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582年,一位名叫Aloysius Lilius的意大利医生和哲学家,通过改革儒略历,创造了新的时间记录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公历。这个历法传入中国后,逐渐影响了的年代记录。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国人已经习惯了使用公历来描述历史事件。那么,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划分是如何定义的呢?西方历史将公元纪年的开始定在耶稣诞生的那一天,但这在中国历史中对应的是哪个朝代?在那个时期,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际上,西方学者创建的公元纪年仅仅是一种时间记录方式,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并没有直接关联。根据西方学者的说法,公元前后的划分是以耶稣诞生日为界定点的。然而,在耶稣诞生之前,人类历史早已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西方学者更喜欢将公元前的历史称为“公元前”,公元后的历史称为“公元后”,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这样记录时间,部分原因是为了扩大宗教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纪年中并没有“公元零年”的概念,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实际上是公元一年。教的出现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方面,教的教义促进了自由、平等和法治的理念。它鼓励人们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主张保护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至今,教倡导的自由平等思想和理念仍然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特别是在和的发展方面,为个益的保护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经济方面,西方学者韦伯认为,宗教伦理深刻影响了欧洲世界的资本主义精神。许多宗教信仰者投身世俗,创立自己的企业,从事商业和贸易活动,积累财富。这意味着宗教教义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力量,为资本与权力之间的争斗提供了坚实支持。
在文化方面,教渗透到了西方哲学、法律、教育、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它完善了以上帝为核心、以神学为基础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通过无数西方学者的努力,教的影响力愈发深远,社会发展的同时,神学影响并未减弱,而是演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那么在西方公元一年,中国历史上对应的是哪个朝代呢?根据历史记载,这一年正值西汉汉平帝继位,并封王莽为大司马之时。同时,佛教这一宗教也在这个时期正式传入中国。这表明,公元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对应的是西汉末期的元始元年。在这一年,年仅9岁的汉平帝登基,而46岁的大司马王莽也被封为“安汉公”。在这一年内,王莽开始推崇儒家学说,正式尊崇孔子为中国的圣人。今天,对孔子的尊崇离不开王莽的贡献。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王莽追求更多的理想和抱负。他试图建立“2000多年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首次通过禅让方式夺取皇位,并实施一系列政治计划。然而,他的思想虽然超前,但普通民众无法理解,而且世家大族因受到影响而不满。最终,王莽颁布的法令多次变更,既得罪了百姓,也得罪了权贵,最终导致“时空之子”刘秀在短短几年内推翻新朝,建立了东汉。
大家好,我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中国古代五千年历史中一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考古和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中国史前文化进行重新定义。
然而,问题在于将这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正式的教科书中需要非常谨慎,绝不能容忍任何错误或猜测。因此,笔者希望在政府正式宣布之前,与大家分享一些大胆的研究推测。
更确切地说,这些推测应被视为理论模型,因为它们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各种学术成果的合理整合,旨在帮助我们更清晰、更连贯、更合乎逻辑地理解中国的史前历史。
好了,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结果,夏朝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也就是距今约4070年前。然而,距离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还有将近1000年的时间差。那么,在这1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古代先民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史前历史。
我之前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史前历史进行复盘,包括基因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化学和史书记载等多个层面。今天,我将综合这些信息,为大家呈现一个更为完整的叙述。
中国的古代先民起源于中亚地区,他们的迁徙路径通常位于天山山脉以北。后来,他们广泛分布于蒙古高原和中华大地。那些留在蒙古高原的人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匈奴,而进入中华大地的人则演化成了后来的华夏先民。
世界上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中,有一次重要的事件,即史前的一次大规模海平侵蚀。大约在距今7000多年前,地球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约4摄氏度,导致海平面上升,造成包括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在内的许多低洼地区被海水淹没。
在古代人的观念中,这次事件类似于世界末日的大灾难,史前洪水的传说因此在不同国家传扬开来。
史前海侵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显著,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山东半岛被孤立出来,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岛屿。这导致了中华文明的主要文化为两个独立的文化,即后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史前海侵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推动了人类农业的一次巨大飞跃,同时也促进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
史前海侵后,中国地区的气候变得温和,这种气候条件使农作物得以大规模生长。在这个时期,北方的小米和南方的水稻开始被中国古人所栽培和驯化。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文化,包括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以及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虽然还存在一些更早的文化,如兴隆洼文化、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和彭头山文化等,但这些文化最终都可以追溯到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如果我们要将中国神话中的人物与这个时期联系起来,那么在海侵之前,中国最早的祖先可以被称为燧人氏和有巢氏。那时,人类仍处于蛮荒时代,人工取火和建造房屋都是人类进化成高级生物的重要进展。
