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一大师手拿一个龟壳,口中念念有词,将龟壳连摇数摇,摇毕往桌案上一撒,便撒出三枚铜钱来。大师,据此就可以起卦占卜,所言必中。这种占卜方法就是“金钱卦法”。
金钱卦法据传是相传为周文王所创,所以又称文王六十四卦,也有人说是战国奇人鬼谷子发明的。它的优点是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起卦过程只用几分钟,而且占卜工具也随处可见,也不像蓍草那样难以找到。因此,金钱卦就成了最常用而且流传最广的占卜法之一。
金钱卦的优势揲蓍成卦法古朴原始,最符合易经的精义,但是其最大弊端是极为烦琐,而且蓍草并不是随处都可以找到的,金钱卦则不同,以简单易行而著称。它所使用的工具只是三枚相同的铜钱。至于龟甲,并不是必须的,只是因为龟甲为卜筮根本之物,卜师借龟甲来以示郑重而已。但龟壳也不是随便可得之物,实际很多时候用的都是竹筒,甚至用空手抛掷铜钱也是可以的。
占卜之前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三枚相同的铜钱,之后确定铜钱的正反两面,象征着阴阳两仪。如果可以的话,最好选择“乾隆通宝”,因为它的正面为“乾”字,可为阳面。
起卦起卦之前宁神专注,摒弃杂念,脑海中默念自己要问的事情,念完之后就可以把三枚铜钱合在手中,或放入竹筒、龟壳中。晃动之后,将铜钱丢在桌子上,再观察铜钱的正反。这时会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三枚铜钱都是正面向上,这是老阳之象,记做“O”;
第二种是三枚铜钱都是反面向上,这是老阴之象,记做“×”;
第三种是三枚铜钱中有两枚正面向上,这是少阳之象,记做“—”;
第四种是三枚铜钱中只有一枚正面向上,这是少阴之象,记做“--”;
画爻画爻时要按照从初爻到上爻,即从下到上的顺序画出卦象来。
老阴、少阴为阴爻,老阳、少阳为阳爻,按照上面方法,掷一次铜钱就得到了一爻,连续掷六次就得到了六爻,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卦象。
其中,老阳和老阴被称为“动爻”,意为:变动之爻。根据“阳极变阴,阴极变阳”的原则,老阳要变成阴,老阴要变成阳,动爻变化后得到的卦称为“变卦”或“之卦”,而开始摇出的卦称为“主卦”。“主卦”对应所测之事的开始,“变卦”对应所测之事的结局。
得到完整卦象之后,就可以对照《易经》六十四卦进行预测了。
周文王的金钱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对于其是否属于封建迷信,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周易》中运用八卦来预测信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
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疑难之事,会运用通过八卦进行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是一本宇宙中一切事和物的密码书。国际《周易》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周易》是预测科学,决策科学。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周文王的金钱课并非简单的占卜或预测,而是一种综合了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的文化现象。
在《周易》中,六十四卦是通过对阴阳两爻的组合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提供人们决策的依据。这种通过符号系统反映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然而,一些人认为周文王的金钱课存在封建迷信的成分,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超自然的解释和预测。例如,"金钱课"中的"金钱",实际上是用铜钱摇六次得出的六爻,再根据爻辞进行解读。
这种解读方式有时被视为一种骗局,有些江湖术士以此为生,给人以不实之感。但做出这样评论的人,是对于易经文化的无知,并没有真正了解其中奥秘。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就否定周文王的金钱课本身的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周文王的金钱课在历史上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总之,周文王的金钱课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客观的态度,既承认其价值,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64卦的每一卦其实都是由阴爻和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构成的,非常简单,符号就两个:阳爻(一长线)和阴爻(两短线)。这两个符号三次组合那就是八卦,就是2的3次方等于八。六次组合了,那就是64卦了, 2的6次方那就是64。
现在问题是,64个符号画出来之后它怎么排列呢?谁排第一位,谁排第二位,谁排63,谁排64 ,这有多少种排列方式?我先不说64卦我先问问大家:八卦有多少种排列方式?比如说,八个人在坐座位这个座位呢轮着坐,有多少种排列方式?有多少种座法?有人说64 ,那不是,我告诉你有多少种啊,有40320种排列方式,怎么算出来的了,就是八的阶乘。从1乘到8, 1乘2乘3乘4乘5乘6乘7乘8,或者8乘到1, 就是40320种排法,那现在64卦有多少种排列方式啊?那就是64的阶乘,有多少亿种排法!
