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初夏时节,笔者走进成县纸坊镇草坝村,只见进村的入口处三个废旧竹篓,被重新装扮后写着“草坝村”三个字,正上方是用凉席和簸箕勾勒绘画的“永远跟党走”和党徽图案,显得格外醒目和别致多彩。
行走在草坝村的乡间小道上,一个个废旧轮胎经过村民精心上色,悬挂在村道沿途,与各种花花草草的绘画相互映衬,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精致美丽的微景观......
十二生肖图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村规民约宣传语,成为扮靓美丽乡村,提升乡村内涵的又一道风景线。
在村头不远处,草坝村村民杜夫全和几十名群众一起,正清除杂草、平整地块,为草坝村青崖梁游击队红色主题教育公园的建设做着准备。据杜夫全说,“我们草坝把群众发动起来搞一些小景观,大伙儿把家里的废旧物品都捐了出来,经过重新描绘,变“废”为“宝”,不仅消除了废旧杂物,还提升了村上的颜值,让大家看到了草坝村的新面貌,我们正齐心协力准备建设这个主题公园,吸引县城里和外地的游人前来观光。”
来到草坝村村委会办公室,只见纸坊镇人大主席、包村领导马媛媛正在用画笔勾绘着红色主题公园简图。据马媛媛介绍,四月开始,草坝村就开始了变“废”为“宝”,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活动,利用旧轮胎、废缸、废竹篓和拆除危旧房时的旧砖瓦,打造小景观点十余处,在消除农村生活废品垃圾的同时,打造了可观可赏的景观点,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环境,也让群众参与其中,改变了自身的生活陋习,逐步养成家居洁美、勤于打扫,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据了解,两个月来,草坝村共发动村、社干部和群众100多人次,机械20余次,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提升和整治活动。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马媛媛说,“我们草坝村将继续利用废旧物品,打造青崖梁游击队红色主题教育公园和革命纪念馆,建成后草坝村将会成为红色旅游之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教育基地,让草坝群众在发扬传统革命精神的同时,也可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自人居环境提升活动以来,草坝村党支部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唱主角,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工匠精神,采取因户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就地造景的方式,建设小花园、创意花坛、创意栅栏等,让堆放多年的砖块、瓦片、轮胎都有了“用武之地”。
据草坝村党支部书记杜彦平介绍说,随着人居环境的提升,草坝村的面貌一天比一天有了变化,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努力,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共同打造小景观带。现在,我们正准备在草坝村羽子坝三四亩的土地上建一个主题公园,利用旧瓦、旧砖、旧木头等,建设凉亭、喷泉、走廊等许多小景点,让草坝村的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刘敏 报道)
来源:新华号 陇南成县融媒体中心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艾德利 通讯员 王圣
一根根金丝银条般的柳条在王学勤的手中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形状,最后成为一件件实用物品或工艺品:手编筐、大小各异的小猫篮,甚至古塔、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等,其场面如同是奇妙的魔术。
1月10日,走进郎柳集村王学勤的家里,不大的庭院干净整洁,西屋内一个个红彤彤的电热扇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根根儿的柳条通过他们不停的穿、插、拉、拧、挤等一系列动作,一个个精品猫篮、箩筐、“猴子”、“公鸡”生肖小动物呈现大家面前。
