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河南广电-映象网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16日00时23分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
△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你知道吗?航天员翟志刚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航天员王亚平执行过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叶光富是首次飞行。目前,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正在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有5个目的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主要目的:①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②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③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④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⑤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女航天员王亚平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
责编:杨薇薇
本文来自【河南广电-映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三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神舟十四号的发射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对我国的空间站建造意义重大,三位宇航员也将在太空进行为期半年的太空生活与工作。
此次的航天员组成依旧是熟悉的“老带新”模式,两位曾经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的老航天员陈冬、刘洋,加上一位此前还未进入过太空的航天员蔡旭哲。
在三位航天员出征之前的欢送仪式上,有细心的网友们发现他们手中都提着一个小小的神秘的手提箱,还有网友指出,美国在几十年前,宇航员在准备发射之前也会提着这种手提箱,不过后来早就消失不见。
那么这只小小的手提箱里到底装着什么,为什么一定得拿在手上而不是放在“天舟”货运飞船上托运去太空呢?美国后来淘汰掉了这种手提箱我们却没有,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技不如人呢?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航天员提着这种手提箱了,每一次航天员在乘坐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升空之前,也就是还在地面上的时候,都会提着这只小小的手提箱,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它的奥秘所在。
这只小小的手提箱,既不是工具箱,也不是行李箱,别看它不大,但实际上它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它是航天员们的生命装置,只有依靠它,航天服才能够在地面进行正常的运转和工作。
这只手提箱通过一根软管连接着航天员的航天服,它是一套完整的换气设备,因为航天服不比我们平常所穿的衣服,航天服由于其穿着环境的特殊性,所以是完完全全密闭的,毫无透气性,这样才能保障航天员们在太空的生命安全。那么为了增加航天员穿戴航天服的舒适度,这套换气设备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手提箱里包含了一整套的风扇通气装置,而且里面还内置了独立的供电系统,所以可以持续供电,保障通风换气装置的运作,以保证航天员的人体舒适度。
在进入火箭舱内之前,航天员们都是不能离开这个手提箱的,等进入了火箭舱内之后,航天员们就可以将航天服上的软管拔出,连接到舱内的通风装置上,这个时候,手提箱就算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了。所以这个设备可不像平常的东西,可以被打包成快递乘坐“天舟”货运飞船进入太空。
其实各国的航天服上都会采用这种通风换气装置,因为这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是设计不同而已,有些国家是在航天服内部装置这种换气设备,比如美国,他们就是由外接改成了内置,而我国采取的一直是这种独立外接设计。
这并非是技不如人,因为各国都有各国不同的实际情况,这只是设计方式不同而已,我国外接的设计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穿戴航天服时的舒适度,无关技术,对于美国的这种设计,我们更不应该盲目自卑。
美国确实是很早就发展航空航天科技的国家,对于航天服的研制,也要比我们国家早上很多,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但是美国航天服的制造也有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美国的航天服特别是舱外航天服都还是上个世纪所研究制作出来的,最新的就是第四代航天服,1975年问世,距今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美国没有研制出新的一代航天服,而是一直对原有的航天服修修补补,持续使用。
并且美国的舱外航天服已经由原有的18套变成如今只有4套在服役了,因为有2套在试验中被损坏;有4套在航天飞机的意外事故中被毁坏;有1套在SpaceX“猎鹰9号”火箭试验的过程中被毁掉,还有几套正在接受维修,所以只有4套还在勉强使用。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不少人说这么长的使用寿命,恰恰说明了美国航天服的质量和水平过硬。但事实并非如此,航天服使用了这么久,也出现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在2022年3月23日,美国就有宇航员在出舱执行任务时发现了舱外宇航服头盔漏水的情况。为此,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暂停了所有的出舱计划。
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美国的舱外航天服头盔出现漏水的现象了,在2013年、2015年、2016年都发生过宇航员航天服头盔漏水的现象,甚至有宇航员差点被淹死!