现在问题来了,当年的周文王花了七年的时间,排成了现在这个《周易》64卦的这个次序,这个次序从乾卦开始,乾坤屯蒙需讼师比......一直到既济、未济结束。他怎么在多少亿种排法里面排出来的?传说他排了七年排出来的。那我问问大家,我们现在排七年,能不能排出来?比如说叫你排七年能不能排出来?排不出来吧?那70年能不能?排不出来吧。700年能不能?也排不出来。那周文王他怎么能排出来?就奇怪了。
在1996年北京大学有一个叫陈传康教授,他也是个博士生导师,他认为64卦不是周文王排的。因为周文王是个人呐,在几亿亿亿种排法里面,他怎么能排得出来呢?那谁排的呢?是外星人,是外星人给地球人的礼物,然后被周文王接受了。
当年,我就问他:“陈教授啊,你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啊?”他说:“我这个说法一发表,就被全国170多个报纸刊物转载了。”我说:“你有什么依据?”结果,他被我逼得没办法,哈哈大笑:“我是为了开发旅游!”“什么叫开发旅游呢?”我反问道。“这是外星人给地球人的礼物,那外星人来到地球上怎么来的?不是坐飞机、高铁吧?他们是坐飞碟来的,这就需要在地球上要有一个降落台,而周文王不是被关在羑里吗?那个羑里呀,就高出地面五米,长106米,宽103 米,刚好一万多平米。这个高台就是外星人飞碟的降落台,你们大家都来看吧,那不是开发旅游嘛。”
那我现在问问大家:64卦是不是外星人给地球人的礼物呢?是不是外星人排的呢?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那你怎么知道是,你怎么知道不是,究竟是还是不是?哎,不知道,对了。对这些神秘的东西啊,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轻易否定。
64卦排列上究竟有什么秘密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周易》64卦是怎么排列的。南宋有一个伟大的理学家叫朱熹,他写了一本书叫《周易本义》,他这个里面做了一首歌,就是把64卦给编成了一首卦序歌,卦序我们有必要知道,便于大家记忆。
这首歌64卦分成上经和下经,上经是30卦,下经是34卦。上经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下经为“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央垢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分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这么一编排读就很好读,也便于记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64卦基本上都是一个字一个卦名,它的名称单音节的字比较多,比如“乾坤屯蒙”都是单音节的。也有的是两个字构成一个卦名,比如说只要是带大中小的,肯定是两个字,比如说“大过”、“小过”、“大畜”、“小畜”、“大有”、“中孚”。有个别的是由两个字构成一个卦的,比如“噬嗑”、“同人”、“归妹”、“家人”、“明夷”、“既济”、“未济”。除了这几个基本上都是一个字,即一个音节。
为什么要从乾坤一直排到既济未济呢?64个符号排列有没有秘密?我告诉大家,有。但是啊,这个秘密啊,只解开了一半,另外一半,没解开。好多人给我写信说解开了64卦排列次序的秘密,有用二进制、三进制等。这些信,我一开始还看,后来再也不看,因为我解了几十年也没解开。有人要说你解不开不等于我们解不开。
我解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一个道理:64卦符号排列次序的秘密,本来现在就解不开啊,所以我再也不解了。为什么?我告诉你吧,因为64卦排列这个次序,实际上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排列、变化的大规律。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用现代科学解开了吗?没有吧。所以64卦符号排列的次序秘密也解不开,等哪一天用现代科学把宇宙当中所有的秘密都解开了,那么64卦排列次序的秘密也就解开了,所以我再也不解了。
虽然64卦符号的秘密我们还没解开,但是结合的文字和这个64个卦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个秘密已经解开了。谁解开的呢?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他是已经说了,说了一句话,叫“反者,道之动”,就是反向的这个规律是运动变化的一个大规律,当然,老子暗解《易经》,
我们来看64卦这个排列特别有意思。我们把64个符号分成32组,这就可以发现这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反着动的,就是后面这个卦是前面这个卦的反卦,就是把它颠倒过来。
直接说出这个秘密的是谁呢?是唐代的孔颖达,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64卦符号排列次序的法则是八个字“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什么意思,“二二相耦”就是两个两个为一组,照这样一分64卦不就32组吗?比如乾和坤是一组,屯和蒙是一组,需和讼是一组。每一组中后面这个卦就是前面这个卦颠倒过来的卦,也就是反卦,比如说屯卦,屯卦反过来那就是蒙卦。
但是有的卦反不过来,比如说乾卦的六根爻都是阳爻,把它颠倒过来,它六根爻还是阳爻,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变。乾卦不是六根都是阳吗?就变成六根都是阴,那就是坤卦了,64卦当中有八个卦,也就是四组,它们反过来还是它,那就采用变的方法。比如说“乾坤”“颐和大过”。颐卦是是上面一根阳爻,下面一根阳爻,中间四根阴爻,颠倒过来,不还是这样吗?所以就变,变成什么呢?就是上面一根阴爻,下面一根阴爻,中间四根阳爻,这个卦就叫大过。其实这就是反映了一个大规律——万事万物颠倒、反向运动的规律。