“这些柳编小物件,好多都是网上客户预定的,也有附近村庄文艺队预定的柳编花篮,市场上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是柳编各类小动物。一般的柳编花篮一对儿能卖二三百块钱,一年下来,一家人靠柳编手艺也能挣个几万块钱。”王学勤高兴地说。
王学勤靠着一双灵巧的双手走上了致富路,编织出美好的生活,被群众亲切的称为“柳编达人”。
王学勤从小心灵手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劳动间隙他就跟村里的老艺人学习柳编技艺,筐、篓、草垫等农家用具都是由他就地取材,用玉米皮、麦秸秆或柳条自编自用。爱好钻研的王学勤不断提高编制技艺,创新编制工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编制的箩筐、猫篮、荆篮、草篓等成为附近集市的畅销品,让自己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
但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编织品逐渐被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所取代,传统编织工艺濒临消亡。
每天他游走在大公河岸边,看着两岸郁郁葱葱的柳树,看到政通大道两侧柳树组成的景观带。心里都在不停地琢磨,怎样才能让传统柳编技艺成为致富的门路。
2005年,勤奋好学的他多次走访道口古镇的狗市,农村的集市,了解柳编物件的款型、价格、行情,同时拜访县外贸公司、查阅网上柳编市场信息。
“老的箩筐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价格也非常低廉,基本无利可图。柳编小动物城乡孩子都喜欢,销量大而且价位高。传统蝈蝈柳编笼、柳编葫芦、景观柳编物品等在市场上深受中老人的喜欢,虽然价格不高,在市场销量大。”王学勤说到。
2006年,王学勤重操旧业,每到春夏季节,他都到大公河两岸、政通大道两侧寻找适宜柳编的柳树条。回家后,经过仔细的筛选,将长约70公分细长且富有弹性的柳条,剥皮、浸水浸泡、自然晾晒、削尖、净水泡条等工序后整装储存,以备后用。
经过十余年的编织探索,王学勤的柳编技艺更加炉火纯青,柳编产品有单一的实用箩筐、簸箕、篮子,发展到精致柳编蝈蝈葫芦、蝈蝈笼、生肖动物、婚房柳编小摆件等三大系列数百个品种,满足了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精致的柳编物件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线上线下的订单纷至而来。更为可喜的是,生肖小动物柳编织品已引起网上外商的关注。
火红的柳编的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再次引起王学勤的深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现在,王学勤每天晚上都利用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夜校,无偿为愿意学习柳编技艺的群众传授柳编技艺,培养村里柳编人才,准备在传统柳编事业上大干一场。
“下一步,我准备在自家耕地上引进种植优质的柳树,满足自己的柳编需求。同时,聘请一部分回乡的大学生,在网上设计样式更新颖的产品,迎合人们的需求。争取在未来三年,把村里的传统柳编产业发展起来,让更多喜欢柳编的人都走上致富路。”王学勤信心满满地说。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荞 文/图
“大作品仅供观看。”
随意的纸壳配上个性十足的红字,就算是立夏的滨江路和繁荣的夜市经济,也拯救不了这位摊主稍显惨淡的生意。
混迹在一众吃食摊位里,谢晓稳坐小马扎,手指翻飞,对周围一切似乎浑然不察。他售的是自己制作的棕编作品,今年,入选大渡口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项目。
摆摊的间隙 谢晓的手仍然不停
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咬球的狗,活灵活现的棕编动物被铺在了红绒毯上。摆放的方式、整齐的程度,能让强迫症患者感到舒适。
谢晓正在摆放自己的棕编作品
万事俱备。可惜,摊主并不热衷招徕顾客。
特殊的规矩
摊位在大渡口区滨江路,不大,一块红绒毯就是谢晓“动物世界”的全部舞台。
