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董姓的来源(张姓的来源和历史)

时间:2024-01-19 13:39:54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私房菜——董姓的起源

截止到目前为止,董姓人口已达到800多万,在中国人口姓氏排名第29位,今天就为您介绍董姓的起源。

1.出自己姓。这支是颛顼的后裔,而这一支也分为两脉。

第一:飂叔安。颛顼的后裔中有个叫做飂叔安的,史书上也被称为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做董父,董父这个人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后来在董父的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将董父封为鬷川侯,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山东定陶,后来董父的后裔便以董为姓,史称董氏正宗。董父也被尊奉为得姓始祖。

董姓始祖——董父

第二:吴回。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而颛顼帝有两个孙子,一个叫做重黎,一个叫做吴回。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主要工作是负责火种。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便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让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叫做终,封在陆乡,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山东平原,所以也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做参胡,住在董地,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山东濮城,参胡的后裔子孙就以董为姓,世代相传。 而看过黄姓起源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陆终也是黄姓的先祖。

黄、董共同先祖——陆终

2.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周朝有一位大夫叫做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都在晋国担任太史,主要工作是负责董督晋国的典籍史册,董督主要是考察并收藏。后来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的官称董为姓,世代相传。

3.出自地名:汉朝有一湖泊叫做董泽,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运城一带。传说中董泽湖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今天的“运城市盐湖区”的由来。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便以其居住地名为姓,称董氏。

4.少数民族改姓而来。跟其他姓氏一样,董姓也有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目前可考证的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

好了,今天的历史私房菜就介绍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请点击关注哦!

张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张姓的由来

张姓是中国三大姓氏之一历史久远生生不息。在人口排列上张姓稳居第三位,仅次于王、李二姓,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7.13%,总人口大约在9500万,所以张姓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之一。

一、张姓的起源

一是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二是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三是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元末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归明朝后,被明太祖赐张姓。另有女真族人咎卜也被明太祖赐姓张。又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颞,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如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后赵中,也有许多羯族张姓。另外女真族中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明朝时也有改张姓的。汉初,张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这些民族包括汉唐时期的匈奴、羯、高丽、鲜卑、回纥、契丹、突厥沙陀和蜀地巴人,还有金时女真人、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人等。尤其在东北地区,近代的满洲各族人迫于生存大批改姓张,使北方地区的张姓人口更快速地增长,这些外族张姓多数很快被同化成为汉族。

二、张姓的分布和迁移

张姓人口在全国分布范围较广,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三、图腾和文化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张,在金文中是一幅弓上已经安置好了箭的形状。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张星属于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有星六颗。其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称为孤星,亦称天之弓。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郡望和堂号是张姓中重要的传统文化,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其中以清河郡最为著名,《张氏统宗世谱》中记载: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清阳,后改清河郡。

《水经注》中也有记载:清河源起河南北部,流经今日河北威县以下开始称清河。虽然隋代以后,古老的清河因黄河无数次改道而被湮没,河流转入地下,但因这条河流而得名的清河县名却沿用至今,并且养育了张姓的世代子孙。自汉至唐,因清河的张姓名人辈出,并以多出宰相、状元而闻名,被誉为宰相之城、状元之乡。

堂号则更是有136个之多。其中清河堂为总堂号,百忍堂等为分堂号。百忍堂号典出唐朝的张公艺,山东寿张(今属东平)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堂,在当时的世风中影响很大。唐高宗封祭泰山时到山东,特意上张公艺家,问其治家之本末。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呈献在高宗面前,高宗很是惊喜和佩服,嘉奖张公艺一百匹绸缎。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张姓简史,三位始祖,三处祖地,四位圣人

张姓始祖张挥

张姓,毋庸置疑为中华大姓,在宋朝为第三大姓,在元朝、明朝都是第二大姓。

而至2019年官方统计显示,张姓人口总数达到了0.954亿,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仅次于1.015亿人的王姓和1.009亿的李姓。

