一切,遂谬称我得无边之性,又见彼一切人,现於我知之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无方位之知性,故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且亲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其为有边可匆。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注一〉,以其所见,心路筹度〈注二〉,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注三〉,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注一 想阴既尽,觉行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

注二 用妄想心路筹度。

注三 正在三昧时,觉行阴灭;出离三昧时,觉行阴生。於是谬谓众生身中,咸皆半生半灭。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因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在外道中〈注一〉,述惑了菩提性〈注二〉。这就名为第四种外道,立有边论。

注一 这种说同於印度外道,数论师的说法。

注二 菩提是以中道为体,边则非中,故迷惑了菩提性。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得不到机会,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之根元,於知见中〈注一〉,生计度者,是人坠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注二〉遍计虚论〈注三〉。

注一 行阴既为诸动根元,而诸动中,随时随地;所知所见不同,由此计度,就坠入四种颠倒见中。

注二 据毗婆沙论说“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

注三 灌顶大师疏云“邪分别性,故名遍计。都无实义,故名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想阴既尽,行阴披露,进观行阴为变化之元,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有迁流即有变更,故即名之为变。虽有变更,而却前後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故见相续处,即名之为恒。此变与恒对也。於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有众生生,故名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名之为灭。此生灭对也。有众生即有生灭,此又於众生生灭中,别起中间有因之计,如前阴之行阴已灭,後阴之行阴未生,中间必有相续之因,相续之因即中阴身,其体即是识阴,因不知行阴之外,别有识阴,但见其性不断处,似多出一法,故名之为增。正相续中,即中阴相续之中,亦有微细行阴,然是人心粗不见,但见其中所离之处,似少一行,故名之为减。此增减相对也。各各生处,有众生即有差别,众生差别中,各有生处之计,如人还生人,鸟还生鸟,一类一类各有相生之处,虽各各相生,其间亦有改形易报,因是人不知,妄谓各类定有生处,即以此义名之为有。又加人不生鸟,鸟不生人;虽人不生鸟,而人中亦有鸟性,鸟不生人,而鸟中亦有人性,以是人不知,妄谓此定是互亡,以此之故,名之为无。此有无对也。初对犹是以行阴之理,总相观察,故说以理都观,若不遍执,即成正见,以於迁变处见恒常之性,恒常处而见迁变之相故,後三对乃是用妄想心,各别异见,若更偏执,则展转支离,以於正见中而生邪见,邪见中仍生遍执之见故,有求法人者,欲求佛法以修三摩人也,来问其义者,问其所证之义,答以各别异见,恐堕偏执,故言亦生亦灭等,盖亦者持疑两可,意显不堕偏执,不知中无主宰,正堕矫乱论议,不言亦变亦恒者,以别代总故,又四对中初对犹为近理,而反遗之,正见其中无主,於一切时,皆乱其语,故以持疑两可之言,答现前来问之人,答言者既惟蒙混,听者意自含糊,过耳成空,岂有章句可忆,故曰遗失,又遗失章句者,不惟遗失现闻,从前所习章句,亦皆遗失,是不惟无益,而反有损。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二者,是人於诸类众生中,谛观其行阴之心,互互无处〈注一〉,因无得证〈注二〉,有人来问,唯答一字〈注三〉,但言其无,除无之馀,无所言说〈注四〉。

注一 但见人不生鸟,鸟不生人,遂於互互无处,谬谓自心无异类性。

注二 且自谓因无得证,当知此所谓证者,是非理谬证,非入理实证也。

注三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是因怕招问难,不敢多说故,又欲欺人以秘密言词,不应多说故。

注四 但言其无者,即就其自所谬见,含糊而答,也不言因何说无,无是何义?正见其为矫强混乱之语。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注一〉,因有得证〈注二〉,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馀,无所言说〈注二〉。

注一 但见鸟还生鸟,人还生人,遂於各各有处,谬谓自心中有自类性。

注二 自谓因有得证,其实亦谬证非实证也。

注三 既言各各有性。则人自是人,鸟自是鸟,但又不敢明明说出,是为何义,因何说是?故除是之馀,无所言说,益见其矫乱论议。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注一〉,其境枝故〈注二〉,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注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注一 如诸类生中,见其改形易报,如人变为鸟,鸟转为人等,人变为鸟,则人中无人性,有鸟性,鸟转为人,则鸟中无鸟性,有人性,由是於一一类中,有无俱见。