2只金鱼、3只蜻蜓、4只蚱蜢、4只知了……数量非唯一的动物,是能卖的,不足手掌大小最低要价30元左右;体格不小的生肖牛和马是最满意的作品,属于“镇摊之宝”;最显眼的还有“十二生肖”,10只,差龙、鸡就完工。它们被谢晓竖列摆放,五五对望,“这个不卖的哈。”
“如果高价呢?”对面的人想了想,慎重地答,“再高也不卖。花了很多心力,是作为展示。平时也会送去展览。”
摊不大,“派头”却十足。除了给作品铺“红毯”,理由是“绿色的动物放在红色的毯子上更好看”,谢晓出摊还带着一面仿古的招牌,旗帜上写着:传承非遗文化/棕编/精于手工技艺。
谢晓将作品摆在红绒毯上
摆摊时,偶有顾客问询,开价200块想买走那匹被谢晓封为“得意之作”的马。谢晓不说话,赶紧摆手,下次出摊就带上了那块纸壳牌子,上书:“大作品仅供观赏。”也不乏好奇的年轻人蹲下来,小心地把蟋蟀捧在手上细看。“好像啊,绝了! 和真的一样。”
听见对方不吝啬称赞。平常摆摊惜字如金的谢晓嘴角一提,主动搭话还附赠一句科普,“弟娃儿,这是棕编。非遗。”再下次,他“仅供观赏”的纸壳上就加上了一句,“详细可加微信了解。”
随身携带的行李箱和纸壳
开价太低的不回,问题过于直白的不爱理,东西卖多卖少也不在意。
这个摊主有点怪。
摆在地摊的“非地摊货”
棕编,即用棕叶编扎的工艺品,旧时的蓑衣、草鞋都常出现它的身影。在过去,这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的传统手工技艺,曾被赞为流传千年的“指尖非遗”。平凡苍翠的棕榈叶一折一叠,一弯一绕便能幻化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千姿百态。
谢晓棕编作品 十二生肖
谢晓的形象和认知中个性十足的手艺人不太符。他中等身材,头发利落,扛起出摊必带的行李箱依然走得健步如飞。
6年前入行棕编,谢晓介绍,自己的棕编属于“纯叶派”,原料都是在家附近就地取材的老棕叶和棕叶芯。经他巧手制作的棕编动物,不仅形神把握俱佳,还不会变形,可保持原样存放十余年。按同行的话说,“谢老师要么不出作品,一出就是精品。”
家附近的棕榈叶是谢晓棕编的原料
谢晓摆摊并不频繁。在他看来,“赚钱不是重点,摆摊也赚不到多少钱。我更看重的是把这门非遗文化宣传出去。”“当然有门槛。那些一介绍就问手艺能值多少钱,还嚷嚷着作品好贵不值你是不是在敲竹杠的,我是不屑去讲的。”
对待传统,对待非遗应持有的态度,谢晓从不掩饰。从出摊装置、摆放方式到售卖开价的原则,他的认真和慎重就写面上。
谢晓坚定地认为,棕编就算摆在地摊上,也绝对不会是“地摊货”。
摆摊的间隙 谢晓的手仍然不停
最赚钱的不擅长
指甲用力从叶片中心一划,叶子整齐地被一剖为二。上下翻转、反复折叠,不足8分钟,一只尾羽飘逸的凤凰就脱胎于手上。棕榈嫩叶编的鸟、蝴蝶、蜻蜓、蚱蜢和凤凰,1只卖10块钱。
谢晓告诉我,他摆摊卖出过最贵的作品是一只耗时近一周的龙,卖了500元。但相比之下,最卖座、最叫好的却是这些做起来很轻松的小东西。“恰恰这个我还不算太擅长,研究得少。”
谢晓正在悬挂最好卖的嫩叶棕编
几分钟就能完工的嫩叶棕编动物被硬硬的棕榈茎支撑着,能握在手上摇摇甩甩,很有意趣儿。孩子们颇为喜欢,家长也乐于为这份看得见的好手艺买单。谢晓口中不太擅长算不算自谦,买单的人或许懂。因为最多的时候,他一次出摊几个小时,就卖了200多元。
但相比单用叶子、一双手就能简单完工的嫩叶棕编,其他作品则将谢晓的棕编手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私下里反复研究过不同棕叶的不同用法,谢晓拿起手中的叶子,举了个例子。“呶,这是蒲葵老叶,它的叶片是展开的,很舒展,能编比较大型的动物。蒲葵嫩叶就不一样了,它是折叠的,叶片饱满,分白色和嫩绿色,能用在动物身上的颜色搭配上。”
谢晓把面前这对昂首挺胸,能立在手心里的梅花鹿拿给我看,“你瞧,梅花鹿就是用棕榈叶编的,棕榈叶片窄,韧性好,揉来揉去都不容易坏,适合编小东西。”说起棕编,平时有点寡言的谢晓打开了话匣子,“看老人葵,就是树龄越短作品成型后叶片越容易起皱,根据它的特性,我在蛇、龙的鳞片的编法上就用了这种叶子。”
用棕榈叶编的梅花鹿
何为热爱
讲话中,你能直观感受到,眼前的人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着棕编的一切。
最得意的作品,莫过于面前的牛。工具很简单,不外乎于剪刀、钳子、细铁丝、针;过程看似也不难:先要确定编法,构思牛的形态,再把想编的牛画在纸上。接着是铁丝搭骨架、塑形,再用叶片去围绕骨架穿插,打结,折叠……
谢晓拿着他的得意之作 生肖牛
不同的编决定不一样的纹路、神态。“你只用看这匹马的蹄子,就知道马传不传神。我仔细观察过真马,看过很多画家的画。马的骨骼从哪里由粗到细,比例从哪里开始又大变小,这些是一次一次地试验得来的经验。”什么叫试验?有一点没编好,就拆了重来,一次又一次地重来。谢晓把自己的手比作了一支笔,“笔是画出画,手是编出‘画’,细节很重要。”