我们再来看,如果把64卦的符号结合这个卦的名称、卦爻辞,这个秘密就解开了。第一个解开64卦名称排列秘密的人是谁呢?是孔子,孔颖达也是孔子的后代。孔颖达是看出了64卦符号的秘密,孔子直看出了64卦名称排列的秘密。他在《序卦传》当中就解释了这个秘密,当然,《序卦传》不一定就是孔子写的啊,但是现在都说是孔子作《翼传》,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写的,这个问题不重要。
那我们来简单地看一下,他是怎么讲64卦排列次序秘密的。他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就先有天,后有地吧,然后就产生万物了,所以就先有什么乾卦,后有坤卦,乾为天,坤为地。第三卦“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是什么意思呢,屯卦表示一种艰难的局面,就是天地交合产生万物的那一刻的艰难局面。万事万物的产生,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艰难的,所以第三卦就是屯卦。我们也可以打这么一个比喻,比如说乾卦为父亲,坤卦为母亲,父母交合以后生子女,孩子刚生出来那一刻,那就是第三卦屯卦,“屯”字念zhun,现在也念tun,“屯”不是有一个意思叫“困屯”吗?就是艰难的意思。
生出来之后呢?第四卦是蒙卦,你想象一下,这个孩子一生出来之后不是蒙昧无知吗,这个时候就怎么样呢?要发蒙启蒙,所以《序卦传》说蒙是“物之稚也”,也这就是幼小的时候蒙昧,所以“不可不养也”,所以要养育、启蒙他。
养育他就要怎么样?又接着第五卦,也就是需卦,“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饮食之道也”,就是说你怎么用饮食来喂养他。
饮食必有讼,食物太少了,吃的又不够了,怎么办呢?叫争讼,大家都在争抢,所以接下来,这一卦就是讼卦。
第六卦讼卦之后“必有众起”,先是自己在争,一个一个地争,后来我们一拨人、你们一拨人,一拨一拨的,所以这就到了第七卦师卦。“师”就是众人的意思。争的结果要么我多你少,要么我少你多,有了比较了,所以第八卦就是比卦,就这样排列的,这是我们最简单的看一下。最后两个卦是既济和未济,第63卦是既济,“既济”是什么意思?“济”表示渡过河流,“既”是已经的意思,所以表明已经度过这个河流,表示第一个周期已经结束了。但是最后一个卦又说未济,没有渡过河流,怎么理解,很简单,就是下一个周期又开始了,于是,周而复始,就是周期变化,这是孔子《序卦传》作的解释。
现在我用两句话把《周易》64卦排列次序的秘密做一个概括:第一句就是是宇宙周期变化的大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天道。宇宙、自然的周期变化是一个大的规律。
64卦以乾坤开头意味着天地开创,也意味着乾坤在整个64卦整个宇宙万物当中起到决定作用,反应天和地的矛盾运动是构成《周易》生生不息整个过程的根本原因。上经很有意思,是从乾坤开始到坎离结束,这主要是反映的是一个天道变化的规律,当然这里面也蕴含的人道的变化规律啊,体现了世界万事万物是矛盾双方相推相磨的变化过程。
下经是从咸恒开始,既济未济结束。咸卦很有意思,“咸”就是感应的“感”,它下面有一个,“心”字,表示少男少女在一起就会冒出火花,然后就会到“恒”,也就是结婚。结婚之后,要恒久、持久。所以下经主要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主要说的是人道。当然了,《易经》是天人合一的,不能断然分开,这是表明了一个宇宙周期变化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里面,还可以看出时间、空间、人事的变化等等。
第二句话是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也就是人道。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也普遍存在着这种阴阳变化的这种现象,比如说人类社会有男女、长幼、尊卑。人类的事情里面有吉凶、祸福、进退、往来、得失、存亡、生死等等对立面的交替变化。这些都是事物内部的阴阳、刚柔相推相摩、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样的,也是相反相成的,也是物极必反的,所以历史上,有一治一乱、一盛一衰,有循环往复,都离不开阴阳消长的这种规律。所以圣人所说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要与时消息,要化否为泰,也就是否极泰来,要转损为益,要从泰卦当中要看出否,也就是说要有忧患意识。然后变这个不好的否为同人。再由同人再进入到大有,实现大同。
就个人而言,只要我们意识到自然规律都是否极泰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可以去顺应它。明白了事物的真相之后就不会执着,这样我们就可以离苦得乐了。学《易经》主要是学人生的指南,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古人从这个卦序当中总结了很多成语,比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损益盈虚”“革故鼎新”,这里面都是卦名:否卦、泰卦、损卦、益卦、革卦、鼎卦。所以我们要按照这个大规律来做的话,就有了一种大智慧,希望大家都能从《易经》当中得到大智慧。
《周易》探索:作者及其所记录的周人故事
演讲人:廖名春
演讲地点: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演讲时间:二〇二二年七月
《周易》为群经之首,但其创作时代和作者,近代以来,却颇有争议。我以为,从早期文献的记载和《周易》卦爻辞本身或许能找到答案,是为本次讲座的缘起。