注二 如一本岐而为二枝。

注三 不敢定执为有,以有无义故,不敢定孰为无,以有有义故,因不知转变随缘,故强以一体答也,设有难言,以何义故?而说有即是无,将必答言,亦无即是亦有,设又难言,云何无不是有?将必答言,亦有之中,不是亦无,总之,一切矫乱,无理可据,无义可凭,故无容穷诘。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迷惑菩提性〈注一〉,这就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乔〈注二〉,遍计虚论。

注一 不知如来藏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既异彼,故迷惑菩提性。

注二 迷正知见,立邪知见,计生不死之天,答语无定,故为不死矫乱。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注一〉元,於无尽流,生计度者〈注二〉,是人即坠入死後有相〈注三〉,发心颠倒。

注一 常扰则迁流无尽。

注二 计此迁流为诸动之元,将来能生诸动,既将来能生诸动,则现前已灭者,将来必生,故坠入死後有相。

注三 由於死後有相,转计烦恼菩提,二性俱常,迷唯识转染成净之正论,违起信不变随缘之妙旨,故发心颠倒。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或见行阴无尽而身有尽,故存想保爱,而欲坚固其身,有身必有色,於是依色立我,故云色是我。或计我圆含遍国土,此是妄计我性广大,非实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我则色无由立,故云我有色,或彼前缘〈注一〉,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色虽非我,而为我所用,故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注二〉相续,行阴托於色而显,故言我在色。这都是计度言死後有相,又行阴常流,为诸动之元,将来必生诸动,故计其四我,皆应死後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注三〉,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注四〉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注一 前缘即是尘境,妄计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非实能转物同佛,於色自在。

注二 此中所计之我,即以行阴为体,以相续为相,却依於色阴。

注三 对色计此四我,皆应死後有相,对受想行识亦然,故此循环有十六相。

注四 我有善恶二性,恶则烦恼性,善则菩提性,我既死後有相,则烦恼性毕竟仍是烦恼,菩提性毕竟仍是菩提,烦恼性日进於恶,菩提性日进於善,故两性并驱,各不相触,恶性圆满,自然堕狱。善性圆满,自然成佛。彼此互不相妨,依此计则恶性终不能尽,善性终不能纯。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有故,堕落外道〈注一〉,惑菩提性〈注二〉,此就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计死後有,即堕边见之中,常见一分,故云堕落外道。

注二 计善恶二性各常,不信转染成净,故惑菩提性。

注三 能对我相,体是行阴,并所对前三後一,皆言後有,故说立五阴中死後有相,又行阴为能有,以其性常扰动,是动本元,四阴为所有,依於行阴相续生故,能所合论,总言死後有相,岂知五阴不实,犹若空华,言华灭空,已是颠倒,况计更生,颠倒尤甚。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注一〉,於已除灭之前三阴中,生计度想〈注二〉,是人堕入死後无相,发心颠倒〈注三〉。

注一 乱动本元即是行阴。

注二 计前之三阴先有而今已灭无,例知行阴现有,将来亦应灭无。

注三 由於死後无相,转计一切皆空,立外道毁常为断之妄论,违佛教修因证果之诚言。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见其色灭则形所因,观其想灭则心无所系,知其受灭则身心无复连缀,纵有能生之理〈注一〉,而无受想〈注二〉,则与草木同此质〈注三〉,现前犹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诸相?因此勘校,死後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注四〉,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注五〉。

注一 能生之理即行阴。

注二 所生者唯馀识阴,然识阴假受想为用,既无受想,则识阴亦与草木同体。

注三 不惟指色质,并指五阴和合而成之幻质。

注四 前三阴已灭无相,後一阴无用无相,此四阴生前死后,理合有八,但辨其四阴俱无,则现前行阴,无所依托,不待言而自无。

注五 从此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故究竟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无故,堕落外道〈注一〉,惑菩提性。此就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後无相〈注二〉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堕落边见中断见一分,故堕落外道。

注二 色受想灭,识阴无用,纵有行阴,无所依托,不久自尽。前三阴见无,识阴比无,行阴待无,故五阴皆无。

注三 世相常住,物皆无迁,离相求常,即物说迁,已为颠倒,况计断灭,颠倒太甚,可谓邪见覆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在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行存中〈注一〉,兼受想灭,双计有无〈注二〉,自体相破〈注三〉,是人坠入死後俱非,起颠倒论。

注一 行阴未破,现仍存在。

注二 据楞严正脉说“於行存中,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也。兼受想灭者,见前三已灭,当体全空也。双计有无者,於存计有,於灭计无也。”又楞严经指掌说较为恰当,指掌说“於已灭色受想中,计先有今无,於现存行阴中,计今有先无,正以先有者今无,例知今有者先时亦必是无,是则四阴中各具有无二义,故双计也。”