那么美国为什么不制造一批新的航天服呢?这是因为美国的航天服造价实在太过高昂,据统计,在美国实行“阿波罗计划”的十几年里,美国一共花费了25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0.57%,占据美国所有科学研究经费的1/5,而航天服的研制是其中花费的大头项目。
美国在几年前就已经为2025年实施新的登月计划筹备研制新一代航天服,但是由于资金问题,一推再推,据估计,美国的一套舱外航天服至少要花费5亿美元,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如今只投入了4.2亿美元,计划是研制至少2套航天服,所以在2025年之前能否生产完毕这还是个问题。
由于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严重推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准备支付35亿美元给两家私人太空基础设施供应商公司,让他们合作研制,以支持“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和空间站的出舱活动。
所以我们其实不难发现,美国的航天服基本上都是拿重金砸出来的。
再来看看我们国家,我国的新一代“飞天”航天服在神州十二号、神舟十三号出舱宇航员们的身上都亮相过,如今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已经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在出舱时应该还会看到它的身影。
我国的舱外航天服一套的造价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折合成美元大约是450万美元,和美国的一套几亿块钱相比,可以说是真正的“价廉”了。
除了“价廉”,我国的舱外航天服也是真正的“物美”。就其性能而言,我国的舱外航天服和美国的并无多大差别,并且还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了“低价逆袭”。
我国的出舱航天服重约60千克,这个重量不会给宇航员带来很大负担,穿脱也十分方便,只要5分钟就能穿戴完毕,并且它的安全性更好、通信功能更强,而且也不是只能使用一次,可以多次利用,寿命能达到三年十五次左右,可供航天员进行6-8小时的舱外活动,能满足身高在1.6米-1.8米的航天员的需求。
另外“飞天”舱外航天服的整体设计、各部位零件和设计都是完全国产的,组装也是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骄傲。
虽然我国的航天科技起步晚于美国,但是我国一直在大步追赶,如今我国的航空航天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媲美美国,虚心继续进步但也不妄自菲薄才是我们现在应该保持的态度。
目前我国的空间站建造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相信在2022年,我国的空间站能够如期全面建成,实现6名航天员首次同时在轨,我国的航天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乔木 校稿编辑:小宛
新华社甘肃酒泉6月18日电 题:聂海胜:三次“飞天”见证载人航天灿烂征途
李国利、占康
“太空里的一小步,航天事业的一大步。”
回首自己的航天路,神舟十二号指令长聂海胜心生感慨:“20多年,3次‘飞天’。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每一大步里。”
神六:继续努力,绝不放弃
1998年1月,聂海胜光荣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入选,并不意味着拿到“太空入场券”。神舟五号飞行任务,聂海胜成为备份航天员,与飞天梦擦肩而过。
不久之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提上日程。
这次,能不能入选?聂海胜曾在心里问了千百次,而答案只有一个:继续努力,绝不放弃!
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都要“重新洗牌,从零开始”,这意味着,作为“神五”备份的他,和战友们又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就在选拔训练的关键阶段,聂海胜的母亲突发疾病。他心急如焚。然而,面对紧张急迫的备战工作,权衡再三,他忍痛让妻子回到老家,和弟弟一起照顾母亲。而他自己,依然坚持在训练一线。
就在此时,组织得知了聂海胜的情况,特批他回老家探望。
家人对他的事业无比支持。弟弟拉着他的手说:“哥,你放心地回吧,家里有我在。你尽忠,我尽孝!”
3天后,聂海胜又出现在训练场。
经过高强度的训练,他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单项考核中,出现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最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乘组。
2005年10月12日到16日,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120小时,首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
神六任务的圆满收官,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顺利完成。而聂海胜也在成为航天员近8年的时间里第一次圆梦太空。
神十:成绩清零,一如既往
神六之后,聂海胜迎来了飞天生涯中的第二个8年。
这期间,他先后获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太空失重,心灵不能“失重”。聂海胜一次次将成绩清零,一如既往地学习、苦练、参加乘组选拔。
荣誉待遇都有了,又已近知天命之年,为什么还要飞?“飞行是我的职业,我的使命。无论将军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聂海胜说,“只要我还能飞,就要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接受挑选,为祖国出征太空。”
2013年4月,聂海胜和张晓光、王亚平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乘组。这次任务由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带领两位没有太空飞行经验的战友出征太空,同时,他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任务。
手控交会对接,被喻为“太空穿针”。这对航天员的认知、操作技能、风险预判和心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6月23日8时26分,继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首次完成“太空穿针”后,聂海胜再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前后、左右、上下、滚转、俯、偏航……聂海胜操作手柄,对飞船6个维度12个方向进行动态、实时、精确控制。
10时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7分钟后,两个飞行器连接成组合体,对接成功。
6月26日早晨,在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十号飞船于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返回,宣告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神十二:初心不忘,时刻准备
2014年,聂海胜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他与全体航天员坚持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确保了各项训练任务和重大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航天员群体荣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称号。
“他正直坦诚、谦虚随和、朴实厚道,是一位难得的好战友、好领导、好大哥。”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2019年12月,聂海胜再次拿到“太空入场券”,和刘伯明、汤洪波一起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操控难度大,对选拔训练要求显著提高。
已50岁有余的聂海胜一直跟其他航天员一样——训练,训练,再训练。
经过地面大量的训练和在轨预试验,所有程序已经滚瓜烂熟,所能想到的各种意外情况都做了预案,这一次,聂海胜信心百倍。
6月17日,他与刘伯明、汤洪波一起,踏上了飞天征程。这是聂海胜第三次飞向太空。
飞天之路不是浪漫的散文诗,这个8年,每一步都倾注着心血与汗水。
“我的初心是出征太空,我的使命就是圆满完成任务,我的状态就是时刻准备着。”这,是这位特级航天员的心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揭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三步的序幕。第三步规划了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建造两个阶段的任务目标。神舟十五号任务是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从神十二到神十五,4批12名航天员共同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成长,也不断刷新在轨驻留新纪录。