廖名春曲阜师大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著有《周易研究史》《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续论》《帛书周易论集》《周易经传十五讲》《〈周易〉真精神——六十四卦卦爻辞新注新释》《孔子真精神——〈论语〉疑难问题解读》《荀子新探》《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中国学术史新证》等书,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史》《汉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
《周易》作者是谁
《周易·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帛书《衷》篇所载“子曰”则作:“《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位,敬以承事,智以避患。□□□□□□□□文王之危智,史说之数书,孰能辩焉?”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周易》之面世,正反映出殷纣的无道,周文的盛德。文王以恐守位,以敬承事,以智避患……这是文王危惧之时的智慧,而史官们喜欢的筮占之书,又怎么能分析明白呢?”帛书《要》篇载孔子对其弟子子贡说:“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仍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智之,自[此,令]之自[出]也。予何安乎事纣乎?”明夷卦《彖传》也有:“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这些先秦文献的记载,一致强调《易》之兴,在“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作《易》“当文王与纣之事”,“文王仁”,“纣仍无道”,文王处危避祸,而“《易》始兴”。这也就是说,《周易》的产生,出于周文王。
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铜轮牙马车车饰。新华社发
在此基础上,《史记·太史公自序》总结为:“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其《周本纪》也说:“西伯……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淮南子·要略》则说:“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以孔子为代表的“文王作《易》”说从《周易》卦爻辞本身能否得到支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多有讨论。
唐人孔颖达《周易疏》指出:验爻辞多文王后事。案升卦“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爻辞是文王所制,不应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为纣。文王之时,纣尚南面,岂容自言己德受福胜殷?又欲抗君之国,遂言东邻西邻而已。
后人对此续有考证,认为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说的是周初武王弟卫康叔之事。(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如此说来,《周易》卦爻辞的时间下限就到了成王时。
如何解决《周易》卦爻辞有文王身后事与文王作《易》说的内在矛盾?孔颖达《周易疏》提出:《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案《礼稽命征》曰:“文王见礼坏乐崩,道孤无主,故设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其“三百”“三千”即周公所制《周官》《仪礼》,明文王本有此意,周公述而成之,故系之文王。然则《易》之爻辞,盖亦是文王本意,故《易纬》但言文王也。
孔颖达的卦辞文王、爻辞周公说能解决“爻辞多文王后事”的问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牺尊。新华社发
题,但并不能解决卦辞也有文王后事的问题。所以,此说并不能令人信服。但“父统子业”说,与《淮南子·要略》的“周室增以六爻”说却可相通。所谓“周室”,不仅指周文王,应该说也包括周公在内。《论衡·正说》篇有“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说,也是认定《周易》卦爻辞的制作者为周文王、周公。
作者父子不分,或者以父代子,或者以子代父,这是古人的习惯。比如历代都说《史记》是司马迁之作,但我们读《史记·太史公自序》,知道其实它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之作。说是司马迁之作,则是以子统父了。
“父统子业”说将《周易》卦爻辞的作者由周文王扩大到周公,或“周室”,可以解决《周易》卦爻辞有文王后事的矛盾;以文王作为“周室”的代表或文王、周公的代表,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说周公参与了《周易》卦爻辞的制作,从史籍记载来看,很有可能。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说:“先君周公制周礼。”《国语·鲁语》说:“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论语·为政》载孔子语:“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八佾》篇也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子论及周礼,每每与周公相联系。正因如此,所以《述而》篇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所说的损益殷礼,“监于二代”的不是别人,正是周公。《周易》一书载于《周礼·春官》,为太卜所掌。周公制礼作乐,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改编加工,完全有可能。