注三 据楞严指掌说“已灭之前三,与现存之行阴,各有自体相破之义,如已灭之前三,既各俱有无,若以自体之有,破自体之无,则无非真无,以有有义故,若以自体之无,破自体之有,则有非真有,以有无义故,已灭三阴既尔,现存行阴亦然,现在既尔,当来亦然,故日:是人坠入死後俱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因色受想现在虽无,将来必有,而亦非有。行阴现在迁流于内是有,将来必无。虽将来必无,而亦不是无。如此则从有而无者,无已还有;从无而有者,有已还无。故循环往复,穷尽阴界,有无无有,从色阴而至行阴,从生前而至死後,生前四阴,已有四个俱非,死後四阴,还有四个俱非,故成为八。於四阴中,随得一阴为所缘时,都言死後有相无相,又计诸行之性迁变,就悟到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此,从有至无,从无至有,彼此混淆,有既非有,无亦作无。故有人问:谁是谁非,谁虚谁实?都无法答覆。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皆非,後际(即将来)昏懵〈注一〉,无理可说,无言可道,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注二〉。此就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後俱非,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有无不辨故为昏,虚实失措故为懵。

注二 菩提之性,不堕有无,不离有无,今既有无俱非,故惑菩提性。

注三 立五阴中,死後俱非,不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今既有无俱非,违佛正论,故为颠倒谬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後後无〈注一〉,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注二〉。

注一 常扰则念念迁流,计此报断,再报还断,乃至後之又後,毕竟有尽。

注二 按清凉国师疏钞合而为三,“一,执我有色,粗四大所造为性,死後断灭,见身死後有而无故。二,我欲界天死後断灭。三,色空天死後断灭。初该狱鬼人畜为四。二,即欲天。三,即色空二天。三天合四趣为七。皆断灭故名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或妄计狱鬼人畜,依身而住,身死则灭。或计六欲天以欲为生因,欲尽则灭。或计初禅以厌苦为生因,苦尽则灭。或妄计二禅以欣乐为生因,极乐则灭。或妄计三禅以极乐为报形,极舍则灭。如是等循环穷尽七际〈注一〉,现报已灭,灭已则转受他报,无复更有此报,是此报则成断灭〈注二〉。

注一 穷尽七趣边际。

注二 阿含经说“有沙门婆罗门,於末劫中,起断灭论,或计我身从因缘生,必归磨灭。或计我於欲天断灭。或计我於色天断灭。或计我於无色空处断。或计我於识处断。不用处断。非想处断。”与本经稍有不同。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後断灭,堕落外道〈注一〉,惑菩提性〈注二〉。这就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後断灭心颠倒论〈注三〉。

注一 现报已尽,将来转受他报,不复再受此报,遂於此报生断灭想,如末伽梨等,即同此见。

注二 穷尽七际,毕竟断灭,不复见有成菩提者,故惑菩提性。

注三 自性本来无定,随业缘转,人固可以为天,天亦可以为人,他趣亦然,若执一报即断,已为颠倒,况惑菩提性,毕竟无有,岂不荒谬之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後後有,生计度者〈注一〉,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注二〉。

注一 上文以念念迁流,迁流则不住,不住定有灭,故於後後无而生计度。此以念念相续,相续则不断,不断则一定是有,故於後後有而生计度。谓此报即有,再报还有,乃至後之又後,毕竟常住。

注二 五涅槃论按清凉疏钞说“一见现在受若天若人诸五欲乐,便谓涅槃,二厌五欲故,现住初禅以为涅槃。三厌寻伺故,现住二禅以为涅槃。四厌诸寻伺喜故,现住三禅以为涅槃。五厌喜乐乃至出入息,现住四禅以为涅槃。”论量此义,故云五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注一〉,观见圆明〈注二〉,生爱慕心,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注三〉,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注四〉,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注五〉,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注六〉,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以五处为安隐之乡,乃最胜清净者之所依住〈注七〉,如是由劣向胜,生灭不停,如是循环由欲天以至四禅,各计最胜,名为五处究竟〈注八〉。

注一 见四趣苦及欲天乐,遂计转四趣而依欲天,即是转生死而依涅槃,不复更转,纵再有所转,而此性不坏,故名为正。

注二 见四王天邻於日月,忉利天超日月明,夜摩自有光明,兜率上升精微,化乐生越化地,他化出超化无化境,可知其光明益圆,尚未知其未超欲界,乐是苦因,拟之上界,光若萤火,使尔观见生爱,羡慕无已,而计为正转依。