2021年4月29日上午,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航天员 刘伯明: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打开舱门,极目宇宙,这是刘伯明出舱时发出的第一句感叹。7月4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成功实施。神舟十二号任务为期三个月,突破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由原来的2天缩短到6.5小时;航天员首次利用机械臂实施了舱外作业;首次在轨全面系统地验证了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以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首次进行了三个飞行器组合体飞行;首次在东风着陆场执行了航天员搜救回收任务等;这些突破,都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乘组告别空间站,踏上归程。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如约而至。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空间站迎来了首位女性航天员,神舟十三号乘组也刷新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再次以太空教师的身份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航天科普教育课。这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深植下理想的种子。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空间站完成了我国首次利用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首次利用手控遥操作设备,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安装了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
2022年4月16日,在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等工作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式,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全部既定任务完成。
2022年6月5日,空间站迎来了神舟十四号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入驻,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
2022年9月30日,问天实验舱成功进行转位,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转位机构在轨实施大体量舱段转位操作。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随后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完成。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在轨期间,三名航天员三次出舱,成为目前为止出舱次数最多的飞行乘组,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最忙乘组”。
航天员 陈冬:“最忙乘组”这个称号我非常喜欢。对中国载人航天来讲,由天和舱、问天舱、梦天舱三舱联手打造了非常豪华的中国太空家园,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壮大了。
随着神舟十五号的到来,两批航天员齐聚,空间站也将迎来首次六位航天员在轨共同生活的历史时刻。
人性化设计 打造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神舟十五号作为一型“交通工具”,航天员在乘坐时是否舒适,这是科研人员在研制飞船时需要考虑的。据了解,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加,神舟飞船的乘坐舒适性也在不断提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 刁伟鹤:实际上也是继承了神舟十二号的设计,舒适性上就是以人为本,还是更好地满足航天员个人的需求。
专家告诉我们,为了让神舟飞船更加人性化,每一次航天员结束任务返回地球之后,神舟飞船的研制团队都会和航天员进行沟通,听取航天员们的“用户反馈”,从而进一步改进飞船,增强神舟飞船的舒适性。
刁伟鹤:包括舱内环境的意见,舱内有没有噪声的一些意见,包括舱内的布局,包括上下行它需要带什么东西,我们每次发射之后都会逐步进行优化。主要是按照航天员的意见,我们把飞船的整个布局,整个功能,整个舱内环境控制得更好,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除此之外,神舟飞船还会根据航天员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私人订制,包括航天员的一些私人物品、爱吃的食物等都会跟随航天员一起“出差”,去往中国空间站。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在兴奋的消息中,中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次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3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承担未来空间站任务,包括复杂的交会对接、分离撤离和转位任务。
在未来六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将面临极为复杂的飞行工况,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任务不仅包括建设空间站实验室,还涉及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首次进驻,以及科学实验机柜的安装和解锁等复杂工作。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入太空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他们手中的手提箱。与此同时,有人提到美国航天员早期也使用手提箱,但现在已不再使用。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航天技术的疑虑,认为技术可能落后。然而,实际上,这种观点是误解。
这个手提箱并非简单的行李,而是连接航天员生命装置的一部分。由于太空舱内设计的密闭性,航天服无法像常规服装一样透气。航天员需要进行气体交换,而这个手提箱正是用于维持航天服正常运转的气体交换装置。因此,这个小小的手提箱对于航天员的安全至关重要,不能脱离他们的身体。
与国外采用内置换气装置不同,中国选择了独立外接设计,提高了航天员穿戴航天服的舒适度。这并非技术的“落后”,而是每个国家根据自身需求采用不同设计的结果。
过去,我国的航天技术确实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使得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强大,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因此,面对与国外不同的技术设计时,不应过于自卑,因为这很可能是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独特选择。
神舟十四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继续发射,使2022年成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之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全球唯一的空间站,国外项目将需要经过中国同意才能在空间站执行任务。
目前,已有17个国家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然而,美国却在名单中被拒绝。这并非对美国技术的质疑,而是因为项目未符合要求。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项目入选,同时,国外航天员要进入中国空间站,需要学习中文,因为空间站采用中文设计标准,可能需要中文交流。
中国空间站是一个开放且具有挑战性的舞台,成功进入需要航天员付出巨大努力。在航天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中国有信心展示自己在空间领域的卓越成就。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