所以,孔子的“文王作《易》”说,是难以否定的。孔颖达的“父统子业”说以文王为文王周公父子的代表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从《周易》本经和先秦、两汉的文献记载看,周文王囚于羑里时,可能对六十四卦的卦序做了一定的编排,以至形成了今天通行的卦序,这是所谓“演”;文王又将六十四卦系以一定的卦辞和爻辞,这是所谓“增”;文王所系之卦爻辞,后来又经过以周公的改编、加工,最后形成《周易》本经,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
“高宗伐鬼方”记录了什么
文王、周公父子作《易》说,在《周易》卦爻辞里是说得通的。《周易》卦爻辞不但有系统的周人早期故事,更详于文王拘羑里而反商的记载,当是明证。
我们先看既济卦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这里的“高宗”,从西汉淮南王刘安、三国虞翻起,人们就认定指的是“殷王武丁”,几无异议。但殷高宗武丁是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时人,而周人先祖中,与“戎”人斗争最著名者,应该是王季。《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纪年》曰:武乙即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八匹。”《后汉书·西羌传》注:“《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也。”“《竹书纪年》曰: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也。”“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也。”“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也。”因此,此“高宗”当为周人之高宗,应该指王季。
这一认识,在未济卦九四爻辞可以得到印证。所谓“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即“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贞吉,悔亡”,是说:震用讨伐鬼方多年,功成受到大国的赏赐,必定吉利,没有什么后悔的。
10月30日,小朋友在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馆区观看文物。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遗址是周初燕国的封地所在。新华社发
“大国”当为“大邦”,指商,此时周人尚臣服于“大邑商”。“贞”,定也,必也,当为语气副词。“伐鬼方”多年而成功,受到“大邑商”的赏赐,“贞吉”,必定是吉利,必定是“悔亡”。这些都好理解。不好说的则是“震用”。
从“有赏于大国”来看,“伐鬼方三年”的高宗,不可能是殷高宗武丁。武丁为“大邑商”之王,他“伐鬼方三年”而成功,怎能“有赏于大国”?既然“有赏于大国”,就必然是较“大邑商”小的邦国,臣服于商的邦国。这一点,我们从“震用”的释读中可以得到支持。
关于“震用”,歧解颇多。或训“震”为雷,为动;“用”,以也。“震用伐鬼方”,以雷霆之势讨伐鬼方。或以“震”为人名,指周伯或周臣。王玉哲先生则认为此“用”字为“周”字之讹。《说文·口部》“周,密也,从用、口。”甲骨文、金文中的“周”字大都无“口”,即成了“用”字。“震用”即震、周两个小国。“震”当读作“岐”。吕祖谦《音训》:“震字,晁氏曰:《汉名臣奏》作‘袛’。”而《周易·复》卦“无袛悔”陆德明《释文》云:“袛,九家本作㩼。”原因是“袛”与“祇”形近而混,而“祇”与“㩼”音同。因此“震”,本当作“岐”。“震用”,当作“岐周”。
“岐周”之称,文献习见。周人从古公亶父起就居于岐山之下,其称为“岐周”,非常自然。《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此即是以“岐周”称周人。
因此,未济卦九四爻辞的“震用伐鬼方”即“岐周伐鬼方”,也就是周人伐鬼方。此周人为谁呢?从既济卦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来看,当即“高宗”。此“高宗”不可能是殷高宗武丁;如果是殷高宗武丁,未济卦九四爻辞则不能称之为“岐周”。因此,此“高宗”当为周人之高宗无疑。
《史记·周本纪》不见周代庙号。或曰起源于商朝的庙号,周朝并没有延用。也有说周人已有庙号,至于“七庙”分别为谁,则有异议。
《白虎通义》卷十二《宗庙》曰:“周以后稷、文、武为七庙,后稷为始,与文王为太祖,武王为太宗。”但此说并不完全可信。
《国语·周语下》:“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太祖,后稷。”都是以后稷为周之太祖。
《诗·鲁颂·宓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史记·周本纪》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古公卒,季历立”,“公季修古公遗道”,“(文王)追尊古公为太王”。古公避戎徙周,实现了由西戎向华夏的巨大转变,周人尊之为“太王”,疑即太宗。
1936年时徐中舒先生指出“震用伐鬼方”当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周王季历伐鬼戎之事,杨宽先生采纳了此观点。而后方诗铭、王修龄《竹书纪年辑证》说同。既然“伐鬼方”是“周王季历伐鬼戎之事”,则“岐周”之“高宗”为季历,殆无疑义。
这是它书未载的周先祖的一个重要故事。
“帝乙归妹”记载的商周大事
泰卦六五爻辞和归妹卦六五爻辞关于“帝乙归妹”的记载也是周先祖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泰卦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是说:商王帝乙下嫁公主,(人皆)以为福庆。(其实要)善为处理,才能吉祥。