说起不难,实则却不容易。像面前的豹子,仅仅一条尾巴,谢晓就用了两种不同编法。“尾巴顶端是双脊双叶编法,尾巴转折处又是单脊单叶反扣。至于身体,四脊四叶编法。”谢晓说,他独创出的多脊反扣锁折法能巧妙地编织出龙鳞的效果,另外独创的“龙鳍编法”,也成为了传统棕编的一大创新。力求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他甚至打破传统顺编开始倒编。这种编法被用于编织特殊作品,如盘旋的蛇等。
“以谢晓为传承人,我们将大渡口棕编制作技艺列为大渡口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渡口区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谈到,谢晓的榜上有名除了因他将传统技艺进行了很好的传承,也在于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艺创新手法,让传统的棕编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这是很好的开拓和发展。”
目前,谢晓正埋头制作十二生肖作品中仅缺的龙和鸡。“还有20天能完工。”而关于未来,谢晓也说,自己亦考虑过收徒。“非遗技艺美就美在传承,一己之力虽单薄,我也努力想让棕编被更多的人知道。”
世界各地的母系社会在成文史出现之前大部分就已经消逝了,但其残余在近现代社会中还有少数存在。
一般来说男性具有先天优势,力量、耐力等比女性强,从远古时期的部落到封建时期各个部落国家之间的斗争,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慢慢就发展到长期男尊女卑的局面,就导致了母系社会慢慢遭到淘汰了。
此外,男性在生育,身体素质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母系社会中,女性需要承担怀孕及哺乳等重担,且生育后的身体素质难以承担打猎寻找食物的重任,致使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一直到现代社会,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意识的觉醒,才慢慢趋于男女平等的局面。
现今我们对于母系社会的了解,可能大多是《西游记》当中提到的的女儿国了,那么,现在还有以女性为主导的国家或地区吗?据某闻报道,在世界上有一个亚马逊人部落,是一个母系社会部落,这个部落的人都是女性,没有一个男性,是一个“纯女性部落”,生活在离我国非常遥远的拉丁美洲。
据说这个部落的人还是保留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现代文明的影子,生活在这个部落的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外出打猎、采集、建造房屋等,各司其职。而且她们穿的衣服,也是就地取材,用动物皮毛、树叶等制作而成的,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与世隔绝了。但其实很早之前外界就发现这个部落了,也有人试图进入这个部落跟这些人交流见识一下,但却因语言不通和部落的人因侵入她们的领地而遭到攻击,因为在部落时代,不是本部落的人是不能随意出现在部落附近的,更不要试图进入部落,所以至今关于这个神秘部落的信息知之甚少。
不过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个部落全是女性,众所周知,单一性别是无法繁衍的,并且女性身体天生就不如男性的精壮,在争斗剧烈的部落生活中,这个部落女性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有专家花费大量时间专门去探究,最终发现了这个女性部落可以繁衍的秘密。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女性部落选择的居住位置很安全,周围有大量雨林地带特有的动物和植物,且均带有毒性,这些人还在部落周围设置了的机关,所以外面的人很难完好无损的进入。
其次,多年来这个部落只有女性,她们知道男性的力量比他们先天有优势,所以该部落的女性早就练就了一身不输于男性的本领,由此才能够在周围其他部落的威胁中生存下来,可想而知,作为一个纯女性部落,想要征讨她们的部落应该不少,但却没有成功,可见她们还是有优势的。那么,这个部落没有男性,她们是怎么繁衍后代的呢?