张的本义是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后又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

“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

因此,关于张姓起源,客观一点的说法应当是来自氏族图腾。

这个氏族部落或者擅长制造弓箭,或者崇拜原始天象,进而“张”先后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而和王姓李姓一样,张姓起源也比较复杂。

其一源于聂姓。这一源流的始祖是聂壹,聂壹是西汉“马邑之谋”的发起者。

前134年,雁门马邑一带的豪商聂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对匈奴诱之以利,将其击溃。之后,聂壹奉命以自身作饵,亲到匈奴阵营,向当时的军臣单于诈降,更称自己能斩杀马邑县令,迫使马邑举城投降,然后可尽得该城财物。单于信其言,又贪其利,便立刻策划起兵,并深入重地。汉武帝则派出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等五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兵共三十万在马邑设伏。

计划本来顺利进行,讵料单于在行军之际,发现城野之间只见牲畜,不见一人,于是起了疑心。他派兵攻下一个碉堡,俘虏了一名尉史。该尉史揭穿了早已有三十多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真相,识破阴谋的单于大惊退军,汉军设伏全无用武之地。

“马邑之谋”遂以失败告终。聂壹既得罪匈奴一族,又无功于汉室,只好离开马邑,并为了避怨而改姓为张。

300多年后,聂壹的后裔子孙——曹魏一代有勇有谋的大将张辽诞生。

张辽

其二则是源于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诸如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在三国时期就被诸葛亮赐姓张。

在唐宋之前,乌桓、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族有不少改姓张者。

而约在唐宋之后,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之中都有张姓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各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以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张氏。

而张姓的主源还是出自姬姓,这一点和王姓、李姓相同。

出自姬姓的张氏族人一般都奉张挥为始祖。

张挥是谁?张氏族人一般都认定他是黄帝的孙子,黄帝长子少昊的第五子。

最早提出挥公为“黄帝之孙,青阳之子”的说法的是唐代元和年间的林宝的《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后经欧阳脩《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樵《通志·氏族略》所沿袭,影响很大。

空穴难以来风,张挥应该实有其人,至于为黄帝之孙的说法应属传说,可实可虚,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一支奉张挥为始祖的张姓以青阳为发源地,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

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

河北清河张氏祖地

而姬姓张氏除了这一支以外,还另有一支奉解张(张侯)为始祖。

解张,姬姓,字张侯,春秋时晋国大夫,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人。

解张是晋齐“鞌之战”的功臣之一。

战争一开始,晋军主帅郤克就被箭射中,他对驾车的张侯说:“我不能坚持了。”张侯和卫士郑丘缓不断地鼓励他要忍痛坚持指挥全军。郤克听了这些鼓励话,精神大为振奋,张侯左手执辔驾车,右手拿起鼓槌,帮助击鼓,战马向前奔驰不止,晋军紧紧跟上。于是大败齐军。

解张还是介子推的邻居,介子推是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的功臣。

在重耳流亡过程中,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他充饥。后来,晋文公重耳登上君位,介子推却背着老母隐居到绵山深谷中去了。

而晋文公竟然也忘了这码事了。

介子推有大功却不被封赏,解张为介子推打抱不平,就写了封书信挂在城墙上,晋文公看过后非常不安,就去寻介子推。为逼介子推下山领赏,以洗刷自己的忘恩之责,重耳竟然下令焚山。但是,介子推宁死不愿下山求赏,最后被火烧死了。重耳下令从此之后,这一天不准生火,以纪念介子推,即寒食节。

解张没帮得了介子推,却因此出名了。他字张侯,所以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张氏。

当然,有人认为解张本来就姓张,是周宣王时期大臣张仲的后代,又继续溯源,张仲是张挥的后人。这样血缘又归于一统了。

有必要补充一点,其实张仲才是张氏第一位有历史依据的祖先。

还有一支张姓很值得一提,那就是奉张良为始祖的张氏。

张良的故里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道”的创始人是东汉人张道陵,而张道陵就是张良的第八世孙。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同样是张良的后人。张良的后人还有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不过这一支应该是张挥的分支,因为据一些张氏家谱记载,张良是张挥的第80世孙。又走《史记会注考证》中引《张氏谱》说明:“良,张仲三十七代孙,张老十七代孙”。张老也就是晋悼公时的大夫。

而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张姓子孙称王称帝的不多,在历史上,仅有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建立了前凉国 。但为何能成为中国前三的大姓呢?