“帝乙”,商王,名乙,商纣王的父亲。“归妹”,嫁女。此指帝乙下嫁公主给周文王。“以”,以为,认为。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以,犹谓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祉”,福,福庆。“元”,善,此指善为处理,与人为善。
“帝乙归妹”之事《诗·大雅·大明》也有记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这是说:文王年轻时,皇天给他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就在那渭水河岸边。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渡桥,婚礼隆重很荣光。上天有命从天而降,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离世,幸好还有武王生。皇天保佑命令他,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大邦商”“帝乙归妹”,周人虽然以为福“祉”,但“帝乙”所“归”之“妹”并没有做到“元”,并没有处理好跟周人的关系。何以见得?文王又“缵女维莘”,续娶了莘国的姒姓女子,而且在“长子维行”,长子伯邑考去世后,这位莘国的姒姓女子“笃生武王”,又恰好生下了周武王。于是,情况就变化了。这一点,从下面这条爻辞可以得到印证。
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这是说:商王帝乙将公主下嫁,但后来公主作为正室的服饰却不如其侧室的优良;月亮已经由盈转缺,吉祥。
这里的“君”,指天子、诸侯之妻,也称君夫人。《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毛传:“君,国小君。”孔颖达疏:“夫人对君称小君,以夫妻一体言之,亦得曰君。”“袂”,衣袖。这里代指衣饰。“娣”,同嫁一夫为侧室之女弟。此指侧室,也就是如夫人。“良”,善,这里指衣饰华美。
“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表面是讲正妻的衣饰不如侧室华美,实质是说“帝乙”所“归”之“妹”作为正妻在文王那里失宠了,而侧室则得势了。这也是《诗·大雅·大明》所谓“缵女维莘”,作为侧室,“笃生武王”,声势高涨所致。
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呢?爻辞借天道以明人事,要大家正确对待。
“几”,读为“既”。帛书《易经》本、陆德明《释文》引荀爽皆作“既”。“既”“几”声同韵近,故可换读。“望”,月相名。《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当太阳从西方落下去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的时候,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月几望”,又见于小畜卦上九爻辞、中孚卦爻辞。王辉认为:“当以‘既’为正字,‘几’为误字。‘既望’乃西周金文习见之月相术语,指每月十六日至二十二、三日,周原甲骨所见者还有‘既吉’(H11:54)、‘既魄’(H11:13)、‘既死’(H11:55)等,字均作‘既’而不作‘几’,子夏、京房作‘近’,是取义于‘几’,亦误。”(王辉:《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校读札记》),李学勤先生也在《静方鼎补释》中说:“静方鼎铭‘月既望’,即《周易》经文的‘月几望’。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云:‘《易·归妹》月几望,荀本几作既’,两字相通。‘月既望’就是‘既望’。”
帛书《昭力》认为,此条爻辞是讲“处(主)女之义”,女主的为人之道。这说明妻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娣”有德胜过“其君”,就像月相有盈有缺一样正常,也应视之为“吉”。《荀子·王制》篇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家庭里妻妾之道也应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爻辞所言文王之家事,其实是商周两国关系变化之反映。周人力量弱小之时,臣服于“大邑商”,“帝乙归妹”自然视之为“祉”。周人力量逐渐强大起来,要与商人争夺天下之时,“帝乙”所“归”之“妹”在周人那里必然地位下降。
“文王拘羑里”所记录的历史细节
文王拘于羑里,是商周关系上的一件大事。随卦上六爻辞、升卦爻辞、坎卦爻辞、坎卦上六爻辞,都是反映这一故事的。
随卦上六爻辞“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据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当作:“系而拘之,纵乃之,王用亨于西山。”是说文王被商纣王拘押幽禁,释放后产生了背离之心,因而在岐山设祭(出师反商)。
“拘”,拘捕、扣押。“系”,捆绑,缚系。“拘系之”,依楚简本当作“系而拘之”。
“乃从”:当依楚简本作“从乃”。“从”,读为“纵”,释放。“维”,意为有二心。
“亨”,读为“享”,享祭。“西山”,当指岐山。阜阳汉简本作“支山”。岐山在镐京之西,故称西山。周族古公亶父曾率众自豳迁于山下周原,筑城作邑。后成为周人伐商的根据地。“王用亨于西山”,指文王在岐山设祭出师。
《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被赦归周,先后“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崇侯虎”。“王用亨于西山”,当指这些战事。
升卦爻辞“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也是讲这一故事,并且肯定了文王的这一行为,认为是吉利,没有咎害。为什么?因为周人眼中文王反压迫,是正义之师,得天下之人和,自然“吉”而“无咎”。