其实这个部落能够存在那么久,繁衍方式自然还是跟我们人类一样,男女结合才能孕育后代。这个部落的不同之处就是,每当她们部落当中有适龄生育的女子,就会去外面找其他部落的男子,之后把找到的男性带回部落中,强迫他们跟部落中的女子结合,女子怀孕后才放他们走,这样不仅可以繁衍自己的后代,也保证部落中只有女性。
有人就会好奇,如果她们生了男孩怎么办呢?这些男孩通常有3种处理方式。
1、直接扔到部落之外不管,任由他自生自灭,这件事情在部落时代是正常不过的。就好像古代希腊城邦斯巴达的杀婴制度,把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交给长老检查,强壮健康的就留下,不健康不强壮有缺陷的的就直接扔掉,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
2、她们把生下来的男孩与其他部落的女换或者交换其他的东西,例如食物、动物毛皮等。
3、这个方式对于接受现代文明的我们来说是比较残忍的,她们可能会直接把生下来的男孩当食物啖之。远古的部落一般都有食人的习惯,对于这个部落的女性来说可能见怪不怪。
虽说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皆有不同,我们应该要尊重她们的生活方式,但我觉得这个部落与世隔绝,跟外部无交流,拒绝融入现代文明,虽然女性之间很团结,但是感受不到爱与关怀,体会不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乐趣,人生多半应该是不快乐的。
出哈密市区三十公里到南湖乡。南湖乡是哈密往罗布泊的最后一个定居点。 从南湖乡到若羌县米兰镇,全程600来公里,中间只有为开发钾盐矿而设的罗布泊镇住着几千人,其它地方都是荒凉的戈壁滩。中途没有饮用水源,于是带了3升可以直接饮用的矿泉水,5升煮饭用的自来水。
南湖乡有个加油站,也是往罗布泊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加油站设有保安亭,值班保安是个维族中年男子,他听我说要去罗布泊,又见我壶里装的都是水,轻声说“水嘛不要装,装油嘛,半路没油咋个办?”
南湖乡到罗布泊镇大约350多公里, 我的摩托车箱油加满油可以跑300公里左右, 加上油箱自设的备用油,自信跑到罗布泊镇没问题。事实证明,没做到有备无患的自信是危险的。
出南湖乡不远,没了农地,也就没了植物。往罗布泊的公路不宽,来往的大多是拉货的卡车。一条铁路伴着公路伸向戈壁深处,这条终点在罗布泊镇的哈罗铁路应该才是当地的运输主力,公路只是补充。
天空无云,刺眼炫目的烈日把空无一物的戈壁滩晒得白光闪耀,隐约传来大地的呻吟。隔着两层衣服,仍然能感觉到强烈的灼烧感。看到一座铁路桥下的阴影,如获至宝,急忙骑了过去。桥下停着一辆装满日用百货的四轮货车,一个中年男子坐在背阴处大口喝着饮料。男子是山西人,在哈密开批发部,正往前方的煤电厂送货。
远处几个冒着浓烟的大烟囱在戈壁滩上十分抢眼。司机指着脚下说,南疆地面一片荒凉,地下一堆宝藏,这脚底下的煤就够附近几个煤电厂烧上300年。 其实目前南湖煤电基地正在运行的几个电厂年耗煤量只有1000多万吨,南湖已经勘探出来的煤矿存量大约100亿吨,如果只供应附近几个电厂,那就够烧上千年了。
往罗布泊深入,开始还能看到一些彩色小山丘错杂散落在戈壁滩上,渐渐地山丘消失,只剩下荒凉的戈壁。一路看不到什么生命迹象,恍惚间有进入另一个星球的错觉,只有偶尔出现的人工设施提醒这是地球。沿途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信号发射台,一路基本都有2G信号。
晚间在一个发射台下扎营。发射台四周有钢管围栏,进出的门已经锁死。围栏一侧的钢材被切掉了几根,缺口处人进出的痕迹明显,应该是通信公司员工为了方便,自己弄的。
切下的钢管就丢在地上,捡起来横竖交叉将缺口补上,这样稍大一点的野生动物就无法闯入。其实罗布泊的野生动物早已绝迹,不过多一分安心罢了。
四周荒凉平旷,但并非一望无际,而是你随便怎么移动都是圆的中心。夕阳将天空烧得通红,罩在这毫无生机的旷野之上,天地间只有我和夕阳在动,世界变得干净而单调。
搭好帐篷,打开地图算了算,离罗布泊镇还有90公里,心里着实凉了一把,我的油表已经见底,估计第二天得推车走路了。为了节约汽油,晚上没敢做饭,只是简单煮了一点稀饭,就着大饼充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