也许因为张良后人繁衍昌盛的缘故,也许是历代张氏人才辈出的原因。

战国时期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的张仪。西汉则有大臣张良,名将张骞。东汉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三国有蜀汉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张郃。南梁有被称为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张僧繇。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等。北宋有画家张择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又有道教南派初祖张。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清代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等人。

中国古代十六圣,张姓独占四圣:医圣张仲景 、草圣张旭、谋圣张良 、科圣张衡 。

张良和黄石公

关于张氏的祖地,较流行的说法有三地。

其一是河北清河,始祖张挥,通行看法是张挥的封地和生活之所在清河。如今的清河县属邢台市,是水浒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

其二是河南濮阳,始祖张挥,通行看法是张挥的坟茔在河南濮阳。

其三是山西太原,始祖张挥,通行看法是张氏祖祠在晋祠,台骀神庙奉三祖,即张挥、张昧、张台骀祖孙三代。而尊奉解张为始祖的张氏则也认为祖地在太原。

此三处究竟何处才是张氏的祖庭所在地?清河和濮阳两地争议较大。

因为史载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而青阳指的是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

故此,古地的青阳包括了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

河南濮阳张氏祖地

下面简单谈一谈张姓的繁衍散播。

自秦汉起,张姓向各地繁衍,遂成大族。而两汉之际,为第一次大迁徙。

西汉末年,王莽当权,张氏有不少族人向南迁徙。

一祖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关)、汀州(即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 (在今福建),一祖人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

张姓向西北的大迁徙,则开始于东汉末年。

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家西进到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的辖地避难。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随降归曹魏的张鲁。

更大一次迁徙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此期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先民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张轨建立的前凉甚至高昌、楼兰等地避难。

而东北的张姓多来自唐代渤海国的张姓贵族。五代初年,渤海国被契丹所亡,一些张姓先民也就随之从渤海湾地区北上关东。此外,今东北地区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内地主要是山东、河北各地闯关东的人的后裔。

两宋时期,先有金兵南下,再有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张姓也随之大规模向南方迁徙散播。

到明代,张姓大约有560万人,成为全国第二大姓。此期,有不少张姓人从外地迁入四川,也有不少张姓由四川向湖广地区迁移。而到了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湖广的张姓人又大量回迁四川。

文末,简单综述一下,来源于姬姓的张氏郡望堂号太多,不去细数。

不过,据我妄测,张氏得姓始祖张挥应为一方部落领袖,奠基者则应是周周宣王时期名将张仲,中继者应是晋国大夫张侯(解张),发扬光大者则一定是大汉留侯张良了。

今通行观点认为,张氏三祖分为张挥、解张、张良,得姓始祖则公认为张挥。祖地则有清河、濮阳、太原三说。同是一家张,同族一家亲,搁置争议,团结友爱其乐融融才是真。(本文为“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山西太原张氏祖地

你知道董姓的起源吗?你知道历史真有董永此人吗?这里告诉你答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黄梅戏《天仙配》红遍全国,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也传遍了华夏大地,人们用董永的孝来教育后人,用七仙女的情来呼唤爱情的忠贞。作为一种魅力四射的仙女文化,它的存在,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董”作为一个姓氏已经相当古老了,而且和董永传说一样,带有一些神话色彩。