坎卦爻辞“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是说:一杯淡酒,两簋粗食,用瓦缶盛物,文王在羑里遭受的待遇如此简陋,但最终还是没有咎害。
“樽”,木制的酒器。“樽酒”,杯酒,形容酒少。“簋”,盛黍稷的食器。“簋贰”,两簋食物,形容食物少。“缶”,瓦器。“用缶”,用瓦缶盛物。
“纳”,收纳、接受、遭受。“约”,简约,此指“樽酒,簋贰,用缶”这种简陋的饮食待遇。“自”,于。“牖”,即牖里,殷狱名。通“羑”。“纳约自牖”,文王在牖享受简陋的待遇,这是文王拘于羑里的委婉说法。
“终无咎”,指文王终于走出坎险,从羑里脱险而出。其事情之始末,《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坎卦上六爻辞“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这是说:被绳索捆缚,囚禁在监牢,多年不能解脱,凶险。
“系用徽纆”,系以徽纆,以徽纆系。“徽纆”,绳索。三股曰徽,两股曰纆。
“寘”,安置,安放,引申为囚禁。“丛棘”,九棘、棘木,王之外朝,司寇审理狱讼之处。此指监狱。
“三岁不得”,多年不能解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北宫文子说:“纣囚文王七年。”贾谊《新书》说:“文王桎梏于羑里,七年而后得免。”可见文王当时被拘时间应在“三年”以上。此“三年”当为虚指。
太史公只说“纣囚西伯羑里”,但文王在羑里的待遇如何,关押了多久,太史公并没有详说,坎卦爻辞与上六爻辞不但补充了文王拘于羑里的生活细节,还点明了大致时间,非常珍贵。
这两条爻辞并没点出文王之名,但从细节的描写来看,作为文王本事信而有征。帛书《要》篇孔子说:“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仍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明夷卦《彖传》也说:“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这两条爻辞就是具体的注脚。
小结
《周易》上述八条爻辞,给我们介绍了周先祖王季“伐鬼方”的故事、文王的婚姻、文王拘于羑里的生活以及文王兴兵反商的原因。这里的有些内容是我们熟知的,有些则是我们习焉不察而为史家失载或误读的重要事件。
王季任周方邦君四十年,在帝乙的扶持下伐戎有大功,获封西伯,奠定了周在西土的显赫地位。既济九三与未济九四爻辞载其“伐鬼方”之事,非常具有典型性。
文王前十一年致力于伐戎、和诸侯;被囚七年,以宣誓效忠与行贿获释;获释后“受命”七年,替商王伐叛邦,壮大了周。泰卦六五爻辞、归妹六五爻辞记载他婚姻的变化,反映出商周关系的变质;坎卦爻辞、坎卦上六爻辞描写了文王拘于羑里的生活,将文王的蒙难细节化了,表现出周人对受迫害的记忆刻骨铭心;随卦上六爻辞、升卦爻辞不但记载了文王兴兵反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其起兵是因为商纣王欺压太过,文王不得不反。从这种叙述立场来看,显然是周人特别是“周室”的口吻。
武王继承了文王的事业,其继位第四年率先发难灭商。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周易》卦爻辞竟没有反映。这正证明了孔颖达“父统子业”说的合理性。推想“制礼作乐”的周公在修订文王所作《周易》卦爻辞时,虽有一定程度的补充改进,但还没来得及加进武王的故事并对卦爻辞做大幅度的改写。因为毕竟是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室”不能不有所考虑。
说《周易》卦爻辞为文王、周公为代表的“周室”,也就是周人所作,我们从履卦卦辞及六三爻辞中也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履卦卦辞说:“履虎尾,不咥人,亨。”其六三爻辞说:“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陆德明《释文》:“咥,啮也。马云:龁。”《说文·齿部》:“龁,啮也。”至今陕西方言称“吃饭”为“咥饭”。从“咥人”说来看,《周易》卦爻辞的作者肯定是周人。这跟孔颖达“父统子业”之说也是相吻合的。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9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易》的发展止于《周易》,犹如从初稿到定稿,最后达及“经”的高度,之后再无超越者,就此打住。但围绕着《周易》,却蜂拥者众,有诠释者,发挥者,爱好者,至今不散,一晃就已数千年过去;再来回顾它的几个造《易》圣贤们,是如何的传承发展。
《周易》从初至终的形成历程,自古谓之“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也就是从伏羲始,到孔子终,时隔也以千年计。正如《周易》之“周”,从始至终回到始点画出的一个圆,终成正果;这个圆满周匝之果成为了泱泱华夏的文化根基,长流之源。正是“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天皇伏羲
