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给家长发过很多次《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表》,但是很多家长还是不会看,经常问我这个怎么看。今天给家长再换一种形式,直接用曲线图把孩子的身高增长曲线表示出来,大家应该都能看明白!
这个曲线图中,横坐标表示孩子的年龄(周岁),纵坐标则表示孩子的身高。一共有7条线,从高到低,分别表示7个不同的百分位,也就是身高体重表里相对应的第3、第10、第25、第50、第75、第90、第97百分位。其中,线条位置越高,孩子身高百分位越高。相反,线条位置越低,孩子身高百分位越低。
每条线高低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位于7条线中间的那条线,也就是50百分位,是一条分界线。孩子身高如果位于这条中线以上,说明孩子目前身高还可以,位于中上水平。如果位于中线下边,就说明孩子目前身高偏矮,中下水平。
如果孩子身高在最低那条线上,甚至是低于最低那条线,说明孩子目前身高已经处于矮小症的水平属于生长发育迟缓。孩子如果按照这个生长曲线一直长到18岁,男孩只有160,女孩只有150,是非常矮的,必须进行医学干预。
骨龄才是评判孩子生长水平的唯一标准必须提醒家长的是,评估孩子身高水平最准确的方法是用骨龄,而不是年龄。所以有条件的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三个月,或者是半年测一次骨龄,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生长曲线。
好比之前接诊过一个男孩,8岁身高138,在班里特别高,妈妈也特别自豪。当我知道父母身高都是中等之后,马上让家长带他去拍了个骨龄片,结果一看,孩子当时骨龄已经10岁了,足足偏大2岁,按照骨龄来评估,孩子目前的身高只在25百分位,成年可能连170都长不到,当时妈妈就有些接受不了,感觉自己像是从巅峰跌到了谷底。
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十几岁,孩子骨龄偏大,一直到快结束生长了才发现,只能去打生长激素,所以定期给孩子监测骨龄真的非常有必要!
曲线图是不是比表格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生长曲线呢?家长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在评论区或者后台留言,空闲之余我会一一为家长解答疑惑。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刻意感动。”
然而,现在有太多的父母,有意无意中喜欢用“卖惨”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可惜,“自我感动型父母”无法感动孩子,也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
01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说最近天天买10元钱一个的猕猴桃,每次猕猴桃肉取出来给女儿吃,她则嚼一嚼剩下的皮。
如果家里经济紧张,父母自己舍不得吃,却愿意省吃俭用给孩子买好吃的,这的确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是,这位妈妈应该不至于经济拮据到无法多给自己买一个吧,更重要的,她还把这件事发到网上广而告之,其背后的心思就耐人寻味了。
发帖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好母亲,那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好母亲”的人设,而与孩子无关。
如果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满足,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忽略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因为他们更在乎好父母应该怎么做,而不关注眼前这个孩子的需求。
心理学上有句话:“看见才是爱。”沉浸在“好妈妈/爸爸”剧情中的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所以他们无论付出多少,孩子都无法感受到亲子间流动的爱意。
02除了满足好父母需求,还有一种自我感动型付出的背后,潜伏着父母想以此控制子女的心思。
演员朱雨辰在参加一个综艺节目时,讲述了和母亲间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母亲给朱雨辰煮了一碗面。朱雨辰说:“我不是说了不喜欢吃这个么?怎么又煮了?”
母亲则伸出自己的手给他看,说:“为了给你煮面,我手都被烫伤了呢。”
朱雨辰不得不吃掉那碗自己不喜欢的面。
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做父母的不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当父母不停告诉孩子,自己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做了多少,牺牲了多少,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期待去做,你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父母“自我感动式”地付出,常常只是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为了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03.那么,父母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爱,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中,茉莉的母亲原本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为了能更好好培养女儿,母亲放弃自己的事业,全职在家照顾茉莉。
每一天,母亲都反复说着类似的话。“我为了你连自己的前途都放弃了。”“如果没有你,我早就是教授了。”“我做这么多,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
一开始,茉莉还拼命学习,希望用好成绩来报答母亲。但是,母亲的要求越来越高,期待越来越多,茉莉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达不到母亲的目标。
最后,身心俱疲的茉莉从楼上纵身一跃。
没有人愿意负债,尤其是情债,父母“自我感动式”付出,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滋养,相反会感到沉甸甸的压力。
这种爱,如同枷锁,将孩子禁锢在父母的期待中;又如同拴着风筝的线,用孩子的内疚感来控制和操纵他们。
很认同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一句话:“一切都让给孩子,为孩子牺牲一切,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真正利于孩子的爱,不是父母不停地付出,然后期待孩子能因此回报自己,而是父母先把自己活得精彩。当孩子期待长大后成为父母这样的人,教育就变成一件既轻松又美好的事情。
更多推荐:
父母的情绪暴力,正在摧毁孩子的人生
孩子没规矩,是大人没教好吗?