董姓的起源

相传在距今四千一百多年前的舜帝时期,有一个叫董父的人,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舜帝很是喜欢。就赐董父为董姓,封在川,他的后人便以董为姓。山东定陶就是董氏最早的发源地。。这就是古书上所记载的“董父豢龙”的故事。

然而又有传说,因为龙是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董父便在普天下找甘泉,后来的闻喜的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发现了一条长四十华里的大甘泉,是极佳的豢龙圣地,并在此定居下来。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白水滩。因董父豢龙有功,舜便将白水滩一带封为董父之国,董父后人在此世居,以董为姓,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董姓当然不只这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来源,另一个来源来自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源于姬姓,是以官职为姓。

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主管晋国的典籍史册,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被称为“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

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太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称董氏。

董狐直笔

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位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史官,名叫董狐。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非常残暴,相国赵盾因劝其改变作风而遭到晋灵公的嫉恨,无奈之下赵盾只好远避他地。

公元前607年,赵盾的堂弟赵穿刺杀了晋灵公,而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道:

赵盾杀其君。

赵盾不服要求董狐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董狐直笔”的故事。其后人都以董狐正直不阿为荣耀,孔子更是夸奖董狐“书法不隐,据事直书”。

不久后,董狐家族便遭到打击,其子董高逃到了晋郑两国的交界——沁河河畔,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一带。当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其后代子孙便在此繁衍生息。入汉以后,那里的董氏人口已有两千多人,当地人便称此地为“小董村”。

董永天仙配

西汉末年,小董村诞生下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现如今妇孺皆知的董永,和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下凡配董永”有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董永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他就是《二十四孝》中的第八位“卖身葬父”,感天动地的大孝子。

据传说,董永聪明俊秀又纯朴善良,尤其是他的孝道引起了天宫的七仙女的爱慕,七仙女遂不顾森严的天规,瞒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下凡来到人间,并请老槐树为媒,邀土地神证婚,和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要为卖身在傅员外家当长工的董永赎身,傅员外却百般刁难,让他在三日内织出一百匹黄绫,而给的却全是乱丝。聪明能干的七仙女在众姐妹的帮助下,一夜之间织出了一百匹花团锦簇的黄绫。几经周折终于换来了董永的自由。从此,他们度过了一段男耕女织的幸福田园生活。

不料,刚刚过了百日,玉帝就发现了七仙女私自下凡,勃然大怒,便派遣天兵天将强行捉回天庭。

2006年,河南焦作武陟县的“董永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但是与之有相同荣誉的还有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和湖北省孝感市。那么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到底源出何地?各地众说纷纭。

清道光九年编撰的《武陟县志》中有记载:

董永墓,相传孝子董永即武陟县人,故有其墓。老槐荫,在县治西北,相传孝子董永与仙女于此。

历史上的董永故事

上述主要是来自传说,那么现实中的董永与七仙女是怎么样的呢?

据考证,董永出生于西汉末年,即汉成帝建始四年,董永自幼丧母,家境贫穷,随父居住在河内郡怀县小董村。董永非常孝敬父亲,父亲病危时,董永千方百计为父亲求医,用尽家资。父亲亡故后,无钱安葬,董永卖身葬父,因此被迫到离家十五里的傅家湾傅财主家当长工抵债。

而七仙女则是附近下凡村的张七鲜,人们称其为“七鲜女”。其父张老田,耕地种田,农闲时教人习武。一年秋后,张老田因打抱不平,打伤了横征暴敛的四个衙役,被迫带着全家连夜逃到了天山。但是张七鲜始终放心不下仰慕已久的董永。有一天,她瞒过了父母,一人下了天山区找董永,并下定决心要与他成亲。最终在大凡村的老槐树下,两人相遇,并喜结连理,又一同到傅财主家织绢百匹抵债。在回小董村途中,张七鲜被父亲带回天山。

由于张七鲜痴心不改,被关三年后。父母才放她回小董村与董永团圆。

所有的故事都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这是一个原生态的爱情传奇。从此,也有了后人口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