注三 见欲界苦,深以为忧,遂计初禅以为涅槃,以何义而作此计?以无忧故,不知初禅未出觉观,犹带忧悬,以为无忧,故计为涅槃。

注四 见初禅忧悬,犹有觉观之苦,故计二禅以为涅槃,其实二禅无苦者,不过对有说无,并非真无苦,因以为无苦,故计为涅槃。

注五 见二禅待苦为乐,其乐未极,遂计三禅以为涅槃,何义作如是计?极悦随故,少净天具大随顺,是随而未悦,无量净身心安隐,是悦而未极,遍净天得无量乐,乃极欢悦,极随顺,不知此但有为,便谓极乐,以极乐故,名为涅槃。

注六 见三禅乐非常住,久必坏生,遂计四禅以为涅槃,四禅苦乐二亡,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不受轮回生灭性,以有苦有乐,即有欣厌,有欣厌即有轮回生灭,今既苦乐二亡,欣厌不生,以为此即是不受轮回生灭之常住真性。不知但是有所得心,功用纯熟,正在生灭,便谓不受轮回,计为涅槃。

注七 以五处为安隐之乡,乃最胜清净者之所依住,此不唯计五处为有馀无馀,亦且计自己为罗汉为菩萨为如来。

注八 由劣向胜,生灭不停,有循环之义,自欲天以至四禅,各计最胜,名为五处究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五时各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注一〉,这就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注二〉,心颠倒论。

注一 既以妄为真,必以真为妄,故惑菩提性。

注二 依行阴迁流,行阴既常,其他四阴亦然,已灭者自应还生,未灭者自应常住,遂计五阴性常,即涅槃性。但随五时显现,各就现前,说为最胜。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阿难!如此十种禅那狂解,都是行阴用心交互〈注一〉,故现此邪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注二〉,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注一 行阴未破之间,妄念正念,间杂而起,故说用心交互。

注二 既以迷为解,必自言登圣。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你们必须将如来的话语,在我灭後,传示于末法时期,遍令众生,觉了前文所说的十种邪解的道理,不要让心魔〈注一〉,自造深孽〈注二〉,保持覆护,消灭邪见,教其身心,开觉海常住之真义,於无上觉道,不要发生枝歧,不要因心中祈求速证,以致得少为足,作大觉王的清净标指〈注三〉。

注一 心魔即是自心中所生邪见。

注二 深孽即是造地狱的因。

注三 清净即是扫清魔外,净治修途。标指即是标榜人天,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沈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后,诸世间性〈注一〉,幽清扰动〈注二〉,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注三〉,沉细纲纽,补特伽罗〈注四〉,酬业深脉〈注五〉,感应悬绝〈注六〉,於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後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注七〉,六根虚静,无复驰逸〈注八〉,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注九〉,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注十〉,於十方界,已获其同〈注十一〉,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注十二〉,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注一 世间性即枝末行阴,凡世间有为之法,皆依行阴迁流,故行阴即世间中性。

注二 此即根本行阴,深隐赖耶故日幽,离於想阴故日清,微细流动故曰扰,生灭不停故曰动,其体即阿赖耶中七识种子。

注三 一切枝末行阴,皆依此起,行阴既尽,则诸世间性,及幽清扰动之同分生机,皆忽然隳裂破坏,则是本末俱尽。

注四 沉细纲钮,指第八识,亲依无明曰沉,凡小不见曰细,为六性之总纲,是结解之元日纽,受生时先来补特伽罗,谓中阴身数取趣也。

注五 深脉即命根,业未尽脉不断。

注六 行阴既销,业不成感,空存八识,而用无所应,故感应悬绝。

注七 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未见精色,此行阴尽,瞻顾东方,已有精明之色,识阴已露,妙性将现。

注八 六根虚静,总括四阴尽相而言,以受阴尽故虚,无领纳故。想阴尽故静,离分别故。行阴尽故无复驰逸,绝迁流故。

注九 内之六性,既已湛然明净,况乎色阴先尽,外之六尘,岂更昏扰,如此则内根外境,同归湛明之一体,内外相尽,故入无所入。

注十 此时十二入,皆无所入之相,惟显有八识为诸类众生之命根,故言深达十方十二类众生受命元由,此时行阴已尽,果报不牵,故诸类不召,以无行则无业故。

注十一 因诸类果报,不能召牵,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故言於十方界,已获其同。

注十二 识精元明,常得现前,如东方之精色,不复更沉,此时已能少见佛性,故日幽日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