拟下《易》之初稿的始作者是伏羲。其初稿就起点不菲,令人小觑不得。据传伏羲处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新石期时期中晚期,具体时间不详;只知其为上古之人。曾任部落酋长,是人类始祖;风姓,建都在今河南开封东,都谓曰“陈”。他本事不小,造书契、始创婚嫁、教民捕渔畜牧等,无所不能。伏羲之名众,或曰伏戏、伏牺、宓戏、宓牺、包牺、庖牺等,又说伏羲就是太昊;所以,在史书中见到这些名,都是指的他。《易传·系辞》介绍他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始作”似有不确,其时应该己有了六十四卦,他只是从中发现了八卦并提炼了出来,故而谓八卦曰“小成”之卦,显然是与六爻别卦相比较而言的;《系辞》说他“仰观俯观近取远取”,指的很明确,是为了观取“象”;也就是说观物取“象”是为八卦立象,而不是观天观地观万物来画八卦之形;因此,他俯仰之观撷取了大自然中有形与无形的八象赋予了八卦,就是:天、地、山、泽、水、火、雷、风,八象后两象为无形之象;而《说卦》罗列出的八卦诸多之象,应该是伏羲观鸟兽诸物所得之余象,故而称八卦自然之象为“大象”。传说我国最早的古藉曰《三坟》,但在《汉书·艺文志》、《七略》、《隋书·经藉志》中皆未提及,对它的提及是来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是能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所列这些都是古书名;对《三坟》,古时历代就认为是伪作;之所以流传下来,想来应该是其书中涉及到了三古三易。全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三部分,分别解说了三易,这大概就是它的历史意义之处。它说山坟为天皇伏羲之易,即《连山》;气坟为人皇神农氏之易,即《归藏》;形坟为地皇轩辕氏之易,即《周易》;各为六十四卦,皆系之以传。《周易》之《传》,据传为孔子所撰。不论《三坟》此书真伪与否,但透露了一点,伏羲创立八卦时,己有六爻之六十四别卦在先。
人皇神农
伏羲氏所作之易,相传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以益卦发明了农田耕作,以噬嗑卦发明了市场交易,以阴阳升降消长之象理数,奠定了中医基础;在《黄帝内经》开篇就有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可见,从上古始,伏羲易的影响就己深远;而神农则致力于《易》的运用,亦扩大了易象数理的运用意义。传说他亦复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应该是对六十四卦排序吧?
黄帝
伏羲之易,从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古史述黄帝本姓公孙,因居于姫水,改为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是中原各族的祖先。在其治世时期,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等,并建立起礼制,兴礼乐,开拓了中华文化。黄帝认为万物皆地面所生所藏之物,而土乃坤象,故以坤卦为易之首,称易为《归藏》。
周文王
《归藏》传到殷商之周末时期,处于商纣之时的西伯,姓姬名昌,亦称伯昌,即周文王;其子周武王在伐纣得天下后,追尊其父为文王,故亦称之为文昌。周文王因关心民间疾苦,效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衣取象乾,裳取象坤),很受诸侯拥护;纣王疑其势众反叛,便囚之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囚禁中,周文王穷天人之理而演《易》,立后天八卦序而重排六十四卦,并为卦爻作辞。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武王死后,年幼摄政,即周成王,史称之周公;他曾助武王灭商,其治世时,便以《易》为本,制作礼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他不仅精通《易》学,并为八卦作了爻辞。
老子
春秋末期,道学创始人老子,或说姓老名聃,或说姓李名耳,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守静贵柔尊阴无为,宗黄帝《归藏》,据传《易》之图像,皆为老子所遗。而《周易》之两仪、四象、八卦的成卦程序之说对老子亦有启示,其所著《道德经》中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得益于《周易》;孔子就曾向其求教数术之学。从《连山》到《周易》,都是作为卜筮用,故有三易筮法之说;《周礼·春宫·宗伯》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据传“连山筮法”用蓍草九十七策,以八为揲;“归藏筮法”用蓍草三十六策,以三为揲;但此二法己失传。“周易筮法”在《易传·系辞》中有介绍:“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揲之以四……”(揲:分组);后皆以《周易》筮占。
孔子
作为《易》的终结本在周文王时就以形成,谓之曰《周易》,因为其“周”,不仅反映了“易变”的周备与周而复始之义,也与周朝名暗合,故以“周”冠名《易》。《周易》包括两部分,一为《易》,一为《传》,《传》为后世所合并;《易》亦因之奉为“经”,列为群经之首。《史记》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自己也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相传《易传》为孔子所撰,应该是孔子习《易》的心得感悟,以其认识对《周易》作出的诠释。他认为,《周易》的作用在于人的道德境界的提高,其蕴含的义理,既可玩味,也可实行、探索,不宜作吉凶祸福的卜问,善学《易》的人,应不去占筮;正如荀子所言:“善为易者不占”。所以,《易传》思想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治《易》倾向,以及对人道教育的重视;也因之止于孔子而完成了《周易》之书由卜筮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当然,《易传》是否真为孔子所作,尚一直存疑,而无定论。
与《易》的发展的相关名人皆在历史上留迹,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的漫长岁月;但在历史演变中逐步从无字到有字的完善周备中,而卓有实绩的只有公认的伏羲、文王、孔子三圣,其它的,只能算是《易》从始至终完成发展中的见证者及运用者,他们起到了推动传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