而在史前海侵时期,中国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仰韶文化为主的羌人。他们的部落首领被称为神农氏。
随着农业的兴起,羌人有了多余的粮食供应,这使他们得以开始饲养家畜,其中一种重要的家畜就是羊。羊成为了羌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并因此被崇拜,后来的“羌”字也源自此。他们的部落首领也以此为姓,传说中的姜姓便是其中之一,炎帝就是羌人的首领,他的形象也反映在炎帝的塑像中。
接下来是以红山文化为主的红山人(自己取的名字),他们利用多余的食物开始驯养另一种家畜,那就是牛,并将其视为崇拜对象。红山人的首领虽然不为人所知,但与牛河梁女神有关,他们可能信仰巫术。
然后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东夷人,他们似乎更加崇拜强大的力量,特别是大自然中对早期人类构成威胁并与之接触较多的生物,如蛇。他们的首领被称为华胥氏(部落)。
随后,东夷人的首领中出现了一对奇特的兄妹,他们就是伏羲和女娲,看看他们的塑像:
实际上,他们并非兄妹,而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象征。在此之前,他们的首领都是女性。也就是说,不仅华胥氏、燧人氏、有巢氏和神农氏,都可能是女性。
随着海侵的消退,华北平原重新显露,这三大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相互融合。
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社会体系都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羌人的首领变成了炎帝(尊称),东夷人的首领则变成了黄帝(尊称)。
虽然历史书籍中称黄帝姓姬,但我觉得未必如此,这可能是周朝人的编造。东夷人的崇拜也经历了变化,从原本崇拜蛇转变为鸟,这与他们长期居住在岛屿上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羌人是否也开始崇拜鱼呢?如图:
事实上,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不是指代某个具体的人或部落,而是对当时地位最高的族长的尊称,这个族长可以是列山氏、祝融氏、共工氏等。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常常导致弱势文化的消失,同时促进优势文化的传播。显然,大汶口文化更适应当时的环境和生产力,因此它取代了仰韶文化,演化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龙山文化。
所谓的黄帝战胜炎帝实际上指的是文化的竞争和融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在那个时代,战争的概念尚未完全形成,最多只是不同部落因争夺领地而发生冲突。
气候变化对红山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气温下降,北方不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因此红山文化的人民可能被迫南迁至燕山涿鹿一带。在那个时候,他们的首领可能是蚩尤,也是对牛崇拜的,下面是蚩尤的塑像:
龙山文化向北扩张,与南下的红山文化再度相遇,龙山文化势如破竹,迅速覆盖了落魄的红山文化,只有红山人的玉文化和巫文化得以保存,其余的痕迹被完全抹去。这一时期被传说为涿鹿之战,场面十分壮观。
随后,红山文化的人民融入了东夷人和仰韶人的大家庭,成为商人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山文化时期,对应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大致始于约4800年前,结束于2000年前,与夏朝的建立年代相符。
关于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可以根据龙山文化的起点算起,为4800年;或者以大汶口文化为起点,为6300年;又或者以仰韶文化为起点,可追溯到7000年前。具体如何计算,应该由专家来决定,我就不多加评论了。
1870-1880年,一个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时期,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却像是古代,这不免让人好奇想看看那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幸好那时照相术就已经发明了,许多外国人用相机记录了那个时期的中国。本文这些关于北京的照片就是由当时的英国人托马斯.柴尔德拍摄。
1873年,北京,同治皇帝接见外国使节。
上面这张照片是1873年6月29日,同治皇帝在紫光阁(Pavilion of Violet Light)接见外国使节的情形,有可能是同治皇帝唯一一张关于外事活动的照片。由于年代久远,照片损毁严重,即使经过修复也还是只能显得像画出来的一样。图中左边的站立者为恭亲王奕䜣(Yixin,The 1st Price Gong)。其他几位使节从左至右分别是:阿.弗朗加利将军(俄罗斯),弗里德里克.F.劳(美国),托马斯.韦德(英国),L.德.杰弗里(法国),J.H.弗格森(荷兰)。最右边的是翻译俾斯麦。
1878年,大清总理事务衙门。
总理事务衙门设立于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日(1861年3月1日),主管清政府对外事务。在战争前,清廷认为与外国的关系不过是“理藩而已”,俨然一副天邦上国的心态。然而两次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那种天邦上国的心态发生了改变,总理衙门应运而生。总理衙门前挂着“中外褆福”的匾,意思是中外平安幸福,不再是那种皇恩浩荡、恩威远扬的上邦心态,这也反映了晚清心态的改变。
东四牌楼市场,拍摄于1870-1880年。
1875年,前门门楼和城墙。
1877年,圆明园谐奇趣废墟。
圆明园被烧毁十多年后,谐奇趣宫长满了荒草。
1877年,西班牙使馆外,清朝官员的轿子。
清朝对官员乘坐轿子进行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八抬大轿作为最高等级官轿,所有在京官员都不能使用。三品以上的京官,才有资格使用四抬大轿。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使用两抬大轿。不过到了后期,特殊情况下,三品以上官员也可以坐八抬大轿。
1875年,观象台,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仪器。
1875年,北京观象台。
1870年代,北京的骡轿。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国度,而今天介绍的就是有悠久历史的古蜀国。古蜀国历史悠久,也是颇具神秘色彩的古国之一!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曾历经多个朝代,于不同的时期,延伸出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等。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也被认为是古蜀文化的起源时期。
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200年,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鱼凫王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的强盛时期已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
十二桥文化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00年,它呈现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的又一个辉煌时期,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了。蜀文化晚期,为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大致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国占领巴蜀前,是古蜀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
这里的原始信仰纷繁且别具一格,有独立的鬼神体系,古蜀国人认为万物皆有灵,因此有了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
目前有文献记载的古蜀国早期的王是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鳖灵为王后建立了开明王朝,直至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